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本章共 7.4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选举畧 【二】
厯代制下
○厯代制下
辽
金
元
明
△辽
辽初官职多由帐院所选不设科举保荐之法至景宗保寍八年诏复南京礼部贡院圣宗统和以后用唐宋之制取士六年诏开贡举一
人及第是年三月宋进士挈家来归者十七人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令簿尉十二年诏郡邑贡明经茂才异等自是以后放进
士及第者每年有之大约不过二三人或间一二年举行开泰中始广进士之额景福以后增至六十余人五年御元和殿试进士于廷以冯立
为右补阙赵徽以下皆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遂大宴御试进士自此始于是定进士接见之仪从时相至御帐前通名牓子与时相牓子同
奏其赐等甲敕仪依等甲唱名引两阶上殿就位赐座酒其赐章服仪宣敕赐章服更衣谢恩赐宴簪花寿隆后进士及第多至百余人他如制
科则道宗咸雍六年设贤良科诏应是科者先以所业十万言进然终辽之世仅三诏而己 【咸雍十年御永安殿策贤良至天祚干统二年
复策贤良】 其统和三年北皮室详衮进勇敢士十二年诏诸道军勇敢者具以名闻则犹宋之武举也至世及之制自国初行之终其代不易
皇族四帐世选北宰相国舅五帐世选南宰相太祖时百官择人必先宗姓天显二年诏选约尼氏九帐子弟可任官者穆宗应厯五年命郎君
萧哈里世为北府宰相时萧和斯为北院枢密使命世预宰相选辞曰臣子孙贤不肖未可知得一客省使足矣从之景宗保寍时耶律思温为
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预其选兴宗重熙中诏世选官择有才能者用于是贤否稍汰焉其铨政不掌于吏部有契丹北枢密院掌兵
机武铨羣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
△金
金制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久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太宗天会元年急欲得汉士抚辑新附故设科取士无定数亦无定期
至明年二月凡再行五年河北河东初降职员多缺以宋辽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所习业取士号南北选熙宗天眷初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
赋两科取士海陵天德三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正隆元年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定以三年一举世宗大定
四年专选女真人颁行女真大小字所译经书每穆昆选二人习之寻兴女真字学校于明安穆昆内多择良家子为生诸路至三千人遂选异
等者得百人荐于京师廪给之命教以古书作诗策复试得图克坦镒三十余人乃定制每场策一道以五百字以上咸免乡试府试止赴会试
御试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诸府设女真府学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俟行之久学者众则三年一试之乃以图克坦镒
等教授中外其学大振遂定制以策诗赋三场策用女真大字诗用小字既而以选补县令缺员帝问翰林直学士李晏晏对曰国家设科始分
南北两选北选词赋进士擢第一百五十人经义五十人南选百五十人计三百五十人嗣后北选词赋进士七十人经义三十人南选百五十
人尚有二百五十人其后南北通选止设词赋科不过取六七十人以入仕者少故县令员缺帝曰自今文理可采者取之定限以数章宗承安
四年更定科举策论二人取一词赋经义五人取一五举终场年四十五十以上四举终场年五十以上者受恩 【按此即宋特奏名恩例】
又令策论进士试弓箭格宣宗贞佑时策论词赋经义进士及武举人入见赐诰命章服其它制科偶一行之章宗明昌元年初设应制宏词科
二年设制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词达于从政等科试无常期听内外文武六品以下职官无公私过者从内外五品以上官属于
所属诏试之若草泽士德行为乡里所服者则从府州荐凡试则先投所业策论三十道于学士院视其词理优者委官以羣经子史内出题一
日试论三道如可则廷试策一道不拘常格取其无不通贯者优等迁擢之宏词科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皆用四六诫谕颂箴铭序记则或依
古今体或参用四六其除官上等迁两官次等迁一官临时取旨授之承安二年定保举德行才能格泰和中复申明其制焉其武举则始于皇
统至承安时始定制其制试以弓箭枪法再问律一条孙吴事十条继又敕行尚书省有方略出众武艺绝伦招选之宣宗贞佑三年武举中者
同进士例其随处武举入试非居现职及巳用于军前者令郡县尽遣诣京师别为一军以备缓急其被荐而未授官者亦量才任之并诏近臣
举良将然科举虽行所举人终鲜实用金代科目得人进士为极盛至如诸宫护卫及省台译史令史通事仕进皆列于正班宣宗南渡后吏习
日盛仕进之歧既广侥幸之俗益炽军伍劳效杂置令录门荫右职日以繁多科举取士亦随泛滥焉其铨法则文武选悉掌于吏部自从九品
至从七品职事官部拟正七品以上呈省以听制授凡进士则授文散官谓之文资官自余皆武散官谓之右职又谓之右选文资则进士为优
右职则军功为优自进士举人劳效应袭恩例之外入仕之途甚多皇统时定牌印护卫令史之出职海陵时置检法知法国史院书写大定时
又定宗室将军宫中诸局承应人宰相书表太子护卫妃护卫王府祇候郎君内侍及宰相之子并译史通事省祇候郎君亲军骁骑诸格章宗
