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本章共 1.05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臣)等谨按司马迁序公侯以下有世家列传之别彪固继作并为一科郑氏通志本取法史记而世家止录周人列传下终隋代葢以
汉晋以后虽有封爵之制究与三代分民胙土传序相授者不同不可更立世家故一以列传概之从班书立也臣等今奉诏续修自唐迄元以
次纂辑亦准夹漈之例一概称传惟是唐及五代皆有新旧二书体例各殊详略互见其中事迹彼此矛盾者未易枚举苟非折衷以归于一无
以传后而信今至于宋元诸史卷帙尤繁其中或一事而屡书一人而两传倘如郑氏原书抄袭旧文略无增损窃恐迭床架屋徒多而不适于
用无以称圣朝述作之旨昔司马之为列传事越千年其卷裁七十李延寿修南北二史列传卷帙减原书什六则夫通史之作体尚简严其来
久矣臣等窃取斯义裁割众家凡正史所载事之无关法戒人之无足重轻者稍芟薙之且史以纪治忽之迹非取辞章之工如魏征陆贽之论
事刘蕡之对策皆经国名言所宜备录至韩愈进学解平淮西碑柳宗元贞符与许孟容书之类文虽工而无裨于政治亦概从删若夫载籍极
博传闻或殊自正史而外遗文古事足资考证者靡不参核异同折衷至当其可征信者则增入正文其当两存者则附之分注其或史文舛伪
加以驳正亦必依据古书匪敢自逞臆见事增而文省择精而语详以期仰副我皇上稽古右文实事求是之盛意是则臣等郑氏之书而未敢
规规学步者也
唐一
○唐一
窦建德
薛举【仁果】
李轨
刘武周【苑君璋高开道】
刘黑闼【徐圆朗】
(臣)等谨按班孟坚汉书改史迁之例以陈胜项籍为列传之首自后史家咸宗之范蔚宗后汉书首列圣公盆子以及公孙述隗嚣等
传陈承祚魏志亦首列董袁刘吕诸传葢草味羣雄皆为兴朝驱除史家叙述其事以见创业之艰难于例固不可略也唐新旧二史以李密王
世充窦建德等为列传首葢取斯例但考李密王世充二人隋书已为列传郑樵通志业经采入兹既续郑氏之书不宜复载自窦建德以下则
以类叙次分为二卷云
窦建德
辥举
李轨
刘武周
高开道
刘黑闼
△窦建德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按新史建德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之裔及僭号使人祠观津先墓事涉附会今不取】 少重然诺材力绝
人乡人丧亲贫无以葬建德方耕闻之太息遽解牛以给丧事盗夜劫其家建德立户下盗入击三人死余不敢进请其尸建德曰可投绳系取
之盗投绳建德乃自縻使盗曳出跃起捉刀复杀数人繇是益知名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隋大
业七年募兵伐辽东建德补队长方如军会邑人孙安祖盗羊为县令补劾笞辱 【按旧书及通鉴皆云安祖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以安
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与此异此据新书及隋季革命记】 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阴舍之时山东饥羣盗
起乃谋曰今水潦为灾民力刓敝主上不是恤而亲驾临辽且往岁西征十不一返创夷未复又重发兵人情危骇易以摇动丈夫当建功于世
讵为亡命虏乎我闻高鸡泊广袤数百里葭薍阻奥可以违难乘闲窃出掠敓足以自资因得聚豪杰且观时变以就大计安祖然之建德为招
无赖少年数百人使安祖率之入高鸡泊为盗安祖号摸羊公 【旧书自称将军通鉴同】 时鄃人张金称亦结众万余依河渚闲蓚人高士
达兵千余屯清河鄙上诸盗往来漳南多杀掠独不入建德闲郡县意建德与贼通捕族其家建德至河闲闻家屠灭即率麾下二百人亡归士
