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本章共 7.7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五十二】
○元五十二
柰曼台
多尔济
多尔济巴勒
阿噜图
孥都尔噶
伯勒齐尔布哈
太平
特穆尔达实 达实
特穆尔
柰曼台
多尔济
多尔济巴勒
阿噜图
弩都尔噶
伯勒齐尔布哈
太平
特穆尔达实
达实特穆尔
△柰曼台
柰曼台穆呼哩五世孙曾祖博啰祖阿尔济苏追封莒王谥忠惠父和斯和哩嗣国王追封蓟王柰曼台挚静有威大德五年奉命征海都
都勒干以功授宣徽院使七年拜岭北行省右丞旧制募民粮以饷边是岁用事者杀其数民进退失措柰曼民请于朝悉受所输为下年之战
民感其德至治二年改甘肃行省平章政事甘肃岁籴粮于兰州挽运隔二千余里柰曼台改从捷近岁省费六十万缗天历二年迁陕西行省
平章政事关中大饥诏募民入粟子爵四方富民应命输粟积关下初河南饥告籴关中关中民遏其籴至是关吏乃河南人修宿怨拒粟使不
得入柰曼台杖关吏而入其粟京北民掠人而食则命健卒分捕其患乃巳时入关粟虽多而贫民乏钞以籴乃取官库未毁昏钞给民用俟官
给振饥钞如数易之先时民或就食他所多毁墙屋以往柰曼台谕使勿毁明年还皆得按堵如初拜西行台御史大夫命送太宗皇帝旧铸皇
兄之宝于其后嗣扬珠济达柰曼台威望素严至其境礼貌益尊至顺元年选上都留守进知岭北行枢密院事封宣宁郡王寻奉命出镇北边
锡子尤重后至元三年 【多尔济传作后至元四年事】 诏袭国王六年拜岭北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年迁辽阳行省左丞相以年踰六十上
疏辞职归八年卒于家追封鲁王谥忠穆子二长额森布哈中书左丞次鸿和尔布哈
△多尔济
多尔济穆呼哩六世孙托克托子也多尔济生一岁而孤稍长备宿卫事母至孝喜读书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至治二
年授集贤学士时年未及冠一时耆宿皆器重之天历元年多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文宗杀之二年以多尔济袭国
王位顺帝至元四年多罗台弟柰曼台恃太师巴延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愬于朝巴延妻欲得多尔济大珠环多尔济无以应则慨然曰王
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我纵不得为亦我宗族人耳于是柰曼台以赂得为国王而除多尔济辽阳行省左丞相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
相先是河南范孟为乱连系者千百计多尔济知其冤欲直之而平章政事纳琳执不从己而纳琳还言于朝以谓多尔济心徇汉人多尔济亦
不恤也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杭城荐经灾毁伯勒齐尔布哈先为相庶务宽纾多尔济咸仍其旧民心翕然汀州寇窃发遣将士招捕
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居二年方面晏然杭民请廷生祠如前丞相故事多尔济辞弗许七年召拜御史大史拜中书左丞相升右丞相监修国
史而太平为左丞相时朝廷无事稽古礼文之事有坠必举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选清望官专典陈言以求治道核守令汰僧尼举隐逸
一时称盛九年罢丞相位复为国王之国辽阳十四年诏托克托总兵南讨中书参议袭伯璲建言宜分遣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吴王托尔齐
厚赂伯璲获免多尔济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此正效力之秋也即领兵出淮南听托克托节制托克托遣使攻六合拔之既而诏削托克托
官爵罢其兵权多尔济乃以本部兵守扬州十五年卒于军多尔济为相务存大体而一时政权颇出于太平趋附者众多尔济处之凝然不与
