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本章共 8.9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礼略 【二】
吉礼 【二】
○吉礼二
方丘
社稷
山川
耤田
先蚕
△方丘 【神州后土附】
唐代宗大厯十二年增修北郊坛文宗太和三年太常寺奏北郊祀皇地祇坛请直斋宫一所可之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有司上言孟冬祭神州地祇请奉懿祖昭圣皇帝配
宋初方丘在宫城北以夏至祭皇地祇别为坛于北郊以孟冬祭神州地祇真宗景德三年以太常寺言神州坛迫隘徙于方丘之西四年
正月以朝陵遣工部尚书王化基诣汾阴后土祠 【汉武帝所立脽上祠】 致祭用大祀礼大中祥符三年八月诏以来年春有事于汾阴后
土有司定制四年正月备銮驾出京师二月诣脽坛如封禅礼仁宗庆厯时夏至祭皇地祇用犊羊豕各一皇佑初礼官言皇地祇坛卑陋不应
典礼请如唐制增广之五年诸坛皆改神宗元丰四年诏亲祀北郊并如南郊之仪有故以上公摄事六年礼部太常寺上亲祀仪并如南郊其
摄事唯改舞名不备官其俎豆乐器圭币之数史官奉祀册并如亲祀 【元佑后分祭合祭详见郊天】 徽宗崇寍元年礼部尚书黄裳言南
郊坛十二龛从享星位具载其名至于北郊第以岳渎海镇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目别以四方置于成壝而不列其名今讲行大礼宜诏
礼官考其名位礼部员外郎陈旸奏五行之帝既从享于南郊第一成则五行之神亦当从祀于北郊第一成昆仑神州宜列从祀之位又地莫
尊于大祇而五岳帝次之欲升之第一成并从之政和三年礼制局定方坛为再成再壝俱应坤地之数四年夏至亲祀皇地祇于方泽并如郊
祀仪是后七年至宣和二年五年亲祀者凡四高宗绍兴初惟用酒脯鹿臡行一献礼二年太常少卿程瑀言皇地祇当一依祀天仪式又言国
朝祀皇地祇设位于坛北南向政和设于南方北向令北面望祭于经典无据请仍南向并从之
辽祭木叶山以国俗行事 【详见郊天】 金海陵天德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礼渐备北郊方丘在通元门外当阙之亥地方
坛四成成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壝三周四面三门夏至日祭摄官行三献礼
元世祖时每岁遣使代祀后土至元五年建后土祠于太寍宫十三年又立后土祠于平阳成宗大德九年礼官博士奏冬至圜丘惟祀昊
天上帝其方丘祭地之礼续议以闻制曰可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臣及太常礼官言郊祀者国之大礼今南郊之礼巳行而北郊之礼未举明
年夏至祀北郊请以世祖配制可三年博士李之绍蒋汝砺疏曰案方丘之礼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五月其丘在国之北礼神之玉以黄
琮牲用黄犊币用黄缯配以后稷其方丘之制厯代不同然无出于三成之式今拟取坤数用六之义于都城北六里壬方择地中为方坛三成
四陛外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壝之外治四面令稍低下以应泽中之义宫室墙围器皿色并用黄其神州地祇以下从祀自汉以来制度不一
至唐始因隋制以岳镇海渎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各从其方从祀今盍参酌举行然终元世北郊竟未立云
明初建方丘于太平门外钟山之阴坛二成成皆四出陛陛八级太祖洪武二年夏至祀方丘皇地祇北向其仪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
帛祝馔而埋之与郊天异余并同圜丘三年亲祀方丘以仁祖配岳镇海渎从祀增祀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 【洪武十年定南郊天地合祭
详见郊天】 成祖迁都建大祀殿合祭天地制如南京世宗嘉靖九年建方泽于安定门外每岁夏至祭祀以太祖配神宗万厯三年张居正进
郊祀图册请复合祀天地于大祀殿以二祖配从之
(臣)等谨按唐宋虽合祭天地而不废北郊至明建大祀殿而北郊遂废又其制也屋而不坛其祀也以春不以冬此礼之大变也嘉靖
改建郊丘古制始复惜中世以后怠于亲郊故一再传而张居正遂得以为言复行合祭虽继世之君苟安简便亦由世宗有慕古之心而无行
礼之实不足以垂法后人故也
△社稷
唐德宗贞元五年国子祭酒包佶奏礼天子社稷用太牢大厯中敕祀少牢社稷依开元礼为中祀沿用少牢至今未改宜准礼用太牢
周太祖广顺三年太常礼院奏定社稷坛制度诏可宋制岁以春秋二仲及腊日祭太社太稷为大祀州县则春秋二季刺史县令初献上
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牲用少牢仁宗庆厯三年定社稷牲牢之数用羊豕各二报用两圭有邸祈不用玉神完元丰三年详定所言