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安祖为金称所杀其下数千人归建德众益盛至万人犹保高鸡泊倾身接物执苦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
死力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人讨士达士达自以智力不及建德乃推为军司马以兵属焉建德使士达守辎重自以精兵七千迎绚诈
为亡状遣绚书约条请前驱执贼自効绚信之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兵懈不设备建德袭杀其军数千人绚以数十骑去追斩于平原隋遣太
仆卿杨义臣讨破张金称于清河乘胜欲遂入高鸡泊建德谓士达曰隋善将独义臣耳新破金称其锋不可当引兵避之彼欲战不得军老食
乏乘之可有功士达不纳留建德守壁身将兵逆战置酒享士建德闻曰东海公未捷遽自矜大祸至不日矣隋兵胜必长驱而来吾不能独支
乃留众保壁帅锐士据险待后五日义臣斩士达于阵追北薄垒守兵溃建德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义臣已杀士达谓余党不足
忧引去故建德得还平原为士达发丧招溃卒得数千人军复振自称将军初佗盗得隋官及士人必杀之惟建德恩遇甚备引故饶阳长宋正
本为客尊任之参决军议隋郡县吏多以地归之势益张众至十余万十三年正月筑坛场于河闲乐寿自立为长乐王建元丁丑 【按大业
十三年岁在丁丑建德以丁丑纪元必在其岁新书系之十四年误又大业十四年即唐武德元年也新书建德传先书大业十四年又书武德
元年亦误今并考正】 署官属分治郡县七月隋右翊卫将军薛世雄 【通鉴作左御卫大将军涿郡通守】 督兵三万讨之屯河闲七里
井建德以劲兵伏旁泽中悉拔诸城伪遁世雄以为畏稍弛备建德率敢死士千人袭之会大雾昼冥隋军惊溃相腾藉死者如邱世雄自变量百
骑亡去尽得其众获河闲丞王琮劳遣之琮复婴城建德进攻未下明年河闲食尽闻炀帝遇弒琮率吏发丧乘城大临建德遣使八吊琮因请
降建德为退舍饬僎具琮率郡属素服面缚军门建德亲释之麾下或言河闲久拒守多杀士今力穷而下请烹之建德曰琮谊士也吾方旌擢
以励事君者且往为盗可妄杀人今将安百姓安天下而害忠臣乎即令其军曰先与琮有隙敢妄动者罪三族乃授琮瀛洲刺史始都乐寿号
金城宫冬至大会僚吏有五大鸟集其宫羣鸟从之又京城人献玄圭一景城丞孔德绍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与之侔国宜称夏建德然之 【
按是时始改国号曰夏新书于建元丁丑之前己书更号夏王者误也今删彼存此】 改元五凤以德绍为内史侍郎初上谷贼王须拔自号漫
天王以兵略幽州战死其将魏刀儿领其众壁深泽众十万建德以计袭取之并有其地 【新书载在大业十二年今从旧书】 武德二年
【新书作元年误】 宇文化及至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化及大逆不道吾欲为天下诛之何如正本等皆曰善 【按建德
起于羣盗非真为隋报雠新旧书载建德与其臣语甚详今皆删】 即引兵讨化及连战破之化及保聊城乃纵撞车机石四面乘城拔之建德
人先谒萧皇后语称臣执宇文智及杨士贤元武达许宏仁孟景等召隋文武官共临斩之枭首辕门囚化及并其子载以槛车至大陆县斩之
【按隋书云载之河闲斩之通鉴云至襄国杀之今据新旧唐书】 建德性约素不喜食肉饭脱粟加蔬具妻曹未尝衣纨绮每下城破敌赀
宝并散赉将士至是得隋宫人千数皆放去乃以诛化及报越王侗侗封为夏王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右仆射 【旧书作左仆射】 兵
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余随才署职委以政事有愿往关中及东都者听仍给道里费以兵护出于境八月攻洺州陷
