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本章共 7.8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唐 【七十七】
○唐七十七 藩镇镇冀
李宝臣【惟岳 惟诚 惟简】
王武俊【士真 承宗】
王廷凑【元逵 绍鼎绍懿 景崇】
李宝臣
王武俊
王廷凑
△李宝臣
李宝臣字为辅本范阳内属奚也善骑射范阳将张锁高畜为假子冒其姓名忠志为卢龙府果毅常觇虏阴山追骑及射六人尽殪从安
禄山入朝留为射生子弟出入禁中禄山反遁归更为禄山假子使将骁骑十八人 【按旧书作八千人兵数多寡悬殊考通鉴禄山遣何千
年高邈将奚骑二十人劫杨光翙盖实十八人与千年邈为二十人也且劫质出人不觉无庸多兵新书为当】 劫太原尹杨光翙挟以出追兵
万余不敢逼又督精甲军土门以扼井陉事安庆绪为恒州刺史九节度师围相州忠志惧归命肃宗即授故官封密云郡公史思明渡河忠志
复叛勒兵三万固守贼将辛万宝屯恒州相掎角思明死忠志不肯事朝义使裨将王武俊杀万宝挈恒赵深定易五州以献雍王东讨开土门
纳王师助攻莫州朝义平擢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名其军曰成德即拜节度使赐铁券姓名遂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地 【按旧书有后又得
沧州语考沧乃田承嗣地下文宝臣与滔讨承嗣首攻沧州不应先属宝臣新书得之】 马五千步卒五万财用丰衍益招来亡命雄冠山东与
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姻相为表里始宝臣与正己素为承嗣所易其弟宝正承嗣壻也往依魏与承嗣子维击球马骇触维死承嗣怒囚
之以告宝臣宝臣谢教不谨进杖欲使示责承嗣遂鞭杀之由是交恶乃与正己共劾承嗣可讨状代宗欲其自相图即诏宝臣与朱滔及太原
兵攻其北正己与滑亳河阳江淮兵攻其南师会枣强椎牛飨军宝臣厚赐士而正已颇觳军怨望正已惧变即引去滔宝臣攻沧州未下击宗
城残之承嗣弟廷琳方守贝州遣高嵩岩将兵三千戍宗城宝臣使张孝忠攻破之斩嵩岩逸所执将四十余人会王武俊执贼大将卢子期遂
降洺瀛当是时河南诸将败田悦于陈留正己取德州欲颇穷讨承嗣惧乃甘言绐正己正己止屯诸军莫敢进于是天子遣中人马希倩劳宝
臣宝臣归以百缣使者恚抵诸道宝臣顾左右愧甚诸将已休独武俊佩刀立戺下语之故武俊计曰赵兵有功尚尔使贼平天子幅纸召置京
师一匹夫耳养魏以为资上策也宝臣曰赵魏有衅何从而可对曰势同患均转寇雠为父子欬唾闲耳朱滔屯沧州请禽送魏可取信宝臣然
之先是承嗣知宝臣少长范阳心常欲得之乃勒石若谶者瘗之境教望气者云有王气宝臣掘得之文曰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作伴入幽燕
谓宝臣与正己为二帝而阴使客说曰公与滔共攻沧州即有功利归天子诚能赦承嗣罪请奉沧州入诸赵愿取范阳以报公以骑前驱承嗣
以步卒从此万全势也宝臣喜得沧州又语与谶会遂阴交承嗣图幽州承嗣陈兵出次以自验宝臣谬谓滔使曰吾闻朱公貌若神愿绘而观
滔即图示之宝臣置图射堂大会诸将熟视曰信神人也密选精卒二千夜驰三百里欲劫滔戒曰取貌如射堂者时二军不相虞忽闻变滔大
骇战瓦桥败衣佗服得脱禽类滔者以归承嗣承嗣知衅成还军入堡使人谢宝臣曰河内方有警未暇从公石谶吾戏为耳宝臣惭而还俄进
