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本章共 6.5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五代 【三】
○五代三
郭崇韬
安重诲
周德威
符存审【彦超彦饶】
郭崇韬
安重诲
周德威
符存审 【符彦超 符彦饶】
△郭崇韬
郭崇韬字安时 【从薛史增】 代州雁门人为河东教练使庄宗为晋王孟知祥荐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即位拜兵部尚书枢
密使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东保杨刘彦章图之庄宗登垒望见彦章为重堑以绝唐军意轻之曰是欲持久以敝我也即引短兵出战为伏兵
败归问崇韬计安出时唐巳得郓州矣崇韬曰彦章围我于此志在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
来争既分其兵可图也然板筑难卒就陛下日以精兵挑战使彦章不得东十日垒成矣庄宗乃遣崇韬与毛彰将数千人夜渡河筑垒于博州
东昼夜督役六日垒成彦章急攻之不克还趋杨刘庄宗迎击遂败之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是时庄宗军朝
城段凝军临河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黎阳卫州而李继韬以泽潞叛入于梁契丹数犯幽涿又闻延孝言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唐诸将
皆忧惑以谓郓州隔河难守不若弃与梁而西取卫州黎阳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庄宗不悦召问崇韬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
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巳建河北皆引首望成功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者且唐未失德胜时四方
商贾征输必集积薪刍粮饷如山自失南城保杨刘道路转徙耗大半而魏博五州秋稼不稔竭民而敛不支数月此岂按兵持久时乎臣自康
延孝来尽得梁虚实此真天亡之时也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归家属
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推功赐崇韬铁券拜侍中成德军节度使依前枢密使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战阵
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位兼将相遂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而宦官伶人不便初崇韬与宦者马绍宏俱为中门使而绍宏位在上及庄
宗即位二人当为枢密使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为宣徽使绍宏失职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寻罢绍宏尤侧目崇韬颇惧语
其人曰吾佐天子取天下今大功巳就而羣小交兴吾欲避归镇阳庶免祸对曰俚语曰骑虎者势不得下今公权位巳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
势能自安乎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天子以公有大功而无过必不听公去是
外有避权之名而内有中宫之助又为天下所悦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以为然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
遗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袪射钩之人也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室何异公帑
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所藏以佐赏庄宗巳郊遂立刘氏为皇后崇韬累表自陈请依唐旧制还枢密使于内臣而并辞镇阳优诏不允因
建天下利害二十五事施行之李嗣源为成德军节度使徙崇韬忠武崇韬辞言甚恳至遂罢其命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
死庄宗患宫中暑湿思得高楼避暑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
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
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第无异皇居
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强直正身奉法颇为崇韬所知宦官伶人求请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数以为
言宦官伶人由此切齿张全义为尹贯不为之屈而多按诛恃全义为不法者全义尝使人告刘皇后从容为白贯事而左右日夜共攻其短庄
宗未有以发皇太后崩葬坤裬庄宗幸陵作所而道路泥涂桥坏庄宗止舆问谁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因亟召贯至对曰臣初不奉诏请诘主者