之遂迁都焉更号万春宫遣使朝侗与王世充结欢俄而世充废侗乃绝之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书称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以齐王暕子
政道 【宰相世系表杨慎矜突厥传作正道】 为郧公义成公主在突厥遣使迎萧后建德自将千余骑送之并献化及首未几连突厥侵相
州刺史吕珉死之进攻卫州执河北大使淮安王神通同安长公主黎阳守将李世绩释之复使世绩守黎阳馆王公主馈以客礼滑州刺史王
轨为奴所杀以首奔建德建德曰奴杀主大逆命斩奴而返轨首滑人德之遂降齐济二州亦降兖贼徐圆朗闻风送款三年世绩自拔归国吏
白建德诛其父建德曰世绩唐臣不忘其主忠也父何罪释不问高祖遣使修好建德即以公主等归京师尝执赵州刺史张志昂 【旧书作
张昂】 邢州刺史陈君宾大使张道源等将杀之国子祭酒凌敬谏曰彼悉力坚守以穷就禽仗节士也今杀之无以劝建德怒曰我傅其城犹
不下劳费士旅何可赦敬曰王之大将高士兴抗罗艺于易南兵未交士兴即降可乎建德悟即释之建德大将王伏宝数持兵功略在诸帅上
或谗其反建德杀之伏宝临死呼曰我无罪王何信谗自刈左右手乎后战数不利纳言宋正本好直谏建德复听谗言杀之政教益衰 【据
旧书增】 九月建德自帅师围幽州为罗艺所败艺乘胜袭其营建德阵营中填堑而出败艺众进薄其城不能拔乃还 【通鉴载此事在十
月】 济阴贼孟海公兵三万据周桥城以掠河南建德自击之会秦王伐东都其中书舍人刘斌 【通鉴一作刘郴】 献说曰唐据关内郑
王河南夏有冀方此鼎足相持势也今唐郑二国兵不解唐强郑弱势必举郑郑灭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莫若援郑使郑抗其内我攻其
外唐之兵必却唐却而郑完然后徐观其变郑若可图因而取之并二国乘唐师老长驱而西关中可遂有也建德曰善会世充遣兄子琬及长
孙安世乞师建德即令其臣李大师魏处绘诣唐请解郑围秦王留之不答四年建德克周桥虏海公留其将范愿戌之悉发海公徐圆朗之众
并兵号三十万救世充至滑州世充行台仆射韩洪开城纳之进逼元梁管三州皆陷遂屯荥阳运粮泝河西上舟相属不绝壁成皋东原筑营
板渚遣使与世充约期三月秦王进据虎牢翌日以骑五百觇建德营设伏道侧独与数骑进未至贼营三里觉贼出骑追之王渐却诱至伏所
卒起奋击贼骑惊引去追斩三百级获其将殷秋石瓒建德失二将又闻唐兵精顿六十日不敢西其诸将又新破海公掠获盈给日夜思归凌
敬说建德曰今唐以重兵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踰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收河东
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捣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建德将从之而王琬长孙安世曰请兵西又阴赍金王啖诸将
以乱其谋众乃曰凌敬书生岂知战建德乃谢敬曰今士心锐天赞我也方用众议不得如公言敬固争建德怒命扶出其妻谏曰祭酒计甚善
夫自滏口道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因招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难舒矣今顿兵虎牢下徒自苦恐无功建德曰此非女子所
知且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胡寅以凌敬之策虽善而汾晋蒲坂非不战所能下若延引日月世
充破而建德仍不免于亡此老生常谈耳使建德是时果集兵向秦如孙膑之直趋大梁未必不足以夺洛阳城下诸军之气特为诸将所惑一
