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本章共 7.5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金 【二十】
○金二十
完颜苏哷
陈规
许古
杨云翼
赵秉文
韩玉
冯璧
李献甫
雷渊
程震
完颜苏哷
陈规
许古
杨云翼
赵秉文
韩玉
冯璧
李献甫
雷渊
程震
△完颜苏哷
完颜苏哷一名翼字伯扬至宁元年策论进士贞佑初累迁监察御史二年宣宗迁汴留皇太子于燕都既而召之苏呼曰太子在彼则声
势俱重都城可无虞也帝从高琪言竟召太子七月车驾至汴苏哷上书曰善救乱者必迹其乱之所由生善革弊者必究其弊之所自起陛下
龙兴辄谨南迁诏下之日士民相率上章请留启行之日风雨不时桥梁数坏人心天意亦可见矣自今尤宜戒愼又曰国家不可一日无兵兵
不可一日无食陛下为社稷计宜精选军官以恤妄费三年自中都计议军事回密奏高琪奸恶 【详见珠格高琪传】 帝曰此乃大事汝敢
乃之甚善苏哷复奏丞相福兴国之勋旧乞召还京以镇雅俗帝曰朕徐思之厥后帝以苏哷屡进直言命再任监察御史四年三月奏令随朝
七品外路六品以上官各举堪充司县长官者仍明着举官姓名他日察其能否同定赏罚诏有司议行之哀宗为皇太子春宫新设师保赞论
之官多非其人于是苏哷上章言皇太子仁孝聪明出于天资傥更选贤如周召之俦者使夹辅之则成周之治不足俟矣帝称善兴定二年四
月以布什万努叛遣苏哷与近侍局副使内族额尔克同赴辽东及还授翰林待制正大元年转刑部郎中时南阳人布陈谋叛坐系者数百人
苏哷止坐者恶及拟伪将相者数人余怎释之七年迁金安军节度使既而召还朝行至陕被围久之亡奔行在道中遇害苏哷莅官以修谨得
名惟苛细不能任大事然进言多有补益其居父丧不饮酒庐墓三年时论以为难
△陈规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佑三年十一月上章论参攻侯摰不报又论警巡使冯祥诏即罢祥职
四年正月上言河北艰食请勿禁物斛北渡三月言赫舍哩鹤寿讨红袄贼乃大掠良民乞明敕有司俱放免之四月乞罢河北濒河州县寨兵
制可七月上章条陈八事一曰责大臣以任安危元兵起自边陲深入吾境大小之战无不胜捷以致神都覆没翠华南狩大河以北莽为盗区
宰相大臣皆社稷生灵所系以安危者岂可使亲其细而不图其大乎伏愿特出睿断若军余器械常程文牍即听枢府专行至于战守大计征
讨密谋皆须省院同议可否则为大臣者知有所责而天下可为矣二曰任台谏以广耳目人主有政事之臣有议论之臣政事之臣者宰相执
政与天子经纶于庙堂之上者也议论之臣者谏官御史与天子辨曲直正是非者也国朝虽设谏官每遇奏事皆令回避或兼他职或为省部
所差不过责以纠察官吏照刷案牍巡视仓库而己伏愿遴选学术该博通晓世务骨鲠敢言者以为台谏凡事关利害皆令预议三曰崇节俭
以答天意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独河南稍安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愿陛下痛自撙节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庶皇天悔
祸太平可致四曰选守令以结民心县令之弊无甚于今桀黠者乘时贪纵庸懦者权归猾吏近虽遣官廉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
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复乞明敕尚书省公选廉洁无私才堪牧民者以补州府官仍清县令之选五曰谘羣臣以定大计古昔人君将举大事
则谋及乃心谋及卿士庶人卜筮乞自今凡有大事必令省院台谏及随朝五品以上官同议为便六曰重官赏以劝有功官本虚名特出于人
主之口而天下之人极意趋慕者以朝廷爱重耳若不计勋劳朝授一官暮升一职则被坚执锐效死行阵者何所劝哉伏愿陛下重惜将来无
使公器为寻常之具功赏为侥幸所乘七曰选将帅以明军法夫将者国之司命天下所赖以安危者也今之将帅大抵先论出身官品平居则
意气自高遇敌则首尾退缩将帅既自畏怯士卒夫谁肯前伏乞明敕大臣精选通晓军政者分诣诸路编列队伍要必二十五人为一穆西四
穆昆为一千户五千户为一万户谓之散将万人设一都统谓之大将总之帅府数不足者皆并之其副统副提控及无军虚设都统万户者悉
罢省仍敕省院大臣及内外五品以上各举方略优长武勇出众材堪将帅者一二人不限官品以充万户都统元帅之职千户以下选军中有
谋略武艺为众所服者充之居常教阅必使将帅明于奇正虚实之数士卒熟于坐作进退之节则将帅得人士气日振可以待敌矣八曰练士
卒以振兵威比者凡战多败非由兵少正以其多而不分健懦故为敌所乘懦者先奔健者不能独战而遂溃此所以取败也今莫若选差习兵
公正之官将己籍军人随其所长而类试之其武艺出众者别作一军量增口粮时加训练视等第而赏之如此则人人激励争效所长而哀懦
者亦有可用之渐矣帝覧书不悦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厯官 【按宣宗纪是年十一月遣御史陈规等充河南宣差安抚捕盗官则似言事后
