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本章共 7.1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辽 【二】
○辽二
耶律乌哲【唐古】 耶律厚【和勒博】
耶律安图
萧塔喇噶
耶律塔喇
耶律伊勒哈
萧和斯
高勋
耶律萨哈
耶律贤适
室昉
纽哩
刘景
郭袭
耶律苏色
耶律阿穆尔
邢抱
朴
马得臣
耶律和克【穆尔古】
耶律乌哲
耶律厚
耶律安图
萧塔喇噶
耶律塔喇
耶律伊勒哈
萧和斯
高勋
耶律萨哈
耶律贤适
室昉
纽哩
刘景
郭袭
耶律苏色
耶律阿穆尔
邢抱朴
马得臣
耶律和克
△耶律乌哲
耶律乌哲字达年系出孟父房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博学知天文会同闲为特哩衮太宗崩诸大臣立世
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鲁呼以兵逆击败于泰德泉鲁呼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军次潢河横渡隔岸
相拒时乌哲从太后世宗以乌哲善筹欲行闲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乌哲乌哲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
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为今之计莫若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即宜速战以决胜负人心一摇国祸不浅又曰鲁乎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
移他族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曰谁可遣者对曰太后不疑臣臣请往万一永康王见听庙社之福太后乃遣乌哲授书于帝帝遣
宣徽使耶律哈斯复书辞多不逊乌哲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乌哲曰
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鲁呼者无噍类矣左右闻者皆失色帝让之曰女与朕属尤近何反助太后乌哲曰臣
以社稷至重不可轻付故如是耳 【原文在许立永康下今依弘简录改】 良久帝问曰若何而乌哲对曰与太后相见各纾忿恚和之不难
不然决战非晚帝然之遂遣哈斯诣太后约和往返数日议乃定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乌哲曰汝当为我画之乌哲进曰太后与
大王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乌哲借谒者筹执之谓太后曰昔人皇王在何故立嗣圣太后曰立嗣圣者太祖遣旨又语帝曰
大王何故擅立不禀尊亲答曰人皇王当立而不立我正当立乌哲正色曰人皇王舍父母之国而奔唐子道当如是耶大王见太后不少逊谢
惟怨是寻太后牵于偏爱托先帝遗命妄授神器如此何敢望和当速交战掷筹而退太后泣曰向太祖遭诸弟目天下荼毒疮痍未复庸可再
乎乃索筹一帝曰父不为而子为又谁咎也亦取筹而执左右感激大恸太后复谓乌哲曰议既未定神器竟谁归乌哲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
天合人复何疑鲁呼厉声曰我在乌裕安得立乌哲曰礼有世嫡不传诸弟昔嗣圣之立尚以罪为非况公暴戾残忍人多怨讟万口一辞愿立
永康王不可夺也太后顾鲁呼曰汝实自为之乃许立永康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特哩衮瑠格及其弟璸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
实喇潜告乌哲乌哲遽引入见白其事瑠格等不服事遂寝未留瑠格邀驾观樗蒲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瑠格自誓帝复
不问乌哲奏曰当使瑠格与实喇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乌哲率剑士讯之天德等皆伏罪三年为右皮室详衮 【按辽史传系之