战被擒所谓神昧当几非天夺其魄者欤】 五月自板渚出为阵西薄泛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而前秦王登虎牢城望其军按甲不战曰贼起
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士嚣令不肃也逼城而阵有轻我心待其饥破之果矣日中建德士皆坐列渴争饮意益怠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
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驰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建德被重创窜牛口谷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获之传而西斩长安市年四
十九建德妻与其左仆射齐善行以骑数百遁还洺州余党欲立其养子为主善行曰夏王奄定河朔号为威强今一出不复非天命有归哉不
如委心请命无为涂炭生民也遂分府库散给将士令各解去善行乃与右仆射裴矩行台曹且率官属及建德妻并传国玉玺来降建德起兵
至灭凡六年
△辥举
辥举兰州金城人 【旧书云河东汾阴人父汪徙居金城】 善射殖产巨万好结纳边豪为长雄隋大业末任金城府校尉陇西盗起金
城令郝瑗将讨贼募兵数千檄举将始授用大会置酒举与子仁果 【通鉴考异曰唐高祖实录先作仁果后作仁杲新旧高祖太祖纪辥举
传柳芳唐厯柳宗元集皆作仁杲太宗实录吴兢太宗勋吏革命纪焦璐唐朝年代记陈岳唐统记皆作仁果今醴泉昭陵前有石马六匹其一
铭曰白蹄乌平辥仁果时所乘此最可据今从之】 及其党劫瑗于坐矫称捕反省即起兵囚郡县官发粟以赈贫乏自号西秦霸王建元秦兴
以仁果为齐公少子仁越为晋公它贼宗罗■〈日侯〉帅众下之以为义兴公更招附余盗剽马牧兵锋甚锐所徇皆下隋将皇甫绾兵万人
屯枹罕举以精卒二千袭之遇于赤岸大风且澍逆举阵绾不击俄反风绾屯气色噎冥部伍错乱举介骑先众乘之绾阵大溃进陷枹罕岷山
羌锺利俗以众二万降举大振进仁果为齐王东道行军元帅罗■〈日侯〉为义兴王副之 【通鉴作兴王】 仁越晋王河州剌史因徇下
鄯廓二州不阕旬尽有陇西地众十三万 【按隋书炀帝纪通鉴辥举率众反在大业十三年四月新旧书本传但书大业末至僭号兰州始
书十三年未详孰是】 十三年僭帝号于兰州 【通鉴考异曰唐高祖实录武德元年四月辛卯举称尊号今从唐书举传】 以妻鞠为后
仁果为太子使仁果围秦州仁越趋剑口掠河池太守萧瑀拒却之遣将常仲兴渡河击李轨与轨将李赟战昌松仲兴败军没于轨仁果克秦
州举往都之仁果寇扶风汧源贼唐弼拒之不得进初弼立李宏芝为天子有众十万举遣使招弼弼杀宏芝从举仁果闻弼无备袭之尽夺其
众弼以数百骑走军益张号二十万将窥京师会高祖入关遂留攻扶风秦王击破之斩首数千级逐北至陇还举畏王踰陇追之问其下曰古
有降天子乎黄门侍郎褚亮曰赵佗归汉刘禅仕晋近世萧琮其家今存转祸为福自古有之卫尉卿郝瑗曰亮之言非也昔汉祖兵屡败蜀先
主尝亡其妻子卒成大业岂可一不胜便为亡国计乎举亦悔其言乃曰聊试公等即厚赐瑗以为谋主瑗请连梁师都厚赂突厥合从东向举
从之约突厥莫贺咄设犯京师会都水监宇文歆使突厥歆说止其兵故举谋塞武德元年丰州总管张长逊 【一作愻愻逊古通用】 击罗
■〈日侯〉举悉兵拔之屯析墌以游军掠岐豳秦王御之次高墌度举粮少利速鬬坚壁老其兵会王疾卧屯不出而举数挑战行军长史刘
文静殷开山观兵于高墌 【殷开山传作析墌误析墌在泾州保定县仁果嗣立都此】 恃众不设备举兵掩其后遂大败死者十六大将慕
容罗■〈日侯〉李安远刘宏基皆没王还京师举拔高墌仁果进逼寍州郝瑗谋曰今唐新破将卒禽俘人心摇矣可乘胜直趋长安举然之
方行而病召巫觇视言唐兵为崇举恶之未几死仁果立伪谥举武皇帝未及葬而仁果灭
辥仁果
辥仁果
仁果多力善骑射号万人敌性贼悍每破阵军获俘必断舌刈鼻或舂斮之尝得庾信子立怒其不降磔之火渐割以啖士拔秦州取富人