社稷祝版牲币馔物并请瘗于坎不设燔燎又言周礼以血祭祭社稷今祭社不用血祭背违经典请祭社稷以埋血为始古者祭社君南向于
北墉下所以答阴也今社壝无北墉而有司摄事乃设东向之位于礼非是请太社壝内设北墉以备亲祀南向答阴之位其有司摄事则立北
墉下少西又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今太社太稷用少牢不应礼请加角握二牛又社稷之祭有瘗玉而无礼玉开元礼太社
太稷并以两圭有邸请下有司造之以礼神仍诏于坛侧建斋厅三楹以备望祭先是州县社主不以石礼部以为社主用石取其坚久请令州
县社主用石尺寸广长半太社之制遂下太常修入祀仪哲宗元佑中从博士孙谔言祭太社太稷皆设登歌乐高宗南渡初规制未备绍兴元
年以春秋二仲及腊前祭社稷于天庆观以酒脯一献明年望祭于临安天寍观八年改祀于惠照斋宫始用羊豕皆四十四年诏筑坛壝于观
桥之东立石主置太社令一员太社坛广五丈五色土为之稷坛在西如其制社以石为主形如钟长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四面宫垣饰
以方色覆以黄土面各一屋三门每门二十四戟四隅连饰罘罳如庙制中植以槐其坛三分宫之一在南无屋孝宗淳熙四年命临安守臣更
立望祭殿及庖室斋庐仪视神州设太社太稷位于坛之南方北向后土句芒后稷氏位于其西东向金海陵贞元元年有司奏立社稷坛于上
京世宗大定七年建坛于中都其制外四周为垣南向开一神门门三间内又四周为垣东西南北各开一神门门三间各列二十四戟连饰罘
罳无屋于中稍南为坛位令三方广阔一级四陛以五色土各饰其方中央覆以黄土其高广主石与宋同坛南栽栗以表之近西为稷坛如社
坛之制而无石主四壝门各五间两塾三门门列十二戟壝有角楼楼之面皆随方色饰之外门止一间不施鸱尾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乐用
登歌礼三献太尉太常卿光禄卿行事其州县祭享一如唐宋旧仪
元世祖至元七年有诏岁祀太社太稷十一年颁坛壝仪式于诸路三十年正月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壝
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尺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依方面以五
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如社坛之制其上四周纯用黄土坛皆北向立北墉于社稷之北以砖为之饰以
黄泥瘗坎二于稷坛之北少西深足容物二坛周围壝垣以砖为之高五丈广三十丈四隅连饰内壝垣棂星门四所外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
三列戟二十有四社主用白石 【制如宋金】 稷不用主树松于二坛之南各一玉币社稷皆黝圭一缫藉瘗玉一以黝石代之正配位皆玄
币一各长一丈八尺牲用黝牛一其角握副羊豕各四祭日以春秋二仲上戊成宗元贞二年冬诏太常州县社稷坛壝置坛于城西南二坛方
广视太社太稷杀其半牲用羊豕余与太社太稷同三献官以州长贰为之仁宗延佑六年改祀社稷用中戊
明太祖洪武元年建社稷于宫城西南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岁以春秋二仲上戊亲祀以句龙后稷配牲用犊羊豕各一礼用三
献又颁制于天下郡邑坛建于城西北东社西稷每岁春秋二仲月祭长官行三献礼三年于太社太稷坛北建祭殿五间又北建拜殿五间以
备风雨四年定王国社稷之制立于王国宫门之右坛方三丈五尺高三尺五寸四出陛其制上不同于太社下异郡邑之制十年上以太社太
稷分祭配祀皆因前代制欲更制为一代之典下礼部议从尚书张寿议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合祭设木主而丹漆之祭则设于
坛上祭毕收藏仍用石主埋坛中如唐宋之制罢句龙与后稷配位以仁祖配升为大祀十一年春祭社稷行新定仪迎神送神饮福凡十二拜
余如旧惠帝建文元年二月祀社稷奉太祖配成祖永乐十九年建北京社稷坛坛制祀礼一如南京旧式仁宗洪熙后以太祖太宗同配世宗
嘉靖九年改正社稷配位仍以句龙后稷配先是亲耕礼成以给事中王玑言欲推衍耕耤之道礼部议西苑地宽宜令农夫垦蓺其中上以春
秋临幸观省收其所入输之神仓上可其议命建土谷坛于豳风亭西十年更名帝社帝稷以上戊明日祭后改次戊戊在朢后则用上巳春告
秋报为定制穆宗隆庆元年礼部言帝社帝稷之名自古所无嫌于烦数宜罢从之 【案帝社帝稷之名唐神龙年间礼臣祝钦明实主其说
以附于王自为立社曰王社之礼明隆庆礼臣言自古所无殊为失考以其烦数而罢之则得矣】
△山川
唐肃宗至德二载敕改汧阳郡吴山为西岳 【上元时又改吴山为华山华山为泰山华州为泰州华阴县为泰阴县宝应元年复旧】
代宗广德二年诏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宜令所管致祭德宗贞元二年诏太常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镇祭岳渎等四年复御署祭岳镇海渎祝