五年考察克传乌哲列察克奸状时已为右皮室详衮而察克之行弒在五年葢因事联属而误缀谨改正】 表列泰宁王察克阴谋事帝不听
五年秋察克弒帝乌哲闻有言衣紫者不可失乃易衣而出亟遣人召诸王及喻禁卫长皮室等同力讨贼时寿安王归帐乌哲遣弟冲迎之王
至尚犹豫乌哲曰大王嗣圣子贼若得之必不容羣臣将谁事社稷将谁赖万一落贼手悔将何及王始悟诸将闻乌哲出相继而至迟明整兵
出贼不意围之遂诛察克乱既平穆宗即位谓乌哲曰朕之性命实出卿手命知国事以逆党财产尽赐之乌哲固辞应厯五年为北院大王总
山西事保宁初宋围太原以乌哲率兵往援至白马岭遣劲卒闲遣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宋兵以为大军至惧而宵遁 【按太原之围辽
纪不载通鉴宋太祖开宝二年围太原北汉兵屡败辽遣南大王者将兵来援会署雨军士多疾乃还时辽保宁元年也意所云南大王者即系
乌哲而通鉴失其名与】 以功加裕裞四年汉刘继元遣使来贡致币于乌哲乌哲以闲帝命受之五年 【辽史传作是年据景宗纪改】
五年薨年五十七子唐古
耶律唐古
耶律唐古
唐古字敌隐廉谨善属文统和二十四年述乌哲安民治盗之法以进补小将军迁西南面巡检厯壕州刺史唐古都详衮严立科条禁奸
民鬻马于宋夏界因陈弭私贩安边境之要太后嘉之诏边境遵行着为令朝议欲广西南封域黑山之西绵亘数千里唐古言戍垒太远卒有
警急赴援不及非良策也从之西蕃来侵诏议守御计命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胊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明年移屯镇州凡十
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斗米数钱重熙闲改乌延党项部节度使先是筑哈屯城以镇西域诸部纵民畜牧反招寇掠重熙四年上疏曰自建哈屯
城以来西蕃数为边患每烦远戍岁月既久国力耗竭不若复守故疆省罢戍役不报是年致仕乞勒其父乌哲功于石帝命耶律庶成制文勒
石上京崇孝寺卒年七十八
△耶律厚
耶律厚字赫鲁六院部额尔奇木博果济之后端悫好施不事生产太宗特加倚任会同六年为南院大王莅事精简人不敢以年少易之
时晋主石重贵表不称臣辞多倨慢厚言晋罪不可不伐及帝亲征以所部兵从既入汴诸将皆取内帑珍异厚独取马铠帝嘉之及帝崩于栾
城无遗诏军中忧惧不知所为厚诣北院大王耶律斡议曰天位不可一日旷若请于太后则必属鲁呼暴戾残忍讵能子民必欲厌人望则当
立永康王斡然之会耶律安图来意与厚合遂定议立永康王是为世宗以功加采访使赐以宝货辞曰臣位已高敢复求富臣从弟达鲁诸子
坐事籍没陛下哀而出之受赐多矣帝曰厚舍重赏而以族入为请其贤远甚许之仍赐宫户五十时有取当世名流作七贤传者厚与其一天
禄三年卒年三十九子和勒博
耶律和勒博
耶律和勒博
和勒博字实讷尝与耶律乌哲平察克乱穆宗以其父厚首议立世宗故不显用晚年为本族敞史及景宗即位受昭德军节度使为北院
大王时黄龙府军将燕颇杀守臣以叛和勒博讨之破于鸭绿江坐不亲追击以至失贼杖之干亨闲卒
△耶律安图
耶律安图曾祖扬珠元祖之长子 【按皇子表扬珠实元祖次子】 祖春博里为本部额尔奇木父迪里幼多疾时太祖为塔玛辖实哷
常加抚育神册六年为特哩衮从太祖将龙军讨准布党项有功天赞三年为南院额尔奇木征渤海攻辉罕城俘斩甚众太祖崩淳钦皇后称
制欲以大元帅嗣位迪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由是忤旨以党附东丹王诏下狱讯鞫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安图自
幼若成人居父丧哀毁过礼见者伤之太宗屡加慰谕尝曰此儿必为令器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
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图密自结纳太宗崩于栾城诸将欲立世宗议未决时安图直宿卫世宗密召问计安图曰大王聪明宽恕人皇王
之嫡长天下属意今若不断后悔无及会有自京师来者安图诈以鲁呼死传报军中皆以为信于是安图诣南北二大王计之北院大王斡曰
先帝常欲以永康王为储贰今日之事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安图曰永康王贤明人心乐附今天下甫定稍缓
则大事去矣若白太后必立鲁呼如社稷何南院大王厚曰此言是也乃奉世宗即位帝王以安图为腹心总知宿卫是岁约和于潢河横渡太
后问安图曰吾与汝有何隙安图以父死对太后默然及置北院枢密使命安图为之赐奴婢百口宠任无比事皆取决焉然性太宽事循苟简