时又置太常检讨内侍寄禄官皆仕进之门户词赋进士状元除应奉余授令簿等官其经义进士女真进士则不得除应奉律科经童祇授司
候等职而已省令史译史出职则授六品以下官省通事枢密院令史译史出职则授从七品以下官自海陵天德四年以河南北选人并赴中
京吏部各置局铨注又命吏部尚书萧颐定河南北官通注格以诸司横班大解并大将军合注差人依年例一就铨注余求仕人分四季拟授
遂为定制大定初诏随朝官能否大率可知若外路转运司幕官以至县令但验资考其中纵有忠勤廉洁者无路而进是此人终身不敢望三
品矣自今通三考视其能否以定升降为格又今用人之法甚弊其有不求闻达入仕虽久限于冗职至三四十年不离七品者而新进结朝贵
致显达岂激劝之道于是清州防御使常德辉上言吏部格法止叙年老是以虽有才能拘于法而不得升以致人才多滞下位刺史县令亲民
之职多不得人乞加体察从之章宗明昌三年诏旧制每季到部求仕人识字者试以书判不识字者问以疑难二事体察言行相副者依条试
验量与升除宣宗贞佑二年以播越流离官职多阙权命河朔诸道宣抚司得补七品以下南迁后诏吏部以秋冬于南京春夏于中都置选赴
调者惮于北行率皆南来遂于南京设之大抵金制简约铨法自国初既定而后无甚更张选人待阙不致如唐宋之冗杂其举荐之典偶一诏
行之始自大定二年诏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各举廉能官一员后以选举十事命奉御赫噜谕尚书省定拟其一旧格进士军功最高初
除丞簿至八九任始至刺史令提刑采访可用之才减资格而用之其二旧格任满四日有四降之例今若其人果才能可为免降其三随路提
刑所访廉能之官就令定其堪任职事从宜迁注其四从来宰相不得与求仕官相见无以知天下人材优劣其许相见以访才能其五旧时臣
下虽知亲友有可用者皆远嫌不引荐今以五品以上各举所知几人其六前代官到任之后即举可自代者今自五品以上官举自代以备交
承内外五品以上到任须举所知才行官一员以自代其七随朝外路长官一任之内足知僚属之能否每任可令举几人其八人才随色有之
监临诸物料及草泽隐逸之士不无人才宜荐举用之令外路五路随朝六品以上举廉能直言长官移文转申省差官察访得实随才任使草
泽隐逸当遍下司县以提刑司察访呈省随色人才令内外五品以上职官荐之其九亲军出职内有尤长武艺勇敢过人者其令内外官举提
刑司察升品拟注其十内外所荐人才即依所举试之委提刑司采访虚实果能称职更加迁擢如或碌碌即送常调凡各欵随色能举一人即
充岁举之数尚书省覆察相同则置簿籍之如有阙随才奏拟又敕齐民中有德行才能者司县举之特赐同四举五举人例兴定后诏辟举县
令而所举官或私其亲或徇于请求或谬于鉴裁以滥去者甚众哀宗正大元年令监察御史司农官先访察随朝七品外路六品以上官清慎
明洁可为举主者然后移文使举所知仍以六事课殿最而升黜其举主于是举主既为之尽心县令亦得人矣
△元
元制仕进多歧铨衡亦无定制其出身有出于学校者有国子监学有蒙古字学回回国学有医学有阴阳学其策名于荐举者有遗逸有
求言有进书有童子其出于宿卫勋臣之家待以不次其用于宣徽中政之属重为内官又荫叙有循常之格而超擢有选用之科由直省侍仪
出官者亦名清望以仓庾赋税任事者例视冗职至工匠皆列班资舆隶亦跻流品吏道杂而进仕之阶最宽焉然自宋五代辽金悉重科举元
则偶一举行而己太宗九年下诏命断事官穆呼尔岱与山东西路课税所长官刘中立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分三日程专治
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若干人皆一时名士而当世咸以为非便
复中止世祖中统二年四月命宣抚官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至元初丞相史天泽等议及科举当行仍不果
行四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不行士无仕进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作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
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奏上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中书与翰林学士议立程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
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义俟其艺成然后试用庶凡勋旧之家人材辈出以备超擢议上不果行后丞相和尔果斯留梦炎翰林学士王恽屡上言
不用仁宗皇庆二年中书省又奏请开科并言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摛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士专尚词赋故士习浮
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讨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乃下诏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
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亲策焉其科场之制每三岁一次开试举人从本贯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
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以礼敦遣诸路府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其考试程序蒙古色目
