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本章共 6.4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食货略 【二】
屯田
赋税
○屯田
唐
宋
辽
金
元
△唐
唐宪宗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运及绝和籴欺隐宪宗称善乃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
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余人给以耒耜耕牛假种粮使偿所负粟二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顷就高为堡东起
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垦田三千八百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文宗太和末王起奏灵武邠寍土广肥而民不知耕宜立营田后邠寍节
度使毕諴亦募士开营田岁收三十万斛
△宋
宋太宗端拱中知雄州何承矩言宜因积潦蓄为陂塘大作稻田以足食诏以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给
其役凡雄鄚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知襄州耿望请于旧地括荒田置营田上中下三务调夫五百筑堤堰集邻
州兵每务二百人种稻三百余顷陕西转运使刘综亦言宜于古原州建镇戎军置屯田今本军刍粮茶盐转输之用浩繁请于军城四面立屯
田务又于军城前后各置堡砦分居其人无寇则耕寇来则战命知军为屯田制置使择使臣充四砦监押每砦五百人充屯戍从之是时兵费
浸广言屯营田者辄诏边臣经度行之顺安军兵马都监马济请于靖戎军东壅鲍河开渠入顺安威虏二军置水陆营田知保州赵彬复言决
鸡距泉分徐河水注运渠广置水陆屯田然河北诸处屯田岁入无几利在蓄水以限戎马而已真宗天禧末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余顷熙寍
五年知延州赵高请募民耕陕西旷土以纾朝廷输送括地得万五千余顷募汉蕃兵几五千人为八指挥诏迁卨官赐金帛知熙州王韶请以
河州蕃部近城川地招弓箭手以山坡地招蕃兵弓箭手每砦五指挥以二百五十人为额人给地一顷蕃官二顷或三顷不等于是熙河多良
田诏委提点秦凤路刑狱郑民宪兴营田许辟奏官属以集事神宗元丰二年提举熙河营田康识言新复土地乞命官分画经界选知田厢军
人给一顷耕之余悉给弓箭手人加一顷有马者又加五十亩四砦堡见缺农作厢军许于秦凤泾原熙河三路选募厢军及马递铺卒愿行者
人给装钱二千诏皆从之知太原府吕惠卿疏请葭芦米脂及河外三州荒闲之地皆垦辟以赡军用可以免远输贵籴困公之弊俟财力稍丰
又通葭芦之道于麟州之神木其横山膏腴之地皆为我有于是雇五县耕牛耕新疆葭芦吴堡闲得地五百余顷麟府丰州地七百三十顷弓
箭手与民之无力及异时两不耕者又九百六十顷高宗绍兴元年知荆南府解潜奏辟宗纲樊宾措置屯田诏除宗纲充荆南府归峡州荆门
公安军镇抚使司措置五州营田官樊宾副之南渡后营田盖始于此其后荆州军食仰给省县官之半焉继后汉阳军镇抚使陈规亦仿古作
屯田相险隘立堡砦且守且耕诏江东西宣抚使韩世忠措置建康营田如陕西弓箭手法其淮南川陕荆襄皆创置屯田光宗绍熙元年知和
州刘炜以剩田募民充万弩手分耕寍宗嘉定七年以京西屯田募人耕种十三年四川宣抚安丙总领任处厚言初绍兴十五年诸州共垦田
二千六百五十余顷饷所屯将兵罢民和籴为利可谓博矣孝宗干道四年以后屯兵归军教阅而营田付诸州募佃遂失其利骄将豪民乘时
占据其弊不可槩举今豪强移徙田土荒闲正当播种之秋合自总领所与宣抚司措置其逃绝之田关内外亦多有之为数不赀其利不在营
田之下乞并括之理宗端平八年以臣僚言屯五万人于淮之北且田且守置屯田判官一人经纪其事暇则散以骑射理宗嘉熙四年孟珙为
四川宣抚司令流民于边江七十里内分田以耕遇警则用以守江于边城三五十里内亦分田以耕遇警则用以守城在砦者则耕四野之田
而用以守砦
△辽
辽太宗会同五年正月诏以契丹分屯南边兴宗重熙中西番多叛欲为守御计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胪朐河侧岁
登上熟移屯镇州又诏选南北府兵富者援山西路余令屯田于天德军
△金
金制屯田户佃官地者有司移明安穆昆督之太祖收国二年二月遣完颜昱及宗雄分诸路明安穆昆之民万户屯泰州以博勒郭统之
赐耕牛五十太宗天会九年宗叙请募贫民戍边屯田给以廪粟诏新徙戍边户乏耕牛者给以官牛章宗明昌二年敕当军人所受田止令自
种力不足者许人承佃泰和以后频年有征伐事迁河北军于河南或括官田或括牧马地以给军议者纷纷法亦屡更而愈紊焉
△元
元太祖十六年舒穆噜拜达勒为霸州等路元帅镇守固安水寨令军士屯田且耕且战披荆棘立庐舍数年之闲城市悉完为燕京外蔽
