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本章共 8.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宗室传
金 【一】
○金一
始祖以下宗室诸子
△始祖以下宗室诸子
呼实默
和卓【布呼福寿】
实图美【实实思敬】
忠
萨布
珠噜
呼实哈
宗贤
达兰
卞
膏
奕
爱实
托克索
实图美
承裕
额尔克 【二】
萨哈
连
哈昭
罗索 【三】
始祖兄弟三人兄阿库纳之后为呼实默和卓弟博和哩之后为实图美都古噜讷
呼实默
和卓 【布呼】
实图美
忠
萨布
珠噜
呼实哈
宗贤
达兰
卞
膏
奕
爱实
托克索
实图美
承裕
额尔克 【二】
萨哈连
哈昭
罗索 【三】
呼实默
呼实默哈斯罕人父托卜嘉事辽为太尉呼实默善汉语通契丹大小字勇而善战高永昌据东京招哈斯罕人呼实默召其族人谋曰吾
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大圣皇帝之祖入女真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皇帝受命即大位辽之败亡有征吾岂能
为永昌之臣哉于是率其族属部众诣萨哈乌珍降营于托辉山之下永昌攻之呼实默力战不能敌奔于萨哈及攻开州以粮饷给军后攻保
州击败辽将降其士卒以为哈斯罕七部贝勒天辅二年卒赠监门卫上将军再赠骠骑卫上将军子果实尝从攻显州领四穆昆军破鱼梁务
功最以其父所管十部为哈斯罕达贝勒有和卓者亦称始祖兄苗裔但不知与呼实默相去几从耳
和卓 【布呼】
和卓哈斯罕必勒哈水人仕辽领辰复二州汉人渤海子富色克袭父职再迁静江中正军节度使子额哩页与呼实默同时归朝屡以粮
饷助伐高永昌及高丽新罗后从宗望伐宋以功迁真定府路安抚使兼曹州防御使授必勒哈水世袭明安子布呼识女真契丹汉字善骑射
睿宗闻其才召置麾下从经略山东河北陕西袭其父明安授昭勇大将军海陵伐宋以本明安兵从半道与南征万户完颜福寿等俱亡归谒
世宗于辽阳世宗即位除同知哈斯罕节度使事刑部侍郎色克为都统布呼副之坐擅署置官吏私用官中财物削两阶解职未浃句克实鄂
伦完颜璋等谋反欲因帝谒山陵举事鄂伦与布呼亲旧与之谋议乃与克实璋执鄂伦等上变克实不肯以始谋尽首遂并诛之除布呼浚州
防御使累迁顺天军节度使致仕卒
福寿
福寿
福寿哈斯罕人父和卓国初来归授明安天眷二年福寿袭父职授定远大将军累加金吾卫上将军海陵省并明安穆昆遂停封正隆末
伐宋福寿领罗索塔坦二明安由山东道进至泰安既受甲诱将校北还而高忠建卢万嘉努等亦各率众万余俱归东京欲共立世宗至辽口
世宗遣图克坦思忠府吏张穆喇斡等来迎察其去就思忠见福寿福寿等言正隆失道不能保天下我辈欲推戴国公为主为书以授思忠于
是督诸军渡辽水径至东京城下即谕军士擐甲入卫宫城杀高存福等明日与诸将及东京吏民从博索路兵马都总管默音劝进世宗即位
以福寿为元帅右监军从默音讨白彦敬赫舍哩志寍于北京是冬世宗闻乌哲库等与斡罕战不利命福寿将兵进讨俘获生口万计寻赫舍
哩召还授兴平军节度使复其世袭明安寻领浚州路诸军事大定三年卒
实图美
实图美扎兰路完门部人世为部长父卓巴纳始祖弟博和哩四世孙景祖时使部人密逊来请通宗系景祖留密逊岁余善遇之及还以
