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本章共 8.6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五十一】
○元五十一
喀喇托克托
雅克特穆尔
阿尔哈雅
巴延
托克托
喀喇托克托
雅克特穆尔
阿尔哈雅
巴延
托克托
△喀喇托克托
喀喇托克托父雅雅由康国王封云中王阿实克布哈之弟也托克托姿貌魁梧少从其兄阿都玛勒猎于燕南归献所获世祖见其沈雄
庄重叹为大用之才命入宿卫大德三年武宗以皇子抚军北鄂托克托从行五年叛王海都犯边从武宗讨之破其众于杭爱手斮一将之首
连背脾以献武宗壮之成宗大渐丞相哈喇哈斯达尔罕称疾卧直庐中托克托适以使事至京师即俾驰告武宗以国恤时仁宗奉兴圣太后
至自怀孟既定内难太后以两太子星命推算问所宜立术者曰重光大荒落有灾旃蒙作噩长久重光为武宗年干旃蒙为仁宗年干于是太
后惑其言遣近臣托尔谕旨谓运祚修短不容不思武宗闻之默然谓托克托曰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何可
以阴阳之言乖祖宗之托汝为我往察事机疾归报我托克托承命即行武宗亲率大军分道进发托克托驰至大都见太后道武宗所授旨太
后愕然曰我为太子周思乃出深爱今宗王大臣议巳定太子当速来时诸王图烈等侍咸曰臣下翊戴嗣司无二心者既而太后仁宗屏左右
语托克托曰太子天性孝友中外属望今闻汝所致言殆有谗间汝归速为我弥缝阙失使骨肉无间则功为不细矣托克托顿首谢曰臣侍藩
邸厯年颇见信任今当推诚竭忠以开释太子后日三宫共处靡有嫌隙斯为托克托所报效矣先是太后以武宗迟回不至巳遣阿实克布哈
往及是托克托继至贝致太后仁宗语武宗感悟遂遣阿实克布哈还报仁宗即日命驾迎于上都武宗即位尊太后为皇太后立仁宗为皇太
子三宫协和托克托兄弟之力也是年用同知枢密院事进中书平章政事拜御史大夫迁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寻召拜录军国重事中书省丞
相知无不言言无不行中外翕然称为贤相至大三年迁尚书省右丞相三宝努等劝武宗立皇子为皇太子托克托方猎于柳林遣使召还共
议其事托克托惊曰太弟躬定大事功在宗社位居东宫巳有定命何可隳其成耶三宝努虽不以为然卒莫能夺其议是时尚书省赐子无节
迁叙无法财用日耗名爵日滥托克托恳切进谏诏滥受宣敕者赴所属缴纳中台有赃罚钞五百万缗托克托请出以振孤寡老疾宗王纳古
尔部人告其主为不轨托克托辩其诬抵告者罪宗王伊克图征其旧民于齐王班布尔实部中邻境诸王欲奉齐王攻伊克图齐王惧奔伊克
图以避之遂告齐王反托克托簿问得实乃释齐王而徙诸王于岭南边将托和齐请以新军万人益宗王绰哈廷议俾托克托往给其资装托
克托辞以时方宁谧不宜挑变生事遂遣丞相图古勒等往给之几致激变四年复为中书左丞相仁宗即位眷待弥笃拜江浙行省左丞相下
车问民利病咸谓杭城故有便河通于江浒堙废巳久若疏凿以通舟楫物价必平僚佐或难之托克托曰吾奉密旨许以便宜行事民以为便
行之可也俄有旨禁勿兴士功托克托曰敬天莫先勤民民蒙其利则灾沴自弭士功何尤不一月而成时特们德尔为丞相欲固位取宠乃议
立仁宗子英宗为皇太子封武宗子明宗为周王出镇云南又谮托克托为武宗旧臣诏逮至京师居数日两宫传谕曰初疑汝亲于所事故召
汝今察无他其复还镇托克托入谢遂还江浙未几迁江西行省左丞相英宗嗣位召拜御史大夫复嗾言者劾其擅离职守将徙之云南会特
克实伏诛乃解家居五年泰定四年卒至正初追封和宁王谥忠献子九人其最显者二人曰特穆尔达实曰达实特穆尔各有传