封陇西郡王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立拜司空宝臣晚节尤猜忌自顾子惟岳暗弱恐下不服即杀骨鲠将辛忠义卢俶许崇俊张南容
张彭老等二十余人众乃携宝臣既贮异志引妖人作谶兆为丹书灵芝朱草斋别室筑坛置银盘金匜玉斝猥曰内产甘露神酒刻玉印告其
下曰天瑞自至众莫敢辨者妖人复言当有玉印自天下海内不战而定宝臣大悦厚赉金帛既而畏事露且诛诈曰公饮甘露液可与天神接
密寘堇于液宝臣饮已即瘖三日死年六十四惟岳悉诛杀妖人时建中二年也遗表请以惟岳领军贻书执政诿家事归节于朝诏赠太傅
李惟岳 【李惟诚 李惟简】
李惟岳 【李惟诚 李惟简】
惟岳少为行军司马恒州刺史宝臣死军中推为留后求袭父位帝不许以张孝忠代之田悦为请不听遂与悦李正己谋拒命府小史胡
震私人王他奴等专画反计府属邵真泣曰先公位将相恩甚厚而大夫违命缞绖中愚固惑焉魏近且与国不可遽绝请厚礼遣其使徐图之
齐远而交疏不如械使者送京师且请致讨帝嘉大夫忠所请宜许惟岳寤使真作奏震与将吏不可惟岳又从之其舅谷从政以智略为宝臣
所忌恒移病至是出谏曰今天下无事主上神武必至加兵虽大夫恩及三军万一不捷孰为用命先朝相公与幽帅不协国家必命为帅可不
惧乎往者田承嗣佐禄山思明乱天下千征百战顷年为官军所败仰天垂泣赖先相公保援获宥若雷霆不收岂有生理今田悦凶狂何如承
嗣况相公诛灭军中将校其子弟存者寍无愤心因利乘便必相倾陷为大夫久长计莫若令惟诚知留后大夫自速入朝国家念先相公功见
大夫顺命何求不得今与羣逆为危计非保家之道也不纳 【按旧书载从政谏惟岳语较邵真尤为明白肫挚不特为国家折奸谋即为惟
岳计更无出此新书删之未是今据补】 于是张孝忠以易州归天子诏朱滔与孝忠合兵讨尽赦吏士购惟岳首惟岳与滔战束鹿大奔遂围
深州明年正月率兵万余使王武俊争束鹿田悦遣孟佑来助武俊以精兵先陷阵师却滔缋帛为狻猊使壮士百人蒙以噪趋惟岳军马骇军
乱因大败于是深州日急悦亦婴城矣惟岳惧召真议遣使诣马燧令其弟惟简见帝斩大将谢罪以兵属郑诜身朝京师孟佑知其谋走告悦
悦使扈岌来让曰敝邑本为君索节岂为叛逆耶虽见破可拒守为后图今君信邵真谗闲欲归罪悦以自湔荡何负而然不则遣佑还军无遣
王师禽若能诛真以徇情事公如初惟岳懦不能决毕华见曰大夫与魏盟未久魏虽被围彼多蓄积未可下齐兵劲地广裾带山河所谓东秦
险固之国与相维持足以抗天下夫背义不祥轻虑生祸且孟佑骁将王武俊善战前日逐滔滔仅免今合两将破滔必矣惟岳见深围未解畏
佑还乃斩真以谢悦明日复战又大败而康日知举赵州听命惟岳益困乃付牙将卫常寍兵五千俾王武俊骑八百攻日知武俊素为惟岳忌
师行谓常寍曰大夫信谗吾朝不图晏是行胜与否吾不复入恒矣将以身托定州张公常寍与副李献诚曰诏斩大夫首以其官畀之观大夫
势终必败若倒戈还府事实易图有如不捷张公可归也武俊然之惟岳使要籍官谢遵至武俊壁议事武俊与谋使内应至期启城门武俊入
杀人廷中无亢者乃传令曰大夫叛命今取之拒者族士不敢动武俊使牵惟岳出缢之戟门下并杀郑诜他奴等数十人传首京师尽赦其将
士给部中租役三年真始事宝臣掌文记武俊表其忠赠户部尚书共息吕擢冀州长史常寍后在武俊时用事谋乱诛惟岳异母兄惟诚尚儒
术谦裕宝臣爱之使决军事以惟岳正嫡固让其妹妻李纳故宝臣请惟诚复故姓而仕诸郓为纳营田副使四为州刺史初惟岳诛武俊械惟
简及其母郑送京师 【按新书惟岳叛时惟简奉母奔京师考上文惟岳叛后兵败而惧欲因马燧送惟简不应叛时惟简己自归且下云兄
死人手尔入朝更为明晓新书自相矛盾今据旧书改】 帝拘于客省及出奉天惟简将赴难谋于郑郑曰尔父立功河朔位宰相身未尝至京