币帛为赠久之扎兰岁饥景祖与之马牛为助籴费使世祖往致之会世祖有疾实图美日夕不离左右世祖疾愈辞归握手为别约它日无相
忘实图美体貌魁伟勇敢善战质直孝友强记辩捷临事果断世祖袭位交好益深邻部不悦合兵攻之实图美使弟阿索美率二百人南下扼
敌敌兵于人出其东据高泉实图美将五千人迎击之敌将阿尔本勇士也出挑战射中其马阿尔本反射实图美中腹实图美拔箭战愈力阿
索美与勇士七人步战杀阿尔本诸部兵遂败因招谕诸部使附于世祖世祖嘉之后伐乌春乌木罕及通恩达萨塔等皆以所部从战有功弟
阿索美寻卒及终丧大会其族太祖率官属往以伐辽之议访之后以本部兵从击高丽及伐辽功尤多太祖阿征诸将皆从实图美率善射者
三百人来卫京师时太宗居守喜其至亲出郊劳继闻黄龙府叛与睿宗讨平之师还赏赉良渥寻卒正隆二年封金源郡王子实实思敬
实实
思敬
实实
实实康宗时从乌色破高丽军太祖攻寍江州实实摧锋力战授明安后从舍音克中京袭辽主于鸳鸯滦略定山败夏将李良辅兵与罗
索获辽帝于伊都谷宗翰伐宋与尼楚赫围太原明年攻襄垣下潞城降西京至汴元帅府以怀孟北阻太行南濒河控制险要使实实统十二
明安军镇抚之于是殄平寇盗招集流亡四境以安天会四年薨熙宗时赠特进大定闲谥威敏世宗思太祖太宗创业艰难求当时羣臣勋业
最著者图像于衍庆宫自辽王舍音而下凡二十一人实实与焉初海陵罢诸路万户军苏伯路节度使世宗时近臣奏请改苏伯为扎兰节度
使帝曰苏伯扎兰二水相距千里节度使恰苏伯不必改实图美亲管明安子孙袭封者可改为扎兰明安以示不忘其初
思敬
思敬本名萨哈 【原文作希卜苏弟误今从删】 初名思恭避显宗讳改焉年十一从父谒见太祖诏从猎射黄羊获之赐以从马宗翰
伐宋从其兄实实攻太原又从完颜和尼下洛阳围汴皆有功师还隶辽正宗干麾下太宗幸东京温汤思敬权护卫押卫卒百人从行领穆昆
从征珠格麟有功遂充护卫天眷二年以捕宗盘宗隽功迁显武将军擢右卫将军袭扎兰路万户授世袭穆昆七年入为工部尚书迁吏部天
德初为报谕宋国使还拜尚书右丞大定二年封济国公兼天德军节度使俄为西北路招讨使唐古布古岱副之将本路兵二千会布古岱视
地形冲要伺契丹贼出没之地置守御远斥候贼至则战不以昼夜为限布萨忠义败斡罕于陷泉诏思敬选新马三千备追袭斡罕入于奚中
思敬为元帅右都监以旧领军入奚地张格宅会大军讨之贼降将硕和卓与其党锡勒塔执斡罕并其母及家属诣思敬降思敬献俘于京师
拜右副元帅经略南边驻山东初明安穆昆屯田山东各随所受地主散处州县世宗不欲明安穆昆与民户杂处欲使相聚居之遣户部郎中
完颜让往元帅府议之思敬与山东路总管图克坦克寍议之曰大军方进伐宋宜以家属权寓州县量留军众以为备御俟边事寍息明安穆
昆各使聚居则军民俱便还奏从之其后遂以明安穆昆自为保聚其田土与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三年四月召还京都以为北京留守七
年召为平章政事先是省并明安穆昆及海陵时无功授穆昆者皆罢之失职者甚众思敬请量才用之帝从其请九年拜枢密使上疏论五事
一女真人可依汉人以文理选试二契丹人可分隶女真明安三盐滦官可罢去四与明安同句当副千户官亦可罢五亲王府官属以文资拟
注教以女真语言文字皆从之其后女真人试进士瓜尔佳衡尼玛哈鉴图克坦鉴完颜匡辈皆由此致宰相实思敬启之也久之帝谓思敬曰
朕欲修熙宗实录卿尝为侍从必能记其事迹对曰熙宗时内外皆得人风雨时年谷丰盗贼息百姓安此其大概也何必余事帝大悦世宗喜