△雅克特穆尔
雅克特穆尔钦察氏绰和尔第三子武宗镇朔方备宿卫十余年特爱幸之及即位拜正奉大夫同知宣徽院事皇庆元年袭左卫亲军都
指挥使泰定二年加太仆卿致和元年进佥书枢密院事泰定帝崩丞相都尔苏专政宗室诸王托克托旺沁附之利于立幼雅克特穆尔时总
环卫自以身受武宗恩宠其子宜纂大位而一居朔漠一处南陲因与公主察球尔族党阿拉克特穆尔及腹心之士博啰齐拉拉等议执中书
平章额卜德哷勒巴延彻尔露刃誓众众皆溃散遂捕奸党下狱而与安西王喇特纳实哩入守内庭分处腹心于枢密命明埒栋阿及达尔玛
实哩乘驿迎文宗于中兴 【谨接通鉴辑览
御批武宗既传于弟其子即无统业可承而泰定帝巳成其为君储嗣现存神器自有专属
乃雅克特穆尔忽逞异图谬托受武宗恩宠之言以自文远迎周怀二王入继于情理俱为不顺不过欲假援立之功以凭宠肆志遂成图卜特
穆尔篡杀之谋则雅克特穆尔实为罪首至泰定既崩都尔苏唯知专擅自利踰月不立君致乱臣乘间酿祸其罪亦与乱臣等】 且密谕河南
行省平章巴延选兵扈从于是封府库拘百司印遣兵守诸要害募死士买战马运京仓粟以饷守御士卒雅克特穆尔宿卫禁中夜则更迁无
定居坐以待旦者将一月弟萨敦子腾吉斯时留上都密遣达实特穆尔召之皆弃其妻子来归命萨敦以兵守居庸关腾吉斯屯古北口复遣
使往中兴趣大驾早发使还诏拜雅克特穆尔知枢密院事遂率百官备法驾郊迎文宗至京师入居大内上都旺沁及太尉布哈丞相达实特
穆尔平章玛鲁御史大夫宁珠等军次榆林诏雅克特穆尔御之萨敦先驱至榆林西乘其未陈薄之北军大败辽东平章图们岱尔以兵犯迁
民镇斩关以入遣萨敦往拒至蓟州东沙流河累战败之雅克特穆尔乃与诸王大臣伏阙劝进文宗固辞又固请遂即位封雅克特穆尔为太
平王以太平路为其食邑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诏将兵出蓟州拒图们岱尔师次三河旺沁等军巳破居庸关进屯
三冢雅克特穆尔倍道而还抵榆河关及旺沁军战于榆河北败之追至红桥北旺沁北阿拉克特穆尔及呼图克特穆尔引兵会战雅克特穆
尔就斫之敌为气夺遂却因据红桥两军阻水而阵命善射者射之遂退师于白浮南我军分三队张两翼以角之敌军败走越日复合鏖战于
白浮之野雅克特穆尔手毙七人会日晡对垒而宿夜三鼓遣精锐百骑鼓噪射其营敌众惊扰互自相击死伤无数旺沁等窜身山谷既而复
集我师坚壁不动是夜又遣萨敦等潜军压其营吹铜角以震之敌乱自相挝击三鼓后乃西遁迟明追及昌平北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帝
遣使慰劳之是日敌再战再北旺沁单骑亡命伊苏岱尔额布勒萨敦追之就命伊苏岱尔及彻尔特穆尔守居庸关还至昌平南俄报古北口
不守上都军掠石槽即遣萨敦为先驱自以大军继其后至石槽乘敌军方炊直蹂之追击至牛头山擒驸马博啰特穆尔等献俘关下戮之图
们仙尔及诸王额森特穆尔陷通州将袭京师雅克特穆尔急引还遇于通州乘其初至击之敌军狼狈走渡潞河夜设疑兵而遁追之至枣林
与敌殊死战腾吉斯陷阵而入死者蔽野敌兵宵溃萨敦将轻兵要之弗及而还上都诸王呼喇台指挥阿拉克特穆尔安图人紫荆关犯良乡
雅克特穆尔率兵循北山而西兼程至于卢沟河呼喇台望风西走是日凯旋都人罗拜马首帝赐燕兴圣殿锡赉优厚萨敦遣报图们岱尔军
复入古北口雅克特穆尔以师赴之战于檀州南野败之降者万人余兵东溃图们岱尔走还辽东获呼喇台阿拉克特穆尔安图多罗台塔尔
海等戮之先是齐王伊噜特穆尔东路蒙古元帅布哈特穆尔闻文宗即位乃起兵趋上都围之时上都屡败势蹙都尔苏奉皇帝宝出齐王调