豪猾纵恣不能制天禄末察克兵犯御幄又不能计中外短之穆宗即位以立世宗之故不复委用应厯三年或诬安图与齐王雅斯哈谋乱系
狱死侄索吉左皮室详衮
△萧塔喇噶
萧塔喇噶字托实六院部人素刚直太祖时坐叔祖特顺谋杀裕悦舒噜没入弘义宫世宗即位以舅氏故出其籍补国舅别部敞史或言
泰宁王察克有无君心塔喇噶曰彼纵忍行不义人孰肯从他日侍宴酒酣塔喇噶捉察克耳强饮之曰帝固知汝傲狠然以国属曲加矜悯使
汝在左右且度汝才何能为若长恶不悛徒自取赤族之祸察克不能答强笑曰何戏之虐也天禄末为北府宰相及察克作乱塔喇噶醉詈曰
吾悔不杀此逆贼寻为察克所害
△耶律塔喇
耶律塔喇字尼噜衮六院部郎君尼固察之后沈厚多智有任重才年四十未仕会同闲为边部令衮应厯初升南院大王均赋役劝耕稼
部人化之户口豊殖时周人侵汉以塔喇都统西南道军援之周巳下太原数城汉人不敢战及闻塔喇兵至周主遣郭从义尚钧等 【按五
代史契丹志及辽史穆宗纪俱作符彦卿通鉴作李筠张永德此又作郭从义尚钧葢皆当时别将也】 率精骑拒于忻口塔喇击败之获其将
史彦超 【按通鉴言彦超恃勇轻进为辽所杀而本传言获者或即春秋胡氏传所云大夫生死皆曰获之义欤】 周军遁归复所陷城邑汉
主诣塔喇谢及汉主殂宋师来伐帝命塔喇为行军都统 【穆宗纪作兵马总管】 发诸道兵救之既出雁门宋谍知而退保宁元年加兼政
事令致政干亨初召之帝见须发皓然精力犹健问以政事厚礼之以疾薨年七十九塔喇凡用兵赏罚信明得士卒心河东单弱不为周宋所
并者塔喇有力焉在治所不修边幅百姓无称年谷屡稔时耶律乌哲居北院塔喇居南院俱有政迹朝议以为富民大王云
△耶律伊勒哈
耶律伊勒哈字苏色本官分人检校太师吓噜 【按此与前卷赫噜非一人】 之子应厯初以父任入侍数岁始为殿前都点检时帝新
即位疑诸王有异志引伊勒哈为布衣交一切机密事必与之谋迁寄班都知赐宫户时帝酗酒数以细故杀人有监雉者因伤雉而亡获之欲
诛伊勒哈谏曰是罪不应死帝竟杀之以尸付伊勒哈曰收汝故人伊勒哈终不为止复有监鹿详衮亡一鹿下狱当死伊勒哈谏曰人命至重
岂可为一兽杀之良久得免辽法麚岐角者惟天子得射会秋猎善为鹿鸣者呼一麚至命伊勒哈射应弦而踣帝大悦赐金银名马及黑山东
穆辰之地后穆宗被弒坐守卫不严被诛
△萧和斯
萧和斯字延宁世为北院吏累迁御史中丞总典羣牧部籍应厯初迁左客省使未几拜御史大夫时诸王多坐事系狱帝以和斯有才干
诏穷治称旨改北院枢密使仍命世预宰相选和斯辞曰臣子孙贤否未知得一客省使足矣从之帝晚岁酗酒用刑多滥和斯居要地■〈
齿〉■〈齿〉自保未尝一言匡救议者以是少之年五十七卒
△高勋
高勋字鼎臣晋北平王信轁之子性通敏仕晋为合门使会同九年与杜重威来降太宗入汴授四方馆使好结权贵能服勤大臣多推誉
之天禄闲为枢密使总汉军事五年奉使册刘崇为帝应厯初封赵王出为上京留守寻移南京会宋欲城益津勋上书请假巡徼以扰之帝然
其奏宋遂不果城十七年宋略地益津关勋击败之 【按益津之役宋史不载辽纪应厯一三年命勋扰宋之勋之请则系之十七年与传互
异当以本传为是】 知南院枢密事景宗即位以定策功进王秦保宁中以南京郊内多隙地请疏畦种稻帝欲从之林牙耶律昆宣言于朝曰
高勋此奏必有异志果合种稻以水为畦设以京叛官军何自而入帝疑之不纳寻迁南院枢密使以毒药馈驸马都尉萧卓林事觉流铜州寻
又谋害尚书令萧逊诏诛之没其产赐逊家
△耶律萨哈
耶律萨哈字萨兰伊实部人南府宰相乌鲁斯子天禄闲始仕应厯中拜伊实大王兼知兵马事干亨初宋来侵诏以本部兵守南京北院
大王希达等败走独萨哈全军还帝谕之曰拒敌当如此卿勉之无忧不富贵加守太保统和闲卒
△耶律贤适
耶律贤适字阿克展裕悦罗卜科之子嗜学有大志滑稽玩世人莫之知惟裕悦乌哲器之尝谓人曰是人当国天下幸甚应厯中朝臣多
以言获谴贤适乐于静退游猎自娱与亲朋言不及时事会讨乌尔固还擢右皮室详衮景宗在藩邸常与韩匡嗣纽哩等游言或刺讥贤适劝
宜早绝由是穆宗终不见疑贤适之力也景宗立以功加检校太保寻遥受宁江军节度使赐推忠协力天臣帝初践祚疑诸王或萌非望阴以
贤适为腹心加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宁二年秋拜北院枢密使兼侍中赐保节功臣三年为西北路兵马都部署贤适忠介肤敏推诚待
人虽燕息不忘政务以故百司首职罔敢偷惰累年滞狱悉决之时高勋纽哩席宠放恣及帝姨母保母势熏灼纳赂请谒门若贾区贤适患之
言于帝不报以病解职又不允令铸手印行事干亨初疾笃得请明年封西平郡王薨年五十三子观音大同军节度使
△室昉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户外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
