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本章共 7.2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一百二十】
○宋一百二十
刘应龙
潘牥
洪芹
赵景纬
冯去非
徐霖
徐宗仁
危昭德
陈垲
杨文仲
谢枋得
刘应龙
潘牥
洪芹
赵景纬
冯去非
徐霖
徐宗仁
危昭德
陈垲
杨文仲
谢枋得
△刘应龙
刘应龙字汉臣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进士授零陵主簿饶州录事参军有毛隆者务剽掠杀人州民被盗遥呼盗曰汝毛隆也盗亦曰我
毛隆也既讼于官捕隆置狱应龙曰盗诚毛隆其肯自谓因言于州州不可乃委它官隆诬伏抵死未几盗败应龙繇是著名改知崇仁县淮西
失守江西诸州有残破者县佐贰闻变先遁应龙固守不去先是理宗久未有子以弟福王与芮之子为皇子丞相吴潜有异论帝巳不乐元兵
渡江朝野震动逐丞相丁大全复起潜为相帝问潜策安出潜对曰当迁幸又问卿如何潜曰臣当死守于此帝泣下曰卿欲为张邦昌乎潜不
敢复言未几北兵退帝语羣臣曰吴潜几误朕遂罢潜相帝怒潜不巳应龙朝受命帝夜出象简书疏藳授应龙使劾潜应龙谓潜本有贤誉独
论事失当临变寡断祖宗以来大臣有罪未尝轻肆诛戮欲望姑从宽典以全体貌帝大怒乃按劾丁大全请加窜斥疏言内莫急于苏民瘼以
固国本外莫急于讨军实以振国威又言时政四事广发廪以振民饥通商贩以助民食劝分富室以助官籴严等第以核民数稽检放以苏民
穷严戢盗以除民害贾似道素忌潜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闻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
应龙迁司农少卿寻以右谏议大夫孙附凤言遂去国景定三年湖南饥起提举常平以捄荒功迁直宝章阁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迁秘书监兼
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副使奏免和籴二十万石擢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时似道当国百官奏对稍切直者辄黜应龙言臣
观今日之事可言者多矣迩日以来靖恭自守者以论事为忌指陈稍切者联翩引去岂两省缴驳过甚重其疑欤抑廷臣奏对咈意速其畏欤
朝廷清明之时而言者已怀疑畏臣恐正臣夺气鲠臣吃舌宜非盛世所有遂忤当路自侍从两省以下无不切齿未几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寍
府亟辞中书舍人卢钺希指封还录黄久之起为江东转运使辞南海寇作朝廷患之乃以显谟阁待制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寇闻应龙至
遁去应龙剿逐之南海大治特旨屡召拜户部侍郎仍兼侍读七上奏辞免德佑元年迁兵部尚书宝章阁直学士知赣州兼江西兵马钤辖青
海军节度使力辞隐九峯子元高亦举进士知侯官县没洪天锡叹曰朝廷失一御史矣
△潘牥
潘牥字庭坚福州闽人端平二年策进士牥对曰陛下承休上帝皈德匹夫何异为人子孙身荷父母劬劳之赐乃指豪奴悍婢为恩私之
地欲父母无怒不可得也又曰陛下手足之爱生荣死哀反不得视士庶人此如一门之内骨肉之间未能亲睦是以僮仆疾视邻里生侮宜厚
东海之恩裂淮南之土以致人和时对者数百人庭坚语最直会殿中侍御史蒋岘劾方大琮刘克庄王迈前倡异论并诬牥姓同逆贼策语不
顺请皆论以汉法牥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厯浙西提举常平司迁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日食应诏上封事曰熙寍初元日食诏郡
县掩骼着为令故王一抔浅土其为暴骸亦大矣请以王礼改葬又移书丞相游似申言之似心善其言方将收用之而牥卒
△洪芹
洪芹尚书右仆射适之曾孙以大父泽入官甫更调登进士第自南平司法改钦州教授部使者爱其才先后并荐之有旨召审察丁内外
艰入主省架阁迁太学博士轮对发明絜矩之道擢国子博士出通判南剑入为太常博士累迁将作少监属词臣无当上意慨然思得天下士
丞相程元凤言当今地望无踰洪芹者进兼翰林权直秘书少监开庆元年升直学士院继权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属兵兴帝悟柄任非人自贻
国祸诏书所至闻者奋激葢芹所草也丁大全罢相出典乡郡芹迁礼部侍郎缴奏大全鬼蜮之资穿窬之行暴戾淫黩引用凶恶陷害忠良遏
塞言路浊乱朝纲乞尽从谏臣所请追官远窜以伸国法以谢天下沈炎乘上怒攻丞相吴潜芹独缴奏曰方国本多虞潜星驰赴阙理纷镇浮
陈力为多一旦视为弁髦得无如诗所谓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乎慷慨敢言天下义之迁礼部侍郎帝锐意乡用而以论去退寓永嘉怡然自适
咸淳初起知寍国府卒
