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本章共 6.6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奸臣传
宋 【三】
○宋三
黄潜善
王伯彦
秦桧
黄潜善
汪伯彦
秦桧
△黄潜善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擢进士第宣和初为左司郎陕西河东地大震陵谷易处徽宗命潜善往视归不以实闻擢户部侍郎坐事谪亳州
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闲府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开大元帅府檄潜善将兵入援张邦日潜位潜善趋白于帅府王承制拜潜善为副元帅高宗
即位拜中书侍郎时帝从人望擢李纲为右相潜善及汪伯彦自谓有扳附之劳拟必为相及召李纲于外二人不悦因与纲忤未几潜善拜右
仆射兼中书侍郎纲遂罢御史张所言潜善奸邪恐害新政贬所江州太学生陈东论李纲不可去潜善伯彦不可任潜善恚会欧阳澈上书诋
时事潜善激怒帝言若不亟诛将复鼓众乃杀澈及东明年金人攻陕西京东山东盗起潜善伯彦匿不以闻张遇焚真州距行在六十里内侍
邵成章疏二人误国坐除名御史马伸亦以劾二人谪死潜善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郓濮相继陷没宿泗屡警右丞许景衡以扈卫单弱请帝
避其锋潜善以为不足虑俄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惊即被甲乘骑驰至瓜洲步得小舟渡江潜善伯彦率同列听浮屠说法方罢会食堂吏大
呼曰驾行矣乃相视苍黄鞭马南驰都人争门而出死者相枕籍无不怨愤会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闻其姓以为潜善也争数其罪挥刃而
前锷方辨其非是而首巳断矣中丞张澄劾其罪乃罢潜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郑悫王廷秀相继以为言责置英州寻卒
于梅州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李纲既逐张悫宗泽许景衡辈相继贬死台谏一言随陷其祸中外为之切齿高宗末年诏以潜善尝任副元
帅特复元官录一子谏官凌哲争之不听
△汪伯彦
汪伯彦字廷俊祁门人登进士第积官虞部郎中靖康元年召见献河北边防十策进直龙图阁知相州金人陷真定诏徙真定帅司于相
俾伯彦领之高宗以康王使金至磁时金骑充斥常有甲马数百至城下踪迹王所在伯彦亟以帛书请王还相躬服橐鞬部兵逆王于河上王
劳之曰他日见上当首以京兆荐公其受知自此始矣康王开帅府以伯彦为副元帅金兵薄京城钦宗诏金人见议通和康王将兵毋得轻动
伯彦以为然宗泽曰此女欲欲款我师尔士亟进兵伯彦等难之劝王遣泽先行泽自是不得预帅府事明年王承制除伯彦显谟阁待制升元
帅进直学士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未几拜右仆射方高宗初政天下望治伯彦潜善在相位专权自恣不能有所经画御史谏官下至韦布
内侍皆劾奏之罢伯彦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改提举崇福宫寻落职居永州绍兴初复职知池州言者弗置乃诏以旧职奉祠寻知广州四
年帝追赠陈东欧阳澈舍人王居正论伯彦潜善不已复褫前职七年帝以伯彦元帅旧僚欲与牵复始伯彦未第馆于王氏秦桧尝从之学而
张浚亦伯彦所引因共赞焉九年知宣州过阙上所著中兴日厯五卷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十年请祠从之明年卒赠少师谥忠定初伯
彦既去相州其子军器监丞似为金人拘之而北久之乃还或云似之得归伯彦实使人赎之
△秦桧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政和五年登第补密州教授继中词学兼茂科厯太学学正靖康元年金兵攻汴议割三镇以弭兵命桧借礼部侍郎
与程瑀为割地使奉肃王以往金师退桧瑀至燕而还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幵共荐桧拜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御史中丞汴京失守二
帝幸金营明年金帅分莫俦吴幵入城推立异姓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议立张邦昌皆不敢答监察御史马伸言于众曰吾曹职为争臣岂容
坐视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桧闻伸言以为然即进状愿复嗣君以安四方金人怒执桧去与孙傅张叔夜何■〈卤上木下,仌代乂〉司马
朴从二帝至燕山又徙韩州上皇闻康王即位作书贻尼堪与约和议俾桧润色之桧以厚赂达尼堪会金太宗以桧赐其弟达兰达兰信任之
及南侵以桧为参谋军事又为随军转运使 【据宋通鉴及宋史纪事本末增辑】 建炎四年达兰攻楚州纵桧南归桧与妻王氏及婢仆自
军中趋涟水航海归行在自言杀金人监巳者夺舟而来朝士多谓桧与■〈卤上木下,仌代乂〉傅朴同拘而桧独归又自燕至楚二千八
百里踰河越海岂无讥诃之者安得杀尽而南就令从军达兰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惟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尽
破羣疑力荐其忠帝命先见宰执桧言欲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及入对首奏所草与达兰求和书帝曰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葢
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拜礼部尚书从行王安道冯由义水砦丁禩及参议官并改京秩舟人孙靖亦补承信郎始朝廷虽数遣使但
