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本章共 8.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金 【五】
○金五
完颜希尹【守道 守贞 守能】
乌雅富埒珲
持嘉晖
大■〈白上大下〉【盘】
洪果达
呼布
富察和珍
瓜尔佳沃哩布
王伯龙
高彪
赵元
完颜希尹
乌雅富埒珲
持嘉晖
大■〈白上大下〉
洪果达呼布
富察和珍
瓜尔佳沃哩布
王伯龙
高彪
赵元
△完颜希尹
完颜希尹本名古绅罕都之子也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与诸将征伐皆有功金初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
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谓之女真大字后熙宗亦制女真字谓之小字与希尹所制俱行用辽
人达鲁和尚伊勒希弃中京走希尹与都尔古讷罗索伊都袭之降其旁近人民而还宗翰驻军北安使希尹经略近地获辽护卫耶律实讷埒
大破辽兵于古北口遂与宗翰至奚王岭期会于羊城泺宗翰袭辽帝于五院司希尹为前驱所将纔八骑与辽主战一日三败之明日希尹得
降人玛展言辽主在漠北委辎重将奔西京追至白水泺南辽主以轻骑遯去遂降西京使芬彻守之希尹至伊实部不及辽主而还宗翰入朝
希尹权西南西北两路都统时夏人巳受盟辽主巳获耶律达实自立而夏国与罗索书责诸帅弃盟军入其境多掠取者希尹上其书且奏夏
人约达实取山西诸郡盟不可信帝命严备之及大举伐宋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师还赐希尹铁券从宗翰伐宋追宋主于扬州后与宗翰俱朝
京师请立熙宗为储嗣熙宗即位希尹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天眷元年乞致仕不许罢为兴中尹二年复为左丞相兼侍中
俄封陈王与宗干其诛宗盘宗隽时熙宗未有皇子嫉希尹者谮之竟赐死并杀右丞萧庆及希尹子同修国史 【熙宗纪作昭武大将军】
巴达符宝郎满达皇统三年帝知希尹无罪赠仪同三司刑国公改葬之天德三年追封豫王正隆二年例降金源郡王大定十五年谥贞宪孙
守道守贞守能
完颜守道
完颜守贞
完颜守能
完颜守道
守道本名实纳埒以祖古绅功擢应奉翰林文字皇统九年同知卢龙军节度使事历献祁滨蓟四州刺史世宗幸中都过蓟父老遮地请
留再任迁昭毅大将军授左谏议大夫内族晏以恩旧拜左丞相守道谏曰陛下初即位边惊未息方大有为之时恐晏非其材必欲亲爱莫若
厚与之禄俾勿事事乃授以太尉致仕 【按熙宗纪大定元年十月晏拜左丞相十一月兼都元帅二年四月命为太尉七月致仕事非出自
一时传特类叙之以志转圜之美】 世宗欲熉扈从将士而帑藏空竭议货民财守道曰人罹虐政方喜更生今仁恩未及而征敛遽出如羣望
何宁出宫中所有无取于民遂从其言契丹叛辽东明安穆昆或附从之朝议欲徙之内地守道极陈其不可右副元帅默音将兵讨贼不即击
守道力言于朝诏遣布萨忠义赫舍哩志宁往代之东方以平大定二年宫中十六位火方事完葺时已入夏颇妨民力守道谏而罢未几改太
子詹事兼右谏议大夫驰驿规画山东两路军粮及赈民饥守道籍大姓户口限以岁储使尽输其赢入官复给其直以是军民皆足拜参知政
事兼太子少保悬辞不许时契丹余党未附者尚众北京临潢泰州民皆不安诏守道佩金符往安抚之给羣牧马千匹以备军用守道招致契
丹呼敦纽赫等内附民以宁息进尚书左丞兼太子少师尝从猎近郊有虎伤猎夫帝欲亲射之守道叩马极谏而止俄拜平章政事迁右丞相
监修国史复迁左丞相授世袭穆昆二十年修熙宗实录成帝因谓曰卿祖古绅行事有未尝者皆不为隐真直笔也进拜太尉尚书令攺授尚
书左丞相未几乞致仕不许二十五年坐擅支东宫诸皇孙食廪夺官一阶寻改兼太子太师特录其子珪袭穆昆充符宝祗候章宗为原王诏
