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本章共 7.2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唐 【八】
○唐八
房玄龄
杜如晦【淹】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征
△房玄龄
房玄龄字乔 【旧书作房乔字玄龄宰相世系表又作字乔松】 齐州临淄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 【旧书作泾阳令按隋书彦谦传
先为司隶刺史后以泾阳令终】 玄龄幼警敏博学工书善属文开皇中天下混一咸谓国祚方永玄龄密启父曰帝以后父窃神器本无功德
又不为子孙长久计使嫡庶相倾阋终当内自诛夷亡可翘足待也彦谦惊异之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阅人多
矣未见如此郎者必为国器恨不见其耸壑凌霄耳父疾视药膳十旬不解衣及卒勺饮不入口者五日补隰城尉坐累徙上郡会中原丧乱慨
然有忧天下之志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及为秦王仍授府记室封淄临侯玄龄既遇知己罄
竭心力知无不为每平寇贼众竞取珍玩玄龄独数人物致之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力太宗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
玄龄犹禹也以本职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居府十年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尽初不着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
机宜为吾儿陈事虽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既与王有隙计未有所出玄龄因长孙无忌进言请行周公之事无忌入白之乃召与谋玄龄又
引杜如晦共其事太子深忌二人谮之帝皆斥出府及变作王令无忌召二人以道士服入夜计事太子死王为太子擢右庶子贞观元年进中
书令论功与无忌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皆第一进爵邢国公时帝亲定诸功臣封邑命有不当各许自陈淮安王神通自谓首应义旗而玄龄
等以刀笔吏居其上不服帝曰玄龄等运筹帷幄有定社稷之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于是神通不敢争三年进尚书左仆射 【旧书作长
孙无忌为左仆射按无忌传止为右仆射考宰相年表贞观元年书以萧瑀为左仆射自后未尝别除人则元龄之所代者乃瑀也】 监修国史
帝以仆射任总百司宜访贤才以助耳目不应日阅讼牒因敕自今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如关仆射而玄龄亦夙夜勤励任公竭节不以求备取
人不以己长格物闻人善若己有之随能收叙无隔卑贱明达吏治饰以文雅审定法令务为宽平时称良相焉改封梁国公加太子少师居宰
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过盛累表辞位不许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复固辞帝遣使谓曰国家倚公如左右手且公筋力未衰
无多让晋王为太子加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母丧赐茔昭陵园起复其官帝伐高丽诏留守京师军械士廪并令处分发遣玄龄数上书劝帝
毋轻敌久事外夷二十三年帝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居守听卧治事疾渐甚追赴宫所命肩舆入殿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
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疾少损即喜见于色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无事唯讨高丽未止帝意既决羣臣莫敢谏吾不言抱愧入地矣
遂上疏力陈武功已盛当思知足知止之诫且高丽未失臣节愿下诏许其自新帝览之谓其子妇高阳公主曰是己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疾
笃命凿苑垣以便通问又亲临握手与诀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直朝散大夫令及见之卒年七十一 【旧书作七十】 赠太尉并州都督
谥曰文诏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高宗立诏配享太宗庙庭初玄龄尝以谴归第褚遂良上疏言其忠勤遽召之后避位久不出适帝幸芙蓉园
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至因载还宫帝在翠微宫以李纬为民部尚书右使自京师至帝问玄龄谓何曰但称李纬好
须无他语帝遽改纬洛州刺史 【新书作太子詹事】 玄龄留守时人有上急变告之者玄龄送行在帝视奏己即斩告者而下诏责玄龄曰
公何不自信也其见委任如此治家有法度尝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诸子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子遗直嗣永徽初为礼部尚
书汴州刺史次子遗爱尚高阳公主官至大府卿 【新书作右卫将军然宰相世系表亦作太府卿】 诞率无学公主行亦不谨后竟以谋反
诛遗直坐贬铜陵尉 【旧书作除名为庶人】 罢玄龄配享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隋工部尚书义兴公父咤昌州长史 【新书本传止书祖果旧书并及高祖徽曾祖皎父咤至宰相世
系表则又云秀二子果皎皎子徽徽二子咤淹世次俱不合且以咤为咤未详孰是】 如晦少英爽喜书负大节临机辄断大业中预吏部选侍
郎高孝基异之曰君有应变材当为栋梁之用补滏阳尉寻弃归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长史时府属方多外迁王患之房
玄龄曰余人不足惜如晦王佐才也王欲经营四方舍若人无可共功者王惊曰微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辥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
建德常参秘谋军国多事剖断如流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时画像者十八人如晦为
首天策府建为从事中郎王为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三年进尚书右
仆射仍知选事与玄龄共筦朝政进退人才咸得其当有御史陈师合者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兼数职阴讽切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非以勋
