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本章共 7.1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选举畧 【三】
考绩
○考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明
△唐
唐肃宗宝应元年吏部奏州县三考一替 【按唐代以三十月为三考至周世宗显德元年乃定制一年为一考三年为三考云】 如替
人不到请校四考后停二年考功奏请立京外按察京察连御史台分察使外察连诸道观察使各访察官吏善恶其功过稍大事当奏者使司
案成便奏其功过虽小理堪惩劝者案成即报考功至校考曰参事迹以为殿最德宗贞元六年以司勋员外郎赵宗儒判考功行贬考之令因
奏诸司下兼宪官及检校郎每年功课当具考等第申省七年考功奏淮诸司皆据功过论其考第自至德后至今三十年来一例申中上考今
请覆其能否以定升降从之又言准考课令三品以上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考课并奏请取裁亲王及大都督亦同则职位崇重考绩褒贬不
在有司皆合上奏今诸州剌史大都督府长史及上中下都督都护等有带节度观察使者爵位既崇名礼当异每岁考绩亦请奏裁其非节度
观察等州府长官有带台省官者请不在此限宪宗元和二年中书门下奏请京常参官五品以上前资见任起宪宗元和二年量定考数于中
书置具员簿应诸州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诸陵令王府司马及东宫官除左右庶子王府官四品以下并请五考台官先定月数与转三省
官并三考余官并四考其外文武官并五考今后请尚书省四品以上其余文武官三品以上缘品秩已崇不可限以此例并请临时奏听进止
其权知官须至两考方与正授未与正授不得用权知官资改转或系官要阙人及缘事须有移者即不在常格叙迁之限诸道及诸使副使行
军司马判官参谋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有敕充职掌带检校五品以上官及台省官三考与官转四考与改转三卫之考有三等第其上中下
而黜陟之凡十六卫及监门校尉直长亦分三等法与三卫同宣宗大中五年吏部奏近年以来刺史皆自录课绩申省矜夸者则张皇其事谦
退者则缄默不言今后巡内剌史请并委本道观察使定其考第然后录申本州岛不得自录课绩申省又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
称考秩或广说门资既乖令文实为繁弊今后如有此色并请准令降其考第然唐制考课之任属之吏部专以考功郎中主之
△五代
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考功奏奉新敕今后授官并以三周年为限闰月不在其内其内外六品以下赴选官员总以一周年校成一考如
考满以后未有替人在任更一周年与成四考
△宋
宋初特重其事不仅责之吏部特命清望官同任其事太宗端拱四年制磨勘京朝官之司曰审官院幕职州县官曰考课院 【按厯代
考课之法皆专属吏部考功惟宋制别有审官院以考京官考课院以考幕职皆厯代所未有也】 诏翰林学士钱若水枢密直学士刘昌言同
知审官院事凡京朝官考校功过以定任使皆其职也又以判流内铨翰林学士苏易简虞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旦等同知考课院凡常调选人
流内铨主之奏举及厯任有私累者考课院主之真宗景德元年令诸路转运使辨察所部官吏能否为三等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
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者为次畏懦贪猥者为下其时又定磨勘京朝官之制设审官院以枢密院直学士等官充然至英宗治平中考绩之制
无审定殿最格法自发运使转而下之至知州皆归考课院专以监司所第等级为据至考监司则总其甄别吏部采访才行合二事为课悉书
