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本章共 1.10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金 【二】
○金二
罕都【默音】
伊克【阿里布 固纳 额尔古讷芬彻】
希卜苏【宗亨 宗贤】
萨哈【宗宪】
斡
鲁
乌楞古
博勒和【乌哲库】
尼楚赫【古云】
玛奇【乌色】
巴尔斯
罕都 【默音】
伊克
希卜苏
萨哈
斡鲁
乌楞古
博勒和
尼楚赫
玛奇
巴尔斯
△罕都 【默音】
罕都完颜部人祖舒噜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交相得誓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土人呼为贤舒噜而别昭祖为勇舒噜昭祖尝同贤
舒噜虏舒舒水人二女长曰达呼幼曰济色各纳其一以为妾舒噜生噶顺景祖时举部来归罕都噶顺子也世祖初袭节度使伯赫蓄异谋不
可制诸部相继为变罕都入与谋议出临战阵未尝去左右沃哷部人博诺自景祖时与其兄弟俱居安春水之北及乌春作难博诺与之相结
欲先除去罕都会其家破火阴约隶人布格苏诬放火为罕都遣人谓世祖曰布格苏来告曰前日之火罕都等纵之若不弃旧好其执纵火之
人以来世祖疑之苏尔噶勒曰博诺兄弟也岂以一二人之故而与兄弟构怨平不如与之便罕都被甲执戟而起曰彼为乱之人若取太师兄
弟亦与之平今取我辈我辈决不可往若必用战当尽力致死穆宗曰壮哉罕都赠以马曰战则乘此世祖往见博诺隔必喇水而与之言曰所
告纵火之由谨当如约当先遣布格苏来布格苏至世祖于马前杀之拉必玛察与世祖遇于野鹊水罕都入敌阵鏖击之左右出入者数四乌
春乌木罕据哈勒浑水世祖既许之降以萨喇达兰不助军欲因军还灭之达兰者贞惠皇后之弟也罕都下马执辔而谏曰独不念费扬古与
弟妇乎世祖感其言遂止费扬古汉语幼弟也世祖母弟中穆宗最少故云然穆宗德之后以达兰女妻其子古绅太祖追玛察罕都射中其首
遂获之辽人命穆宗太祖希卜苏罕都俱为详衮额森乌尔图以古哩甸兵来归使萨布抚定之富察部古实巴克实等诱其众入城陷三百余
人罕都为都统往治萨布失军之状尽解萨布所将军大破乌春乌木罕于实都擒古实巴克实初纳哈塔部萨巴之弟曰安扎与人争部族官
不得来归穆宗安扎之甥曰萨塔告安札必为变穆宗不信而杀之后穆宗晨出猎安扎纠率七八人操兵入宅夺据寝门劫贞惠皇后及家人
等罕都入见安扎曰闺门眷属岂足劫质汝固议我盍以我为质安扎从之贞惠皇后乃得解而质罕都萨哈使人告急于猎所穆宗亦心动罢
猎中途逢告者日午至安扎谓穆宗曰可使女真知名官僚送我兄弟亲属由咸州路入辽图库金厩马与我勿惜罕都亦当送我至辽境然后
还穆宗皆从之遂执罕都等七人以衣裾相结送至辽境乃释之罕都至黄龙府使人驰要安扎党属具报于辽辽人流之和勒端城初穆宗袭
位诸父之子锡林萨布及诸兄有异言曰君相之位皆渠辈为之柰何罕都曰汝辈若纷争则吾必不畎默但巳众闻之遂帖然自是不复有异
言者罕都事四君出入四十年世祖尝曰吾有罕都则何事不成肃宗委任冠于近僚穆宗嗣位凡图辽事皆专委之康宗尤加敬礼康宗十一
年得疾避于默勒们水薨年六十三丧归康宗亲迓于路送至其家亲视葬事天会十五年追赠仪同三司代国公明昌五年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敏子古绅默音古绅自有传默音当安扎之难从罕都代为质后与宗峻俱侍太祖宗峻坐默音上帝怒命坐其下贝勒拉巴哩博克顺
