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本章共 6.5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三十五】
○元三十五
张立道
张庭珍【庭瑞】张惠
刘好礼
王国昌【通】 姜彧
张础
吕■〈或,土代一〉
王
恽
张立道
张庭珍
张惠
刘好礼
王国昌
姜彧
张础
吕■〈或,土代一〉
王恽
△张立道
张立道字显卿大名人父善登金进士岁壬辰国兵下河南善以策于太弟图类命为笔且齐立道年十七备宿卫至元四年奉使西夏以
干敏称皇子和克齐封云南王往镇其地命立道为王府文学立道劝王务农以厚民即署立道大理等处劝农官兼领屯田事寻使安南定岁
贡之礼时云南都元帅保赫鼎专制日久有窃据之志忌王来设宴置毒酒中且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立道闻之趋入见门者拒之立道怒与
争王闻其声使召之乃得入为王言之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己腐矣是夕王薨保赫鼎遂据王座使人讽王妃索王印立道潜结义士得十三
人约共讨贼刺臂血和金屑饮之推一人走京师告变 【按世祖纪云曹祯发其事岂走京师告变者祯即其人欤】 事颇露保赫鼎囚立道
将杀之大匠提举张忠者燕人也于立道为族兄结壮士夜劫诸狱共亡至土番界遇帝所遣御史大夫博尔欢王傅必图 【傅尔欢传作吏
部尚书拜特穆尔】 与告变人俱来遂与立道俱还按保赫鼎及王府官尝受赂者皆伏诛召立道等入朝问王薨状帝欷歔久之曰汝等为我
家事甚劳苦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立道等奏愿留事陛下于是赐立道金以旌其忠张忠等皆授官有差 【以上
世祖纪作至元八年事】 八年复使安南宣建国号诏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岁贡之礼遂定十年中书以立道熟于云南奏授大理等
处巡行劝农使其地有昆明池介碧鸡金燛间环五百余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壤地万余
顷皆为良田衅僰人虽知蚕桑而未得其法立道始教之饲养收利十倍于旧由是罗罗诸蛮慕之相率来降收其地悉为郡县十五年除忠庆
路总管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庙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为弟子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风俗稍变十七
年入朝力请于帝以云南王子额森特穆尔袭王爵帝从之寻命立道为临安广西道宣抚使会禾泥路首领必思反扇动诸蛮发兵讨之拔其
城邑鼓行而前徇金齿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以驯象金凤献诸朝二十二年又籍两江侬士贯岑从毅 【经世大典作从义至元
十三年与利瓦伊屏俱降】 利瓦伊屏所部户二十五万有奇归有司复创庙学于建水路书清白之训于公廨以警贪墨风化大行二十七年安南
世子陈日燇遣陪臣诣京师告袭爵先是其国主陈日烜累召不至仅遣其族父遗爱入贡朝廷因封为安南王遗爱还日烜阴害之遣使问罪
不受命遂遣将讨之失利而还帝怒欲再发兵丞相谔勒哲平章博果密言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张立道尝再使安南有功今复使往宜无
不奉命帝召至谕之立道对曰臣愚恐不足专任乞重臣一人与俱臣为之副帝曰卿朕腹心臣使一人居卿上必败卿谋遂授礼部尚书以行
至安南界谓郊劳者曰语尔世子当出郭迎诏日燇率属焚香伏谒道左既抵府拜跪听诏如礼立道传上命数其罪为书晓之日燇曰比三世
辱公使公大国之卿小国之师也何以教我立道曰昔镇南王奉词致讨汝非能胜之也由其不用向导率众深入不见一人迟疑而还曾未出
险风雨骤至弓矢尽坏众不战而自溃天子亦既知之汝所恃者山海之险瘴疠之恶耳且云南与岭南之人习俗同而掖力等今发而用之继
以北方劲旅汝复能抗哉汝战不利不过遁入海中岛夷乘衅必来寇抄汝汝食少不能支必为彼屈汝为其臣孰若为天子臣乎今海上诸夷
岁贡于汝者亦畏我大国之尔与也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前年之师殊非上意边将谗汝尔汝曾不悟辄称兵抗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
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日燇拜且泣曰公言良是天子使公来必能活我北面再拜誓死不敢忘天子德遂迎立道入出奇宝为贿拒不受
要日燇入朝日燇曰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臣将何辞乃先遣其臣阮代之何惟岩等随立道上表谢罪修岁贡之礼如初且言
所以愿朝之意廷臣有害其功者以为必先朝而后赦曰燇惧卒不至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安南负固不臣屡千王命托欢海口之败
