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本章共 8.7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四十四】
○元四十四
梁曾
刘敏中
王约
王结
宋衜
曹伯启
李元礼
王寿
王倚
刘正
谢让
韩若愚
赵师鲁
刘德温
尉迟德诚
秦起宗
梁曾
刘敏中
王约
王结
宋衜
曹伯启
李元礼
王寿
王倚
刘正
谢让
韩若愚
赵师鲁
刘德温
尉迟德诚
秦起宗
△梁曾
梁曾字贡父燕京人少好学日记数千言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至元十六年累官知南阳府唐邓二属
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得复旧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始称便十七年朝廷以安
南国王 【原文作安南世子按安南传至元十四年光昺辛国人立其世子日烜则是时不当称世子矣谨据改】 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
国进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明年日烜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献方物二十九年有旨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
濒行改授淮安路总管三十年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辱君
命也即回馆卒从阳明门入又责世子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礼以书往复者三具布天子威亲而风其主入朝日燇大感服 【按安
南国传云梁曾使还日燇遣陪臣陶子奇来贡廷臣以日燇终不入朝议征之拘子奇于江陵则是日燇未尝感服也本传恐失实】 遣国相陶
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曾还京入见进所与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问曾曾对曰安南将黄金器币奇物遣臣臣不受
以属陶子奇矣帝曰苟受之何不可也敕乘传之淮安任到官兴学校励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户口
复者五万二千四百户请禁暮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着为令九年厯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仁宗初
起为集贤侍讲学士延佑元年奉诏代祀中岳还至汴以病寓居淮南至治二年卒
△刘敏中
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邱人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衒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尝与
同侪各言其志曰自幼至老相见无愧色乃吾志也至元十一年申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僧格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报遂辞归既
而起为御史台都事时同官王约以言去敏中杜门称疾台臣请视事敏中曰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耶则我既为同僚又为交
友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久之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诏遣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锦
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九年擢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
备举封赠武宗嗣位召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加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厯翰林学士承旨召公卿集议弭灾之道敏中疏列七事帝嘉
纳焉以疾还乡里敏中平生义不苟进进必有所匡救援据今古雍容不迫为文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佑五年卒追封齐国公谥文
简
△王约
王约字彦博真定人至元十三年王盘荐为从事承旨和尔果斯以司徒开府奏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掾二十四年拜监察御
史时丞相僧格衔参政郭佑为中丞时奏诛右丞卢世荣等诬以他罪约上章直佑冤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不法罢其官转御史台都事三十
一年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成宗即位言二十二年曰实京师放差税开猎禁蠲逋负账穷独停冗役禁鹰房振风宪除宿蠹慰远方却贡献询利
病利农民励学校立义仓核税户重名爵明赏罚择守令汰官属定律令革两司又请中书去繁文一取信于行省一责成于六部厯兵礼二部
郎中请行赠谥之典以旌忠勋付时政记于史馆以备纂录立供需府以专供亿皆从之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高丽王昛年老传国
子謜有不安其政者飞谗离闲及謜朝京师潜使人赂用事者留謜不遣昛复位乃委用小人厚敛淫刑国人羣愬于朝中书奏属约验问约至
