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本章共 8.8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金 【八】
○金八
赫舍哩良弼
石琚
唐古安礼
伊喇道【光祖】
苏保衡
翟永固
魏子平
孟浩
梁肃
伊喇慥
伊喇子敬
赫舍哩良弼
石琚
唐古安礼
伊喇道
苏保衡
翟永固
魏子平
孟浩
梁肃
伊喇慥
伊喇子敬
△赫舍哩良弼
赫舍哩良弼本名罗索辉发川人曾祖呼兰祖特伯烈父太宇世袭佛宁徙宣宁天会中良弼方童丱选入西京为女真字学生谒见丞相
希尹于传舍希尹称为令器年十四为北京教授学徒常二百人后多成名年十七补尚书省令史簿书过目辄得其隐奥虽大文牒口占立成
词理皆到除吏部主事天德初累官右司郎中借秘书少监为宋主岁元使时纳哈塔椿年为参知政事荐良弼才出己右用是为刑部尚书 【
按纳哈塔椿年传椿年荐良弼海陵用为右司员外郎与本传异】 赐含名父忧起复改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寻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右
丞转左丞海陵伐宋良弼谏不听以为右领军大都督海陵在淮南诏良弼与监军图克坦贞抚定上京辽右世宗即位良弼乃还汴京海陵死
世宗就以良弼为南京留守兼开封尹再兼河南都统召拜尚书右丞斡罕败于陷泉入奚中诏良弼佩金牌及银牌四往北京招抚奚契丹还
拜尚书左丞上言祖宗以来未录功赏者臣考按得三十二人宜差第封赏诏五品以上官闻奏六品以下及无官者尚书省约量迁除自是功
劳毕赏进拜平章政事封宗国公初山东两路明安穆昆与百姓杂居诏良弼度宜易置使与百姓异聚与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对易之
自是无复争讼大定六年进拜右丞相监修国史左丞完颜守道奏近都两明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赡日益困乏帝以问宰
臣良弼封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所分之地与土民相换易虽暂援然经久甚便右丞石琚曰百姓各安其业不若依旧便帝竟从良弼议太宗
实录成赐良弼金带重采良弼请于榷场市马毋拘牝牡以备边警帝从之八年同知清州防御事常德晖上书言吏部格法止叙年劳虽有材
能拘滞下位刺史县令多不得人乞摆能吏任亲民之职帝是其言因语良弼等注意选择进拜左丞相监修国史如故良弼为相既久练达朝
政帝所询访尽诚开奏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议政多称帝意是时夏国王李仁孝乞分国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帝曰此非仁孝本心不可从良
弼议与市议合既而夏国果诛任得敬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濠堑良弼曰敌国果来伐此岂可御哉帝曰卿言是也高丽国王王晛表让国
于其弟皓帝疑之以问良弼良弼策让国非实其后赵位宠求内附表言皓实篡兄如良弼策进睿宗实录赐重采通犀带是年有事南郊良弼
为大礼使自收国以来未尝讲行是礼厯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讨论损益各得其宜帝与良弼守道论明安穆昆官多年幼不习教训可依汉
