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本章共 6.4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宗室传
金 【三】
○金三
世祖诸子
△世祖诸子
威泰
杲宗【义】
乌色【宗永】
乌哲【璋】
栋摩【宗叙】
昂【郑嘉 衷庆善努】
世祖十一子翼简皇后生康宗次太祖次魏王威泰次太宗次辽王舍音次室图克坦氏生卫王乌色次鲁王乌哲次室布萨氏生汉王阿
库纳次室珠格氏生鲁王栋摩次室珠格氏生沂王扎拉次室乌库哩氏生郓王昂
威泰
杲
乌色
乌哲 【璋】
栋摩
昂
威泰
威泰年二十余萨哈伐埒克为裨将时诸将议攻取未定太祖将至军威泰迎之谓太祖曰埒克城且下勿惑他议太祖从之至军中众议
乃决威泰急起治攻具其夜进兵攻城迟明破之因尽平二额讷斯珲路二恩楚路寇盗康宗二年苏伯水诸部不听命使威泰等往治之行次
呼尔哈川萨合村召诸部惟沃赫不至达萨塔萨克苏既至复遯去乌塔遇于玛奇岭遂执二人以降于是使威泰伐沃赫沃赫完聚固守攻而
拔之进师博齐赫攻拔欢塔城取畔者以归太祖自寍江州还威泰已寝疾太祖过家门不入径至威泰所问疾未几薨威泰刚毅果断服用整
肃临战决策有世祖风太祖平辽叹曰恨威泰之不及见也天会十五年追封仪同三司魏王谥定肃
杲
杲本名舍音收国元年为温贝勒天辅元年以兵一万攻泰州下金山县降孟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遂克泰州城中积粟转致乌哩页赈
先降诸部因徙之内地五年为乌赫哩贝勒都统内外诸军取中京普嘉努宗翰宗干宗盘副之宗峻领罕扎明安耶律伊都为向导辽人守中
京者闻知师期焚刍粮欲徙居民遯去奚王锡默欲视我兵少则迎战若不敌则退保山西杲知辽人无鬬志乃委辎重以轻兵击之六年正月
克高恩回纥三城进至中京辽兵溃遂克之乃分兵屯守要害驻兵中京使使奏捷献俘罕都游兵出中京南遇骑兵三十余绐曰乞明旦来降
于此杲信之使温特赫额埒春纳哈塔通恩富察布垒珠嘉拜塔兰往迎之奚王锡默兵围额埒春等遂据坂去马皆殊死战败锡默兵追杀至
暮而还是役纳哈塔通恩功为多宗翰降北安州移书于杲请进兵杲乃约宗翰会奚王岭期羊城泺会军时辽主在草泺宗翰与宗干率精兵
六千袭之辽主西走其都统玛格趋达兰宗翰遣达兰以兵一千往击之达兰请益兵于杲而获辽枢密使德勒岱父子西京已降复叛杲使招
之不从遂攻之留守萧察喇踰城降四月复取西京杲率大军趋白水泺分遣诸将招抚未降州郡及诸部族于是辽秦晋国王耶律聂哷自立
于燕京山西诸城虽降而人心未固杲遣宗望奏事仍请太祖临军耶律坦招西南招讨司及所属诸部西至夏境皆降耶律佛德亦降于坦金
肃西平二郡汉军四千叛去坦与爱绅鄂约托卜嘉简料新降丁壮迨夜袭之诘旦战于河上大败其众皆委仗就擒耶律聂哷移书于杲请和
杲复书责以不先禀命上国辄称大号若能自归当以燕京留守处之六月太祖发京师杲使马和尚奉迎于塔鲁河斡鲁罗索败夏将李良辅
杲使完颜希尹等奏捷且请徙西南招讨司诸部于内地希尹等见太祖于大泺西南太祖嘉赏之至鸳鸯泺杲上谒太祖追辽主至古尔珍川
南伐燕京次奉圣州诏曰自今诸诉讼书付都统杲决遣若有大疑即命闻奏太祖定燕京还次鸳鸯泺以宗翰为都统杲从太祖还京师太宗
即位杲为安班贝勒与宗干俱治国政天会三年伐宋杲领都元帅居京师八年薨皇统三年追封辽越国王天德二年配享太祖庙庭正隆例
封辽王大定十五年谥曰智烈子博济
宗义
宗义
