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本章共 7.4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五十五】
○宋五十五
滕元发
李师中
陆诜
赵卨
孙路
游师雄
穆衍
滕元发
李师中
陆诜
赵卨
孙路
游师雄
穆衍
△滕元发
滕元发初名甫字符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而字达道东阳人将生之夕母梦虎行月中堕其室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
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因声韵不中程罢再举复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
剧守边之略召试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英宗书其姓名藏禁中未及用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对曰治乱之
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汨之也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君子无党辟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
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伏读通鉴辑览
御批滕元发此言简而中理胜欧阳修朋党论远矣】 神宗太息久之进知制诰
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 【东都
事略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 种谔擅筑绥州且与辥向发诸路兵环庆保安皆出剽掠夏人诱杀将官杨定元发上疏极言谅祚已纳款不当
失信边隙一开兵连民疲必为内忧又中书枢密制边事多不合中书赏战功而枢密降约束枢密诘修堡而中书降褒诏元发言战守大事也
而异同如是愿敕二府必同而后下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
神宗悟为罢之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朕意也留不遣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
城舍多圯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
知开封府夏国主秉常被纂元发言继迁死时李氏几不立矣当时大臣不能分建诸豪乃以全地王之至今为患今秉常失位诸将争权天以
此遗陛下若再失此时悔将无及请择立一贤将假以重权使经营分裂之可不劳而定百年之计也神宗奇其策然不果用元发在神宗前论
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然恐
元发有言而帝信之也因事以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郓州徙定州初入郡 【东都事略作入觐】 言新法之害且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既
为郡乃亲见之岁旱求言又疏奏新法害民者陛下既知之矣但下一手诏应熙寍三年以来所行有不便者悉罢之则民心悦而天意解矣皆
不听厯青州应天府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
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哲宗登位
徙苏扬二州除龙图阁直学士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
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将蒸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闲井灶器用皆具民至如归所
全活五万 【按东都事略载元发在太原全活流民五万与本传异】 徙真定又徙太原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
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
扣合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巳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是岁塞上无风尘警诏以四砦赐夏人葭芦在河东元发请先画境而后弃且曰取城
易弃城难命部将訾虎领兵护边夏不敢近夏既得砦又欲以绥德城为说画境出二十里外元发曰是一举而失百里必不可九上章争之以
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李师中
李师中字诚之楚邱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遛不进诸
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
知名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
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
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官移诸郡粟于边已而反之盛冬大雪劳且费至贱售予兼并家师中令过县愿输者听躬坐庾门执契以须数
