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本章共 7.7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五代 【四】
○五代四
史建瑭【匡翰】 王建及
元行钦
安金全
袁建丰
西方邺
符习【乌震】
孔谦
张延朗
李严
李仁矩
毛璋
朱宏昭
刘延朗
康思立
康义诚
药彦稠
史建瑭
王建及
元行钦
安金全
袁建丰
西方邺
符习
孔谦
张延朗
李严
李仁矩
毛璋
朱宏昭
刘延朗
康思立
康义诚
药彦稠
△史建瑭
史建瑭字国宝 【从薛史增】 雁门人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击秦宗权常将骑兵为先锋上源驿之变为梁兵所杀
建瑭少为裨校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潞州建瑭巳为先锋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避史先锋柏乡之战周德威击梁左军建瑭击其右大败
之以功加检校左仆射晋赵攻燕梁救燕击赵深州围枣强蓨县晋精兵皆在北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梁兵巳破枣强存审扼下
博桥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一之衡水一之南宫一之信都一之阜城而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至暮擒梁兵数十皆
杀之各留一人纵使逸告之曰晋王军且大至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梁兵得归
者皆言晋军且至梁太祖夜拔营去时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鄩累功厯贝相二州刺史
晋军讨张文礼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进薄镇州攻城门中流矢卒
史匡翰
史匡翰
子匡翰尚晋高祖女是为鲁国长公主为将沈毅有谋而接下以礼与部曲语未尝不名为唐天雄军步军彰圣马军两都指挥使事晋厯
义成军节度使所至兵民称之史氏世将而匡翰好读书尤喜春秋三传义成军从事关彻尤嗜酒尝醉骂匡翰曰近闻张彦泽脔张式未闻史
匡翰斩关彻天下谈者未有偶尔匡翰不怒引满自罚而慰勉之人皆服其量卒年四十
△王建及
王建及 【薛史册府元龟俱作李建及或尝赐姓如元行钦故牵连同传未可知也】 许州人少从李罕之奔晋为匡卫指挥使梁晋战
柏乡相距鄗邑野河上镇定兵扼河桥梁兵急击之庄宗望见镇定兵将败顾建及曰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柰何建及选二百人驰击梁兵败
解去从战莘县故元城皆先登陷阵累功拜辽州刺史将银枪效节军晋攻杨刘建及躬负葭苇堙堑先登拔之从战胡柳晋兵巳败与梁争土
山梁兵先至登山阵庄宗至山下曰今日得山者胜驰骑犯之建及以银枪军继进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建及呼其众曰今日所失
辎重皆在山西盍取之即驰犯梁阵梁兵大败晋遂军德胜为南北城于河上梁贺瓌攻其南城以竹笮维战舰于河晋兵不得渡南城危甚建
及以大瓮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而以三舟载甲士随之斧其竹笮梁兵皆走晋军乃得渡救南城瓌解去建及为将喜以家赀散士卒宦
官韦令图监其军言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出为代州刺史怏怏而卒
△元行钦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守光篡其父仁恭使行钦以兵囚仁恭于大安山又使行钦害诸兄弟其后晋攻幽州守光使行钦募兵云
朔间时明宗略地山北与行钦相拒广边军行钦屡败乃降 宗养以为子常从立功庄宗闻行钦骁勇取之以为散员都部署赐姓名曰李绍
荣庄宗与梁战潘张军败而溃得三四骑驰去梁兵数百追及攒矟围之行钦望其旗而识之驰一骑奋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
还营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拜忻州刺史迁武寍军节度使庄宗宴羣臣于内殿酒酣道平生战事为乐怪行钦不在所司
奏曰奉敕宴使相绍荣散官不得与庄宗罢会不乐明日即拜行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在礼反于魏以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讨之行钦