庄宗曰尔所部复问何人下狱拷掠体无完肤明日诏杀之崇韬谏以桥道不修法不当死庄宗怒起入宫崇韬随之论不已庄宗自阖殿门崇
韬不得入贯卒见杀明年征蜀议择大将明宗为总管当行而崇韬以谗见危思立大功为自安计乃曰契丹为患北边非总管不可御魏王继
岌国之储副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庄宗曰继岌小子岂任大事公为我副之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
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王衍弟宗弼阴送欵于崇韬求为西川兵马留后崇韬以节度使许之军至成都宗弼奉崇韬甚厚又与蜀人
列状见魏王请崇韬留镇蜀继岌颇疑崇韬无以自明因以事斩宗弼及其弟宗渥宗勋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
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至于扇马亦不可骑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军事心巳不平及闻此言皆切齿思图之庄宗闻破蜀
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庄宗怪所得薄延嗣因言蜀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
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崇韬有子五人廷诲廷信从死于蜀余皆见杀明
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一孙崇韬自以为子仪后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
其巳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杀来之可谓有志矣
△安重诲
安重诲应州人父福迁为晋将以骁勇知名晋兵杀朱宣福迁与梁战死重诲少事明宗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大计皆重
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重诲自为中门使巳见亲信而以佐命功处机密之任事大小皆参决其势倾动
天下虽其尽忠劳力时有补益而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旁无贤人君子之助其独见之虑祸衅所生至于臣主俱伤几灭其族斯其可哀者也重
诲尝出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悞冲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巳从之宰相任圜判三司以职事与重诲争不能
得圜怒辞疾退居重诲诬以罪矫诏杀圜而后白事具圜传又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余万请放之以悦人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是
时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河南县献嘉禾一茎五穗重诲视之曰伪也笞其人遣之夏州李仁福进白鹰重诲郄之明日白曰陛下诏天
下毋献鹰鹞而仁福违诏献鹰臣巳郄之矣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以入佗日按鹰西郊戒左右无使重诲知宿州进白兔重诲曰兔阴且狡虽
白可为遂郄而不白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果于杀人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
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醴泉县素无驿其令刘知章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
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固社稷而外制诸侯之强然其轻信韩玫之谮而绝钱镠
之臣徒陷彦温于死而不能去潞王之患李严一出而知祥贰仁矩未至而董璋叛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钱镠据有两浙号兼吴越而
王自梁及庄宗常异其礼羁縻之明宗即位镠遣使朝寓书重诲慢重诲怒未有以发乃遣其嬖吏韩玫副供奉官乌昭遇使镠玫恃势辱昭遇
因醉使酒以马棰击之镠欲奏其事昭遇以为辱国固止之玫还反谮于重诲曰昭遇见镠舞蹈称臣以朝廷事私告镠昭遇坐死下制削夺镠
官爵于是钱氏遂绝于唐 【案吴越备史吴越王命文穆王奏雪其事书不得通乃以绢书上之天子始得闻焉是吴越未尝绝唐与史互异
】 潞王从珂镇河中重诲以其非李氏子后必为患欲阴图之从珂阅马黄龙庄其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闭城叛从珂遣人谓彦温曰我遇汝厚
何苦而反报曰彦温非叛也得枢密院宣请公趣归朝廷耳从珂走虞乡驰上变明宗疑其事不明遣人诱致彦温欲究所以重诲固请用兵明
宗乃遣侍卫指挥使药彦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讨之诫曰为我生致彦温吾将自讯其事彦稠等攻破河中希重诲旨斩彦温以灭口重诲
率羣臣贺明宗大怒曰朕家事不了卿等不合致贺从珂罢镇居清化里第重诲数讽宰相冯道等言从珂失守宜行法重诲又自论列明宗曰