中等无所高下神宗即位凡职皆有课凡课皆责实监司酌上守臣必治状优异者增秩赐金帛以玺书奖励之其监司以上则命御史中丞侍
御史考校又诏立考课县令之法以政治为最而参用德义神宗元丰元年诏御史台六察案言以所纠劾官司稽违失职事迹多寡为殿最中
书置簿以时书之任满取旨升黜哲宗元佑中文彦博奏唐六典载以德行才用劳效三类察在选之士参辨能否今之选格特多以举主有军
功为上然举主可求军功或妄何可尽据请委吏依仿三类第其才德功效送中书门下核验取其应选者引对而去留之诏令近臣议议者请
用元丰考课令第为高下以行升黜又改立县令课为四善五最高宗绍兴二年诏监司守臣举行考课之法其守令课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分
三甲置籍守倅考县令监司考知州考功会其已成较其优劣而赏罚之十四年司封郎中李涧言今知县再任六考乃升通判而丞与诸司属
官初无吏责反以四考关升故人皆有所择而不愿就又因民事得罪之人虽微罪亦终身废弃故人皆有所惧而不敢就请自今应理亲民者
并通及六考关升而应缘民事之人自徒以上乃取旨孝宗干道三年廷臣上言宋初有京朝官考课有幕职州县官考课其后为审官院为考
课院皆命中书或两制臣僚校其能否以施赏罚熙寍中始罢之州县之吏苟简自恣不复知有殿最今陛下恪勤庶政综核名实望遵故事应
监司郡守朝辞日别给御前厯子如荐贤才为几人若为治钱谷若为理讼狱兴某利除某害每考令当职官吏从实书之执事复严加考核其
风绩有闻者优与增秩所莅无状者罚自无赦薄海内外风俗丕变贤者效职而中下之才亦皆强于为善帝乃诏经筵官参照祖宗考课之法
讲而行之广西提刑张维考察本部守令以政平讼理为臧以政不平讼不理为否臧否之中复有优劣臧之品有三臧之最臧之次臧之下否
之品有二否之最否之次天子嘉其法颁之诸道视以为式令监司帅臣各以其能否之实闻于朝其有贪墨庸懦庇而不发致台谏论列者各
有罚后又诏臧否分为三等治效显者为臧贪刻庸缪为否无功无过为平令详加考察明着事实其不公者令御史弹奏寍宗庆元三年右正
言应武言一郡之官总之太守诸郡之官总之监司而又以诸道之监司总之御史朝廷以殿最三等察监司监司以三科考郡守而下皆辨其
职而进退之今郡国按刺之权寖轻多徇私情而废公法臣尝考承平旧制于御史台则立考课职司一司以刺举多者为中无所刺举为下盖
监司受察则郡守不得苟安郡守振职则僚属莫敢自肆愿陛下遵而行之申严其令各以能否之实闻于上以诏升黜其贪墨昏懦致台谏奏
劾者坐监司郡守以容庇之罪诏行之嘉定九年诏边县择才不拘常制其余并遵三年之制
△辽
辽初无考课之法至圣宗统和九年诏诸道举行能察贪酷 【按辽史及契丹国志俱不载吏部掌考课之政参考纪志列传似辽代考
绩之政多掌于外官长吏】 十二年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考减一资太平六年诏南北诸部廉察州县及伊色哩密拉之官不治者罢之诏
大小职官有贪残害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励者在卑位亦当荐拔至内族受赂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
兴宗重熙十一年诏外路官勤瘁正直者至考满始代不治事者即易之
△金
金制凡内外官之政绩所厯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于解由吏部据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
又会厯任铨头而书于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名为类而书各人平日所厯之资考功过又为簿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则以小黄绫书更代之
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铨拟之要领县令则省除部除者通书而疏之章宗泰和四年定考课法作四善十七最之制凡县令以下三最以