较然太平亦能推让尽礼中外皆号为贤相云二子都哩木特穆尔翰林学士纳木喀实哩袭国王
△多尔济巴勒
多尔济巴勒字惟中穆呼哩七世孙 【按穆呼哩传穆呼哩次子苏肯彻尔生纳颜纳颜生硕迪为多尔济巴勒之祖则是五世孙也本
传误】 祖硕迪父伯勒格特穆尔多尔济巴勒甫晬而孤育于从祖母拜珠从父也请于仁宗隆玺书护其家稍长好读书十四年见文宗适将
幸上都亲阅御衣命录于簿左右无能书汉字者多尔济巴勒引笔书之文宗喜曰世臣之家乃能知学岂易得哉命为尚衣奉御寻授工部郎
中元统元年擢监察御史首上疏请亲祀宗庙赦命不宜数又陈时政五事时日月薄蚀烈风暴作河北山东旱蝗为灾及复条陈九事上之先
是教坊官位在百官后御史大夫萨题传旨传入正班多尔济巴勒执不可又西僧为佛事内廷醉酒失火多尔济巴勒劾其不守戒律延烧宫
殿萨题传旨免其罪多尔济巴勒又执不可一日间传旨者八乃已丞相巴延御史大夫腾吉斯二家家奴怙势为民害多尔济巴勒捕致于法
民大悦腾吉斯怒多尔济巴勒曰我知奉法而巳它不知也腾吉斯从子茂穆苏为钦察亲军指挥使恣横不法多尔济巴勒劾奏之茂穆苏集
无赖子欲加害会腾吉斯被诛乃罢累迁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是时年甫弱冠又世家子乃独以经术侍帝左右世以为盛事至正元年除翰
林学士仍知经筵事时喀喇库库以翰林学士承旨亦在经筵敷陈经义多尔济巴勒为之翻译曲尽其意多所启沃俄迁大宗正府伊克扎尔
古齐听讼之际引谕律令曲当事情宗王有杀其大母者多尔济巴勒必欲正其罪时相难之出为淮东廉访使迁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
又迁江西行省左丞以疾不赴北还养疾黄厓山中起为资正院使五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时有以善音乐得幸者有旨用为崇文
监丞多尔济巴勒曰用幸人居清选臣恐后世议陛下帝悦升右丞寻拜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劾奏伯勒齐尔布哈章甫上黜御史大夫额琳沁
巴勒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伯勒齐尔布哈传作江浙左丞相】 多尔济巴勒曰若此则台纲安在乃再上章劾奏并留大夫不允台臣皆
上印绶辞职帝谕多尔济巴勒曰汝其毋辞对曰宪纲隳矣臣安得独留帝为之出涕多尔济巴勒即杜门谢宾客寻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至官询民所苦知贵室僮奴公府隶卒强买民物仅酬半直又其俗编柳为斗大小不一贾侩得以高下其手民病之即饬有司厉防禁齐称量
诸物乃毕集而价自平又存恤孤老平准钱法清铨选汰胥吏慎句稽兴废坠巨细毕举苟有罪虽勋旧不贷王邸百司闻风悚惧召为太常礼
仪院使会盗起河南帝忧之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言治国之道纲常为重前西台御史张桓仗节死义不污于寇宜旌之以劝来者又言宜守荆
襄湖广以绝后患又数论祖宗之用兵匪专于杀人盖必有其道焉其言颇迕丞相托克托意时托克托倚信左司郎中汝中柏员外郎拜特穆
尔两人因擅权用事而多尔济巴勒正色立朝无所附丽适陕州围急因出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至中途闻商州陷即轻骑兼程至奉元而贼
巳至鸿门即就署奉命与行省平章托多便宜同讨贼遂督诸军复商州乃修筑奉元城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中的者赏之由是人
皆为精兵金商义兵甚精锐列其功以闻赐敕褎奖由是国家获其用时御史大夫额森特穆尔师败于河南西台御史蒙果勒哈雅范文等其
劾奏之多尔济巴勒当署字顾左右曰吾其为平章湖广矣未几命下果然额森特穆尔托克托之弟章既上托克托怒故左迁多尔济巴勒而
御史十二人皆见黜关中人遮道泣留多尔济巴勒慰遣之不听乃从间道出至重庆闻江陵陷或以道梗请少留不从既至律诸军以法而授
纳粟者以官人心翕然汝中柏拜特穆尔言于丞相曰不杀多尔济巴勒则丞相终不安乃命专给军食时官廪所储无几即延州民有粟者谕
