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本章共 6.5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八十四】
○宋八十四
章谊
韩肖冑
陈公辅
张觷
胡松年
曹勋
李植
韩公裔
章谊
韩肖冑
陈公辅
张觷
胡松年
曹勋
李植
韩公裔
△章谊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登崇寍四年进士第补怀州司法参军厯漳台二州教授杭州通判建炎初陈通寇钱塘部使者檄谊聚杭州七
县弓兵以张声势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苗刘为变帝问羣臣曰今日之事何如时希孟辄曰乞问三军谊越班
斥之曰问三军何义若将鼓乱邪希孟即立屏息帝嘉之事定窜希孟吉阳军谊迁秩擢仓部员外郎奉使二浙贸易祠牒以济军用以稽迟罢
召为驾部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张浚宣抚陕西谊奏事任已重处断太专当除副贰助之何■〈〈卤,仌代乂〉上木下〉赠官谊论其折
冲无谋守御无策乃中国招祸之首乞寝免邵青自太平乘舟抵平江所至刦掠谊请置水军于驻跸之地且言古舟师有三等大为阵脚次为
战船小为传令皆可为战之备诏淮南三宣抚措置谊又献战守四策谓有江海必资舟檝战守之具有险阻必资郡县防守之力有兵将必驾
驭抚循不可为将帅自卫之资有粮赋必漕运转输不可为盗贼侵据之用四者各付能臣分路以办重赏严罚谁敢不用命诏问保民弭盗遏
寇生财之策谊对曰去奸贪残虐之吏则民可保用循良廉平之吏则盗可弭敌寇未遏以未得折冲御侮之臣财赋未裕以未得掌财心计之
臣诏集议明堂配享谊言国家既以太祖配天子郊比周之后稷则太宗宜配帝于明堂以比周之文王后不果行绍兴二年除大理卿寻除权
吏部侍郎乞诏有司编类四选通知之条与一司专用之法兼以前后续降指挥自成一书则铨曹有可守之法奸吏无舞文之弊改刑部侍郎
兼详定一司敕令奏比修绍兴敕令格式其忠厚之意则本于祖宗其纲条之举则仍于旧贯今在有司为日既久州县推行渐见抵牾欲承疑
遵用则众听惑而不孚欲因事申明则法屡变而难守乞诏监司郡守与承用官司参考祖宗旧典各摭新书之阙遗条具以闻然后命官审订
删去着为定法迁徽猷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奏今日神武兵萃于五军多逃亡之余市井之人殿班亲军倚以侍卫者曾无千百愿陛下酌汉
唐南北禁卫之意修本朝遴选班直之法选五军及诸州各为一卫合取万人分为两卫则禁卫益增严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
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豫时议难之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奉表通问使至云中与尼雅满乌舍论事不少屈还至南京刘
豫留之以计得归擢刑部尚书迁户部言祖宗设官理财内则户部外则诸路转运使东南委输最盛则又置发运以督诸路供输之入皆有移
用补助之法户部仰以不乏者也今川广荆湖土贡岁输不入王府者累年矣皆发运使失职之罪也顷因定都汴京故发运使置司真泗今驻
吴会则发运当在荆湖南北之闲望讨论发运置司之地选能臣以充其任又言户部左右曹之设诸路则运司左曹之属也提举则右曹之属
也若复发运司于诸路各置转运使副二员以一员检察常平以应右曹之选则户部财用无陷失矣五年以疾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温州适
岁大旱米斗千文钱谊用刘晏招商之法置场增直以籴米商辐辏其价自平部使者以状闻诏迁官一等六年移守平江明年移跸建康复为
户部尚书谊奏屯田之策谓今三大将各屯一路如各捐数县地均给将士收其余以省转输非小补也七年帝还临安以谊为端明殿学士江
南东路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未几提举亳州明道宫代还八年卒年六十一谥忠恪谊宽厚长者为台官独存大体士论归之子八
人駽驹驷驔■〈马卒〉駉驰骃
△韩肖冑
韩肖冑字似夫相州安阳人曾祖琦祖忠彦再世为相父治肖冑以荫补承务郎厯开封府司录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赐三品服寻
假给事中充贺辽国生辰使既还时治守相州请祠肖冑因乞补外侍疾诏除直秘阁知相州代其父任在相四年王师傅燕肖冑策幽蓟且有
变阴为守备已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建炎二年知江州入为祠部郎迁左司尝言中原未复所恃长江之险淮南实为屏蔽沃野千里近
多荒废若广修农事则转饷可省兵食可足自是置局建康行屯田于江淮又应诏陈五事曰远斥堠戢戍兵防海道援中原修军政擢工部侍
郎时川陕马纲路通塞不常请于广西邕州置司互市诸蕃马诏行之绍兴二年诏百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肖冑言天下财赋窠名
旧悉隶三司今户部惟有上供之目问诸路窠名于户部户部不能悉问诸州窠名于漕司漕司不能悉失一窠名则此项遂亡愿诏诸路漕司
括州县出纳可罢罢之可并并之立为定籍漕司总诸州户部总诸路则无失陷矣经费之大莫过养兵今人亡而冒请者众愿立诸军核实之
法重将帅冒请之罪则兵数得实饷给不虚省费裕国此其大者生民常赋之外迫以军须吏缘为奸敛取百端复为寇所迫逐田桑失时寇去
复业未及息肩催科之吏己呼其门矣愿诏郡邑招集流散官贷之种俟及三年始责其赋置籍书之以课殿最强兵息民此其先者时多所采