日得万斛使下其法于他县尝出乡亭见戎人杂耕皆兵兴时入中国人籍其力往往结为婚姻久而不归师中言若辈不可杂处言之经略使
并索旁郡者徙诸绝塞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
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制也朝廷是之薄其过提点广西刑狱桂州灵渠故通漕岁久石窒舟
滞师中即焚石凿而通之邕管有马军五百马凡遇夏多死师中谓地皆险阻无所事骑奏罢之初邕州萧注宜州张师正谋启边衅注欲以所
管蛮峒酋豪往讨交址云不用朝廷兵食诏下经略使萧固转运使宋咸二人为注所饵合词称便而师中至诏以注奏付之师中邀注来难之
曰君以酋豪伐交址能保必胜乎曰不能师中曰既不能保必胜脱有败衄奈何注知不可遂罢议会蛮猺申绍泰入追亡者害巡检宋士尧注
又张皇为骇奏仁宗为之旰食师中言无足忧因劾注邀功生事掊敛失众心卒致将率败覆按法当斩于是注责泰州安置并按固咸皆坐贬
师中摄师事 【东都事略作师中迁转运使既而摄帅事】 交址耀兵于边声言将入寇师中方宴客饮酒自若草六榜揭境上披露其情遂
不敢动即日贡方物绍泰惧委巢穴遁去侬智高子宗旦保火峒众无所属前将规讨以幸赏遂固守师中檄谕祸福立率其族以地降边人化
其德多画像立祠以事称为桂州李大夫还知济兖二州济水堙塞久师中访故道自兖城西南启凿之功未半而去迁直史馆知凤翔府种谔
取绥州师中言西夏方入贡叛状未明恐彼得以借口徒启其衅端鄜延路觇知西夏驻兵绥银州檄诸路当牵制师中疏论牵制之害时诸将
皆请行师中曰不出兵罪独在帅非诸将忧也既而此举卒罢熙寍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
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居中令诸城曰即
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王韶筑渭泾上下两城屯兵以胁武胜军抚纳洮河诸部下师中议遂言今修筑必
广发兵大张声势及令蕃部纳土招弓箭手恐西蕃及洮河武胜军部族生疑今不若先招抚青唐武胜及洮河诸族则西蕃族必乞修城砦因
其所欲量发兵筑城堡以示断绝夏人钞略之患部人必归心诏师中罢帅事韶又请置市易募人耕缘边旷土师中奏阻其谋王安石方主韶
坐以奏报反复罪削职知舒州徙洪登齐复待制知瀛州又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师中言时政得失又自称荐曰天生微臣盖为圣世有
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吕惠卿■〈易攵〉其语以为罔上遂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还右司郎中卒 【按东都事略载遂贬和州团练副使安
置徙单州复分司南京提举太极观卒】 年六十六师中始事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或云朝廷自此多事矣师中曰包公何能为今鄞县
王安石者眼多白甚似王敦他日乱天下必斯人也后二十年言乃信其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
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
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陆诜
陆诜字介夫余杭人进士起家签书北京判官贝州乱给事不乏及贼平又条治其狱无滥者加集贤校理通判秦州范祥城古渭诜主馈
饷具言非中国所恃而劳师屯戍且生事既而诸羌果怒争塞下大扰经二岁乃定判太常礼院吏部南曹提点开封县镇咸平龙骑军皆故羣
盗牢廪不时得殴莅给官还营不自安大校柴元煽使乱诏诜往视许元以不死命取始祸者自赎众皆帖然提点陕西刑狱时铸钱法壤议者
欲变大钱当一诜言民简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
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从之徙诜南北转运使直集英院进集贤殿修撰知桂州奏言邕去桂十八驿异时经略使未尝行饬武
备臣愿得一往使羣蛮知省大将号令因以声震南交诏可自侬猺定后交人寖骄守帅尝姑息诜至部其使者黎顺宗来偃蹇如故态诜绌其
礼召问折谕导以所当为慑伏而去诜遂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诣麾下阅简工丁五万补置将吏更铸印给之军声益涨交人滋益恭
遣使入贡召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命张田代之英宗戒以毋得改诜法道除知延州趣入觐帝劳之曰卿在岭外施设无不当者鄜延最当敌
要今将何先对曰边事难以预度未审陛下欲安静也将威之也帝曰大抵边陲当安静昨王素为朕言惟朝廷与帅臣意如此至如诸将无不
贪功生事者卿谓何如诜曰素言是也谅祚寇庆州以败还声言益发人骑且出嫚辞复攻围大顺城诜谓由积习致然不稍加折诮则国威不
立乃留止请时服使者及岁赐而移宥州问故帝喜曰固知诜能办此谅祚闻之大沮盘旋不敢入乃报言边吏擅兴兵今诛之矣朝廷遣何次
公持诏书谕告诜以为未可明年又乞留赐冬服及大行遗留二使而自以帅牒告之故谅祚始因诜谢罪供贡职银州监军嵬名山与其国隙
扣青涧城主种谔求内附谔以状闻遂欲因取河南地诜曰数万之众纳土容可受若但以众来情伪未可知且安所置之戒谔毋妄动谔持之
力诏诜召谔问状与转运使辥向议抚纳诜向言名山诚能据横山以扞敌我以刺史世封之使自为守故为中国之利今无益我而轻启西衅
非计也乃共画三策令幕府张穆之入奏而穆之阴受向指诡言必可成神宗意诜不协力徙知秦凤谔遂发兵取绥州诜欲理谔不禀节制之
状未及而徙诜驰见帝请弃绥州而上谔罪帝愈不怿罢知晋州既谔抵罪向穆之皆坐贬以诜知真定改龙图阁学士知成都青苗法出诜言
蜀峡刀耕火种民常不足今省税科折巳重其民轻侈不为储积脱岁俭不能偿逋适陷之死地愿罢四路使者诏独置成都府一路熙寍三年
卒年五十九子师闵 【按宋史此下有师闵附传师闵以言利见用其居官事迹一无可取今从删】
△赵卨