劝贷粟民无不从又遣官籴粟河南四川之境民闻其名争输粟以助饷右丞巴延布哈方总兵承顺风旨较侵辱之多尔济巴勒不为动官军
会复武昌至蕲黄巴延布哈百计徽索无不给之犹欲言其供需失期达尔罕军师王布哈奋言曰平章国之贵臣今坐不重茵食无珍味百需
立办犹欲诬之是无人心也托克托遣国子助教谔勒哲至军风使害之谔勒哲至则反加敬礼语人曰平章勋旧之家国之祥瑞吾苟伤之则
人将不食吾余矣多尔济巴勒素有风疾军中感雾露所患日剧遂卒于黄州多尔济巴勒以扶持名教为己任荐拔人才留心经术凡伊洛诸
儒之书未尝去手喜为五言诗于字画尤精其在经筵开陈大义间采前贤遣言次为书四卷一曰学本二曰君道三曰臣职四曰国政明道厚
伦制行稽古游艺五者学本之目也敬天爱民知人纳谏治内五者君道之目也宰辅台察守令将帅■〈执上目下〉御五者臣职之目也兴
学训农理财审刑议兵五者国政之目也帝览而善之赐名治原通训藏于宣文阁二字特古斯特穆尔都沁特穆尔
△阿噜图
阿噜图博尔济四世孙父穆呼哩阿噜图由经正监袭职为集赛官掌环卫遂拜翰林学士承旨迁知枢密院事至元三年袭封广平王至
正四年托克托辞相以阿噜图荐诏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而伯勒齐尔布哈为左丞相从驾行幸每同车出入一时以二相协和为喜时诏
修辽金宋三史阿噜图为总裁五年三史成以其书进帝曰朕与卿等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阿噜图顿首舞蹈而出一日与僚佐议除刑部尚
书宰执有所举或以其人柔软阿噜图曰庙堂选僧子耶不枉人不坏法即是好刑官何必求强壮人左右无以答其知大体类如此先是伯勒
齐尔布哈尝与谋挤害托克托阿噜图不从六年伯勒齐尔布哈乃讽监察御史劾奏阿噜图不宜居相位阿噜图即避出城其姻党皆为不平
请曰丞相何不见帝自陈阿噜图曰我岂以丞相为难得耶但帝命我不敢辞今御史劾我我宜即云尔等无复言阿噜图既罢去明年伯勒齐
尔布哈遂为右丞相不久亦去十一年阿噜图复起为太傅 【三公表作太保】 出守和琳边卒
△弩都尔噶
弩都尔噶博尔济四世孙也早岁备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既而废处于家顺帝至元五年奉使宣抚达勒达之地整理有司不法事三十
余条由是朝廷知其才升之岭北行枢密院事至正十五年召拜中书平章政事迁知枢密院事十七年以太尉总山东诸军守镇东昌路击退
田丰兵十八年田丰复陷济宁进逼东昌弩都尔噶以乏粮弃城退屯柏乡东昌遂陷还京师拜中书添设左丞相与太平同居相位弩都尔噶
有识量处事平允浙西张士诚既降弩都尔噶处置江南诸事咸得其宜士诚大服兴和路富民调戏子妇系狱行赂刑官久不决弩都尔噶除
邢部侍郎为兴和路达噜噶齐俾决其事富民遂自缢凡授官惟才是选不用私人众称其有大臣体己而遽罢相迁知枢密院事尝卧病谓所
知曰太平真宰相才也我疾固不起而太平亦不能久于位此可叹也朝官至门候疾者皆谢遣之二十年卒
△伯勒齐尔布哈
伯勒齐尔布哈字大用扬珠济达氏曾祖穆齐特以千户从宪宗南征有功父阿固台事成宗为丞相被诛后赠和宁忠献王伯勒齐尔布
哈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会明宗以周王出镇云南伯勒齐尔布哈从行至大同而还仁宗召入
宿卫英宗朝命袭八番宣抚司达噜噶齐宣布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至是皆受约束泰定三年特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益从耆老文
学之士雍容议论寻拜监察御史累迁吏部尚书至顺元年出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寻除礼部尚书擢侍御史特命领宿卫凡宿卫
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举其亲昵独伯勒齐尔布哈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至元四年拜御史大夫知经筵事寻迁中书平章至正二