宪宗二年以时有宋兵立经略司于汴置屯田万户屯田唐邓等州世祖中统三年调枢密院二千人于东安州南永清县东荒地及本卫元占
牧地立屯开耕为左卫屯田又调本卫军二千人于永清孟津等处开耕为右卫屯田继后涿州霸州等处为武卫屯田武清香河等处为中卫
屯田保定涿州等处为前卫屯田昌平等处为后卫屯田清州等处为左右钦察卫屯田又以蒙古侍卫军人及鄂端伯什巴里回还汉军及大
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二卫迤东还戍土卒屯田于大都路为左翼屯田发真定军人于武清崔黄口屯种为右翼屯田又以各万户府摘
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军于音扎噶齐勤地及红城周围开耕为忠翊卫屯田皆隶于枢密院世祖至元二年诏西川山东南京等路戍边军屯
田又以河南北荒田给蒙古军耕种七年因东征日本积粮饷为进取计遂以高丽户及发中卫等军立屯田于王京东寍府凤州等十一处后
于四川各路置屯田在潼川府夔路总管府顺庆路成都路广元路绍庆路嘉定路者皆为民屯崇庆州成都路顺庆万户府保寍万户府广安
万户府者皆为军屯陕西则栎阳等处为民屯凤翔盩厔等处为军屯甘肃则寍夏等处为军屯塞外则和琳清噶玛尼齐巴达克山皆置屯田
焉云南则大理金齿鹤庆路中庆曲靖澄江澄德临安威楚建昌会川德昌乌撒等路皆有军民屯田广西则上浪忠州藤州诸处皆有军民屯
田其军民屯皆属行中书省所辖 【按元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
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宣或为一时权宜之制极于云南八番海南海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由
是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屯政之详屯田之多前代莫比焉】 明制亦分军民屯太祖洪武六年太仆丞梁额森特穆尔 【梁系
明初赐姓】 言寍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地土膏沃宜招集流亡屯田从之是时遣邓愈汤和诸将屯陕西新德
汝寍北平永平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于是天下皆事垦辟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
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成祖永乐中定例屯军以公事妨农务者免征子粒且禁卫
所差拨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址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宣宗宣德中迤北来归就屯之人给车牛农器景
帝时边方多事令兵分为两番六日操守六日耕种英宗正统以后屯政稍弛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然明代屯政惟商屯为善其法
募盐商于各边开种谓之商屯至孝宗弘治中叶淇变法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边地为墟而商屯之政亦遂废云 【商屯
之法详见盐法】
○赋税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自肃宗至德以后国用不足率多重敛德宗时赵赞请税闲架算除陌其法屋二架为闲上闲钱二千中闲一千下闲五百除陌法分私
贸易千钱旧算二十加为五十物两相易者约直为率民益愁怨后乃罢之宪宗时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宰相裴
垍令诸道节度观察调费取于所治州不足则取于属州属州送使之余与其上供者皆输度支后五代梁受唐禅两税之法咸因唐制后唐庄
宗同光二年敕历代除桑田正赋外祇有盐茶铜铁出山泽之利有商税之名其余诸司无税额伪朝已来通言杂税有形之类无税不加为弊
颇深今军需尚重国力未充犹且权宜未能全去见简天下桑田正税除三司上供既能无漏则四方杂税必可尽除仰所司速简勘天下州府
户口正额垦田实数待凭条理以息烦苛是时吏部尚书李琪上疏请两税不以折纳为事不以纽配为名止以正税加纳敕本朝征科唯有两
税至于折纽比不施为宜依李琪所论应逐税合纳钱物斛斗及盐钱等宜令租庸司指挥并准元准本色输纳不得更改晋高祖天福元年敕
应诸道州府所征百姓正税斛斗钱帛等除关系省司文帐外所在州府并不得以私增添纽配租物七年礼部郎中李为光上封事为诸州府
仓场逐年所纳百姓秋夏租加耗颇多乞行条理敕所司明行条理俾绝侵渔使税额无亏户口获济斯为急务要在颁行便可散下诸州严诫
主者尽令遵守母使因循周广顺三年敕青州在城及诸县镇乡村人户等朕临御已来安民是切务除疾苦俾遂苏舒据知州合门使张凝近