纳又请复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之祀于是下有司定一岁祭礼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冑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舞文之弊
始革阵亡补官得占射差遣而在部常调人守待不能注授肖冑请阵亡惟许本家用恩例异姓候经任收使遂无不均且严六部出入之禁而
请托不行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以胡松年副之肖冑奏和乃权时之宜他日国家安强军声大振誓当雪此雠耻今
臣等行或半年不返命必复有谋宜速进兵不可因臣等在彼而缓之也将行母又勉之帝称为贤母封荣国夫人肖冑至金国金人知其家世
甚重之往返纔半年前此金人未尝报聘至是始遣人偕来肖冑先北使入对与朱胜非议不合力求去以旧职知温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五
年诏问前宰臣战守方略肖冑言金人畏西兵劲锐善战今三帅所统多西人吴玠继有捷奏军声益振自荆襄至江淮绵亘数千里宜择文武
臣僚案行计度求险阻之地屯兵积粮则形势相接今淮东西虽命宣抚使然将屯置司乃在江上所遣偏裨分守不过资以轻兵势孤力弱难
以责其固志当移二将于江北使藩篱可固又言诸大将之兵自主庭户更相雠疾若欲并遣进兵宜先命总帅分以精锐自成一军号令既一
则诸将听命畿甸山东关河之民当以安集流亡招怀归附为先今淮南江东西荒田至多若招境上之人授田给粮捐其赋租必将接迹而至
又奏江之南岸旷土甚多沿江大将各分地而屯军士旧为农者十之五六使之力耕农隙则试所习之技艺秋成则均以所种之禾麦或募江
北流徙及江南无业愿迁之人分给之刱为营屯止则固守出败攻讨起知常州召赴行在提举万寿观寻除佥书枢密院事和议已定复命为
报谢使金人就馆议事肖冑随问随答众皆耸听其还给毡车及顿递宴设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与其弟膺冑寓居于越几十年事
母以孝闻弟不至不食所得恩泽皆先给宗族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陈公辅
陈公辅字国佑台州临海人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公辅绝不与交移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靖康
初二府多宣和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唐重师骥为太宰李邦彦引用谢克家孙觌为纂修蔡攸引用及邦彦作
相又附丽以进此四人处台谏之任臣知其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不附权幸慷慨论事者则所任得人礼义廉耻稍
稍振起敌国闻之畏服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几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徽
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擢为右司谏孟夏享景灵宫遂幸阳德佑神观公辅谏不当如平时事宴
游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执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又奏朱勔罪恶乞勿许
其子姓随上皇入京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
所陷必败事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寍元丰之政语触时宰遂与应求程瑀李光俱得罪斥监
合州税高宗即位召还除尚书左司员外郎明年始达维扬初李纲得政公辅自外除郎未至而纲罢改南剑州寻予宫观绍兴六年召为吏部
员外郎疏言曰公卿大夫无气节忠义皆王安石学术坏之议者尚谓安石学术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非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
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春秋正名定分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史汉载成败安危存亡理乱安石使学者不读史汉以
扬雄之仕莽为合于孔子无可无不可之义以冯道之事四姓八君为善避难存身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复授左司
谏言中兴之治在得天得人以孝感天以诚得民帝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五品服令尚书省写图以便观览公辅乞增轮对官令审计官告粮料
榷贷监仓及茶场等官皆许面对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且乞选大臣镇淮西增兵将守要害使西连鄂岳东接楚泗皆有
掎角之形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视朝服淡黄羣臣未可纯吉服明堂未当以徽宗配宜罢临轩策士又乞权罢讲筵事不行迁尚
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祠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寻知处州升徽猷阁待制仍提举太平观