立事故其微谏如此十三年薨孙乌呼肯札塔大定二十四年除明威将军授苏伯路宝邻山明安
忠
忠本名都古噜讷字鄂斯欢实图美之弟太祖器重之将举兵伐辽而未决也因与都古噜讷计事宗翰宗干完颜希尹皆从都古噜讷曰
以主公英武士众乐为用辽帝荒于畋猎政令无常易与也太祖然之明年伐辽都古噜讷以兵会收国元年与尼楚赫守达噜噶路二年与斡
鲁芬彻会乌楞古讨高永昌破其兵东京降遂其乌楞古等败耶律聂埒于蒺藜山天辅二年与罗索俱入见太祖曰辽主近在中京而敢辄来
各杖之太祖驻军草泺都古噜讷取奉圣州破其兵五千于鸡鸣山太祖入燕京都古噜讷出德胜口代实图美为扎兰路达贝勒三年 【按
太祖纪帝伐燕京都古噜讷出德胜口事在天辅六年本传类叙于二年之下而此处复称三年疑有脱误】 以扎兰地薄斥卤迁其部于苏伯
水益以珠苏尔之田熙宗即位加太子太师天会十四年加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薨天德二年配飨太祖庙廷大定二年追封金
源郡王
萨布
萨布始祖弟博和哩之后初补亲卫军章宗时选充护卫明昌元年为寍化州刺史累官殿前左副都点检及平章布萨揆伐宋为右翼都
统泰和六年宋将皇甫斌率步骑数万由确山褎信分路侵蔡闻郭倬李爽之败阻溱水不敢进于是揆遣萨布及副都统尚厩局使布什万努
深州刺史完颜达希布等以骑七千往击之会溱水涨 【按布萨揆传云揆出颍寿至淮宋人拒于水南揆测淮水八迭滩使萨布等潜渡本
传所云溱水恐是淮水之误】 宋兵扼桥以拒萨布等谋潜师夜出达希布以骑涉水出其右万努出其左萨布率精兵直趋桥宋兵大溃还进
爵一级贞佑闲知临洮府事兼陕西路副统军改知凤翔府事兼本路兵都总管俄为元帅右都监夏人来寇屡击走之兴定初以宋岁币不至
且复侵盗诏萨布讨之破宋人于信阳陇山等处斩获甚众寻遣兵渡淮略中渡店拔光山罗山定城等县七月上章言京都天下之根本窃见
城中有子城故基宜于农隙筑而新之为国家久长之利及河南陕西州府皆乞量修从之二年破宋人于铁山及上石店唐县奉诏攻枣阳败
之三年夺宋白石关破宋兵于七口仓又夺宋小鹘仓复败宋兵于石鹘崖四年奉诏出兵河北招降晋安时河北义军官民坚守堡寨力战破
敌者众萨布上章言此类忠赤可嘉若不旌酬无以激人心乞量加官赏从之迁枢密副使五年奉诏引兵救河东战屡捷复晋安平阳元光二
年复河中正大元年拜平章政事未几转尚书右丞相三年宣宗庙成将禘祭议配享功臣论者纷纷萨布为大礼使因言丞相福兴死王事齐
锦谨守河南以迎大驾功宜配享议遂定吏部郎中杨居仁上封事言宰相宜择人帝语大臣相府非人御史谏官当言彼吏曹何与左丞延扎
舒噜素嫉居仁亦以为僭萨布徐进曰天下有道庶人犹得献言况在郎官使其言可用则行之不可用不必示臣下也帝是之五年行尚书省
于京兆谓都事商衡曰古来宰相必用文人以其知为相之道萨布何所知使居此位吾恐他日史官书之某时以某为相而国乃亡即促衡草
表乞致仕平章政事侯挚朴直无蕴藉天兴元年兵事急都堂会议挚以国势不支因论数事曰只是更无擘画博索怒曰平章出此言国家何
望邪萨布顾谓博索曰侯相言甚当博索含愤而罢时元兵薄汴博索策后日讲和或出质必首相当行力请萨布领省事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萨布谓宰相必用文人袭世俗迂腐之说而忘金源荩臣之本夫金源初起大东尔时岂有文人辅成创业乎况国家有事之日尤当