△赵景纬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少勤学弱冠得周惇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
人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由是往来味道度正之间研索益精入太学登淳佑元年进士第授江阴军教授丁母忧以禄不逮养服阕不调
召为史馆检阅特授秘书郎兼史馆校勘进直秘阁差知台州皆辞不许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约束官吏扰民五事举遗逸车若水林正心
于朝旌孝行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浚河道九十里筑堤路三十里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邑坊河渡钱期
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进考功郎官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御笔兼崇政殿说书又皆辞不讦乃造朝侍缉熙殿以易进讲论圣人体元之妙在惟
几人君得此则天下有治而无乱人事有吉而无凶矣又曰惕厉祗惧乃天心之所存圣人先处于忧故能无忧先处以危故能无危若乃先自
处于安乐则忧危乘之矣又论监司守令与其糺劾于有罪之后而未必尽得其情孰若精择于未用之先而使之各称其职彗出于柳应诏上
封事愿陛下捐内帑以绝壅利之谤出嫔嫱以节用度之奢弄权之貂寺素为天下之所共恶者屏之绝之毒民之恩泽侯尝为百姓之所愤者
黜之弃之择忠鲠敢言之士置之台谏以通关鬲之壅选慈惠忠信之人使为守宰以保元气之残又必稽干淳以来凡利源窠名之在百司庶
府者悉隶其旧以济经用之急公田派买不均之弊听民自陈随宜通变以安田里则人心悦天意解矣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拜太
府少卿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又皆辞不许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兼权工部侍郎时暂兼权中书舍人又
皆辞不许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升兼侍读仍辞不许进圣学四箴一曰惜日力以致其
勤二曰精体认以充其知三曰屏嗜好以专其业四曰谨行事以验其用五疏乞归里帝勉留之请益力特授集英殿修撰知建寍府辞不许乃
还家召为中书舍人三辞不许请益力进显文阁待制依所乞予祠辞职名不许遂差提举玉隆万寿宫疾卒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
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澹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冯去非
冯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淳佑元年进士尝干办淮东转运司治仪真欧阳修东园在焉使者黄涛欲以为佛寺时已许荐去非力争不
得寍不受使者荐谒告而去宝佑四年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帝为下诏禁戒诏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
名碑之下方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劾诸生下狱去非复调护宗学生之就逮者末几大全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蔡抗去国去非亦以言罢
归舟泊金焦山有僧止谒去非不虞其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间致大全意愿毋遽归少俟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去非奋然正
色曰程丞相蔡参政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绝之不复与言
△徐霖
徐霖字景说衢州西安人年十三有志圣人之道取所作文焚之研精六经之奥探赜先儒心传之要淳佑四年试礼部第一知贡举官入
见理宗曰第一名得人嘉奖再三登第授沅州教授时宰相史嵩之挟边功要君植党颛国霖上疏厯言其奸深之状以为其先也夺陛下之心
其次夺士大夫之心而其甚也夺豪杰之心今日之士大夫嵩之皆变化其心而收摄之矣且其变化之术甚深非章章然号于人使之为小人
也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二三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彼以名节之尊不足以易富贵之愿义利之辨