攻邺南门以诏书招在礼在礼送羊酒犒军登城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行钦具以闻庄宗大怒乃益召诸镇
兵属行钦行钦分为五道毁轮扉为筏渡长庆河攻冠氏门不克时邢洺诸州相继叛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亲征羣臣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
宗至魏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入魏与在礼合行钦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明宗自魏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行至
荥泽行钦杀明宗子从璟语在宗室传明宗入汴庄宗至万胜镇不得进与行钦登道旁冢置酒相顾泣下有野人献雉问冢名曰愁台也庄宗
益不悦因罢酒去西至石桥置酒野次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今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
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抚养位将相危难不能报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
髻断发置地誓死报君臣相持恸哭庄宗还洛阳数日复幸泛水郭从谦反庄宗崩行钦出奔至平陆为野人执送虢州刺史石潭 【薛史作
县令裴进】 折其两足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市人皆为流涕
△安金全
安金全代北人骁果工骑射号能擒生踏伏事晋为骑将数从庄宗有功官至刺史以疾居太原梁晋相距河上晋兵皆从太原无备梁将
王檀乘虚来袭监军张承业大恐率诸司工匠城守外攻甚急金全强起谓承业曰太原晋之根本一旦不守则大事去矣老夫诚惫尚能为公
破贼乃被甲跨马率子弟及故将吏百余人夜出北门击檀于羊马城中檀军惊溃而晋救兵稍至然庄宗不以金全为能终不录其功金全与
明宗有旧明宗即位拜振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镇二年召还以疾卒
△袁建丰
袁建丰不知其世家晋王讨黄巢至华阴阑得之时方九岁爱其俊爽收养之长习骑射从击王行瑜李匡威又从庄宗破夹城战柏乡以
功累迁左厢马军指挥使明宗为内衙指挥使建丰为副使从庄宗入魏取卫磁洺三州击梁将王千斩首千余级从战胡柳指挥使孟谦据相
州叛建丰还讨平之厯洺相隰三州刺史病风废明宗即位以旧恩召还京师加检校太尉遥领镇南军节度使俾食其俸以疾卒赠太尉
△西方邺
西方邺定州满城人年二十渡河游梁不见用归庄宗于河上数有功同光中为曹州刺史以州兵屯汴州明宗自魏反兵南渡河而庄宗
东幸汴节度使孔循怀二志使北门迎明宗西门迎庄宗所以供帐委积如一曰先至者入之邺责循曰主上破梁得公有不杀之恩柰何欲纳
总管而负国循不答石敬瑭妻明宗女也方在汴邺欲杀之循知其谋取之藏其家邺无如之何乃将麾下西迎庄宗于泛水呜咽泣下 【按
通鉴邺守汴石敬瑭使裨将突入封邱门据其城邺遂请降似不及复迎庄宗附载以志疑】 庄宗亦为嘘唏乃使为先锋庄宗遇弒明宗入洛
邺请死于马前明宗嘉叹久之明年荆南高季兴叛拜邺夔州刺史以兵出三峡取三州乃以夔州为寍江军拜邺节度使又取归州邺武人所
为多不中法判官谭善达数谏邺怒遣人告善达受人金下狱死邺病见善达为崇卒于镇
△符习
符习赵州昭庆人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赵常遣习将兵从晋张文礼弒镕上书求习归赵庄宗遣之习号泣曰臣世受赵
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以习为镇州
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佗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愿授河内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习亦
未尝攻取后徙镇安国又徙平卢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未至魏而明宗兵变遣人招之见明宗于胙县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
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绐希望曰习家不足虑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希望信之公俨因擒斩希望习家由是获免而公俨
