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本章共 7.7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八十一】
○宋八十一
张九成
胡铨
廖刚
李迨
赵开
△张九成
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权贵欲荐之馆阁九成笑却之绍兴二年策进士诏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对策略曰祸乱之作
天所以开圣人也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惊自沮前世中兴之主大抵以刚德为尚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也今闾巷之人皆知
有父兄妻子之乐陛下贵为天子不得温凊定省感时遇物凄惋于心可不思所以还二圣之车乎又言阉寺闻名国之不祥当使之安扫除之
役凡结交往来者有禁干预政事者必诛擢寘首选授镇东军签判吏不能欺民冒鹾禁提刑张宗臣欲逮捕数十人九成争之不能得即投檄
归赵鼎荐于朝遂以太常博士召既至改著作郎言陛下以省刑为急而理官不以恤刑为念欲诏理官活几人者与减磨勘从之除浙东提刑
力辞乃与祠以归未几诏除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法寺以大辟成案上九成阅始末得其情因请覆实囚果诬服者朝
论欲以平反为赏九成辞之金人议和九成谓赵鼎曰金实厌兵而张虚声以撼中国因言十事彼诚能从吾所言则与之和鼎既罢秦桧诱之
曰且成桧此事又曰立朝须优游委曲九成悉拒之帝问以和议九成曰敌情多诈不可不察又在经筵言西汉灾异事桧甚恶之谪守邵州既
至仓库虚乏僚属请督酒租宿负苗绢未输者九成曰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是岁赋入更先他时中丞何铸言其矫伪欺俗倾附赵鼎落职
丁忧免丧桧取旨帝曰可与宫观先是径山僧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时往来其闲桧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
谪居南安军在南安十四年广帅致籯金九成曰吾何敢苟取悉归之桧死起知温州户部遣吏督军粮民苦之九成移书痛陈其弊户部持之
九成即丐祠归数月病卒宝庆初特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胡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铨因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答云汤武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今陛下起干戈锋镝
闲外乱内讧而策臣数十条皆质之天不听于民又谓今宰相非晏殊枢密参政非韩琦杜衍范仲淹策万余言高宗见而异之擢寘第五授抚
州军事判官未上会隆佑太后避兵赣州金人蹑之铨以漕檄摄本州岛幕募乡丁助官军捍御第赏转承直郎绍兴五年张浚开督府辟湖北仓
属不赴有诏赴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秦桧决策主和金使以诏谕江南为名中外汹汹铨抗疏
言曰臣谨案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充使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今者诱致金使以诏谕
江南为名是欲刘豫找也刘豫臣事金人一旦捽而缚之曾不旋踵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数百年之赤
子天下士大夫皆当委弃异时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
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其情伪巳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譬而不报含垢
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彼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所愿决不可得而此膝一
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向者陛下闲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之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
卒思奋只如顷者固屡败之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巳万万傥不得巳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其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以下
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巳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
且不测国之存亡未可知也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君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
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复遂非愎谏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桧曰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
亦曰当拜参赞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皆可斩也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