希卜苏三人争千户帝曰汝辈能如罕都父子有劳于国者乎乃命默音为千户三人者皆隶焉其眷顾如此天辅五年十二月卒天会十五年
赠太子少傅
△伊克
伊克系出景祖居舍音水为完颜部贝勒与同部人巴哩贝勒安图贝勒及诸部贝勒俱来归金国自此益大肃宗拒和诺克再失利世祖
命罕都伊克以本部穆昆之兵助之伊克与罕都常在世祖左右居则与谋议出则莅行阵未尝不在其间天会十五年赠银青光禄大夫明昌
五年赠特进谥忠济与罕都和卓博诺巴达俱配享世祖庙庭子阿里布固纳额尔古讷萨克达萨克达子芬彻
阿里布
固纳
额尔古讷
芬彻
阿里布
阿里布魁伟多知略勇于战未冠从军下咸州东京辽人来取海州从贝勒玛奇往援道遇重敌力战斩首千级从乌楞古攻豪懿州以十
余骑破敌七百命徇北城招降营帐并民户数千时巳下西京栋摩攻应州末下退营于州北夜遣阿里布率兵伺敌城中出兵三千来袭阿里
布与之遇斩首百余获马六十后辽兵三万出马邑以千骑击之斩其将于阵天会初宋王宗望讨张觉遣与阿勒达迎击应州援兵斩馘数千
而还复从其足约罕率兵三千攻干州约罕道病卒代领其众至干州降其军与布呼攻下义州宗望伐宋与郭药师战于白河命阿里布以二
穆昆先登奋战赏赉特异至汴破淮南援兵斩其二将大军退次孟阳姚平仲来袭阿里布适当其中力战败之还厔河闻大名开德合兵十余
万来争即夜发轻兵诘旦至卫县遇敌斩首数千级余皆溃去师次刑州滹沱桥巳焚阿里布先以偏师营于水上比军至而桥成宗望大喜赏
以真定库物论功迁长胜军千户再从伐宋破敌于井陉遂下栾城自大名济河屯于洺州之境时宋康王留相州大名府以兵来攻我营阿里
布乘夜以骑二百潜出其后反击败之居数日敌复来以三百骑出战大败甚众生擒苏统制杀之大军既克汴京遂下洺州从达兰攻恩州还
洺人复叛阿里布先至城下城中出兵来战败之执其守佐遂与富埒珲取信德军梁王宗弼取开德阿里布以步兵五千赴之大名境内多盗
命阿里布留屯其地贼犯莘县闻阿里布至即溃去追袭一昼夜至馆陶及之皆俘以归从宗弼袭康王既渡淮阿里布以兵四千留和州总督
江淮间戌将以讨未附郡县遂攻下太平州隳其城庐州叛以偏师讨之败其骑六十明日复破敌二万于愼县张永合步骑数万来战阿里布
兵止二千敌围之溃围力战竟败之追杀四十里获马三百而还再攻庐州与达呼布败敌万众于柘皋至庐州骑兵五百出战败之师还宗弼
趋陕西道闻大名复叛遣阿里布经略之独与译者至城下招之大名果降悉收民间兵器吏民按堵如故擢为大名开德路都统齐国建阿里
布屯兵于汴城外天会十五年诏废齐国巳执刘麟乃先入汴京备变明年除归德尹割河南地与宋入为燕京内省使宗弼复河南命先济河
抚定诸郡再为归德尹河南路都统宋兵来取河南地宗弼召诸将会于汴阿里布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
陈三州 【按宋史绍兴十年岳飞收复顺昌颍昌淮宁诸府及蔡郑汝赵等州顺昌即颍州颍昌即许州淮宁即陈州也】 兵犯归德阿里布
连击败之复取亳宿等州河南平阿里布功最皇统五年为行台参知政事改元帅右监军博索路统军归德军节度使累阶仪同三司海陵在
军中尝恶之发其在汴时取官舍材木构私第于恩州遂论死阿里布以将家子从征伐屡立功厯官有惠爱得民心及死人皆惜之大定三年
赠仪同三司诏以其子为右卫将军袭明安及亲管穆昆
固纳
固纳善骑射有才干从讨和诺克萨克达乌春乌木罕埒克之叛皆有功从太祖伐辽力战宁江州珠赫店破辽主亲军皆受赏赉袭其父
穆昆宗翰伐宋令以右翼军佐尼楚赫守太原是时汾州岚宪潞团柏榆次皆有兵来援固纳皆破之大军围汴复引万户军屡败其援兵宪潞
等州复叛引兵取之并收抚保德火山而还后领军镇夏边在职十二年天会八年授世袭明安天眷初为天德军节度使致仕累迁开府仪同
三司卒年八十五子喜格袭明安加宣武将军
额尔古讷
