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本章共 7.0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元 【四十六】
○元四十六
元明善
虞集【盘 范梈】
揭傒斯
黄溍【柳贯 吴莱】
张起岩
欧阳元
元明善
虞集
揭傒斯
黄溍
张起岩
欧阳元
△元明善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资颖悟绝出经学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吴中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时董士选任江西左
丞辟为行省掾赣州贼刘贵反明善从士选将兵讨之擒贼三百人明善议宽诖误得全活者百三十人既又得贼所书赣吉民丁十万于籍者
有司欲滋蔓为利明善请火其籍以灭迹二郡遂安厯转中书左曹掾始明善在江西时张瑄为其省参政假明善马为从骑爱之致米三十斛
酬其直后瑄败籍其家得金谷簿书米三十斛送元复初不言酬马直明善坐免久之有白其事者乃复掾省曹仁宗居东宫首擢为太子文学
及即位改翰林待制与修成宗顺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诏节尚书经文译其关政要者以进每奏一篇帝必称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闻
也奉旨出赈山东河南饥时彭城下邳诸州连数十驿民饿马毙而官无文书赈贷明善以钞万二千锭分给之曰擅命获罪所不辞也还修武
宗实录预议科举服色等事延佑二年始会试天下进士明善首充考试官所取士后多为名臣改礼部尚书擢参议中书省事 【按辍耕录
云明善参议中书曰朝廷遣蒙古大臣使交趾明善副之将还国主赉以金蒙古使受之明善固辞主曰彼使臣已受矣公独何为明善曰彼所
以受者安小国之心我所以不受者全大国之体国主叹服本传未载谨以附识】 厯拜翰林学士修仁宗实录英宗亲祼太室礼官进祝册请
署御名命明善代署者三至治二年卒泰定闲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明善早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汉闲晚益精进在江西金陵每与虞集剧论
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诸经惟朱子所定者耳自汉以来先儒所尝尽心者考之殊未博集言凡为文辞得所欲言而止必如明善云若雷霆之
震惊鬼神之灵变然后可非性情之正也二人初相得甚驩至京师寖不相下董士选自中台行省江浙也二人者俱送出都门士选曰伯生以
教导为职当早还复初宜更送我集还明善送至二十里外士选下马入邸舍举酒属明善曰士选以功臣子出入台省无补国家惟求得佳士
数人为朝廷用之如复初与伯生他日必皆光显然恐不免为人构闲复初中原人也仕必当道伯生南人将为复初摧折今为我饮此酒慎勿
如是明善受巵酒跪而釂之起曰诚如公言无论他日今隙已开矣请再赐一巵明善终身不敢忘公言乃再饮而别真人吴全节与明善交最
密尝求作文既成明善谓全节曰伯生见吾文必有讥弹吾所欲知若为我治具招伯生来观之明日集至明善出其文问何如集曰公能从集
言去百有余字则可传矣明善即泚笔属集凡删百二十字而文益精明善大喜之乃驩好如初
△虞集
虞集字伯生蜀郡人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曾祖刚简为利州路提刑有治绩尝与临卭魏了翁成都范仲黼李心传辈讲学蜀东门外得
程朱微旨着易诗书论语说蜀人师尊之祖珏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父汲为黄冈尉宋亡侨居临川与吴澄为友澄称其文清而醇尝再至京
师赎族人被俘者十余口以归由是家益贫晚稍起家教授于诸生中得富珠哩翀欧阳元亟称许之以翰林院编修致仕集三岁即知读书至
元十二年汲挈家趋岭表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欧苏文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集
与弟盘皆受业家庭又从吴澄游授受具有源委左丞董士选自江西除南行台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除国子博士
监察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仁宗在东宫传
论勿竟其事集以刘生失礼状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刘生仁宗更以集为贤及即位除太常博士丞相拜珠为院使闲从集问礼器祭义集备言
先王制作及古今因革损益之由拜珠叹服俄迁集贤修撰因会议学校集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致于成德达材者
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之礼生徒弗之信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
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望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
明行修者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
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廷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着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
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延佑六年除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英宗即位集以忧还江南时拜珠为相言于上遣使
征之比趋朝而拜珠已遇害泰定初累迁秘书少监充礼部考试官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
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虽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惟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主意先定则求贤之心