宣诏谕之 【高丽国传作遣山东宣慰使塔齐尔刑部尚书王泰亨赍诏谕之】 曰天地闲至亲者父子至重者君臣彼小人知自利宁肯为
汝家国地耶昛感泣谢愿奉表自雪且请子謜还国其党与悉听使者治约逮捕覆按其罪命故臣洪子藩为相俾更弊政罢非道水驿十三东
民大喜寻除太常少卿诏谳狱京师释无罪者八十六人因议鬬殴杀人者宜减死一等着为令特拜刑部尚书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怀州入清
宫禁以平章赛音谔德齐安西王阿南达与左丞相阿固台谋逆命刑曹按其状约曰在法谋逆不待搒掠当伏诛狱遂定至大二年仁宗在东
宫擢为太子詹事丞四年立左卫率府诏统侍卫军万人同列欲署军官约持不可仁宗召问约对曰皇太子事不敢不为天子事不敢为仁宗
悟即罢其议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谓詹事谔勒哲曰詹事移文数千里取兵器人必惊疑主上闻之柰何谔勒哲色惭曰实虑不及此
家令嶭居敬上言陕西分地五事因被命往理之约不为署行曰太子潜龙也当勿用之时为飞龙之事可乎遂止仁宗以詹事院诸事循轨大
喜谕羣臣曰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四年仁宗正位用阴阳家言欲御东宫之光天殿约言正名定分当御大内太保入奏遂出御大明殿 【
按张珪传载廷臣用太皇后旨行大礼于隆福宫时珪为中丞言当御大明殿入奏帝悟移仗大明此云欲御光天殿又作太保入奏未知孰是
】 拜约河南行省右丞会诏更钱钞法令天下税尽数至大钞约度河南岁用钞七万锭必致上供不给乃下诸州凡至大至元钞参半用丞相
布琳济达赞之遣使白中书省臣遂徧行天下皇庆改元特拜集贤大学士首奏河南行省丞相布琳济达勋阁旧臣不宜久外召入封河南王
疏荐国子博士姚登孙应奉翰林文字揭傒斯成都儒士杨静请起复中山知府辅恨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员外郎曹元用皆除擢有差延
佑二年奉使巡行燕南山东道使还拜枢密副使至治二年以年七十致仕三年仍诏起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廷议罢征东省立三韩省
约对曰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丞相称善议不行至顺四年卒所
着有史论及潜邸槀各三十卷高丽志四卷子思诚秘书监著作郎
△王结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幼聪颖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年二十余游京师上执政书陈时政八事曰立经筵以养君德
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材以备贡举择守令以正铨衡敬贤士以励名节革冘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其言剀切纯正
宰相不能尽用之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厯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大德十一年命置东宫官属以结为典牧太监
近侍以俳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及即位迁集贤直学士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
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悉岂于书俾朝夕阅习之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祀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励多士继调东昌路境有
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其利至治二年召拜参议中书省事时拜珠为丞相结言为相之
道当正已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他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未几除吏部尚书泰定元年迁
集贤侍读学士会有月食地震风烈之异结言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赏太滥故阴阳错谬咎征荐臻宜修政事以弭天变诏知经筵
结援引古训证时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中宫闻之亦召进讲结以故事辞天厯二年拜中书参知政事以亲老辞是时迎立时宗于朔方近侍
有求除拜赏赉者结曰俟天子至议之初上都之变失皇太子宝及更铸新宝近侍请视旧制宜加大结曰此宝当传储嗣不敢踰旧制也近侍
怒其异己谮诋日甚罢为集贤侍读学士元统元年召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元修泰定天厯两朝实录拜中书左丞中
宫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巳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所致当坐罪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结请更其
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着为令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闻者谓
其得体至元二年卒四年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着有易说一卷诗文十五卷
△宋衜
宋衜字宏道潞州长子人年十七避地襄阳已而北归屏居河内者十有五年赵璧经略河南闻其名礼聘之中统三年擢翰林修撰至元