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金使责以无礼徐议兴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寍能处小朝廷求活耶书既
上桧以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除名编管昭州仍降诏播告中外给舍台谏及朝臣多救之者桧迫于公论乃以铨监广州盐仓明年改签书
威武军判官十二年谏官罗汝楫劾铨饰非横议诏除名编管新州十八年新州守臣张棣讦铨与客唱酬谤讪怨望移谪吉阳军二十六年桧
死铨量移衡州铨之初上书也宜兴进士吴师古锓木传之金人募其书千金其谪广州也朝士陈刚中以启事为贺其谪新州也同郡王廷珪
以诗赠行皆为人所讦流谪远州三十一年铨得自便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召对言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帝曰久闻卿直谅除吏部郎官
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论史官失职者四一谓记注不必进呈庶人主有不观史之美二谓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言
动未尝得闻三谓二史立后殿而前殿不立乞于前后殿分日侍立四谓史官欲其直前而合门以未尝预牒今日无班次为辞乞自今直前言
事不必预牒合门及以有无班次为拘诏从之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进言乞都建康谓汉高入关中光武守信都大抵与人鬬不搤其吭拊其
背不能全胜今日大势自淮以北天下之吭与背也建康则搤之拊之之地也若进据建康下临中原此高光兴王之计也诏议行幸言者请纾
其期遂以张浚视师图恢复侍御史王十朋赞之克复宿州大将李显忠与邵宏渊不协军大溃十朋自劾帝怒甚铨上疏愿毋以小衄自沮时
旱蝗星变诏问政事阙失铨应诏上书数千言始终以春秋书灾异之法言政令之阙有十而上下之情不合亦有十且言陛下自即位以来号
召逐臣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焘次膺十朋去矣大宝又将去惟臣在尔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又
言近宿州之败士死于敌者满野而败军之将以所得之金赂权贵以自解上天见变昭然陛下非信赏必罚以应天不可金人求成铨曰金人
知陛下锐意恢复故以甘言款我愿绝口勿言和帝以边事全倚张浚而王之望尹穑专主和排浚铨廷责之兼权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张浚之
子栻赐金紫铨缴奏之谓不当如此待勋臣子浚雅与铨厚不顾也十一月诏以和戎遣使大询于庭侍从台谏预议者凡十有四人铨独上议
曰京师失守自耿南仲主和二圣播迁自何■〈〈卤,仌代乂〉上木下〉主和维扬失守自汪伯彦黄潜善主和金之南侵自秦桧主和议
者乃曰外虽和而内不忘战此向来权臣误国之言也一溺于和不能自振尚能战乎除宗正少卿乞补外不许先是金将富察图们大周仁以
泗州降萧琦以军百人降诏并为节度使铨言受降古所难六朝七得河南之地不旋踵而皆失梁武时侯景以河南来奔未几而陷台城宣政
闲郭药师自燕云来降未几为中国患今金之三大将内附高其爵禄优其部曲以系中原之心善矣然处之近地万一包藏祸心或为内应后
将噬脐愿勿任以兵柄迁其众于湖广以绝后患二年兼国子祭酒寻除权兵部侍郎八月上以灾异避殿减膳诏廷臣言阙攻急务铨以振灾
为急务议和为阙政其议和之书曰自靖康迄今凡四十年三遭大变皆在和议则不可与和彰彰然矣肉食鄙夫万口一谈牢不可破非不知
和议之害而争言和者是有三说焉曰偷懦曰苟安曰附会偷懦则不知立国苟安则不戒酖毒附会则觊得美官小人之情状具于此矣今日
之议若成则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则有可贺者亦十何谓可吊者十真宗皇帝时宰相李沆谓王旦曰切勿与辽讲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常
亡若一讲和自此中国必多事矣旦不谓然既而遂和海内干耗始悔不用文靖之言此可吊者一也中原讴吟思归之人日夜引领望陛下拯
救一旦议和则中原绝望后悔何及此可吊者二也海泗今日之藩篱咽喉也彼得海泗且决吾藩篱以瞰吾室扼吾咽喉以制吾命两淮决不
可保两淮不保则大江决不可守大江不守则江浙决不可安此可吊者三也绍兴戊午和议既成桧建议遣二三大臣如路允迪等分往南京
等州交割归地一旦叛盟劫执允迪等遂下亲征之诏旋复请和其反复变诈如此桧犹不悟奉之如初事之愈谨赂之愈厚卒致金兵南侵惊
动辇毂太上言欲入海行朝居民一空覆辙不远忽而不戒臣恐后车又将覆也此可吊者四也绍兴之和首议决不与归正人口血未干尽变
前议凡归正之人一切遣还如程师回赵良嗣等聚族数百几为萧墙忧今必尽索归正之人与之则反侧生变不与则敌决不肯但已夫反侧
则肘腋之变深敌不肯但巳则必别起衅端猝有他谋不知何以待之此可吊者五也自桧当国二十年闲竭民膏血以饵敌国迄今府库无旬
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重以蝗虫水潦自此复和则蠹国害民殆有甚焉者矣此可吊者六也今日之患兵费巳广养兵之外又增岁币以
十年计之其费无虑数千亿而岁币之外又有私觌之费有贺正生辰之使有泛使一使未去一使复来生民疲于奔命帑廪涸于将迎瘠国以
肥敌陛下何惮而为之此其可吊者七也侧闻敌人嫚书欲书御名欲去国号大字欲用再拜议者以为繁文小节不必计较臣切以为议者可
斩也夫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献纳二字富弼以死争之今臣子欲君父屈己以从之则是多垒不足辱献纳不必争此其可吊者八也臣恐再
拜不巳必至称臣称臣不巳必至请降请降不巳必至纳土纳土不巳必至衔璧衔璧不巳必至舆榇舆榇不巳必至如晋帝青衣行酒然后为
快此其可吊者九也事至于此求为匹夫尚可得乎此其可吊者十也傥干刚独断追回使者魏■〈木巳〉康湑等绝请和之议以鼓战士下
哀痛之诏以收民心天下庶乎其可为也如此则有可贺者亦十省数千亿之岁币一也专意武备足食足兵二也无书名之耻三也无去大之
辱四也无再拜之屈五也无称臣之忿六也无请降之祸七也无纳土之悲八也无衔璧舆榇之酷九也无青衣行酒之冤十也去十吊而就十
贺利害较然如以臣言为不然乞赐流放窜殛以为臣子出位犯分之戒时自符离之败朝论急于议和弃唐邓海泗四州金又欲得商秦地邀
岁币留使者魏■〈木巳〉分兵攻淮铨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时金兵号八十万刘宝弃楚州王彦弃昭关濠滁皆陷惟高邮守臣陈敏
拒敌射阳湖而大将李宝预求密诏为自安计拥兵不救铨劾奏之宝惧始出师掎角时大雪河冰皆合铨先持铁锤锤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