习骑鞠守道谏曰哀制中未可帝曰此习武备耳自为之则不可从朕之命庸何伤乎然亦不可数也二十六年恳求致仕优诏许之特赐宴于
庆春殿帝手饮以巵酒锡与甚厚以其子珪侍行又赐次子璋进士第明昌四年卒太常议谥曰简宪帝改曰简靖葢重其能全终始云
完颜守贞
守贞本名苏页贞元二年袭祖古绅穆昆大定初充符宪祗候授通进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移上京坐娶安置契丹户民女杖
一百除名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惊巡使迁大兴府治中进同知改同知西京留守事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
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材能胜其兄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兼右谏议大夫守贞与修起居注张暐奏言皇帝视朝不令臣等侍
立凡有圣训及所议政事臣等无缘得知何所记录何所开说似非设官之义帝从之寻为贺宋生日使还拜参知政事帝新即政锐意于治尝
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帝曰行之果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授上京世袭穆昆
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诏罪巳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瓜尔佳衡论之仍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右丞刘玮曰
方今人材无出守贞者淹留于外诚可惜也帝默然寻改西京留守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赐玉带旧制监察御史八员汉人四员皆进
士女真四员则文资右职参注守贞以监察及清要之职请一体纯用进士一日奏事次帝问司吏移转事守贞曰今吏权重而积弊深移转为
便帝尝叹文士出伦者难得守贞曰培养久则人材自出因论国家选举之法又言节用省费之道并嘉纳焉先是帝诛郑王允蹈等以其家产
均给诸王又以董寿为宫籍监都管句并下尚书省议守贞奏陛下欲以允蹈等家产分赐懿亲恩命巳出恐不可改如董寿罪人也特恩释之
巳为幸矣不宜更加爵赏帝是其言自明昌初北边屡有警或请出兵击之帝曰今方南议塞河而复用兵于北可乎守贞曰彼屡突轶吾圉今
一惩之后当不复来帝因论守御之法守贞曰惟有皇统以前故事舍此无法耳守贞读书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金有国七十年礼乐刑政因
辽宋旧制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其仪式条约多守贞裁订故明昌之治号称清明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
时张汝弼妻高国干狱起帝意并疑镐王允中右谏议大夫贾守谦上疏陈时事思有以宽解帝意右拾遗路铎继之言尤切直帝不悦守贞持
其事狱久不决帝疑有常出守贞知济南府事董师中路铎等皆补外俄以在政府日尝与近侍窃语宫掖事而妄称奏下帝命有司鞫问守贞
款伏夺官一阶解职遣中使持诏责谕之仍以守贞不公事宣谕百官于尚书省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五年改博勒和扎萨克节度使迁