吾为小校时衣食不能自足此儿为我担石灰拾马粪以相养活今贵为天子独不能庇之邪使其杜门私第亦何与公事重诲由是不复敢言
孟知祥镇西川董璋镇东川二人皆有异志重诲每事裁抑务欲制其奸心 【五代史补载知祥将据蜀遣使以金赂重诲重诲喜之案重诲
虽威福自专虑多召衅而欧薛两史皆不着其黩货且云重诲死后家赀不及数千缗况此时正欲裁制知祥岂有反喜其通赂之理陶岳之言
恐不足据】 凡两川守将更代多用己所亲信必有精兵从之渐令分戍诸州以虞缓急二人觉以为图己益不自安既而遣李严为西川监军
知祥即日斩严又分阆州为保寍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以制璋且削其地璋以兵攻杀仁矩二人遂皆反初明宗幸汴重诲欲因以伐吴明宗
难之后得吴谍者言徐知诰欲举吴称藩愿得安公一言为信重诲大喜因谍者遗知诰玉带而不以其事闻逾年知诰之问不至捧圣都军使
李行德十将张俭告变言枢密承旨李虔徽语其客边彦温云重诲募士缮甲欲自伐吴又与谍者交私明宗初颇疑之大臣左右皆为解因廷
诘彦温具伏其诈于是君臣相顾泣下彦温行德俭皆坐族诛重诲因求解职明宗慰之重诲论请不巳明宗怒乃趣中书议代冯道曰诸君苟
惜安公使得罢去是纾其祸也赵凤以为大臣不可轻动遂以范延光为枢密使重诲居职如故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川路险粮运甚艰每
一石致一斗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明宗欲自行重诲止之请行关西闻之皆恐动重诲日驰数百里督趣粮运昼夜不绝
毙踣道路者不胜数重诲过凤翔节度使朱宏昭延之寝室使其妻子奉事左右甚谨重诲酒酣为宏昭言昨被谗几不自全赖明圣得保家族
因感叹泣下重诲去宏昭上言重诲怨望至营恐生事宣徽使孟汉琼自行营使还亦言西人震骇状因述重诲过恶重诲行至三泉召还过凤
翔宏昭拒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宦者安希伦坐为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
仕而以李从璋代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重诲二子崇绪崇赞宿卫京师闻制下即日奔其父重诲见之惊曰二渠安得来巳而曰此非渠
意为人所使耳吾以一死报国余复何言乃械送京师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光业至从璋率兵围
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答拜从璋以檛击其首重诲妻抱之而呼曰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夫妻皆死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明宗下诏以
其绝钱镠致孟知祥董璋反及议伐吴以为罪并杀其二子余子孙皆免重诲得罪知必死叹曰我固当死但恨不与国家除去潞王也
△周德威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为人勇多智能望尘知敌数事晋王为骑将累迁内衙指挥使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
梁军围晋太原令曰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以白马朱甲自异出入阵中求周阳五欲必生致之晋王戒德威曰陈
野义欲得汝以求刺史宜善备之德威笑曰陈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因戒其部兵见白马朱甲者佯走避之德威微服杂伍中兵始交
德威部下退走章旧矟急追德威从其后挥铁锤中章堕马遂生擒之梁攻燕晋遣德威为燕攻梁取潞州梁舍燕攻潞围以夹城潞州守将李
嗣昭城守而德威与梁军相持于外踰年嗣昭与德威素有隙晋王病且革语庄宗曰梁军围潞而德威与嗣昭有隙吾甚忧之王丧在殡庄宗
新立杀其叔父克寍国中未定重兵悉属德威于外晋人皆恐庄宗使人以丧及难告且召其军德威即日还军太原留兵城外徒步入伏哭几
绝晋人乃安遂从庄宗复击梁军破夹城与嗣昭欢如初以功拜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佑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魏滑汴宋等兵
七万人击赵赵王王镕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冬梁军至柏乡赵人告急庄宗自将出赞皇会德威于石桥进距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
德威告庄宗曰梁军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军出千里利速战不乘势急击之使敌知吾众寡则吾无所施矣德威曰不
然赵人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所长也今军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地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栰渡河
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巳而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
军鄗邑德威晨遣三百骑叩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军以出与德威转鬬数十里至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汴宋之