狭而误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帝幸上都命集与集贤侍读学士王结执经以从自是岁尝在行寻拜翰林直学士
兼国子祭酒侍经筵尝因讲罢论京师恃东南海运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与同列进曰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
海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宜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
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三年视其成随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焉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
以禄十年佩之符印得以传子孙如军官法则东面兵民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以纾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获其用
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皆有所归矣其后海口万户之设大略宗之文宗在潜邸已知集名既即位命集仍兼经筵除奎章阁侍书学士时关中大
饥帝问集救民策对曰承平日久人情宴安有志之士急于近效则怨讟兴焉不幸大菑之余正君子为治作新之机也若遣一二有仁术知民
事者稍宽其禁令使得有所为随郡县择可用之人因旧民所在定城郭修闾里治沟洫限畎亩薄征敛招其伤残老弱渐以其力治之则远去
而来归者踵至春耕秋敛皆有所助一二岁闲勿征勿徭封域既正友望相济则三代之民将见出于空虚之野矣帝称善因进曰幸假臣一郡
试以此法行之帝不允有旨诸兼职不过三免集国子祭酒会修经世大典命为总裁再阅岁书成既上进以目疾乞解职不许时帝方向用文
学以集宏才博识无施不宜朝廷大典册咸出其手故重听其去而嫉之者往往摭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帝察知其故不能中伤集论荐人材必
先器识心所未善不为牢宠以沽誉评讥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光人袭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
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到器恐不得令终后果如集言宁宗崩大臣将立托欢特穆尔
太子用至大故事召诸老臣赴上都议政集在召列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矣乃谢病归临川初文宗在上都将立其子喇特纳达喇为皇
太子乃以托欢特穆尔太子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谓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驿召翰林学士承旨额哩音等穆尔奎章阁大学士和搭拉都哩
默色书其事于托卜齐延又召集使书诏播告中外时省台诸臣皆文宗素所信用御史亦不敢斥言其事意在讽集速去而已元统二年召还
禁林疾作不能行屡有敕即家撰文褎锡勋旧侍臣有以旧诏为言者帝不怿曰此我家事岂由彼书生邪 【按田汝成西湖志余载顺帝立
伯生在江西以旧诏事逮捕至大都语异本传】 至正八年卒封仁寿郡公谥文靖集孝友事亲承顺无违弟盘早卒教育其孤无异己子兄采
以筦库输赋京师亏数千缗尽力营贷代偿之无难色抚庶弟嫁孤妹具有恩意山林之士知古学者必折节下之接后进虽少贱如敌己当权
门赫奕未尝有所附丽集议中书正言谠论多见容受家素贫归老后食指益众登门之士相望于道其束修羔雁之人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
弗恤也早岁与弟盘辟书舍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有道园学古录十卷游其门
见称许者莆田陈旅国学诸生若苏天爵王守诚辈终身不事他师皆当世称名卿者其交游尤厚者日范梈
虞盘
范梈
虞盘
盘字仲常延佑五年第进士除湘乡州判官性癖古有巫至其州称神降告人曰某方火即火又告曰明曰某方火民以火告者盘皆赴救
自旦至夜告者数十寝食尽废县长吏以下皆迎雁至家厚礼之又曰将有大水且兵至州大家皆尽室逃盘得劫火卒一人讯之尽得巫党所
为坐捕盗司召巫至鞫之无敢施鞭棰者盘谓卒曰此将为大乱安有神乎急治之尽得党与数十人罗络内外果为变者同僚皆不敢出视俱
曰君自为之盘乃断巫并其党如法一时吏民始服秩满除嘉鱼县尹盘巳卒盘幼时尝读柳子厚非国语以为国语诚可非而柳子之说亦非
也着非非国语诗书春秋皆有论著而春秋乃其家学教尤善兄集接方外士必扣击其说尝以为圣人之教不明为学者无所底止苟于吾道
异端疑似之闲不能深知而欲窃究夫性命之原死生之故其不折而归之者寡矣盘不然闻诸僧在坐辄去其为人方正虽集亦严惮之
范梈
范梈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家贫早孤母熊氏教之梈天资颖异躭诗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年三十六始游京师中丞董士选延之家
塾以朝臣荐为翰林院编修官秩满御史台擢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巡厯遐僻不惮风波瘴疠所至兴学教民雪理冤滞甚众迁福建闽海
道知事闽俗素污文绣局取良家子为绣工无别尤甚梈作歌诗一篇述其弊廉访使取以上闻得罢遣未几移疾归故里天历三年卒梈持身
廉正居官不可干以私疏食饮水泊如也吴澄以道学自任少许可尝曰若亨父可谓特立独行之士矣为文志其墓以东汉诸君子拟之 【
按清江县志云梈有燕然东方海南豫章侯官江夏百丈等稿总十二卷为时所重人称文白先生本传未载谨附识】
△揭傒斯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刻苦昼夜不少懈大德闲稍出游湘汉湖南帅赵淇雅号知人一见奇之
曰他日翰苑名流也程巨夫卢奉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延佑初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天臣列传叹