兵护送至京师文宗御兴圣殿受宝下都尔苏于狱雨都平加雅克特穆尔以达尔罕之号使世世子孙袭之置龙翊卫命预其事天历二年立
都督府以雅克特穆尔兼统之寻升为大都督府雅克特穆尔乞解相印还宿卫帝曰卿巳为省院惟未入台省听后命寻迁御史大夫未几复
拜中书左丞相先是文宗以天下既定遣治书侍御史萨题迎明宗于漠北诏雅克特穆尔护玺宝北上明宗嘉其功加拜太师从南还次翁果
察图之地文宗以皇太子见明宗暴崩雅克特穆尔以皇后命奉皇帝玺宝授文宗疾驱而还 【按续资治通鉴载胡粹中之言曰故老言雅
克特穆尔奉上玺绶明宗从官有不为之礼者雅克特穆尔且怒且惧既而帝暴崩即奔入帐取实玺扶文宗上马南驰此云奉皇后命授其说
不合岂当时忌讳有不敢明言者欤】 达上都文宗复即位以雅克特穆尔有大勋于王室封其曾祖父巴图彻尔溧阳王曾祖妣伊噜彻尔溧
阳王夫人祖父托克托呼升王祖妣推勒塔纳升王夫人父绰和尔扬王母额森塔纳公主察球尔并为扬王夫人至顺元年帝以屡颁宠数未
足以报大勋下诏侕独为丞相以尊异之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诸王公主驸马近侍人员大小诸衙门官员敢
有隔越闻奏以违制论知枢密院事库春贝托克托穆尔等十人恶其权势欲谋害之事泄皆伏诛二年为建第于兴圣宫之西南诏养其子嗒
喇海为子四年文宗大渐遗诏立明宗子巳而文宗崩明宗次子伊埒哲伯即位四十三日而崩文宗后临朝雅克特穆尔与羣臣议立文宗子
雅克特古斯文宗后曰吾儿幼冲难任天位明宗子托欢特穆尔居广西今年十三矣可嗣大统于是奉太后命召还京师至良乡具卤簿迎之
雅克特穆尔与之并马而行告以遣使奉迎之故托欢特穆尔无一语酬之雅克特穆尔疑其意不可测且明宗之崩实与逆谋恐即位之后追
举前事故宿留数月心志日以瞀乱先是雅克特穆尔自秉大权以来肆意无忌一宴或宰十三马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前后尚宗室女四十人
或有交礼三日遽遣归者而后房充斥不能尽识一日宴赵世延家男女列坐名鸳鸯会见座隅一妇色甚丽问此为谁意欲与俱归左右曰此
太师家人也至是荒淫日甚体羸溺血而卒雅克特穆尔既死托欢特穆尔始即位是为顺帝乃以萨敦为左丞相腾吉斯为御史大夫元统二
年命腾吉斯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达噜噶齐授萨敦录军国重事达尔罕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宥世世子孙九死追封雅克特穆尔德
王谥忠武至元元年立雅克特穆尔女巴约特氏为皇后是时萨敦巳死腾吉斯为中书左丞相巴延独用事腾吉斯忿其位出己上遂与萨敦
弟达哩潜蓄异心交通诸王鸿和特穆尔谋危社稷郯王齐齐克图发其谋腾吉斯伏兵东郊率勇士突入宫阙巴延及鄂勒哲特穆尔鼎珠奇
尔济苏等掩捕获之腾吉斯及其弟塔喇海皆伏诛其党奔达哩所达哩即应以兵旋为绰斯戬和尔和哈喇诺海等所败遂奔鸿和特穆尔命
博啰鸿和尔布哈追袭之执送上都戮之鸿和特穆尔自杀初腾吉斯被擒攀殿槛不肯出塔喇海走匿皇后坐下后蔽以衣左右曳出斩之血
溅后衣巴延奏曰岂有兄弟为逆而皇后党之者并执后后呼帝救帝曰汝兄弟为逆岂能相救邪乃迁后出宫寻酖之于开平民舍遂簿录腾
吉斯家
△阿尔哈雅
阿尔哈雅辉和尔氏集贤大学士图烈子也兄雅尔鼐事仁宗于潜邸大德九年仁宗奉兴圣太后出居怀州从者多怀去志雅尔鼐独无
所畏茌十一年成宗崩权臣阿附中宫不遣使告哀宗藩雅尔鼐密启仁宗曰天子晏贺天下无主宣急奉大母入定大计迎立怀宁王以正天