亦终暗于妻妾宫室之私则亦从之而已疏奏见者为霖危之未几嵩之匿父丧求起复君子并起而攻之 【按癸辛杂识载淳佑初年乔行
简李宗勉皆去位嵩之以右丞相独用权三学生上书攻之明年除霖伏阙上书疏其罪是岁仲冬嵩之父弥忠殂于家不即奔丧公论沸腾未
几御笔史嵩之起复将作监徐元杰少监史季温右史韩祥皆有疏论】 帝大感悟丞相范锺进所召试馆职二人上思霖之忠亲去其一易霖
名及试则曰人主无自强之志大臣有患失之心故元良未建凶奸未窜是时丞相杜范已故而锺虽得位畏奸人复出为巳祸故也擢秘书省
正字霖辞不获命遂就职会日食霖应诏上封事曰日阳类也天理也君子也吾心之天理不能胜乎人欲朝廷之君子不能胜乎小人宫闱之
私昵未屏琐闼之奸衺未辨台臣之讨贼不决精祲感浃日为之食又数言建立太子迁校书郎七年夏大旱霖应诏言谏议大夫不易则不雨
京兆尹不易则不雨不报去国帝遣著作郎姚希得留之不还御笔改合人官乃改宣教郎霖屡辞曰向为身死而不敢欺其君父今以官高而
自眩于平生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八年夏添差通判信州霖皆力辞寻令守臣勉谕之特改宣教郎主管云台观霖乃拜受十二年迁秘书
省著作郎累辞不许 【按癸辛杂识载霖去国传旨俾宰孰留之又令左史尹焕面留又令姚希得传旨勉谕毅然不从沽激太甚其居衢也
屡有召皆不就除著作郎则翻然而来及乞罢台谏御笔谓其首鼠两端与外差遣尚迟回不去赵汝腾趣其出关葢霖之无忌惮皆汝腾成其
狂后察官萧泰来数其十二狂不可治郡于是声名扫地与宋史本传所载异附识】 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帝曰今日所当言者当备陈之霖
复以正太子名为言兼权尚左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乃上疏言叶大有阴柔奸黠为羣憸冠不宜久长台谏乞斥去不报兼权左司霖知无不言
于是谗嫉者思以中伤而帝亦不悦乞补外知抚州祠先贤宽租赋赈饥穷诛悍将建营砦几一月而政举化行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
始由径以出宝佑元年差知衡州三年当之官遂辞差知袁州五年丁外艰明年开庆元年差主管崇禧观景定二年知汀州明年卒尚书省请
加优异诏与一子恩泽度宗赐祭田百亩以旌直臣
△徐宗仁
徐宗仁字求心信之永丰人淳佑十年进士厯官为国子监主簿开庆元年伏阙上书曰今天下如器之欹而未坠于地存亡之机固不容
发环视四境类不足恃而所恃以维持人心奔走豪杰者惟陛下赏罚之微权在耳自干腹之兵越江踰广以来凡阅数月尚未闻有死战阵死
封疆死城郭者岂赏罚不足以劝惩之耶今通国之所谓佚罚者不过丁大全袁玠沈翥张镇吴衍翁应弼石正则王立爱高铸之徒而首恶则
董宋臣也廷绅抗疏学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剑为陛下除恶陛下乃释而不问彼方拥厚赀挟声色高卧华屋三军之在行者捐躯兵革百姓
之罹难者流血锋镝陛下亦当一念及此乎又极论边事谓惠亵而威不振又请使有言责者皆得以尽其言则国论伸而国威振迁国子监丞
秘书省著作佐郎考功郎官太府少卿又迁太常少卿知寍国府监察御史郭阊论罢德佑元年起授吏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兼益王府赞读卫
益王走海上厓山兵败死焉
△危昭德
危昭德昭武人宝佑元年进士厯官为史馆检阅校勘武学谕宗正寺簿兼崇政殿说书迁秘书郎疏言国之命在民民之命在士大夫士
大夫不廉朘民膏血为已甘腴民不堪命矣又言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利害之实究安危之本凡荒政之当举者不可一日而置念又言愿陛
下举考课之事内以责诸弹纠之职外以责诸监司郡守之计进兼侍讲又言民者邦之命脉欲寿国脉必厚民生欲厚民生必宽民力且条上
厉民四弊又言愿陛下为万世根本之虑为一时仓卒之防必求安节之亨毋招不节之咎又乞察欣瘁休戚之故酌利害损益之宜迁起居舍
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寻迁殿中侍御史侍御史谏作宗阳宫权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乞致仕特转一官昭德在经筵以易春秋大
学衍义进讲反复规正者甚多子彻孙咸淳元年进士
△陈垲
陈垲字子爽嘉兴人厯京湖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差知德安府厯迁太府卿司农卿权工部侍郎入奏言愿陛下转移世道之枢机砥
砺士大夫之廉耻使知名养为重利禄为轻久去国以恬退闻者召之久立朝以更迭请者从之甘言容悦者必斥真情匄闲者勿留如此则君
臣上下皆以真实相与四维既张士大夫难进易退之风当见于圣世以言罢未几进集英殿修撰知婺州改知太平州兼江东转运副使请蠲
放诸郡灾伤加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寻提领江淮茶盐所兼知太平州发公帑代三县输折丝帛钱五十万九千三百六十余贯又作浮淮书堂
以处两淮之民而教之积官加端明殿学士咸淳四年卒谥清毅垲屡厯麾节军民爱戴幕客盛多而垲又乐荐士焉