宣言青人不便习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拜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宣武习素为
安重诲所不悦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子令谦蒙令谦在赵州有
善政及卒州人号泣送葬者数千人当时号为良刺史蒙为成德军节度副使后事晋官至礼部侍郎
乌震
乌震
乌震信都人本赵军卒稍以功迁裨校隶习军从讨张文礼家在赵文礼执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顾文礼乃皆断其手鼻而不
诛纵至习军军中皆不忍正视震一恸而止愤激自励攻破镇州以功拜刺史厯深赵冀三州震通左氏春秋为刺史以廉平有声明宗闻其名
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寍国军节度使代房知温戍卢台始至而戍兵龙晊等作乱见杀赠太师
△孔谦
孔谦魏州人为魏州孔目官魏博入于晋庄宗以为度支使倾巧善事人庄宗及左右皆悦之自少为吏勤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
晋与梁相距河上十余年谦调发供馈未尝乏以成庄宗之业然民亦不胜其苦庄宗初建大号谦自谓当为租庸使而郭崇韬用张宪为使以
谦为副谦巳怏怏既而建北都谦谓崇韬宜得重人镇之非张宪不可崇韬以为然因以宪留守北都而以宰相豆卢革判租庸谦益失望乃阴
求革过失革尝以手书假租庸钱十万谦以示崇韬而微泄其事革闻之惧遂求解职而以王正言为租庸使谦益愤愤求解职庄宗怒其避事
欲寘之法赖伶官景进救之乃止巳而正言病风不任事景进数为谦言乃罢正言以谦为租庸使赐号丰财赡国功臣谦无佗能直以聚敛为
事庄宗初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诸场务课利欠负者谦悉违诏督理故事观察使所治属州事皆不得专达上所赋调亦下观察使行
之而谦直以租庸帖调发诸州不关观察观察使交章谓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唐制也今唐运中兴愿还旧制诏从其请而谦不奉诏
卒行直帖又请减百官俸钱省罢节度观察判官推官等员数以至障塞天下山谷径路禁止行人以收商旅征算遣大程官放猪羊柴炭占庇
人户更制括田竿尺尽率州使公廨钱由是天下皆怨苦之明宗立下诏暴谦罪斩于洛阳市籍其家遂罢租庸使额分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张延朗
张延朗汴州开封人事梁以租庸使为郓州粮料使明宗克郓得延朗复以为粮料使及即位累迁忠武军节度使长兴元年始置三司使
以延朗为之延朗号为有心计以三司为己任而天下钱谷亦无所建明厯泰寍雄武军节度使废帝以为吏部尚书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
司晋高祖有异志三司财货在太原者延朗悉调取之高祖深以为恨晋兵起废帝欲亲征而心畏高祖疑不决延朗与刘延朗等劝帝必行延
朗籍诸道民为丁及括其马丁马未至晋兵入京师高祖得延朗杀之
△李严
李严幽州人初名让坤事刘守光为刺史后事庄宗为客省使严明敏多艺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蜀
人听之皆竦动时蜀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还具言可取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
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严无所得而还庄宗闻之大怒曰王衍其能免为入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
招抚使 【后通鉴严为招抚使欧史讹招讨时军中都招讨则郭崇韬副招讨则李令德又东南面都招讨则高季兴严以招抚为名故先行
】 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严驰入益州衍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
防御使客省使如故其后孟知祥倔强于蜀安重诲用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
死报蜀人矣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为解乃笞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亦皆恶之严至知