至于折将损兵亟应声罪以张天讨若以其为穷荒卉服不足以烦动师徒则当早持以镇定付之不问乃日燇并未稍知悔过转遣使征以入
朝跋涉徒劳仍然抗命不至岂不自损威重迄元之世南交终于梗化皆由措置乖方不能使之警栗倾诚耳】 二十八年迁陕西汉中道肃政
廉访使三十年皇曾孙苏克伞封梁王出镇云南大德二年廷议求旧臣可为王辅者复以立道为云南行省参政视事期月卒立道凡三使安
南官云南最久土人德之立祠庙善阐 【按原作鄯善误今据安南国传改正】 城西所著诗文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记六
诏通说若千卷子元云南行省左右司郎中
△张庭珍
张庭珍字国宝临潢全州人父楫金商州南仓使岁壬辰籍其民数千来降太宗命为北京都转运使因家焉宪宗即位以庭珍为笔且齐
高丽不请命徙居江华岛遣庭珍诘问之其王言大军岁入侵掠避而走险非得巳也且赂庭珍庭珍却之归以状闻帝为禁戍兵无擅入其地
高丽以安世祖即位自将北伐以庭珍熟知西京入漠南路遣立沙井诸驿兼给粮运至元六年安南入贡不时以庭珍为安南国达噜噶齐 【
按安南国传以呼鲁洽雅为达噜噶齐张庭珍副之事在至元五年并与此异】 由吐蕃大理诸蛮至其地世子光昞立受诏庭珍责之曰皇帝
不欲以汝土地为郡县而听汝称藩遣使谕旨德至厚也王犹与宋为唇齿妄自尊大今百万之师围襄阳拔在旦夕席卷渡江则宋亡矣王将
何恃且云南兵不两月可至汝境覆汝宗祀有不难者其审谋之光昞惶恐下拜受诏既而语庭珍曰圣天子怜我而使者来多无礼汝官朝列
我王也相与抗礼古有之乎庭珍曰有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光昞曰汝过益州见云南王拜否庭珍曰云南王天子之子汝蛮夷小邦特
假以王号岂得与亲王比况天子命我为安南长位居汝上耶光昞曰既称大国何索吾犀象庭珍曰贡献方物藩臣职也光昞无以对使卫兵
露刃环立以恐庭珍庭珍解所佩弓刀坦卧室中曰听汝何为光昞及羣下皆服 【按安南国传七年中书省移牒贡光昞受诏不拜符使介
不以王人之礼八年光昞复书力辨十年复移牒责之十二年光昞又请罢本国达噜噶齐其诏并倨本传言光昞下拜受诏及羣下皆服恐不
免于溢美】 明年遣使随入贡庭珍见帝具以闻帝大悦命付翰林纪之授襄阳行省郎中会宋将吕文焕遣黑杨都统来议维欵将遣之还报
庭珍曰彼来或以计觇我未能必其果降此人吕氏腹心不如留之以伐其谋元帅阿珠然之乃留不遣明日文焕举城降累迁开封府尹开封
有控鹤军士十余人赁大宅聚居纵横街陌庭珍始至察其必为盗急捕之得宝玩器服子女满室穷索其党俱杀之民以为神河决太康漂溺
千里庭珍括商人渔子船柔缚木为伐载糗粮四出救之全活甚众水入善利门庭珍亲督夫运薪上捍之不能止乃颓城为堰水既退即发民
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忧俄卒于官庭珍性情慎丞相巴延尝语人曰诸将渡江无不荒贪唯我与国宝始终自守闻者以为知言弟庭瑞
张庭瑞
张庭瑞
庭瑞字天表以宿卫从宪宗伐蜀为先锋中统二年授元帅府参议留戍青居诸军攻开州达州庭瑞将兵城虎啸山扼二州路宋将夏贵
以师数万围之城当炮皆穿筑栅以守栅坏更依大树张牛马皮以拒炮贵知城中人饮于涧外绝其水庭瑞取人畜溲沸煮之泻上中以泄臭
人日饮数合唇皆疮裂坚守踰月援兵不敢进庭瑞度宋兵稍懈夜劫贵营宋兵惊溃杀都统栾俊等五人庭瑞亦被伤数处以功授知高唐州
徙四川屯回经略副使东西川行枢密院发兵围重庆朝廷知庭瑞练习军事换成都总管舟楫兵仗粮储皆倚以辨蜀平升诸蛮夷部宣慰使
碉门羌与妇人老幼入市争价杀人碉门鱼通司系其人羌酋怒断绳桥谋入劫之左丞江惟正问计庭瑞曰羌俗暴悍以鬬杀为勇今如蜂毒
一人而即以门墙之寇待之不可宜遣使往谕彼悟当自回矣惟正曰使者无过于君遂从数骑抵羌界羌陈兵以待庭瑞进前让之其酋长弃
枪弩罗拜乃论杀人者余尽纵遣之遂与约自今交市者以碉门为界无相出入官贾蜀茶增价鬻于羌人以为患庭瑞定每引纳二缗而付文
券与民听其自市羌蜀便之都掌蛮叛善飞鎗联松枝为牌自蔽命庭瑞讨之所射矢出其牌半簳蛮惊即请服授叙州等处蛮夷部宣抚使改
潭州路总管时湖广省臣方剥民为功庭瓪瑞知不可夺乃辞归卒于家
△张惠
张惠字廷杰成都新繁人宋尚书右仆射商英之裔孙也年十四国兵入蜀被俘至杭海居数年尽通诸国语丞相茂苏苏荐之入侍世祖
藩邸以谨敏称赐名乌尔古鼐尔图世祖即位授燕京宣慰副使为政宽简奏免分数钱罢硝碱局至元元年迁参知政事行省山东赎俘囚三
百余家为民其不能归者使为僧建寺居之李璮之乱山东民被掠者众惠至大括军中悉纵之又奏选良吏去冗官以苏民困累迁中书右丞
十二年巴延伐宋诏惠主馈饷凡江淮钱谷皆领之十三年宋降巴延命惠等入城按阅府库版籍数太庙及景灵宫礼筑器物册宝郊天仪仗
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惠选有艺业者十余万户余悉奏还为民巴延以宋主北去俾惠居守惠不待命辄启府库封钥事闻诏诘责征
还京师二十年拜平章政事行省扬州二十二年改杭州至无锡卒惠所至有能声及老颇以沉浮取谗 【按世祖纪载阿哈玛特子呼逊等
以崔斌论列免官至元十五年张惠请复之此亦浮沉取谗之一节也】 子遵诲
△刘好礼
刘好礼字敬之保定完州人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至元元年以侍仪廉希逸荐召见言举人材数事称旨五年应诏建言凡有司奏请
宜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陕西重地宜封皇子诸王以镇之创筑都城宜给直以市民地选格不宜以中统三年为限后