△杨文仲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母胡年二十有八守节自誓教养诸子文仲既冠以春秋贡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经收效
矣淳佑七年文仲以冑试第一入太学九年又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言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
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升上舍为西廊学录丞相谢方叔尝问文仲曰今日何事最急对曰国本未建莫大于此上意未喻
当以死请可也宝佑元年登进士第调复州学教授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荆湖宣抚使赵葵署文仲佐
分司幕姚希得江万里合荐文仲学为有用辟四川宣抚司准备差遣添差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召为户部架阁迁太学正升博士时从叔父
栋为祭酒讲学益臻精邃迁国子博士匄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尚华侈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劭农东郊守
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
界一而已制置使李庭芝檄主管机宜文字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事不可妄兴葢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事遂不行
召为宗学博士近辅兵变水患轮对言皇天眷命垂四百年天命久熟之余国脉癃老之候此岂非一大喜惧之交乎愿陛下内扩聪明自作主
宰又曰春多沈阴岂但麦秋之忧于时为夬尤轸苋陆之虑天目斗洪水发焉苏湖则弄兵兴焉峩冠于于而每见大夫之乏使佩印累累而常
虑贪渎之无厌将习黄金横带之娱兵疲赤藉挂虚之冗蚩蚩编氓得以轻统府琐琐警遽辄以忧朝廷设不幸事有大于此者国何赖焉帝竦
听顾问甚至迁太常丞寻兼权仓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迁将作少监又迁将作监文仲在讲筵每以积诚感动常进读春秋帝问五霸何以为
三王罪人文仲奏云齐桓公当王霸升降之会而不能为向上事业独能开世变厉阶臣考诸春秋桓公初年多书人越二十年伐楚定世子之
功既成然后书侯之辞迭见此所以为尊王抑霸之大法然王岂徒尊哉葢欲周王子孙率修文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泽则王
迹不熄西周之美可尊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
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翌日面奏益恳至诏卿监以上荐人才文仲荐陈存吕折锺季玉等十有八人名士二人金华王栢天台
车若水也兼国子司业兼侍立修注官又以捄太学教谕彭成天迕似道主管崇禧观出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
济仓召为秘书少监寻兼崇政殿说书以疾乞致仕不许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迁太常少卿兼国子司业迁起居舍人少帝即位授
权工部侍郎兼权侍右郎官寻兼给事中有事明堂议以上公摄行文仲议曰今祗见天地之始虽在幼冲比即丧次已胜拜跪执礼无违所当
亲飨时丞相王爚陈宜中不协文仲疏言事危且急矣祖宗所深赖亿兆所寄命在乎二相苟以不协之故今日不战明日不征时不再来后悔
何及寻兼国子祭酒元兵渡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在列不去者二阶文仲疾益甚匄祠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
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因将家踰岭南待次卒而宋亡矣
△谢枋得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
以忠义自任徐霖称其如惊鹤摩霄不可笼絷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
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寍府未上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扞饶信抚科降钱米以给之枋得说