制置卿老选廉洁正直可为师范者使教导之良弼奏曰圣虑及此亿兆之福也十四年宋主遣工部尚书张子颜知合门事 【交聘表作明
州观察使】 刘崈来请免亲接国书帝与诸臣议良弼奏曰宋国免称臣为侄免奉表为书恩赐己多今又乞免亲接国书是无厌也必不可从
平章政事完颜守道参知政事伊喇道与良弼议合左丞石琚右丞唐古安礼以为不从所请必至用兵帝谓琚等所言非理遂从良弼议帝问
宰臣求内外官举贤能良弼请申明前诏朝官六品以上名官五品以上各举所知从之帝欲徙斡罕逆党分散置之辽东良弼奏此辈己经赦
宥徙之生怨望帝曰此目前利害朕为子孙后世虑耳良弼曰非臣等所及也于是以尝预乱者徙居乌库哩实垒部帝问宰臣曰尧有九年之
水汤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饥今一二岁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对曰古者地广人淳崇尚节俭而又惟农是务故蓄积多而无饥馑之患
也今地狭民众又多弃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众故一遇凶岁而民己病矣帝深然之于是命有司惩戒荒纵不务生业者十七年以疾辞相
位不许十八年表乞致仕归田里帝遣使慰谕授和伦松科明安使其子摄事给良弼丞相俸傔致仕归其后尚书省奏差除帝曰丞相良弼拟
注差除未尝苟与而荐举往往得人钮祜禄额特埒伊喇慥费摩余庆皆其所举至于私门请托绝然无之尝问良弼每旦暮曰色皆赤何也良
弼曰旦而色赤应在东高丽当之暮而色赤应在西夏国当之愿陛下修德以应天则灾变自弭矣既而夏国有任德敬之乱高丽有赵位宠之
难其言皆验云是岁薨帝悼惜之遣使敕葬祭奠追封金源郡王命翰林待诏伊喇履勒铭墓碑谥诚敏良弼性聪敏忠正善断决言论器识出
人意表起寒奏致位宰相尽心国事荐举人材常若不及居家清俭亲旧贫乏者周给之与人交久而愈敬居位几二十年赞成太平号贤相焉
大定十五年图像衍庆宫加谥武定明昌五年配飨世宗庙庭
△石琚
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沈厚好学父皋补郡吏廉洁自持称为长者从鲁王栋摩攻青州州人坚守不降栋摩怒及城破命皋计州民人数将
使诸军分掠之皋缓其事栋摩让之皋曰大王为朝廷抚定郡县当使百姓安堵无或侵苦之若取城邑而残其民则未下者必死守以拒我栋
摩感悟乃下令曰敢有犯州人者以军法论皋随守定州唐县人王八谋为乱书其县人姓名于籍无虑数干人其党持籍诣州发之皋主鞫治
时冬月皋抱籍上厅事佯为顿仆覆其籍炉火中尽焚之不可复得其姓名止坐为首者余皆得释琚生七岁读书过目成诵既长博通经史工
词章天眷二年中进士第一调邢台县令邢守贪暴属县掊取民财以奉所欲琚独无所与既而守以赃败他令佐皆坐累琚以廉辨改秀容令
复擢行台礼部主事召为左司都事累迁吏部郎中贞元三年以父丧去官寻起复为本部侍郎大定二年擢为谏议大夫侍郎如故奉命详定
制度琚上疏六事大概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帝嘉纳之迁吏部尚书琚自员外郎至尚书皆在吏部典选
且十年凡宋齐换授官格南北通注铨法能缕指而次第之寻拜参知政事与右丞苏保衡共监护十六位工役许从宜规画帝谓琚曰此役不
欲烦民丁匠皆给雇直毋使贪吏缘为奸利卿等勉称朕意图克坦喀齐喀定陕西琚谓曲赦奏陇以安百姓帝从之母忧起复拜尚书右丞天
长观灾诏有司营缮有司辟居民以广大之费钱三十万贯蔚州采地蕈役数百千人琚奏之帝曰自今凡称御前者皆禀奏琚与孟浩对曰圣
训及此百姓之福也时议禁网捕狐兔等物累计其获或至徒罪琚奏曰捕禽兽而罪至徒恐非陛下意杖而释之可也帝曰然久之进左丞兼
