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本章共 9.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五代 【十六】
○五代十六
李愚
卢导
司空颋
马允孙
刘岳
马缟
卢损
崔居俭
崔梲
李怿
赵莹
冯玉
卢质
吕琦
薛融
何泽
王权
史圭
龙敏
李崧
贾纬
段希尧
张允
王松
裴皞
王仁裕
裴羽
王延
李愚
卢导
司空颋
马允孙
刘岳
马缟
卢损
崔居俭
崔梲
李怿
赵莹
冯玉
卢质
吕琦
辥融
何泽
王权
史圭
龙敏
李崧
贾纬
段希尧
张允
王松
裴皞
王仁裕
裴羽
王延
△李愚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卢彦威以为安陵主簿丁母忧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愚以书说韩建
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军白马之祸复去之山东与李延光相善延光以经术事梁末帝为侍讲
数称荐愚愚由此得召久之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王朕拜之卿独
揖可乎对曰陛下以家人礼见之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士君子出处之正
也李愚既自负学行岂宜臣事朱梁既为爵禄所羁受而弗却徒以长揖藩王显其抗直昧大节而矜细行所谓欲盖弥彰耳】 坐言事忤旨罢
为邓州观察判官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险议者谓宜
缓师待变而进郭崇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人厌其政宜乘其无备击之利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遂以灭蜀初军行至宝鸡招讨判
官陈乂称疾请留愚请斩以徇由是军中无敢言留者明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承旨明宗祀天南郊愚为宰相冯道赵凤草加恩制道鄙其词
罢为太常卿任圜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宅借延宾馆以居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毡敝席匹壁萧然明宗嗟
叹命以供帐物赐之潞王反兵犯京师愍帝夜出奔明日愚至端门欲入中书候太后进止冯道曰潞王已处处张牓招安今即至矣何暇俟太
后旨耶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罢道出镇同州以刘昫为相昫性褊急而愚素刚介动辄违戾昫与冯道婣家愚素恶道为人遇事辄以诮昫两
人遂相诅诟乃俱罢愚守左仆射是时兵革方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请颁唐六典示百司使各举其职州县贡士作乡饮酒
礼时以其迂阔不用废帝常谓愚等无所事目之曰此粥饭僧耳清泰二年卒
△卢导
卢导字熙化范阳人唐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唐亡事梁累迁左司郎中侍御史知杂事以病免唐明宗时召拜右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
潞王兵入京师愍帝出奔宰相冯道李愚集百官于天宫寺将出迎潞王百官久而不集惟导与舍人张昭先至冯道请导草笺劝进导曰潞王
入朝郊迎可也劝进之事岂可轻议道曰劝进其可已乎导曰今天子蒙尘于外遽以大位劝人若潞王守节不回以忠义见责其将何辞以对
且上与潞王皆太后子不如率百官诣宫门取太后进止语未终有报曰潞王至矣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催百官班迎百官纷然而去潞王止于
正阳门外道又促导草笺导对如初李愚曰吾辈罪人卢舍人言是也乃已导复事晋为吏部侍郎天福六年卒
△司空颋
司空颋贝州清阳人唐僖宗时举进士不中去为罗绍威掌书记绍威卒入梁为太府少卿杨师厚镇天雄颋解官往依之师厚卒贺德伦
代之张彦之乱命判官王正言草奏诋斥梁君臣正言素不能文又为兵刃所迫汗浃背不能下笔彦怒推正言下榻顾书吏问谁可吏即言颋
驰骑召之颋为乱兵劫其衣以敝服蔽形而至见彦长揖神气自若挥笔成文而言甚浅鄙彦以其易晓甚喜即给衣服仆马以为德伦判官德
伦以魏博降晋晋王兼领天雄仍以颋为判官 【按资治通鉴劝晋王除张彦泽乃颋之谋】 梁晋相距河上常以颋权军府事颋为郭崇韬
所恶崇韬数言其受赂都虞候张裕多过失颋屡以法绳之颋有侄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其家奴以为通书于梁庄宗族杀之 【按五代史
此下有刘昫卢文纪传今改入贰臣】