曰是方可名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教勋戚大
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多所咨访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闲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
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 【按赵汸东山集云时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尝侍从讨论法书名画傒斯亦在列眷稍疏因潜着一书
曰奎章政要以进谨附识】 预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阅之顾谓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特授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元统初累迁
集贤学士奉命祀北岳济渎南镇便道西归寻除奎章阁供奉学士改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经筵无专官多宰执大臣兼领微辞奥义必
属傒斯订定而后进其言往往寓献替之诚务以裨益治道至正三年年七十致仕去行至漷南召还撰明宗神御殿碑文既成复求去帝命丞
相托克托及执政大臣慰留之对曰使揭傒斯有一得之献诸公用其言而天下蒙其利虽死于此无恨不则何益之有丞相因问方今致治何
先傒斯曰储材为先养之于位望未隆之时而用之于周厯庶务之后则无失材废事之患矣诏修金辽宋三吏充总裁官丞相问修史以何为
本曰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且与僚属言欲求
作史之法须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虽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然何以示惩劝由是毅然以笔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贤否一律以是非之公
至物论之不齐必反复辩论求归于至当而后止四年辽史成有旨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卒追封豫
章郡公谥文安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暨有禄入衣食稍踰于前辄愀然曰吾亲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
于兄弟终始无闲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为文叙事严整语简而当
时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为荣云
△黄溍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母童氏娠潜二十四月而始生潜生而俊异比成童授以书诗不一月成诵迨长以文名四方 【按邓元锡函
史云性笃孝母殁营冢域有虎乳驯狎之异本传不载附志于此】 延佑二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县地濒盐场亭户恃其不统于有司肆
毒害民编户隶漕司及财赋府者横暴尤甚溍皆痛绳以法吏以利害白弗顾也至顺初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转国子博士视弟子如朋交未始
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时欲增设礼殿配位四配位合东坐西向学官或议分置于左右同列不敢争溍独面折之事乃止出为江浙等处儒学
提举年六十七亟请纳禄归俄除翰林直学士兼经筵官执经进讲者三十有二升侍讲学士累辛乞休不俟报竟去帝遣使追还复为前官久
之始得谢南归优游田里闲凡七年卒追封江夏郡公谥文献潜天资介特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月俸弗给每鬻产以佐其费及升朝挺立无
所附足不登巨公势人之门世称其清风高节然刚中少容触物或弦急霆震若未易涯涘一旋踵闲煦如阳春其学博极羣书而约之于至精
剖经史析疑义柔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所著有日损斋藁二十三卷义乌志七卷笔记
一卷同郡柳贯吴莱皆浦阳人
柳贯
吴莱
柳贯
贯字道传尝受性理之学于兰溪金履祥自幼至老好学不倦凡六经百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靡不通究作文沈郁春容涵肆演迤人多
传诵始用察举为江山教谕仕至翰林待制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所著书有文集四十卷字系二卷近思录广
辑三卷金石竹帛遗文十卷
吴莱
莱字立夫 【按宋濂撰墓碑云初名曰来同郡方凤一见奇之曰此邦家材也取南山有台诗中语更今名】 集贤大学士直方之子辈
行稍后于贯溍天资绝人七岁能属文凡书一经目即成诵尝往族父家日易汉书一帙以去族父叩之莱琅然背诵不遗一字三易他编皆如
之延佑七年以春秋举上礼部不利退居深褭山中益穷诸书奥旨着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古职方录八卷孟子
弟子列传二卷楚汉正声二卷乐府类编一百卷唐律删要三十卷文集六十卷生平喜论文尝云作文如用兵兵法有正有奇正是法度要部
伍分明奇是不为法度所缚千变万化坐作进退击刺一时俱起及其欲止什伍各还其队闻者服之柳贯素慎许与每称莱为绝世才黄溍晚
年谓人曰莱之文崭绝雄深类秦汉闲人作吾操觚一世安敢及之其为前辈所推许如此以御史荐调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门人私谥曰渊
颖先生
△张起岩
张起岩字梦臣济南人父范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起岩幼从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教谕中延佑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