太子少师世宗将行郊祀议配享琚曰周郊祀以后稷配天汉魏晋皆以一帝配之唐宋之初皆以三帝配终竟依古配以一祖将来亲郊合依
古礼帝曰唐宋变古不足为法止当奉太祖皇帝配之琚尝请命太子习政事或谮琚希恩东宫世宗察其无他以此言告之琚因乞解少师十
年二月祭社有司奏请御署祝版帝问琚曰当署乎琚曰故事有之帝曰祭祀典礼卿等愼之无遗讥后世宗谓琚曰女真人往往径居要达不
知闾阎疾苦卿尝为丞簿知民间事凡利害极陈之帝与宰臣议铸钱因问琚曰古亦有百姓铸钱者乎对曰使百姓自铸则小人图厚利钱愈
薄恶古所以禁也时民间往往造作妖言相为党与谋不轨帝问宰臣曰南方尚多反侧何也琚对曰南方无赖之徒假托释道以妖幻惑人愚
民无知遂至犯法帝曰如僧智究是也此辈不足恤但军士讨捕利取民财害及良民不若杜之以渐也智究大名府僧假托钞化诱惑愚民潜
结奸党谋取东平诸州府事觉伏诛宗室子或不胜任官事世宗欲授散官量与廪禄以问宰臣琚对曰尧亲九族周家内睦九族皆帝王盛事
也琚之将顺多此类参知政事唐古安礼忤帝意出镇横海军数年不召琚从容进曰安礼忠直久在外官世宗深然之遂自南京留守召为尚
书右丞又尝举室绍先为右司员外郎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封莘国公明年拜右丞相修起居注伊喇杰上书言朝奏屏人议事史官亦不与闻
无由纪录帝以问宰相琚与唐古安礼对曰古者史官天子言动必书以儆戒人君庶几有畏不可避也帝曰朕观政要唐太宗与臣下议论始
议如何后竟如何此政史官在侧记而书之耳若恐漏泄几事则择愼密者任之朝奏屏人议事记注官不避自此始数以老病乞致仕许之诏
以一孙为合门祗候既归乡里帝每称石琚举能其官最为知人二十二年以疾卒于家谥文宪泰和元年图像衍庆宫配享世宗庙庭 【初
世宗将立元妃为后以问琚琚对曰元妃之立本无异辞如东宫何世宗悟而止金世内燕惟亲王公主驸马得预一日特召琚入谓诸王以下
曰使我家人有今日之乐者此人力也二事见原史赞中附识于此】
△唐古安礼
唐古安礼本名乌楞古字子敬好学通经史工词章知为政大体贞元中累官临海军节度使翰林侍读学士及彰化军节度使大定初迁
益都尹召为大兴尹帝曰京师好讹言府中奸吏为民患卿虽年少有治才去其宿弊毋为因仍察廉入第一等进阶荣禄大夫七年五月大兴
府狱空诏锡宴劳之久之拜参知政事 【按世宗纪大定四年以大兴尹唐古安礼参知政事本传次之七年之后恐误】 罢为横海军节度
使厯南京留守以丧去官起复尚书右丞转左丞他日帝曰荐举大臣之职外官五品犹得举人宰相无所举何也安礼对曰孔子称才难贤人
君子世不多有陛下必欲得人当广取士之路区别器使之斯得人矣帝曰除授格法不伦天下一家独女真有超迁格何也安礼对曰祖宗以
来立此格恐难辄改进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授世袭穆昆安礼尝议科目言于帝曰臣观近日士人不以策论为意今若诗赋策论各场考试
文理俱优者为中选以时务策观其器识庶得人也市曰卿等议之二十一年拜右丞相进封申国公固辞帝曰朕知卿正直且练习政事其毋
多让安礼顿首谢是岁薨泰和元年配享世宗庙庭
△伊喇道
伊喇道本名照苏其先伊实部人徙咸平为人宽厚有大志以大孝著名通女真契丹汉字皇统初补刑部令史再迁大理司直母忧起复
迁户部员外郎正隆三年徙临潢咸平路毕沙河等三明安屯戍噶尔萨还迁本部郎中海陵伐宋为都督府长史海陵死师还无复纪律百姓
苦俘掠有男女二百余人自愿与道为奴道受之至淮俟诸军毕济乃悉遣还大定二年复为户部郎中与梁球安抚山东招谕盗贼民或避盗