△马允孙
马允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 【按资治通鉴作滳河注隋置滳河县属渤海郡唐属棣州辥史亦作滳河】 举进士为唐潞王从珂河中
观察支使从珂罢居京师允孙从而不去从珂为京兆尹徙镇凤翔以为观察判官及将举兵反与将吏韩昭允等谋议已定召允孙告之曰受
命移镇路出京师何向为便允孙曰君命召不俟驾今大王为国宗属而先帝新弃天下临丧赴镇臣子之道也左右皆笑其愚然从珂心独重
之既入立以为户部郎中翰林学士久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允孙不通世务事多壅塞当时号为三不开谓其不开口论议不开
印行事不开门延士大夫也晋兵起太原废帝至河阳允孙自洛来朝行在时已危迫人皆冀其有所建说允孙献绫三百匹而已晋高祖入立
罢归里允孙少学韩愈为文多斥浮屠氏之说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于世后以太子宾客分司居洛阳周广顺中卒 【按五
代史此下有姚觊传今改入贰臣】
△刘岳
刘岳字昭辅洛阳人唐民部尚书政会八代孙崇龟崇望其诸父也岳名家子好学敏于文辞举进士事梁为左拾遗侍御史末帝时为翰
林学士累官兵部侍郎梁亡贬均州司马复用为太子詹事唐明宗时为吏部侍郎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输朱胶纸轴钱然后给品高者则
赐之其官卑而贫者不能输钱往往但得敕牒而无告身岳以为制辞或任其材能或褒其功行或申以训诫受官者不给告身皆不知受命之
所以然请一切赐之由是百官皆赐告身宰相冯道本田家子貌质野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岳在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道反顾何为岳曰
遗下兔园册尔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道闻之大怒徙岳秘书监李愚为相迁岳太常卿初郑余庆尝采唐士庶吉凶书疏
之式杂以常时家人礼为书仪两卷明宗见其有起复冥昏之制叹曰儒者所以崇孝悌而敦风俗且无金革之事起复可乎昏吉礼也用于死
者可乎乃诏岳选文学通古今之士共删定之岳与太常博士段颙田敏等增损其书公卿家颇遵用之然其讹谬不经之类甚多岳卒于官赠
吏部尚书
△马缟
马缟不知其家世再举明经宏词为梁太常少卿以知礼称唐庄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明宗入立继唐太祖庄宗而
不立亲庙缟言汉诸侯王入继统者必别立亲庙光武皇帝立四亲庙于南阳请如汉故事立庙申孝享明宗下其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请如缟
议宰相郑珏等引汉桓灵为比谓宜定谥四代祖考为皇置园陵事下太常博士王丕议汉桓帝尊祖孝穆孝崇皆为皇帝缟以为孝穆孝崇有
皇而无帝惟吴孙皓尊其父和为文皇帝不可为法右仆射李琪等议与缟同明宗下诏欲兼用皇帝乃命宰相集百官于中书各陈所见李琪
等称尊祖祢为皇帝曾祖为皇宰相郑珏合羣议奏曰礼本人情随时损益开元时尊皇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京师请
用唐家故事四代祖考皆加帝如诏旨仍立庙京师诏可加帝而立庙应州刘岳修书仪所增损皆决于缟尝坐覆狱不当贬绥州司马复为太
子宾客迁户部兵部侍郎卢文纪作相以其迂儒鄙之改国子祭酒卒赠兵部尚书
△卢损
卢损范阳人少学为文性刚介梁开平初举进士与任赞刘昌素辥钧高总同年所在相诟及昌素赞居要地损愈自引异不相亲狎左丞
李琪素薄昌素为人常善待损琪有女弟眇年长婚对不售乃以妻损损慕琪声称纳之及琪为相损累迁右司员外郎唐天成初由史馆修撰
转谏议大夫屡上书言事词理鄙陋清泰时卢文纪为相密与损参决时政末帝即位以为御史中丞拜命之日以宪司不能振举纲领致风俗
颓坏乃大为条奏而有平明放钥日出守端之语大为士流嗤鄙未几坐误详赦书失出罪人罢晋天福中复用为右散骑常侍 【按通鉴载
天福三年以闽主昶为闽国王以左散骑常侍卢损为册礼使又册府元龟载损使于闽昶不郊迎不接见但遣其子继恭陈主礼而已】 转秘
书监颇怏怏不得志即拜章辞位乃授户部尚书致仕居颍州广顺三年卒 【按欧史卢损有目无传或当时撰述阙漏抑流传脱简今采辥
史补】
△崔居俭
崔居俭清河人美文辞少举进士梁贞明中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唐庄宗时为刑部侍郎太常卿崔氏自后魏隋唐与卢郑皆
为甲族吉凶之事各着家礼至其后世子孙专以门望自高为世所嫉明宗崩居俭以故事为礼仪使以祖讳蠡辞不受宰相冯道即徙秘书监
居俭怏怏失职后厯兵吏部侍郎尚书左丞户部尚书晋天福四年卒赠右仆射居俭拙于为生居显官衣服常乏死之日贫不能葬闻者哀之
△崔梲
崔梲字子文深州安平人父涿唐末为刑部郎中梲少好学工文辞梁贞明三年举进士甲科开封尹王瓒辟掌奏记性至孝父病不肯服
药梲屡进不纳宾客问疾者梲辄迎拜门外涕泣告之涿终不服药而卒梲居丧哀毁除服唐明宗以为监察御史不拜踰年再命乃拜累迁都