未尝出为经厯也岂规以言事被出而纪特称其旧官欤抑纪传同是一事而见闻各异欤】 正大元年召为右司谏时诏羣臣议修复河中府
规与杨云翼等谏止之 【按谏修河中府哀宗纪载杨云翼赵秉文苏哷传言苏哷与陈规盖当时奉诏集议不一其人故纪载各异】 二年
规及台谏同奏五事一乞尚书省提控枢密院如大定明昌故事二简留亲卫军三沙汰冗军减行枢密院帅府四选大臣为宣抚使招集流亡
以实边防五选官置所议一切省减略施行之四月以大旱诏规审理冤滞临发上奏今行院帅府皆得以便宜杀人冤狱在此不在州县又曰
雨水不寺则责审理然则职燮理者当何如帝善其言而不能用四夫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萨哈连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
萨哈连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怏之五年又与大节言三事一将帅出兵每为近臣牵制二近侍送宣传旨公受赂遗三罪同罚异何以使人帝
嘉纳焉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饮陈规知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
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子良臣
△许古
许古字道真安仁子也明昌五年 【中州集作承安中】 词赋进士贞佑初拜监察御史时宣宗迁汴信任高琪无恢复谋古上章曰臣
闻安危所系在于一相今之所急莫若得人如前御史大夫费摩德仁工部尚书孙德渊忠谅明敏可以大用愿复起而任之必能有所建立以
利国家太子太师致仕孙铎虽颇衰疾有大议犹可召问方时多难固不容碌碌之徒备员尸素以塞贤路也惟陛下宸衷刚断黜陟一新以幸
天下又闻将者民之司命故古之人君必重其选为将者亦必以天下为己任愿令腹心之臣及闲于兵事者各举所知果得真才优加宠任则
战功可期如河东宣抚使胥鼎山东宣抚使完颜弼涿州刺史内族苏尔坦昭义节度使必喇阿噜岱或忠勤勇干或重厚有谋皆可任之以扞
方面又河北诸路以都城既失军户尽迁州县官往往逃奔河南乞令所在根括立钥遣还未离任者议加恩赉愿自效者亦听陈请并令长贰
官兼领军职许择有才略胆勇者为头目加爵命以收其心别遣忠实干济者以文檄官赏招诸胁从彼苦于敌役来者必多敌势自削不知出
此而但为清野计可谓大戾矣又曰京师诸郡根本宜使百姓有所蓄积今有司搜括余粮致转贩者无复敢入宜即止之诏付尚书省略施行
焉时丞相高琪立法职官有犯皆的决古及左司谏穆延呼喇勒上言曰礼义廉耻以治君子刑罚威狱以治小人近者朝廷急于求治职官有
犯应赎者亦多的决车驾所驻科征小过皆以军期罪之夫百官皆朝廷遴选多由文行武功阀阅而进今乃与凡庶等为上者将曰官犹不免
民复何辞则苛暴之政日行为下者将曰彼既亦然吾复何耻则陵犯之心益肆其弊可胜言哉帝初欲行之而高琪固执以为不可遂寝四年
兼侍御史时元兵越潼关而东诏尚书省集百官议古上言曰兵踰关而朝廷始知此盖诸将欺蔽罪也然元兵驻阌乡数日不动意者恐吾河
南之军逆诸前陕西之众议其后所以观望未遽进也此时正宜选募锐卒并力奋击之且开其归路彼既疑惑遇敌必走我从而袭之其破必
矣高琪沮其议不果行兴定元年帝闻宋兵连陷赣榆涟水诸县且获伪檄辞多诋斥因谕百官议于都堂古曰宋人孱弱畏我素深且知北方
兵强将恃我为屏蔽计必不敢深入其侮慢之语特市井屠沽儿所为乌足较之止当命有司移文谕以本朝累有大造彼若复寻旧好则又何
求其或怙恶不俊举众讨之亦未晚也既而高琪奏百官议咸请严兵设备以逸待劳帝信之后古以朝廷欲举兵伐宋复上疏谏曰昔世宗章
宗之隆府库充实天下富庶犹先俯屈以即成功今元兵少息若复南边无事则太平不远矣如专用威武彼见吾势大必坚守不出我军仓猝
无得须还就粮彼乘而袭之使我欲战不得欲退不能则休兵之期乃未见也况彼有江南蓄积我止河南一路征敛之弊可为寒心愿陛下与
宋通和俾无掣肘元兵闻之亦将敛迹河南既得息肩然后经略朔方则陛下享中兴之福天下赖涵养之庆矣帝是其言即命古草议和牒文
宰臣言有哀祈意自示微弱遂不用监察御史钮祜禄苏卜实劾榷货提举毛端卿贪污不法古为删定其奏颇有脱漏苏卜实以闻坐削官免
殿三年谏官阙员复拜左补阙寻以失出人罪削官哀宗即位召为左司谏 【中州集作右司谏】 未几致仕居伊阳郡守为起伊川亭古性
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闲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及泝流而上老穉争为挽舟数十里不绝其为人爱慕如此正大七年卒古平生好为诗
及书然不为士大夫所重时论但称其直云天兴闲有右司谏陈岢者遇事辄言无少隐帝尝面奖及汴京被兵屡上封事请战一书尤为剀切
时相沮之策不行识者惜焉岢字和之沧州人
△杨云翼
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六代祖忠客平定之乐平县遂家焉云翼天资颖悟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 【归潜志