倒悬以酢注鼻或杙其隐以求财举每戒曰汝才略足办事而伤于虐终覆吾宗及继立诸将素有隙者咸猜惧郝瑗哭举病不起繇是兵稍衰
秦王率诸将复壁高墌诸将请战王曰我军新衄锐气少贼骤胜而骄有轻我心我闭壁以折之伺衰而击可一战禽也因令军中曰敢言战者
斩久之仁果粮乏挑战不许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秦王用兵之长大约始以持重养锐继以深入赴机前后屡战屡胜厯厯不爽虽英
略天授然兵家言静若处女狡若脱兔者正复不外此道】 其将牟君才内史令翟长愻 【旧书作长孙或作长逊】 以众降左仆射锺俱
仇以河州降王策贼可破遣将军庞玉击宗罗■〈日侯〉于浅水原战酣王以劲兵捣其背罗■〈日侯〉败王悉军驰之夜半至析墌迟明
围合仁果率伪官属降王受之以仁果归京师及酋党数十人皆斩之举父子盗陇西五年灭 【按举以隋大业十三年丁丑据陇西唐武德
元年戊寅仁果亡实止二年新旧本传俱作五年疑传写之讹或僭号在十三年而起事实在十年乎】 初仁果降诸将贺且问曰罗■〈日侯
〉虽破而贼城尚坚王能下之何也王曰罗■〈日侯〉健将非急追之使得还城未可取也故吾使贼不及计是以克之诸将悦服初羌豪旁
仚地 【通鉴作企地】 附辥举及仁果败亦来降留长安仚地不乐帅其众叛 【新书仚地降诏即统其众未几复叛今从通鉴】 入南
山县商洛出汉川所过剽害至始州掠王氏女醉寝于野王取屳地所佩刀斩之送首梁州诏封女为崇义夫人
△李轨
李轨字处则凉州姑臧人以财雄边好赒人急隋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辥举乱金城轨与同郡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等计曰举暴
悍今其兵必来吏孱怯无足与计者欲相戮力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庸能束手以妻子饵人哉众允其谋共举兵然莫适敢主曹珍曰我闻谶书
李氏当王今轨贤非天启乎遂共降拜以听命修仁夜率诸胡入内苑城建旅大呼轨集众应之执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遂自称河西
大梁王署官属 【据隋书炀帝纪及通鉴事在大业十三年】 初突厥曷挲那可汗弟达度阙设内属保会寍川至是称可汗降于轨谨等议
尽杀隋官分其产轨曰诸公既见推当禀吾约今军以义兴意在救乱杀人取财是为贼何以求济乎乃以统师为太仆卿士政太府卿会辥举
进兵来侵轨遣将败之昌松斩首二千级悉虏其众轨纵还之李赟曰今力战而俘又纵以资敌不如尽坑之轨曰不然若天命归我当禽其主
此皆我有也不者留何益未几拔张掖炖煌西平枹罕悉有河西武德元年高祖方事辥举遣使慰结谓轨为从弟轨喜乃遣弟懋入朝帝拜懋
大将军还之诏鸿胪寺少卿张俟德执节册拜轨凉王会轨僭帝位建元安乐 【按隋书炀帝纪及旧书轨传初称凉王即改元安乐今据新
书及通鉴】 以其子伯玉为太子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攻陷河州俟德至轨召其下议曰一姓不可竞王今欲去帝号东向受册可乎曹珍
曰业已为天子奈何受人官必欲以小事大请行萧詧故事称梁帝而臣于周轨从之乃遣其尚书左丞邓晓来朝奉书称从弟大凉皇帝臣轨
而不受官爵帝怒囚晓不遣初轨以梁硕为谋主授吏部尚书硕有算略见故西城胡种族盛劝轨备之因其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怨又轨子仲
琰尝候硕硕不为起仲琰憾之乃相与谮硕轨不察齐鸩其家杀之繇是故人稍疑惧不为用有胡巫妄曰上帝将遣玉女从天来遂召兵筑台
以候女多所縻损属荐饥人相食轨毁家赀赈之不能给议发仓粟曹珍亦劝之谢统师等故隋官内不附欲离沮其众乃廷诘珍曰百姓多饥
死皆弱不足事者壮勇士终不肯困且储廪以备不虞岂宜妄散仆射苟悦人情非国计轨曰善乃闭粟下益怨修仁兄兴贵在长安自表诣凉