邓傅二社诸大家得民兵万余人守信州暨兵退朝廷核诸军费几至不免五年彗星出东方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言兵必至国
必亡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稾于似道坐居乡不法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 【伏读通鉴辑览谨按
御批试士
而以政事为问目孰是孰非原不妨于缕指至于国家废兴则非草野所宜妄论且明知大势已去为臣子者隐痛尤深何忍于盈庭发策之时
斥言宗社枋得固素知大义者而其情过激遂乖敬慎之常又何怪权奸之借端指摘乎】 咸淳三年赦放归德佑元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
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遂屯建康枋得与吕师夔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乞分沿江诸屯兵以之为镇抚使使
之行成 【伏读通鉴辑览谨按
御批师夔举族降元并受官职叛迹显然而其部曲又争相降附吕氏之罪恶更无可原枋得固素称守
道重者何亦狃于私交保其可信且欲藉以行成其视司马迁之于李陵殆有甚矣迨次年安仁之战卒败于师夔能无有悔耶】 且愿身至江
州见文焕与议从之使以沿江察访使行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
以兵逆之使前锋呼曰谢提刑来吕军驰至射之矢及马前枋得走入安仁调淮士张孝忠逆战团湖坪矢尽孝忠挥双刀击杀百余人前军稍
却后军绕出孝忠后众惊溃孝忠中流矢死马奔归枋得坐敌楼见之曰马归孝忠败矣遂奔信州师夔下安仁进攻信州不守枋得乃变姓名
入建寍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屦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己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
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伏读通鉴辑览谨按
御批枋得固讲理学者战而败死国事可也乃变姓名而窜
犹以论学为人所宗正所谓进退无据史尚有与辞岂正见哉】 天下既定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
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蒙古岱将旨诏之执手相勉劳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
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材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曰江南无人材求一瑕吕饴甥程婴杵臼厮养卒不可
得也纣之亡也以八百国之精兵而不敢抗二子之正论武王太公懔懔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监淮夷不叛
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夫女真之待二帝亦惨矣而我宋今年遣使祈请明年遣使问安王伦一市井无赖狎邪小人谓梓宫可还太后可归
终则二事皆符其言今一王伦且无之则江南无人才可见也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终不行郭少师从少帝北迁既而
南归与枋得道时事曰大元本无意江南屡遣使使顿兵令毋深入待还岁币即议和无枉害生灵也张晏然上书乞敛兵从和上即可之兵交
二年无一介行李之事乃挈数百年宗社而降因相与痛哭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辶卸
〉来言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餙奸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而北
枋得即日食菜果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少帝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耳吾岂不汝
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生我邪弃之地终不食死伯父徽明以特奏恩为当阳尉摄县事于天基节上寿元
兵奄至徽明出兵战死二子趋进抱父尸亦死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