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闲吾君臣耶斥之岭表 【按唐会要载此事在元年考如晦以兵部摄它职在二年正月以后会
要误】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相望于道疾笃帝亲幸其家抚之流涕擢其子左千牛构兼尚舍奉御卒年四十六帝哭之恸
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帝他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又尝赐玄龄黄银带谓曰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独见公因流涕命取金
带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以告玄龄彻御馔往祭之及小祥遣尚宫尉问其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始终无与比者后诏功臣世袭
改封莱国公初如晦与玄龄共政值天下新定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率二人讨裁每议政帝前玄龄必曰非如晦莫能决及如晦至亦卒用玄
龄策也葢玄龄善谋而如晦善断两人相需共济故唐世称良相必曰房杜云子构袭爵官至慈州刺史次子荷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与
太子承干谋反坐诛构以累贬死岭表弟楚客见孝友传如晦五世孙元颖自有传
杜淹
杜淹
如晦叔父淹字执礼开皇中与韦福嗣伪隐大白山谪江表赦还授承奉郎累御史中丞王世充僭号署少吏部亲近用事洛阳平不得调
欲往事隐太子时封德彝典选以告房玄龄玄龄白秦王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反辞连太子归罪淹及王珪韦挺并流巂
州太宗知其诬及即位召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以淹多识典故诏东宫仪式簿领听淹裁订寻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表荐四十余人后
皆知名尝荐郅怀道可用帝问故淹曰隋炀帝将幸江都众皆阿旨独怀道谏不可帝曰卿知怀道谏为是何不自言对曰臣位卑又知谏不听
徒死无益帝曰卿仕世充位不卑矣何亦不谏对曰臣尝谏不见听耳帝曰世充愎谏卿何以得全淹不能对帝勉曰朕今任卿可以谏未答曰
愿尽死淹历典台省贵重于朝而无清白名为世所讥贞观二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襄子敬同袭爵官至鸿胪卿
△魏征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征少孤贫有大志尤留意纵横之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
书记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因进十策密不能用密败从至京既久之未知名乃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与李
绩书劝其早归绩计遂决因大发粟馈淮安王神通军窦建德陷黎阳征被获署起居舍人建德擒乃与裴矩西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甚礼之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之曰尔闲吾兄弟奈何征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曰之祸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魏征
之对正如陈琳之对操所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虽云各忠其主然岂得谓之善处人骨肉之闲者哉】 王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即位拜谏议
大夫封巨鹿县男时河北州县事建成元吉者多不自安征白帝曰不示至公人必思乱帝即命征往宣慰许便宜行事至磁州遇太子千牛李
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锢送京师征谓其副曰前官齐府旧人已有诏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人谁不自疑吾属虽往必不信矣实时释遣志
安等而后启闻帝甚悦由是日亲数引入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为不世之遇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拜尚书右
丞兼谏议大夫有谮征私所亲者帝使温彦博按验无状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远嫌疑而被飞谤亦可罪也帝使彦博让征且曰自后当存形
迹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舍至公而反事形迹者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为矍然曰吾悟矣征顿首曰愿陛
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对曰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臣主皆荣流祚永世忠臣家国并丧徒取空
名帝曰善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听也尧舜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惑秦二世偏听赵高梁
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己乱而三主不闻人君但能兼听则奸臣不能壅蔽下情通矣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高昌王
曲文泰入朝西域诸国皆欲因文泰遣使贡献帝令文泰使人厌怛纥千迎之征曰异时文泰入朝劳费己甚更加此辈何以堪之汉建武时西
域诸置都护送侍子光武皆不许不以蛮夷敝中国也帝善其议时厌怛纥千已发遽追止之帝尝问羣臣创业守成孰难房玄龄谓创业难征
谓守成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故以创业为难征与我安天下念富贵之既溢恐骄怠之易生故以守成为难然创业之难既
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此条新书见玄龄传然帝意实与征合今改入征传】 又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征曰大乱之易治