久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趣奏事留为工部侍郎入对言少康以一旅复禹绩今陛下富有四海非特一旅
而即位九年恢复之效尚未赫然又言四方多水旱左右不以告谋国者之过也宜令有司速为先备今致仕七年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求去
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陛辞犹以归陵寝复故疆为言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书省寻复原官升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
转提举玉龙万寿宫进端明殿学士淳熙六年召归经筵铨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忠简孙槻榘皆至尚书
△廖刚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登崇寍五年进士第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
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今刚谕从盗者使
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除本路提点刑狱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
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汉北军唐神策之类也祖宗军制尤严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
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巳极今方图新若会稽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
侍讲除给事中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
巳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诏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
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桀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
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权户部侍郎寻迁刑部侍郎求补外除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七年二月日有食之诏内外官言事刚言陛下有建国之封
所以承天意示大公于天下后世也然而未遂正名者岂非有所待耶有所待则是应天之诚未至也愿陛下昭告艺祖在天之灵正建国储君
之号布告中外不匿厥旨异时虽百斯男不复更易天下孰敢不服帝读之耸然即召刚至阙拜御史中丞刚又奏经费不支盗贼不息事功不
立命令不孚及兵骄官冗之弊殿前司强刺民为兵及大将恃功希恩所请多废法刚知无不言论列至于四五骄横者肃然郑亿年与秦桧有
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寘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巳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次翁与右谏议何铸劾刚荐刘昉陈渊相
为朋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子四人迟过遂遽仕皆秉麾节邦人号为万石廖氏
△李迨
李迨东平人曾祖参仕至尚书右丞迨以荫补官初调渤海县尉时州县团结民兵民起田亩中不闲坐作进退之节或哗不受令迨立赏
罚以整齐之累月皆精练部伍如法部刺史按阅无一人乱行伍者遂荐之朝累迁通判济州时高宗以大元帅过济郡守自以才不及逊迨行
州事迨应办军须无阙会大元帅府劝进乘舆仪物皆未备迨谙熟典故裁定其制不日而办除随军辇运山东辇运改金部郎从驾至维扬敌
犯行在所即取金部籍有关于国家经赋之大者载以行丁父丧诏起复以中散大夫直龙图阁为御营使司参议官兼措置军前财用苗傅刘
正彦叛吕颐浩张浚集勤王之师迨谓诸将曰君第行无虑军食师行所至食皆先具事平同赵哲等入对帝慰劳之诏转三官辞不拜除权户
部侍郎四年加显谟阁待制为淮南江浙荆湖路制置发运使寻以军旅甫定乞持余服诏许之绍兴二年知筠州明年移信州寻提举江州太
平观五年以旧职除两浙路转运使言祖宗都大梁岁漕东南六百余万斛而六路之民无飞挽之扰盖所运者官舟所役者兵卒故也今驻跸
浙右漕运地里不若中都之远而公私苦之何也以所用之舟大半取于民闲往往凿井沈船以避其役如温明虔吉州等处所置造船场乞委
逐州守臣措置募兵卒牵挽使臣管押庶几害不及民可以渐复漕运旧制诏工部措置寻加徽猷阁直学士升龙图阁直学士为四川都转运
使兼提举成都等路茶事并提举陕西等路买马自熙丰以来始即熙秦戎黎等州置场买马而川茶通于永兴四路故成都府秦州皆有榷茶
司至是关陕既失迨请合为一司名都大提举茶马司以省冗费从之踰年诏迨以每岁收支之数驿奏迨乃考其本末具奏条析绍兴四五七
等年所收钱物暨所支关各若干万余缗云自来遇岁计有阙即添支钱引补助见今泛料太多引价顿落缘此未曾添印兼岁收钱物内有上
供进奉等窠名若干系四川岁入旧额其劝谕激赏等项窠名钱物若干系军兴后来岁入所增比旧额巳过倍其取于民可谓重矣臣尝考刘
晏传是时天下岁入缗钱管榷居其半今四川榷盐榷酒一岁所入过于晏所榷巳多诸窠名钱亦三倍其数彼以赡中原之军而有余今以赡
川陕一军而不足又如折估及正色米一项止以绍兴六年朝廷取会官兵数计之官员之数比军兵之数约计六分之一军兵请给钱比官员
请给不及十分之一即是冗滥在官员不在军兵也计司虽知冗滥力不能裁节之虽是宽剩亦未敢除减此朝廷不可不知也蜀人所苦甚者
籴买般运也葢籴买不科敷则不能集事苟科敷则不能无扰般运事稍缓则船户独受其弊急税户皆被其害欲省漕运莫如屯田汉中之地
约收二十五万余石若将一半充不系水运去处岁计米一半对减川路籴买般发岁计米亦可少宽民力兼臣巳委官于兴元洋州就籴夏麦
五十万石岷州欲就籴二十万石兼用营田所收一半之数十二万石三项共计五十七万石每年水运应付阆利州以东计米五十八万石若