宗义本名博济舍音第九子天德闲为平章政事海陵己杀太宗子孙忌舍音诸子盛强欲尽除之时左副元帅萨里罕在汴京与托卜嘉
有隙托卜嘉女为海陵妃海陵阴使托卜嘉图萨里罕于是都元帅府令史约索迎合风旨诈为萨里罕与其子宗安家书宗安误遗宫外约索
因拾得之以上变因是误杀宗义穆里延并杀宗安及太祖妃萧氏尽杀舍音子孙百余人穆里延子孙二十余人穆里延景祖孙们图珲次子
舍音有幼子阿古尔其妻亦托卜嘉女遂得赦免后封为王授世袭千户大定初追复宗义官爵赠特进弟富尼玛博勒准阿鲁威赫并赠龙虎
卫上将军
乌色
乌色穆宗初讷格纳擅募苏伯水人为兵使乌色及伊克往问状讷格纳遯去伊克等皆不欲追乌色督军而进至巴固岭西茂密水及之
大破其众讷格纳死焉乌色抚定苏伯水部执讷格纳之母及其妻子而归穆宗曰乌色年尚幼已能集事可嘉也康宗二年威泰治苏伯水诸
部乌色斡鲁佐之定诸部而还久之高丽杀行人阿古双宽而筑九城于海兰甸乌色将内外兵海古勒和尼齐富察都古噜纳佐之高丽兵数
万来拒乌色分兵为十队更出迭入遂大破之会乌色母疾笃召还以斡鲁代之未几乌色复至再破高丽军进围其城高丽请和尽归前后亡
命及所侵故地退九城之戍遂与之和皇统五年追封卫国王子宗永
宗永
宗永
宗永本名塔塔天眷中以宗室子预诛宗盘擢寍远大将军皇统初充牌印祗候五年出为赵州刺史累迁工部尚书与苏保衡完颜额哩
页迁加伐宋士官赏凡与土贼战者宗永一槩加之世宗谓宰相曰若一槩追还必生怨望若因循不问则爵赏滥矣其与土贼战有一人敌三
十以上者依已迁为定改同签大宗正事震武军节度使卒
乌哲 【璋】
乌哲天会十五年追封鲁王正隆例改封公子实都美骠骑卫上将军孙璋本名呼密多勇略通女真契丹汉字年十八左副元帅萨里罕
引在麾下以事如京师见梁王宗弼与语宗弼悦之皇统六年父实都美卒宗弼奏璋可袭穆昆诏从之天德三年充牌印祗候以罪免寓居中
都海陵伐宋富察萨勒扎掌留府事世宗即位于辽阳璋劝萨勒扎归世宗不从璋与守城军官乌凌阿实嘉努乌凌阿愿图克坦三胜富察芬
彻等以兵晨入留守府杀萨勒扎及判官玛延萨里罕推宗强子阿苏为留守璋行同知留守事遣实嘉努佩萨勒扎金牌与愿芬彻中都转运
使左渊子贻庆大兴少尹李天吉子盘奉表如东京贺即位世宗嘉之以璋为同知中都事璋以杀萨勒扎自摄同知留守心不自安遂与兵部
尚书克实谋因世宗谒山陵作乱大定二年璋等会于克实家说万户高松不从璋知事不成乃与克实诣有司自陈帝诛克实以璋为彰化军
节度使宋将吴璘出散关据宝鸡以西诏璋赴元帅都监图克坦喀齐喀军前时宋人据原州寍州刺史延扎们都以兵四千攻之不克宋将姚
良辅以兵十万至原州诸将不敢与战璋至会平凉泾州潘原长武等戍兵合二万人锡喇布以兵二千军于城北实讷埒以兵三千军于城西
北麦子原皆据高阜为阵璋以本部兵阵于城西姚良辅出自北岭先遣万人攻锡喇布自以军九万阵麦子原下分为八阵而别以骑二千袭
璋军璋遣兵二千援锡喇布以二千益实讷埒锡喇布与宋人战败之宋兵在麦子原者最坚实讷埒以兵五千沿濠为伏余兵皆步战击其前
行骑士走之于是行马以前冲以长枪行马以后射以劲弓良辅兵稍挫实讷埒乘胜麾兵破其七阵良辅复整兵出实讷埒少却而璋已破城
下兵与实讷埒会使布格以伏兵击良辅实讷埒亦整兵奋击之大破良辅军斩首万余级坠濠死者不可胜数良辅亦中两创脱去遂围原州
穴其西城城圮宋人宵遯璋入原州宋戍军在宝鸡以西闻之皆自散关遯去宋吴璘复据德顺州璋与实讷埒将兵攻之璋率骑兵前行与璘
战于张义堡遂沙山下败之追北四十余里璋至德顺璘据城北险要为营璋亦筑营与璘相望两军遇于城东凡五战璘军败走璋追至城下
