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本章共 8.1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三十九】
○元三十九
刘因
吴澄
程巨夫
赵孟俯
邓文原
袁桷
曹元用
齐履谦
刘因
吴澄
程巨夫
赵孟俯
邓文原
袁桷
曹元用
齐履谦
△刘因
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为儒家父述刻意问学邃性理之说中统初刘肃宣抚真定辟为武邑令以疾辞因天资绝人七岁能属文甫
弱冠才器超迈日阅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教授真定因从之游 【按畿辅志云弥坚应城人元兵徇濮上招
致而北因家真定为人清苦严重学问醇正文文章质实屡以忠孝之道训迪诸生化服者众谨附识】 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
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邵程朱之书一见能发其微曰我固谓当有是也尝讦其学之所长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
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因蚤丧父事继母孝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其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
成就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来谒辄避不与见或以为傲弗恤也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博果密荐于朝至元十九年征
拜右赞善大夫初裕宗建学东宫命赞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卒命因继之未几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诏复召为集贤学士固辞且上书宰相
曰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实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
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新时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面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邪
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使者持恩命至因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不敢不扶病而拜若稍涉迟疑不惟臣子
之心不安而踪迹高峻巳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吏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还望阁下
俯加矜悯曲为保全始终成就之书上朝廷不强致帝叹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 【按陶宗仪辍耕录云初许衡之应召也道
过真定因谓曰公一聘而起无乃太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因不受集贤之聘或问之曰不如此则道不尊谨附识】 越二年卒无子闻
者嗟悼延佑中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因所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号丁亥集又有文集十余卷及小学四书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惟
易系辞说乃因病中亲笔云
△吴澄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煜 【按元明善传云其先自豫章丰城迁崇仁七世祖周生子璇璇生煜煜生铎铎生枢枢生澄据此当
作曾祖煜与史传异】 初居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闲澄生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口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
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既长通经传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第隐居布才谷着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大小载
记至元中程巨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巨夫请置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元贞初游龙
兴按察司经厯赦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数千言行省掾元明善尝问澄诸经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弟子礼终其身
左丞董士选延于家亲执馈食曰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未到官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至大元年召
为国子监丞先是许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
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皇庆元年迁司业用程颢学校奏疏胡瑗六学教法朱子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
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
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澄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何如也
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有旨集善书者粉金为泥写浮屠藏经诏澄为序澄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
甚盛举也若用以追荐臣所未知盖福田利益虽人所乐闻而轮回之事彼习其学者犹或不言不过谓为善之人死则上通高明其极品与日
月齐光为恶之人死则下沦污秽其极致与沙虫同类其徒遂为荐拔之说以惑世人今列圣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荐拔且国初以来凡写经追
荐不知几举若未效是无佛法矣若已效是诬其祖矣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
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
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古者天子七庙庙各有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
