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本章共 7.3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二十五】
○宋二十五
李沆【维】
王旦
向敏中
李沆 【利瓦伊】
王旦
向敏中
△李沆 【利瓦伊】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少好学器度宏远父炳尝语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
赞善大夫转著作郎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
士也即命中书并化基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赐钱百万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四年与翰林学士
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迁职方员外郎召入翰林为学士淳化二年判吏部铨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
人也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以本官罢奉朝请未几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未行改知河南府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
东宫待以师傅礼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会契丹侵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
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夹西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轻锐之党无不称快沆不喜也因用他人副仲舒罢致尧帝尝语及唐
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葢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
辨久之自败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
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
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
益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沆为相王旦参
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寍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讲和
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圣听沆曰人主少
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
和西夏纳欵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巳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
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
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沆为相接宾客常寡言马亮与沆同年生又与其弟维善语维曰外
议以大兄为无口匏维乘间达亮语沆曰吾非不知也然今之朝士得升殿言事上封论奏了无壅蔽多下有司皆见之矣若邦国大事北有契
丹西有夏人日旰条议所以备御之策非不详究荐绅如李宗谔赵安仁皆时之英秀与之谈犹不能启发吾意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
章失次即席必自论功最以希宠奖此有何策而与之接语哉苟屈意妄言即世所谓笼罩笼罩之事仆病未能也沆又尝言居重位实无补惟
中外所陈利事 【宋史本传作中外所陈利害按东都事畧及长编俱作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今据改】 一切报罢之此少以报国尔
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施行一事即所伤多矣陆象先曰庸人扰之是巳憸人苟一时之进岂念厉民耶沆为相常读论语或问之沆
曰沆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景德元年沆待漏将朝矢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
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卒年五十八帝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
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录其弟国子博士贽为虞部员外郎光禄寺丞源为太子中舍屯田员外郎直集贤院维为户
部员外郎子宗简为大理评事甥苏昂妻兄之子朱涛并同进士出身干兴元年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
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千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邱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
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堂前药阑坏妻戒守舍者勿葺以试沆沆朝夕见之经月终不言
妻以语沆沆曰岂可以此动吾一念哉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市新宅须
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沆与诸弟友爱尤器重维暇日相对宴饮清言未尝及朝政亦未尝
问家事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维第进士厯官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
博学少以文章知名至老不废书景德以后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维所参定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景佑元年赠尚书左仆射
【按宋史此下有沆弟维传今接附沆传后】
△王旦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阳令祖彻左拾遗父祜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 【按欧阳修撰王
文正公全德元老碑载曾祖追封许国公祖追封鲁国公考追封晋国公皆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
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祜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就改将作监丞赵昌
言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入旦境称其善政以女妻之代还命监潭州银场何承矩典郡荐入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诗类迁殿
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徙濠州淳化初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旦不乐吏职献文召试命直史馆二年
拜右正言知制诰初祜以宿名久掌书命旦不十年继其任时论美之钱若水有人伦鉴见旦曰真宰相器也与之同列每曰王君凌霄耸壑栋
梁之材贵不可涯非吾所及李沆以同年生亦推重为远大之器明年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赵昌言
参机务旦避嫌引唐独孤郁权德舆故事辞职太宗嘉其识体改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昌言出知凤翔即曰以旦知制诰仍兼修撰判院事又