赵卨字公才邛州依政人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
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卨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边臣虽擅
纳实无所利持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寍矣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又徙
逵帅鄜延为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援种世
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熙寍初夏人诱杀知保安军杨定等既而以李崇贵韩道喜来献且请和好
朝廷欲官其任事之酋镌岁赐以为俸给因使纳塞门安远二砦而还绥州卨言绥实形势之地宜增广边障乃无穷之利若存绥以观其变计
之得也神宗召问状对曰绥之存亡皆不免用兵降二万人入吾肝脾衅隙巳深不可亡备神宗然之除集贤校理夏人犯环庆后复来贺正卨
请边吏离其心腹因以招横山之众此不战而屈人兵也迁提点陕西刑狱韩绛宣抚陕西河东兵西讨卨为绛言大兵过山界皆砂碛乏善水
草又亡险隘可以控扼今窃危之若乘兵威招诱山界人户处之生地当先经画山界控扼之地然后招降不尔劳师远攻未见其利绛欲取横
山纳种谔之策遂城啰兀以卨权宣抚判官谔趣河东兵会银川规以后期将斩卨白绛令谔自往中路迎东兵谔惧违节制乃不敢逞加直龙
图阁知延州夏人屡欲款塞每虚声摇边诏问方略卨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
自闲道欲取绥道遇珍惶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夏自失绥意未能已卨揣知其情奏言夏使请和必欲画绥界愿听本路经略司分画岁赐
则俟通和之日复焉明年遂用卨策以绥为绥德城初鄜延地皆荒瘠占田者不出租赋倚为藩蔽宝元用兵后凋耗殆尽其旷土为诸酋所有
卨因招问曰往时汝族户若干今皆安在对大兵之后死亡流散其所存止此卨曰其地存乎酋无以对卨曰听汝自募丁家使占田充兵若何
吾所得者人尔田则吾不问也诸酋皆感服归募悉补亡籍又检括境内公私闲田得七千五百余顷募骑兵万七千卨以异时蕃兵提空簿漫
不可考因议涅其手属岁饥卨令蕃兵愿刺手者贷常平谷一斛于是人人愿刺因训练以时精锐过于正兵神宗闻而嘉之擢天章阁待制交
址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以中官李宪为贰卨与议不合请罢宪神宗问可代者卨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
为宣抚使卨副之逵至辄与卨愚卨欲乘兵形未动先抚辑两江峒丁择壮勇啖以利使招徕携贰隳其腹心然后以大兵继之逵不听卨又欲
使人赍敕榜入贼中招纳又不听遂令燕达先破广源复还永平卨以为广源闲道距交州十二驿趣利掩击出其不意川途并进三路致讨势
必分溃固争不能得贼乘缓遂据江列战舰数百艘官军不能济卨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机石如雨其舰被击皆废徐以罢卒致贼设矢击之
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逵怍于玩寇乃移疾先还逵既坐贬卨亦以不即平贼降为直龙图阁知桂州后复天章阁待制权三司使时西
师大举五路并进以卨为河东转运使领降卒赴鄜延饷种谔军谔抵罪卨又坐馈挽不给黜知相州既而镌职知淮阳军居数月尽复故职知
庆州羌伊特明桑诡称送币将入寇卨知蕃主白信可使信适以罪系狱破械出之告以其故约期日使往果缚取以归明年夏人欲袭取新垒
大治攻械卨具上挠夏计及夏侵兰州卨遣曲珍将兵直抵盐韦俘馘千驱孳畜五千其酋栧厥嵬名宿兵于贺兰原时出攻边卨遣将李照甫
蕃官归仁各将兵三千左右分击耿端彦兵四千趋贺兰原戒端彦曰贺兰险要过岭则砂碛也使敌入平夏无繇破之又选三蕃官各与轻兵
五百取闲道出敌砦后邀其归路端彦与战贺罗平敌败果趋平夏千兵伏发敌骇溃斩馘甚众生擒嵬名斩首领六获战马七百牛羊老幼三
万余迁龙图阁直学士复帅延安元佑初梁伊玛数扰边卨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李仪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
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卨徐谕之曰第谨斥堠整戈甲无为寇先戍兵不可益也因遣人诘
夏夏兵遂去迁枢密直学士伊玛终不悛使闲以善意问伊玛何苦为仇必欲寇第恐所得不能偿所亡洪州是也能改吾善遇汝遣之战袍锦
彩自是伊玛不复窥塞卨乃纵闲国中疑而杀之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大中大夫夏遣使以地界为请朝廷许还葭芦米脂浮屠安疆四砦以
卨领分画之议夏既得四砦犹未有恭顺意未几复犯泾原会卨卒年六十五赠右光禄大夫绍圣四年以卨与元佑弃地议系其名于党籍
△孙路
孙路字正甫开封人进士及第元丰中为司农丞邓润甫荐为御史召对其言不合新政神宗语辅臣以为不可用下迁主簿路求通判河
州徙兰州夏人入寇论扞御功进五阶除陕西转运判官元佑初为吏部礼部员外郎侍讲徐王府司马光将弃河湟邢恕谓光曰此非细事当
访之边人孙路在彼四年其行止足信可问也光亟召问路挟舆地图示光曰自通远至熙州纔通一径熙之北巳接夏境今自北关辟土百八
十里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扞蔽若捐以予敌一道危矣光幡然曰赖以访君不然几误国事议遂止迁右司郎中以直龙图阁知庆州章惇
柄国复议取弃地时诸道相视未进路声言修旧垒载器甲楼卤顿大顺城下夜半趋安疆迟明据之六日而城完加宝文阁待制遂筑兴平横
山进龙图阁直学士徙知熙州泾源城西安诏出师牵制其势路即将众临会州遂建取青唐之策大将王愍王赡捣邈州赡先至下之愍与争
功路右愍颛属以兵赡有请辄弗应赡诉诸朝召拜路兵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成都未行坐他事削职知兴国军徽宗立厯太原河南永兴