州招轨帝曰轨据河西连吐谷浑突厥今兴兵讨击尚为难单使弄颊可下邪兴贵曰轨盛强诚然若晓以逆顺祸福宜听如凭固不受臣世凉
州豪望多识其士民而修仁为轨信任典事枢者数十人若候隙图之无不济帝许之兴贵至凉州轨授以左右卫大将军因闲访以自安策兴
贵对曰凉州地不过千里无险固自守又滨接戎狄非我族类若举河西地奉图东归虽汉窦融未足吾比轨不答久之曰昔吴王濞以江左兵
犹称己为东帝我今居河右不得为西帝乎君无为唐诱致我兴贵惧谢曰窃闻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今合宗蒙任敢有他志兴贵知轨
不可以说乃与修仁等潜引诸胡兵围其城轨以步骑千余出战先是辥举柱国奚道宜率羌兵奔轨轨许以刺史而不与道宜怨故共击轨轨
败人城引兵登陴须外援兴贵传言曰唐使我来取轨不从者罪三族于是诸城不敢动轨叹曰人心去矣携妻子上玉女台属酒为别修仁执
送之斩于长安自起至亡凡三年招以兴贵为右武侯大将军封凉国公 【李憕传称右骁卫大将军归国公按兴贵与此小异】 修仁左武
侯大将军申国公邓晓闻轨亡入贺帝曰而委质李轨闻其亡不少蹙乃蹈抃以悦我不尽心于轨能竭节于我乎遂废不齿
△刘武周
刘武周瀛州景城人父匡徙马邑武周骁悍善骑射喜交豪杰兄山伯尝詈辱之曰汝不择所与必灭吾宗武周因去至洛为太仆杨义臣
帐下募征辽有功补建节校尉还马邑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雄颇爱遇之令总虞候直阁下久之盗仁恭侍儿惧觉诛又见天
下己乱阴有异计因宣言于众曰今岁饥死者骨相枕于野府君闭仓不恤岂忧百姓意乎军皆愤怨武周知众心摇动因称疾卧家豪杰往候
谒遂大言曰壮士岂能死沟壑今官粟红腐于仓谁能与我共取之诸恶少年皆愿从隋大业十三年与其徒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武
周上谒万岁目后人斩仁恭持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遂开仓赈穷绝驰檄属城皆下得兵万余自称太守 【通鉴考异曰创业注云二月己
丑马邑军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其郡自称天子国号定杨按唐书武周据汾阳宫乃僭号于时未也】 遣使附突厥雁门丞陈孝意虎贲
郎将王智辩合兵围其桑干镇会突厥至武周与共击智辩破之孝意奔还雁门雁门人杀之以城归武周武周因袭破楼烦进据汾阳宫取宫
人赂突厥始毕可汗报以马其众遂入攻得定襄突厥以狼头纛立武周为定杨可汗僭称皇帝以妻沮为后建元天兴初上谷贼宋金刚有众
万余与魏刀儿连和刀儿为窦建德所攻金刚救之大败率余众四千归武周武周素闻金刚善兵得之喜封为宋王属以军分家赀半遗之金
刚亦自结出其妻而聘武周妹说武周取晋阳南向平天下武周授金刚西南道大行台武德二年总兵二万侵并州次黄蛇镇又连突厥锋无
前遂破榆次拔介州进围太原诏遣太常少卿李仲文御之为贼所执举军没仲文逃还贼因破平遥取石州杀刺史王俭略浩州诏右仆射裴
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拒之寂战败绩齐王元吉委并州遁武周入据之遣金刚攻陷晋州执右骁骑卫将军刘宏基进破浍州夏县人吕崇茂
杀其令自号魏王以应贼隋河东守将王行本与武周合关中震动高祖诏秦王督兵进讨自龙门渡河屯栢壁与金刚相持 【据通鉴增】
又诏永安王孝基等攻夏县不克贼将尉迟敬德袭破孝基军 【详见李基传】 将还浍州秦王邀战破之于美良川敬德复与别帅寻相援
王行本于蒲正又破却之蒲州降武周攻李仲文于浩州不胜遣将黄子英护饟道骠骑大将军张德政袭斩之虏其众武周部将稍离金刚以
粮道乏卒饥引去王追至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斩级数万金刚走介州官军追之以余众二万出西门背城陈亘七里王令李世绩程知节