位仁宗即白太后至京师遂诛柄臣二人遣使迎武宗武宗即位授秘书监仁宗居东宫兼太子右庶子迁侍御史崇祥院使兼将作院使仁宗
即位请召文武老臣咨以朝政又请以中都苑囿还诸民拜枢密院副使进同知枢密院事延佑四年卒赠赵国公谥忠靖阿尔哈雅亦早事武
宗仁宗为宿卫以清慎通敏与父兄并见信任十余年间■〈易攵〉厯华近廷无间言至治初出为平章政事厯镇江浙湖广河南陕西四省
皆有惠政汴人尤怀思之归朝拜翰林学士承旨天历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统阿尔哈雅南迎至汴郊见帝命复镇汴时当艰难之际阿尔哈雅
高价籴粟以峙粮储治戎器阅士卒括马民间以备不虞先是文宗即位之诏巳播告天下而陕西官府结连靖安王等起兵东击潼关阿尔哈
雅属行省参政图烈图廉访副使万嘉律犒军河南以御之令都镇抚本布巡行南阳高门武关荆子诸隘南至襄川二江口督以严备万户博
啰守潼关不能军济噜海率霄旺总帅图卜特穆尔万户等兵突出潼关东掠阌乡迤逦前进河南告急之使踵至而图烈图亦以兵寡为言阿
尔哈雅集者宪官属议曰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则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于畿甸军旅应接何日息乎今莫如征湖广两翼军与吾省炮
弩手诸军以备虎牢裕州哈喇娄邓州孙万户两军以备武关荆子口以属郡兵及蒙古诸部丁壮以次备诸隘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邓诸军来
田者还其军益以民之丁壮使守襄阳白土峡州诸隘别遣塔尔海以备蜀兵吾与诸军各奋忠义宜无不济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巴延
布哈王以下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廉访使董守中佥事实沙在南阳右丞图卜特穆尔廉访使巴延在虎牢分遣兵马
以听调用馈饷之行千军相望阿尔哈雅亲阅实之信以期会自虎牢南至襄汉无不毕给既而西兵逼河南行院使来报曰西人北渡河中以
趋怀孟磁南过武关掠邓州直趋襄阳攻破郡邑三十余横绝数千里西结囊嘉特以蜀兵至矣阿尔哈雅遣行院官塔尔海政特默格又设备
于江黄作舟舰以待战师与西兵遇于巩县之石渡转战及暮两军杀伤相等而虎牢遂为敌有兵储巨万一旦悉亡行省院与诸军敛兵退汴
民大恐阿尔哈雅前后遣使告于朝辄为额森纽尔留不遣不得朝廷音问巳二十日阿尔哈雅乃亲抚其民修城阙立四门戒卒伍以严守卫
时虽甚危急而声色不动怡然如平时众赖以安西师逼城将百里而近阿尔哈雅谓行院将帅宪司与凡在官者曰吾荷国厚恩唯有一死然
敌亦乌合之众使诚知圣天子之命则众沮而散矣吾今遣使告于朝请降诏大赦胁从又以即位诏及招谕之文明示利害吾整大军西向别
遣骁将率精骑数千上龙门绕出其后使之进无所投退无所归必成擒于巩洛之间矣而我军所获陕西官吏命有司羁而食之一无所戮众
曰诺唯命即日与行院整兵以行会使还言齐王巳克上都奉天子宝玺来归乃置酒高会发书告属郡报诸江南三省遣拉珠赉书谕西人而
朝廷亦遣都护伊噜特穆尔奉诏放散西军之在虎牢者以是西人虽未解散各巳骇悟又闻行省院以兵至犹豫不敢进朝廷又使参政冯布
哈亲谕之乃信服靖安王遣使与拉珠来请命逡巡而去难平阿尔哈雅乃解严报捷以功迁陕西行台御史大夫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巴延
