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本章共 6.9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贰臣传 【三】
宋
○宋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吴延祚
李洪信
李洪义
李涛
张永德
侯益
陶谷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吴延祚
李洪信
李洪义
李涛
张永德
侯益
陶谷
△范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邱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千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奏为盛察御史迁
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岁余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
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征叛每朝廷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
对叹曰宰相器也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闲物色得之喜甚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称旨以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广
顺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参知枢密使事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特命
详定是为刑统世宗不豫受顾命恭帝嗣位封萧国公太祖北征为六师推戴自陈桥还府署质方就食阁中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
之流涕具言拥逼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瓌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瓌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溥等降阶受命加兼
侍中罢参知枢密奏封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嘉州防御使光美又言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当授台司帝嘉纳之先是宰相见
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由是始废坐论之礼干德初帝将有
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斗之进封鲁国公二年罢为太子太傅卒赠中书令质每下
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意然后遣之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
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不测质入谒免冠叩头泣下愿宽仪罪世宗即赦仪质性卞急好面
折人以廉介自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论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
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子旻字贵参以父任累迁著作佐郎宋初为度支员外郎知开封县太宗时领京尹数召与语
颇器之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俗轻医药重鬼神旻下令禁淫祝割奉市药给病者以方书刻石置厅壁氏感化之会南汉知广州官邓存忠
劫土人二万众攻州城七十余日旻屡出亲战矢集于胸犹激励将卒殊死战及围解创甚诏有司以肩舆载归阙下开宝九年知淮南转运事
岁运米百余万石给京师钱俶献地以旻为考功郎中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凡薪粒蔬果箕帚之属悉收自欲尽蠲
其弊从之车驾征晋阳上书求从召为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判行在三司坐受人请求擅市竹木入官贬房州司户卒
△王溥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从晋祖入洛掌盐铁案以母老解职归汉祖即位擢为三司副使厯周为随州刺史汉法诸州送牛
革京师遇暑雨多腐坏祚请班铠甲式令裁以输民甚便之移商华颍三州皆有善政厯郑州围练使宋初为宿州防御使拜左领军卫上将军
致仕溥汉干佑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周祖将兵讨三叛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
请一切焚之以安反侧从之师还迁太常丞从周祖镇邺广顺初累迁翰林学士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周祖疾革以溥为中书侍郎
平章事宣制毕曰吾无忧矣世宗将亲征泽潞溥赞成之凯还加兼礼部尚书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
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世宗将讨秦凤溥荐向拱为帅事平世宗因宴酌酒赐溥
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显德六年参知枢密使事恭帝嗣位加右仆射宋初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干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太平兴国初