官郎中翰林学士晋高祖时以户部侍郎为学士承旨权知天福二年贡举初梲为学士尝草制为宰相桑维翰所改梲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
所改者当罢职乃引经据争之维翰颇不乐而梲少专文学不能莅事维翰乃命梲知贡举果不能举职时有进士孔英者素有丑行梲既受命
往见维翰维翰素尊严而语简谓梲曰孔英来矣梲不谕其意乃考英及第物议大非之即罢学士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八年高祖诏太常复
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梲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以风痹改太子宾客分司西京卒
△李怿
李怿京兆人少好学工文辞唐末举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事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梁亡责授怀州司马遇赦量移稍迁卫
尉少卿天成中复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右丞承旨时右散骑常侍张文宝知贡举所放进士中书有覆落者乃请下学士院作诗赋
为贡举格学士窦梦征张砺等所作不工乃命怿为之怿笑曰予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耳后生可畏假令予复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
英俊为准格闻者多其知体复迁刑部尚书分司洛阳卒 【按五代史此下有和凝傅今改入贰臣】
△赵莹
赵莹字符晖华州华阴人初为梁将康延孝从事晋高祖为保义节度使以莹掌书记徙镇常以莹从高祖将起兵太原以问诸将吏将吏
多赞成之莹独劝毋反高祖虽不用其言心甚爱之及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拜中书令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开封尹是时出帝童昏冯玉李彦韬等用事与桑维翰争权共谮去之以莹柔而易制故复引为相契丹灭晋莹从出帝北徙事托允为太子太
保周太祖与契丹通好遣尚书左丞田敏使契丹遇莹于幽州莹见敏悲不自胜莹子易则易从莹之北与易从俱而易则留事汉后莹病将卒
告契丹愿以尸还中国契丹许之及卒遣易从护丧南归赠太傅
△冯玉
冯玉字璟臣定州人少举进士不中冯赟为河东节度使辟为推官入拜监察御史累迁礼部郎中为盐铁判官晋出帝纳玉姊为后玉以
后戚知制诰拜中书舍人玉不知书制诰常倩同官殷鹏代为之顷之玉出为颍州团练使拜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迁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时冯皇后用事军国大务一决于玉玉尝疾在告自刺史以上宰相不敢除授玉除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以价资
望浅不可由是与桑维翰有隙维翰遂罢玉为相积贿巨万契丹灭晋张彦泽先以兵入京师兵士争入玉家掠其赀一夕而尽明日见彦泽犹
谄笑自言愿得持晋玉玺献契丹以冀恩奖彦泽不纳出帝之北玉从人契丹为太子太保周广顺三年其子杰自契丹逃归玉惧以忧卒
△卢质
卢质字子微河南人父望唐司勋郎中质幼聪慧善属文事唐为秘书郎丁母忧解职后游太原晋王以为河东节度掌书记质与张承业
等定议立庄宗为嗣庄宗将即位以质为大礼使拜行台礼部尚书欲以为相质性疏逸不欲任责固辞乃拜太原尹北京留守迁户部尚书翰
林学士从平梁权判租庸迁兵部尚书后为学士承旨天成元年拜匡国军节度使三年拜兵部尚书判太常卿事厯镇河阳横海初梁已篡唐
封哀帝为济阴王既而酖杀之瘗于曹州同光三年庄宗将议改葬而曹太后崩乃止因故垄稍广其封以时荐飨而已质乃建议立庙追谥谥
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天成四年八月戊申明宗御文明殿遣质奉册立庙于曹州寻以议者言立庙称宗而不入太庙非是乃复奏去
庙号废帝反凤翔愍帝发兵讨之竭帑藏赏军而兵至凤翔皆叛降废帝悉将而东许以重赏及入立有司献籍数甚少废帝暴怒自诸镇至刺
史皆进钱帛助国用犹不足三司使王玟请率民财以佐用乃使质与玫等共议配率而贫富不均怨讼并起囚系满狱六七日闲所得不满十
万废帝患之乃命质等借民屋课五月由是民大咨怨晋高祖入立质以疾分司西京拜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吕琦
吕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父兖为横海军节度判官节度使刘文守与弟守光相攻守文败死吏民立其子延祚以兖为谋主已而延祚又