巴延默尔吉济特氏曾祖特点格尔给事宿卫祖青海从宪宗伐宋殁于王事父锦济勒总宿卫隆福太后宫巴延明达果断年十五奉成
宗命侍武宗于藩邸大德三年从征海都五年从至塔奇克拉呼又至哈喇台之地战累捷功为诸将先十年乌鲁斯实巴尔等逃奔彻伯尔之
地武宗命巴延追降之锡号巴图尔武宗即位拜吏部尚书俄改尚服院使又拜御史中丞至大二年拜尚书平章政事三年加特进延佑三年
仁宗命为周王常侍府常侍泰定三年迁河南行省平章政章致和元年泰定帝崩丞相雅克特穆尔遣明埒栋阿迎立武宗子怀王于江陵道
过河南使以谋密告巴延巴延即集僚属明告以故于是会计乘舆供亿之须以及士马刍糒赏犒之用靡不备至征发民丁增置驿马补城橹
浚濠池修战守之具严徼逻斥堠日被坚执锐与僚佐筹其便宜即遣孟克布哈以其事驰告怀王别募勇士五千人以迎而躬勒兵以俟参政
图卜台不欲夜手刀钦杀巴延巴延觉拔剑杀之夺其所部军怀王命萨里布哈拜巴延河南行省左丞相怀王至河南巴延属囊鞑擐甲冑与
百官父老导入俯伏称万岁即叩头劝进扈从北行怀王即皇帝位是为文宗特加太尉录军国重事御史大夫天历二年拜太保明宗即位拜
中书左丞相明宗崩文宗复位知枢密院事至顺元年文宗以巴延功大特命尚世祖库春太子女孙布延德济分赐虎士三百集赛台百默勒
奇军百阿苏军百隶左右宿卫又赐黄金双龙符镌文曰广忠宣义正节振武佐运功臣组以宝带世为明券又命凡宴饮视诸宗王礼二年进
封浚宁王特加授侍正府侍正追封其先三世为王又加巴延昭功宣毅万户忠翊侍卫都指挥使三年拜太傅文宗崩巴延奉太皇太后命立
明宗之子伊埒哲伯是为宁宗宁宗崩顺帝至自南服入践大位嘉巴延翊戴之功拜中书左丞相上柱国监修国史元统二年进太师 【三
公表在元统元年】 奎章阁大学士领威武阿苏诸卫奉复经筵加知经筵事十一月进封秦王总领蒙古钦察乌鲁斯诸卫亲军都指挥使至
元元年腾吉斯及其弟塔喇海私蓄异志谋危社稷巴延奉诏诛之余党称兵又亲率师往上都击破其众诏赐巴延以达尔罕之号俾世袭之
太皇太后赐第时雍坊有旨雄丽视诸王邸巴延力辞制度务从损约四年求解政柄三宫交勉留五年诏为大丞相巴延自诛腾吉斯后独秉
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帝患之初巴延欲以其侄托克托宿卫伺帝起居惧涉物议乃以枢密知院旺嘉努翰林承
旨实喇卜同侍禁近巴延自领诸卫精兵以扬珠布哈为屏蔽导从之盛填溢街衢而帝侧仪卫反落落如晨星势焰熏灼天下托克托深忧之
乘间自陈忘家徇国之意帝犹未信遣阿噜沙克嘉本日以忠义与之论难益知其心无他帝始无疑是年车驾自上都还京巴延数以兵巡行
红城诸处归辄在后三人谋益坚巴延不知益逞凶虐构陷郯王齐齐克图奏赐死帝未允辄传旨行刑复奏贬宣让王特穆尔布哈维顺王库
春布哈辞色烦厉不待旨而行帝益忿之巴延日益立威锻炼诸狱延及无辜六年巴延自领兵卫请帝出田托克托告帝托疾不往巴延固请
太子雅克特古斯出次柳林托克托遂与沙克嘉本阿噜其白于帝托克托悉拘门钥受密旨领军阿噜沙克嘉本侍帝侧传命夜二鼓遣太子
集赛伊彻察喇抵太子营取之入城四鼓命济尔噶台奉诏往柳林出巴延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巴延遣人问故托克托宣言有昔黜丞相一人
诸从官无罪可各还本卫巴延乞陛辞不许遂行诏徙南思州阳春县安置病死于龙兴路驿舍
△托克托
托克托秦王巴延之从子也 【案托克托传元史附其父满济勒噶台传考满济勒噶台无甚事迹今改为托克托传而以满济勒噶台
附其端】 父满济勒噶台扈从武宗后侍仁宗于潜邸出入恭谨莅事敏达仁宗说之及立为皇太子以为典用太监泰定四年累迁至陕西行