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间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即疾驰赴镇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
月米二斗幼稺给其半又请减盐课酒课等税朝廷皆从之在镇二年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四年 【宰相表作至正三年十二月
】 拜中书左丞相奉使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仗各抚其民毋踰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
振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七年进右丞相明年御史劾奏伯勒齐尔布哈而徽政院使高龙卜在帝侧为解帝遂不允乃
出御史大夫额琳沁巴勒为江浙左丞相 【按额琳沁巴勒传云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迁拜湖广行省左丞相本传误合一官】 中丞以
下皆辞职诏复加太保于是两台各道言章交至伯勒齐尔布哈益不自安寻谪居渤海县十年卒后子达实特穆尔用于朝遂赠太师追封冀
王谥忠宣达实特穆尔字原理仕至中书平章政事有学识能世其家
△太平
太平字允中初名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父胜以非罪死太平年尚幼泰定帝雪其父冤而抚恤之太平资性开朗尝授业于赵孟俯
又师事云中吕弼始袭父职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寻擢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文宗召为工部尚书又除上都留守同知顺帝元统初命为枢
密副使寻升同知枢密院事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律者憸人也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家居至正二年诏起为
中书参知政事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为总裁官力赞成之四年升中书平章政事六年拜御史大夫 【按宰相表至正五年
十月太平由平章政事拜御史大夫此作六年互异】 故事台端非国姓不以授太平固辞诏特赐姓而改今名七年迁中书平章政事班同列
士国王多尔济为左丞相请于帝愿得太平与其事乃拜太平左丞相而以多尔济为右丞相明年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时
天下无事凡朝廷稽古右文之典有坠必举平生好访问人材不问南北必记录于册至是多进用之初托克托既罢相出居西土会其父满济
勒噶台卒太平请令托克托归葬以全孝道左右以为难太平为之固请托克托乃得还既而还朝拜太傅然不知太平之有德于己也因汝中
柏谗间成隙欲中伤之是时中书参政孔思立等皆一时名人太平所拔用者悉诬以罪黜去九年罢为翰林学士承旨既又诬劾其过失而并
论其子额森呼图克不宜僭娶宗室女托克托母闻之谓托克托兄弟曰太平好人也何害于汝而欲去之侍御史实默图扬言于朝曰御史欲
害正人坏台纲如天下后世何故吏田复劝太平自裁太平曰吾无罪当听命于天遂还奉元杜门谢客会河南盗起十五年诏为江浙行省左
丞相未行改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枢密院事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
民不扰而兵赖以济议立土兵元帅府轮番耕战十六年移镇益都未几除辽阳行省左丞相十七年召为中书左丞相时毛贵据山东明年由
河间入寇官军屡败渐逼京都廷议迁都以避之太平力争以为不可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喇布哈于彰德击败贼众京城遂安会张士诚