奏陈八事于人不便积久相承宜降指挥并从改正其一属州营田后槽两务所管课利斛斗钱物人户牛具屯官等宜并割属州县官旧额税
课其务及职员并废其课额内有红花紫草菜淀麻据时估纳钱其系官桑土牛具什物并赐见佃人为永业其二省司元纳夏秋税匹段每匹
纳十钱每贯七钱丝绵紬线每一两纳耗半两粮食每石纳耗一斗此外别无配率其三刘铢在任时于苗亩上征车脚钱每顷配柴炭今后并
止绝其四川司每年配和买秆草及苫营草今后并止绝其五所征食盐钱每贯别纳脚钱今后并止绝其六别征进奏院粮课钱及递铺钱今
后并止绝要即于州司公用钱内支遣其七州司配啖马药及泛配药又县镇科配石炭红花紫草今后并止绝不得配率又州司于夏苗上配
纳麦面今后据州合用多少量于近县配纳不得遍据州县其八旧例州县供纳夏秋租税皆毕顷追人吏到州勘会此后止绝税无欠少不得
追集县吏其属郡淄登莱等州亦宜照青州例施行世宗显德三年宣三司指挥诸道州府今后夏税以六月一日起征秋税以十月一日起征
为定制
△宋
宋制岁赋其类有五曰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曰民田之赋百姓各得专之曰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曰丁口之赋百
姓岁输身丁钱米曰杂变之赋牛革蚕盐之类随其所出变而输之岁赋之物其类有四谷帛金铁物产谷则粟稻麦黍穄菽杂子帛则罗绫绢
纱絁紬杂折丝线绵布葛金铁则金银铁镴铜铁钱物产则六畜齿革翎毛茶盐竹本麻草刍菜果药油纸薪炭漆蜡杂物太宗自克平诸国每
以恤民为先务累朝相承凡无名苛细之敛悉革一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其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视前代为薄仁宗天圣时以州县言税之
苛细无名者蠲损甚众自唐以来计田输赋外增取他物复折为赋谓之杂变亦谓之沿纳名品烦细其类不一官司岁附帐籍并缘侵扰明道
中帝诏三司以类并合于是悉除诸名品百姓便之庆历中以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诏曰税籍有伪书逃徙或
因推割走移或请占公田而不输税县令佐能究见其弊以增赋税量数议赏谏官王素言天下田赋轻重不等请均定欧阳修言秘书丞孙琳
尝往洛州肥乡县与大理寺丞郭谘以千步方田法括定民田愿诏二人任之于是遣谘往蔡州谘括一县得田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余顷均其
赋于民既因谘言州县多逃田未可尽括罢之皇佑中诏广西赋布匹为钱二百又损开封诸县田赋视旧额十之三初湖广闽浙因旧制岁敛
丁身钱米真宗大中祥符闲诏除丁钱而米输如故天圣中并除婺秀二州丁钱后庞籍请罢漳泉兴化军丁米有司持不可皇佑三年帝命三
司减郴永州桂阳监丁米以最下数一岁为准岁减十万余石既而漳泉兴化亦第损之嘉靖四年复命转运司裁定郴永桂阳衡道州所输丁
米及钱绢杂物无业者弛之有业者减半南渡以后赋税烦多右承议郎前知宜兴县鲁冲上书论郡邑之弊以宜兴一县言之漕计合收有丁
盐坊场课利钱租地钱租丝租纻钱岁入不过一万五千余缗其发纳之数有大军钱上供钱籴本钱造船钱军器物料钱天申节银绢钱岁支
不啻三万四千余缗又有见任寄居官请奉过往官兵批券督索拖欠畧无虚日于是屡诏蠲除孝宗隆兴二年知赣州赵公称以宽剩钱为民
代输夏税是后守臣时有代输者淳熙三年臣僚言湖北百姓广占官田量输常赋似为过优比议者欲从实起税而开陈首之门殊不思朝廷
往年经界独两淮京西湖北依旧盖以四路被边土广人稀诱之使耕犹惧不至若履亩而税孰肯远徙力耕以供公上之赋哉今湖北唯鼎澧
地接湖南垦田稍多自荆南安复岳鄂汉沔污莱弥望户口稀少且江南狭乡百姓远求请佃以田亩宽而税赋轻也若从议者之言恐于公家
无一毫之益而良民有无穷之扰矣宜诱其开耕不必增税使田畴尽辟岁收滋广一遇丰稔平籴以实边则所省漕运亦博望依绍兴十六年
诏旨以十分为率年增输一分不愿开垦者即许退田别佃期限稍宽取之有渐远民安业一路幸甚诏户部议之光宗绍熙元年臣僚言古者
赋税出于民之所有不强其所无今之为绢者一倍折而为钱再倍折而为银银愈贵钱愈艰得谷愈不可售使民贱粜而贵折则大熟之岁反
为民害愿诏州郡凡多取而多折者重置于罚民有粜不售者令常平就籴异时岁歉平价以粜庶于民无伤于国有补诏从之至杂税之兴南
渡后唯四川最多高宗建炎四年尽起元丰以来诸路常平司坊场钱又次科激赏绢又次奇零绢估钱又次布估钱又次常平司积年本色又
次对籴米皆于常赋外岁增之军储稍充而民始困六年都官员外郎冯康国言四川地狭民贫祖宗时正税重者折科稍轻正税轻者折科稍
重二者平准民甚安之近年漕总二司辄更旧法反复纽折取数务多致民弃业逃移望并罢之一道旧制诏如所请
△辽
辽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太宗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其市并之赋各归头下军州
△金
金制官地输租私田输税其田分为九等而差次之夏税亩取三合秋税亩取五升又纳秸一束束十有五斤屯田户佃官地有司移明安