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词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限五百
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唯务直
述限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愿试南人汉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
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又定制乡试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明经经疑二问
经义一道至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二十六日汉人南人试策一道会试省部依乡试例定期次
年二月分三场试三月于殿廷考试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按元时乡试行省
十一共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 延佑二年用赵孟俯元明善议贡试之法凡蒙古由科举出身授从六品色目汉人
递降一级岁贡八人上四人充部令史下四人各路教授泰定初中书省臣奏下第举人仁宗延佑间命中书省各授教官之职以慰其归今当
改元之初恩泽宜溥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学正山长汉人南人年五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
学正山长先有资品出身者更优加之不愿仕者令备国子员以后下第之士间有试补书吏以登仕籍者顺帝至元元年诏罢科举至六年始
复举行其外如医学之官转至常调可任亲民他如荐举之制亦屡诏焉世祖至元十八年诏求山林隐逸之士继遣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
遗才又命求隐晦之士俾有司具以名闻然其时如刘因萧■〈奭斗〉辞召不赴武宗至大四年旺扎勒李孟等言方今进用儒者而老成日
以凋谢四方儒士有成材者请擢任国学秘书太常或儒学提举等职俾学者有所激劝帝曰自今勿限资级果才而贤虽白身亦任用之仁宗
延佑元年敕各省大臣专意访求遗逸苟得其人先以名闻而后致之七年诏曰比岁设立科举以取人才尚虑高尚之士晦迹邱园无从可致
其有隐居行义才德高迈深明治道不求闻达者所在官司具姓名牒报本道廉访司覆奏察问以备录用又屡诏求言于下使得进言于上虽
指斥时政并无谴责往往采择其言任用其人列诸庶位以图治功其它著书立言裨益教化启迪后人亦斟酌录用着为例程英宗至治三年
召前集贤侍讲学士赵居信为翰林学士承旨前直学士吴澄为学士因命搜访山林隐逸顺帝至正中前后征处士张枢彭炳郑玉等以枢为
翰林修撰炳为端本堂说书玉为翰林侍制皆不至若铨法则多与前代制不同大抵元制仕进者多以胥吏起家故有部令史译史通事出职
后注六品台院大司农司译史令史出职多正八品其各院各寺监令史考满皆作正七品或八品九品不等至诸王分地与所受汤沐邑得自
举其人以名闻朝廷而后授其职世祖至元二年乃诏各投下总管府长官不迁外其所属州县长官于本投下分到城邑内迁转其投下官必
用蒙古人员他如大禧宣徽诸院皆由本司擢用直省舍人则择勋臣子弟为之至拟厯六十月者亦得从政礼仪诸职则国子生员举充皆不
由铨选唯最贵者则有集赛出身盖以元初用左右宿卫为心膂爪牙故四集赛子孙世为宿卫之长使得自举其属诸集赛岁久被遇常加显
擢亦无定制也
△明
明初制进士举贡杂流三途并用虽有畸重未尝偏废太祖洪武三年诏开科举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凡京师及各行省乡试皆八月
初场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又诏各行省连试三年庶官足任使自
后三年一举着为定例科举凡词理平顺者皆预选列唯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十七年又定科举程序凡三年一大比直隶府州县试于应
天府外州府县试于各布政司举人不拘额数从实充贡第一场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
道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未能者许减二道俱三百字以上应试人皆有司保
举资性敦厚文行可称者仁宗洪熙元年定取士额数南京国子监并南直隶共八十名北京国子监并北直隶共五十名江西五十名浙江福
建各四十五名湖广广东各四十名河南四川各三十五名陕西山西山东各三十名广西二十名云南交趾各十名贵州愿试者就试湖广 【
按宣德二年令贵州就试云南继又云南乡试增五名正统五年定顺天府八十名应天府百名浙江福建六十名江西六十五名河南广东皆
五十名湖广五十五名山东四川皆四十五名陕西山西皆四十名广西三十名云南二十名以后屡有损益崇祯间两直隶增至百三十余名
他省渐增无出百名者】 会试则太祖洪武三年定额百名英宗正统五年奏准增额为百五十人宪宗成化以后进士以三百名为率其由恩
请而广额者不为定制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共阅对策拟定名次候临轩或如所拟或有所