书六部今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序次而不考古乎时澄巳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书左
丞许师敬奉旨赐宴掝史院仍致朝廷勉留意宴罢即出城中书遣官驿追不及而还澄弱冠时尝著书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
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义黄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
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
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来学山中者常不下数千百人
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作学基学统二篇使人
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尤有得于郡子之学校定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郭璞葬书初澄所居草屋数闲程巨夫
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天历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奉养明年卒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子文同知柳州路
总管府事京翰林院国史院典籍官孙当自有传
△程巨夫
程巨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其先自徽州徙郢之京山后家建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巨夫人为质子授管军
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以人巨夫条对甚悉命给笔札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奇之问今居何官以千户对帝谓侍臣曰朕观此人貌应贵显
听其言论尤聪明有识改授应奉翰林文字且曰自今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皆为朕言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
十九年奏陈五事一曰取会江南仕籍二曰通南北之选三曰立考功历四曰置贪赃籍五曰给江南官吏俸朝廷多采行之赐地京师安贞门
以筑居室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
政事巨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巨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巨夫
为侍御史行御史台事求贤于江南 【按世祖纪程巨夫为侍御史及访求江南人材在至元二十三年本传序次在二十四年立尚书省后
与纪互异】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特命以汉字书之帝素闻赵孟藡叶杅名巨夫临行密谕必致此二人巨夫又荐赵孟俯余恁万一鹗
张伯淳胡梦魁曾晞颜孔洙曾冲子凌时中包铸第二十余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还朝陈民闲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
六年时相僧格专政法令苛急巨夫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货殖为心非为上为
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省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邀利之人江南盗贼窃发良以此也臣窃以为宜
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会僧格大怒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迁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
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改江南湖北道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为民害者上下肃然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年以亢旱暴风星
变巨夫应诏陈弭灾五策曰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帝称善云南省臣言世祖亲平云南民愿刻石点苍山以纪功德诏巨夫撰其文至大元
年修成宗实录三年复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寻召赴阙赐对便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二年旱应诏陈森林六事
忤时宰意帝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于是诏巨夫偕平章李孟参政许师敬议行贡举法巨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
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帝命草诏颁行之以病乞骸骨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五年卒泰定二年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赵孟俯
赵孟俯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后也五世祖秀王子偁生崇王伯圭及孝宗伯圭赐第于湖州故孟俯为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
与訔仕宋皆至大官孟俯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选调真州司户参军 【按徐象梅两浙名
贤录云成进士为润州录事参军】 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巨夫奉诏搜访遗逸以孟俯入见神采焕发世祖顾
之喜仗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 【世祖纪作二十四年事】 命孟俯草诏帝览之喜曰得朕心所欲言矣诏集百官于刑部议法众欲
计至元钞二百贯赃满者死孟俯曰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今二十余年轻重相去至数十倍故改中统为至元又二十年后至元必复
如中统使民计钞抵法疑于太重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须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处四者为直虽升降有时终不大相远也以绢计
赃最为适中或以孟俯年少来自南方辄议国法意颇不中孟俯曰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
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陵可乎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时至元钞滞涩不能行诏与尚书刘宣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