作擢词赋第又经义魁按选举志承安闲词赋经义同日御试兼试者听词赋第一名状元经义魁次之与词赋第二人同归潜志所云似与金
制较合】 特授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累官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大安元年翰林承旨张行简荐其材且精术数召授招点司天台兼翰
林修撰俄兼礼部郎中贞佑三年迁礼部侍郎四年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潼关失守朝议以兵部尚书富察伊尔必斯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
其人言浮于实必误大事不听后果败兴定二年拜礼部尚书三年筑京师子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藉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多
所全济四年改吏部尚书凡军兴以来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辄以程序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迁御
史中丞有言宗室承立不法者诏云翼鞫之奏曰承立近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元兵掠平凉以西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帅臣完颜哈
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愿陛下明功罪以行诛赏则天下知所劝惩矣承立由是免官哈达遂掌机务正大三年复为礼部尚书诏集百官
议省费云翼曰省费事小户部司农足以办之军旅大事社稷系焉宰相乃不得预闻欲使利病两不相蔽得乎帝嘉纳之是年 【按益政院
之设在正大三年见哀宗纪及百官志本传误作四年谨改正】 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不名时讲尚书云翼言帝王之学一皆本
于正心诚意寻进龟鉴万年录圣学圣孝之类凡二十篇当时朝士廷议多顾望依违一日经筵毕因言事君之礼臣固当尽然国家之利害生
民之休戚不能一一陈之则所谓礼者特虚器耳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大义国家何赖焉帝变色曰非卿朕不闻此言云翼尝患风
痹至是稍愈帝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帝矍然知其为医谏也夏
人既通好遣学士李弁来议互市往返不能决云翼往议乃定 【按交聘表及西夏纪正大元年和议成至四年而夏遂亡矣本传序次恐有
谬误】 五年卒谥文献云翼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待人则宽交分一定死生祸福不少变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贞佑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
偿于宋频岁南伐云翼建言国家之虑不在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后淮南平江北尽为战地进而争利于舟楫之闲劲弓良马恐不
得骋彼扼江为屯潜师于淮以断饟道或决水以潴淮南之地则我军何以善其后及时全倡议南伐又言将有事于宋者非贪其土地也第恐
西北有警而南又缀之则我三面受敌矣故先动以阻其进假使宋人失淮彼江之南其地尚广岂不能伺我有警而出师耶且今之事势与泰
和不同泰和以冬征今以夏往冬则水涸而陆多夏则水潦而涂淖泰和举天下全力驱乣军为前锋天时地利人事俱不同矣请以夏人观之
向日弓箭手在西边者一遇敌则搏战祖射彼己奔北不暇今乃陷吾城而执守臣败吾军而擒主将夏人既非前日奈何以宋人独如前日哉
章奏不报时全果大败于淮上一军全没宣宗责诸将曰当使我何面目见杨云翼耶所著文集校大金礼仪绩通鉴周礼辨左氏庄列赋五星
聚井办县象赋句股机要象数杂说等藏于家
△赵秉文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幼颖悟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明昌六年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
颇差异法当追解帝不欲以言罪人免焉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度支判官泰和三年刺平定州政从宽简旨日盗悉屏迹岁