上有四善或三善者为上升一等三最以上有二善者为中减两资厯三最以上有一善为下减一资厯节度判官防御判官军判以下一最而
有四善或三善为上减一资厯一最而有二善为中一最而有一善为下又以明昌四年所定军民俱称为廉能者是为廉能官之制参于其间
而定其甄擢其余举县令之法以六事考之六事俱备为上等升职一等兼四事者为中等减二资厯其次为下等减一资厯否则为不称职罢
而降之平常者依本格太宗天眷三年温敦思忠检问诸吏得廉吏杜遵晦以下百二十四人各进一阶贪吏张断以下二十一人皆罢之世宗
大定三年命廉到廉能官第一等进官一阶升一等其次酌量注授污滥官第一等殿三年降二等次二年又次一年皆降一等诏廉问明安穆
昆廉能者第一等迁两官其次迁一官污滥者第一等决杖一百罢去择其兄弟代之第二等杖八十第三等杖七十皆令复职佛寍决则罢去
永不补差十年诏今天下州县之职多阙员朕欲不限资厯用人何以徧知其能欲遣使廉问则扰民行辟举之法则生弊不若选人暗察明廉
如其相同然后升黜升黜之后奏所廉善恶官诏罪重者遣官就治所犯细微诫励而释之凡廉能官四品以下委官覆实同则升擢三品以上
以闻朕自处之又诏外路官与内除者察其公勤则升用之但苟简于事不须任满便以本品出之章宗泰和元年御史台奏在制按察使官比
任终遣官考覆然后尚书省命官覆核之今监察御史添设员多宜分路巡行每路女真汉人各一人同往从之又定制自第一等阙外第二等
阙满合注县令者升上令少一任与中令少二任与下令少三任以上者与录事军防判仍减一资注令少五任以上者注丞簿第三等任满合
注县令者升中令少一任与下令少二任以上者与录事防判亦减一资注令少四任以上者并注丞簿已入县令者秩满日与上令仍依各等
资考内通减两任呈省已任六品七品者减一资注授经保充县令名问相同依资考不待满升除见随朝者考满升注既升除后将来覆察公
正廉明者不降四年谕按察使近制以镇静而知大体者为称职苛细而暗于大体者为不称职由是各路按察使以因循为事莫思刺举郡县
以贪黩相尚莫能畏戢自今若纠察得实能使一路镇静者为称职其或烦紊使民不得申诉者为旷职五年更定考试随朝检知法条格宣宗
贞佑三年诏司县官能募民进粮五千石以上减一资考万石以上迁一官减二资考二万石以上迁一官升一等注见阙兴定元年以县官或
非材监察御史一遇不能备知遂令每岁两遣监察御史巡察乃别选官巡访以行黜陟之政又诏行辟举县令之法以六事考之六事俱备为
上等四事为中等其次为下等哀宗正大元年设司农司自卿以下迭出巡察吏治臧否以升黜之 元制官员考数省部定拟或厯三任或厯
二任各有等差世祖中统三年诏置簿立式取会各官姓名籍贯年甲入仕次第至元六年制凡随朝职官一考升一等两考通升二等十九年
定内外官以三年为考满任满者迁叙未满者不许超迁又诏诸职官解由到部考其功过以凭黜陟外任官解由到吏部止于邢部照过将各
人所立行止簿就检照定拟二十二年诏各道提刑按察司能遵奉条画莅事有成者任满升职赃污不称任者罢黜除名后又改提刑案察司
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一切委之仍令省台官遣官考其功效集贤学士兼
秘书少监程巨夫言国朝建御史台虽有考课之目未得其要莫可致诘乞照前朝体例应诸道府州司县下至曹掾等各给山身印纸厯子一
卷书本人姓名出身于其前俾各处长吏联衔结状明书其厯任月日在任功过于后秩满有司详视而差其殿最东平布衣赵天麟上太平金
镜策略曰今国家选法腹外三年为一考腹裹二年半为一考自非负罪之员皆有进而无退臣以为方今选法宜以贤能为先不宜以日月为
上且人材有大有小例以初仕者职小则淹滞英才例以久宦者职迁则施为安得皆称窃恐郡县之官以苟且存心有更张之事皆苟且因循
郡县之民迎新送故百弊皆生或谓州县之官久则擅权生事钱谷之官久则私弊难制臣谓此言非也若循三德八才而用之则皆才德应官
之人伏望陛下量其短长察其可否内外官员三年第一考为初考上等加官阶二级中加一级下则仍旧阶皆复守其本职六年再考如初考
而复守本职九年终考如再考然后黜陟其职也凡考法令廉访司官重其保结考其行实而牒司路以达于上司铨定阶次籍记倚阁凡三考
黜陟其事业循常者依累次官阶而除之以次第所宜其才德超异者虽阶次甚卑而待之以不次之位如是则居官守禄者既思阶次之超升