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其国王禃而立其弟温诏遣国王特讷克暨璧将兵讨之以衜为行首员外郎特诏徙江华岛居民于平壤复命慰劳良
厚十三年迁太常少卿属省官制行兼领籍田署事十六年太子以耆德召见应对详雅自是数蒙召问侍讲经幄开谕为多十九年太子以江
西分地当署郡邑守令皆命衜铨举二十年初立詹事院首命衜为太子宾客二十三年卒有秬山集十卷行于世
△曹伯启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厯任西台御史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
绩四川廉访佥事库库楚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延佑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丞相特们德尔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
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
道由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使杨鹏单骑往喻新师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帕哈哩鼎扑运岭北粮岁
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率以赂免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
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惧潜归赂于其子得钞五百余万缗民之逋欠而无可理者即列上与免之五年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
盐法罢检校官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船户仓吏盗卖漏失有罚归报着为令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因言扬清激浊
责在台宪诸被枉赴愬者实则直之妄则加论可也今讼冤一切不问岂风纪定制乎俄去位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
御史观音努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名帝为之悚
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同修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也法当
改丞相是之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伯启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多名士为侍读学士考试国子首
取吕思诚姚绂云南佥事范震言宰臣欺上罔下不报范饮恨死伯启具其事书于太史真州知州吕世英以刚直获罪伯启白其枉进擢风宪
其好彰善率类此天厯中起伯启为进东廉访使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中丞使驿放迫伯启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终不起至顺
三年长子震亨卒于毗陵伯启往拊之明年卒于道追封鲁郡公谥文贞有诗文十卷号汉泉漫槀续集三卷
△李元礼
李元礼字庭训真定人资性庄重不妄言笑厯易州大都路儒学教授迁太常博士定撰世祖及昭睿后裕宗尊谥议其请谥圜兵升祔太
室礼文多所详定元贞元年擢拜监察御史二年有旨建五台山佛寺 【成宗纪作元贞元年事】 皇太后将临幸元礼上疏曰伏见五台创
建寺宇土木既兴工匠夫役不下数万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女废耕织百物踊贵民有不聊生者矣伏闻太后亲临五台布施金币广资
福利其不可行者有五时当盛夏禾稼方茂百姓岁计全仰秋成扈从经过千乘万骑不无蹂躏一也太后春秋已高亲劳圣体往复暑途数千
里山川险恶不避风日万一调养失宜悔将可及二也陛下即位以来遵守祖宗成法正当兢业持盈之日凡一举动必书简册以贻万世书而
不法将焉用之三也夫财非天降皆出于民今日支持调度百倍曩时劳民伤财以奉土木四也佛以慈悲方便为教不与物竞虽穷天下珍玩
奇宝供养不为喜虽无一物为献亦不为怒今太后欲为苍生祈福福未获而先劳圣体致天子旷定省之礼轸思亲之怀五也伏愿中路回辕
端居深宫俭以养德静以颐神上以循先皇后之懿范次以尽圣天子之孝心下以慰元元之望如此则不祈福而福至矣台臣不敢以闻大德
元年侍御史万僧与御史中丞崔彧不合取前章封之入奏曰崔中丞私党汉人李御史大言谤佛帝大怒遣近臣赍其章敕右丞相谔勒哲等
鞫问博果密以国语译而读之谔勒哲曰其意正与吾同往吾尝以此谏太后曰我非喜建此寺葢以先皇帝在时尝许为之非汝所知也博果
密抗言曰他御史惧不肯言惟一御史敢言诚可赏也遂入奏帝沈思良久曰御史言是也乃罢万僧复元礼职 【按成宗纪载大德元年佛
寺成皇太后将亲往祈祝监察御史李元礼谏止之与传所载互异】 未几改国子司业卒封陇西郡侯子端仕至礼部尚书
△王寿
王寿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幼颖敏嗜学长以通国字为中书掾既而用朝臣荐入侍裕宗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员外郎二十八年任吏部郎
中以土转运使胥喀喇博果密柄用即自免去明年授大司农丞不赴元贞二年出为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大德二年博果密为中执法复弃
官归俄擢御史台侍御史论事剀切六年召寿奉香江南徧祠岳镇海渎使还具奏民之利病系于官吏善恶宜选公廉材干存心爱物者专抚