穆昆督之凡输送粟麦三百里外石减五升以上每三百里递减五升粟折秸百称者百里内减三称二百里减五称不及三百里减八称三百
里及输本色槀草各减十称计民田园邸舍车乘牧畜种植之资藏镪之数征钱有差谓之物力钱遇差科必按版籍有横科均科桑被灾不能
成蚕则免丝绵绢税诸路雨雪及禾稼收获之数月以捷步申户部叙使品官之家并免杂役验物所当输者止出雇钱输纳凡有出身不兴齐
民等者皆免一身之役世宗大定三年诏曰朕比以元帅府便宜行事今闻陕西河南山东北京以东及北边州郡调发甚多省部又与他州一
例征取赋役是重扰也可凭元帅府已取者例蠲除之后尚书省奏两路田多峻陂硗瘠者往往再岁一易若不以地等级蠲除则有不均遂敕
特免一分外中田复减一分下田减二分旧制夏秋税纳麦粟草三色以各处所输之物不一户部复令以诸所用物折纳乃命太府监应折纳
之物为祇承宫禁者治黄河薪刍增直二钱折纳黄河岸所用木石非土产令所属计置罢他应折纳者
△元
元制取于内郡者仿唐租庸调之法曰丁税曰地税取于江南者仿唐两税法曰秋税曰夏税自太宗始行之太宗初制每户科粟二石后
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至丙申年乃定科征之法令诸路验民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闲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
地之等征之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世祖至元十七年命户部大定诸例
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因年递加之地税亦每亩税三
升其输仓粟每粟一石折纳轻赍钞二两后因姚元之请命江南税粮依宋旧例折输绵绢杂物继又用耿左丞言令输米三之一余并以钞折
焉成宗元贞二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于是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唯湖广则罢宋夏税改科门摊泰定初有设助
役粮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于所输税外每顷量出助役之田具书于册里正以次掌之岁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费焉其科差之法
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各验户之上下而定其数丝科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
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包银之法宪宗乙卯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后止征四两二两输檭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世祖中统以后
复定户籍科差条例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其丝料包银
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大德六年又命止输丝户每户科俸钞中统钞一两包银户每户
科二钱五分摊丝户每户科摊丝五斤八两
△明
明太祖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租曰夏税曰秋粮役有里甲有均徭有杂泛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
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役皆有力役有雇役其两税洪武时夏税有米麦有钱钞有绢秋粮有米有钱钞有绢孝宗弘治时会计之数夏税有大
小米麦有麦荍有丝绵并荒丝有税丝有丝绢折绢有税丝折绢有本色丝有农桑丝折绢有农桑零丝有人丁丝折绢有改科绢有绵花折布
有苎布有土苎有红花有麻布有钞有租钞有税钞有原额小绢有币帛绢有本色绢有绢有折色丝秋粮有米有租钞有赁钞有山租钞有租
丝有租绢有租粗麻布有课程绵布有租苎布有牛租半谷有地亩绵花绒有枣子易米有枣株课米有课程苎麻折米有绵布有鱼课米有改
科丝折米神宗万历时小有所增损大畧以米麦为主而丝绢与钞次之初制赋法天下官民田赋几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万历时
始有事于加派役法初制按田出丁后皆佥有力之家名曰大户而初法亦渐弛云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