璘军据城北冈阜与其城上兵相应以弩夹射璋军璋军佯却城中出兵来追璋反旆与战大败之璘遣兵据东山堡欲树栅璋与实讷埒聂赫
议曰敌若据东山堡此城必不可拔宜急击之于是璋先据要地实讷埒以兵逼东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短兵接璘兵退走实讷埒追击之璘城
北营兵登北冈来战璋军少却璘遂焚璋军攻城具实讷埒望见北原火发自东山堡来赴引善射者先登击败之璘据险作三阵皆环以剑盾
行马璋遣舒穆噜迪里自后击之伊喇补以二千人当其前以强弓射之璘兵大败堕沟壑者甚众璋复渡涧追之斩数千级而还璘军虽败犹
恃其众都监喀齐喀使副总管瓜尔佳扎拉来问策诸将皆曰吴璘恃险不善野战我退军平凉彼必弃险就平地然后可图也璋曰不然彼恃
其众非特恃险也我退军平凉彼军深入吾地固垒以拒我则如之何扎拉还报喀齐喀率四万人赴之诘旦阴雾晦冥璘分兵四道来袭战于
城东离而复合者数四汉军千户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奋击之璘军阵动璋乘胜踵击璘走险璋急击之杀略殆尽璘分半军守秦州喀齐喀驻
军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至石山头分兵守之断其饷道璘乃引归璋兵至上八节宋兵据险为阵璋舍马步战地险不得接宋兵动璋乘之追至
甘谷城实讷埒兵亦至宋兵宵遯璋遂班师帝使御史中丞德济视诸军功状德济旧与璋有隙故抑其功诏璋将士赏比诸军半之璋兼陕西
路都统进官一阶及元帅府上功璋居多因复赏璋及将士如诸军以璋为西北路招讨使召为元帅左都监兼安武军节度使改益都尹左都
监如故宋人弃海州遯去焚官民庐舍且尽璋至海州得所弃粮三万六千余石安集其人复其屯戍五年宋人约和罢三路都统复置陕西路
统军司璋为统军使寻召为御史大夫璋奏文武百官有相为朋党者今在台自臣外无女真人乞不限资考虑材奏拟顷之改大兴尹为贺宋
正旦使璋至临安宋人请以太子接书不从宋人就馆迫取书璋与之且赴宴多受礼物有司以闻将寘之极刑左丞相良弼奏曰璋为将大破
宋军宋人雠之久矣将因此陷之死地今若杀璋或者堕其计中耳乃杖璋百五十除名后以征伐功起为武定军节度使授山东西路博迪山
纳古尔河穆昆改临洮尹十九年卒
栋摩
栋摩世祖第九子也斡鲁征高永昌栋摩等佐之克渖州城中出奔者栋摩邀击殆尽与永昌隔鄂尔和水众遇淖不敢进栋摩以所部先
济诸军毕济军东京城下城中出战栋摩破之于首山歼其众拜咸州副都统太祖伐辽诏咸州路都统司令色克留兵一千镇守栋摩以余兵
会于浑河太祖攻上京谕之不下栋摩以众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托卜嘉率众出降都统杲兵至中京栋摩自城西沿土河以进遂克之宗翰等
攻西京栋摩罗索等于城东为木洞以捍矢石于北隅以刍茭塞其隍城中出兵万余将烧之温特赫博悟率众力战击却之又为四轮革车高
出于堞栋摩与摩下乘车先登诸军继之遂克西京与辽步骑五千战朔州境斩首三百级复败辽骑三百于河阴辽兵五千屯马邑县南复击
破之尽得其车马器械辽兵三万列营于西京之西栋摩以三千兵击之使士卒皆去马阵于沟堑之闲人皆殊死战辽兵大败追至其营而止
明日复败其兵七百余人兴中府宜州复叛栋摩讨之贝勒蒙克萨布乌达等获契丹纠坚兴中平栋摩为南路都统讨和勒博耶律阿固齐等
杀和勒博于景蓟之闲其众遂溃张觉 【续通鉴作张瑴】 据平州叛入于宋栋摩自锦州往讨之觉将以兵胁迁来润隰四州之民栋摩至