字刚方正大深识治体者居风宪又尝与台臣奏宰相内统百官外均四海位尊任重不可轻假非人世祖初置中书省以和尔布哈塔齐尔锡
津安图巴延等为丞相史天泽刘秉忠廉希宪许衡姚枢等实左右之当时称治比唐贞观之盛迨至阿哈玛特郝祯耿仁卢世荣僧格实都等
坏法黩货流毒亿兆近者阿固台巴延巴特玛琳沁阿里等专政煽惑中禁几摇神器君子小人已试之验较然如此臣愿推爱君思治之心邪
正互陈成败对举庶几上悟天衷惩其既往知所进退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十年改吏部尚书至大三年迁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卒赠蓟国
公谥文正
△王倚
王倚字辅臣其先东莱人也父永福金末避地徙燕为宛平着姓倚为人孝友乐易重然诺与人交不苟合读书务躬行不专事章司世祖
选良家子入侍东宫时倚年弱冠太保刘秉忠深器重之即以充选有诏皇太子裁决天下事凡时政所急民瘼所系倚知无不言是时官职未
备而汤沐分邑地广事繁乃拜倚工部尚书行本位下随路民匠都总管至元二十一年诏立东宫官属以倚为家丞 【按百官志至元十九
年立詹事院二十年置家令家丞木传作二十一年互异】 后以疾辞职仍给太子家丞禄以优养之倚上言不事事而苟窃禄食臣心诚所未
安力辞再四许之二十六年皇孙出镇怀孟帝为选老成练达旧臣护之乃以属倚陛辞帝目之良久谓侍臣曰倚修洁人也左右皇孙得人矣
彶行党幕所在军政肃然未几召还二十八年授礼部尚书以疾辞明年卒追封太原郡谥谥忠肃
△刘正
刘正字清卿清州人初辟制国用使司令史迁户部令史至元八年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大都运司负课银五百余锭逮系倪运
使等四人征之视本路岁入簿籍实无负狱久不决正察其冤徧阅吏牍所得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验其字画皆司
库辛德柔所书即白尚书捕鞫之辛具服尽偿所负课银四人得释正由是知名转枢密院令史辟掾中书十四年分省上都会诸王锡里济叛
至居庸关守者告前有警使始退正曰职当进而退可乎驰出关抵上都边将请黄白金符充战赏中书檄工部造给未及上请帝怒其欺罔正
曰军赏贵速先造符而后禀命未见其罪也帝释之十五年擢左司都事时阿哈玛特当国与江淮行省阿里布崔斌有隙诬以盗官粮四十万
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正驰驿往按其事狱弗具阿哈玛特复遣北京行省参政张澍等四人杂治之竟寘二人于死 【按世祖记及阿哈玛
特传并作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阿里布左丞雅克特穆尔而不及崔斌与本传互异】 正乃移疾还家阿哈玛特败逮正至坐以党正曰臣未尝
阿附惟法是从耳会日暮帝起遇内俱械系于关东隙地踰数日复械系于拱卫司和尔果斯曰上尝谓刘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可谓廉洁者
乃免归二十五年僧格既立尚书省擢为户部侍郎升尚书尝举核河闲盐运官亏课事几陷于罪乃移疾归二十八年僧格败谔勒哲为丞相
复擢为户部尚书大德初累迁云南行省左丞时方议征缅正极言其不可不从师果无功云南岁输金银近中庆城邑户口则诡称逃亡甸寨
远者则遣官领兵往征人马刍粮往返之费岁以万计征收金银之数必十加二而拆阅之数又如之其送迎馈赆亦如纳官之数所遣者又以
铜杂银中纳官正首疏其獘给官秤俾士官诣官输纳其獘始革武宗即位入为中书左丞二年恳辞还家仁宗初召诸老臣入议国事正诣阙
言八事曰守成宪重省台辨邪正贵名爵正官符开言路慎赏罚节财用诏集议行之累乞致仕不许拜平章政事时议经理河南淮浙江西民
田增茶盐课额正极言不可弗听岁大旱台臣言燮理非人所致平章李孟引咎乞罢平章和尔多卜丹曰台臣不能明察奸邪臧否时政可还
诘之正言台省一家当同心献替择善而行岂容分异耶有旨廉访司权太重故按事失实自今不许专决六品以下官平章和尔多卜丹李孟
将议行之正言但掌择人法不可易也事遂寝延佑六年卒封赵国公谥忠宣子秉德厯兵工二部侍郎秉仁累官工部尚书
△谢让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幼颖悟好学国兵取宋立行中书省于江西让以选为令史调河闲都转盐运司经厯擢南台御史举湖广行省平章
政事哈喇哈斯达尔罕可为御史大夫山东廉访使陈天祥可为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郎高昉可任风宪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世祖
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大振大德闲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
一决于让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议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
活者甚众厯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时广西两江岑雄黄圣许等屡相雠杀为边患让谓此曹第可怀柔不宜力竞若舍中国有用之民争炎荒
不毛之地非长策也因书榜招谕以携其赏俄调河南时江淮屯戍军二十余万亲王分镇扬州皆以两淮民税给之不足则漕于湖广江西是
岁会计两淮仅少三十万石让请以淮盐三十万引鬻之数其价钞以给军食不劳远运公私便之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京仓主计吏以仓廪
多罅漏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杂揉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厯拜刑部尚书仁宗即位有旨六部
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
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帝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按不如程者令下让曰