军河中府卒
△游师雄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学于张载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鄜延将刘管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
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既而谍者言夏伏精骑于黑水傍管谢曰微君言吾不返矣赵卨帅延安辟为属时夏人扰边戍兵在别堡龙
安以北诸城兵力咸弱卨患之师雄请发义勇以守多聚石城上待其至夏人知有备不敢入但袭荒堆三泉而还岁饥行诸垒振贷计口赋粮
人无殍亡运石营田深沟缮城边备益固元佑初为宗正寺主簿执政将弃四砦访于师雄师雄曰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
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傥泸戎荆粤视以为请亦将与之乎万一燕人遣一乘之使来求关南十县为之柰何不听因着分疆录迁
军器监丞吐蕃寇边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朝廷择可使者与边臣措置诏帅雄行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
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师雄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柰何师雄曰在谋不在众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
兕破六逋宗城斩首千五百级攻讲朱城断黄河飞梁青唐十万众不得度谊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千七百级捷书闻百僚表贺
遣使告永裕陵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夏人侵泾原复入熙河师雄言兰州距贼一
舍通远不百里非有重山复岭之阻宜于定西通渭之闲建安遮纳迷结珠三栅及护耕七堡以固藩篱此无穷之利也诏付范育皆如初议入
拜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为陕西转运使 【东都事略作转运副使】 内地移粟于边民以辇僦为病师雄言往者边土不耕仰给于内今
积粟巳多军食自足宜令内地量转输致之直以免大费报可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州之役可谓隽功但恨赏太薄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
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哲宗数访边防利病师雄具庆厯以来边臣施置之臧否朝廷谋议之得
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六十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出知邠州改河中府进直龙图阁知秦州未至诏摄熙州以夏人扰边诏使者与熙帅秦
帅共谋之使者锐于讨击师雄谓进筑城垒以自蔽席卷之师未应深入上章争之不报既而使者知攻取之难卒用师雄策自复洮州之后于
阗大食佛林邈黎诸国皆惧悉遣使入贡朝廷令熙河限其二岁一进师雄曰如此非所以来远人也未几还秦徙知陕州卒年六十师雄慷慨
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
△穆衍
穆衍字昌叔河内人徙河中第进士调华池令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杀之明日仇以私杀告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
讯之具服后知淳化耀之属县衍从韩绛宣抚陕西遇庆卒溃乱衍念母在耀亟谒归信宿走七驿比至庆卒尝戍华池知衍名不敢近时诸郡
捕贼兵粮糒无以给遂擅发常平仓且惧得罪衍曰饥之不恤则吾兵将为庆卒矣衍考课为一路最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谔第赏以死
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力争之谔还入塞诏往灵武援渭庆两军将行衍曰吾兵甫归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测于千里外哉谔乃止同幕
畏罪阳谢衍曰师不再举君之力也衍识其意曰全万众之命以一身塞责衍无憾焉元佑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
危熙弃则关中震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二百余年非先帝英武孰能克复若一旦委之恐后患如前悔将无及矣议遂止
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还言质孤胜如据两川美田实彼我必争之地自西关失利遂废不守请界二垒
之闲城李诺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明年遂城李诺名曰定远三迁左司郎中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
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后追录不弃兰州议官其一子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