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绍兴元年除参知政事首挤范宗尹宗尹既去相位久虚桧场言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
以不言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再相桧同秉政谋夺其柄风其党建言周宣王内修外攘
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颐浩遂建都督府于镇江帝曰颐浩专治军旅桧专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二年桧奏置修政局自为提举参
知政事翟汝文同领之未几桧面劾汝文擅治当吏汝文求去谏官方孟卿再论之汝文竟罢颐浩自江上还谋逐桧有教以引朱胜非为助者
诏以胜非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言胜非不可用胜非遂以醴泉观使兼侍读颐浩寻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裴为右司谏将逐桧于是江
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照并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桧党也桧初欲倾颐浩引一时名贤如安国焘瑀辈布列清要颐浩
问去桧之术于席益益曰目为党可也今党魁胡安国在琐闼宜先去之葢安国常问人材于游酢酢比桧于荀文若故安国力言桧贤桧亦力
引安国至是安国等罢桧亦求去及桧再相误国而安国巳死矣黄龟年劾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乃罢桧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初
桧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中原人还刘豫帝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桧语乃塞桧又言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及相而设
施无闻至是帝召直学士院綦崈礼语以是事崈礼即以帝意载训辞播告中外人始知桧之奸龟年等论桧不已诏落职牓朝堂示不复用三
年韩肖冑使还偕金使来求尽还北俘与桧前议脗合识者益知桧与金人共谋矣五年与金议和复桧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六年用张浚荐除
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参决尚书枢密院事召赴行在七年何苏使金还得徽宗及宁德后讣帝发丧即日授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命
王伦使金国迎奉梓宫浚求去赵鼎复相台谏交章论浚安置岭表鼎约同列解救及面秦桧无一语浚遂谪永州始浚鼎相得浚先进力引鼎
常共论人才浚剧谈桧善鼎曰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浚不以为然及引桧共政方知其闇不复荐桧因衔浚反谓鼎曰上欲召公而张相
迟留葢怒鼎使挤浚也桧在枢府惟听鼎鼎素恶桧由是反深信之卒为所顷鼎与浚晚遇于闽言及此始知皆为桧所卖也八年拜右仆射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曰奸人相矣王伦偕金使乌浚阿思谋等来议和议以吏部侍郎魏矼馆伴矼辞曰顷任
御史尝言和议之非今不可专对桧问故矼备言敌情不可信桧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第恐敌不以诚待相公尔桧乃改命吴表臣
宰执入见桧独留身言臣僚多持两端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羣臣预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
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复请更思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帝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
和议会赵鼎罢桧独专国决意议和于是中朝贤士以议论不合相继而去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皆不附和议殿中侍御史张戒
上疏乞留赵鼎又陈十三事论和议之非桧并憾之王庶自淮西入枢庭始终言和议非是疏凡七上且谓桧曰而忘东都欲存赵氏时耶桧方
挟金人自重尤恨庶言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愿斩桧与王伦以谢天下械铨贬昭州陈刚中以启贺铨桧怒刚中以谴死既而校书郎许忻
枢密院编修官赵雍同日上疏犹祖铨意力排和议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程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同上一疏言金人以诏谕江南为名
要陛下以稽首之礼百官军民莫不扼腕天下将有仗大义问奸桧 【宋史原作相公今依宏简录改】 之罪者后数日直学士院曾开权吏
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照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嶭徽言同班入奏极言屈