台治书侍御史关陕大饥振贷有不及者尽出私财以周之所活甚众又累迁知枢密院事提调武备寺事领钦察楚彻特穆尔千户所加镇守
海口侍卫亲军屯储都指挥使司达噜噶齐至元三年议进爵封王辞以兄巴延既封秦王兄弟不宜并王乃拜太保分枢密院往镇北边六年
巴延既罢黜召拜太师中书左丞相未几以疾辞遂以太师就第明年封为忠王至正七年伯勒齐尔布哈谗于帝诏安置甘肃以疾卒托克托
生而岐嶷及就学请于其师吴直方愿日记古人嘉言善行稍长膂力过人年十五为皇太子齐哩克昂集赛官天历元年袭授成制提举司达
噜噶齐二年入觐文宗悦之迁内宰司丞兼前职至顺二年授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元统二年累迁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元年腾吉斯阴谋
不轨事觉伏诛其党达哩及拉拉等称兵外应托克托擒之以献拜御史中丞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苏卫四年进御史大夫扈从上都还至
鸡鸣山之浑河帝将畋于保安州马蹶托克托谏曰古者帝王端居九重日与大臣宿儒讲求治道飞鹰走狗非其事也帝纳其言是时其伯父
巴延为中书左丞相既诛腾吉斯益无所忌帝积不能平托克托常忧其败私请于父欲图之质之直方直方以大义灭亲为言是时帝左右前
后皆巴延亲党独沙克嘉本阿噜为帝腹心托克托遂与二人深相结纳而钱塘杨瑀尝事帝潜邸为奎章阁广成局副使得出入禁中帝知其
可用每三人论事使瑀参焉五年车驾留上都巴延出赴应昌托克托与沙克嘉本阿噜谋欲御之东门外惧弗胜而止及巴延擅贬宣让威顺
二王帝不胜其忿决意逐之六年巴延请太子雅克特古斯猎于柳林托克托与沙克嘉本阿噜合谋以所掌金及宿卫士拒巴延遂拘京城门
钥命所亲信列布城下是夜奉帝御玉德殿召近臣旺嘉努实喇卜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见出殿门听命又召瑀及江西范汇入草诏数巴延罪
状四鼓命中书平章政事济尔噶台赍赴柳林翌日托克托坐城门上巴延遣骑士至城下问故托克托曰有旨逐丞相巴延所领诸卫兵皆散
而巴延遂南行至正元年命托克托为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托克托悉更巴延旧政复科举取士法复行太庙四时祭雪郯王齐齐克图之
冤召还宣让威顺二王使居旧藩以阿噜图正亲王之位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以劝讲而托克托实领经筵事三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命托克托
为都总裁官又请修至正条格颁天下皇太子阿裕实哩达喇尝保育于托克托家每有疾饮药必尝之而进帝尝驻跸云州遇暴风雨山水大
至托克托抱皇太子单骑登山乃免至六岁还帝慰之托克托以私财造大寿元忠国寺为皇太子祝厘四年有疾上表辞位帝不允表十七上
始从之有旨封郑王食邑安丰赏赉巨万俱辞不受乃赐松江田为立提领所以领之七年伯勒齐尔布哈为右丞相以宿憾谮其父满济勒噶
台诏徙甘肃托克托力请俱行满济勒噶台卒帝念托克托勋劳召还京师八年命为太傅提调宫傅综理东宫之事九年多尔济太平皆罢相
遂诏托克托复为中书左丞相十年居母忧帝遣近臣谕使出理庶务于是托克托用乌克逊良桢袭伯璲汝中柏等为僚属委以腹心之寄吏