犹饥者之易食也封德彝曰三代之后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而不能岂能治而不欲征书生好虚论耳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
而治顾所行何如尔桀纣为乱汤武代之皆身致太平若人渐浇诡不复返朴则今且为鬼魅矣德彝不能对至是天下岁断死刑二十九米斗
三钱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帝谓羣臣曰此魏征劝我行仁义之效也惜不令封德彝见之羣臣请封禅帝欲从之征不可帝曰公不欲封禅者
功未高耶德未厚耶中国未安耶四夷未服耶年谷未丰耶符瑞未至耶征曰今虽有此六者然隋乱踰十年今稍乂安未甚充实自伊洛抵海
岱千里萧条若车驾东巡远夷皆当扈从恐示虚弱以启戎心且赏赉不赀百姓劳敝是崇虚名而受实害也事竟寝帝幸九成宫有宫御馆于
湋川宫舍 【新书作舍围川宫下】 李靖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之帝闻之怒诏并按之征曰靖等陛下腹心大臣宫人皇后扫除隶耳
且大臣出外宣宗朝廷法式访问人闲疾苦必赖宫舍至宫人则供馈之外无所参承以此按吏恐骇天下耳目帝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帝
曰魏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应何也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姑应后谏若何征曰昔舜戒羣臣尔无面从退
有后言若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是即面从非稷契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耳进爵郡公七年迁侍中尚书
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素不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人皆悦服帝聘郑仁基女为充华或言己许嫁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
宇食膏梁则欲民有菽粟顾嫔御则欲民有家室今仁基女已约婚而陛下取之岂为民父母意耶帝大惊自咎命停册使加左光禄大夫进郑
国公十年以目疾频表辞位帝曰金之在矿未尝为宝及良冶锻而成器人始贵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毋遽辞征恳请乃拜特进仍知
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文德皇后既葬昭陵帝即苑中作层观望之引征同升征熟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
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矣帝泣为毁观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苑中作观登而望之必非一日之事征宜早进谏即秘不使征知其引
登使视之时亦当正谏乃谬为不见而有献陵昭陵之讥使太宗何以为人岂纯臣而宜出此哉】 帝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
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以至于亡陛下正宜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乎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寍有足耶帝惊曰
非公不闻此言征退又上疏言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殊者也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昔州
犂上下其手而楚法敝张汤轻重其心而汉刑谬况以人君而意为高下民将何所昔其手足乎顷者罚人或以供给不瞻或以人不从欲是乃
骄奢之渐非致治之道且我之所代实在有隋隋氏府库甲兵户口视今何若然隋据富强而丧动之也我以贫寡而安静之也臣愿当今之动
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矣存亡之所在在节嗜欲省游畋息靡丽罢不急慎偏听近忠厚迁便佞而已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今既
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帝宴羣臣积翠池酒酣各赋一事征赋西汉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征每事必约我以礼他日帝
从容问曰比来政治若何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之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曰何以验之曰陛下
初即位律师论死孙伏伽谏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论死戴胃奏罪当
徙执之四五陛下曰守法当如此此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尚高髻葢宫中所化陛下恚曰德参欲使国家
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皆无发可乎夫人臣言事不激切不能动主听激切则近谤时陛下虽从臣言赐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
曰非公无能道此人苦不自觉耳帝作飞仙宫征上疏曰隋有天下三十余年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役万物以自奉养民不堪命致殒匹
夫之手圣哲乘机拯其危溺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若能鉴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焚宝衣毁
广殿安处卑宫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仍其旧制德之次也不惟王业之艰难增饰旧基甘心侈靡使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夫以暴
易暴与乱同道则人怨神怒灾害并至而能以身名令终者鲜矣是岁大雨谷洛溢毁民居帝于是废明德宫及飞仙宫之玄圃苑赐被水者征
又尝上疏曰人主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葢在殷忧则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而傲物耳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游盘则思三驱以为度恐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