以浙西降晋冀关陕间察罕特穆尔屡以捷奏于是中外命然有中兴之望时右丞相绰斯戬家人以造伪钞事觉刑部欲连逮绰斯戬太平力
为解之二皇后奇氏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资正院使保布哈谕意太平皇后又亲召至室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巳是时皇太子欲尽
逐帝近臣又令监察御史劾帝亲昵御史中丞图噜特穆尔未及奏而所劾御史迁为他官皇太子疑额森呼图克泄其事益决意去太平政柄
知枢密院事弩都尔噶数于帝前左右之以故皇太子之志未及逞会弩都尔噶死皇太子遂令监察御史迈珠僧格实哩劾左丞成遵参政赵
中等下狱死以二人为太平党也太平知势不可留数以疾辞位二十年拜太保俾养疾于家会阳翟王阿勒呼木特穆尔倡乱骚动北边势逼
上都皇太子言于帝命太平留守上都实欲置之死地太平遂往有同知太常院事托欢者额森呼图克故将也闻扬翟王将至乃引兵缚王至
军前太平不受令生致阙下北边以宁未几诏拜太馎赐田若干顷俾归奉元帝欲以巴咱尔为丞相巴咱尔辞曰臣老不足以任宰相必以命
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巴咱尔留太平毋行太平至沙井闻命而止皇太子恶其既去而复留也二十三年令御史大夫布哈 【
顺帝纪作监察御史敏珠尔哈雅】 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乃诏悉拘所授宣命及所赐物俾往陕西之西居焉绰斯戬因诬奏之安置土
蕃寻遣使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二十七年监察御史辩其非辜请加褎赠子额森呼图克名均字公秉少好学有俊才累迁
殿中侍御翰林院侍读学士皆兼袭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太平为相务广延才彦而额森呼图克又顷己下士以故名称藉然巳而被劾罢从亲
还奉元居六年召为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除通政院使太平再相授知枢密院事迁太子詹事十九年羣盗屯辽阳诏额森呼图克率师往
讨拔懿州盗踰辽河东奔而朝廷谗构日甚罢为上都留守寻改宣政院使以丁内艰不起绰斯戬再相复强起之即日监察御史额森特穆尔
李好直又劾罢之巳而绰斯戬徇皇太子旨构成大狱诬鲁达实曼济阿南达实哩沙嘉实哩额森呼图克及托欢等不轨锻炼成狱鲁达实逃
于大同军中曼济阿南达实哩等皆贬死额森呼图克当贬萨斯嘉之地道由图沙玛宣政院使呼济哩素受知太平因留居其地势政知其故
奏额森呼图克违命杖死之有诗集十卷
△特穆尔达实
特穆尔达实字九龄国王托克托之子事明宗于潜邸文宗初由同知都护府事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后至元六年拜中书右丞至正改元
升平章政事巴延罢相庶务多所更张特穆尔达实尽心辅赞每入直帝赐坐榻前询以政道二年郊建言大祀竣事必有实惠及民乃赐民明
年田租之半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至是乃请别输京仓米百万斛储于和琳以为备日本商百余人遇风漂入高丽高丽
掠其货表请没入其人以为奴特穆尔达实曰天子一视同仁岂宜乘人之险以为利宜赀甚还巳而日本果上表称谢五年拜御史大夫务以
静重持大体建言近岁大臣获罪重者族灭轻者籍其妻子祖宗圣训父子罪不相及请除之着为令近畿饥民争赴京城奏出赃罚钞籴米万
石食之所活不可胜计居岁余迁平章政事位居第一大驾时巡留镇大都七年首相去位帝命为左丞相修饬纲纪立内外通调之法朝官外
补许得升辞亲授帝训郡邑贤能吏次第甄拔入补朝阙分海漕米四十万石置沿河诸仓以备凶岁孔子后袭封衍圣公阶止四品奏升为三
品岁一再诣国学进诸生奖励之中书故事用老臣预议大政久废不设特穆尔达实奏复其规起达罕张元朴等四人为议事平章从幸上京
还入政事堂俄感暴疾卒追封冀宁王谥文忠特穆尔达实天性忠亮伊洛诸儒之书深所研究帝尝称王文统奇才对曰世祖有尧舜之资文
统不以王道告君而乃尚霸术何足取乎初巴延议罢科举特穆尔达实时在参议府不署牍及入中书及议复之征用处士待以不次之擢或
