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本章共 8.0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唐 【五十四】
○唐五十四
陆贽
陆贽
△陆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寿州刺史张镒有重名贽往见语三日奇之请为忘年交饷钱百万曰请
为母夫人一日费贽不纳止受新荼一串而巳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 【旧书作渭南主簿按权德舆所作陆宣公文集序亦云调渭南簿】
德宗立遣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行天下贽说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隽乂四赋经财实六德保罢瘵五要简官事五术曰
听谣诵审其哀乐纳市贾观其好恶讯簿书考其争讼览车服等其俭奢省作业察其趣舍八计曰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视垦田赢缩以稽本
末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视案籍烦简以稽听断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
三科曰茂异贤良干蛊四赋曰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六德曰敬老慈幼救疾恤孤赈贫穷任失业五要曰废
兵之冗食蠲法之挠人省官之不急去物之无用罢事之非要时皆韪其言迁监察御史帝在东宫巳闻其名召为翰林学士会马燧讨贼河北
久不决请济师李希烈寇襄城诏问策安出贽言今幽燕恒魏之势缓而祸轻汝洛荥汴之势急而祸重田悦覆败之余无复远略王武俊有勇
无谋朱滔多疑少决互相制劫急则合力退则背憎不能有越轶之患此谓缓也希烈果于奔噬忍于伤残据蔡许富全之地而益以邓襄虏获
之实东寇则饟道阻北窥则都邑震此谓急也代朔邠灵之精骑上党盟津之练卒悉举而委之山东将多而势分兵广而财屈则屯戍失于太
繁也李勉文吏也而当汴必争地哥舒曜之众乌合也扞襄城方锐之贼则守御失于不足也今若使李怀光帅师救襄城之围还李芃河阳以
援东都汝洛既固梁宋亦安是乃取有余救不足计之得也又吾立国之权在审轻重王畿者四方之本也京邑者王畿之本也是以前世转天
下租税徙郡县豪杰以实京师太宗列置府兵八百所而关中五百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也方世承平久武备微故禄山乘外重
之势一举而覆两京然犹诸牧有马州县有粮肃宗得以中兴干元后外虞踵发悉师东讨故吐蕃乘虚而先帝莫与为御是失驭轻之权也既
自陕还惩艾前事稍益禁卫故关中有朔方泾原陇右之兵以捍西戎河东有太原之兵以制北虏今朔方太原之众已屯山东神策六军悉戍
关外关辅之间征发巳甚宫苑之内备卫不全万一将帅之中又如朱滔李希烈或负固边垒诱致豺狼或窃发郊畿惊犯城阙未审陛下复何
以备之陛下徜过听愚计所遣神策六军李晟等及节将子弟悉可追还明敕泾陇邠寍但令严备封守仍令更不征发使知各保安居又罢京
师及畿县间架等杂税人心不摇邦本自固帝不纳后泾师急变贽言皆效从狩奉天机务填委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
经意逮成皆周尽事情中于机会旁吏承写不给同职者皆伏其能帝与贽语及乱故每自克责贽曰致今日之患皆羣臣之罪也帝曰此亦天
命非由人事贽退而上书曰陛下志壹区宇四征不庭凶渠称诛逆将继乱兵连祸结行及三年一人征行十室资奉居者疲馈转行者苦锋镝
去留骚然而闾里不寍矣聚兵日众供费日博常赋不给乃议蹙限而加敛焉加敛既殚乃别配之别配不足于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禁
防滋章吏不堪命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捶兆庶嗷然而郡邑不寍矣边陲之戍以保封疆禁卫之旅以备巡警邦之大防也陛下悉而东
征边备空屈又摉私牧责将家以出兵籍马夫私牧者元勋贵戚之门也将家者统率岳牧之后也其复除征徭旧矣今夺其畜牧事其子孙丐
假以给资装破产以营卒乘元臣贵位孰不解体方且税侯王之庐算稗贩之缗贵不见优近不见异羣情嚣然而关畿不寍矣陛下又谓百度
弛废则持义以掩恩任法以成治断失于太速察伤于太精断速则寡恕于人而疑似不容辨也察精则多猜于物而亿度未必然也寡恕而下
惧祸故反侧之衅生多猜而下防嫌故苟且之患作由是叛乱继产忿讟并兴非常之虞亿兆同虑惟人主独不闻耳至使凶卒鼓行白昼犯阙
重门无结草之御环卫无谁何之人陛下虽有股肱之臣耳目之佐见危不能竭诚临难不能效死所谓致今日之患是羣臣之罪岂徒言欤陛
下方以兴衰诿之天命亦过矣臣闻天所视听皆因于人纣之辞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舍人事推天命必不可之理也人事治而天降乱未之
有也人事乱而天降康亦未之有也自比兵兴物力耗竭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族谋聚议谓必有变京师之人固非悉通算术皆晓古