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甚众大安初元兵南向议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列营城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
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卫王不能用果以败闻贞佑初建言时事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
明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帝曰秉文志固可尚然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兴定闲拜礼部尚书知贡举坐取进士
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其弊益甚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己稍涉奇峭即遭黜
落于是文风大衰贞佑初秉文主省试得李献能赋虽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擢为第一举人遂大喧噪诉于台省且作诗谤之久之方息俄而
献能复中宏词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五年复为礼部尚书每进见从容为帝言人主当俭勤愼兵刑以祈天永命帝嘉纳焉哀宗即位改
益政院说书官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正大九年汴京戒严帝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
兵退大臣欲奉表称贺秉文曰春秋新宫火三日哭今园陵煨烬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己三月草天兴改元诏 【按哀宗纪天兴元年注
云是岁本正大九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元天兴秉文草诏以三月则非开兴可知原文误今改正】 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甚感人如
此是年卒秉文在正大闲同杨云翼作龟鉴万年录上之又进君臣政要一编其它著作甚富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起居状其为
四方所重如此
△韩玉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 【按中州集云五世祖继宁仕晋居析津其曾孙曰知白曰孚仕辽赐田盘山遂为渔阳人】 曾祖锡仕为济南
尹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傅耶泰和中建言
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陕西东路转运司使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得
万人与战败之时夏兵围平凉疑大军将至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反奏玉与寇有谋朝廷疑之遣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先是
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兵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公直军且行将佐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
军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寘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初不知为安抚所得诬玉亦预其谋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
终书二诗壁闲士论冤之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沈儿可无虑世
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冯璧
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辽滨主簿县有和籴粟未给价者十余万斛散贮民居掌以富人腐败则责偿民殊苦之璧