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监承累迁监察御史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都尔苏疾其推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
欲寘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
路维持治体陛下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邪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厯拜太子右赞善转礼部尚
书文宗亲郊起岩充大礼使导帝陟降步武有节帝嘉之命参议中书省事宁宗崩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无实法司谓唐律告
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
可用丞相不应起岩即摄衣起丞相以为忤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厯转燕南廉访使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请
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堤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寻擢翰林学士承旨知经筵事右丞相伯奇里克布哈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
入相讽词臣言台章非是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拜御史中丞论事剀切无顾忌与上官多不合会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
官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学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上疏乞归后四年
卒谥文穆起岩美髯方颐眉目清扬望而知为雅量君子及其临政决议意所背向屹若泰山不可回夺庙堂惮之安南修贡其陪臣致其世子
之辞必候起岩起岩性孝友少处穷约下帷教授躬致米百里外以养父母抚弟如石教之宦学无不备至举亲族弗克葬者二十余丧且买田
以给其祭凡获俸赐必与故人宾客共之卒之日廪无余粟家无余财善篆隶所著华峯漫藁华峯类藁金陵集各若千卷藏于家子琳琛
△欧阳元
欧阳元字原功其先家庐陵与文忠公修同所自出后迁潭州之浏阳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
张贯之学即知属文部使者行县元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异之稍长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帷数年人莫见
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源委尤为淹贯 【按元明善撰行状云虞集为国子助教其父汲教授潭州见元文学即手封一帙寄集
曰他日当与汝齐名本传未载谨附识】 登延佑二年进士授平江州同知调芜湖尹数决疑狱教化大行蝗不入境改武冈尹县控制溪洞蛮
獠杂居元至踰月赤水太清两洞聚相攻击元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獠人熟元台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事于县县官
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致发愤就死耳元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召为国子博士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天
历初军事旁午元日直仕廷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以及郊庙建后立储肆赦之文皆经撰述复条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明年初置
奎章阁学士院又置艺文监隶焉皆选清望官居之文宗亲署元为艺文少监命修经世大典元统初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
朝实录俄兼国子祭酒重纪至元五年拜翰林学士以足疾告归帝不允免其行朝贺礼至正改元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元极言无
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元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元不以口舌
争俟其呈藁援笔窜定之至论赞表奏皆元属笔五年超拜翰林学士承旨俄除福建廉访使行次浙西疾作甚乃上休致之请作南山隐居有
终焉之志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力辞不获奉敕定国律十四年汝颍盗起蔓延南北元献招捕之策千余言当事不能用十七年乞致仕以中原
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宣赴内府元久病不能行命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卒追封楚国公谥曰文元厯官四十余年
皆大制作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多出其手金缯上尊之赐几无虚岁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元文辞
以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闲咸知宝重羽翼斯文赞卫治具与有功焉有圭斋文集传于世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