与共安危若止洁身独善而置国事于不顾与国休戚之谓何然萨布后此尚能殉义以全大节若博索虑议和为质力荐萨布以避患更为小
人之尤而不足责矣】 拜为左丞相寻致仕哀宗迁归德起复为右丞相封寿国公扈从以行诏行尚书省事于徐州元帅郭恩密与河北叛将
郭野骡辈谋归国用安萨布疽重为贼党所制页噜乃约源州叛将麻琮袭破徐州时蔡已被围徐州将士以朝命阻绝且逼元兵议出降萨布
弗从投河求死不没军士援出之自缢于州第麻琮乃遣人以州降元子按春正大中充护卫以事系居许州元兵至许按春开南门以降诏令
押入省问事萨布附奏曰老臣不幸生此贼恨不手刃之十二月车驾东狩留后二相下开封擒捕斩之狱中
珠噜
珠噜宗室子从郑王乌色败高丽于海兰取雅鲁城克寍江州收黄龙府珠赫店达噜噶城呼岱巴冈诸役皆力战有功东京降为本路招
安副使败辽兵破通古营蓟州汉民叛走珠噜追复之以功为穆昆天辅四年卒皇统中赠镇国上将军
呼实哈
呼实哈宗室子从太祖攻寍江败辽兵于达噜噶城破辽主亲兵皆有功辽军来援济州呼实哈与其兄实古纳以兵迎击败之还攻济州
中流矢战益力克其城从攻春泰州降之并降境内诸部族其不降者皆攻拔之辽主西走呼实哈追至中京获其宫人辎重凡八百两德州复
叛呼实哈以兵五千克其城从罗索击败敌兵于归化降其城从取居庸关并燕之属县及其山谷诸屯伊实部既降复叛呼实哈引兵追及战
败之俘获甚众泽州诸部有逃者皆追复之又败叛人于临潢诛其酋领而安抚其人民天眷二年迁永定军节度使改武定军徙汴京留守天
德三年授世袭明安卒
宗贤
宗贤本名阿噜太祖伐辽从攻寍江州临潢府太宗监国选侍左右甚见亲信临潢复叛从宗望复取之迁归德军节度使政宽简境内大
治秩满士民相率诣朝廷请留及改武定军百姓扶老携幼送数十里悲号而去改永定军秉德廉访官吏士民持盆水与镜前拜言曰使君廉
明清直类此民实赖之用是超迁两阶天德初授世袭穆昆驰骡召之雄州父老相率张青绳悬明镜于公署老幼填门三日乃得去封定国公
再除忠顺军节度使捕盗司执数人至府宗贤阅其案谓僚佐曰吾察此辈必冤不数日贼果得人服其明改海兰路兵马都总管封广平郡王
崇义军节度使兼领北京宗室事正隆例夺王爵加金紫光禄大夫改临海军大定初遣使召之宗贤率诸宗室见于辽阳除同签大宗正事封
景国公致仕起为博索路兵马都总管复致仕卒
达兰
达兰宗室子年十六事太祖未尝去左右珠赫店之役太祖欲亲战达兰控其马而止之曰主君何为轻敌臣请效力即挺枪手杀七人已
而枪折骑士曳而下者九人太祖壮之曰诚得此辈数十虽万众不能当也及战于达噜噶城辽兵陈于营外太祖遣达兰往击之冲出敌阵大
败其众攻临潢府春泰州中西二京皆有功天辅六年授穆昆天会四年从伐宋屡以功受赏明年再举至汴宗望闻宋人会诸路援兵于睢阳
遣达兰与阿里库将兵二千往拒之败其前锋军于杞县又破三寨擒宋京东路都总管胡直孺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及其三将并直孺二子遂
取拱州降寍陵复破宋兵于雎阳进取亳州闻宋兵十万且至会宗望益兵四千合击大败之擒其将石瑱而还 【按本传自达兰与阿里库
将兵以下数行与穆宗子达兰传人同事同文同未知究当谁属也姑两存之】 帅府嘉其功赏赉优渥睿宗驻兵熙州分遣诸将略地达兰以
军五百人入六盘山十六寨降其官民皇统中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天德初加特进授世袭明安卒