祥置酒从容问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命也知祥发怒曰天下藩镇皆无监军安德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
之明宗不能诘知祥由此遂反
△李仁矩
李仁矩不知其世家少事明宗为客将及即位以为客省使明宗祀天南郊东西川当进助礼钱使仁矩趣之仁矩恃恩骄恣见藩臣不以
礼东川节度使董璋置酒召仁矩辞不往于传舍与倡妓饮璋怒率衙兵露刃之传舍牵出将斩之仁矩涕泣拜伏谢罪乃止明日璋置酒召仁
矩见其妻子以厚谢之仁矩还言璋必反仁矩素为安重诲亲信思以制璋乃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寍军以仁矩为节度使遣姚洪将兵戍之璋
巳怒仁矩至镇伺璋动静必以闻璋益疑惧遂决反攻阆州仁矩召将校问策皆曰璋有二心久矣常以利啖吾兵兵未可用贼锋方锐宜坚壁
以挫之能守旬日大军必至贼当自退仁矩曰蜀懦安能当我精锐之师即驱之出战兵未交而溃遂被擒并其家属皆见杀
△毛璋
毛璋沧州人为横海军节度使戴思远军校晋下魏博思远出奔璋以沧州降晋以为贝州刺史与晋梁相拒河上璋累战有功庄宗灭梁
拜华州节度使在镇多不法议者疑其有异志乃徙昭义璋初欲拒命其判官边蔚切谏乃听命璋在华州得魏王继岌伐蜀余赀既富而骄淫
尝服赭袍饮酒使所得蜀奴为王衍宫中之戏明宗闻而恶之召为金吾上将军东川董璋上言璋遣子延赟持书往西川疑有奸乃追还延赟
并璋下御史狱延赟款称实璋假子有叔父在蜀欲往省之无私书璋无罪名有司议璋前任藩镇阴畜异图及处班行不慎行止乃停官勒还
私第初延赟之蜀与其客赵延祚俱及下狱延祚欲言璋阴事璋许以重赂既出责于璋不与延祚乃诣台自言并璋复下狱中丞吕梦奇议璋
前巳蒙昭雪而延祚以责赂故复加织罗乃稍宥璋有告者言梦奇受赂乃移军巡狱狱吏锻炼之璋具伏许赂延祚未与尝以马借梦奇而无
受赂璋坐长流儒州巳而赐自尽
△朱宏昭
朱宏昭太原人少事明宗为客将明宗即位为文思使与安重诲有隙故常使于外董璋为东川节度使以宏昭为副西川孟知祥杀其监
军李严宏昭大惧求还京师璋不许遂相猜忌宏昭益开怀待之璋颇重其为人后璋有军事遣宏昭入朝乃免累迁凤翔节度使以谗杀安重
诲 【事具重诲传】 范延光尤恶其为人罢为左武卫上将军宣徽南院使久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明宗巳病而秦王从荣祸起有端诸
大臣皆欲引去避祸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日夕求去延寿使其妻兴平公主入言于中延光亦因孟汉琼王淑妃进说故皆得罢以宏昭及冯
赟代之冯赟者亦太原人父璋事明宗为阍者赟儿时以通黠为明宗所爱以为进奏官及即位厯河东忠武节度使三司使明宗病甚大臣稀
进见而孟汉琼王淑妃用事宏昭及赟并掌机务大事皆决此四人及杀秦王立愍帝益自以为功又所用多非其人给事中陈乂险谲好阴谋
尝事梁张汉杰又事郭崇韬辄败死宏昭乃引以为枢密院直学士用其谋是时宏昭赟遣汉琼至魏召愍帝入立而留汉琼权知后事明年汉
琼请入朝宏昭赟乃议徙成德范延光代汉琼北京留守石敬瑭代延光凤翔潞王从珂代敬瑭三人皆唐大臣以汉琼故轻易其地又不降制
书第遣使者监上道从珂由此遂反兵巳东愍帝大惧遣人召宏昭计事宏昭曰上召我急将罪我也使者促之甚急宏昭呼曰穷至此耶乃投
井死安从进闻之亦杀赟于家妻子皆见杀赟有子三岁其故吏张守素匿之以免汉高祖即位赠宏昭尚书令赟中书令
△刘延朗
刘延朗宋州虞城人废帝起凤翔与共事者五人节度判官韩昭胤掌书记李专美牙将宋审虔客将房暠而延朗为孔目官初愍帝即位
徙废帝为北京留守促上道帝召昭胤等议昭胤等皆劝帝反暠又喜鬼神巫祝之说有瞽者张蒙自言事太白山神神魏崔浩也言吉凶无不
中暠引蒙见帝闻其语声惊曰此非人臣也使问于神神传语曰三珠并一珠驴马没人驱岁月甲庚午中兴戊己土暠问其义蒙曰神言如此
我能传之不能解也帝即以蒙为馆驿巡官帝将反而兵少又乏食甚惧使暠问蒙蒙传神语曰王当有天下可无忧于是决反使专美作檄书
数朱宏昭冯赟之罪驰告诸镇皆不应独陇州防御使相里金遣其判官薛文遇计事帝得文遇大喜而延朗调率城中民财以给军王思同率
诸镇兵围凤翔废帝惧遣暠问神神曰王兵少东兵来迎王巳而东兵果叛降于帝帝入京师受册明宗柩前即位册曰维应顺元年岁次甲午
四月庚午朔帝回顾暠曰神言岂不验哉由是益亲信而专以巫祝用事帝既立以昭胤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专美为比部郎中枢密院
直学士审虔为皇城使暠为宣徽北院使延朗为庄宅使久之以昭胤暠为枢密使延朗为副使审虔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而薛文遇亦为职
方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由是审虔将兵专美文遇主谋议而昭胤暠及延朗掌机密初帝与晋高祖俱事明宗而心不相悦帝既入立高祖不得
巳来朝颇自疑延朗等多言敬瑭可留京师昭胤专美曰敬瑭与赵延寿皆尚公主不可独留乃遣之会契丹数寇北边以高祖为大同振武威
塞彰国等军都总管屯忻州屯兵忽变拥高祖呼万岁高祖惧斩三十余人而后止帝益疑之与延朗等日夕谋议常至夜分而罢高祖弟重胤