白漕司即日放散民大悦五年伐蜀章宗欲招降吴曦诏先以文告晓之然后用兵及攻散关兵多杀获璧言与诏旨相反主帅憾之令招两当
溃卒即日率凤州己降官属谈刚李果偕行道逢军士所得子女金帛皆夺付刚使归其家军士以违制决遣之比到两当军民三万余鼓舞迎
劳璧宣朝旨慰遣之俄转太学博士呼沙呼弒逆遂去官贞佑三年迁翰林修撰时山东河朔军六十余万口率不逞辈窜名其闲诏璧摄监察
御史汰逐之案劾总领萨哈珲冒券四百余口诏杖杀之所至争自首减几及半初监察御史本温被命汰苏尔坦军于孟州军士谋变本温惶
惧无措北军沈思忠以下四将屯卫州余众叛入太行诏璧代本温竟其事璧驰至卫召四将喻以帝意将士惭服不日就汰者三千人进大理
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宗室重福等奸赃自是权贵侧目四年伐宋总帅赫舍哩约赫德奉诏攻盱眙约赫德违命由滁州畈宣化无功而归诏
璧鞫之璧驰入其军易以他帅下约赫德于狱兵士哗噪璧怒责曰元帅欲以兵抗制使岂待罪之礼耶约赫德伏地请死璧曰兵法进退自博
有失机会以致覆败者斩即拟以闻时议壮之寻改礼部员外郎诏问时务璧上六事言减冗食备选锋缓疑似以愼刑择公廉以检吏屯戍革
朘削之弊权贵严请托之科又条自治策四别贤佞信赏罚听览以通下情贬损以谨天戒时御史道远从完颜伯嘉宣慰河南发永城令簿奸
赃伯嘉与令有违付令有司释簿不问又许参佐克忠等台职璧皆劾之伯嘉竟得罪去河朔叛军有窃谋南渡者行院事呼图克们都水监使
摩和纳易其人不为备叛军联筏南渡残下邑而去命璧鞫之璧以闻寇弛备来不战去不追在法皆当斩或言二将皆宠臣而都水赀累巨万
若求援禁近必从轻典君徒结怨何益耶璧叹曰门廷之寇且不能御况大于此者乎即具所拟闻四年迁刑部郎中关中旱诏审理冤狱时河
中帅阿固岱及僚属十数人皆以弃城罪当死系狱待报官僚承望风旨璧曰河中今日重地拟为驻跸之所若失此则河南陕西有唇亡之忧
以彼宗室勋贵故使镇之平居无事竭民膏血为浚筑计一旦有警乃遽焚荡而去此而不诛三尺法无用矣竟论死未几改同知集庆军节度
使致仕 【按中州集载璧制诰典丽尺牍又其专门致仕后赋诗饮酒放浪山水闲人望以为神仙本传详其政事故不载】 正大九年河南
破北归又数年卒
△李献甫
李献甫字钦用献能从弟兴定五年登进士第正大初夏使来请和命翰林待制冯廷登往议献甫为表表官从行夏使有口辩延登不能
折至以岁币为言献甫从旁进曰夏国与我和好百年今虽易君臣之名为兄弟之国使兄输币宁有据耶使者曰未岁输吾国币二十五万匹
典故具在君独不知耶献甫作色曰使者尚忍言耶宋以岁币饵君家而赐之姓岸然以君父自居诚谓使者当以为讳乃今公言之使者果能
主议从赐姓例虽岁币五十万当不吝夏使语塞和议乃定天兴元年充行六部员外郎守备之策时相倚任之以功迁镇南军节度副使兼右
警巡使死于蔡州之难所著有天倪集传于世
△雷渊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思名进士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易于世渊庶出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
学衣敝履穿坐榻无席恒兀坐读书其友商衡每赒恤之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 【按宁绍王纪崇庆二年五月改元至宁而试
进士则以三月故中州集作崇庆二年】 词赋进士调泾州录事摄遂平县事击豪右发奸伏一邑大震称为神明寻改东平河朔重兵所在骄
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多画渊像虽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兴定末召为英王
【中州集作荆王按宣宗子守纯传兴定元年改封英王正大元年始进封荆王当依本传】 府文学寻拜监察御史言五事称旨弹劾不避
权贵出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奸豪不法者立棰杀之至蔡州杖杀五百人号雷半千坐此为人所讼罢去久之用宰朿侯摰荐起为翰林修撰一
夕暴卒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主兵者沮之策道不行
△程震
程震字威卿东胜人与兄鼎俱擢第震入仕有能声兴定初任陈留令治为河南第一召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挠时皇子荆王为宰相家
僮辈席势侵民震劾奏荆王 【按守纯以正大元年进封荆王此奏在兴定初当依归潜志作英王为定】 以陛下之子任天下之重不能上
赞君父同济艰难顾乃专恃权势蔑弃典礼开纳货赂进退官吏纵奴隶侵渔细民名为和市其实胁取诸所不法不可枚举陛下不能正家而
欲正天下难矣于是上责荆王出内府银以偿物直杖大奴尤不法者数人未几震为故吏所讼罢官岁余呕血卒 【按归潜志云震既闲居
慨然有志于学将延致名师执弟子礼会卒士论惜之】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