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帝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帝闻而悼之敕有司致祭赙赠礼物依故平章政事富察通例谥曰肃守
贞刚直明亮帝尝与泛论人材辄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后赵秉文上书言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帝问君
子小人谓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知政事胥持国其为天下推重如此
完颜守能
守能本名呼喇累官商州刺史正隆末宋人陷商州守能被执大定五年宋人请和完颜仲为报问国信使求守能遂及新息县令完颜按
辰俱归至京师入见诏给旧官之俸十九年为西北路招讨使时诏徙斡罕余党于临潢泰州伊喇密拉尝从斡罕其弟斋达当徙伪称身亡以
马赂守能固匿不遣又受赇补赛音蕃部通事事觉是时乌库哩实垒部族节度副使实绅安巴杖杀无罪镇边明安尚书省俱奏其事诏向者
招讨司官多进良马橐驼鹰鹘等物盖假此率敛自今并罢之因责守道曰守能自刺史躐迁招讨外官之尊无以踰此前招讨扎克丹以贪墨
伏诛守能岂不知乃敢如此尔之亲弟何不先训戒之也尚书省奏守能两赃俱不至五十贯抵罪实绅安巴解见居官并解世袭穆昆帝曰此
旧制之误居官犯除名者与世袭并罢之非犯除名者勿罢遂着于令诏守能杖二百除名 【按金史本纪诛扎克丹事在大定十九年罢招
讨使进马驼等物则在二十年而守能除名则在二十一年本传俱系之十九年特总其事之前后而书之耳】
△乌雅富埒珲
乌雅富埒珲海兰路乌克敦山人父巴古喇为龙虎卫上将军富埒珲膂力绝人能挽强射二百七十步与兄呼沙呼俱以勇健隶栋摩军
攻黄龙府力战有功栋摩败于兔耳山张觉复整兵来诸将皆不敢战富埒珲登山望之绐云敌少急击可破若入城不可复制诸将遂合战破
之郭药师蔡靖以燕京降富埒珲率九十骑先伺察城中居民去就遂将汉兵千隶完颜蒙克攻真定进攻赞皇取之获人畜甲仗万余汴城破
日巳暮宋人犹力战枪刺中富埒珲手战益力遂败宋军睿宗为右辆元帅承制以富埒珲为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及宋主在扬州富埒珲与
蒙克将万骑袭之宋主巳渡江破其余兵后与锡默阿里俱从宗弼取江宁隳明州而归天眷二年授镇国上将军除安国军以疾去官皇统六
年授世袭穆昆起为延安尹寻致仕海陵迁中都起为归德尹令驰驿之官淹留踰限复听致仕召赴京师至蓟州见海陵于猎所射获一狐海
陵嘉其老而健捷赐以御服封豳国公除太子少师进太子太保改真定尹入判大宗正事从海陵伐宋以本官行右领军副都督事大定二年
至中都谒世宗除东京留守时年七十三矣帝曰卿宿将久练兵事年虽老精神不衰因命到官每旬月一视事进阶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豳国
公是岁卒十八年孙扎昆迁广威将军袭乌克敦山世袭明安并亲管穆昆
△持嘉晖
持嘉晖字仲明其先附于辽居张皇堡故长以张为氏后家来州 【按辽史地理志中京道来隰迁涧四州接壤无莱州金史本传讹作
莱今改】 晖体貌雄伟慷慨有志略才游乡校辽季以破贼功授礼宾副使领来隰迁润四州屯兵天辅六年降仍命领其众从栋摩定兴中府
义锦等州及破张觉皆与有功以栗万五千石助军授洺州刺史孟阳之战敌之中军径薄宗望营晖与诸将击败之讫师还数立战功明年再
举伐宋从攻下保州真定进围汴宋人夜出兵二万焚我攻具晖以二穆昆兵击走之凡城中兵出战晖所当无不胜捷克宋还从攻河间敌将
李成以雄莫之兵来援晖迎击马伤而堕辄奋起步鬪竟败成兵是日七战皆胜贼将刘先生以兵二万夜袭营晖力战达旦贼始败走晖复傅
城力战如是连月诸军四面合攻遂克之加桂州管内观察使留抚河间时居民皆为军士所掠老幼存者亡几晖下令军中听赎还之从睿宗
攻下青州须从栋摩攻潍州晖督其裨校先登城中所积之刍茭乘风纵火发机石晖率将士冲冒而下力战败之军还复以三十骑破敌于范