师兄死人手尔入朝未识天子不能效忠吾不子汝督其行曰而能死王事吾不朽矣乃斩关出道更七战得及行在拜太子谕德有功围城中
帝徙山南以三十骑从夜失道驰至盩厔西闻中人语问天子所在密语曰帝在此帝流涕执其手曰尔有母乃能从朕耶对曰臣誓以死比明
北方尘起帝惧惟简登高曰浑瑊以骑来瑊至遂决趋兴元惟简前导及帝还封武安郡王号元从功臣图形凌烟阁赐铁券宪宗时为左金吾
卫大将军长史万国俊夺兴平民田吏不敢治至是诉于惟简即日废国俊以地与民出为凤翔节度使市耕牛佃具给农岁增垦数十万亩卒
年五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子元本轻薄无行长庆末与薛浑私侍襄阳公主事败主幽禁中元本以功臣子贷死流岭南弟铢好学多识有儒者
风
△王武俊
王武俊字符英本出契丹怒皆部父路俱开元中与饶乐府都督李诗等五千帐降入居蓟武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宝臣
帐下为裨将宝应初王师入井陉武俊谓宝臣曰以寡敌众曲遇直战则离守则溃锐师远鬬庸可御乎宝臣遂以恒定等五州自归共平余贼
武俊谋也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子士真亦沈悍有断宝臣倚爱以女妻之宝臣以疑杀许崇俊等士真密结左右故武俊免于难惟岳拒
命或言武俊有他志武俊知之出入导从纔一二未尝接宾客惟岳虽内疑然见其屈损又惜善鬬未忍杀康日知以赵州降惟岳谋伐之皆曰
武俊故心膂先君命佐大夫士真又女弟壻今事急宜去猜嫌任之乃遣与卫常寍将兵往因谋执惟岳而日知亦遣人邀说以祸福武俊乃还
兵使人谓惟岳曰大夫与齐魏同恶今魏已败齐为赵州所限幽州兵近在定三军且救死诏召大夫宜亟归惟岳惶遽出遂缢即遣其属孟华
奏天子华辩对称旨德宗擢为兵部郎中授武俊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是时惟岳将杨政义以定降杨荣国以深降朱滔受而
戍之帝以定赐张孝忠而日知为深赵观察使武俊怨不得节度使而失赵定滔亦怨失深二人相结武俊即缚使者送滔与之叛诏华谕解不
听时马燧李抱真李芃李晟讨田悦悦方困武俊滔救之屯连箧山帝诏李怀光督神策兵助讨贼军就舍气锐甚纵兵入滔壁杀千余人悦军
既屡北不能阵怀光缓辔观之武俊乘其怠使赵万敌等以二千骑横突而滔军踵驰王师乱相蹈藉死河为不流怀光还走壁武俊夜决河注
王莽渠断燧饷路燧计穷而与滔素姻乃遣使谩谢滔曰老夫不自量与诸君遇王大夫善战天下无前吾固宜败幸公图之使老夫得还河东
诸将亦罢兵吾为言天子以河北地付公滔亦阴忌武俊胜且不制即谓武俊曰王师既败马公卑约如此不宜迫人于险答曰燧等皆国名臣
连兵十万一战而北贻羞国家何面目见天子彼行不五十里必反拒我滔固许之燧至魏县坚壁自固师复振滔惭谢嫌隙始构武俊使张锺
葵攻赵州日知斩其首以闻于是武俊与田悦等擅相王武俊国号赵以恒为真定府命士真留守兼元帅以毕华郑儒为左右内史王士良司
刑王佑司文士清司武并为尚书士则司文侍郎宋端给事中王洽内史舍人张士清执宪大夫卫常寍内史监皇甫祝尚书左仆射建中四年
抱真使客贾林诈降武俊既见曰吾来传诏非降也武俊色动林曰天子知大夫登坛建国抚膺顾左右曰我本忠义天子不省故至是今诸军
数表大夫至诚帝见表动色曰朕前误无及矣朋友失意尚可谢朕四海主亳芒过失反不得自新耶大夫亲断逆首而宰相闇于事宜国家与
大夫乌有细故哉朱滔以利相动公何取焉诚能与昭义同心旷然改图上不失君臣之义下以为子孙计武俊曰仆虏人尚知抚百姓天子固
不务杀人以安天下山东连兵战骨暴野虽胜谁与居今不惮归国业与诸军盟虏性朴强不欲曲在我天子若能以恩荡刷之我首倡归命不