额尔古讷姿质魁伟年十四隶宗翰军中善驰驿日能千里常领兵行前为侦候大军袭辽主北部勇者通古来援临阵擒之引甲骑六十
追辽招讨徒山获之又以七骑追获辽公主额布勒以献及伐宋屡遣将命以行天会八年从宗翰在燕闻伊都反于西北令驰驿以往黎明走
天德及至日未曛也皇统元年以功授宁远大将军哈喇唐古部节度使五年授千户六年迁西北路招讨使九年再迁天德尹西南路招讨使
天德四年迁临洮尹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官
芬彻
芬彻自上京密齐显河徙屯天德初为元帅府章京使按四方能得其实皇统间除同知开远军节度使斥候严整边境无事正隆初为中
都路兵马判官捕京畿盗四十余人百姓获安改安化军节度副使大定二年领行军万户充邳州刺史知军事领本州岛万户管所屯九明安军
昌武军节度使山东副都统萨哈南征行元帅府副统事入为太子少詹事袭伯父固纳明安厯博索路兵马都总管西北路招讨使卒芬彻性
廉洁忠直临事能断凡被任使无不称云
△希卜苏
希卜苏昭祖之孙乌肯彻次子也希卜苏健捷能左右射世祖袭节度与肃宗拒和诺克萨克达战于乌噜斯哈珠水巳再失利世祖使希
卜苏先阵于托果改原而身出搏战败其步军希卜苏自阵后奋击之败其骑军所乘马中九矢不能驰遂步趋而出是役也希卜苏之功居多
世祖尝疑珠嘉布勒图与乌春等为变遣希卜苏单骑往观布勒图与呼噜置酒楼上以令之希卜苏闻其私语昵昵若将执已者一跃下楼傍
出藩篱之外弃马而归其勇趫如此博诺约乌春举兵世祖至苏素海甸与乌春遇肃宗前战色埒希卜苏佐之束蕴纵火烟焰蔽天大败乌春
执博诺以归太祖获玛察献馘于辽人赏功穆宗太祖罕都希卜苏皆为详衮焉后与鄂兰哈玛尔威泰佐萨哈攻埒克城下之太祖伐辽使领
兵千人夹侍左右珠赫店之役惟希卜苏之策与太祖合卒破十万之师挫其军锋遂与太宗萨哈等劝进收国元年七月为爱满贝勒天辅七
年太宗与希卜苏居守郓王昂违律失众法当死于时辽人以燕京降宋人约岁币三月世宗生希卜苏谓太宗曰兄弟骨肉以恩掩义宁屈法
以全之今国家迭有大庆可减昂以无死若主上有责言以我为说太宗然之遂杖昂以闻太祖每伐辽辄命希卜苏与太宗居守虽无方面功
而倚任与萨哈侔矣是岁七月薨正隆二年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曹国公大定三年进封金源郡王配飨太祖庙庭谥忠毅子呼沙呼国初有
功天会中为真定留守孙宗亨宗贤
宗亨
宗贤
宗亨
宗亨本名托卜嘉性忠谨天辅初充护卫擒宗盘宗隽有功加忠勇校尉迁昭信校尉尚厩局直长三年升本局副使丁父忧时宗正官属
例以材选宗亨在选中遂起复为乌克逊达宗室将军改会宁府少尹厯登州献州刺史泽州定为特们羣牧使同知北京路转运使改泽州定
国军节度使海陵南伐以本职领武阳军都总管过淮世宗即位班赐手诏即入朝大定二年授右宣徽使未几为西北路兵马都统讨契丹贼
斡罕富察世杰等以七穆昆军与之战失利及斡罕败其赏瓜里扎巴率众南奔宗亨追及之扎巴诈称降宗亨信之扎巴诡曰瓜里走愿往邀
宗亨纵之去 【原文作宗亨不听按斡罕传扎巴诳宗亨宗亨纵之去益都明安欲追之宗亨不听原文盖删节之误也今改正】 复纵军士
取贼所弃囊橐人畜多自有之瓜里扎巴亡入于宋坐降宁州刺史
宗贤
宗贤本名色哩从都统杲袭辽主于鸳鸯泺又从普嘉努以兵助达兰袭耶律玛格普嘉努使诸将率兵分行招谕获辽留守迪越家人辎
重并降羣牧官穆喇斡得马甚多色哩等趋伊德遂以偏师深入敌邀击之萨哈战没普嘉努至旺国崖西色哩以兵会之累官至右副点检天
眷二年方捕宗隽色哩坐会饮其家夺官爵未几复官皇统四年授世袭穆昆转都点检封豳国公拜平章政事累加太保左丞相监修国史进