封祁国公七年卒赠侍中谥文献溥在相位祚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
诸君起子贻孙贻正贻庆贻序贻正字克明尚太宗女郑国长公主改名贻永令与其父同行见外戚传贻孙字象贤官右司郎中溥好聚书至
万余卷贻孙遍览之太祖尝问赵普拜礼何以男子跪而妇人否普问礼官不能对贻孙曰古诗云长跪问故夫是妇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妇人
始拜而不跪普问所出对云太和中有幽州从事张建章着渤海国记备言其事普大称赏之
△魏仁浦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货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
辞母诣洛阳济河沈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晋末隶枢密使为小史随契丹北迁得脱归杜重威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
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时周祖掌枢密迁兵房主事从镇邺隐帝密诏郭崇害周祖李洪义以告周祖惧召仁浦
入计仁浦曰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 【按通鉴载周太祖召魏仁浦问计仁浦谓公握重兵据重镇一旦
为羣小所构祸出非意此非辞说之所能解云云不载更易诏书激怒诸将等语胡三省注谓通鉴所书必本周实录周臣为其君讳并为仁浦
缘饰故隐约其词未足为据本传所载与欧史周祖本纪同谨附识于此】 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倒用留守印易诏书以示
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
纸校簿无差广顺末刘崇寇晋州仁浦居母丧宅迩宫城周祖步登宽仁门密遣小黄门召仁浦计事明日起复旧职周祖大渐谓世宗曰魏仁
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授枢密副使从正高平周师不利东偏巳溃仁浦劝世宗出阵西殊死战遂克之师还拜枢密使迁中书侍郎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世宗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决意用之恭帝嗣位加刑部尚书宋初进右仆射以疾再上表乞骸骨
不许干德初罢守本官开宝二年春宴太祖笑谓仁浦曰何不劝我一杯酒仁浦奉觞上寿帝密谓之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
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遇疾道卒赠侍中谥宣懿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干佑中开封人郑元昭 【通鉴作郭元昭】 为
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迁解州刺史仁浦妇翁李温玉代之元昭不得专两池利会李守贞以河中叛温玉子在城中元昭即系温玉以变闻事
连仁浦仁浦方为枢密院主事周祖总枢务置不问显德中仁浦为枢密使元昭不自安代归至京师仁浦曾不介意白周祖授元昭庆州刺史
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
之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子咸美咸熙咸信咸信尚永信公主授右卫将军累迁忠武军节度使加
同平章事赠中书令
△吴延祚
吴延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知使怀州入为皇城使又权知郓州即位迁内客省使寻拜宣徽
北院使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州判澶州归阙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延祚塞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
临淮数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塞郑州原武县决河师还拜充枢密使 【按周世宗本纪延祚权东京留守在显德六年三月是月即
拜枢密使世宗三月北征至五月师还传云师还始拜枢密与纪互异】 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宋初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
李筠之变延祚自太祖曰潞城险且阻太行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战犹鱼脱于渊因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延祚留
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果领兵来战泽州南大败之讨李重进又为东京留守建隆二年以为雄武军节度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
遇疾车驾临问命爇艾炙其腹遣中使王继恩监视之卒赠侍中子元辅元载元范元扆元吉元庆元扆自有传
△李洪信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汉昭圣太后弟少善骑射隶后唐明宗帐下后为奉圣军小校潞王举兵少帝东奔捧圣军从行洪信预焉次卫州少
帝与晋高祖遇因疑贰谋害晋祖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晋初为兴顺左厢都指挥使汉祖镇太原奏隶麾下从汉祖降邺授侍
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干佑中以羣小用事心怀忧惧曰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寻徙保义初杨邠以元从功臣为方镇