避役者并令归业布萨忠义讨斡罕道参谋幕府事贼平元帅府以俘获生口分给官僚道悉纵遣之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世宗曰道清
廉有干局翰林文雅之职不足以尽其才乃改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事诏送河北山东等路廉察善恶升降官员制敕迁大理寺卿五年宋人请
和罢兵道往山东阅实军器振赡戍兵妻子再除同知大兴尹亲军百人长完颜额森博勒非禁直日带刀入宫其夜入左藏库杀都监郭良臣
盗取金珠点检司执其疑似者八人掠笞三人死五人者自诬帝命道参问道缓其狱既而额森博勒鬻金事觉伏诛诏赐掠死者钱人二百贯
周其家不死者人五十贯迁户部尚书改西北路招讨使赐金带故事招讨使到官诸部皆献驼马多至数百道皆却之父丧去官起复参知政
事初诸部有狱讼招讨司例遣胥吏按问往往为奸利道请专设一官帝嘉纳之招讨司设勘事官自此始帝谓宰臣曰比闻大理寺断狱辄经
旬月何耶道奏曰在法决死凶不过七日徒刑五曰杖刑三曰帝曰法有程限而辄违之此官吏之责也严戒约以去其弊进尚书右丞乞致仕
不许除南京留守赐通犀带入拜平章政事道弟临潼令约博犯罪至死道待罪于家诏起视事是时县令多关帝以问宰相道奏曰散官宣武
以上借除以充之帝曰廉察八品以下己去官者录事丞簿有清干之誉者县尉入优等者散官至五品无贪污旷职之名者皆与县令俟县令
不阙即如旧制二十三年罢为咸平尹封莘国公致仕归咸平二十四年薨赙赠有君诏图像藏秘省擢其子光祖为合门祗候
伊喇光祖
伊喇光祖
光祖字仲礼幼名巴噶以荫补合门祗候累官至秘书监右宣徽使兴定二年十一月诏集百官议所以为长久之利者光祖等三人议曰
募士人假以方面权任俾人自劝各保一方由是公府封建之论兴焉语在九公传三年转左宣徽使五年卒
△苏保衡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朝赐进士出身
补太子洗马调解州军事判官左监军萨里罕驻军陕西辟幕府参议军事累官同知兴中尹天德闲缮治中都张浩举保衡分督工役改大兴
少尹督诸陵工役迁工部尚书海陵治兵伐宋与徐文等造舟于通州兵兴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为宋兵所败副
统制郑家死之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时山东盗贼啸聚百姓困弊诏保衡安抚山东发仓粟以振之还除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宗永兵部侍郎
完颜额哩页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有曾破大敌及攻城野战立功者具姓名以闻布萨忠义伐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许以
便宜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邠守傅愼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保衡力救得免入为太常卿迁刑部尚书 【按世宗纪保衡以大定三年六
月由刑部尚书参知政事本传作礼部谨改正】 拜参知政事三年宋人请和诏保衡往南京与布萨忠义斟酌事宜行之入奏进右丞六年冬
有疾求致仕不许未几卒
△翟永固
翟永固字仲坚中都良乡人太祖以燕归宋宋人以经义兼策取士永固中第一授开德府仪曹参军金破宋永固北归中天会六年词赋
科厯枢密院令史辟左副元帅宗翰府掾求固家贫求外补宗翰爱其能不许以钱三千贯周之荐于朝摄左司郎中累迁工部员外郎母忧去