书则致寇之由岂运当然夫治或生乱乱或资治有以无难而亡多难而兴今生乱失序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其资治兴邦之业在刻励而
谨修之舍己以从众违欲以遵道远憸佞亲忠直推至诚去逆诈斯道甚易知甚易行不耗神不劬力第约之于心耳何忧乎乱人何畏乎厄运
何患乎不寍哉帝又问贽事切于今者贽劝帝羣臣参日使极言得失若以军务对者见不以时听纳无倦兼天下之智以为聪明帝曰朕本好
推诚亦能纳谏往谓君臣一体推信不疑至憸人卖为威福今兹之祸推诚之敝也又谏者不密要须归曲于朕以自取名朕嗣位见言事多矣
大抵雷同道听质问则穷故顷不诏次对岂倦于接纳哉贽因是极谏曰臣闻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一不诚心莫之保一不信言莫之
行故圣人重焉传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驭以智则诈示以疑则偷接不
以礼则徇义轻抚不以情则效忠薄上行则下从之上施则下报之不尽于己而责尽于人必怠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望诚于后必绐而不信
矣故诚与信不可斯须去身愿陛下慎守而力行之恐非所以为悔也人之行己必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之善愚者耻过而
遂非太宗有躬行仁义之德洎致太平之功可谓盛矣然而人到于今以从谏改过为称首是知帝王之美莫大于斯陛下谓谏官论事引善自
予归过于上者信非其美然于盛德未有亏焉陛下若纳练不违则传之适足增美陛下若违谏不纳又安能禁之勿传不宜以此梗进言之路
也圣人为治务询众心奓言无验不必用质言当理不必违逊于志不必然逆于心不必否异于人不必是同于众不必非辞拙而效迂者不必
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考之以实惟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心矣陛下又以雷同道说质问则穷臣谓陛下虽穷其辞而未穷其理能服其
口而未服其心且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常苦上之难达上常苦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也所谓九弊者
上有六下有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衒聪明厉威严恣强愎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懦下之弊也好胜而耻过必甘佞辞忌直言则谄谀者进
而忠实之语不闻矣聘辩而衒明必折人以言虞人以诈则顾望者自便而切摩之益不尽矣厉威而恣愎必不能降情接协引咎在已则畏懦
者至而情理之说不申矣人之难知尧舜所病胡可以一酬一诘而谓尽其能哉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固不治矣务得人心而不勤接
下则心固不得矣务接下而不辨君子小人则下固不可接矣务辨君子小人而恶直嗜谀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趋和求媚人之甚利存焉
犯颜冒祸人之甚害存焉居上者易其言而以美利利之犹惧忠告之不暨况疏隔而猜忌者乎转考功郎中依前充职尝从容奏曰此时诏书
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人心昔禹汤以罪己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陛下诚能不恡改过以言谢天下俾臣草辞无讳庶几羣盗革心帝然之故
行在诏书如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及通京师李抱真来朝奏曰陛下在山南时山东士卒闻书诏之辞莫不感泣思奋臣节臣知贼不
足平也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兴元下诏四方人心大悦者葢以太宗之德在人者深而当时人心亦皆厌乱故其感动之速所谓饥易
为食渴易为饮而赦胁从以销羽翼尤不失权变机宜耳无识者乃云德宗反正全由文诰动人不知反正而措施乖方藩镇横逆如故浸淫以
至于唐亡所谓感人者安在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信矣】 帝欲明年遂改元而术家上言数锺百六宜有所变革示天下复始帝乃议更益大
号贽曰尊号之兴本非古制行于安泰之日巳累谦冲袭乎丧节之时尤伤事体贽奏言若以术数须有变更与其增美词而失人心不若黜旧
号以祗天戒帝从之但改年号而巳会兴元赦令方具帝以稾付贽使商讨贽知帝执德不固欲激之使强其意即上言以为动人以言所感巳
浅言又不切人能肻怀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使天下闻之人人得其所欲何有不从然臣窃以知过非难改过为