秦叔宝为北军翟长愻秦武通为南军既战小却王以精骑突击破之金刚将轻骑去贼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降收其精兵遂复介州武周
闻金刚败大惧弃并州北走突厥金刚收散卒将复战众不为用亦奔突厥并州平未几金刚背突厥欲还上谷为追骑所斩武周亦谋归马邑
计露突厥杀之起兵六年而灭
苑君璋
苑君璋
苑君璋者武周妹婿也武周将南侵君璋谏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
无继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是为上策武周不听使君璋守朔州引众内侵及败泣曰不用君言乃至此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
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其兵高祖遣使招之部将高满政劝君璋尽杀突厥以降唐君璋不从满政因众心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
马邑来降拜朔州总管荥国公君璋复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夷其党乃去退保恒安所部多叛去势蹙请降高祖遣使赐之金券会颉利亦
召之意犹豫子孝政谏曰大人许降唐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即单骑南奔君璋论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
威曰恒安山川形胜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倚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唐君璋然之执唐使送突厥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久之见颉
利政乱率所部降入朝拜安州都督 【通鉴作隰州都督今从新旧二史】 封芮国公食五百户君璋不晓书然天资习事厯职有惠称贞观
中卒 【按君璋降唐以后无他表见又翻覆持两端非唐功臣可比新书与子和等别为立传今从旧书附武周传】
△高开道
高开道沧州阳信人世煮盐为生少趫勇走及奔马隋大业末依河闲贼格谦谦为隋兵围捕左右奔散开道独身决战杀数十人谦得免
遂引为将军谦灭与其党百余人亡海曲后出剽沧州众稍附因北掠戌保自临榆至怀远皆破有之复引兵围北平隋守将李景度不能支拔
城去武德元年陷渔阳郡有铠马数千众万人自号燕王改元始兴 【通鉴考异曰实录唐书皆无开道年号柳璨注正闰位厯云年号天成
宋庠纪年通谱开道年号始兴未知孰是】 先是怀戎浮图高昙晟者因县令具供与其徒袭杀令伪号大乘皇帝以尼静宣为耶轮皇后建元
法轮遣使约开道为兄弟封齐王开道引众从之居三月杀昙晟并其众窦建德围罗艺于幽州艺请救开道以骑二千赴之建德解去乃因艺
使请降诏以为蔚州总管北平郡王赐姓李氏开道以轻骑五百抵幽州欲图艺自从数骑入都督府且观艺艺与张饮尽欢知不可图遂去五
年幽州饥开道许输以粟艺遣老弱凑食皆厚遇之艺悦不为虞更发兵三千车数百及马驴千往请粟开道悉留不遣遂北连突厥告绝于艺
复称燕与刘黑闼联兵入寇开道攻易州不克遣将谢棱诡降于艺请兵应接艺众至棱纵击破之因道突厥俱南恒定幽易等骚然罹患颉利
以开道善攻具与俱攻马邑拔之时羣盗相继平开道欲降自疑反复得罪犹恃突厥自安然将士多山东人思归众益厌乱初开道募壮士数
百为养子卫合下及刘黑闼将张君立亡归开道命与爱将张金树分督之金树潜令左右数人伪与诸养子戏至夕入合绝其弓弦又取刀矟
聚床下既暝抱之趋出金树以其徒噪攻之诸义子将搏战亡弓矟君立举火外城应之帐下大扰开道顾不免擐甲挺刃据堂坐与妻妾奏妓