得此三项可尽数免川路籴买般运此乃恤民之实惠守边之良策也降诏奖谕以与吴玠不合与祠九年金人归我三京命迨为京畿都转运
使孟庾时为权东京留守潜通北使迨察其隐微庾不能平讼于朝且使人告迨以兵至恐之迨不为动降圣节庾失于行礼为迨所持庾自劾
迨因此求罢去乃落职与祠归而庾以京师降于金人迨寻复龙图阁待制知洪州十六年以疾丐祠十八年卒
△赵开
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大观二年权辟廱正用举者改秩即尽室如京师买田尉氏与四方贤俊游因诇知天下利
病所当罢行者慨然有通变捄弊之志宣和初除礼制局校正检阅官数月局罢出知鄢陵县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开善心计自检详罢除成
都路转运判官遂奏罢宣和所增上供认额纲布十万疋减绵州下户支移利州水脚钱十分之三又减蒲江六井所增盐额列其次第谓之鼠
尾帐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人人具晓乡胥不得隐匿窜寄尝言财利之源当出于一祖宗朝天下财计尽归三司诸道利源各
归漕计故官省事理无牵掣窒碍之患因指陈榷茶买马五害大略谓黎州买马嘉佑岁额纔二千一百余自置司榷茶岁额四千且获马兵踰
千人犹不足用多费衣粮为一害嘉佑以银绢博马价皆有定今长吏旁缘为奸不时归货以空券给夷人夷人怨恨必生边患为二害初置司
榷茶借本钱于转运司五十二万缗于常平司二十余万缗自熙寍至今几六十年旧所借不偿一文而岁借乃准初数为三害榷茶之初预俵
茶户本钱寻于数外更增和买或遂抑预俵钱充和买茶户坐是破产而官买岁增茶日滥杂官茶既不堪食则私贩公行刑不能禁为四害承
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八九犹患积压难售今关陇悉遭焚荡仍拘旧额竟何所用茶兵官吏坐縻衣粮未免科配州县为五害请依嘉佑故事
尽罢榷茶仍令转运司买马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如谓榷茶未可遽罢亦宜并归转运司痛减额以苏茶户轻立价以惠茶商如此则私贩
必衰盗贼消弭本钱既常在而息钱自足朝廷是其言即擢开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于是大更茶马之法官买官卖茶
并罢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剙并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就场置茶市交
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凡买茶引每一斤春为钱七十夏五十旧所输市例
头子钱并依旧茶所过每一斤征一钱住征一钱五分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称茶封记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旧制买马及三千
匹者转一官此但以所买数推赏往往有一任转数官者开奏请推赏必以马到京实收数为格或死于道黜降有差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
一百七十余万缗买马踰二万匹张浚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
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浚锐意兴复委任不疑于是大变
酒法自成都始先罢公使卖供给酒即旧扑买坊场所置隔槽设官主之曲与酿具官悉自买听酿户各以米赴官场自酿凡一石米输三千 【
按宋史食货志作斛输钱三十】 并头子杂用等二十二其酿之多寡惟钱是视不限数也明年遂徧四路行其法又于秦州置钱引务兴州鼓
铸铜钱官买银绢听民以钱引或铜钱买之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
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初钱引两科通行纔二百五十万有奇至是添印至四千一百九十余万人亦不厌其多价亦不削宣司获
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相君误矣使伪引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黜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
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最后又变盐法置合同场盐市与茶法大抵相类盐引每一斤纳钱二十五土产税及增添等共纳九
钱四分所过每斤征钱七分住征一钱五分若以钱引输提勘钱共六十 【按宋史食货志作别输提勘钱六十六】 初变榷法怨詈四起至
是开复议更盐法言者遂奏其不便诏以其章示浚浚不为变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州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
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资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
趣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乃特置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命席益为之益前执政诏位宣抚司上开复与席益不和
抗疏乞将旧未宣抚司年计应副军期不许他司分擘支用又指陈宣抚司截都漕运司钱就果阆籴米非是又言应副吴玠军须绍兴四年总
为钱一千九百五十五万七千余缗五年视四年又增四百二十万五千余缗蜀今公私俱困无所取给乞许以茶马司奏计诣阙下尽所欲言
朝廷既知开与玠及席益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以李迨代之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七年复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陕茶马开己病累
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十一年卒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