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厯闲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闲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改南京副留守
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干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
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色珍相友善同心辅政整
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合门仗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
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帝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罢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帝从之表进所撰实录
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以年老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
加尚父卒年七十五赐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
△纽哩
纽哩字鼐尔昆逸其氏族补积庆宫人应厯初为习马实达尔以母尔去一日至雅伯山见一巨人惶惧走巨人止之曰勿惧我地祇也葬
尔母于斯当速诣阙必贵纽哩从之累迁马羣侍中时景宗在藩邸以纽哩出自本宫待遇殊厚纽哩亦倾心结纳及穆宗遇弒纽哩奔赴景宗
集禁兵五百以卫既即位以翼戴功加政事令契丹行宫都部署寻加守太尉北汉主刘继元闻纽哩信任遇其生日必致礼纽哩素贪同列萧
安巴达亦好贿二人相善人有毡裘为枲耳子所著者或戏曰若遇纽哩安巴达必尽取之传以为笑保宁末坐私藏甲属有司方案诘于纽哩
袖中又得杀枢密使萧逊贼书赐死纽哩善识马常行郊野见数马迹指其一曰此奇骏也以己马易之果然
△刘景
刘景字可大河闲人四世祖怦即朱滔之甥唐右仆射卢龙军节度使父守敬南京副留守景端厚好学能文燕王赵延寿辟为幽都府文
学应厯初迁右拾遗知制诰为翰林学士九年周人侵燕留守萧逊上急变帝欲俟秋出师景谏曰河北三关已陷于敌今复侵燕安可坐视不
听会父忧去未几起复旧职一日召草赦既成留数月不出景奏曰唐制赦书日行五百里今稽期弗发非也亦不报景宗即位以景忠实擢礼
部侍郎迁尚书宣政殿学士帝方欲倚用书其笏曰刘景可为宰相顷之为南京副留守时留守韩匡嗣因扈从北上景与其子德让其理京事
俄召为户部使厯武定开边二军节度使统和六年玫仕加兼侍中卒年六十七赠太子太师子愼行孙一德二玄三嘏四端五常六符皆具六
符传
△郭袭
郭袭不知何郡人性端介识治体久淹外调景宗即位召见对称旨拜南院枢密使寻加兼政事令以帝数游猎上书谏曰昔唐高祖好猎
苏世长言不满十旬未足为乐高祖即日罢史称其美伏念圣祖创业艰难修德布政宵旰不懈穆宗逞其无厌之欲不恤国事天下愁怨陛下
继统海内翕然望中兴之治十余年闲征伐未己而寇贼未弭年谷虽登而疮痍未复正宜戒惧修省以怀永圆侧闻恣意游猎甚于往日万一
有衔橜之变搏噬之虞悔将何及况南有强敌伺隙而动闻之得无生心乎伏望陛下节从禽酣饮之乐为生灵社稷计则有无疆之休帝览而
称善赐协赞功臣拜武定军节度使卒
△耶律苏色
耶律苏色字阿敏性忠直简毅练武事应厯初为侍从累迁图鲁卜部节度使厯霸济祥顺圣五州都总管俄为敦睦宫太师保宁三年改
九部都详衮四年伐党项屡立战功统和初皇太后称制西边甫定苏色安集诸蕃利害辄具以闻太后益信任之凡临戎与士卒同甘苦所获
均赐将校赏顺讨逆威信大振在边二十年卒
△耶律阿穆尔
耶律阿穆尔字布琳约尼兆固汗之四世孙幼聪敏保宁中为南院宣徽使统和初皇太后称制与耶律色珍参预国论为都统以征高丽
功迁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四年春宋将曹材米信等侵燕从帝亲征为都监屡破敌十二年行在多盗阿穆尔立禁捕法盗始息先是叛逆之