从者奉辞伐之河北不五十日可定会帝出奉天抱真将还泽潞悦说武俊滔踵袭之林曰夫退军前辎重后锐师人心固壹不可图也使战胜
得地利归于魏不幸丧师赵受其灾沧赵乃故地胡不取之武俊遂引而北林复激之曰燕魏心险王室强则须公援弱则己欲并吞滔自为盟
主以来轻蔑同列且河北惟有赵魏燕耳滔乃称冀公图公冀州矣使滔制山东大夫能臣滔乎武俊投袂曰二百年天子犹不能事安能臣竖
子耶乃定计通好抱真而约马燧盟兴元元年赦天下武俊大集其军黜伪号诏国子祭酒董晋与中人宣慰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
使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琅邪郡王是时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将绝白马津南趋洛李怀光据河中李
希烈陷汴南略江淮李纳方叛唯李晟军渭上羽书所制者天下纔十二三人心惴恐及田绪杀悦林复说武俊曰滔素欲得魏博悦死魏人气
■〈火韱〉公不救魏且下滔益甲数万张孝忠将北面事滔三道连衡济以回纥长驱而南昭义军必保山西则河朔举入滔矣今魏尚完孝
忠未附公与昭义合兵破之声振关中京邑可坐复天子反正不朽之业谁与公参武俊大喜与抱真相闻自将屯南宫抱真屯径城南军相距
十里武俊潜会抱真于军陈说忼慨抱真亦倾意结纳约为兄弟遂俱东壁贝州距城三十里滔欲迎战武俊戒士饱食曰军未合毋妄动遣赵
琳赵万敌兵五万蔽林以待滔使票将马实卢南史阵而西李少成引回纥翼之日中兵按武俊与子士清引精骑望少成军抱真次之滔驰骑
二百出武俊东南乘高鼓噪武俊使步兵决战而自以骑当回纥勒兵避其锐回纥马怒突而过武俊急击琳等兵亦出回纥惊中断遂先奔初
滔兵蹙武俊军不能伤回纥既郄即欲引还嚣不能止军大奔滔走还壁武俊中流矢谓抱真曰士少衰盍以骑济师巢可覆也抱真使来希皓
率劲骑薄滔营卢元真乘其后滔惧引去希皓迫之武俊邀于隘滔大败免者八千人会夜各按屯武俊营滔东北抱真营西北滔知不支夜半
焚车粮遁归火如昼师大噪其声殷地抱真以山东蝗食少归于潞武俊亦还会有诏复滔官爵武俊上还幽州卢龙节度又诏以恒州为大都
督府即授武俊长史赐德棣二州以士真为观察使清河郡王天子至自梁遇武俊益厚子弟虽襁褓悉官之俄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得建庙
京师武俊善射尝猎一日射雉兔九十五贞元十七年死年六十七羣臣奉慰如浑瑊故事赠太师有司谥威烈帝更为忠烈子士真士清士平
士则士真袭
王士真 【王承宗】
王士真 【王承宗】
士真其长子也少佐父立功更患难既得节度息兵善守虽擅置吏私赋入而岁贡数十万缗比燕魏为恭元和初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四年死赠司徒谥曰景襄军中推其子承宗为留后始河北三镇以嫡长自置副大使故承宗以御史大夫为之及总留事宪宗久不报承宗
数上疏自言帝闻刘济田季安俱病议更建使翰林学士李绛曰镇州狃世继惟拒命则讨之燕魏淄青势同必合方江淮水潦财力刓困宜即
诏承宗嗣季安等虽病徐图所宜帝然之欲析镇分建节度令承宗岁输赋如李师道绛曰德棣久隶成德一旦割之承宗得以为辞假令奉诏
诸道以割地同怨万一旅拒倍难处置不如令使者自以其意谕之无令知出陛下 【按新书叙次绛语事理未晰今依通鉴辑】 帝乃诏京