是者不录帝然其言敕中书省施行七年迁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 【按河西志云好礼为奇尔济苏哈卜塔噶谦州益兰州等处断事官大
修官库置传舍以益兰为治所】 益兰距京师九千余里民俗不知陶冶水无舟航好礼请工匠于朝以教其民民便之或言榷盐酒可以佐经
费好礼曰朝廷设官要荒务以绥远宁欲夺其利耶言者惭服十年北方诸王叛执好礼军中其大将以好礼善应对释之十六年叛王召好礼
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至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明年好礼率众走别部守阨以待兵至遇叛王军迫之西踰雪峩
岭好礼自度踰是则无望生还遂以衣服赂其下始获东出铁壁山口间道南走数日从者继至中道粮绝捕猎以为食至珠尔海始与戍兵接
得乘传至昌州入见帝赐之食与钞十八年授澧州路总管十九年入为刑部尚书改吏部二十一年出为北京路总管再入为户部尚书二十
五年卒子晸河西陇右道肃政廉访使
△王国昌
王国昌胶州高密人初为胶州千户中统元年入觐世祖察其能迁左武卫亲军千户召问军旅事国昌奏对甚悉帝嘉之至元五年有上
书言高丽境内黑山海道至宋境为近帝命国昌往视泛海千余里海涛汹涌从者恐劝还国昌神昌神色自若徐曰奉天子威命未毕事而遽
返可乎遂至黑山乃还帝延见慰劳时东夷皆内属惟日本不受正朔帝知隋时曾与中国通遣使谕以威德令国昌率兵护送道经高丽会高
丽有叛臣据珍岛因与经略使茂图史枢等攻拔之八年 【日本国传作七年】 复遣使往日本命国昌屯于高丽之义安郡以为援卒于军
子通嗣
王通
王通
通初袭千户十二年从诸军伐宋渡江镇鄂州时潭州不下兵薄其城通以千人破其栅宋兵遁去通纵兵追击杀获甚众从攻静江下之
十五年上书言南方已定而北陲宋安靖屯田于和林率所部自効帝慰劳遣之从破敌兵于金山俘获生口及马羊牛驼不可胜计从讨叛王
纳延又屯田瓜沙诸州武宗即位迁屯储卫亲军都指挥使镇海口以疾卒
△姜彧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父椿避乱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参议官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
李璮反状己露宜先其未发制之不报明年璮果反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迎诸王哈必齐进讨之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
请见王曰闻王陛辞面受诏曰发兵诛叛毋及无辜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王曰汝言城破解
阴阳耶彧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之晚矣王悟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彧以功授大
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者寘之法乃课民种桑岁余新
桑徧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至元五年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累迁行台御史中丞以老病归济南寻
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卒子迪吉
△张础
张础字可用其先渤海人父范为真定劝农官因家焉础业儒岁丙辰平章廉希宪荐于世祖潜邸时真定为诸王额哷布格分地以础不
附己衔之遣使言于世祖曰张础我分地中人当以归我世祖命使者复曰兄弟至亲宁有彼此且我方有事于宋如础者实所倚任待天下平
定当遣还也己未从伐宋凡征发军旅文檄悉出其手中统元年立中书省以础权左右司事寻出为彰德路拘榷官厯知献州威州有妇人乘
驴过市者投下官昂吉之奴引鸣镝射妇人坠地取匿昂吉家础将以其事闻昂吉惧乃出其奴论如法至元十四年擢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
副使宣慰使实哩贪暴掠良民为奴础劾黜之遂安县民聚众负险为乱命础与同知浙西道宣慰使刘宣领兵捕之础曰江南新附守吏或失
抚绥宜遣人招谕以全众命宣不可础曰谕之不来加诛未晚从之逆党果自缚请罪础释之宣乃叹服迁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宣慰使伊
埒图强夺民财础按其罪后改授安豊路总管三十一年卒于官封清河郡公谥文敏子淑卫辉路推官
△吕■〈或,土代一〉
吕■〈或,土代一〉字伯充河内人父佑归附初隶兵籍转徙北郡复至关中家焉廉希宪宣抚京兆聘许衡教授生徒■〈或,土代
一〉从衡学衡为国子祭酒举■〈或,土代一〉为伴读至元十三年擢陕西道按察使知事未行会宋降者言襄汉新附民情未安有吕子
开者向为襄阳制置司参谋官今退居鄂其人悉知宋事宜征用之朝廷议遣使而难其人■〈或,土代一〉闻之慨然请行偕子开入觐陈