卞
卞本名鄂摩上京司属司人大定二年收充护卫积劳授彰化军节度副使入为都水监丞累迁中都西京路提刑使徙知归德府河平军
节度使导河有劳除北京留守未几改知大兴府事时有言瓜尔佳衡在军不法诏刑部问状事下大兴府卞辄令追摄帝以为失体杖四十久
之乞致仕不许拜御史大夫先是司谏言御史大夫久阙宪纪不振宜选刚正疾恶之人肃清庶务上由是用卞既而以金吾卫上将军致仕卒
膏
膏本名额哩埒隶上京司属司大定十年以皇家近亲收充东宫护卫授御院通进从世宗幸上京会皇太子守国薨特命与滕王府长史
台驰驿往护丧时章宗为金源郡王亦留中都且命膏等保护世宗还都迁符宝郎除吏部郎中章宗即位坐与唐古贡为寿犯夜禁夺官一阶
罢明昌元年起为同知棣州防御使事坐讥讪宰辅杖罢之明年降授同知宣德州事召授武卫军副都指挥使四迁知大兴府事转左右宣徽
使承安二年拜尚书右丞出为泰定军节度使移知济南府卒
奕
奕本名三宝隶默音赛音司属司大定七年以近亲充东宫护卫十人长转营厩局使章宗即位迁左卫副将军累迁右副都点检兼提点
尚厩局使谕旨曰汝非有过人才第以久次迁授当谨乃职未几坐厩马瘦杖三十承安二年改左司都点检兼职如旧俄授同签大睦亲府事
卒奕为人贪鄙数以赃败帝爱其能治围场故进而委信之
爱实
爱实宗室子好学问袭父北京路筈柏山明安听讼明决人信而安之察廉能除彰国军节度副使改上京留守判官提刑司奏彰国军治
状迁同知率宾路节度事改归德军厯海邳二州刺史皆兼总押军马宋统领刘文谦以兵犯宿迁迎击破之复破戚春夏兴国舟兵万余人斩
夏兴国于阵迁镇国上将军为赫舍哩执中前锋渡淮破宝应天长二县师还迁同知归德府事改泗州防御使大安二年改华州防御使迁镇
南军节度使累迁河南统军使兼昌武军节度使卒
托克索
托克索宗室子纳罕塞人初隶万户实嘉努麾下尝领偏师破云中诸山寇盗宗望攻平州遣托克索讨应州贼平之抚安其民而还及伐
宋在宗翰军以八穆昆破石岭关屯兵数万祁县降而复叛托克索攻下之进取文水县后从诸帅列屯汾州之境宋河东军帅郝仲连张思正
陕西军帅张关索及其统制马忠合兵数万来援皆败之宗翰南伐至潞还太原犹未下即留尼楚赫总督诸军于是宋援兵大至托克索从玛
武乌噜破宋兵四千于文水宋将黄迪等以兵三十万栅于县之西山复与耿守忠合兵九千击之获马及资粮甚众宋制置使姚古率兵至隆
州谷托克索与巴尔斯以步骑万余御之种师中兵十万据榆次尼楚赫使托克索与和尼等合兵八千击败之斩师中宋将张灏以兵十万营
于文水近郊复与巴尔斯击破之潞州复叛宋兵号十七万固纳托克索巴尔斯皆被围托克索麾军士下马力战遂溃围而出及再举伐宋宗
翰命罗索率军先趋汴罗索至泽州托克索乌噜以五百骑为前驱往招河阳先据黄河津宋兵万余背水阵进击败之遂降河阳汴京平诸将
西趣陕津略定河东郡县托克索取宪州遇其援军击败之贝勒寍温珠噜等攻保德未下托克索进兵助击梯冲并进遂克其城贝勒舍哩执
中石州屡败亡其三将军士殁者数百人托克索令诸军去马力战尽殪之天会六年宗辅驻师邓州托克索玛武已尔斯西取均房下其城遂
克唐蔡陈州及颍昌府天眷初除彰德军节度使三年为元帅左监军皇统八年改济南尹天德闲封定国公授世袭千户卒正隆二年赠应国
公
实图美
实图美本宗室和索哩改子也年十五事太宗为左奉宸皇统二年充护卫除武器署丞累官肇州防御使大定初除元帅右都监与咸平
尹乌哲库率秦州兵及海兰路兵千五百人会临潢尹伊苏玛勒讨契丹契丹犯临潢伊苏玛勒死攻之不能克乃引众东行实图美表乞济师