兆尹裴武慰抚承宗奉诏恭甚请上德棣二州遂以检校工部尚书嗣领节度而以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统德棣昌朝嵩子也与
承宗故姻帝因欲离之诏未至承宗驰骑劫囚之诏更用棣州刺史田涣为二州团练守捉使令归昌朝承宗拒命帝怒削官爵遣中人吐突承
璀将左右神策率河中河阳浙西宣歙兵讨之赵万敌者故武俊健将士真时入朝上言讨之必捷令与承璀偕诏武俊忠节茂着其以实封赐
子士则毋毁坟墓承璀至军无威略师不振神策大将郦定进战没气益折及吴少诚死李绛奏蔡无四邻援攻讨势易不如赦承宗专事淮西
帝不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恃承宗外自固内实与之太常卿权德舆谏曰神策军市井屠贩不更战陈恐惮劳远溃为盗贼恒冀骑壮兵多攻
之必引时月西戎乘间则禁卫不可顿虚京师心腹宜深念方夏盛暑水潦疾疫且降诚虑有溃挠之变山东诸侯皆以息自副谁肻为陛下尽
力者卢从史倚寇为援訹承璀邀宠利宜召行营善将令倍驿驰度至半道授以泽潞而徙从史他镇破其奸然后赦承宗众情必服帝未许五
年河东军拔其一屯张茂昭破之木刀沟帝患从史诈卒以计缚送京师刘济又拔安平承宗惧上书谢罪且言往年纳地迫三军不得专而为
卢从史卖以求利愿请吏入赋得自新时师久饷不属帝忧之而淄青卢龙数表请赦乃诏浣雪尽以故地畀之罢诸道兵昌朝归京师授右武
卫将军承宗自谓计得謷然无顾惮七年军库火器铠殆尽杀守吏百余人不自安及吴元济反承宗与李师道上书请宥教其将尹少卿为蔡
游说见宰相语不逊武元衡怒叱遣之承宗怨甚与师道谋遣恶少年数十曹伏河阴乘昏射吏吏奔溃因火漕院人趋火鬬死者十余辈县大
发民捕盗亡去不获凡败钱三十万缗粟数万斛未几张晏等贼宰相元衡京师大索天子为旰食承宗尝疏元衡过咎留中至是帝出示羣臣
议声罪伐之诏绝承宗朝贡窜其弟承系承迪承荣于远方以博野乐寿故范阳地归刘总而所遣盗处处窃发断建陵门戟燔献陵寝宫伏甲
欲反洛阳不克承宗数出兵掠邻鄙田宏正上言承宗宜诛帝使率师压境承宗揣诏旨兵不即进即肆剽沧景易定间人苦之十一年诏削爵
以实封赐士平使奉武俊后令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节度兵数十万进讨环地数千里以分其势然营屯离置主约不得一士观望
独昭义郗士美薄贼境贼不敢犯始承宗不能叶诸父皆奔京师士则为神策大将军闻其叛请占族京兆裴度请用为邢州刺史使隶昭义以
倾赵人有王怡者武俊从子为承宗守南宫士则招之归命谋泄遇害子元伯奔还擢监察御史诏赠怡尚书左仆射明年元济平承宗大恐使
牙将石汛奉二子至魏博因田宏正求入侍且请归德棣二州宏正遣知感知信诣阙下请命前此帝使尚书右丞崔从赐诏许自新承宗素服
待罪及是诏复官爵以华州刺史郑权为横海节度使统德棣沧景等州复承宗实封户三百以所部饥赐帛万匹李师道平奉法益谨表所领
州录事参军判司县主簿令皆匄上官十五年死赠侍中军中推其弟承元为留后承元不敢世于镇诏用为义成军节度使事见本传
△王廷凑
王廷凑本回纥阿布思族隶安东都护府曾祖五哥之为王武俊养子故冒姓王世为裨将廷凑事王承宗为兵马使田宏正至镇州诏以
度支缗钱百万劳军不时致廷凑暴其稽以观众心众果怨由是害宏正自称留后胁监军表请节又取冀州杀刺史王进岌穆宗怒以宏正子
布为魏博节度使率军进讨仍敕横海昭义河东义武军并力大将王位等谋执廷凑不克死者三千余人会朱克融囚张宏靖以幽州乱乃合
从拒王师诏议攻讨先后剑南东川节度使王涯以为范阳乱非宿谋可先事镇州又有魏博之怨济以晋阳沧德犄角而进瀛莫易定实贼咽
喉宜屯重兵诏义武节度使陈楚闭境督诸军三道攻而沧德乌重允最宿将当一而裴度以河东节度使兼幽镇招抚使屯承天军重允知时