版文宗开成二年封终南山敕准四镇例以本府都督刺史充献官每年以季夏土旺日祭之
后唐愍帝应顺元年诏三京诸道州府界内名山大川祠庙有益于民者以时虔祀潞王清泰元年五月诏封吴岳为灵应王其祀享官属
仍旧仪同五岳
晋高祖天福二年命使祀五岳四渎诏下各州府量事修崇所有近庙山林仍禁樵采
周太祖广顺二年五月亲征兖州遣翰林学士祭东岳庙
宋初沿旧制祭东岳于兖州西岳于华州北岳于定州中岳于河南府太祖建隆四年平湖南命给事中李昉祭南岳继命有司制诸神衣
冠剑履遣使易之开宝四年广南平遣司农少卿李继芳祭南海除去刘鋹所封伪号及宫名易以一品服又诏岳渎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
庙丞专管祀事六年遣使奉衣冠剑履送西镇吴岳庙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祠以一太牢加两圭有
邸沉之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秘书监李至请遵旧制就五方迎气日祭各方岳镇海渎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
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
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日祀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巫闾就北岳庙望祭
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旺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真宗景德三年令澶州置河渎庙大中祥符元年封
禅礼毕诏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又封泰山通泉庙为灵派侯亭山庙为广禅侯峄山庙为灵岩侯十一月车驾至澶州幸河渎庙进号显圣
灵源公四年祀汾阴命官祭西海及汾河车驾至潼关遣官祭西岳及河渎并用太牢备三献礼复亲谒华阴西岳庙羣臣陪位庙垣内外列黄
麾仗遣官分奠庙内诸神加号岳神为顺圣金天王还至河中亲谒奠河渎庙及西海望祭坛五月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
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其玉册如宗庙谥册遣官分诣五岳充奉册使副又加上五岳帝后东曰淑明
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仁宗康定二年增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
王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皇佑五年益封南海洪圣广利昭顺王神宗元丰三年集贤校理陈侗言案周
礼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郑氏注四望谓五岳四渎也今四郊无四望坛请依礼建之下礼文详定所请兆岱山沂山东
海大淮于东郊衡山会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大海于南郊华山吴山西海大河于西郊常山医巫闾山北海大济于北郊每方岳镇共为一
坛海渎共为一坎以五时迎气日祭之皆用血祭瘗埋有事则祷之又以四方山川各附于本方岳镇海渎以下别为一坛一坎水旱则祷之其
北郊从祀及诸州县就祭如故诏每方岳渎共为一坛余从之元丰八年封西镇吴山为成德王徽宗政和三年礼局定岳镇海渎坛各高五尺
周四十步四出陛两壝每壝二十五步坛饰依方色祭岳镇海渎设位南向以西为上山川从祀西向以北为上是年诏四镇并封王沂山东安
王会稽山永济王医巫闾广寍王霍山应灵王高宗绍兴七年修岳镇海渎之祀岁以四立日及季夏土旺日设祭如祭五方帝礼孝宗干道五
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而东海以莱州隔绝不曾致祭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元丰中
尝建庙于明州定海县请依广州祭南海礼例遣官诣明州行礼诏可
辽尊木叶山为镇岁时临幸致祭兼及辽河之神望祭遣祠亦间举焉太祖天赞三年登阿勒坦音德尔山以麃鹿祭穆宗应厯十二年六
月祀木叶山及潢河圣宗统和七年遣巫觋祭名山大川十三年诏修山泽祠宇以时祭之