会右副元帅默音以大军至实图美改哈斯罕节度使隶右翼与赫舍哩志寍败贼于长泺战霿■〈雨上松下〉河皆有功改博索路兵马都
总管卒
承裕
承裕本名和硕以宗室子充符宝祗候除中都左警巡副使通括户籍百姓称其平累迁东北路招讨副使以病免起为西南招讨副使泰
和六年伐宋迁陕西路统军副使俄改通远军节度使陕西兵马都统副使与秦州防御使完颜璘屯成纪界宋吴曦兵五万由保岔姑苏等谷
袭秦州承裕璘以骑兵千余人击走之追奔四十里凡六战宋兵大败斩首四千余级宋吴曦使其将冯兴杨雄李珪以步骑八千入赤谷承裕
璘及河州防御使富察秉铉逆击破之宋步兵保西山骑兵走赤谷承裕遣部将唐古安塔哈率骑二百驰击宋步兵宋步兵大溃追奔至皁郊
城斩二千余级明安巴恬努追宋骑兵杀千余人斩杨雄李珪于阵冯兴仅以身免承裕进兵克成州八年罢兵迁河南东路统军使兼知归德
府事俄改知临潢府事大安初召为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与平章政事通吉思忠行省戍边乌沙堡之败朝廷独坐思忠诏承裕主边事
八月元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县中土豪请以土兵为前锋以行省兵为声援承裕畏怯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闲道而已
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州 【卫绍王纪乍会河堡】 兵大溃承裕脱身走入宣德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识者谓
金之亡决于是役卫绍王薄其罪除名而已崇庆元年起为陕西安抚使至寍元年迁元帅右监军兼咸平府路兵马都总管与契丹埒克战败
绩改同判大睦亲府事辽东宣抚使贞佑初改临海军节度使卒
额尔克 【二】
额尔克内族也时有两额尔克皆护卫出身一曰草火额尔克每得贼好以草火燎之一曰板子额尔克尝讹以官中牙牌报班齐者为板
子故时人各以是目之正大八年九月大兵攻河中以内族两额尔克将兵三万守之初元兵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军攻汴梁故自将攻河中
河中告急哈达布哈遣王敢率步兵一万救之十二月河中破初河中主将知元兵将至惧军力不足截故城之半守之及被攻行帐命筑松楼
高二百尺下瞰城中土山地穴百道并进至十一月攻愈急王敢救军至军士殊死鬬日夜不休西北楼橹俱尽白战支半月力尽乃陷草额尔
克被擒寻杀之板额尔克提败卒三千夺船走北兵追及鼓噪北岸上矢石如雨数里之外有战船横截之败军不得过有赍火礟名震天雷者
连发之礟火明见船军无几人力斫横船开得至潼关遂入□乡寻有诏责额尔克不能死事车载入陕州决杖而死识者谓河中城守力竭而
陷非战之罪故额尔克之死人咸冤之初额尔克奉诏于邠泾凤翔往来防秋其族孙奉御努尔监战额尔克动为所制意颇不平渐生猜隙七
年召赴京师时努尔同赴召谮额尔克畏怯帝意颇罪额尔克及河中陷苦战力尽而元兵百倍临之人谓虽至不守犹可以自赎竟杖而死
萨哈连
萨哈连字安之内族也宣宗朝累迁同签枢密院事元光二年十二月宣宗病笃英王帮图先入侍哀宗后至勒兵东华门萨哈连解都点