桥帅府承制加静江军节度使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克泗州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移军攻济州敌
败遂降晖约束军士无秋毫犯自是曹单等州皆闻风而下从攻寿春归德及渡淮为先锋连败重敌于秀州苏州遂至余杭通粮饷治桥道晖
之力为多军还载资治通鉴版以归大军过江宁徙其官民北渡时暑多疾疫老弱转死道路知府陈邦光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
力为营救得免富平之战晖左右翼遇泞而败睿宗令其前功杖而释之师至熙河晖别降诸寨及吐蕃酋长并民户万五千余兰州叛与鄂勒
博等攻下之获河州安抚使白常熙河路副都总管刘惟辅以献还攻庆阳两败重敌杀其将戴巢师还迁归德军节度使宋州旧无学晖为营
建学舍劝督生徒肆业者复其身属县民家奴王夔者尝业进士晖以钱五十万赎之使卒其业夔后至显官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
塟晖为营治且资给其家丁母忧服阕以旧职起复既废齐为安化军节度使天眷二年复河南宋人乘间陷海州帅府以登莱沂密四州委晖
经画敌无敢窥其境者转定海军寻改济南尹累迁光禄大夫俄以罪罢久之起镇昌武军天德二年迁南京留守改河南路统军使授世袭明
安封河内郡王寻拜平章政事封戴王正隆降王爵为枢密副使降封荣国公卒大定间谥曰武康子师直登进士第
△大■〈白上大下〉
大■〈白上大下〉本名托卜嘉其先辽阳人世仕辽有显著太祖伐辽辽人征兵■〈白上大下〉在选中辽兵败■〈白上大下〉走
宁江城破复逃为军士所获太祖问其家世因收之收国二年为东京奚民穆昆时初破高永昌东京旁郡邑未尽服属使■〈白上大下〉伺
察反侧有闻必达太祖以为忠实授明安兼同知东京留守事取中西两京隶栋摩军辽军二十万来战使以本部守营■〈白上大下〉坚请
出战既合战栋摩军少却辽兵蹑之■〈白上大下〉麾兵横击杀数百人由是显名天会三年宗望伐宋欲攻信德府恐不能亟下议未决■
〈白上大下〉独选善射者射其城楼别以轻锐潜登楼角遂克其城军至浚州宋人巳烧河桥宗望下令能先济者功为上■〈白上大下〉
捕得十余舟使勇悍者径渡击其守者而夺其戍栅由是大军俱济明年为河间路都统巳克河间栋摩怒其不早降因纵军大掠■〈白上大
下〉谏止之巳掠者官为赎还除河间尹从攻袭庆府先一日■〈白上大下〉命军士预备畚锸及薪既傅城诸将方经营攻具未鸣鼓■〈
白上大下〉军有素备遂先登宗弼伐江南济淮宋将时康民率兵十七万来拒■〈白上大下〉率杅部从击败之复以骑二千与当堪击败
淮南贼十万王善来降将渡江■〈白上大下〉军先渡舟行去岸尚远宋列兵江口■〈白上大下〉视其水可涉乃麾兵舍舟趋岸疾击之
宋兵走大军相继而济俄遇杜充兵于江宁之西■〈白上大下〉与呼拉布击走之师还留■〈白上大下〉为扬州都统经略淮海高邮之
间再为河间尹兼总河北东路兵马十一年入见迁太子太保改元帅右都监齐国废■〈白上大下〉守汴京天眷三年罢汉渤海千户穆昆
以■〈白上大下〉旧臣独命依旧世袭千户是岁拜元帅右监军累进左监军天德二年改右副元帅进行台右丞相海陵疑左副元帅萨里
罕以为行台左登相使■〈白上大下〉伺察之诏军事不令萨里罕与闻萨里罕不知海陵意旨每与■〈白上大下〉争军事遂与■〈白
上大下〉有隙海陵竟杀萨里罕召■〈白上大下〉入朝拜尚书右丞相封神麓郡王四年请老为东京留守贞元三年拜太傅领三省事累
封汉国王是岁卒赠太师晋国王谥杰忠遣使护丧归塟正隆夺王爵赠太傅梁国公子盘
盘
盘
盘本名富色克太傅■〈白上大下〉之子累官登州刺史袭明安大定三年除嵩州刺史从布萨忠义伐宋有功五年召为符宝郎迁拱
卫直都指挥使初盘以伐宋功进官一阶盘心少之颇形于言帝闻之下吏按问杖一百五十改左卫将军诏求良弓盘多自取及护卫入直者