金世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旺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岳于泰安
州东镇于益都府东海于莱州东渎于唐州立夏日望祭南岳南镇于河南府南海南渎于莱州季夏土旺日祭中岳于河南府中镇于平阳府
立秋祭西岳于华州西镇于陇州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立冬祭北岳于定州北镇于广寍府望祭北海北渎于孟州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
十二年有司言长白山兴王之地理合尊崇敕封兴国灵应王即其北山地建庙宇十五年奏定长白山封册仪物冠九旒服九章玉圭玉册函
香币祝册遣使副各一员诣会寍府行礼二十一年册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冕八旒服七章圭册香币使副持节行礼并如册长白山
之仪二十五年封混同江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册礼如保陵公故事章宗明昌四年册长白山神为开天宏道圣帝加五镇四渎
王爵 【会稽山永兴王江会源王余封号与宋同】
元岳镇海渎代祀自世祖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
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
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三年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岳镇海渎土旺日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祀东
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三 【疑当作四】 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旺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又立夏日遥祭南海大
江于莱州界六月中岳镇土旺日祀嵩山于河南府界霍山于平阳府界七月西岳镇海渎土旺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
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十月北岳镇海渎土旺日祀恒山于曲阳县界医巫闾山于辽阳广寍路界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
县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其礼物每岁祀银香盒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四海五镇销
金幡二钞并二百五十贯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盒如前礼惟加银五十两或他有祷礼亦如之至元二十八年加上东岳为齐天大生
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中岳中天大寍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
王淮渎长源博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顺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东镇为元
德东安王南镇昭德顺应王西镇成德永靖王北镇贞德广寍王中镇崇德应灵王泰定三年遣使祠海神天妃作天妃宫于海津镇文宗天厯
二年加封天妃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着天妃顺帝至正十年诏加河渎神为灵源神佑弘济王仍重建河渎及西海神庙
明太祖洪武二年分天神地祇为二坛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定祭日以清明霜降等又改定建山川
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天地诸神凡设坛十九太岁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
次江西次湖广次淮东淮西次浙东浙西福建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北平陕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