官起复礼部郎中迁翰林直学士海陵篡立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完颜思恭为报谕宋使永固为副使还改礼部侍郎久之分护燕京宫室役
事永固请写无逸图于殿壁不纳俄迁太常卿考试贞元元年进士出尊祖配天赋题忤海陵意杖之顷之升礼部尚书正隆二年转翰林学士
承旨召至内殿问以将亲伐宋事对曰宋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纵使可伐亦无烦亲征遣将帅可也由是大忤海陵意因请致仕归卧于
家大定二年起拜尚书左丞请依旧制廉察官吏革正隆守令之污从之明年出为真定尹五年恳乞致仕许之六年卒
△魏子平
魏子平字仲均弘州人登进士第调五台主簿累除太府监正隆三年为贺宋主生日副使使还入见海陵方谋伐宋问江左事且曰苏州
与大名孰优子平对曰江湖地卑湿夏服蕉葛犹不堪暑安得与大名比海陵不悦世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大定二年丞相布萨忠义伐宋置元
帅府于南京子平掌馈运给金牌一银牌六粮道给办进户部尚书六年复为贺宋主生日使久之拜参知政事帝问子平曰戍卒逋亡物故今
按物力高者补之可乎对曰富家子弟騃懦不可用以守戍请按物力多寡赋之募材勇骑射之士不足则调兵家子弟补之庶几官收实用帝
从之他日帝问曰前日令内任官六品以上外任五品以上并举所知未闻有举之者岂无其才盖知而不举也子平曰请令当举之官每任须
举一人泽州刺史刘德裕祁州刺史色格沧州同知额哩页易州同知额哩埒楚邱县令刘春格以赃污抵罪帝欲诏示中外丞相守道以为不
可子平曰臣闻惩一戒百陛下固宜行之遂降诏焉宋人于襄阳汉江上造舟为浮梁三南京统军司闻而奏之帝问宰臣子平曰臣弭襄阳薪
刍皆于江北取之殆为此也既而河南统军使宗叙求入见奏边事帝使修起居注钮祜禄额特埒就问额特埒召诘言边事者皆无实状行至
境上问让阳浮桥乃樵采之路如子平策还奏诏凡妄说边关兵事者徒二年帝问宰臣曰祭宗庙用牛牛尽力稼穑有功于人杀之何也子平
对曰惟天地宗庙用之所以异大祀之礼也十一年罢为南京留守未几致仕十五年起为平阳尹复致仕二十六年卒于家
△孟浩
孟浩字浩然滦州人辽末年登进士第天会三年为枢密院令史除平州观察判官天眷初选入元帅府备任使承制除归德少尹充行台
吏礼部郎中入为户部员外郎韩企先为相拔擢一时贤能皆置机要浩与田■〈瑴,去一〉皆在尚书省■〈瑴,去一〉为吏部侍郎浩
为左司员外郎既典选善铨量人物分别贤否所引用皆君子而蔡松年豊望之许霖求与■〈瑴,去一〉相结■〈瑴,去一〉薄其为人
拒之松年初在行台省巧得宗弼意宗弼当国引为刑部员外郎望之为尚书省都事霖为省令史皆怨■〈瑴,去一〉等短之于宗弼企先
薨■〈瑴,去一〉出为横海军节度使选人袭夷鉴除名值赦赴吏部铨得预覃恩■〈瑴,去一〉已除横海部吏以夷鉴白■〈瑴,去
一〉■〈瑴,去一〉乃倒用月日署之许霖在省典覃恩而行台省工部员外郎张子周亦与■〈瑴,去一〉有怨以事至京师嗾许霖发
之诋以专擅朝政诏鞫治■〈瑴,去一〉与夷鉴等皆拟死其妻子及所往来孟浩等三十四人皆徙海上遇天德赦令还乡里多物故惟浩
与■〈瑴,去一〉兄谷王补冯煦王中安在世宗知田■〈瑴,去一〉党事皆松年等构成大定二年召浩为侍御史谷为大理丞补为工
部员外郎煦为兵部主事中安知火山军事而浩寻复为右司员外郎浩笃实遇事辄言无所隐帝嘉甚忠每对大臣称之有疾求外补除祁州
刺史致仕归七年起为御史中丞浩巳年老世宗不次用之再阅月拜参知政事中丞拜执政者自浩始世宗敕有司于东宫凉楼前增建殿位