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惟陛下先断厥志以施其辞度可行者而宣之不可者措之无苟于言以重取悔帝纳之始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
衣至是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贽谏以为师旅方殷创痛呻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羣下有所觖
望请悉出以赐有功帝悟即撤其署李怀光有异志欲怒其军使叛即上言兵禀薄与神策不等难以战李晟密言其变因请移屯帝遣贽见怀
光议事贽还奏怀光寇奔不追师老不用羣帅欲进辄沮止其谋此必反宜有以制之因劝帝许晟移军初贽与怀光语及晟怀光妄诧曰吾无
所藉晟贽即美其强雄使不得翻覆至是请下诏书如其意者且无辞归短于朝又遣李建徽阳惠元与晟并屯东渭桥托言晟兵寡不足支贼
俾为犄角怀光虽不欲遣且辞穷无以沮解帝犹豫晟徙营不阅旬怀光果夺两节度兵建徽挺身免惠元死之行在震惊遂幸梁道有献瓜果
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谓名器宜重慎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帝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奏言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
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员外试官虽止虚名然而突铦锋排祸难者以是酬之可谓重矣今献瓜果者亦以酬之则彼必相谓曰吾之躯命乃
同瓜果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民献瓜果不过循野人芹曝之分钱帛赉予巳足相酬
遽欲授以试官其昧于轻重实甚陆贽谓虚名滥施将无以为立功者之劝非惟深中当时情弊抑亦千秋为君者所当留意者也】 俄以劳迁
谏议大夫仍为学士时凤翔节度使李楚琳杀张镒得位虽数贡奉议者颇言其挟两端有所狙徇帝亦不能容使至皆不得召欲以浑瑊代之
贽谏曰楚琳之罪诚旧但今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亟告景刻是争商岭既回远而骆谷又为贼所扼通王命者惟褒斜尔使楚琳逞憾敢为
猖狂南塞要冲东与贼合则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岂不病哉今顾望两端是乃天诱其衷通归涂济大业也帝释然尽召见其使优诏存慰之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楚琳戕节使附逆泚当戡定之初明正其罪为反侧子示警所谓名正义顺而德宗乃欲因势胁代近于诡谲即陆
贽欲羁授官职亦失之养奸岂当时势有不得不然者乎】 帝欲以内外从官普号定难元从功臣贽曰宫官具寮恪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
云难则尝之何定之云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帝乃止京师巳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以为巨盗
始平疲瘵之甿疮痍之卒尚未循拊而首访妇人非所以副惟新之望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初刘从一姜公辅等材下不逮贽远徙以
单言暂谋建位台宰而贽孤立一意为左右权幸沮短又言事无所回讳阴失帝意久之不得宰相还京但为中书舍人俄以丧解官客东都诸
方赗遗一不取惟韦皋以布衣交先以闻故所致辄称诏受之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入谢伏地哽泣帝为兴改容慰抚眷遇弥渥
天下属以为相而窦参素不平忌之贽亦数言参罪失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侍郎知贡举明年参黜乃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
始任杨炎卢杞引树私党排忠良天下怨疾贞元后惩艾其失虽置宰相至除用庶官反复参诘乃得下及贽秉政始请台阁长官得自荐其属
有不职坐举者帝初许之或言诸司所引皆亲党招赂遗无实才帝复诏宰相自择贽奏言台省长官皆久当朝选陛下择辅相多出其中今乃
谓不能进一二属吏岂后位宰相则可择天下材乎帝竟不行旧制吏部选以岁集自干元巳后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至十年不被调者
缺员或累岁不补案牍丛淆吏缘为奸贽乃请以内外员三分之每岁计阙集人检柅吏奸天下便之当是时贾耽卢迈赵憬同辅政凡有司关
白三人者更相顾不肻判贽又请如故事每旬一人秉笔所咨辄判河南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大水贽请遣使振抚帝曰闻所损殊少