川次京都城隍次旗纛诸神皆躬自行礼祝文太岁以下至四海五坛称臣钟山诸神称余皆亲署后又定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致祭三年诏
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各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六年以琉球诸国朝贡祀其山川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山川坛八年礼部尚书
牛谅言外国山川非天子所宜亲祀请附祭各省从之 【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瓜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
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 九年复定山川坛制凡十三坛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七坛东西庑各
三坛东京畿山川夏冬二季月将西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坛
壝乃敕十三坛诸神并停春祭每岁八月中旬择日祭之命礼部更定祭仪与社稷同成祖永乐中建山川坛于北京悉于南京旧制惟正殿锺
山右增祀天寿山神世宗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为天地神祇坛天神坛在左云雨风雷凡四坛地祇坛在右南向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
凡五坛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东向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祭余遣官摄祭太岁月将城隍别祀之穆宗隆庆元年礼臣言天地神祇巳从
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宜罢从之
(臣)等谨按礼记言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此不过言祭祀之礼秩如之耳后世缘此遂徧加岳镇海渎封号或为公或为王至宋而
岳神封为帝矣其尤不经者以人道求之而五岳皆有后焉明洪武三年诏曰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
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今宜依古定制并去其前代封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足以一正前代之谬矣又案城
隍之祀莫详其自始北齐书慕容俨传载俨镇郢城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相率祈请城隍神之见于史传始此然考太平府志载城隍
庙在府治东承流坊建于吴赤乌二年则由来已旧而庙祀亦非一处矣唐宋以来其祀徧天下或赐庙额或颁封爵至明而列在祀典葢有其
举之莫可废也矣窃稽礼记大蜡有八水庸居七说者谓水即隍也庸即城也其典未尝非古且祭法谓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
高城深沟实资保障仿诸古者门井户灶之祀孰为重轻宜乎索飨祈报之因时勿替云
△耤田
唐肃宗干元二年春正月行耤田礼先期至先农坛阅耒耜有雕饰文命撤之诏有司依农用例程改造翌日致祭神农氏以后稷配享冕
而朱纮躬秉耒耜九推礼官奏天子合三推今过礼帝曰朕以身率下自当过之恨不能终千亩耳既而伫立久之观公卿诸侯王公以下耕毕
宪宗元和五年诏以来岁正月耤田太常韦公肃言耤田礼久废有司无可考乃据礼经参采开元干元故事草具其仪未及施行而罢
宋太宗雍熙四年始诏以来年正月择日有事于东郊行耤田礼所司详定仪注依南郊置五使除耕地朝阳门七里外为先农坛高九尺
四陛周四十步饰以青二壝宽博取足容御耕位观耕台大次设乐舞二县御耕位在壝门东南诸侯耕位次之庶人又次之其青城设于千亩
之外用竹木为青箱无葢两端设襻中分九隔隔盛一种黍稷秫稻粱大小豆大小麦陈于箱中覆以青帊御耒耜二具并盛以青绦准唐干元
故事不加雕饰其祭先农用纯色犊一如郊祀例进胙余并权用大祀之制皇帝散斋三日致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初大礼使李昉请乘玉辂
载耒耜于耕根车卤簿使贾模等复言用象辂载耒耜以重其事五年正月乙亥亲享神农以后稷配备三献遂行三推礼毕事解严还行宫百