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又何必劳神苦思下代庶职者哉己复上疏曰传曰同言
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不诚也自王道休明历十余载仓廪愈积土地益广然而道德不日
博仁义不日厚何哉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虽有善始之勤而无克终之美故便佞之徒得肆其功谓同心为朋党谓告讦为至公谓强直为擅
权谓忠谠为诽谤至于窃斧生疑投杼致惑妨化损德无甚于斯且今将致治则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待君子则敬而疏待小人则
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小人常操毁誉之权而君子终处危疑之地也夫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可信何异直木而疑其影
之曲乎人君诚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佞邪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化何远之有帝手诏嘉纳他日宴羣
臣帝曰贞观以前闲关草昧从朕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进谏为国家长利唯征而己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羣臣征与诸葛亮
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履蹈仁义欲致君尧舜虽亮何以加时上封事者众言或不当帝欲加谴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
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且所言是有益于国所言非无损于事宜恣其所陈帝悦皆劳遣之薛万均破高昌还或言私其妇女帝命质讯征曰
使大将军与亡国妇人对辨帷薄之私实则所得者轻虚则所失者重矣帝遽止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
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有余年陛下许臣行仁义之道守俭约之节顷年以来渐不克终其端有十陛下贞观初清净寡欲今则遣使万里市
骏马访珍怪一也贞观初护民如子今则托言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罔恤二也贞观初所为唯恐不利物今则惟恐不便身虽忧人之言不绝
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三也贞观初斥小人亲君子今则敬君子而远之狎小人而近之四也贞观初不贵异物不作无益今则难得之货
并进玩好之营不息五也贞观初求士如恐不及今则任情好恶谗佞得行六也贞观初无田猎毕弋之好今则晨出夕返驰骋为乐七也贞观
初遇下有礼羣情上达今则外官奏事颜色不接时或诘其细过忠欵莫伸八也贞观初孜孜治道常若不足今则长慠纵欲无事兴兵亲狎者
阿旨疏远者畏威谏诤无闻九也贞观初频年霜旱民无逃亡今则疲于徭役关中尤甚设岁有不登岂尚能如前日之寍帖十也今旱熯之灾
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愿陛下恐惧振兴以上答天戒书奏帝曰朕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乃列疏为屏障仍录付史官厚赐之帝遣
使者至西域立叶护可汗 【通鉴作沙钵罗叶护可汗西突厥之长也】 未还复遣使赍金帛往诸国市马征曰今立可汗未定即使市马彼
必以为意在马不在立可汗可汗必不甚怀恩诸国且谓中国薄义重利昔汉文时有献千里马者赐道里费还之光武时有献者以驾鼓车陛
下凡事必法三代今奈何出孝文光武下乎帝乃止时太子承干失德魏王泰有宠中外颇有疑议帝患之谓侍臣曰今忠謇无踰魏征我遣傅
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即拜太子太师征以疾辞诏答曰汉太子以四皓为羽翼我之用公即此意也虽病可卧护之十七年 【按旧书拜太子
太师上书十六年下即云其年称绵惙是以征之卒亦在六年也新书添此三字与通鉴所书合】 疾甚征家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构之并赐
素褥布被以从所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相继帝亲临问屏人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征加朝服拖绅帝抚之流
涕指衡山公主将以妻其子叔玉谓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卒帝临哭为之恸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
鼓吹班剑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氏辞曰征素俭约今用一品礼仪物褎大非征志乃以布车载柩帝登苑西楼望哭亲撰碑文并为书石帝后
临朝谓侍臣曰朕闻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今魏征逝朕亡一镜矣比使人索其家得半藁曰天下之人
有善有恶用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爱憎之闲所宜详慎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邦可兴矣朕
恐不免斯过卿辈可书于笏知则必谏也征状貌不逾中人然有志胆进谏虽逢盛怒神色不改天子亦为霁威议者谓贲育不能过尝上冢还
奏曰闻陛下有关南之行既办而止何也帝曰畏卿嗔故中撤耳帝晚年数经略四夷征每侍宴奏破陈乐辄俯首不视至庆善乐则谛观之其
意葢以讽隋氏之乱典章湮散征奏引诸儒校定四部书图籍粲然复备又以小戴礼编次不伦作类礼二十篇太宗览而善之录藏秘府帝思
征不己尝登凌烟阁观其昼像赋诗伤悼闻者嫉之初征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逆诛人遂指为阿党又有言征录
前后谏疏示史官褚遂良者帝益不悦遂停叔玉尚主并仆所撰碑顾其家衰矣其后帝伐高丽不能成功军还怅然曰魏征在不使吾有此行
也使以少牢祠征墓复所仆碑而厚恤其家徽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袭爵官至光禄少卿神龙初以其子膺绍封叔璘礼部侍郎武后
时为酷吏所杀叔瑜豫州刺史 【旧史作潞州刺史】 善草隶子华及甥薛稷并传其法华开元初为太子右庶子征五世孙謩 【按宰相
世系表征子璘生殷殷生明明生冯冯生謩实六世孙】 自有传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