即议优恤恐生奸欺贽又上疏极陈乃许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水连四十余州溺死二万余计振抚惟恐不逮犹虞或遗且灶鼃泽鴈
皆按验可得奸欺何自而生此而尚欲屯膏民困将谁恤乎况德宗昔日朔方从逆之将士尚议并给冬衣而此惟西罹患之灾黎独靳恤之升
斗前后自相剌谬亦巳甚矣】 又以西北边岁调河南江淮兵谓之防秋士不素练战数败将统制不一亡以应敌乃上陈其弊曰自禄山构乱
肃宗始撤边备以靖中原借外威寍内难于是吐蕃乘衅回纥矜功中国不振四十余年西输贿币北偿马资尚不足满其意于是调敛四方以
屯疆陲犹不能制故小入则驱略黎庶深入则震惊邦畿时有议安边之策者皆务所难忽所易勉所短略所长行之而要不精图之而功靡就
夫势有难易事有先后力大而敌脆则先所难是谓夺人之心也力寡而敌坚则先所易是谓观衅而动也顷属多故财匮人劳而欲广发师徒
深践寇境复其侵地攻其坚城前有胜负未必之虞后有馈运不继之患万一挠败适所以启戎心挫国威也以此安边可谓不量势而务所难
矣天之授有分地之产有宜勉所短而敌长者殆用所长而乘短者疆且以水草为取射猎为生便于驰突不耻败亡此戎狄之所长中国之所
短也而欲益兵搜乘争驱角力交锋原野之上决命寻常之间以此御寇可谓勉所短而校其长矣务所难勉所短劳费百倍终无成功虽果成
之不挫则废诚以越天授违地产亏时势反物宜者也若乃择将吏修纪律耀德以佐威能迩以柔远禁侵暴以彰吾信抑攻取以昭吾仁彼求
和则善待而勿与盟彼为寇则严备而不求报此当今之所易也贱力贵智好生恶杀轻利重人忍小全大安其居而后动俟其时而后行修封
疆守要害蹊堑隧列屯营谨禁防明斥候务农足食非万全不谋非百克不鬬寇小至则遏其入寇大至则邀其归据险以乘之多方以误之使
其勇无所加众无所用掠则靡获攻则不能进有腹背支敌之虞退有首尾难救之患是谓乘其弊不战而屈人兵此中国之所长也我之所长
戎狄之短也我之所易戎狄之难也以长制短则用力寡而见功多以易敌难则财不匮而事速成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
授寇者也今则皆务之矣尚且守封未固寇戎未惩者葢又有六失焉王者欲备封疆御戎狄则选镇守之兵以置之古之善选置者必量其性
习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好恶用其力不远其性齐其俗不易其宜引其善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不处其所不欲而又类其部伍安其室家
然后能使之乐其居定其志奋其气势结其恩情以惠则感而不骄以威则肃而不怨靡督课而自用弛禁防而不携故守则固战则强其术无
它便于人情而巳矣今者远调屯士分戍边陲邀其所不能强其所不欲广其数不考其用责其力不察其情斯可为羽卫之仪而无益备御之
实也何者穷边之地千里萧条寒风裂肤惊沙惨月昼则荷戈以耕夜则倚烽而觇有剽害之虑无休暇之娱非生其域习其风幼而视焉长而
安焉则不能寍居而狎其敌也关东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闻绝塞荒陬之苦则辛酸动容聆强蕃寇虏之名则慑骇夺气而
乃使之去亲族舍园庐甘所辛酸抗所慑骇将冀为用不亦疏乎矧又有休代之期无统制之善资奉若骄子姑息如倩人进不邀之以成功退
不处之以严宪屈指计归张颐待饲侥幸者犹患还期赊缓恒念戎丑充斥乘其乱离布路东溃平居殚资储以奉浮冗临难弃城镇以摇疆场
其弊岂特无益哉固亦将有所挠也谪徙之人本以增户实边立功自赎既无良之人而思乱幸灾又甚于戍卒适有防卫之烦而无立功之益
虽前代行之固非可遵者也帅臣身不临边而以偏师戍守大抵士之犀锐悉选以自奉委其疲羸乃配诸镇寇至而不支则劫执芟蹂恣所欲
得比都府闻知虏巳旋退治兵若此斯可谓措置乖方一失也赏以存劝罚以示惩以懋有庸以威不恪故赏罚之于驭众譬輗轨所以行车衔
勒所以服马也令将之号令不能行之军国之典刑不能施之将上下遵养以苟岁时欲褒一有功虑无功者反侧欲责一有罪畏同恶者震惊
罪以隐忍而不彰功以嫌疑而不赏故使忘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偾军缓救者不怀于愧畏况又公忠者直己而不求诸人反罹困厄败挠者
行私而苟媚于众例取优崇此义士勇夫所以痛心解体也又如遇敌而守不固陈谋而功不成责将帅将帅曰资粮不足责有司有司曰须给
无乏更相为解而朝廷含糊未尝究诘故抱直者吞声而靡诉诬善者罔上而不惭驭众若此可谓课责亏度二失也课责亏度措置乖方将不
得竭其才卒不得尽其力屯集虽众无施战陈虏常越境横行若涉无人之地递相推倚莫敢谁何虚张贼势上闻惟曰兵少不敌朝廷莫之省
则又调发益师无裨于备御而有弊于供亿闾井日耗敛求日繁倾家析产榷盐税酒无虚所入半以事边制用若此可谓财匮于兵众矣三失
也今四夷最强盛者莫如吐蕃举吐蕃众未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内虑外备与中国不殊其能寇边者无几且又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趫敏
动则中国惧其众不敢抗静则惮其强不敢侵何哉良以我之节制多而彼之统帅一也且节制多则人心不一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
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斯乃勇废为尫众失为弱开元天宝时制西北二蕃则朔