及储路官则径笞之孟俯受命而行此还不笞一人大忤丞相僧格意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叶李执奏不听
孟俯进曰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今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僧格万钟初鸣时即
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俯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受笞孟俯入诉于都堂右丞叶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
士大夫是辱朝廷也僧格亟慰之使出他日行东御墙外道险马跌堕于河僧格闻之言于帝移筑御墙稍西二丈许二十七年迁集贤直学士
是岁地震北京 【五行志作泉州及武平路】 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无算帝时驻驆龙虎台遣鄂尔根萨里驰还召集贤翰林两院
官询致灾之由议者畏忌僧格但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四之言以修人事应天变为对莫敢指切时政孟俯与谔尔根萨里善劝令奏帝赦天下
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谔尔根萨里入奏如孟俯言帝从之诏草巳具僧格怒曰此必非帝意孟俯曰凡钱谷未征者其人死亡巳尽非及是
时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数千万归咎尚书省岂不为丞相深累耶僧格悟民始获苏帝尝问叶李留梦炎优劣孟俯对曰梦炎臣父执
素重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帝曰汝以梦炎贤于李耶梦炎在宋为状元位
丞相当贾似道悞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远甚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可赋诗讥之孟俯赋诗有往事巳非
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帝叹赏焉孟俯退谓奉御彻尔曰帝论贾似道误国责留梦炎不言今僧格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
辞其责侍臣中慷慨有大节又为帝所亲信无踰公者夫捐一旦之命为万姓除残贼仁者事也公必勉之既而彻尔至帝前数僧格罪恶帝怒
命卫士批其颊血涌口鼻委顿地上少闲复问之对如初时大臣亦有继言者帝遂按诛僧格罢尚书省大臣多以罪去帝欲使孟俯与闻中书
攻事孟俯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孟俯自念久在帝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二十九年出同知济南路
总管府事及修世祖实录召还命书金字藏经既成除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仁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延佑三年拜翰林
学士承旨帝以字呼之而不名帝赏与侍臣谕文学士以孟俯比唐李白宋苏轼又尝称孟俯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言皆
人所不及有闲之者帝初若不闻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俯与其事帝曰赵子昂世祖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
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初孟俯以程巨夫荐起家为郎及巨夫以翰林承旨致仕去孟俯代之先往拜其门而后入院寻得请南归至治元年英
宗遣使即其家令书孝经明年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敏所著诗文清邃奇逸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画山水木石
花竹人马尤精致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 【按书史会要补云孟俯妻管氏善辞章亦能书仁宗尝取其书合孟俯及雍书装潢成帙识以御
实令藏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者谨附识】
△邓文原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父漳徙钱塘文原年十五通春秋宋时以流寓试浙西转运司魁四川士至元二十七年辟为杭州路儒
学正大德五年擢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初预修成宗实录寻授江浙儒学提举皇庆元年召为国子司业科举制行文原校文江浙虑士守旧习
大书朱子贡举私议揭于门延佑四年迁翰林待制踰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屡雪冤狱吴兴民夜行巡逻者执之系亭下其人遁
去有追及之者制其胁仆地明旦家人得之以归比死问刺汝者何如人曰白帽青衣长身者也家人愬于官有司问直初更者曰张福儿执之
使服焉械系三年文原录之曰福儿身不满六尺未见其长也刃伤右胁而福儿素用左手伤宜在左何右伤也鞫之果得真杀人者六年移江
东道徽宁国广德三郡岁入茶课钞三千锭后增至十八万锭竭山谷所产不能充其半余皆取之民闲时转运司官得专制有司凡五品以下
听杖决州县莫敢谁何文原请罢其专司俾郡县领之不报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地震诏议弭灾之道文原复申前议请罢榷茶转运使
又不报明年兼国子祭酒泰定元年以疾致仕归屡召不赴天历元年卒谥文肃文原内严而外恕家贫而行廉初客京师有一书生病笃取橐
中金嘱文原以归其亲既死而同舍生窃金去文原买金偿死者家终身不以言人子衍 【按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文原尝自题其居曰素履
人遂称素履先生为文精深典雅诗简古而丽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虞集云大德延佑闲渔阳吴兴巴西翰墨擅一代谨附识】 荫
授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
△袁桷
袁桷字伯长庆元人举茂才异等授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阎复程文海王构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时初建南郊桷进十议曰天无二
日天既不得有二五帝不得谓之天作昊天五帝议祭天岁或为九或为二作祭天名数议园兵不见于五经郊不见于周官作圜丘非郊议后
土社也作后土即社议三岁一郊非古也作祭天无闲岁议燔柴见于古经周官以禋祀为天其义各有旨作燔梁泰坛议祭天之牛角茧栗用
牲于郊牛二合配而言之增羣祀而合祠非周公之制矣作郊不当立从祀议郊质而尊之义也明堂文而亲之义也作郊明堂礼仪异制议郊
用辛鲁礼也卜不得常为辛作郊非辛日议北郊不见于三礼尊地而遵北郊郑玄之说也作北郊议礼官推其博洽多采用之转应奉翰林文
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 【按张溥名臣奏议有袁桷上国学议本传不载】 久之迁集贤直学士改翰林直
学士至治元年拜侍讲学士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所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四年卒追封陈留郡公谥
文清
△曹元用