为守光所败兖见杀守光族其家琦年十五见执将就刑兖客赵玉给监者曰此吾弟也监者信之纵琦去琦足弱不能走玉负之行逾数百里
变姓名乞食以免琦乃游学汾晋闲唐庄宗镇太原以为代州军事推官后为横海赵德钧节度推官入为殿中侍御史明宗时为驾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河阳主藏吏盗所监物下军巡狱狱吏尹训纳赂反其狱其冤家诉于朝下御史台按验得训赃状奏摄训赴台训为安重诲
所庇不与琦请不已训惧自杀狱乃辨蒙活者甚众岁余迁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长兴中废帝罢居清化坊与琦同巷琦数往过之后废帝入立
待琦甚厚拜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是时晋高祖镇河东有二志废帝患之琦与李崧俱备顾问多所裨画琦言太原必引
契丹为助不如先事制之契丹自明宗时托纽见杀策喇卜等俘在京师数遣使者来求辄不报而东丹王又亡入中国契丹由此数欲求和琦
因言方今之势不如与契丹通和如汉故事岁给金帛妻以女使强蕃大镇外无所引援可弭乱心崧以语三司使张延朗延朗欣然曰苟能纾
国患岁费县官十数万缗责吾取足可也因共建其事废帝大喜他日以琦等语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大以为非因诵戎昱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妇人之诗以诮琦等废帝大怒急召问琦等琦等察帝色怒急曰臣等为国计非与契丹求利于中国也帝愈怒曰卿等佐朕欲致太平
而若是邪崧等惶恐拜谢拜无数琦足力乏先止帝曰吕琦强项肯以人主视我邪琦曰陛下以臣等言非罪之可也屡拜何益帝意稍解曰勿
拜赐酒一卮而遣之其议遂寝因迁琦御史中丞居数月复为端明殿学士其后晋高祖起太原果引契丹为助遂以亡唐琦事晋为秘书监累
迁兵部侍郎天福八年卒赵玉仕至职方员外郎琦事之如父玉疾亲尝药扶侍及卒为主丧玉子文度幼孤琦教以学如己子后举进士及第
△辥融
辥融汾州平遥人少以儒学知名唐明宗时为右补阙直宏文馆晋高祖镇太原融为观察判官高祖欲拒命延宾佐问可否坐中或赞成
之或恐惧不敢言融独从容对曰融本儒生尔军旅之事未尝学也进退存亡之理岂易言哉高祖不之责及入立累拜左谏议大夫迁中书舍
人融曰文辞非臣所长也遂辞不拜时诏修洛阳大内融上书切谏即诏罢其役迁御史中丞改尚书右丞分司西京卒
△何泽
何泽广州人少好学长于歌诗举进士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畋猎数践民田泽乃潜伏草闲伺庄宗过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
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柰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死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
大笑为之止猎拜仓部郎中明宗时数上书言事明宗幸汴州又欲幸邺而人情不便大臣屡言不听泽伏合切谏明宗嘉之拜吏部郎中史馆
修撰泽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尝于内殿起居班退独留以笏叩颡北望呼曰明主明主闻者哂之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割股庐墓以规免
赋役户部岁给蠲符课州县出纸号为蠲纸泽言其弊明宗下诏悉废之泽与宰相赵凤有旧数求为给谏凤薄其为人以为太常少卿敕未出
而泽先知之即称新官上章自诉章下中书凤等言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法乃以太仆少卿致仕居河阳年已七十尚希仕进即
遣婢诣匦上章请立秦王为皇太子晋高祖时召为太常少卿卒
△王权
王权字秀山太原人唐左仆射起之曾孙举进士为右补阙唐亡事梁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累迁御史中丞唐庄宗灭梁贬权
随州司马起为右庶子累迁户部尚书晋高祖时为兵部尚书高祖以父事契丹权当奉使辞不行坐是停任踰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左仆
射
△史圭
史圭常山石邑人为晋寍乐寿县令有善政县人立碑颂之郭崇韬镇成德辟为从事明宗时为尚书郎安重诲为枢密使荐圭直学士故
事直学士职虽清而承领文书参掌庶务与判官无异重诲素不知书倚圭以备顾问始白许圭升殿侍立枢密直学士升殿自圭始改尚书右
丞判吏部铨事重诲败死出圭为贝州刺史罢归常山晋高祖立召拜刑部侍郎盐铁副使迁吏部侍郎分知铨事有能名以疾罢卒
△龙敏
龙敏字欲讷幽州永清人少仕州摄参军刘守光乱敏避之沧州遂客于梁久不调敏素善冯道道为唐庄宗从事潜往依之张承业辟为
监军巡官使掌奏记庄宗即位召拜司门员外郎敏父盛式年七十余而祖父年九十余皆在邺敏乃求为兴唐尹事祖父以孝闻丁母忧去职