不可按兵未肯前帝意锐甚更以深冀行营节度使杜叔良代之叔良素结中人入见帝大言曰贼不足破会度逐廷凑兵于会星又入元氏叔
良率诸道兵救深州战博野大奔失所持节以身免贬归州刺史叔良者将家子本以附会至灵武节度使坐不职罢复帅沧景延凑知其怯故
先犯之师由是败当是时诸道兵仰度支者十五万府帑不给置南北供军院既薄贼鄙粮道梗樵苏不继兵番休取刍蒸廷凑乘间夺转运车
六百乘食愈困至所须衣帛未半道诸军强取之其悬师深入者不得衣食又监军悉取精骠士自随疲琐者备行阵战辄溃二贼众不过万余
王师统制不一讫无功深州围益急明年魏牙将史宪诚叛田布众溃于南宫帝不得巳乃赦廷凑检校右散骑常侍成德军节度使会牛元翼
出奔廷凑遂取深州诏兵部侍郎韩愈慰其军廷凑既原则稍挺与克融宪诚深相结沧州李全略死子同捷求袭文宗不许更授兖海节度使
同捷逆命厚结廷凑帝虞其变故授检校司空及幽魏徐兖兵讨同捷廷凑挠魏北鄙以牵制之而馈沧景鹾粮囚邻道使者不遣帝怒诏绝其
输贡于是易定柳公济战新乐斩首三千级昭义刘从谏战临城败之引漳注深冀诏削廷凑官爵诸道以兵进讨斩廷凑者赐钱二万缗优予
官以州镇降者有差公济再战行唐皆克廷凑射蜡书求救于幽州行营李载义获之又纳魏叛将兀志沼会同捷平廷凑稍畏表上景州而弓
高乐陵长河三县固守复上书谢帝方厌兵赦之悉复官爵还所上州久之进兼太子太傅太原郡公太和八年死赠太尉军中以元逵请命帝
听袭节度
王元逵 【王绍鼎 王绍懿 王景崇】
王元逵 【王绍鼎 王绍懿 王景崇】
元逵其次子也识礼法岁时贡献如职帝悦诏尚绛王悟女寿安公主刘稹叛武宗诏元逵为北面招讨使即日师引道拔宣务壁破援军
尧山攻邢州降之累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稹平加兼太子太师封太原郡公食实封户二百进至兼太傅大中八年死年四十三赠
太师谥曰忠子绍鼎袭字嗣先累擢检校尚书左仆射淫暴厚敛升楼弹射路人以为乐众忿欲逐之会病死赠司空子幼宣宗以元逵次子绍
懿为留后俄为节度使累封太原县伯加检校司空咸通七年死赠司徒初绍懿病笃召绍鼎子景崇曰先君以政属我须尔长授之今疾甚尔
虽少勉总军务礼藩邻奉朝廷则家业不堕矣监军上状懿宗悦擢景崇为留后寻进节度使景崇字孟安以公主嫡孙尤被宠庞勋反景崇遣
兵会王师平贼进检校尚书右仆射主薨谥曰章惠居丧如礼母张卒号慕羸惙当时称之以政委宾佐检戒亲属不得与尝欲引母昆弟为牙
将其佐张位曰军中用人以劳能若私其人厚畀田宅禄食可也何必官景崇谢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赵国公干符五
年进王常山黄巢伪诏至景崇斩以徇因发兵驰檄诸道合定州王处存连师西入关问行在贡输相踵每语及宗庙园陵辄流涕蔚州刺史苏
佑为沙陀所攻乞师于幽州屯美女谷兵不利佑将出奔会诏徙濮州刺史拥兵之官道于镇景崇馆之灵寿肆其下剽夺景崇杀之累迁至检
校太傅中和三年死年三十七赠太傅谥曰忠穆子镕事具五代史 【按新书有镕传镕周旋晋汴两镇事甚繁伙且终于梁代应入五代传
此从删】 始廷凑微时邺有道士为卜得干之坤曰君将有土及得镇迎事甚谨复问寿几何子孙几何答曰公三十年后当有二王已而廷凑
立十三年死葢廋文也景崇镕皆王廷凑尝使至河阳醉寝于路有过丈曰非常人也从者以告廷凑驰问其故曰吾见君鼻息左若龙右若虎
子孙当王百年家有大树覆及堂公兴矣及害宏正而树适庇寝自廷凑及镕凡百年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