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本章共 6.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三十二】
○元三十二
杨恭懿
王恂
郭守敬
杨桓
杨果
王构
魏初
焦养直
孟攀鳞
尚野
李之绍
杨恭懿
王恂
郭守敬
杨桓
杨果
王构
魏初
焦养直
孟攀鳞
尚野
李之绍
△杨恭懿
杨恭懿字符甫奉元人力学强记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朱熹四书集注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父没
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宣抚司行省以掌书记辟不就至元七年与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 【按世祖纪召高陆儒者恭懿不至事在
至元九年与此异】 衡拜中书左丞数于丞相安图前誉其贤丞相以闻十年诏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书俾如汉惠聘四皓
故事丞相遣郎中张元智为书致命乃至京师既入见世祖遣国王和通劳其来又亲询其乡里氏族师承子姓无不周悉十二年侍读学士图
克坦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恭懿言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焦试以经义论策庶几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
俗趋厚国家得才矣帝善之会北征恭懿遂归田里十六年诏安西王相敦遣赴阙入见诏于太史院改历十七年进奏曰臣等徧考自汉以来
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相较得今岁
冬至暑景及日躔所在与列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长短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
历元更日立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于必每岁测验修改积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
曰日行历四时一周谓之一岁月踰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闲或
有二大者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时刻亦鲜中宋何承天测验四十余年进元嘉历始以月行迟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
朔法有三大二小时以异旧法罢之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
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平朔闲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二小何伤诚为确论然亦循常
不改臣等更新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是日方列跪未读奏帝命许衡及恭
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劳也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十八年辞归后屡征诏皆不行三十一年卒
△王恂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 【名臣事略作中山闻喜人】 父良潜心伊洛之学天文律历靡不作究恂颖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议风
丁二字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恂从学于磁之紫金山癸丑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
辅道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
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人之勿令侍左右恂言太
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循览庶务亦当屡省又言官吏以罪免者毋使更进军官害人改用
之际尤不可非其人民至愚而神变乱之余吾不之疑则反复化为忠厚帝深然之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
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厯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又以辽金之事近妾耳目者区别善恶论著得失上之裕宗
问以心之所守恂曰人心如印板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板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恂卓然以师道自
任及从裕宗抚军青海乃以诸生属许衡衡告老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国学之制实始于此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寖疏欲厘正之知
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徧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
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至元十六年授太史令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颁行天下寻以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遗内侍慰谕
之未几卒延佑二年追封定国公谥文肃子宽宾并从许衡游得星历之传于家学裕宗尝召见语之曰汝父起于书生贫无赀蓄今赐汝钞五
千贯用尽可复以闻恩恤之厚如此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
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按齐履谦作行状云先是顺德城北有石桥通达活泉兵后桥淤失所在守敬甫冠为审视壝形按指其处得之河
东元裕文其事于石】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
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其三顺德澧
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径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栰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
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鄞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年余顷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
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闲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闲亦可
灌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寻加副河渠使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
中兴者一名广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他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
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迁都大少监守敬言向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乌梁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时自燕
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失因
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致西山之利下可广京畿之漕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金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
突入之患帝善之十二年丞相巴延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寖以
后天议欲修正未果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以文谦与张易领之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
言厯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
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棚重创作简仪高表相用比覆又以为天象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
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作抑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
敬易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阙凡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
月食仪天有赤道输以当之两极低长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又作正方案九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
浑葢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及奏进仪表式守敬
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闲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宜遣使远方测验
日月交会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敢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
分道测验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凡二十七所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
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闲闰余乘次西汉以后历经七十改创法者十三
家迨至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二曰岁余三曰日躔四曰月离五曰入交六
曰二十八宿距度七曰日出入昼夜刻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二曰月行迟疾三曰黄赤道差四曰黄赤道内外度五曰白道交周其法
视古皆密可以施之永久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智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编类整齐分杪裁为推步七卷