者不谙政务令三司择军将分补诸镇都押牙孔目官或恃为朝选藩帅难制洪信闻内难即召马步军都校聂召等十余人诬以谋逆悉杀之
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洪信常以妄杀内不自安周祖犹以汉太后故移镇京兆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取数百人去
及刘崇北遁遣禁兵千余屯京兆洪信益惧即请入朝恳辞藩镇拜左武卫上将军宋干德五年改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五年以本官致仕八年
卒弟洪义
△李洪义
洪义本名洪威避周祖名改焉汉祖镇太原补亲校开国授护圣左厢都校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隐帝诛杨邠史宏肇等时侍卫步军都
指挥使王殷屯澶州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令洪义杀之又命护圣都指挥吏部崇等害周祖于邺洪义素怯懦虑殷觉迁延不敢发遽引业见
殷殷乃锢业送密诏于周祖周祖起兵少帝又诏洪义扼河桥兵至洪义就降汉室之亡由洪义也广顺初拜归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权知
许州寻改安州世宗即位加兼侍中徙青州六年迁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宋初加兼中书令移鄜州干德五年代归卒赠太师
△李涛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世孙祖镇临濮令父元将作监梁太祖之篡也元以宗室惧祸挈涛避地湖南依马殷署涛
衡阳令涛从父兄郁仕梁为合门使上言涛父旅湖湘诏诏殷遣归京师补河阳令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累迁起居舍人晋天福初改考功
员外郎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赏以盟津叛张全义子继祚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言全义当巢蔡之后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
十年洛民赖之乞止罪继祚妻子从之尝奉诏为宋州括田使前雄州刺史袁正辞赍朿帛遣涛以田园为托涛表其事晋祖喜之厯刑部郎中
伏阙争张彦泽杀张式事语在彦泽传 【按宋史叙涛争张彦怿事与五代史略同今从通史例不复载】 汉高祖入汴以为翰林学士杜重
威据邺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彦超讨之二帅不协涛密疏请亲征高祖览奏以涛堪任宰辅即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隐帝即位杨
邠周祖共掌机密史宏肇握兵柄与武德使李邺等中外争权涛疏请出邠等藩镇以清朝政隐帝不能决白于太后太后召邠等论之反为所
构免归及周祖举兵太后泣曰不用李涛之言宜其亡也周初起为太子宾客厯刑部户部二尚书恭帝即位封万国公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
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杖丁夫七十人皆刵其左耳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
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诏削夺
勋官爵配隶许州涛卒赠右仆射
△张永德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父颖晋安州防御使永德生四岁母马氏被出事继母刘氏以孝闻周祖初为侍卫吏与颖善乃以女妻永德
即晋国公主也 【按苏辙龙川别志载周太祖将兵征淮南过宋州宋州使人劳之于葛驿葛驿先有一男子一女子不知其所从来转客于
市佣力以食父老怜之醵酒肉衣服相配为夫妇及太祖至市人聚观女子于众中呼曰此吾父也太祖闻之使前问之信其女也相持而泣将
携之以行女曰我已嫁人矣复呼其夫视之曰此亦贵人也俱携之军中奏补供奉官即永德也云云语近说家故史家勿取也】 周祖镇邺被
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潞帅常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
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炙故免周祖即位授永德左卫将军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从世宗征刘崇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
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厉兵分进大捷及驻上党世宗画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之战主将不用命吾欲尽案军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
封强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进攻太原永德与符彦卿史彦超北控
忻口断契丹援契丹兵至彦超战没永德继败其众二千余众遁去 【按通鉴符彦卿等与契丹战于忻口史彦超为前锋李筠等引兵继之
杀契丹二千人彦超恃勇轻进戢没筠等仅以身免周兵死伤甚众遂退保忻州是败契丹兵于彦超未没之前传书于彦超既没之后与通鉴
互异】 领武信军节度使徙领义成永德父颖为隶人曹澄等所害奔南唐会议南征永德请自效许之大败刘仁赡于寿春世宗至寿州城下
仁赡执澄等三人槛送行在求缓师诏赐永德俾甘心焉太祖与永德领前军至紫金山吴人列十八砦颇严整垒西有高陇永德选劲弓强弩
伏其旁太祖麾兵直攻第一砦阳不胜淮人空砦出鬬永德亟登陇发伏驰据之翌日又攻第二砦鼓噪而进始攻北门淮人开南门而遁时韩
令坤在扬州为吴人所逼欲退师遣永德率师援之败泗州军于曲溪堰俄屯下蔡永德败吴楼船师又败其众于淮北岸擢殿前都点检四年
从克寿州领镇宁军节度使五年契丹扰边命永德率步骑二万拒之从世宗北伐还驻澶渊解兵柄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恭帝嗣位