除服累拜兵部侍郎冯赟留守北京辟敏副留守赟入为枢密使敏拜吏部侍郎是时晋高祖起太原乞兵契丹唐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
异志张敬达屯晋安势甚危急废帝问计从臣敏曰晋所恃者契丹也东丹王失国之君今在京师若以兵送东丹自幽州入西楼契丹且有内
顾忧何暇助晋晋失契丹大事去矣又谓李懿曰敏燕人也能知德钧德钧为将督健儿守城婴堑而已使当大敌奋不顾身非其能也今闻驾
前马犹有五千愿得壮者千匹健兵千人与勇将郎万金自平遥沿山趋官砦且战且行得半达则事济矣懿为言之废帝不能用为晋太常卿
使吴越时奉使者见吴越王皆下拜敏独揖之还迁工部侍郎干佑元年疡发于首卒赠右仆射
△李崧
李崧深州饶阳人幼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
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皆称善乃以为兴圣宫巡官拜协律郎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杀崇
韬人情不安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
用为盐铁判官以内忧去职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延光为枢密使崧拜拾遗直枢密院累迁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长兴中明宗春
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使惧祸求藩明宗选将镇太原以备契丹高祖欲之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等议以康义诚应选崧独
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塘不可也由是从崧议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曰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其后高
祖以兵入京师崧窜匿召为户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兼判三司与冯玉对掌枢密是时晋
兵败契丹于阳城赵延寿在幽州诈言思归以诱晋兵崧等信之初汉高祖掌亲军与杜重威同制加平章事耻之怒不肯谢晋高祖遣和凝谕
之乃谢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已深恨之崧又信延寿之诈以为然卒以重威将
大兵后败于中渡晋遂以亡契丹耶律德光素闻崧名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太子太师 【按辽史太宗纪大同元
年以晋李崧为枢密使辥史同】 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其后满达勒弃镇州崧与冯道等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怨者诸言崧为
契丹所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忤初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家遭乱多埋金宝逢吉悉有之并其西京田宅崧弟屿
嶬与逢吉子弟同舍酒酣出怨言崧又以宅券献逢吉逢吉尤不喜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
以情告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遣人召崧至第
从容告之崧知不免乃以幼女托逢吉逢吉送崧侍卫狱崧出乘马从者无一人恚曰自古岂有不死之人然亦岂有不亡之国乎乃自诬伏族
诛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延遇道以数经赦难之枢密使王峻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 【按五
代史此下有李鏻传今改入贰臣】
△贾纬
贾纬镇州获鹿人少举进士不中州辟参军唐天成中范延光镇成德辟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纬长于史学唐自武宗已后无实录史
官职废纬采次传闻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论次虽多阙误而丧乱之际事迹粗存亦有补于史氏晋天福中为太常博士非其好也数求为史