卒年六十六赠大中大夫
△张觷
张觷字柔直福州人举进士蔡京当国求善训子弟者族子应之以觷荐觷再辞不获遂即馆京亦未暇与之接觷严毅耸拔意度凝然异
于他师诸生已不能堪忽谓之曰汝曹曾学走乎诸生骇而问曰尝闻先生教令读书徐行未闻教以走也觷曰天下被而翁破坏至此旦夕兵
来先至而家汝曹惟有善走庶可逃死尔诸子大惊亟以所闻告京京瞿然见觷深语觷慷慨言曰宗庙社稷危在旦夕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诸
左右以开道上心罗天下忠义之士分布内外遂以杨时荐觷后守南剑州迁福建路转运判官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
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更迭交战士卒饱而力不乏彻中流矢
死众败走觷知士安惧无功即函彻首与之州兵皆愤觷曰贼必再至非与大兵合力不能破也士安得之大喜遂驰报诸司谓已斩彻未几彻
二子果引众声言复父雠缟素来攻于是士安与州兵夹攻大败之城赖以全再知处州尝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计其直觷教以造一小舟量其
尺寸而十倍算之又筑绍兴园神庙垣召匠计之云费八万缗觷与匠者董役内官无所得以直龙图阁知处州荡平余寇进秘阁修撰卒后庙
食邵武
△胡松年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改校书郎兼资
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迁中书舍人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闲密奏中原利害召赴
行在出知平江府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加徽猷阁待制奏防江利害一曰立国无藩篱之固二曰遣将无首尾之援三曰不
攻敌技之所短召为中书舍人言武昌九江建康京口吴江钱塘明越宜各屯水战士三千以为备唐恪追复观文殿学士松年缴奏曰靖康之
祸何■〈〈卤,仌代乂〉上木下〉轻脱寡谋宜为罪首去年秦桧还朝力称其抗义守正遂被褒赠已大咈士论今恪子琢自陈其父不获
伸迎请二帝之谋饮药死宜诏有司详考实状庶不为虚美以示激劝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
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
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冑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刘豫令以臣礼见尚冑
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之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岳飞收复襄汉令松年筹度守御事松年奏乞飞
班师徐窥刘豫意向若豫置不问其青叵测当饬将士谨疆场可也又条战舰四利一曰张朝廷深入之军势二曰固山东欲归之民心三曰震
迭强敌使不敢窥江浙四曰牵制刘豫不暇营襄汉除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首奏八事立规摹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
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劝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无以小疵弃人才无以虚文废实效又荐张敌万在淮南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于淖
无得解者乞令统率军马别为任使庶几外阃渐多名将谍报刘豫于登莱海密具舟楫淮阳顺昌积刍粟欲凭借金人侵我边鄙议者谓韩刘
岳各当一面可保无虞松年奏三人声势初不相属缓急必不相救况海道阔远苏秀明越最为要冲乞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往驻建康亲督
世忠光世守采石马家渡以张两军之势仍以兵五千屯明州平江控御江海或无人可遣臣愿疾驰以赴其急诏遣松年往江上与诸将会议
进讨因觇敌情帝决意亲征遂次平江命松年权参知政事专治战舰张浚专治军器俄以疾提举洞霄宫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
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卒年六十松年平生不喜蓄财喜宾客自持囊至执政所举自代皆一时闻人方秦桧秉政松年独鄙之至死不通
一书
△曹勋
曹勋字公显阳翟人父组宣和中为合门宣赞舍人勋用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为武吏如故靖康初为合门宣赞舍人勾
当龙德宫除武义大夫从徽宗北迁过河十余日谓勋曰不知中原之民推戴康王否翌日出御衣书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捄父母并持韦贤妃
邢夫人信命勋闲行诣王又谕勋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
祥勋自燕山遁归建炎元年七月至南京以御衣所书进高宗泣以示辅臣勋建议募死士航海入金国东京奉徽宗由海道归执政难之出勋