部尚书偰哲笃请更造至正交钞托克托信之祭酒吕思诚言其不可托克托不悦既而终变钞法而钞竟不行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方数十
里民被其患五年不能塞托克托用贾鲁计即奏以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河南北兵民十七万筑堤使复故道凡八月功成于是帝嘉其
功赐世袭达尔罕之号仍赐淮安路为其食邑郡邑长吏听其自用巳而汝颍之闲妖寇聚众反以红巾为号襄樊唐邓皆应之十一年托克托
乃奏以弟御史大夫额森特穆尔为知枢密院事将诸卫兵讨之军中夜惊额森特穆尔北奔汴梁朝廷诏别将代之 【顺帝纪作至正十二
年事】 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十二人劾其丧师辱国之罪托克托怒乃迁西行台御史大夫多尔济巴勒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而御史皆除各
府添设判官由是人皆莫敢言事十二年红巾有号芝麻李者据徐州托克托讨平之帝遣使即军中命托克托为太师趣还朝而以枢密院同
知图沁等进师平颍亳诏改徐州为武安州而立碑以着其绩十三年托克托用左丞乌克逊良桢右丞乌兰哈达议屯田京畿立法佃种十四
年张士诚据高邮屡招不降诏托克托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连战皆捷分兵平六合贼势大蹙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台
哈布哈中书平章政事伊彻察喇知枢密院事舒苏代将其兵削其官爵安置淮安先是托克托之西行也伯勒齐尔布哈欲陷之死哈玛尔屡
言于帝召还近地托克托德之至是引为中书右丞而是时托克托信用汝中柏平章以下见其议事莫敢异同惟哈玛尔不为之下汝中柏因
谮之托克托改为宣政院使哈玛尔深衔之哈玛尔尝与托克托议授皇太子册宝礼托克托言中宫有子将寘之何所以故久不行托克托出
师哈玛尔遂谮托克托于皇太子及皇后奇氏会额森特穆尔方移疾家居监察御史袁宝音布哈等承哈玛尔风旨上章劾之三奏乃允夺御
史台印出都门外听旨而托克托亦有淮安之命即以所部听伊彻察喇舒苏等节制俄有旨移额齐讷路十五年台臣复列疏其兄弟之罪于
是诏流托克托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额森特穆尔于四川碉门托克托长子哈喇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努兰州安置家产簿录入官托
克托行至大理腾衡知府高惠欲以女事之托克托弗许寻遣官移置阿恰齐之地高惠因前不受其女故首发军围之哈玛尔矫诏遣使鸩之
死托克托仪状仪伟器识宏远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惟其惑于羣小急复私雠君子讥焉二十三年监察御史张冲等上章雪其冤诏复托
克托官爵并给复其家产召哈喇章三宝努还朝而额森特穆尔巳死乃授哈喇章中章平章政事封申国公分省大同三宝努知枢密院事二
十六年监察御史升努额森萨都实哩等复言奸邪构害大臣以致临敌易将兵机不振使托克托不死安得有今日之乱哉乞封一字王爵定
谥及加功臣之号朝廷是其言然以国家多故未及报而国亡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