太师领三省事兼都元帅出为南京留守领行台尚书省事兼西京留守色哩自护卫未十年位兼将相常感激思自效于悼后为母党后专政
色哩未尝附丽熙宗未有嗣子色哩请选后宫以广继嗣后以此怨之与海陵同在相位不少假借为海陵所忌因与后其排出之色哩亦不以
是少变胙王常胜死熙宗纳其妻宫中顷之杀悼后将以常胜妻为后未果也及海陵弒熙宗诡以熙宗将议立后召诸王大臣色哩闻召将入
宫谓人曰帝必欲立常胜妻为后我当力争之及被执犹以为熙宗将立常胜妻而先杀之也曰谁能为我言者我死固不足惜独念主上左右
无助尔遂遇害
△萨哈
萨哈韩国公和卓长子景祖之孙也穆宗初袭位念和卓长兄不得立命为国相穆宗锄除强梗不服者使萨哈取玛奇岭道攻阿苏穆宗
自将期会阿苏城下萨哈行次阿卜萨水乌雅部色埒贝勒来谒谓萨哈曰闻国相将与太师会攻阿苏此为深入必取之策宜先抚定珊沁锡
馨路落其党附夺其民人然后合军未晚也萨哈从之攻通恩城请济师穆宗与之萨哈遂攻下通恩城而与穆宗会阿苏城下时通恩在南阿
苏在北穆宗闻萨哈用色埒计先取通恩颇不然之及辽使来止勿攻阿苏然后深以先取通恩为功也寻以国相都统讨埒克卓多乌塔等军
埒克卓多乌塔通恩皆降康宗没太祖称达贝勒与萨哈分治诸部必塔水以北太祖统之拉林水人民萨哈统之明年太祖伐辽战于界上获
色实太祖使告克于萨哈赐以所获色实乘马萨哈及将士皆驩呼曰义兵始至辽界一战而胜灭辽自此始矣遣子宗翰及完颜希尹来贺捷
因劝进太祖未之从也十月克宁江州破辽军十万于鸭子河师还太宗及萨哈希卜苏率诸将复劝进收国元年正月朔太祖即位行国相如
故时羣臣奏事萨哈等前跪太祖起泣止之曰今日成功皆诸君协辅之力虽处大位未易改旧俗也萨哈等感激再拜谢天辅后始正君臣之
礼焉七月萨哈为古伦贝勒九月加古伦乌赫哩贝勒天辅五年薨太祖往吊乘白马剺额哭之恸及葬复亲临之萨哈为人敦厚多智长于用
人家居纯俭好稼穑自始为国相能驯服诸部讼狱得其情及伐辽每以宗臣为内外倚重天会十五年追封燕国王正隆时降封陈国公大定
三年改赠金源郡王配飨太祖庙庭谥忠毅十五年诏图像于衍庆宫子宗翰宗宪宗翰别有传
宗宪
宗宪
宗宪本名阿兰年十六选入学习女真字书兼通契丹汉字未冠从宗翰伐宋汴京破众人争趋府军取财物宗宪独载图书以归朝廷议
制度礼乐往往因仍辽旧宗宪曰方今奄有辽宋当远引前古因时制宜成一代之法何乃近取辽人制度哉希尹由是器重之达兰宗隽倡议
以齐地与宋宗宪力争不听后以捕宗盘宗隽功授昭武大将军修国史累官尚书左丞宗弼复取河南陕西地熙宗从容谓之曰卿向以河南
陕西地不当与宋今复取之犹用卿言也卿识虑深远自今以往其尽言无隐遂摄门下侍郎初熙宗以疑似杀左丞相希尹久之察其无罪将
录用其孙以语宗宪宗宪对曰不先明死者无罪生者何由得仕熙宗曰卿言是也即日复希尹官爵用其孙守道为应奉翰林文字皇统五年
将肆赦议覃恩止及女真人宗宪奏曰莫非王臣庆幸岂可有间耶遂改其文使均被焉转行台平章政事天德初为中京留守武安军节度使
封河内郡王改太原尹进封巨鹿郡王正隆例夺王爵再迁震武武定军节度使世宗即位遣使召之宗宪先巳弃官来归与使者遇于中都遂
见世宗于小辽口除中都留守即遣赴任诏与元帅完颜古云同议军事明年改西京留守八月改南京布萨忠义自行台朝京师宗宪摄行台
尚书省事召为太子太师世宗谓宗宪曰卿年老旧人更事多矣皇太子年尚少谨训导之俄拜平章政事太子太师如故赐以太祖实录伊喇
高善努前为宁州刺史以贪污免世宗以其祖父有功擢为秘书少监宗宪曰高善努傲很贪墨不可致之左右世祖即追还制命有司言诸路
明安穆昆怙其世袭多援民请同流官以三十月为考诏下尚书省议宗宪乃上议曰昔太祖皇帝抚定天下誓封功臣袭明安穆昆今若改为