于外凡九年不得迁绍兴五年除江西兵马副都监改浙东旋夺之十一年乌珠遣使议和授勋成州团练使副刘光远报之及淮遇乌珠遣还
言当遣尊官右职持节而来葢欲亟和也勋还迁忠州防御使金使萧毅等来命勋为接伴使未几落阶官为容州观察使充金国报谢副使召
入内殿帝洒泣谕以恳请亲族之意及见金主正使何铸伏地不能言勋反复开谕金主首肯许还梓宫及太后勋归金遣高安居等卫送太后
至临安命勋充接伴使迁保信军承宣使枢密副使承旨二十九年拜昭信军节度使副王纶为称谢使时金主亮已定侵淮计勋与纶还言邻
国恭顺和好无他人讥其妄孝宗朝加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淳熙元年赠官少保
△李植
李植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太史晁无咎以女妻焉靖康初高宗开大元帅府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羣盗四起饷道阨绝有以植
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巨野闻植统
众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植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承制授承直郎留之幕府植三上表劝进三降手札奖谕植感激知遇言无不尽为
汪伯彦黄潜善所忌高宗即位为东南发运司干办公事寻以奉议郎知潭州湘阴县经杨么荡析植披荆棘立县治发廪粟振困乏丞相张浚
督师江上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植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以其功上于
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植即丐祠奉亲寓居长沙之醴陵十有九
年杜门不仕桧死子諲以户部尚书居迩列语及龙飞旧事识植姓名除户部郎中召植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每辞愿便
养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庐墓有白鹭朱草之祥服阕以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改知徽州民俗为变转朝请大夫
直秘阁改知镇江府迁江淮荆湘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踰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植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
使植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元年迁提刑江西二年直宝文阁江南东路转运使兼知建康军府兼本路安抚使主管行宫留守司事上书言
防江十策其略曰保荆襄之障以固根本审中军所处以俟大举搜选强壮以重军势度地险阨以保居民避敌所长击其所短金人降者宜加
赏劝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还湘每及国事必忧形于色始终以和议为恨年七十有六
卒谥忠襄子五人汝虞知桃源县汝士朝奉大夫汝工知昌化军
△韩公裔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初以三馆吏补官掌韦贤妃阁笺奏寻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入汴从王出使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鬬公裔谕解
之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军入州廨公裔复谕退之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闲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者自是亲爱愈笃张邦
昌遣人同三舅韦渊来献传国玺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意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
救渊释其罪元佑后诏王入承大统府僚谓金兵尚近宜屯彭城公裔言国家肇基睢阳王亦宜于睢阳受命时前军已发将趋彭城会天大雷
电不能前王异之夜半抗声语公裔曰明日如睢阳决矣既即帝位公裔累迁武功大夫贵州防御使后以事忤黄潜善适帝幸维扬公裔丐去
潜善以为避事遂降三官送吏部帝幸越念其旧劳召复故官干办皇城司仍带御器械累迁至广州观察使提举佑神观公裔给事藩邸三十
余年恩宠优厚每置酒慈寍宫必召公裔会修玉牒元帅府事多放佚秦桧以公裔帅府旧人奏令修书官就质其事俄除保康军承宣使桧疑
其舍巳而求于帝衔之右谏议大夫汪勃希桧意劾罢公裔遂与外祠帝眷之不衰桧死即复提举佑神观赐第和寍门西升岳阳军节度使寻
致仕高宗既内禅尝与孝宗语其忠劳因诏所居郡善视之干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恭荣官其亲族八人公裔律身稍谨不植势不市
恩又敢与黄潜善秦桧异斯亦足取云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