检和卓佩刀从哀宗入由是见亲信正大元年以萨哈连同判大睦亲府事兼前职四年元既灭西夏进军陕西四月丙申召萨哈连等同议西
事羣臣多主和独萨哈连力破和议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令有司罢防城及修城丁壮凡军需租调不急者权停帝谓之曰朝臣或欲我一战
汝独言当静以待之与朕意合今日有太平之望皆汝谋也未几李大节陈规等言其谄佞纳贿及不公事奏帖留中不报明惠皇后传旨戒曰
汝谄事帝帝之骑鞠皆汝所教亦极言之帝颇悟出为中京留守九年元兵至洛洛中初无军得三峯溃卒三四千与忠孝军百余人守御时萨
哈连疽发于背不能军三月忠孝军百余人入使宅强拥之出奔萨哈连不得已从之出南里城门城上军觉闭之瓮城中矢石乱下萨哈连仰
呼求救军士知出奔非其意以绳引而上送入其宅不敢出丙戌夜城破萨哈连夺南门出不得投濠水死
哈昭
哈昭一名永锡贞佑中为元帅左监军失援中都宣宗削除官爵杖之八十已而复用四年以御史大夫权尚书右丞总兵陕西留渑池数
日进及京兆元兵已至哈昭竟不出战遂失潼关有司以敌至不出兵当斩诸皇族百余人上章救之遂再夺爵免死除名久之起为参知政事
性好作诗词语鄙俚自草括粟榜文有雀无翅儿不飞蛇无头儿不行等语京城目之曰雀儿参政哀宗用而不悟卒致败事
罗索 【三】
罗索三人皆内族时以其名同故各以长幼别之正大八年庆善努弃京兆适鹰扬都尉大罗索运军器至白鹿原遇元兵与战兵刃既尽
以绦系掉金牌力战而死九年正月元兵至襄城元帅中罗索小罗索遇于汝坟两罗索以正旦饮将校皆醉不能军遂败退走许州天兴二年
正月河朔军溃哀宗走归德中罗索为北面总帅小罗索左翼元帅收溃卒及将军瓜尔佳玖实奔蔡州蔡帅乌库哩栲栳知其跋扈不纳遂走
息州息帅舒穆噜玖珠纳之时白华以帝命送虎符于玖珠为息州行帅府事玖珠出近侍好自标致驺从盈路三人皆妬之渐生猜贰因诬玖
珠反使人锁之以瓜尔佳玖实为帅兼权息州六月赦至蔡蔡帅栲栳惧玖珠为三帅所诛驰送诏书于息乃得免及帝将幸蔡密召中罗索引
兵来迓罗索迟疑久之乃奉迎七月召玖珠至与中罗索辨于帝前时中罗索已授同签枢密院事不欲使之终讼乃罢玖珠帅职既而觇知宋
人有窥息意息帅惧奏请益兵为备朝廷以参知政事穆延乌登行省事于息州中罗索以同签枢密院事为总帅小罗索以副点检为元帅王
进为弹压帅瓜尔佳玖实为都尉以忠孝马军二百步军五百属之乌登赴息夜遣忠孝军百余骑袭宋营于中渡宋人望之骇愕奔溃斩获甚
众复奏元帅张闰不遵约束乞正典刑罗索表闰无罪帝遣人赦之比至巳死狱中闰为罗索腹心玖珠之狱皆闰发之乌登廉得其事因失律
诛之十一月宋军二万来攻城中食尽乃和籴既而括之并括金帛衣物城中皆无聊而行省及诸帅日以歌酒为事声乐不绝下及军士强娶
寡妇幼女无所不至 【按大金国志载天兴二年十二月权参政罗索选精锐衔枚夜出人荷束藁将烧敌营元军觉于隐处伏强挽弩杀伤
甚众罗索中矢流血昏愦翌日乃苏未知其为中罗索欤小罗索欤本传失载附录于此】 三年正月蔡凶问至诸帅杀之以灭口数日蔡信哄
然诸帅屏人聚议乃使送款于宋遂发丧设祭谥哀宗曰昭宗举城南迁宋人焚州楼橹州老幼渡淮元兵追及之无有免者且诛索行省以下
官属于宋宋人令官属入城托以犒赏从万户以上六七百人皆杀之既而与元军接南军敛避一军悉为所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