迁调非太祖约臣谓当明核善恶进贤退不肖有不职者更择弟侄贤者代之遂从其议进拜右丞相大定六年薨命百官致尊以赙以重彩银
绢
△斡鲁
斡鲁韩国公和卓次子康宗初与乌巴佐威泰伐沃赫拔其城以归高丽筑九城于海兰甸乌色母疾病斡鲁代将其兵者数月亦对筑九
城与高丽抗出则战入则守乌色用之卒败高丽收国二年四月诏斡鲁统诸军与栋摩芬彻都古噜讷合咸州路都统乌楞古等伐高永昌永
昌渤海人在辽为牌将以兵三千屯东京八甔口见辽政日败觊觎非常乘东京汉人与渤海人有怨乃诱诸渤海并其戍卒入据东京旬月之
间远近响应有兵八千人遂僭称帝改元隆基辽人讨之久不能克永昌使托卜嘉标哈以币求救于太祖且愿并力取辽太祖使华沙布往谕
之永昌使托卜嘉呼图克与华沙布偕来而表辞不逊且请还所俘渤海人太祖留呼图克不遣遣大药师努与托卜嘉往招谕之斡鲁方趋东
京辽兵六万来攻昭苏城额图珲贝勒乌鲁斯准与战于伊都大破之五月斡鲁复败辽军遂进取渖州永昌大惧使家奴道拉赍金印银牌来
愿去名号称藩斡鲁使华沙布萨巴往报之会渤海高祯降言永昌非真降者特以缓师尔斡鲁进兵永昌遂杀华沙布等率众拒于鄂尔和水
我军既济敌军不战而郄逐北至东京城下明日复战大败之遂以五千骑奔长松岛初太祖下宁江州获东京渤海人皆释之往往中道亡去
诸将请杀之太祖曰既巳克敌下城何为多杀此辈亡去后日当有效用者至是所释东京人恩胜努仙格等执永昌妻子以城降未几托卜嘉
执永昌及道拉以献皆杀之于是辽人南路系籍女真及东京州县尽降以斡鲁为南路都统德特贝勒留乌珍知东京事诏除辽法省赋税置
明安穆昆一如本朝之制矩威水部锡勒哈塔杀绰哈布古德斡鲁分和隆果乌珍之兵讨之至希尔哈河锡勒哈塔遯去追及于哈达拉山诛
其首恶四人抚定余众赐诏嘉奖令以其民三百户为一穆昆择众所推服者领之仍质其子弟斡鲁乃还天眷中从都统袭辽主辽主西走西
京巳降复叛敌据城西浮图下射攻城者斡鲁与哈布尔攻浮图夺之复以精锐乘浮图下射城中遂破西京夏国主使李仁辅将兵三万来救
辽次于天德斡鲁与罗索合军击败之拜西南路都统宗望副之袭辽主于阴山青冢间使巴喇伞萨噶尔玛克以兵二百袭辽权六院司喀勒
扎于白水泺获之辽主留辎重于青冢领兵一万往应州遣卓哩布达各率兵邀之宗望奄至辽主营尽俘其妻子宗族得其传国玺斡鲁使使
奏捷诏徧谕有功将士俟朕至彼当次第推赏辽主戚属勿去其舆帐善抚存之辽主伶俜去国恐陨其命如招之肯来以其宗族付之辽赵王
实讷埒及诸官吏并释其罪太祖还京师命副宗翰为西北西南两路都统奏言夏人不尽归户口资币又以宋人侵赐地求援兵宋之边臣将
取所赐夏人疆土盖有异图诏令谨守备尽索在夏户口通闻两国事审处之斡鲁复请勿割山西与宋则辽主不能与宋郭药师交通诏从之
宗翰等伐宋斡鲁行西南西北两路都统事天会五年薨皇统五年追封郑国王天德二年配飨太祖庙庭子萨巴银青光禄大夫孙色哩
△乌楞古
乌楞古贝勒宗室子也太祖伐辽使乌楞古阿噜抚谕斡珲集赛两路系辽女真与辽节度使托卜嘉战败之斩托卜嘉古讷岭乌尔图罕
等十四达哈藩及斡珲集赛两路皆降复败辽都统锡埒于咸州西斩之与罗索克咸州图们呼图以所部降邻部户七千亦来归遂与辽将赫
伯战破其军数万人太祖嘉之以为咸州军师佐斡鲁伐高永昌辽秦晋国王耶律聂哷来伐都古噜讷罗索博勒和等将二万众合乌楞古咸
州兵往击之呼图克叛入于辽居东京南永昌据东京太祖索之以归乌楞古伐永昌以便宜署呼图克为千户苏都哩鄂勒博皆无功亦以便
宜除官及以便宜解权穆昆哈布尔黄格达希布等职皆非其罪太祖闻之尽复哈布尔等穆昆呼图克等皆罢去时乌楞古军中阙马官马多
匿私家命检括之耶律聂哷佛德遗乌楞古书请和乌愣古以聂哷书并所答书来上且请曰复有书问宜如何报之诏曰若彼再来请和汝当