辄以已意更代护卫罗索告其事诏默检司诘问盘有妹在宫中为宝林盘属内侍僧儿员思忠言于宝林使宝林以无罪诉于帝帝怒使僧儿
一百盘责陇州防御使迁武宁军节度使坐事除名起为韩州刺史改祁州复坐事削四官解职
△洪果达呼布
洪果达呼布世居锡馨水从破宁江取咸州平东京路及诸山寨栅皆有功从玛奇破辽将和尚节使兵七千于上京复破纳延军二万再
从玛奇遇敌于阿林甸玛奇被创不能战达呼布率兵击败之从攻回鹘城破其兵九万败玛勒戬直萨兵于山后又败扎古雅之兵三千获其
家属而还攻平州张觉鸟春被围于西山达呼布引兵救之解其围并获粮五千斛招降户口甚众从平兴中抚安其民人天会间大军伐宋达
呼布从取浚开德大名及济南高唐棣密等州皇统间以功袭穆昆移屯于寿光县界为千户六年授世袭千户棣州防御使卒
△富察和珍
富察和珍安春水人年十八从军其父塔斯死袭为穆昆天辅间夏兵三万出天德路和珍从罗索迎战以兵三百败敌二千天会三年大
军攻太原城中兵万余出战和珍以所领千户军击之复败敌兵三万于榆次境六年从罗索攻京兆屡与宋人接战皆有功七年耶邠州遇宋
人二十余万我军右翼少却时和珍为左翼千户摧锋陷阵敌遂败去败张浚于富平复有功十二年 【按金史作十三年据宋史高宗本纪
兴四年四月甲午关师古叛以洮岷二州降伪齐考宋绍兴四年为金天会十二年安得有十三年再击师古之事三字当是二字之讹今改】
击关师古于临洮又从破德顺泰巩临洮河兰等州授德顺州刺史改陇州防御使凤翔尹卒
△瓜尔佳沃哩布
瓜尔佳沃哩布南图珲河人徙天德父温屯讨乌春乌木罕有功沃哩布隶罗索帐下攻系辽女真招降达哈藩昭苏等从罗索救乌楞古
于咸州 【按金史太祖本纪乌楞古败辽军于咸州西完颜罗索克咸州又考乌楞古本传与罗索克咸州罗索本传进兵咸州一事数见皆
作咸此处讹作威今据改】 败辽兵于雅勒呼城辽军营辽水沃哩布以五穆昆军夜击之辽军惊溃杀获几尽从斡鲁伐高永昌以四十骑伏
于津要获生口因尽知永昌虚实太祖嘉之赏奴婢八人永昌驻军于兔儿陁先据津要军不得渡沃哩布与萨巴射杀其先锋二人永昌众稍
却大军遂渡辽水及攻广宁复与持嘉和木欢各领所部突阵大军继之遂拔广宁太祖攻临潢沃哩布面被重创奋击自若赏以辽宫女二人
辽王杲巳取中京沃哩布以四十骑觇敌获辽喉舌人因知辽主所在后从都统斡鲁定云中从宗翰屯应州辽军在近境沃哩布以所部击败
之从宗望伐宋宋安抚使蔡靖诣降罗索攻陕西诸部往往复叛沃哩布讨平之败张浚军于富平沃哩布以先锋攻下兰州加昭武大将军授
世袭明安累官布塔布部族节度使以老致仕封芮国公沃哩布多智略膂力过人虽甚老勇健不少衰大定初剧贼啸聚出特布关沃哩布率
乡里年少击之贼党溃事闻赏赉甚厚二十六年卒一旦有五岁
△王伯龙
王伯龙渖州双城人辽末聚党为盗天辅二年率众二万及其辎重来降授世袭明安知银州兼知双州四年 【按金史太祖本纪天辅
四年五月攻辽上京即临潢府也又考辽史本纪天庆十年五月金主亲攻上京查辽天庆十年即金天辅四年本传讹作三年谨据改】 太祖
攻临潢伯龙与韩庆和以兵护粮饷庆和将兵前行伯龙从粮居后遇辽兵五千余邀于路伯龙率挽夫击败之获马五十四六年 【按金史
太祖本纪天辅六年正月乙亥取中京又考辽史本纪保大二年正月乙亥金克中京辽保大二年即金天辅六年本传误作四年谨据改】 从
攻下中京并克境内诸山寨为静江军节度留后天会元年 【按金史本纪太宗以天辅七年九月改元至十一月始命宗望统领栋摩兵讨
张觉则此处应作天会元年为是本传讹作五年又不冠以年号显系误刊谨据改】 真授节度使从宗望讨张觉于平州伯龙先登手杀数十
百人迁右金吾卫将军白河之战伯龙突其左军遂败宋军宗望伐宋伯龙为先锋次保州破敌五万招降新乐军民十余万大军围汴数败宋
何■〈卤上木下,仌代乂〉军及破汴伯龙以治攻具有功进同知保州兵马安州司事又破孔彦舟郦琼众三万于洺州遂将兵数千攻拔
北平复取保州河间睿宗经略山东伯龙从攻青州城中兵夜袭其营伯龙不及甲独挺刃拒敌击杀数十人巳而军士皆甲杀伤宋兵不可胜
计及下青州论功第一六年还攻莫州降之加太子少保莫州安抚使破李固寨众十余万于濮州濮城守城中镕铁挥我军攻之不能克伯龙