官称贺御干元门大赦改元文武递进官有差二月七日宴羣臣于大明殿行劳酒礼仁宗明道元年诏以来年二月丁未行耤田礼而罢冬至
亲郊遣官奏告天地宗庙诸陵寝景灵宫州都就告岳渎宫庙其礼如端拱之制而损益之礼成遣官奏谢如告礼神宗元丰二年诏于京城东
南度地千亩为耤田置令一员徙先农坛于中神仓于东南取卒之知田事者为耤田兵增修鏺麦殿成诏以思文为名徽宗政和元年有司议
享先农为中祀命有司摄事帝止行耕耤之礼罢命五使及称贺肆赦之类太史局择日不必专用吉亥仿雍熙仪注九卿以左右仆射六尚书
御史大夫摄诸侯以正员三品官及上将军摄设庶人耕位于诸侯耕位之南以成终亩之礼备青箱设九谷高宗绍兴七年始举享先农之礼
以立春后亥日行一献礼十六年 【通考作十五年误】 亲耕耤田并如旧制
元世祖至元七年立耤田于大都东南郊九年二月戊申始祭先农如祭社之仪武宗至大三年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博士议二坛式
与社稷同纵广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不设外壝坛位在耤田内是岁命祀先农如社稷礼乐用登歌日用仲春上丁后或用上辛或甲日祭毕
以次诣耕地所耕讫而退
明太祖洪武元年谕廷臣以来春行耤田礼礼官议耕耤之日皇帝躬祀先农礼毕躬耕耤田以仲春择日行事二年建先农坛于南郊在
耤田北亲祭以后稷配器物祀仪与社稷同祀毕行耕耤礼御耒耜二具韬以青绢御耕牛四被以青衣礼毕还大次应天府尹及江寍上元两
县令率庶人终亩是日宴劳百官耆老于坛所十年二月遣官享先农命应天府官率农民耆老陪祀二十一年更定祭先农仪不设配位成祖
永乐中建坛北京如南京制在太岁坛西南每岁仲春上戊顺天府尹致祭后凡遇登极之初行耕耤礼则亲祭孝宗弘治元年定耕耤仪前期
百官致斋顺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进呈内官仍捧出授之由午门左出置彩舆鼓乐送至耤田所至期帝祭先农毕太常卿导引至耕耤位南
向立三公以下各就位户部尚书北向跪进耒耜顺天府官北向跪进鞭帝秉耒三推三反讫户部尚书跪受耒耜顺天府官跪受鞭太常卿奏
请复位府尹挟青箱以种子播而覆之帝御外门南向坐观三公五推尚书九卿九推太常卿奏耕毕帝还具服殿升座府尹率两县令耆老人
行礼毕引上中下农夫各十人执农器朝见令其终亩百官行庆贺礼赐酒馔三品以上丹陛上东西坐四品以下台下坐并宴劳耆老于坛旁
宴毕还宫鼓吹振作农夫人赐布一匹世宗嘉靖十年更定耕耤仪先二日顺天府尹以耒耜穜稑种置彩舆至耕耤所并罢百官庆贺后又议
造耕根车载耒耜府尹于祭日进呈毕以耒耜载车内前玉辂行其御门观耕地位卑下议置观耕台一诏皆可三十八年罢亲耕惟遣官祭先
农
△先蚕
先蚕之礼久废宋真宗景德三年从王钦若请诏有司检讨故事以闻礼院言按开宝通礼季春吉巳享先蚕于公桑前享五日诸与享官
散斋三日致斋二日享日未明五刻设先蚕氏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尚宫初献尚仪亚献尚食终献女相引三献之礼女祝读文饮福受胙如
常仪按唐会要皇帝遣有司享先蚕如先农礼乃诏自今依先农例遣官摄祭礼院又言周礼蚕于北郊以纯阴也汉蚕于东郊以春桑生也请
筑坛东郊从桑生之义坛高五尺方二丈四陛陛各五尺一壝二十五步祀礼如中祀庆厯用羊豕各一摄事官太尉太常光禄卿不用乐神宗
元丰四年详定礼文所言季春享先蚕唐月令注以为天驷案先蚕当是始蚕之人故开元礼享先蚕为瘗塪于坛之壬地明非天驷星也今请
就北郊为坛不设燎坛但瘗埋以祭余如故事政和礼局言礼天子必有公桑蚕室今请仿古制于先蚕坛侧筑蚕室度地为宫四面为墙高仞
有三尺上被棘中起蚕室二十七别构殿一区为亲蚕之所仿汉制置茧馆立织室养蚕于薄度所用之数为桑林筑采桑坛于先蚕坛南相距
二十步方三丈高五尺四陛置蚕宫令丞以供郊庙之祭服又周官太宰诏后帅内外命妇蚕于北郊郑氏谓妇人以纯阴为尊则蚕为阴事可
知开元礼享先蚕币以黑葢以阴祀之礼祀之也请用黑币以合至阴之义诏从其议命亲蚕殿以无斁为名徽宗宣和元年皇后亲蚕即延福
宫行礼命有司享先蚕氏于本坛六年皇后复行亲蚕之礼高宗绍兴七年始以季春吉巳享先蚕孝宗干道中定先蚕为中祀
元蚕坛与农坛同建而祀事不举
明初先蚕未列祀典世宗嘉靖九年从夏言言命考古制行之建坛于安定门外帝亲定其制坛方二丈六尺迭二级高二尺六寸四出陛
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置采桑台高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銮驾库五间后葢织室三月皇后亲蚕于北郊祭先蚕氏四月蚕事告成
行治茧礼选蚕妇善缫丝及织者各一人卜日皇后出宫导从如常仪至织室内命妇一人行三盆手礼布于织妇以终其事蚕宫令送尚衣织
染监局造服其祀先蚕止用乐不用舞乐女生冠服用黑后以皇后出入不便改筑蚕坛于西苑十年十一年皇后皆亲蚕其后因事辄不举十
六年诏罢之仍命进蚕具如常岁遣女官祭先蚕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