立成二卷历议拟藁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二十三年继为太史令遂上表奏进又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其
测验书有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八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
一卷月离考一卷并藏诸官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踰岭而行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
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而南经贫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
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堤阏以过舟上水 【河渠志
作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 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倡工侍守敬指
授而后行事 【按王圻续文献通考云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人服其识】 先是
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数十万石方秋霖雨驴蓄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老河
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志不就而罢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大德二年召至上都议开铁幡竽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
可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戍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
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着为令延佑三年卒
△杨桓
杨桓字武子兖州人幼惊悟读论语至宰子画寝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终身非疾病未尝画寝中统四年补济州教授后召为太史院校书
郎奉敕撰仪表铭厯日序文辞典雅迁秘书监丞至元三十一年拜监察御史有得玉玺于穆呼哩曾孙硕迪家者桓辨识其文曰受天之命既
寿永昌 【崔或传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乃顿首言日此厯代传国玺也亡久矣今皇太孙龙飞而玺复出天其彰端应于今日乎即为文
述玺始末上之成宗即位桓上时务二十一事一郊祀天地二亲享太庙备四时之祭三先定首相四朝见羣臣访问时政得失五诏羣臣以时
侍讲六设太学及府州儒学教养生徒七行诰命以褎善叙劳八异章服以别贵贱九正礼仪以肃宫庭十定官制以省内外冘员十一讲究钱
谷以裕国用十二访求晓习音律者以协太常雅乐十三国子监不可隶集贤院宜正其名十四试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司县吏十五增内外官
吏俸禄十六禁父子骨肉奴婢相告讦者十七定婚姻聘财十八罢行用官钱营什一之利十九复笞杖以别轻重之罪二十郡县吏自中统前
仕官者宜加优异二十一为治之道宜各从本俗疏奏帝嘉纳之未几升秘书少监预修大一统志秩满归兖州大德三年以国子司业召未赴
卒桓博览羣籍尤精篆籀之学着六书统六书泝源书学正韵行于世
△杨果
杨果字正卿其先蒲阴人徙居许昌以章句授徒为业登金正大元年进士第为偃师令以廉干称金亡杨奂辟为河南课税司经厯史天
泽经略河南复用为参议时兵革之余法度草创果随宜赞画民赖以安世祖中统元年命为北京宣抚使明年拜参知政事至元六年出为怀
孟路总管大修学庙俄以老致政卒于家谥文献果性明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征时避乱河南娶羁旅中女后登科历膴仕竟与偕老
不易其初心人以是称之有西庵集
△王构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父公渊遭金末之乱其兄三人挈家南奔公渊独誓死守坟墓伏草莽中诸兄呼之不出号恸而去卒得存其家而三
兄不知所终构少颖悟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巴延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屡草
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盘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大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十三年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历吏部礼部郎中虑
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擢治书侍御史属僧格为俾与平章 【墓志作翰林承旨】 博果密检核燕南钱榖兼督逋
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庐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博果密曰设有罪构当身任不以累公也会僧格诛乃免成宗立由侍
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有上书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力言其不可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
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棈弭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
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召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卒 【按袁桷撰墓志云赠大司徒鲁国王谥文肃】 构厯仕三朝练习台阁典故祖
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子士熙南台御史中丞
士点淮西廉访司佥事皆以文学世其家
△魏初
魏初字太初弘州顺圣人从祖璠金贞佑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宣宗求直言璠首论将相非人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金将武仙
军次五垛山 【金史武仙传作圣垛寨】 不进使璠往谕之闻仙率余众保留山璠直趣仙所仙引一吏与璠辨璠大言曰王人虽微序于诸
侯之上将军奈何不加礼欲以小吏置对耶且将军跳山谷而左右无异心者以天子大臣故也苟不知尊天子安知麾下无如将军者仙不能
屈璠复激使进兵不应比还金主已迁归德复辽蔡州 【按金史武仙传初保留山及败于柳河乃走圣朵寨哀宗走归德遗璠闲道召之与
本传叙次互异】 金亡璠乃北还世祖居潜邸闻璠名征至和琳访以当世之务璠条陈三十余事卒于和琳赐谥靖肃无子以初为后初好读
书尤长于春秋中统元年辟为中书省掾史兼掌书记未几以祖母老辞归隐居教授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储儒各陈经史所载前
代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初应诏帝雅重璠名询知初为璠后叹桨久之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首言法者持天下之具
御史台则守法之司也方今法有未定百司无所持循宜参酌考定颁行天下帝宴羣臣于上都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曰臣闻君
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昨闻锡宴
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母复为此举时襄樊未下将括民为兵或请自大兴始初言京师天下
根本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遂免又言旧制常参官诸州刺史上任三日举一人自代况风纪之职与常员异请自今监察御史按察司
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遂举劝农副使刘宜自代出佥陕西四川按察使事厯为中丞卒子
必复集贤院侍讲学士
△焦养直
焦养直字无咎东昌堂邑人夙以才器称至元十八年以真定路儒学教授超拜典瑞少监二十八年赐宅一区入侍帷幄陈说古先帝王
政治帝听之每忘倦尝语及汉高帝起自侧微诵所旧闻养直从容论辨帝即开纳由是不薄高帝大德元年成宗幸柳林命养直进请资治通
鉴因陈规谏之言赐酒及钞万贯三年迁集贤侍讲学士七年诏傅太子于宫中启沃诚至至大元年授集贤太学士谋议大政悉与焉告老归
而卒谥文靖子德方兴国路总管府判官
△孟攀鳞
孟攀鳞字驾之云内人曾祖彦甫以明法为西北路招讨司知事有疑狱当死者百余人彦甫执不从后三日得实皆释之攀鳞幼日诵万
言能缀文时号奇童金正大七年擢进士第仕至招讨使岁壬辰汴京下北归居平阳陕西帅府辟为详议官遂家长安世祖中统三年授翰林
待制同修国史至元初召见条陈数十事大抵劝上以郊天地祀太庙制礼乐建学校行科举择守令以守民储米粟以赡军省无名之赋罢不
急之役百司庶府统于六部纪纲制度悉由中书是为长久之计此祖悉嘉纳之一日与论王鹗许衡优劣对曰王鹗文华之士可置翰苑许衡
明经传道可为后学矜式帝深然之又尝召问宗庙郊祀仪制悉据经典以对时帝将亲祀命同太常议定礼仪攀鳞夜昼郊祀及宗庙图以进
帝皆亲览之俄以病西归帝令就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事四年卒延佑三年赠平原郡公谥文定
△尚野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至元十八年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
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甸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河渠官遂罢大德
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喇哈斯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每谓诸生曰学
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
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辛已可其奏野谓国学郡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
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心责效目前也众乃服延
佑元年升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未几移疾归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
典雅一本于理子师易蕲州路总管府判官师简奎章阁侍书学士
△李之绍
李之绍字伯宗东平平阴人幼从李谦学家贫教授乡里学者咸集至元三十一年纂修世祖实录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直学士姚燧
欲试其才凡翰林应酬之文积十余事并付之之绍援笔立成燧惊喜曰可谓名下无虚士矣大德二年闻祖母疾辞归复除编修官延佑二年
累迁国子祭酒夙夜孳孳惟以教育人材为事至治二年拜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踰年告老而归泰定三年八月卒之绍平日自以
其性优游少断故号果斋以自励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