被重甲首冠大釜挺枪先登杀守阵者二十余人大军相继而上遂克之进攻徐州复先登充徐宿邳三路军马都统败高托山之众十五万于
情河击走韩世忠于邳州与大军会宿迁追世忠至扬州还攻泗州守将以城降屯军嵫阳破陈宏贼众四十余万破黄戬于单州进攻归德军
帅遣伯龙立功具伯龙从二十余骑行视地形城中忽出兵千余欲生得伯龙伯龙纵骑驰之敌兵乱堕隍而死者几二百人破王善之众于巢
县及取庐州和州伯龙之功多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还过真扬道遇郦琼韩世忠军败之复为莫州安抚改知
泽州平太行羣贼天眷元年为燕京马军都指挥使从元帅府复收河南权武定军节度使兼本路都统击走宋兵据许州者招其人民复业是
年秋平泰安叛卒张贵皇统元年以本部从宗弼南伐攻破濠州而还三年为武定军节度使改延安尹宁昌军节度使天德三年改河中尹徙
益都尹封广平郡王卒正隆间例赠特进定国公
△高彪
高彪本名昭和硕辰州渤海人祖安国辽兴辰开三镇节度使父禄格左承制官至刺史彪始生其父以术者言其时日不利于巳欲不举
其母为营护居数岁竟逐之彪匿于外家及辽人调兵禄格已老当从军怅然谓所亲曰吾儿若在可胜兵矣所亲具以实告因代其父行战于
珠赫店辽兵败走彪独力战军帅见之曰此勇士也令生致之斡鲁攻东京禄格率其乡人迎降以为榆河州千户久之告老彪代领其众都统
杲攻中京彪领穆昆从斡鲁破辽将克尔叟及韩庆民于高惠之境巳而驻军武安克尔叟以劲兵二万来袭从斡鲁出战与所部皆去马奋击
败之奚人负险拒命彪屡战有功从宗望攻平州徇地西北道招降石家山寨再从宗望代宋师次真定彪率兵士七十人临城筑甬道城中夜
出兵焚攻具彪击走之大军围汴以五十骑屯于东南水门再败宋兵师还屯镇河朔复破敌于霸州擒其禆将祝昂河间夜出兵二万袭营彪
率三穆昆兵败之天会五年授静江军节度使寿州刺史明年伐宋从帅府徇地山东攻城克敌数被重赏七年师至睢彪以所部招诱京西人
民次柘县其官吏出降彪独与五十余骑入城城中三千余人复叛彪率众力战败之抚安其民而还从梁王宗弼袭宋主至杭州师还宋将韩
世忠以战舰数百扼于江北宗弼引而西将至黄天荡敌舟三十余来逼南岸其一载兵士二百余先至彪以钩拽之率勇士数十跃入其舟所
杀甚众余皆死水中明年从攻陕西师至宁州彪与宗人昂率兵三千取廓州始至有来降者言城东北隅守兵将谋为内应彪即夜从家奴二
人以登左右守者觉之彪与从者皆殊死战诸军继进遂克其城从攻和尚原及仙人关与阿里监护漕粮并战舰至亳州宋人以舟五十艘阻
河路击败之擒其将萧通击涟水贼水寨进取涟水军其官民巳遁去悉招降之齐既废摄滕阳军以东诸路兵马都统抚谕徐宿曹单滕阳及
其属邑皆安堵如故为武宁军节度使颇黩货尝坐赃海陵以其勋旧杖而释之改忻州防御使历安化安国武胜军节度使迁行台兵部尚书
改京兆尹封郜国公以忧去官起复为武定军节度使归德尹正隆例授金紫光禄大夫久之致仕复起为枢密副使舒国公赐名彪卒谥桓壮
彪勇健绝人能日行三百里被重铠历险如飞临敌身先士卒大小数十战率以少击众未尝败衄性机巧通音律人无贵贱皆温颜接之
△赵元
赵元字善长涿州范阳人辽天庆八年登进士第仕至尚书金部员外郎辽亡郭药师为宋守燕以元掌机宜文字金师取燕药师降枢密
使刘彦宗辟元为本院令史天会间同知蓟州事有贼杀人横道官吏圜视莫知所为路人耕夫聚观甚众元指田中释耒而来者曰此贼也叱
左右缚之遂伏僚吏问其故元曰偶得于眉睫间耳其后朝廷立磨勘格凡尝仕宣和者皆除名籍元在磨勘中齐国废置行台省于汴选元备
官属授行省兵部郎中宗弼再取河南元皆摄户部事赋调兵食取办天眷三年为行台右司员外郎囚有杀人当死者行台欲宥之元不从反
覆数四势不可夺乃仰天叹曰如杀人者可宥死者复可辜何欲徼已福而乱天下法乎行台竟不能夺改左司员外郎摄吏部事在行台凡十
年吏事明敏宗弼甚重之为同签汴京留守事改同知大名尹用廉迁河北西路转运使历彰德武胜等军节度使以老致仕卒于家 【按马
讽以辽人两登宋金进士出处未得为正金史旧载高进基传后今从删谨识】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