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未几拜西台侍御史延佑四年
卒于官追封陈留郡公谥宪穆子好古覆实司提举
△韩若愚
韩若愚字希贤保定满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开河有功厯迁中书左司都事时监烧昏钞者欲取能名槩以所烧钞为伪
钞使管库者诬服狱既具若愚知其冤覆之得免死者十余人迁刑部郎中改吏部仁宗即位故事凡潜邸官吏不次迁转若愚以岁月定其资
品遂着为令皇庆元年迁刑部侍郎寻擢中书左司郎中时议禁民田猎犯者抵死若愚曰昔齐宣王之囿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非也
遂轻其刑时参政曹鼎新辞职帝曰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继命若愚参议中书省事特们德尔为右丞相以憎爱进退百官恨若愚
不附己罗织以事帝知其枉不听拜户部尚书延佑六年复拜参议中书省事特们德尔复入相以旧憾诬若愚罪欲杀之帝不从复奏夺其官
除名归乡里泰定初命复其官厯侍御史时左丞相都尔苏擅威福以事诬侍御额琳沁等下枢密狱无敢言其冤若愚以计奏左丞相都尔苏
为右大夫事遂解三年拜河南左丞会文宗平内难若愚画策中机帝嘉之天厯三年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卒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
△赵师鲁
赵师鲁字希颜霸州文安人父趾秘书少监师鲁风采端庄在太学力学如寒士延佑初为兴文署丞后补中书省掾于朝廷典章故实律
令文法无不练习临事明敏果断执政奇之及典铨选平允无私人无不服泰定中拜监察御史时大礼未举师鲁言天子亲祀郊庙所以通精
诚迓福厘百王不易之典也宜鉴成宪讲求故事对越以格纯嘏帝嘉纳正元夕合出禁中命有司张灯山为乐师鲁上言燕安怠惰肇荒淫之
基奇巧珍玩发奢侈之端观灯事虽微而纵耳目之欲则上累日月之明疏闻遽命罢之是时宰相都尔苏密专命令不使中外预知师鲁又上
言古之人君将有言也必先虑之于心咨之于众决之于故老大臣然后断然行之涣若汗不可反未有独出柄臣之意不咨众谋者也不报都
尔苏虽刚狠亦服其敢言朝士年未及致仕其子请预荫其官执政欲从之师鲁驳其非事遂止天厯中迁枢密院判官持节治四川军宣布威
德士卒怀其恩信久之出为河闲路转运盐使绝巡察之奸省州县厨传赠遣费灶户商人无不便之岁课遂大增率僚吏新孔子庙命吏往江
右制雅乐聘工师春秋释奠士谕称之以疾笃弃官归京师至元三年卒封天水郡侯谥文清
△刘德温
刘德温字纯甫大兴人厯仕内宰司丞大德中奉中旨征河南民逋粮德温辄平其价令出钞以偿民甚便之复转延福司丞奉旨代祀岳
渎比还迁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府事辇毂之下供亿浩繁德温措置有法民用不扰累迁同知上都留守司事省檄和籴粮民以价不时得递相
观望德温令曰粮入价出吏有敢为奸者罪之于是粮不踰期而集俄授永平路总管永平当天厯兵革之余野无居民德温为政一年而户口
增仓廪实遂兴学校以育人材庶事毕举岁大旱祷而雨岁以不歉滦漆二水为害有司岁发民筑堤德温曰流亡始集而又役之是重困民也
遂罢其役而水亦不复至有豪民武断乡里前吏莫敢治德温按得其罪论如法书其过于门后竟以不道伏诛永平古孤竹国也国初郡守请
于朝谥伯夷曰清惠叔齐曰仁惠炙庙祀之而祀礼未备德温请命有司春秋具牢礼致祭从之着为式赐庙额曰圣清士论韪之至顺四年封
彭城郡侯谥清惠
△尉迟德诚
尉迟德诚字信甫绛州人祖天泽仕金为库官郡王带孙拔绛州天泽被俘授霍州御衣局人匠总管父鼐仕至潞州知州德诚厯官太子
率更丞至大元年改詹事院都事二年迁家令司丞仁宗见其谨恪常令侍左右数荐士出则未尝语人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奸吏
宽税敛上计京师入见帝方食赐以馂余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厯拜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上疏言事其略曰劳诸王以怀其心防出入以严
宫禁立谏官以远谗佞崇科举以求人材立常平以备凶荒汰僧道以宽民食举贤良以励忠孝抑奢侈以厚风俗及拯钞法裁冘官等事未报
而卒
△秦起宗
秦起宗字符卿广平深水县人生长兵闲学书无从得纸父顺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选入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
史御史中丞塔齐尔爱其才迁中台史仁宗即位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
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冒免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时蜀省囊嘉特尚拒命起宗极言武昌重
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其后八番师还无敢扰于道路者拜中台御史劾中
丞和尚受人妇女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
法和尚伏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布扎尔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流之岭南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帐甚盛问其费所从出
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清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
年以兵部尚书玫隹卒谥昭肃
钦定续通志四百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