润州击走张觉军逐至榆关复败之于营州东北欲乘胜进取南京时方暑雨退屯海壖逐水草休息使布呼孟克两明安屯润州制未降州县
不得与觉交通九月栋摩破觉将王孝古于新安败觉军于楼峰口复与觉战于兔耳山栋摩大败 【按续通鉴及纪事本末云栋摩以兵少
不交兵而退瑴遂妄以大捷闻所载互异】 太宗使宗望问状宗望遂以栋摩军讨觉及宗望破张觉太宗乃赦栋摩召宗望赴阙栋摩连破伪
都统张敦固克南京执敦固杀之太宗遣使迎劳之又命屯兵镇南京有司运米五万石于广寍给南京润州戍卒遂下宜州坂又牙山杀其节
度使韩庆民得粮五千石诏以南路岁饥许田猎其后宋童贯郭药师治兵栋摩因降人知之即具奏于是副宗望伐宋宗望以栋摩属尊请以
为都统而自监战事于是栋摩为都统素赫副之败郭药师兵于白河遂降燕山以先锋渡河围汴宋人请盟将士分屯于安肃雄霸广信之境
宗望还山西栋摩与刘彦宗留燕京节制诸军八月复伐宋大兵克汴州诸军屯于城上城中诸军溃而四出者十三万人栋摩达兰分击大败
之师还栋摩为元帅左都监攻河闲下之大破敌兵万余于莫州又与宗弼分兵破山谷诸屯进克潍州及 议伐康王栋摩欲先定河北然后
进讨太宗乃酌取羣议之中使罗索取陕西宗翰宗辅南伐天会六年薨熙宗时追封吴国王天德二年配享太祖庙庭正隆改封谭王大定二
年徙封鲁王谥庄襄子宗叙
宗叙
宗叙
宗叙本名德寿天德二年充护卫授武义将军明年授世袭穆昆擢御院通进迁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转国子司业兼左辅阙正隆初转
符宝郎在官职凡五年皆带剑押领宿卫迁大宗正丞改左骁骑都指挥使海陵幸南京宗叙至汴契丹萨巴反宗叙为咸平尹兼本路兵马都
总管以甲仗四千付之许以便宜出松亭关闻世宗即位乃还兴中见世宗于梁鱼务授寍昌军节度使明年二月契丹攻寍昌宗叙止有女真
渤海骑兵三十汉兵百二十人自将击之遇贼千余骑汉兵皆散走宗叙与三十骑尽锐力战身被二创所乘马中箭而仆遂为所执居百余日
会贼中有临灒民伊喇阿达等盗马授之得脱归见元帅完颜默音平章政事完颜元宜谓之曰贼众乌合无纪律破之易尔于是帅府欲授军
职宗叙见默音贪卤掠失事机不肯受职乃遁去至广寍矫取驿马驰至京师帅府先以闻世宗遣中使诘之且令还军并力破贼宗叙附奏曰
臣非辞难者事须面奏不得不来遂召入乃条奏贼中虚实及诸军进退不合事机状诏大臣议皆以其言为然是时已诏布萨忠义代默音为
元帅进讨于是拜宗叙为兵部尚书以本职领左翼都统率宗寍乌雅扎拉乌凌阿喇实兵各十人佐忠义军至花道遇贼与战右翼都统宗亨
先败走忠义亦引却宗叙勒本部遮击之麾帐下士三百舍马步战贼不得逞大军整列复至合势击之贼遂败去复与赫舍哩志寍等追至七
渡河又大败之元帅忠义遂留宗叙自从贼平入为右宣徽使宋兵据海州将谋深入诏以宗叙为元帅右监军驻山东分守要害敌不得西四
年入朝奏曰暑月在近顿兵边陲飞挽颇艰乞俟秋凉进发乃从其请九月渡淮宗叙出唐邓北至襄阳屡战皆捷明年宋人请和军还除河南
路统军使河决李固渡分流曹单之闲诏遣都水监梁肃视河决宗叙言河道填淤不受水故有决溢之患今欲河复故道卒难成功沿河数州
骤兴大役人心动摇恐宋人乘闲构为边患梁肃亦请听两河分流以杀水势遂止不塞十年召至京师拜参知政事十一年奉诏巡边六月至
军中将战有疾诏以右丞相赫舍哩志寍代宗叙还七月疾甚遗表言朝政得失及边防利害使其子上之薨初宗叙尝请募贫民戍边屯田给
以廪粟使贫者无艰食之患而当家免更代之劳世宗善其言而未行也十七年上谓宰臣曰戍边之卒冒寒暑往来朕甚闵之往岁参政宗叙