浩谏曰皇太子义兼臣子若所居与至尊宫室相侔恐制度未宜固宜示以俭德帝曰善遂罢其役帝宴羣臣于东宫谓羣臣曰参政孟浩公正
敢言自中丞为执政卿等能如是朕亦不次用之初海陵以近习掌记注记注不明帝谓当时行事实录不载众人共知之者宜访书之浩对曰
良史直笔君举必书帝王不自观史记注之臣乃得尽其直笔又奏曰厯古以来不明赏罚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国家赏善罚恶盖亦多矣而天
下莫能知乞自今凡赏功罚罪皆具事状颁告之使君子知劝以迁善小人知惧以自警从之进尚书右丞兼太子少傅罢为真定尹十三年薨
田谷自大理丞累官同知中京留守终于利涉军节度使二十九年章宗诏尚书省曰故吏部侍郎田■〈瑴,去一〉等皆中正之士小人以
朋党陷之由是得罪世宗用孟浩为右丞当时在者俱已用之亡者未加追复其议以闻张汝霖持不可汝霖死后章宗复诏尚书省追复田■
〈瑴,去一〉等官爵其子孙并加恩恤
△梁肃
梁肃字孟容奉圣州人自幼勤学天眷二年擢进士第调平遥悬主簿迁望都绛县令以廉入为尚书省令史定海军节度副使迁山东西
路转运副使营治汴宫肃分护役事摄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内盗起平人陷贼人不能自辨者数千人皆系大名狱肃到官考验得其情谳出者
十八九大定二年赵植上书言梁肃勤恪清廉愿加进擢于是迁中都转运副使改大兴少尹肃上疏言方今用度不足非但边兵耗费而己吏
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军功进士诸科门荫人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许上书自言就
择其可用授以职事每五年委吏部通校有无水旱屯兵视其增耗而黜陟之民闲粟麦岁为酒所耗者十常二三宜禁天下酒曲不报三年坐
捕蝗不如期贬川州刺史削官一阶解职寻除河北东路转运副使是时斡罕乱后兵食不足诏肃措置沿边兵食移牒肇州北京广宁盐场许
民以米易盐兵民皆得其利四年通检东平大名两路户籍物力称平允他使者所至皆以苛刻增益为功百姓苦之朝廷敕诸路以东平大名
通检为准七年父忧去官起复都水监河决李固诏肃视之 【按河渠志大定八年河决李固九年遣肃往视之本传统系之七年者省文也
】 还奏决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今障塞决河复故道为一再决而南则南京忧再决而北则山东河北皆可忧不若止于李固南筑堤使两河
分流以杀水势帝从之改大理卿时东京久不治帝自择肃为同知东京留守事迁中都都转运使转吏部尚书上疏论台官自大夫至监察谏
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帝嘉纳之肃举同安主簿高旭除平阳酒使肃奏曰明君用人必器使之旭
儒士优于治民若使坐列肆榷酒酤非所能也臣愚以为诸道盐铁使依旧文武参注其酒税使副以右选三差俱最者为之帝曰善改刑部尚
书宋主屡请免立受国书之仪世宗不从及大兴尹璋为十四年正旦使宋人就馆夺其书而重赂之璋还杖一百五十除名以肃为宋国详问
使肃至宋宋主一一如约立接国书还至泗州先遣都管赵王府长史图们富尼玛入奏世宗大喜欲以肃为执政左丞相良弼曰梁肃可相但
使宋还即为之宋人自此轻我矣帝乃止久之为济南尹上疏曰刑罚世轻世重今取辽季之法徒一年者杖一百是一罪二刑也刑罚之重于
斯为甚今太平日久有司犹用重典臣实痛之乞自今徒罪之人止令居作更不决杖不报未几致仕起复彰德军节度使召拜参知政事肃奏