饮酒金树畏不敢前天且明开道先缢其妻妾及诸子而后自杀金树罗兵取养子皆斩之亦杀君立而归开道起兵凡八年灭诏以金树为北
燕州都督
△刘黑闼
刘黑闼贝州漳南人嗜酒亡赖父兄患苦之与窦建德少相友惰末亡命从郝孝德为盗后事李密为裨将密败王世充虏之以其武健补
马军总管镇新乡窦建德攻新乡虏黑闼用为将封汉东郡公建德有所经略常委以斥候阴入敌中觇虚实乘隙夺奇兵出不意多所摧克军
中号为神勇武德四年建德败还匿漳南杜门不出会高祖召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将用之愿等疑畏谋曰王世充举洛阳降骁
将杨公卿单雄信之徒皆夷灭今召吾等若西入关必无全且夏王于唐固有德往禽淮安王同安公主皆厚遣还之今唐得夏王即加害我不
以余生为王复雠无以见天下义士于是谋反卜所主刘氏吉共往见故将刘雅告之不从众怒杀雅去范愿曰汉东公黑闼果敢多奇略今欲
收夏王亡众集大事非其人莫可乃之漳南谒黑闼以告黑闼喜椎牛飨士得兵百余人袭漳南县破之贝州刺史戴元祥魏州刺史权威合兵
讨击皆败死建德故时左右稍归之兵寖盛乃设坛漳南祭建德自称大将军陷厯亭杀守将王行敏饶阳贼崔元逊攻陷深州杀刺史裴晞应
之兖州贼徐圆朗亦相连和遂取瀛州攻定州残之乃移檄赵魏建德将卒往往杀官吏附贼进至宗城众数万黎州总管李世绩战败走洛州
黑闼追之步卒五千皆覆世绩挺身免黑闼遣使北结突厥颉利颉利遣俟斤宋邪那率骑从之军大振不半年尽有建德故地高祖诏秦王及
齐王元吉讨之五年黑闼陷相州号汉东王建元天造以范愿为左仆射董康买兵部尚书高雅贤为左领军王小胡为右领军召建德僚属悉
复用之都洺州秦王率兵次汲数困贼进下相州二月秦王破之于列人取洺水使总管罗士信守之黑闼攻陷洺水土信死王阻水为连营分
奇兵绝其馈路黑闼数挑战坚壁不为动三月贼粮尽王度必欲战豫壅洺水上流敕吏曰须贼渡亟决之黑闼果率骑二万绝水阵与王师大
战众溃水暴至贼众不得还斩首万余级溺死数千黑闼与范愿等以残骑奔突厥山东平秦王还黑闼藉突厥兵复入寇攻定州旧将曹湛 【
新书作曹该今从旧史及通鉴】 董康买先逃鲜虞聚兵应之诏淮阳王道玄为河北总管讨黑闼战败死 【详见道玄传】 繇是河北复
叛黑闼仍都洺州九月诏齐王元吉击之 【通鉴在十月道建成将兵则在十一月】 不进又诏皇太子建成督兵并力频战皆捷十二月与
黑闼战于魏州城下破之追北至毛州 【新书传皇太子齐王悉兵战馆陶黑闼大败引军走■〈目聂〉北至毛州按馆陶即毛州新史分
为二地误今从高祖实录】 黑闼整众背水济渠阵纵骑搏之贼赴水者数千黑闼遁去骑将刘弘基追蹙贼不得休明年正月驰至饶阳骑能
属者纔百余困且馁黑闼所署总管崔元逊迎拜延之入黑闼不许元逊固请且泣乃进城下元逊馈之方饭车骑诸葛德威 【旧书本传及
高祖纪作葛德威】 勒兵前黑闼骂曰狗辈负我遂执诣皇太子所斩之德威举郡降山东遂定余党及突厥兵间道亡定州总管双士洛邀战
破平之
徐圆朗
徐圆朗
徐圆朗者兖州人隋末为盗据本郡以兵徇琅琊以西北至东平尽有之胜兵二万附李密密败归窦建德山东平授兖州总管鲁郡公会
黑闼兵起圆朗执安抚使盛彦师应之自号鲁王黑闼以为大行台元帅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州豪杰皆杀吏应贼秦王已破黑闼遣兵屯济
阳经略之圆朗惧河间人刘复礼说圆朗曰彭城有刘世彻才略不常将军欲自用恐败不如迎世彻立之功无不济圆朗谓然乃迎之或说圆
朗曰闻公迎刘世彻信乎公亡无日矣独不见翟让用李密哉 【通鉴考异曰革命记云盛彦师以世彻有虚名恐二人相得为患益深因说
圆朗使不纳按实录彦师奔王薄与薄共杀李义满三月戊戌王薄死丁未黑闼乃败彦师在圆朗所时黑闼未败也今称或说以阙疑按新书
亦以为彦师语今从通鉴】 圆朗信之世彻至夺其兵以为司马遣徇地所至皆下复忌而杀之淮安王神通李世绩合兵攻圆朗圆朗数败穷
蹙弃城与数骑夜亡为野人所杀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