移镇忠武太祖即位加兼侍中永德入朝授武胜军节度使时并汾未下太祖密访其策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易取也请每
岁多设游兵扰其农事乃发闲使以谍契丹绝其援然后可下帝然之会出师讨金陵永德以已资造战船数十艘运粮万斛自顺阳沿汉水而
下富民高进者豪横莫能禁永德发其奸寘于法进诣阙诬永德图不轨太祖命曹翰察之无他翰以进授永德永德解缚就市笞而释之时称
其长者太平兴国二年来朝拜左卫上将军六年封邓国公端拱元年为河北两路排阵使屯定州尝与契丹战斩获甚众淳化二年徙泰宁军
节度使兼侍中出判并州兼并代都部署永德明天文术尝与僚佐会食报辽兵寇州境永德用太白万胜诀占之语坐客曰彼虽以年月便利
乘金而来反值岁星对逆兵家大忌必败未几折御卿捷报至众始叹伏坐令亲吏贩茶规利阑出徼外市羊罢为左卫上将军真宗即位进卫
国公三年卒赠中书令永德出母后适安邑刘祚永德镇南阳祚已卒迎母归州廨起二堂与继母刘并居初永德寓睢阳有书生邻居卧疾永
德疗之获愈一日告适淮上语永德曰后当相遇于彼及永德屯下蔡方射淮民环观有一僧睥睨遽召之乃睢阳书生也夜宿帐中曰始语君
贵今不谬矣终能谨节当保五十年睢阳书生常言太祖受命之兆以故永德潜意拱向太祖将聘孝明皇后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助之故尽
太祖朝恩渥不替
△侯益
侯益汾州平遥人以拳勇为太原卒从庄宗攻大名先登擢马前直副兵马使以功累迁马前直指挥使庄宗入汴为本直副都校从明宗
讨赵在礼于邺诸军推戴明宗益脱身归洛庄宗抚其背出涕明宗立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有何罪改本直左厢都校契丹来援王都益
击破之唐河北授宁州刺史入为羽林军五十指挥都校时夏帅李仁福卒子彝超擅命自立命益帅师讨之明宗不豫遽追还应顺初潞王举
兵凤翔以益为西面行营都虞候益知军情必变称疾不奉诏执政怒出为商州刺史蜀军寇全州益率镇兵击破之晋初召为奉国都校范延
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以益为西面行营副都部署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大败其众从宾乘马溺水
死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充邺都行营都虞候会延光以城降移镇潞州天福四年晋祖追念虎牢功迁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仍赐门戟改乡
里为将相乡勋贤里明年徙镇泰州充西面都部署阶州义军校王君怀叛投蜀请为先锋下秦成诸州益惧请援于朝又潜遗书蜀将以达诚
意少帝闻而疑之徙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使汉祖即位加兼侍中益自
以常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掌枢密王回赍书招益复遣益故吏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
昶以川兵收万出大散关应之汉祖知其事遣客省使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并授旨以便宜从事景崇至京兆合岐雍邠
泾师破蜀军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虑隐帝不知先朝密旨未决益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
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隐帝笑之益厚赂史宏肇辈言景崇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鲁国公景崇闻之遂据城
叛益亲属七十口在城中悉为景崇所害周祖起兵隐帝遣益与慕容彦超及张彦超阎进卿吴虞裕守澶州至赤冈周师奄至战留于陂 【
五代史隐帝纪作刘子陂】 军不利益见士卒无鬬志又古候不祥乃与焦继勋等夜谒周祖周祖慰劳遣还广顺初封楚国公改太子太师显
德元年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遣赐器币岁一来朝以耆旧厚待之干德初郊祀诏缀中书门下班三年卒赠中书令子仁愿仁矩仁宝仁
遇仁兴
△陶谷
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父涣夷州刺史为邠帅杨崇本所害谷幼随母柳氏育崇本家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书
郎单州军事判官常以书千宰相李崧崧甚重其文时和凝亦为相同奏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改监察御史分司西京迁虞部员外郎知制诰
晋祖废翰林学士谷兼掌内外制词目繁委言多委惬天福九年加仓部郎中谷性急率与兖帅安审信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劾责授太常少卿
尝上言西台断狱淹滞吏因缘为奸望申条约以革其弊从之拜中门舍人契丹主北归胁令从行谷衣褐为行者匿僧舍中以免遂归汉为给
事中干佑中奏罢常参官转对李崧为苏逢吉所恶惧移病不出谷每于稠人中诬之崧闻叹曰吾何负于陶氏子哉及崧遇祸族子昉尝诣谷
谷问昉识李侍中否昉曰远从叔耳谷曰李氏之祸谷出力焉昉闻之汗出 【按李崧为苏逢吉所陷事在后汉中非石晋时也宋史原文在
与兖帅安审信相失句上前后倒置今移改】 入周为右散骑常侍世宗即位迁户部侍郎从征太原时鱼崇谅迎母后至谷乘闲言曰崇谅宿
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以谷为翰林学士迁兵部侍郎加承旨进吏部侍郎宋初转礼部尚书依前
翰林承旨谷在翰林与窦仪不协仪有公望虑其轧已尝附宰相赵普与赵逢高锡辈共排仪仪终不至相位谷再为南郊礼仪使法物制度多
所定尝属其子戬于考官奚屿鄑书不通以合格闻事发夺奉两月后累加刑部户部尚书开宝三年卒赠右仆射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谷
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言头骨当戴貂蝉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按陶谷仕周位虽不显其袖出禅诏希图
大用蓄志实不可问今并列于宋贰臣传末春秋之法义无可逃云尔】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