军居西魏滑之军居东庄宗欲战德威持马谏曰梁军远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至未
申时梁军东偏尘起德威鼓噪而进麾其西偏曰魏滑军走矣又麾其东偏曰梁军走矣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自鄗追至柏乡横尸
数十里景仁以十余骑仅而免自梁与晋争凡数十战其大败未尝如此刘守光僭号于燕晋遣德威出飞狐击之入祁沟关耶涿州遂围守光
于幽州尽下燕诸州县踰年破幽州以功拜卢龙军节度使 【案辽史周德威镇幽州时卢文进引辽师攻之城几陷以救得免此事新旧史
皆失载】 庄宗与刘鄩相持于魏鄩夜潜出黄泽关以袭太原德威自幽州以千骑入土门蹑之鄩至乐平遇雨不得进而还德威与鄩俱东争
趋临清临清有积粟且晋军饷道也德威先驰据之以故庄宗卒能困鄩军而败之庄宗勇而好战尤锐于见敌德威老将常务持重以挫人锋
故其用兵常伺敌隙以取胜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与镇定等军从庄宗于河上自麻家渡进军临濮以趋汴州军宿胡柳陂梁军至庄宗问战于
德威德威对曰此去汴州信宿而近梁军父母妻子皆在其中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难与力争也且吾
军先至以逸待劳王宜按军无动臣请以骑军扰之使其营栅不得成樵爨不暇给因其劳乏而乘之可以胜庄宗曰吾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
复何为顾李存审曰公以辎重先吾为公殿遂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前遇梁军而阵王军居中镇定军居左德威军居右辎重次右
之西兵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朱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
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言使其父子至此及即位赠德威太师明宗时加赠太尉配享庄宗庙庭晋高祖追封德威燕王子光辅官至刺史
△符存审 【符彦超 符彦饶】
符存审字德详陈州宛邱人初名存少贱犯法当死临刑指旁坏垣顾主者曰愿就死于彼冀得垣土覆尸主者哀而许之为徙垣下而主
将方饮酒顾其爱妓思得善歌者佐酒妓言有符存尝为妾歌甚善主将驰召存审存审以徙垣下故未加刑因就召使歌而悦之得不死后从
李罕之归晋晋王以为义儿军使赐姓李氏名存审从晋王击李匡俦为前锋破居庸关又从击王行瑜破龙泉寨从李嗣昭攻汾州执李瑭 【
薛史作李康】 又攻潞州降丁会从周德威破梁夹城晋赵攻燕梁救燕击赵深州围蓨县存审与史建瑭军下博击走梁军魏博叛梁降晋存
审为先锋屯临清庄宗入魏存审殿军魏县与刘鄩相距莘西从庄宗败鄩于故元城以功累迁为安国军节度使徙横海加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契丹围幽州时晋与梁相持河上欲发兵兵少欲勿救惧失之庄宗疑以问诸将存审独以为当救以骑兵五千击走契丹 【案契丹国志
存审令步兵阵于后先以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涨天鼓噪合战乃趋后阵乘之辽太祖大败】 从战胡柳陂晋军晨败亡周德威存审与其
子彦图力战暮复败梁军于土山迁内外蕃汉马步军总管梁朱友谦以河中同州降晋梁遣刘鄩攻同州友谦求救乃遣存审与李嗣昭救之
河中兵弱粮少而新降人心颇持两端晋军屯朝邑诸将皆欲速战存审曰使梁军知吾利速战则将夹渭而营断我饷道以持久困我则我进
退不可败之道也乃按军不动居旬日望气者言有黑气状如鬬鸡存审曰可以一战矣乃进军击鄩大败之鄩夜遯去追击于渭河又大败之
张文礼弒赵王王镕晋遣阎宝李嗣昭等攻之至辄战死最后遣存审破之存审为将有机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与周德威齐名德威死晋
之旧将独存审在契丹入塞乃以存审为卢龙军节度使时存审巳病辞不肯行庄宗使人慰遣之庄宗灭梁入洛存审自以身为大将不得与
破梁之功怏怏病益甚因请朝京师时郭崇韬权位巳重然名望素在存审下不乐其来加己上沮之存审妻郭氏泣诉于崇韬曰吾夫于国有
功而与公乡里之旧柰何忍令死弃穷野崇韬愈怒存审章累上辄不许存审伏枕叹曰老夫事二主四十年今日天下一家四夷远俗至于亡
国之将射钩斩袪之人皆得亲见天子奉觞为寿独予弃死于此岂非命哉崇韬度存审病巳亟乃请许其来朝徙镇宣武卒于幽州临终戒其
子曰吾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取将相然履锋冒刃出死入生而得至此也出其身所中矢镞百余示之曰尔其勉哉子彦超彦饶彦卿彦
超初为汾州刺史明宗入洛时为北京巡检永王存霸奔太原彦超见留守张宪谋之宪儒者事庄宗最久不忍背恩欲纳之彦超不从存霸遂
见杀明宗德之以为建雄军留后迁北京留守厯镇昭义泰寍安远彦超主藏奴王希全盗其赀稍责之奴惧夜叩门言有急彦超出见杀赠太
尉彦饶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发汴兵戍瓦桥关控鹤指挥使张谏反迫彦饶为帅彦饶阳许之明日衙见伏甲诛谏诏褒其忠略
清泰三年拜忠正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晋高祖起太原彦饶以侍卫兵从废帝至河阳废帝败晋高祖徙彦饶义成军节度使范延
光反白奉进以侍卫兵三千屯滑州兵士犯法奉进捕得五人其三人义成兵也因并斩之彦饶怒明日奉进过彦饶谢语不合拂衣而起彦饶
不复留其麾下大噪追奉进杀之彦饶不之止也屯驻军将马万等擒彦饶送京师以彦饶应延光反闻诏削官爵杀之彦饶以一旦之忿不能
驭其军杀奉进巳非本意以反见诛非其罪也彦卿宋史有传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