曹元用字子贞汝上人幼嗜书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寝始以镇江路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阊复于四方士少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
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
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未有谥议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宜加徽号以彰懿德延佑六年授太常礼仪院
经厯属英宗躬修祀事锐意礼乐其亲祀仪注卤簿舆服之制率所裁定初太庙九室合飨于一殿仁宗崩无室可祔乃于武宗室前结彩为次
英宗召礼官集议元用言古者宗庙有寝有室宜以今室为寝而更营大殿于前为十五室 【按祭祀志以今殿为室别作前庙十五闲中三
闲通为一室以奉太祖余以次为室与本传所云较异】 帝嘉其议授翰林直学士至治三年特克实之变贼党俱至京师收百司印趋召两院
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曰此非常之变吾宁死不曲从也泰定二年为礼部尚书遇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
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令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谓国家文治所系不宜轻罢止当革冒滥严考核
以收真才之用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禴祠蒸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三年帝以日
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上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
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切中时弊拜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纂集甲令为通制译唐贞观政要为国语凡大
制诰率元用所草天历二年遣祀曲阜孔子庙还以司寇像及代祀记献帝甚喜卒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子伟仪
△齐履谦
齐履谦字伯恒 【按一统志作魏郡沙鹿人】 父义善自术履谦生六岁从父至京师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教以推步星历尽晓
其法十三闻圣贤之学自以穷理为务至元十六年初立太史局 【按百官志立太史院在至元十五年】 改治新历履谦补星历生同辈皆
可天台官子太史王恂问以算数莫能对履谦随问随答恂大奇之新历既成复预修历经历议二十九年授星历教授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
其形如碑故名碑漏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其漏经久废坏晨昏失度大德元年中书俾履谦视之因见刻漏旁有
宋旧铜壶四于是按图考定莲花宝山等漏刻命工改作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当时遵用之二年迁保章正始专历事三年八月
朔时加巳依历当日蚀二分有奇至其时不蚀 【按成宗纪及天文志并载是月己酉朔日有食之与此互异】 众皆惧履谦曰常蚀不蚀在
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遂考唐开元以来当蚀不蚀者凡十事以闻六年六月朔时加戌依历日当蚀五十七杪众以涉交既
浅且复近浊欲匿不报履谦曰吾所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天独以状闻及其时果食众尝争没日不能决履谦曰气本十五日而闲有
十六日者余分之积也故历法以所积之日命为没日不出本气者为是众服其议七年八月戊申夜 【成宗纪及五行志并作辛卯夜】 地
大震诏问致灾之由及弭灾之道履谦按春秋言地为阴而主静妻道臣道子道也三者失其道则地为之弗宁弭之之道大臣当反躬责己去
专制之威以答天变不可徒为禳祷也时成宗寝疾宰臣有专威福者故履谦言及之九年始立南郊祀昊天上帝履谦摄司天台官旧制享祀
司天虽掌时刻无钟鼓更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谦白宰执请用钟鼓更漏俾早晏有节从之至大二年太常请修社稷坛及浚太庙庭中井或
以岁君所直欲止其役履谦曰国家以四海为家岁君岂专在是明年升授时郎秋官正仁宗即位嘉尚儒术台臣言履谦有学行可教国学子
弟擢国子司业与吴澄同被命时号得人每五鼓入学风雨寒暑未尝少怠其教养有法诸生皆畏服未几复命佥太史院事皇庆二年彗星出
东井履谦奏宜增修善政以答天意因陈时务八事仁宗为之动容自履谦去国学澄亦移病归学制遂废延佑元年诏择善教者于是复以履
谦为国子司业律己益严教道益张每斋置伴读一人为长虽助教阙员而诸生讲授不绝时初命国子生岁贡六人以入学先后为次第履谦
曰不考其业何以兴善而得人乃酌旧制立升斋积分等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既升上斋又必踰再岁始与私试每孟仲月试经疑经义
季月试古赋诏诰章表策蒙古色目试明经策问辞理俱优者一分辞不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为额然后集贤礼
部定其艺业及格者六人以充岁贡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岁者并黜之帝从其议至治元年拜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以本官奉使宣抚
江西福建黜罢官吏贪污者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有以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福建宪司职田每亩岁输米三
石民不胜苦履谦命准令输之由是召怨及还京宪司果诬以他事未几诬履谦者皆坐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天历二年卒履谦笃
学勤苦家贫无书及为星历生在太史局会秘书监辇亡宋故书留置本院因书夜讽诵深究自得故其学博洽精通自六经诸史天文地理礼
乐律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不淹贯尤精经籍着太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论语言仁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
旨略二卷易本说四卷春秋诸国统纪六卷以皇极之名见于洪范皇极之数始于邵氏经世书数非极也特寓其数于极耳着经世书入式一
卷经世书有内外篇内篇则因极而明数外篇则由数而会极着外篇微旨一卷授时历行五十年未尝推考履谦日测晷景并晨昏五星宿度
自至治三年冬至至泰定二年夏至天道加持真数各减见行历书二刻着二至晷景考二卷授时历虽有经串而经以着定法申以纪成数然
求其法之所以然数之所从出则略而不载作经串演撰八法一卷元立国百有余年郊庙之乐沿袭宋金履谦谓乐本于律律本于气可择僻
地为密至取金门之竹及河内葭莩候之上可以正雅乐荐郊庙和神人下可以同度量平物货厚风俗列其事上之又得黑石古律管一长尺
有八寸外方内为圆空中有隔隔中有小窍盖以通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约径三分以应黄锺之数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窍迤逦杀至管底约径
二寸余盖以聚其气而上之其制与律家所说不同盖古所谓玉律者是也适迁他官事遂寝至顺三年追封汝南郡公谥文懿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