已之礼非是新除礼部侍郎尹焞独上一疏且移书切责桧桧始大怒焞于是固辞新命不拜奉礼部冯时行召对言和议不可信谪知万州寻
亦抵罪桧党句龙如渊抗言于桧曰邪说横起胡不择台官击去之桧大喜遂奏如渊为御史中丞劾异议者卒成桧志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
谕江南为名至泗州要所过州县迎以臣礼韩世忠累疏力谏愿效死决战若其不克委曲从之未晚皆不许哲等既入境接伴使范同再拜问
金主起居军民见者往往流涕过平江守臣向子諲不拜乞致仕哲等至淮安言先归河南地且册为帝徐议余事桧至是欲帝行屈己礼帝曰
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会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率见桧曰军民汹汹若之何退又白之台谏于是句龙如渊李谊谓
桧曰但取金书纳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照亦与谅阴三年不言事以告桧于是定议以桧摄冢宰即馆受书金使欲百官傋礼桧使
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禁中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故地以王伦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副之判大宗正事
士褒兵部侍郎张焘朝八陵时张浚在永州驰奏力言以石晋刘豫为戒他如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光远澧州推官韩紃临安府司户参军毛
叔庆皆言金人叵测迪功郎张行成献询荛书二十篇条具豫备之策桧悉加黜责金乌珠果有他谋拘王伦于中山府伦密奏于朝桧不之备
韩世忠有乘懈掩击之请桧言春秋不伐丧与帝意合遂已十年金人败盟分四道入侵河南诸郡相继陷没帝始大怪下诏罪状乌珠御史中
丞王次翁惧桧得罪奏曰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而排黜异党纷纷累月不能定愿陛下以为至戒帝深然
之于是桧位复安公论不能撼摇矣时张俊克亳州岳飞克郾城几获乌珠韩世忠胜于泇口镇诸将所向皆捷而桧力主班师诏飞还行在沂
中还镇江刘光世还池州刘锜还太平于是淮宁蔡郑复为金人有一十年乌珠再举取寿春入庐州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战
柘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帅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自是不复出兵桧欲尽收诸将兵权给事中范同献
策桧纳之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为副使以宣抚司军隶枢密院桧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枢密使厯封莘
庆冀国公先是莫将韩恕使金拘于涿州至是乌珠有求和意纵之归桧复奏遣刘光远曹勋使金又以魏良臣为通问使未几良臣偕金使来
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寻遣何铸报聘许之桧以岳飞沮和议方谋杀之使谏官万俟卨论其罪张俊又诬飞旧将张宪谋反于是飞及
子云俱送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久不伏卨入台狱遂诬飞指斥乘舆受诏不救淮西赐死狱中子云及宪杀于都市天
下冤之十二年徽宗及显肃懿节二梓宫至行在太后还慈宁宫加桧太师进封奏魏两国公桧以封两国与蔡京同辞不拜幸和议成益咎前
日之异己者先是赵鼎贬潮州王庶贬道州胡铨再贬新州至是皆遇赦永不检举曾开李弥逊并落职张俊本助和议居位岁余无去意桧讽
江邈论罢之十三年贺瑞雪贺日食不见是后日食多书不见彗星常见选人康倬上书言彗星不足畏桧大喜特改京秩知虔州嶭弼言木内
有文曰天下太平年诏付史馆于是为苟安余杭之计自此不复巡幸江上而祥瑞之奏日闻矣洪皓归自金名节独着以致金实讷语不一月
逐去实讷者尼堪左右也初尼堪行军至淮上桧常为之草檄为实讷所见故因皓归寄声桧意士大夫莫有知者闻皓语深以为憾遂令李文
会论之胡舜陟以非笑朝政下狱死张九成以鼓唱浮言贬张邵亦坐与桧言金人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斥为外祠十四年贬黄龟年以前
常论桧也闽浙大水右武大夫白锷有燮理乖谬语刺配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常题壁曰夫差尔忘越王杀而父乎杖春刺配吉阳军故将解
潜罢官闲居辛永宗总戎外郡亦坐不附和议潜窜南安死永宗编置肇庆死李光前贬藤州以唱和有刺桧者为守臣所告桧又言赵鼎欲立
皇太子是待陛下终无子也宜俟亲子乃立遂嗾御史中丞詹大方言鼎邪谋密计深不可测于是光及鼎皆再窜台州曾惇献桧诗称圣相凡
投献者必曰元圣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厯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
千余言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厯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十五年熺除翰林
学士兼侍读赐桧甲第桧妻妇子孙皆加恩帝亲书一德格天扁其阁十六年桧立家庙赐祭器将相赐祭器自桧始帝以彗见求言张浚疏言
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闲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桧久憾浚至是大怒即落浚节钺贬连州寻移永州十七年改封桧益国公赵鼎在