答以归我行人萨喇及送叛臣阿苏等则和好之议方敢奏闻仍恐议和非实无失备御耶律聂哷军蒺藜山乌楞古以兵一万戍东京太祖使
都古噜讷罗索复以兵一万益之诏将士拒命者讨之服者抚安之毋肆杀戮因命传诏聂哷曰汝等诚欲请和当废黜昏主择立贤者副朕吊
伐之意然后可议约不然当尽并尔国其审图之聂哷复书乌楞古求还降人赫伯则送阿苏等帝以赫伯等乃交兵之后来降与阿苏平日以
罪亡去者异复诏聂哷令此月十三日送阿苏至显州各遣重臣议疆场事乌楞古等攻显州知东京事完颜鄂伦兵来会即渡辽水薄显州郭
药师乘夜来袭鄂伦击走之乌楞古等大败聂哷等于蒺藜山追至额勒津陂获佛德家属进攻显州城军士实都先登烧其佛寺烟焰扑人守
陴者不能立诸军乘之遂拔显州于是干懿豪徽成川惠等州皆降聂哷再以书来请和乌楞古承前诏以阿苏为言答之驻军显州以听命赐
乌楞古等诏曰辽主未获人心易望不可恃战胜而失备御乌楞古久在咸州多立功亦多自恣和勒博双宽等告乌楞古知辽主在中京而不
追袭咸州粮草丰足而奏事不以实攻显州获生口财畜多自取遂以栋格代为咸州路都统栋格亦宗室子也既治咸州诏使于新迁显州降
附之民择其才可用者授之穆昆其豪右诚心归欵者拟为明安录其姓名以闻饥贫之民官振给之而使栋摩为其副统云久之辽通祺双辽
四州之民八百余家诣咸州都统降命分置诸部择善地以处之太祖召乌楞古自问之乌楞古引伏诏降为穆昆天辅六年讨贼于牛心山道
病卒天眷中赠特进天德二年配飨太祖庙庭大定十五年谥庄翼
△博勒和
博勒和安帝五代孙太祖伐辽使征都古噜讷兵失期杖之后与珲楚以四千人助罗索尼楚赫攻黄龙府齐达勒部人萨里罕察必达尔
兄弟尝寇扎兰路穆宗遣博勒和讨之至阿里玛河萨里罕伪降遂略马畜而去复掠沃楞部二十五寨太祖复使博勒和讨之专勒和渡索欢
河招降房近诸部因籍丁壮为军至特通额水察必达尔伪降复叛去执而杀之博勒和进破德里城萨里罕遯去执其妻子萨里罕乃降齐达
勒部产良马太祖使赫舍哩阿实罕掌其畜牧博勒和及子博索俱为穆昆天辅五年摘取诸路明安万余家屯田于泰州博勒和为都统赐耕
牛五十博勒和旧居按春水自是徙居泰州而遣实登扎克丹阿里托欢锡勒塔等俱徙焉太祖取燕京博勒和为右翼兵出居庸关大败辽兵
遂取居庸萧妃遯去都监高禄等乞降实古纳追萧妃至古北口不及而还帝令博勒和和色哩率轻骑追之萧妃巳远去获其从官统军察喇
宣徽扎拉并其家族及银牌二印十有一及达喇叛博勒和实古纳讨平之其羣官率众降者就使领其所部太祖以空名宣头及银牌给之同
时有博勒和者监罗索军平陕西后为平阳尹西南路招讨使终庆阳尹泰州博勒和守边有功天会十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眷元年
驻乌尔古德哷勒地薨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刚毅子博硕袭明安天眷二年为泰州副都统子威泰广威将军博索官特进孙乌哲库
乌哲库
乌哲库
乌哲库善骑射年二十以本班祗候郎君都管从征伐有功授修武校尉皇统二年权领泰州军平陕西至泾州大破宋兵于马西镇超迁
宁远大将军袭明安 【按金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也是岁和议巳成终熙宗之世未闻有侵伐之兵本传所载恐有谬误】 正隆末从海
陵伐宋契丹反与德昌军节度使伊苏玛勒同讨契丹许以便宜从事大定初除咸平尹驻军泰州俄改临潢尹摄元帅左都监与右都监实图
美解临淇之围契丹引众东行乌哲库追及余斡里山为押军明安契丹呼噜苏以所部助敌攻官军官军失利泰州节度使乌哩页来救未至
临潢与敌遇乌哩页败仅以数骑脱归敌攻泰州四面登城押军明安乌克逊阿里布率军士循城力战斫刈甚众敌乃退泰州得完乌哲库乃