家兄弟不知情者亦连坐阿穆尔谏曰夫兄弟虽曰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自今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
免连坐太后嘉纳着为令致仕卒阿穆尔性好聚敛每从征所掠人口聚而建城请为豊州就以家奴阎贵为刺史时议鄙之子贤格左伊勒希
巴
△邢抱朴
邢抱朴应州人刑部郎中简之子性颖悟好学博古保宁初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抱
朴镇抚之民始安 【安大同府志应州西南有龙首书院辽翰林学士刑抱朴建谨附识】 加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
决南京滞狱还优诏褎美十年 【按圣宗纪作十二年】 拜参知政事以枢密使韩德让荐按察诸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大协人望以母忧
去官诏起视事表乞终制不从宰相密谕帝意乃视事及耶律休格留守南京又多滞狱复诏抱朴平决之人无冤者改南院枢密使卒赠侍中
初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陈氏皆以儒术显抱质亦官至侍中时人荣之
△马得臣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保宁闲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干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
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宣政殿学士 【按原文作侍读学士考辽百官志有诸王伴读而无侍续学士今依圣宗纪改
】 帝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
知宣徽院事时帝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
得侍圣读陛下尝问臣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夏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祠祖考之祚
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当时天
下翕然向风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让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
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窃以君臣同戏不免相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
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倘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
下之福羣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未几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
△耶律和克
耶律和克字海兰六院额尔奇木迪里之孙少颖悟重然诺保宁初补御琖郎君十年使宋还以宋取河东之意闻于帝燕王韩匡嗣曰何
以知之和克曰诸僭号之国宋皆并收惟河东未下今宋讲武习战意必在汉匡嗣力沮之明年宋果伐汉帝以和克能料事器之援涿州刺史
统和初皇太后称制召赴京师与韩德让以事相忤德让怒取护卫所执戎仗击其脑卒子穆尔古
耶律穆尔古
耶律穆尔古
穆尔古字遥隐有智识善射统和初拜南面林牙四年宋侵燕太后亲征穆尔古为前锋手中流矢拔而复进太后既至穆尔古以创不能
战与北府宰相萧继先巡逻境上累迁北院大王七年伐宋为先锋与耶律诺衮破其将李忠吉于定州 【按辽圣宗统和七年宋太宗端拱
二年也宋史及通鉴不载此事辽纪统和六年宋定州守将李兴以兵来拒耶律休格击败之大名年次与本传不符未知即此事否】 此疾卒
于军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