而尽其公道又惧宪职之知觉而去其私心矣时言虽不用议者嘉其切于时政成宗大德八年中书省臣言自内降旨除官者未为近侍宿卫
践履年深者依以除叙尝宿卫未官者视散官秩始厯一考准为初阶无资滥进降官二级官高者量降各位下再任者从所隶用三任之上听
入常调蒙古诸色人不在此限从之武宗至大二年令州县正官以九年为任三年给亲民长吏考功印厯令监治官岁终验其行迹书而上之
廉访司御史台尚书礼部以为黜陟仁宗皇庆元年御史中丞郝天挺言比者省台寺院之臣有旬日之间屡迁数易奔走往来之不暇何暇宣
风布化参理机务哉乞自今惟大臣可急阙选授其余内外大小官属必候任满考绩方许选调庶免朝除夕改启幸长奸之弊从之二年令监
察御史检察监学官考其殿最又敕守令劝课农桑勤者升迁怠者黜降着为令文宗天厯二年中书省臣言旧制朝官以三十月为一考比年
或数月改迁于典制不类且治绩无从考验请如旧制为宜敕除风宪官外其余朝官不许二十月内迁调顺帝至元四年诏考核郡县官功过
令佛吉噜为考功郎中乔林为员外郎魏宗为主事考核郡县官功过以凭黜陟
△明
明制稍异于厯代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厯之俸考察通天下计之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
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诸部寺所属初止署职必考满始实授外官必递考以待核杂考或一二年或三年九年郡县之烦简或不相当则互
换其官谓之调繁调简太祖洪武十一年命吏部课朝觐官殿最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
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此朝觐考核之始也十四年其法稍定凡在京六部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怠其
四品以上及一切近侍官与御史为耳目风纪之司及太医院钦天监王府官不在常选者任满黜陟取自上裁直隶有司首领官及属官从本
司正官考核任满从监察御史核考各布政使首领官俱从按察使考核其茶马盐马盐运盐课提举司军职首领官俱从布政使考核仍送按
察使核考其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黜陟取自上裁内外杂职九年任满给由赴吏部考核依例黜陟果有殊勋异等
超迈等伦者取自上裁又以事之繁简与厯官之殿最相参互核为等第之升降十六年裁酌京官考核之制俱由其长开具送部核考十八年
吏部言天下布按府州县朝觐官凡四千一百一十七人称职者十之一平常者十之七不称职者十之一贪污阘茸者亦共得十之一帝令称
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庶人后又定制初考称职次考未经考核今考称职者俱依称职例升用二
十六年又定在京官初仕者令试职一年考核堪用者与实授不堪用者降黜量才录用成祖永乐元年令府州县官到任半年之上者廵按御
史按察使察其能否廉贪之迹具奏宣宗宣德五年令国子监官九年考满学行端悫者量加翰林史职仍理教事武宗正德中议准加俸宪宗
成化中吏科给事中王瑞等言三载黜陟朝廷所以励庶官之典也今天下诸司除土官外无虑九千余处诸司官除阴阳医僧道外无虑千万
余员吏部于各官之贤否在布按二司则据抚按揭帖在诸司则参布按等官揭帖上之询访虽出于公心下之奏报多任其私意或假公以市
恩或乘机以偿怨毁誉失真贤否失实其它弊端不一而足乞谕吏部榜示各官凡揭帖所报失实者连坐或有当黜而留者许本处抚按论奏
有当黜而妄诉者亦罪之诏朕以黜陟之典付吏部吏部以贤否之实寄长吏使其所报失实则黜陟不公贤否无别何以示劝惩于人是宜严
连坐之罚其当黜而留与当黜而妄诉者俱如所言穆宗隆庆中掌吏部事高拱言外官考才力不及者不徒曰调用而必曰酌量调用原无定
议然部院所考与抚院论劾概以不及则铨补之日无所适从当得迁就其间自今方面有司有才不宜于地者当移其地不易其官署曰调简
僻有官不称其才者虽易其官当仍其品署曰调闲散亦有操守可嘉性气稍偏而或尚有他长可录年劳当叙者署曰降级或才力不宜有司