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而巳尚虑权分或诏兼领之中兴巳来未遑外讨则侨四镇隶安定以陇右附扶风所当二蕃则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
度而巳以关东戍卒属之虽任未得人而措置之法存焉自贼泚乱以诱泾原怀光反以污朔方则分朔方为三节度其镇军且四十皆特诏任
之各有中人监军咸得相抗莫能禀属边书告急方使关白用兵是谓从容拯溺揖让救焚矣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
析则弱今之边戍势弱气消建军若此可谓力分于将多矣四失也治我之要最在均齐故军法无贵贱之差军实无多少之异所以同其志尽
其力也穷边之地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终年勤苦角所能则练习度所处则孤危考其服役则劳察其临敌则勇为衣禀止于当身又为家室
所分居常冻馁而关东戍士岁月更代怯于应敌懈于服劳然衣禀优厚继以茶药资以蔬酱丰寡相县势则远甚又有以边军诡为奏请遥隶
神策者禀赐之饶遂有三倍之益此士类所以忿恨经费所以褊匮夫事业未异给养顿殊人情所不甘也不为戎首则巳可嘉而欲使协力同
心以攘寇臣知其必不能焉养士若此可谓怨生于不均矣五失也凡任将帅必先考察行能然后指以所授之方语以所委之事令自揣可否
以见要领须某甲兵籍某参佐用若干步骑计若干资粮何所列屯何时成功观其言校其实若曰不足取则当退之于初不宜诒悔于后也若
曰可任则当要之于终不宜掣肘于内也故疑者不使使者不疑劳神于拔选端拱于委任然后核否臧信赏罚受赏者不为滥当罚者不敢辞
付授之柄既专苟且之心自息矣顷边军去就裁断多出宸衷选置戎臣先求易制多其部使力分轻其任使心弱由是分阃责成之义废死绥
任咎之志衰一则听命二则听命爽于军情亦听命乖于事宜亦听命天两强相按两军相持事机所急罅不留息况千里之远九重之深陈述
之难明听览之不专欲事无遗策虽圣亦有所不能焉守城者以兵寡不敢抗分镇者以无诏不敢救逗留之顷寇巳奔逼牧马屯牛鞠椎剽矣
啬夫樵妇罄俘囚矣假令诏至发兵惟以虚声应援互相顾望败者减百为一获者衍百为千帅守以总制在朝不恤罪累陛下以大权由己不
究事情用帅若此可谓机失于遥制矣六失也臣愚谓宜罢四方之防秋者以其数析而三之其一责本道节度募壮士愿屯边者徙焉其一则
第以本道衣禀责关内河东募用蕃汉子弟愿傅军者给焉其一以所输资粮给应募者以安其业诏度支市耕牛召工人就诸屯缮完器具至
者家给牛一耕耨水火之器毕具一岁给二口粮赐种籽劝之播时须一年则使自给有余粟者县官倍价以售既息调发之烦又无幸免之弊
出则人自为战处则家自为耕与夫暂屯遽罢岂同日论哉然后建文武大臣一人为陇右元帅自泾陇凤翔薄长武城尽山南西道凡节度府
之兵皆属焉又诏一人为朔方元帅由鄜坊邠寍揵灵夏凡节度府之兵属焉又诏一人为河东元帅举河东极振武节度之兵属焉各以临边
要州为治所所部州若府遴柬良吏为刺史外奉军兴内课农桑慎守中国所长谨行当今所易则八利可致六失可去矣帝爱重其言不能用
也 【按权德舆序翰苑集云窦参纳刘士寍之赂为李巽所发得罪左迁横议者以公与参素不协归罢相之议于公旧书本传云参之死贽
有力焉此即横议者之说也贽救解窦参前后凡三状皆委曲周至通鉴备览载其语据以办旧书之诬今一以新书为正】 班弘判度支卒官
贽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假伪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
客罢贽性畏慎及策免朝谒之外不通宾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端帝遂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后稍思之会辥延为
刺史谕旨慰劳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顺帝立与阳城郑余庆同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始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
幸天子常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小心精敏未尝有过由是帝倚同类莫敢望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
相及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亦贽有助焉狩山南也道险涩与从官相失夜召贽不得帝惊泣曰得陆贽者赏千金翌日上谒帝喜见颜闻自
太子以下皆贺及辅政不敢自爱重事有可否必极言无隐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它恤乎精于吏事斟酌剖决不
爽锱铢既放荒远闭门却扫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地苦瘴疠祗为今古集验方五十篇示乡人云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