使穆昆富埒珲徙百姓旁邑及险阨之地以俟大军明年聚甲士万三千于济州会元帅默音败斡罕于长泺战霜■〈雨上松下〉河又战陷
泉皆有功改呼尔哈节度使卒乌哲库有才智善用兵常出敌不意能以寡敌众所向必克号为鹘军云
△尼楚赫
尼楚赫宗室子太祖嗣位使普嘉努如辽取阿苏事久不决使实古纳尼楚赫继往还言辽主荒于政上下解体太祖遂决意伐辽太祖与
耶律鄂尔多战于达噜噶城辽兵二十余万尼楚赫与罗索率众陷阵大败辽军遂与罗索戍边俱攻黄龙府太祖拒辽兵尼楚赫字达噜噶城
收国二年分雅达纳阿拉所迁穆昆二千户以尼楚赫为穆昆屯宁江州从都统杲克中京尼楚赫与实古纳芬彻哈布尔率兵三千击奚王锡
默于京西锡默弃兵遯辽主西奔天德尼楚赫以兵绝其后辽主遂见获后从宗翰伐宋攻太原未下宗翰还西京命尼楚赫留兵围之宋樊夔
施诜高豊等军来救太原分据近部尼楚赫与实实博啰乌苏大破之种师中出井陉据榆次救太原尼楚赫使鄂伦击之破其军和尼斩师中
于杀麃岭进攻宋制置使姚古军于隆州谷大败之萨喇图败宋军于回马口郭企忠歼宋军于五台及宗翰定太原与宗望会兵于汴尼楚赫
等攻汴城克之师还尼楚赫降岢岚宁化等军攻岚州拔之招降火山军与希尹同赐铁券宗翰趋洛阳尼楚赫取邓州杀其将李操等 【按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云尼楚赫寇邓州安抚使刘汲被杀节度使判官李操叛降于金本传亦以杀称岂其降而旋杀欤】 宗翰会伐康王尼
楚赫守太原天会十年为燕京留守十三年致仕加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封蜀王天眷三年薨以正隆例赠金源郡王
配飨太宗庙庭大定十五年谥武襄改配飨太祖庙庭子古云
古云
古云
古云本名达兰幼警敏有志略年十六尼楚赫授以甲使从伐辽常为先锋授世袭穆昆尼楚赫围太原古云在行间及拔太原下河东诸
州攻汴京皆有功与都统玛武徇地汉上至上蔡以先锋破孔家军睿宗攻开州古云先登流矢中其口睿宗亲视之创未愈强起之攻大名府
第功宗弼第一古云次之攻东平古云居最为巴尔斯先锋袭宋康王于扬州追宋孟后趋潭州宋大兵在常武古云以选兵薄其城败千余人
明日城中兵出战古云以五百骑败之遂攻常武巴尔斯以诸军为大阵居后古云以五百骑当前行麾兵驰宋军宋军乱遂大败之其后河东
郡县多叛古云以先锋克绛州复攻沁州飞炮击其右胁舁归营中诸军攻沁州三日不能下别将固纳强起古云指麾士卒克之摄河东路都
统将三千余骑从左监军伊喇伊都招西北诸部平其九部以先锋破宋吴山军再战再胜复衄之于隘宋兵遯去宗弼再攻和尚原古云以本
部破宋五万人夺新叉口时大雪道路皆冰宋兵势重不可径取宗弼用古云策入自旁近高山丛薄翳荟间出其不意遂取和尚原古云请速
入大散关自以本部为殿以备伏兵宗弼至仙人关古云先攻之宗弼敛兵退乃班师古云殿且战且却遂达秦中齐国初废命萨里罕抚治诸
郡至同州故齐观察使李世辅出迎阳坠马称折臂舁归萨里罕入城世辅诈使通判献甲以壮士十人被甲上厅事世辅自壁后突出执萨里
罕古云方索马于外变起仓卒城巳闭不得入至东门遇哈达领骑三十余遂与斩门者而入而世辅拥众自西门出古云与哈达袭之世辅虑
救兵至乃要萨里罕与之盟使勿追留萨里罕于道侧古云至与骑而归除安远大将军摄太原尹四境咸治兼摄河东南北两路兵马都总管
朝廷复取河南陕西地师至耀州宋人每旦出城张旗阅队抵暮而还道隘骑不得逞古云请兵五百薄暮伏山谷间先使五十人趋山巅视敌
出举帜为号明日城中人出阅如前伏发宋兵争驰入城古云麾军登城拔宋帜立金军旗帜宋军后者望见不敢入遂降城中人亦降 【按