令冠西阁至道元年知理检院二年进兵部郎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
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钱若水罢枢务得对苑中访近臣之可用者若水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帝曰此固朕心所属也咸平三年
又知贡举锁宿旬日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踰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侵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
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
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诃声惊视之乃旦也景德二年 【按宋史本传戴咸平三年同知枢密院事谕年参知政事
下又云二年加尚书左丞考宋史真宗本纪及东都事畧旦加左丞在景德二年拜相在三年二年上脱景德二字今据增】 加尚书左丞三年
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王钦若以天书封禅等事倾动帝意帝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
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帝尤犹豫莫与筹之者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也镐老儒不
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尔帝繇此意决复召旦欢饮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
之事旦不复异议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王旦于天书封禅之事称贺力请甚至身充大礼使于谄谀逢迎之术无所不至则其过更不
止于不能谏阻而已也至后遗令披缁为敛以表不谏之失尤为欲葢弥彰或者以为美珠固结则殊不然即如所云诡为尊酒颁赐其事甚秘
谁复为之漏泄实系史家傅会之词】 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受诏撰封祀坛颂加兵部尚
书四年祀汾阴又为大礼使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仍撰祀坛颂将复进秩恳辞得免止加功臣俄兼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 【按石林
燕语云大中祥符五年玉清昭应宫成王魏公为首相始命充使宫观置使自此始然每为现任宰相兼职天圣元年吕申公为相时朝廷崇奉
之意稍缓因是罢使名】 五年为玉清奉圣像大礼使景灵宫建又为朝修使七年刻天书兼刻玉使选御厩三马赐之玉清昭应宫成拜司空
国史成迁司徒旦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一纪会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真
宗以无事治天下旦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帝益信之言无不听凡大臣有所请必曰王旦以为何如天下大蝗使人于野得死
蝗帝以示大臣明日执政遂袖死蝗进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旦独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帝顾旦日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
岂不为天下笑耶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方以两朝所积为可惜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
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已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
陛下已降诏罪已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寍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
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帝怒欲付御史问状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帝犹怒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
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帝意解旦至中书悉焚所得书既而复悔驰取之而己焚之
矣繇是皆免契丹奏请岁给外别假钱币旦曰东封甚近车驾将出彼以此探朝廷之意耳帝曰何以答之且曰止当以微物轻之乃以岁给三
十万物内各借三万仍谕次年额内除之契丹得之大惭次年复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币六万事属微末今仍以常数与之后不为比西夏赵德
明言民饥求粮百万斛大臣皆曰德明新纳誓而敢违请以诏责之帝以问旦旦请敕有司具粟百万于京师而诏德明来取之德明得诏惭且
拜曰朝廷有人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
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闻旦被责堂吏皆罚不踰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
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
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帝欲相王钦若旦曰钦若遭逢陛下恩礼已隆
且乞留之枢密两府亦均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阻抑人此亦公议也真宗遂止旦
没后钦若始大用语人曰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府因奏事忿争帝召旦至钦若犹哗不已帝大怒命付狱
旦从容请来日取旨明日召旦前问之旦曰钦若等当黜未知坐以何罪帝曰坐忿争无礼旦曰陛下奄然天下使大臣坐忿争无礼之罪或闻
外国恐无以威远愿至中书召钦若等宣示陛下含容之意且戒约之俟少闲罢之未晚也帝曰非卿言朕固难忍后月余钦若等皆罢旦尝与
杨亿评品人物亿曰丁谓久远当何如旦曰才则才矣语道则未他日在上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可终吉若独当权必为身累尔后谓果如言旦
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内臣周怀政偕行或业间请见旦必俟从者尽至冠带出见于堂白事而退后怀政以事败方知旦远虑内臣刘承规以
忠谨得幸病且死求为节度使帝语旦曰承规待此以瞑目旦执不可曰他日将有求为枢密使者柰何遂止自是内臣官不过留后旦为相宾
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每有差
除先密疏三四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同列不知争有所用惟旦所用奏入无不可丁谓以是数毁旦帝益厚之故参政李穆子行简
以将作监丞家居有贤行迁太子中允使者不知其宅真宗命就中书问旦人始知行简为旦所荐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
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谏议大夫张师德两诣旦门不得见意为人所毁以告向敏中为从容明之及议知制诰旦曰可惜张
师德敏中问之旦曰累于帝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两及吾门状元及第荣进素定但当静以待之若复奔竞使无阶而入者当如何也
敏中启以师德之意固称适有阙望公弗遗旦曰第缓之使师德知聊以戒贪进激薄俗也石普知许州不法朝议欲就劾旦曰普武人不明典
宪恐恃薄效妄有生事必须重行乞召归置狱乃下御史按之一日而狱具议者以为不屈国法而保全武臣真国体也薛奎为江淮发运使辞
旦且无他语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而叹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转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迭更是职思旦之言