职改屯田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与修唐书丁内艰服除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复为修撰汉隐帝时诏与王伸窦俨等同
修晋高祖出帝汉高祖实录初桑维翰为相常恶纬待之甚薄纬为维翰传言维翰死有银八千铤翰林学士徐台符以为不可纬乃更为数千
鋋广顺元年实录成纬求迁官不得由是怨望时宰相王峻监修国史纬书日厯多言当时大臣过失峻见之怒曰贾给事子弟仕宦亦要门阀
柰何厯诋当朝之士使其子孙何以仕进言之高祖贬平卢军行军司马明年卒
△段希尧
段希尧河内人厯仕州县唐天成中为卫州录事参军 【按欧史不言希尧在唐时官似希尧始终事晋不及二代不应入杂传矣今据
辥史补】 晋高祖为河东节度使以为判官高祖屯军忻州军中有拥高祖呼万岁者高祖惶惑不知所为希尧劝高祖斩其乱首乃止高祖将
举兵与宾佐谋希尧以为不可及即位后恩泽比诸将吏最薄久之稍迁谏议大夫使于吴越是时江淮不通奉使者皆泛海希尧过海遭大风
左右恐惧希尧曰吾平生不欺汝等恃吾可无恐已而风止厯莱怀棣三州刺史出帝时为吏部侍郎判东西铨事累迁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少
保
△张允
张允镇州人少为张文礼参军唐庄宗讨文礼允脱身降系之狱文礼败乃出之为魏州功曹赵在礼辟节度推官厯沧兖二镇掌书记入
为监察御史累迁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废帝皇子重美为河南尹掌六军以允刚介乃拜给事中为六军判官罢为左散骑常侍晋高祖即位屡
赦天下允为驳赦论以献时晋高祖方好臣下有言览之大悦允事汉为吏部侍郎隐帝诛戮大臣京师皆恐允常退朝不敢还家止于相国寺
周太祖以兵入京师允匿于佛殿承尘坠而卒
△王松
王松父徽为唐僖宗宰相松举进士后唐时厯刑部郎中晋高祖镇太原辟松节度判官及即位拜右谏议大夫累拜工部尚书出帝北迁
萧翰立许王从益于京师以松为左丞相汉高祖入洛先遣人驰诏东京百官尝授伪命者皆焚之使勿自疑由是御史台悉敛百官伪敕焚之
松以手指其胸引郭子仪自诮以语人曰此乃二十四考中书令也闻者笑之后松子仁宝为李守贞河中支使守贞反松以子故上书自陈高
祖怜之但使解职而已寻以疾卒
△裴皞
裴皞字司东河东人出于名家少好学性素刚急直而无隐唐光化中举进士拜校书郎拾遗补阙事梁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事后唐为
礼部侍郎皞喜议论每陈朝廷阙失多斥权臣改太子宾客以老拜兵部尚书致仕晋高祖时起为工部尚书复以老告拜右仆射致仕卒赠太
子太保皞以文学在朝廷久宰相马允孙桑维翰皆皞礼部所放进士后允孙知举发榜引新进士诣皞谒世传以为荣维翰已作相尝过皞皞
不迎不送人或问之皞曰我见桑公于中书庶寮也桑公见我于私第门生也何送迎之有人亦以为当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以文辞知名秦帅辟为判官秦州入于蜀仁裕因事蜀为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蜀平仁裕事唐复为秦州节度判官王思同镇兴元辟为从事思同留守西京以为判官废帝举兵凤翔思同战败废帝得仁裕闻其
名不杀寘之军中凡驰檄诸镇诏书告命皆仁裕为之久之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晋高祖入立罢为郎中厯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汉高
祖时复为翰林学士承旨累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卒赠太子少师仁裕晓音律晋高祖初定雅乐宴羣臣于永福殿
奏黄钟仁裕闻之曰音不纯肃而无和声当有争者起禁中已而两军校鬬升龙门外声闻于内人以为神与和凝皆以文章知名
△裴羽
裴羽字用化父赞相唐僖宗羽以父任为河南寿安尉事梁为御史台主簿改监察御史唐明宗时为吏部郎中与右散骑常侍陆崇使于
闽为海风所飘至钱塘是时唐方绝钱镠朝贡羽等被留经岁而崇卒后镠遣羽还羽求载崇尸俱归镠初不许羽以语感动镠乃恻然许之因
附羽表自归明宗得镠表大喜由是吴越得通于中国羽护崇丧至京师及其橐装还其家士人皆多羽之义周太祖时为左散骑常侍卒赠户
部尚书
△王延
王延字世美郑州长丰人少好学尝以赋谒梁相李琪琪荐为即墨令冯道作相与延故人召拜左补阙迁水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
人权知贡举吏部尚书卢文纪与故相崔协有隙时协子颀方举进士文纪谓延曰吾尝誉子于朝贡举选士当求实效无以虚名取人昔有越
人善泅生子方晬其母浮之水上人怪而问之则曰其父善泅子必能之若是可乎延退而笑曰卢公之言为崔协也恨其父遂及其子耶明年
选颀甲科人皆称其公累迁刑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卒 【按五代史此下有马重续赵延义传今改入艺术】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