宋史高宗纪绍兴十年金人围耀州郭浩遣兵救之金兵解去与本传异】 宋吴玠拥重兵据泾州泾原以西多应之元帅萨里罕欲退守京兆
俟河南河东军古云曰我退守吴玠必取凤翔京兆同华据潼关吾属危矣不如速战萨里罕从之吴玠兵自西原来古云锡卜察击其左右自
旦至午吴玠左右军少退萨里罕当其前冲击之大败玠军僵尸枕籍自此蜀人丧气不敢复出关陕遂定 【按续通鉴建炎四年吴玠败于
彭原绍兴三年溃于饶风关至金人复陷河南陕西州郡则巳在绍兴十年时萨里罕之兵一败于吴璘再败于刘锜而吴玠巳死矣本传所载
得无以饶风关之役误次于再复关陕之后欤】 厯行台吏部工部侍郎从宗弼巡边迁刑部尚书转元帅左都监天德二年迁右都监元帅府
罢改山西路统军使领西北西南两路招讨兵马坐无功降临海军节度使厯平阳太原尹正隆末为中都留守兼西北都统讨契丹萨巴驻军
归化州世宗即位辽阳使古云侄阿尔法持诏往归化命古云为左副元帅就遣使召陕西统军图克坦喀齐喀宣大定改元诏赦于西南西北
招讨司河东河北山东诸路州镇调明安军屯京畿古云受诏以元帅令下诸路所至皆听命大定元年十一月古云以军至中都驻兵通州见
世宗于三河诏古云以便宜规措河南陕西山东边事二年正月至南京遂复汝颍嵩等州县授世袭明安入拜平章政事罢为东京留守未行
改济南尹初古云恃功在南京颇黩货不恤军民在相位多自专及除留守益忿忿虽近臣往皆不见世宗怒遂改济南寻改平阳尹致仕起为
西京留守母忧起复俄复为东京厯上京十五年致仕会修太宗睿宗实录世宗以当时旧人亲见者惟古云在诏修撰温特赫提克德往北京
就其家问之多更定焉寻卒
△玛奇
玛奇尼楚赫母弟也年十五隶军中从破高丽兵下宁江州平系辽女真克黄龙府皆身先力战以功为穆昆继领明安破奚兵千余从乌
楞古攻下咸信渖州及东京诸城皆有功都统杲取中京玛奇与素赫和硕台别降绰里特部屯兵高州以兵援蒙克贝勒大破敌兵复败恩州
兵五万人讨平辽人聚中京山谷者降三千余人战于高州境上伏矢射之中目遂卒玛奇大小三十余战所至皆捷皇统中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毅敏子乌色
乌色
乌色
乌色年十七隶军中从巴尔斯击辽将马武败之玛奇死领其职宗望伐宋至河上宋兵屯河外以二舟来伺我师乃遣乌色率勇士以一
舟往迎尽俘以还从袭康王于江淮间还驻东平及废齐屯兵河北招降旁近诸营多获产畜兵仗军帅嘉之赏以甲马从攻陕西为右翼都统
师还以功正授穆昆迁华州防御使属关中岁饥盗贼充斥乌色募兵讨平之部以无事郡人列状匈留不报未几除德哷勒部族节度使以任
事用廉入为都水使秩满同知燕京留守事为西北路招讨使萨巴秋满已数月冒俸不解乌色发其事萨巴反乌色遇害
△巴尔斯
巴尔斯尼楚赫弟 【按宗室表尼楚赫列巴尔斯之下注云族子巴尔斯本传又称为尼楚赫弟所戴互异】 天辅六年宗翰在北安州
将会舍音于奚王岭辽兵奄至古北口使博勒和珲楚各领兵二百击之珲楚请济师宗翰欲自往希尹罗索请以千人破之珲楚前行遇其游
兵逐入山谷辽人以步骑万余迫战珲楚退据关口希尹罗索至巴尔斯乌木罕呼实罕摧锋奋击大破之尽获甲冑辎重罗索拒夏人出陵野
岭留巴尔斯守之尼楚赫围太原近县已降宋军来救者复据太谷祁县巴尔斯阿古喇复取之又败宋姚古军于隆州谷击走张灏兵天会四
年克太原巴尔斯为管勾太原府路兵马事复与罗索败宋兵于文水遂从宗翰围汴与尼楚赫略地襄邓克均唐蔡陈四州文颍昌府遂与托
云玛武袭宋康王于扬州十五年迁元帅左都监萨里罕经略陕西巴尔斯大破宋军于渭州渭州德顺军皆降陕西平迁元帅左都监加金吾
术上将军卒谥敏定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