疑为太优特穆尔达实曰隐士无求于朝廷朝廷有求于隐士区区名爵奚足惜哉时修辽金宋三史特穆尔达实为总裁官多所协赞云
△达实特穆尔
达实特穆尔字九成幼与其兄特穆尔达实俱入国学为诸生以世冑补官为太尉监提点擢治书侍御史以言罢除枢密院同知累迁为
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沅靖柳桂等路猺獐窃发朝廷下诏招谕之达实特穆尔谓寇情不可料请置三分省一治静江一治沅靖一治柳桂分治
益戍朝廷如其言巳而诸猺獠悉降召还复为大司农至正十一年台州方国珍起海上达实特穆尔奉诏与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往招
谕之明年盗起河南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则修城池饬备御贼不敢犯其境迁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十五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中书庶
务多为吏胥迟留至则责委提控掾史二人分督左右曹悉为剖决出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寻兼知行枢密院事许以便宜行事 【按显帝纪
达实特穆尔兼知行枢密院事在至正十六年】 时江淮盗势日盛南北阻隔达实特穆尔独治方面而任用非人肆通贿赂卖官鬻爵于是谤
议纷然所部郡县往往沦陷十六年张士诚陷平江进逼杭州达实特穆尔即弃城遁万户普贤弩力拒之而苗军帅杨谔勒哲亦引兵至败走
张士诚达实特穆尔乃还初达实特穆尔以谔勒哲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寻升江浙行省参政至是遂升右丞而苗军素无纪律肆为钞掠所
过荡然无遗达实特穆尔方倚谔勒哲以为重莫敢禁遏故谔勒哲矜骄日肆而不可制明年士诚寇嘉兴屡为谔勒哲所败士诚乃遣曼济哈
雅以书诈降而书词多不逊谔勒哲欲纳之达实特穆尔谓其反复不可信谔勒哲固劝乃许之遂授士诚太尉其弟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赏皆授官有差士德寻为明兵所擒复升士信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然士诚虽降而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
于是朝廷以招安张士诚为达实特穆尔功诏加太尉 【按顺帝纪达实特穆尔加太尉在至正二十年与本传纪年互异】 是时徽州建德
皆巳陷谔勒哲屡出师不利士诚素欲图谔勒哲而谔勒哲时又强取平章政事庆通女达实特穆尔虽主其婚然亦其厌之乃阴与士诚定计
扬言使士诚出兵复建德谔勒哲不为备遂被围苗军悉溃谔勒哲与其弟巴延皆自杀士诚遂据机州十九年朝廷因授士信江浙行省平章
政事士信乃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抗城于是方面之权悉归张氏达实特穆尔徒虚名而巳俄而士诚欲求王爵达实特穆尔谓左右曰我若逆
其意目前必受害当忍耻含垢以从之乃具闻于朝不报士诚遂自立为吴王即平江治宫阙立官属时达实特穆尔为江浙行省右丞哲伯为
左右司郎中二人谄事士诚数媒櫱达实特穆尔短二十四年士信乃使王晟等面数达实特穆尔过失勒其移咨省院自陈老疾愿退又言丞
相之任非士信不可士信即逼取其所掌符印而自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徙达实特穆尔至嘉兴峻其垣墙锢其门闼防禁甚严达实特穆尔日
对妻妾饮酒放歌自若士诚既拘达实特穆尔索行台印章布哈特穆尔封其印置诸库曰我头可断印不可与又迫之登舟曰我可死不可辱
也从容沐浴更衣与妻子诀赋诗二章及授印仰药死后数日达实特穆尔闻之叹曰大夫且死吾不死何为遂命左右以药酒进饮之而死士
诚乃使载其杴及妻孥北返于京师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