安抚襄汉便宜诏以子开为翰林直学士辞不就十四年授■〈或,土代一〉四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宋制置使张珏守重庆安抚使王立守
合州诏枢府分兵取之李德辉行西院事于成都获立侦卒张合等数人将杀之■〈或,土代一〉曰彼不即降者以昔尝抗命惧诛耳今宜
释合等俾归谕立未几立果遣合等赉蜡书至成都德辉请与东院同受降后期不至德辉承制授立乃为安抚使知合州开仓赈民禁戢剽掠
泸叙崇庆思播夔万等郡闻之相继送欵东院耻无功诬德辉越境邀功械立于长安狱将诛之■〈或,土代一〉适以事至京师言于许衡
衡白留守贺仁杰遂奏释立仍旧官■〈或,土代一〉亦以平定功升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三十年改华州知州劝农兴学具有成效及代
民争留之大德中河东关陇地震月余不止■〈或,土代一〉与集贤学士萧□设问答数千言以究其理且移书庙堂陈救灾弭患之道仁
宗即位召拜翰林侍读学士时方议行科举■〈或,土代一〉曰经明行修质而少华非惟士有实行国家亦当得真才以登治平未几致仕
遣使给驿还关中卒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穆子三人杲果桢皆显仕
△王恽
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学中首选仕至户部主事恽好学善属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中统元年左丞
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时省部初建令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恽以选至京师上书论时政擢为中书省详定官 【按恽自着
中堂事记云初高丽国相有书致寒喧于省府欲命恽为答书恽曰境外之交非人臣所宜止范文正书论元昊遂得罪于裕陵也遂止谨附识
】 二年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寻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治钱谷议典礼考制度咸究所长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论事凡百五十
余章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没官粮四十余万石恽暴其奸利又言晸监修太庙毕功特转官锡赏今纔数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论如法晸
竟以忧卒九年出为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十四年除翰林侍制拜燕南河北道按察副使十八年裕宗在东宫恽进承华事略其目曰广孝立爱
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凡二十篇 【按裕宗纪抚军下有明分一条戒
逸下无知贤一条与此互异】 裕宗览之喜甚令诸皇孙传观称其书裨益良多十九年改山东木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还卫二
十二年召为左司郎中时右丞卢世荣以聚敛进用屡趣之不赴或问其故恽曰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远之尚恐见凂况可近乎二
十六年擢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奏言福建所辖郡县五十余连山距海实为邀徼重地而民情轻诡由平定以来官吏贪残故山寇往往啸
聚愚民因而蚁附及官兵致讨复蹂践之甚非朝廷一视同仁之意今行省官僚尚缺宜复选清望素著者使镇静之庶几治安可期矣时行省
讨剧贼锺明亮无功恽复条陈利害曰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四五今刻贼猖獗又酷于华况其地有溪山之险东击西走出
没难测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选精兵申明号令专命重臣节制以计讨之使彼势穷力竭庶可取也二十八年召至京师见帝于柳林行宫上
万言书极谏时政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献守成事鉴一十五篇所论悉本诸经旨元贞元年加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敕纂修世祖实录因集圣
训六卷上之大德五年乞致仕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养八年卒追封太原郡公谥迗定其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
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并杂着诗文合为一百卷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