更定传制唱第一甲授修撰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其它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至
举人贡生不第在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旧制会试主考皆由特简其同考则参用翰林及教职其后增置房
考悉以翰林科部为之两京乡试主考悉用翰林而各省考官则于儒官儒士内聘明经公正之人景帝景泰三年令推举见任教官年五十以
下三十以上文学廉谨者聘充考官于是教官主试遂为定例迨后监临官往往侵夺其职掌由职分既卑听其指使以外帘官预定去取科举
之法大坏神宗万厯十一年始定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皆用编修检讨他省用科部官同考亦多用甲科教职仅取一二云武科则太祖洪武
十二年立武学用武举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英宗天顺中令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各抚按三司直隶巡按御史考试中式
者兵部同总兵官于帅府试策畧教场试弓马答策二道宪宗成化十四年武科乡会试悉视文科例其后焂罢焂复无定制至庄烈帝崇祯四
年始行武殿试传胪之制焉荐举之典明初与科举并用太祖洪武元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职守三年谕廷臣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
有司采举备礼遣送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其目曰聪明正直曰贤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礼送京师不
次擢用而各省贡生亦由太学以进由布衣而至大僚者其途甚广耆儒鲍洵辈年九十余至京即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儒士王本等为四辅官
兼太子宾客贤良郭有道季才范敏人才郑沂等为尚书明经张文通等为佥都御史孝廉李德为府尹贤良栾世英等孝弟李好诚等为参政
聪明张大享等为参议其显擢者如此以渐而跻贵显者不可胜数成祖永乐间荐举起家犹有内授翰林外授藩司者自后科举日重荐举日
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有司虽数奉求贤之诏亦奉行故事而己至于铨政则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凡文职铨选之事专属之吏部文
选司以三途分用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为一途其推官知县及学官兼用举人贡生选京官五府
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詹事府属由官荫生选州县佐贰都布按三司首领官由监生选为举贡等一途外府盐运司首领官中外杂职
入流未入流官由吏员承差等选为吏员一途此其大凡也初授曰听选升任曰升选选人之法每年吏部六考六选其拣选则三年举行举人
及恩岁贡就教无定期凡升选必满考若员缺应补不待满者曰推升布按员缺三品以上官会举监司则序迁其防边兵备等率由选择保举
授以敕书边府及佐贰亦付以敕凡常选官除授悉由吏部其后党论日纷选法日紊万厯中尚书孙丕扬乃改用掣签之法以清铨政焉 【
按掣签之议发于文选员外郎倪斯蕙尚书李戴拟行未果至孙丕扬始定其制】 初太祖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
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与升迁各半中叶后拘于资格举贡虽与进士并称正途轩轾迥异隆庆中大学士高拱言
进士偏重之弊久而弥甚请自授官而后惟考政绩不问其出身以复国初三途并用之制然积势己重不能复返崇祯中间推一二举人置之
要位又推广推官知县行取考选之制而时事日非无益于治武选自增设团营以亲信大臣为提督其坐营官皆不由兵部铨选故武选之任
不能如文选司之得行其职焉初定南北更调之法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既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以南北矣
(臣)等谨按科目之设自唐人专尚进士五代沿唐制惟用词赋宋中叶始重经义金设经义诗赋两科元用经疑明定三场之制虽条
格数有变更而设科取士以备用者则因而不改至荐举征辟之典尚沿汉制间亦举行焉考汉初屡行荐辟审材受职号为得人然其时秀才
孝廉之举己患名实之不相符其后举主以汲引为私而士之竞进者复立名誉分标目以相矜尚驯至邀结党援互相倾轧则乡举里选之法
固不可行于后世矣夫事举言扬古之论选造者未尝不因言以考绩唐以后科目取士虽不能无流弊而科场既显设章程士亦得一风教以
就有司之短矱人才即不必尽出其中而文辞得失较有定衡诚登明而选公则科目之视他途寍非此善于彼哉至若铨政掌自吏部厯代相
沿以进退黜陟为冢宰之任其清慎者犹能自持稍不得人滋弊擅权辄紊朝政明初三途并用驳而不纯始以吏部尚书综六部之权继而选
司侵尚书之职后复以科道与吏部相攻击党论日纷纪纲渐隳威柄之旁移亦由制度之未善也前代立法以救弊者如汉左雄之限年授职
晋刘毅之九品论人皆先定资格而后能正一代之铨衡盖资格不定则无以绝徼幸而禁舞文即有勤于奉职者好尚之偏闻见之误并足以
紊铨选与其越格以待奇才孰若循资以课实绩乎万厯时孙丕扬定掣签法一破从来吏部专私之积习分选注授悉本于至公洵为典铨不
易之良规矣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