文学犹堪造士者署曰改教四者皆丽不及之条者也至于先已调简再考不及者此终难于策励议以罢斥可矣奏可至考察之法洪武二十
六年始定其制凡京官六年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自弘治时定外官三年
一朝觐察典随之谓之外察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之上之布政司至三年抚按通核其属事状丽以八法而处分之谓之大
计计处者不复叙用定为永制初洪武四年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
无过犯奏报黜陟此考察之始也景帝景泰二年吏部都察院考察当黜退者七百三十余人帝虑其未当仍集诸大臣更考存留者三之一孝
宗弘治六年考察当罢者一千四百员又杂职一千一百三十五员时帝谕方面知府必指实迹毋虚文泛言以致枉人府州以下任未二年者
亦通核具奏尚书王恕等执奏以为今之府州县官贪鄙殃民者虽年浅不可不黜帝终谓人才难得降谕谆谆多所原宥当黜而留者九十余
员给事御史又交章请黜遗漏及宜退而留者复命吏部指实迹恕疏各官考语及本部访察者以闻帝终以考语为未实谕令复核恕以言不
用遂力求去十四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在外司府以下官俱三年一次考察两京及在外武职官五六年一考察唯两京五品以下官十年
始一考察法甚阔畧旨下吏部乃定京官六年一考察之例京察则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
击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至万厯时阁臣有所徇庇间留一二以挠察典而羣臣之争益甚党局之成
互相报复弊有不可胜言者矣武职考课之法唐宣宗大中五年敕问诸道军将及官健儿等近日所在将帅多务因循自今以后委诸道观察
都防御团练经畧等使每年各以本艺阅试其间或有伎艺超异者量加优赏仍作等第节级与进改职名其支部有兵处亦委本道简点训练
准照处分
五代晋高祖天福二年敕习战讲武厯代通规选士练兵由来旧制宜以每年农隙时简练仍准令式处分 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帝阅
诸军参考优绌仁宗庆厯二年定制诸军以射优劣为赏罚又诏骑兵带甲射不能发矢者夺所乘马与艺优士卒神宗熙寍六年诏自今巡教
使臣校殿最虽以十分为率其事艺第一等及九分以上或射亲及四分虽殿除其罚第二等事艺及八分或射亲不及三分虽最削其赏 辽
太祖天显二年阅北克南克兵籍圣宗统和十四年命刘遂教南京神武军士剑法赐袍带锦币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帝谓宰臣曰西南西
北两路地隘明安人民不能娴习骑射其委明安穆昆官以时教练其弛慢过期者并决罚之章宗明昌六年诏诸路明安穆昆农隙讲武本路
提刑司察其勤惰者赏罚之 元仁宗延佑元年监察御史上言乞命枢密院设法教练士卒诏曰可 【按唐以后各史志俱不载军政之制
参考册府元龟及各代会要诸书间载一二盖唐宋辽金元未尝有定制也又考唐书百官志兵部员外郎掌武职资厯考课宋史职官志载枢
密院掌禁兵阅试赏罚之事金史百官志载吏部亦掌武选考课元史百官志于吏部云掌天下官吏考课之法于兵部不云考课于枢密院则
云掌天下兵甲简阅差遣举功转官之务则元武职考课亦隶于枢密院也】 明制武之军政犹文之考察宪宗成化二年令五年一行以见任
掌印带俸差操及初袭官一体考核十三年令两京通考以为常五府大臣及锦衣卫堂上官自陈候旨直省总兵官如之在内五府所属并直
省卫所官悉由巡视官及部官注送在外都司卫所官由巡抚造册缴部副参以下千户以上由布都按三司察注送抚咨部考举题奏锦衣卫
管戎务者倍加严考南北镇抚次之各卫所及地方守御并各都司隶巡抚者例同唯管漕运者不与考焉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