未尝求利张咏知成都召还以任中正代之言者以为不可帝问旦对曰非中正不能守咏之规他人往妄有变更矣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
引咎不辨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盛怒可辨者辨之必得而后巳天禧初进位太保 【按三公并除双员自旦始】 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
复加太尉兼侍中五日一赴起居入中书遇军国重事不以时参决旦愈畏避上疏恳辞一日独对滋福殿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
因命皇太子出拜旦惶恐走避太子随而拜之旦言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因荐可为大臣者十余人其后不至宰相惟李及凌策二人亦为名
臣先是太子谕德见旦称太子学书有法旦曰谕德之职止于是耶张士逊又称太子书旦曰太子不在应举选学士不在学书旦复以疾恳辞
帝悯其形瘁许之诏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半俸初旦以宰相兼使今罢相使犹领之其专置使自旦始寻又命肩舆入禁扶见于延
和殿帝曰卿今疾亟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再三问不对时张咏马亮皆为尚书帝厯问二人亦
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竟用准
为相旦与杨亿素厚延至卧内请撰遗表表上帝遂幸其第赐白金五千两旦作奏辞之藳末自益四句云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
咎殃即舁至内闼诏不许还至门旦巳卒年六十一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官者十数人诸子服除又各
进一官干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庭及建碑仁宗篆其首曰全德元老之碑旦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家人未尝
见其怒饮食不精洁但不食而已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真宗以其所居陋欲治之旦辞以先人旧庐乃
止三子雍国子博士冲左赞善大夫素别有传
△向敏中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为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敏中及冠继丁内外
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吉州就改右赞善大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才代还为著作郎召见便殿占对
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勖职务修举或
荐其有武干者召入将授诸司副使敏中恳辞仍献所著文加直史馆遣还任以耕藉恩超左司谏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未几权判大理寺时
没入祖吉赃钱分赐法使敏中引锺离意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构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请不预决谳既而法官皆
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入辞面叙其事太宗为之感动翌日迁职方员外郎遣之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
往在任无所须以清廉闻就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刑部郎中太宗飞白书敏中洎张咏二名付中书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将用之并命为枢
密直学士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
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涂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以贿败发书厯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
下御史按实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尝有书及门敏中不启封书令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召见慰谕赏激遂决于登用
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自郎中至是百余日超擢如此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畧遇事敏速凡二边道路斥堠
走集之所莫不周知至道初迁给事中真宗即位敏中适在疾告力起见于东序即遣视事进户部侍郎会曹彬为枢密使改为枢密副使咸平
初拜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从幸大名属宋湜病代兼知枢密院事时大兵之后议遣重臣慰抚边郡命为河北河东安抚大使以陈尧叟冯拯为
副发禁兵万人翼从所至访民疾苦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故相辥居正居第有诏无得贸易敏中违诏质之既而闻其欲取
王承衍女弟密约已定而未纳采询于王氏得其实罢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景德初复兵部侍郎夏州李继迁卒其子德明纳欵就命敏中
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帝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行事敏中得诏不泄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
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呼伏出尽
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仍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时旧相出镇不以军事为意帝闻之称敏中曰大臣出
临四方惟敏中尽心民事尔于是有复用之意二年又以德明誓约未定徙敏中为鄜延路都部署兼知延州委以经畧改知河南府兼西京留
守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敏中旧德有人望召入权东京留守礼成拜尚书右丞时吏部选人多稽滞者命敏中与温仲舒领其事俄兼秘书
监又领工部尚书充资政殿大学士祀汾阴复为留守敏中以厚重镇静人情帖然拜刑部尚书五年复拜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加中书
侍郎七年除景灵宫使 【按宋宰辅编年录云时初置使以敏中为之】 宫成进兵部尚书天禧初加吏部尚书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
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 【按真宗即位之年夏三月癸卯宰相吕端加右仆射自
后张齐贤李沆王旦陈尧叟皆除右仆射天禧元年二月王钦若又先敏中六月拜除不得谓未尝除仆射命敏中为殊命也又考李宗谔卒于
祥符五年距敏中除仆射已六载矣安有李宗谔当对事东都事畧宋名臣言行录所载俱同姑仍其旧】 敏中应甚喜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
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徙玉清昭应宫使以年老累请致政优诏不许三年郊祀毕
进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奉表恳让又表求解皆不许明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五子诸壻并迁官亲校又官数人敏中姿表瓌
硕有仪矩性端厚岂弟多智晓民政善处繁剧慎于采拔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及追命制入帝特
批曰敏中淳谨温良宜益此意其恩顾如此子传正国子博士传式龙图阁直学士传亮驾部员外郎传师殿中丞传范娶南阳郡王惟吉女安
福县主为密州观察使谥惠节傅亮子经定国军留后谥康懿经女即钦圣宪肃皇后也以后族赠敏中燕王传亮周王经吴王敏中余孙铎绛
并官太子中书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