汉之羽林皆通孝经今之亲军即汉之羽林也臣乞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之教读庶知臣子之道帝曰善诏与护卫俱焉肃上疏论生财舒用
八事一曰罢随司通事二曰罢酒税司句栏人三曰天水郡王远族可罢养济四曰裁减随司契丹吏员五曰罢榷醋以利与民六曰量减盐价
使私盐不行民不犯法七曰随路酒税许折纳诸物八曰今岁大稔乞广籴粟麦使钱货流出帝曰赵氏养济一事乃国家美政不可罢其七事
宰相详议以闻肃又论正员官被差权摄官有公罪及正员还任皆准去官勿论往往其人苟且不事其事乞于县令中留十人备差无差正员
官帝曰自今权摄有公罪正员虽还而本职未替者勿以去官论之肃与宰相奏事既罢复跪而言曰四时畋猎虽古礼圣人亦以为戒陛下春
秋高属时严寒法宫燕处亦足怡神愿为宗社自重帝曰朕诸子方壮使之习武故时一往尔肃又论盗贼不息请无禁兵器帝曰所在有兵器
其利害如何肃曰他路则己中都一路上农夫听置之似乎无害帝曰朕将思之凡使宋者宋人致礼物大使金二百两银二千两副使半之币
帛杂物称是及推排物力肃自以昔同平章事父博啰准备任使官都统杲克中京辽主西走留博啰督辎重已而被掠博啰自髠逃于山林子
敬读书好学皇统闲特进伊喇因修辽史辟为椽属辽史成除同知辽州事本厅旧占民田州官岁取课数百贯地主以为例未尝辩子敬悉却
之秩满郡人请留于行台省不许天德三年入为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正隆元年诸将巡边诏子敬监战军帅以战获分状士子敬独不受及
还海陵以子敬家贫不苟得甚嘉之凡同僚所取者皆没入于官迁翰林待制大定二年同修国史时斡罕余党散居诸明安穆昆中诏子敬往
抚之令勿相害使还改秘书少监兼修起居注修史如故常召入讲论古今及时政利害或至夜半子敬有良马平章政事完颜元宜索之子敬
以其为相也不与至是元宜乞致仕罢为东京子敬乃以此马赆行识者韪之迁右谏议大夫起居注如故帝幸西京州县官入见明安穆昆不
得随班子敬奏军民一体合令明安穆昆随入见帝嘉维诏依子敬奏行之子敬言山后禁猎地太广有妨百姓耕垦帝用其言遂以四外猎地
与民迁秘书监谏尝使宋所得礼物多而身为执政当为庶民率先乃自增物力六十余贯论者多之二十三年肃请老从之诏以其子汝翼为
合门祗候二十八年薨谥正宪
△伊喇慥
伊喇慥本名伊德尔契丹伊啰勒部人通契丹汉字尚书省辟契丹令史摄知除擢右司都事正隆南伐兼领契丹汉字两司都事大定二
年除真定尹入为侍御史母忧去官起复右司员外郎累官陈州防御使左丞相赫舍哩良弼致仕帝问谁可代卿者对曰伊喇慥清干忠正臣
不及也遂召为太府监改刑部侍郎十九年为大理卿被诏典领更定制条慥取皇统旧制及海陵续降通类校定通其窒碍删其繁碎有例该
而条不载者用例补之特阙者用律增之凡制律不该及疑不能参决者取旨画定凡特旨处分及权宜条例内有可常行者收为永格其余未
可削去者别为一部凡一千一百九十余条为十二卷书奏诏颁行之摄御史大夫改御史中丞同修国史厯刑吏二部尚书改大兴尹复为西
京留守改临洮尹卒
△伊喇子敬
伊喇子敬字同文本名鄂克多啰辽五院人曾祖巴格议起居如故帝将如凉陉子敬与右补阙钮祜禄额特埒左拾遗杨伯仁奏曰车驾
至和尔和西北招讨司囿于行宫之内地矣乞迁之于界上以屏蔽环卫帝曰善诏尚书省曰招讨锡里库可徙界上治蕃部事都监萨巴仍于
燕子城治明安穆昆事转签书枢密院事同修国史出为河中尹改兴中尹子敬女自懿州来兴中省谒遇盗途中剽掠其行李且尽既而还之
谢曰我辈初不知为府尹家也尹有德于民尚忍侵犯邪徙咸平广宁尹二十一年致仕卒于家子敬尝使宋及受诸部进贡所受礼物皆散之
亲旧及卒家无余财其子质宅以营葬事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