尝言此事可谓尽心于国者今诏以两路招讨司乌库哩实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详定以闻世宗追念宗叙闻其子孙家用不给诏
赐钱三千贯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庙庭
昂
郓王昂本名乌达布世祖最幼子也常从太祖征伐天辅六年昂与素赫以兵四千监护诸部降人处之岭东就以兵守临潢府抑不能抚
御降人苦之多叛亡者帝闻之诏安班贝勒乌奇迈曰比遣昂徙诸部多致怨叛素赫驻兵不与讨袭致使降人复归辽主违命失众当寘重法
若有所疑则禁锢之俟师还定议时太宗居守希卜苏副之希卜苏劝太宗因国庆可薄其罚于是杖昂七十拘之泰州而杀素赫天会六年权
元帅左都监十五年为西京留守天眷三年为平章政事皇统元年封漆水郡王二年制诏昂署衔带皇叔祖字封郓王是岁薨 【按熙宗纪
皇统二年漆水郡王昂薨追封郓王此云封郓王后乃薨所载互异】 子郑嘉鹤寿鹤寿在忠义传
郑嘉
衷
庆善努
郑嘉
郑嘉皇统初以宗室子授定远大将军除磁州刺史天德闲为右谏议大夫累迁会寍尹安化军节度使改益都尹海陵伐宋为浙东道副
统制与工部尚书苏保衡以舟师自海道趋临安至松林岛 【续通鉴纲目及宋史俱作陈家岛】 舟人望见敌舟请为备郑嘉问去此几何
舟人曰以水路测之且三百里风迅行即至矣郑嘉不晓海路舟楫不之信有顷敌果至见我军无备即以火礟掷之郑嘉顾见左右舟中皆火
发度不得脱赴水死子承晖自有传
衷
衷本名绰哈中都司属司人世祖曾孙祖巴噶布琳封郓王 【按本传载衷世祖曾孙祖巴噶布琳封郓王是巴噶布琳乃世祖子也考
世系表世祖子十一人无巴噶布琳其封郓王者为昂昂之名则乌达布也本传恐有误】 父乌里官至特进大定中收衷充合门祗候授代州
宣锐军都指挥使厯寍海蠡州刺史除顺义军节度使移镇镇西泰和六年致仕衷孝悌贞谨深悉本朝婚礼皇族婚嫁每令衷相之治复有能
称其在寍海蠡州赋役无扰大安初追赠辅国上将军
庆善努
庆善努名承立字献甫统军使古绅之子平章博索之从弟也贞佑初为武卫军副都指挥使兼提点近侍局言呼沙呼专权僭窃后呼沙
呼伏诛愈见宠幸以为殿前右副都点检三年元兵围中都诏以庆善努为宣差便宜都提控率所募兵往援俄为元帅右都监兴定元年元兵
及夏人回经寍州庆善努以兵邀击败之进元帅左都监行帅府事于鄜州二年败夏人于玛吉峰三年夏人据通秦寨遣提控纳哈塔迈珠击
败之夏人遁去四年破夏兵于宥州遂围神堆府援兵大至复击走之正大四年李全据楚州诏以庆善努为元帅同总帅额尔克将兵守盱眙
已而全军盱眙界二帅迎敌大败死者万余委弃资仗甚众时军无见粮民疲奔命诸相不肯正言枢密判官白华拜章乞斩之以谢天下不报
降为定国军节度使八年正月凤翔破两行省徙京兆居民于河南令庆善努守之时止有病卒八百瘦马二百惧不能守屡上奏请还不许十
月弃京兆还朝行至阗乡不听入见未几代图克坦乌登行省事于徐州天兴元年 【原文作正大九年按是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改元天
兴哀宗纪以天兴纪元今依纪改正】 自徐引兵入援选精锐一万五千与徐帅完颜鄂伦统之行次杨驿店遇萨纳台军遂溃鄂伦战死庆善
努被擒诱之使招京城不从左右以刀砍其足亦不降即杀之鄂伦丞相萨布之侄元光闲例以诸帅为总领鄂伦以丞相故独不罢金朝防近
族而用疏属故博索鄂伦辈皆心腹倚之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