吉阳军桧令月申存亡鼎遂不食卒又窜吕颐浩子摭于藤州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自此导谀愈多十八年熺除知枢密
院事李显忠上恢复策落军职与祠迪功郎王廷珪以作诗送胡铨编管辰州胡铨又以作颂讪谤自新州移贬吉阳二十日桧一日趋朝殿司
小校施全刺桧不中磔于市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秦桧有可杀之罪施全非当杀桧之人其事固不必深论独是桧奸邪误国海内切
齿所欲剚刃甘心者非止一全而高宗始终信之而不忍去之后且畏之而不敢去之岂非天夺之魄乎】 自是每出列五十兵持长梃自卫曹
泳告李光子孟坚私作国史狱成孟坚编置峡州朝士连坐者八人胡寅窜新州泳由是骤用秘书少监汤思退奏以桧存赵氏本末付史馆进
熺少保郑璋告其乡人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家有潜光亭商隐堂以亭号潜光有心于党李堂名商隐无意于事秦桧尤恶之又编管右迪
功郎安诚布衣汪大圭斩有荫人惠俊进义副尉刘允中黥径山僧清言皆以讪谤也时桧疾愈朝参许肩舆二孙扶掖乃免拜二十一年朝散
郎王扬英上书荐熺为相桧奏扬英知泰州二十二年又兴王庶二子之奇之荀叶三省杨炜索敏求四大狱皆坐谤讪炜又以常登李光萧表
之门言时事于是光永不检举振贬池州二十三年桧请下台州于谢伋家取綦崈礼所受御笔缴进是岁进士黄友龙坐谤讪黥配岭南内侍
裴永坐指斥编管琼州二十四年何兑讼其师马伸发端上金人书乞存赵氏以为分桧功编管英州桧孙敷文阁待制埙试进士举省殿试皆
第一桧从子炜焴姻党周夤沈兴杰皆登上第士论不平帝阅埙策皆桧熺语于是擢张孝祥为第一降埙第三未几埙修撰实录院宰相子孙
同领史职前所无也王循友以前知建康尝罪桧族党安置藤州王趯为李光求内徙编管辰州郑玘贾子展以会中有嘲谑讲和语玘窜容州
子展窜德庆府方畴以与胡铨通书编置永州魏安行洪兴祖以广传程瑀论语解编置安行钦州兴祖昭州帝尝谕桧曰近轮对者多谒告避
免百官轮对正欲闻所未闻可令检举约朿桧擅政以来屏塞人言蔽帝耳目凡一时献言者非桶桧功德则必中伤其欲有言者恐触忌讳仅
论销金铺翠之类以塞责而己故帝及之葢亦防桧之壅蔽也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轮对固欲闻所未闻然闻之而不行虽闻何益史
谓高宗避免之禁为防桧之壅蔽不知桧之敢为壅蔽实高宗有以致之果自知之则去桧亦在高宗耳若其不能去则是大阿倒授纲纽懈弛
既不能除巨憝以清政纪而徒为是令正所谓不揣本而齐末庸河益乎】 衢州有盗起桧遣殿前司将官幸立将千中捕之不以闻晋安郡王
因入侍言之帝大惊召问桧桧曰不足上烦圣虑故不敢闻盗平即奏矣退而知言由晋安遂奏晋安居秀王丧不当给俸月损二百缗帝为出
内帑给之二十五年以沈长卿旧与李光启讥和议又与芮煜其赋牡丹诗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之句为邻人所告长卿编置化州煜武
冈军静江有驿名秦城知府吕愿中率宾僚共赋秦城王气诗以媚桧愿中由此得召又张扶请桧乘金根车又有乞置益国官属及议九锡者
桧闻之安然赵令衿观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汪召锡所告徐史徐嚞又论赵鼎子汾与令衿饮别厚赆必有奸谋诏送大理拘
令衿南外宗正司桧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鼎已死欲孥戮汾尤忌张浚令衿之狱张宗元之罢皆波及之浚在永州桧又使其党张
柄知潭州与郡丞汪召锡共伺察之至是使汾自诬与浚及李光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皆与焉狱成而桧病不能书帝幸桧第问
疾桧无一语惟流涕而已熺奏请代居相位者帝曰此事卿不当与帝遂命直学士院沈虚中草桧父子致仕制熺犹遣其子埙等夜见台谏徐
嚞张抶谋奏请已为相诏加封桧建康郡王熺少师皆致仕埙堪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是夜桧卒后赠申王谥忠献桧两据相位凡十九年
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雠斁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其矫诬也无罪可状不过曰
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
捕治中以深文又阴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伺帝动静郡国事惟申省无一至帝前者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
擢用自其独相至死易执政三十八人皆无时誉柔佞易制者如孙近韩肖冑楼照王次翁范同万俟卨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
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巨郑仲熊之徒率拔之冘散遽跻政地其自言官听桧弹击辄升政府者凡十有二人开门
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阴险如崖穽深阻叵渊同列论事帝前未常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李光尝与桧争论颇侵桧桧不答及
光言毕桧徐曰李光无人臣礼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术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桧死熺废其赏祖述余说力持和议以窃据相位者尚
数人至孝宗始荡涤无余开禧二年追夺王爵改谥缪丑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