为皇城副使公主母曹太后居中因得伺帝动静言语以报高祖益自危帝母魏氏追封宣宪皇太后墓在太原有司议立寝宫高祖言陵与民
墓相杂不可立宫帝疑高祖欲毁民墓为国取怨由此发怒罢高祖总管徙镇郓州延朗等多言不可而止后月余文遇独直帝夜召之语罢敬
瑭事文遇曰国家事断在陛下敬瑭徙亦反不徙亦反迟速尔不如先事图之帝大喜曰术者言朕今年当得一贤佐定天下卿其是邪乃令文
遇手书除目夜半下学士院草制明日宣制两班皆失色居五六日敬瑭以反闻延朗等请帝亲征帝心忧惧常恶言敬瑭事每戒人曰尔无说
石郎令我心胆堕地延朗等屡迫之乃行至怀州夜召李崧问计文遇不知而继至帝见之色变崧蹑其足文遇乃出帝曰我见文遇肉颤遽欲
抽刀刺之崧曰文遇小人致悞大事刺之益丑乃巳时契丹巳立敬瑭为天子以兵而南帝惶惑不知所之遣审虔将干骑至白司马坡踏战地
审虔曰何地不堪战虽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还也帝遂还自焚高祖入京师延朗等六人皆除名为民自延朗与暠并掌机密延朗专任
事诸将当得州者惟视纳赂多少为先后由是人人皆怨暠心患之而不能争每延朗议事则垂头阳睡晋兵入延朗以一骑走南山过其家指
而叹曰吾积钱三十万于此不知何人取之遂为追兵所杀高祖闻暠常不与事哀之后复以为将岁余卒专美事晋为大理卿开运中卒当晋
之将起废帝以昭胤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河阳节度使与审虔文遇皆不知所终
△康思立
康思立本山阴诸部人 【按薛史作晋阳人】 少为骑将从庄宗破梁夹城战柏乡累功迁突骑指挥使明宗即位厯昭武保义军节度
使皆有善政潞王起凤翔愍帝遣王思同等讨之思立有捧圣羽林屯兵千五百人乃以羽林千人属思同至凤翔军叛降从珂思立欲尽诛羽
林家属未及而兵巳至乃以捧圣兵城守从珂兵傅其城呼曰西兵七万策新天子尔五百人何能拒徒陷陕人于死耳捧圣兵闻之皆解甲思
立遂开门迎从珂废帝即位以思立初无降意颇不悦之数徙镇寻以老罢石敬瑭反帝幸怀州以思立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将从驾骑
兵救张敬达未至而敬达死思立以疾卒于道皆高祖入立赠太子少傅
△康义诚
康义诚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以骑射事庄宗为突骑指挥使从明宗讨赵在礼至魏而军变义诚劝明宗南向明宗即位迁捧圣指挥使
领汾州刺史从破朱守殷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河阳三城节度使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复为亲军都指挥使领河阳加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秦王从荣事起义诚素心结之独持两端语在宗室传三司使孙岳尝为冯赟言从荣必败之状义诚闻而不悦从荣死义诚始引兵
入河南府召兵检阅从荣家赀岳至义诚乘乱使人射杀之又以从荣故与朱宏实有隙潞王反凤翔王思同率诸镇兵围之 【按通鉴载护
国安彦威山南西道张虔钊武定孙汉韶彰义张从宾静难康福凡五镇节度】 兴元张虔钊兵叛降思同走诸镇兵皆溃愍帝大怒谓朱宏昭
等曰朕新即位天下事皆出诸公然于事兄未有失节今事至此何方转祸当率左右往迎吾兄逊以位苟不吾信死其所也宏昭等惶恐不能
对义诚前曰西师惊溃主将怯耳今京师兵尚多臣请尽将以西扼关而守招集亡散为后图愍帝以为然幸左藏库亲给将士人绢二十匹钱
五千军士负物扬言曰到凤翔更请一分朱宏实见士无鬬志而义诚尽将以西疑其有二心谓义诚曰今西师小衄无一骑东者人心可知不
如以见兵守京师以自固彼虽幸胜特得虔钊一军耳诸镇兵在后其敢径来邪义诚怒曰如此言宏实反矣宏实曰公谓谁欲反邪其声厉闻
于帝召两人讯之两人争于前帝不能决遂斩宏实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从厚柔懦无能羣小满朝无足与图国是当从珂举兵犯阙
义诚辈早蓄异心逝将他适所可稍恃以支持者惟朱宏实耳虽其固守徐图之计未必果能济事而其心皭然不滓从厚所宜知也乃不辨黑
白枉杀忠良譬之木将槁而复披其枝叶能无立见倾覆乎】 以义诚为招讨使悉将禁军以西行至新安降于从珂清泰元年四月斩于兴教
门外夷其族
△药彦稠
药彦稠沙陀三部落人初为骑将明宗即位累迁侍卫步军都虞候领寿州节度使安重诲矫诏遣河中指挥使杨彦温逐其节度使潞王
从珂以彦稠为招讨使 【按册府元龟作副招讨使考安重诲传索自通与彦稠并命必其副也欧史得之】 明宗欲生得彦温戒彦稠毋杀
彦稠希重诲旨杀彦温以灭口明宗大怒然不之罪也长兴中为静难军节度使党项阿埋屈悉保等族抄掠方渠邀杀回鹘使者明宗遣彦稠
与灵武康福会兵击之尽诛其族获其大首领连香等又逐盐州诸戎取所掠男女千余人潞王从珂反彦稠为招讨副使王思同兵溃彦稠与
思同俱东走为潞王兵所得囚之华州狱已而杀之晋高祖立赠侍中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