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本章共 1.19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宋 【二十八】
○宋二十八
杨砺
宋湜
王嗣宗
李昌龄【纮】
赵安仁【君锡】 陈彭年
任中正【中师】 周起
程
琳
范雍【子奇坦】
赵祯
任布
高若讷
孙沔
杨砺
宋湜
王嗣宗
李昌龄
赵安仁
陈彭年
任中正
周起
程琳
范雍
赵祯
任布
高若讷
孙沔
△杨砺
杨砺字汝砺京兆鄠人父仁俪仕蜀为丹棱令蜀平补渭南主簿迁永和令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
意亲旧劝之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诏试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
职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以善政闻真宗在襄邸砺为记室参军真宗尹开封砺为推官尝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后知其
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储宫建兼右谕德及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
部侍郎枢密副使二年卒年六十九帝轸悼之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舆不能进步至其
第嗟悯久之赠兵部尚书子峤至祠部郎中峄至太常博士峭至太子中舍少子嵎至道初与张庶凝刊校真宗储邸书籍即位赐进士出身直
史馆至祠部郎中
△宋湜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父温故仕晋为左补阙从父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
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见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 【隆平集作太平兴国二年】
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加户部员外
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淳化二年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
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台通进封驳司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判昭文史馆事
加兵部郎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咸平元年改给事中充枢密副使帝幸大名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以疾掖
出帝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于道年五十一赠吏部侍郎以子纶为大
祝纯为奉礼郎帝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喜引重后进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
△王嗣宗
王嗣宗子希阮汾州人父梦证成州军事判官嗣宗少力学自奋游京师以文谒王佑颇见优待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补秦州司寇参军
太宗征河东嗣宗陈边事召赴行在迁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改右赞善大夫徙河州帝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嗣宗械送京师因奏曰陛下不委
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 取帝怒遣使械嗣宗下吏削职会赦复官寻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并河东西植树万株以固堤防入为
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充河北转运副使时边境用兵崔翰为大将嗣宗每以苦言激其展效太宗将议亲征嗣宗上疏言契丹必不至之状
甚见嘉纳改左司谏厯京西转运使又移河北贝州骁捷卒五十余人谋窃发嗣宗率吏悉擒之迁虞部郎中至道初移河东转运使知耀州又
知同州加比部郎中淮南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闲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邀福嗣宗彻其庙自是民风稍变初漕运
经泗州浮桥舟多覆坏嗣宗徙置城隅遂获安济咸平三年以漕运称职就拜太常少卿踰年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尝与度
支使梁鼎户部使梁颢同对言曰国家经费甚繁赋入渐少加以冗食者众尤为耗蠹所宜裁节事有可省者愿条列以闻从之明年将郊祀嗣
宗因条上应奉诸物以及工作凡减杂物十万六千省工九万九千会罢三部使改左谏议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
代部署州境有卧龙王庙每穷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转运使郑文宝上其政绩有诏褒美先是西边市马以给北
边战士有瘠弱者即送阙下暑月道远多死嗣宗建议以汾州地凉接楼烦诸监美水草请就牧放从之诏拜御史中丞加兼工部侍郎权判吏
部铨嗣宗刚果率易无所畏惮每进见极谈时事深诋参知政事冯拯之短遂结宰相王旦弟旭使达意于旦以为助旦疾之因力庇拯嗣宗大
怒会愆雨请对因于帝前毁旦帝召旦等诘之嗣宗理屈复以他辞侵旦旦不与抗乃已将祀汾阴以永兴重地思得大臣才兼文武者镇之因
谓宰相曰嗣宗尝自言知武事可授廉车以当此任宜召问之嗣宗愿奉诏即拜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真宗作诗赐之时种放得告归山嗣
宗逆于传舍礼之甚厚放既醉稍倨嗣宗怒以语讥放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初嗣宗试讲武殿搏赵昌言帽擢首科故放及之嗣
宗愧恨因疏言所部兼并之家侵渔众民凌暴孤寡凡十余族而放为之首愿徙放嵩山疏词极于诟辱至目放为魑魅帝方厚待放令徙居嵩
阳避之四年邠寍陈兴擅释劫盗徙知邠州兼邠寍环庆路都部署城东有灵应公庙旁有山穴羣狐处焉妖巫挟之为人祸福民甚信前此长
吏皆先谒庙然后视事嗣宗熏其穴得数十狐尽杀之淫祀遂息徙知镇州发边肃奸赃肃坐贬嗣宗尝言徙种放掘邠狐按边肃为去三害居
二岁召还授枢密副使检校太保时寇准为枢密使嗣宗与之不协累表解职授检校太傅求罢除大同军节度知许州嗣宗尝游是州别墅在
焉时人以为荣移知河南府天禧初改感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再表请老且求入觐遣使召还改静难军节度既至阙下病足不能朝谒乃求再
知许州不复议休退寇准为相素恶之特命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致仕 【按宋史宰辅表载王嗣宗以天平军节度使致仕】 五年卒
年七十八赠侍中谥曰景庄录其子二人官嗣宗事三朝最为宿旧所至以严明御下尤傲很务以丑言凌挫羣类为中丞日常忿宋白郭贽邢
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遣亲属讽激之及嗣宗晚岁疾甚犹享厚禄徘徊不去尝谓人曰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议众皆嗤之子
尧臣内殿承制唐臣太子中舍
△李昌龄
李昌龄字天锡宋州楚邱人父运太常卿昌龄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合州累擢右拾遗直史馆丁内艰起为淮南转运
使转户部员外郎知广州广有海舶之饶昌龄不能以廉自守淳化二年代还其父尝典许州有第在城中昌龄包苴财物悉留贮焉其至京城
但药物药器而已会有言其贪者太宗以为诬擢礼部郎中逾月为枢密直学士是秋初置审刑院于禁中凡狱具上奏先申审刑院印付大理
刑部断覆以闻又下审刑中覆裁决以付中书当者行之否则宰相闻以论决命昌龄知院事又权判吏部流内铨进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改
度支使拜御史中丞下诏御史台合行故事并条奏以闻狱无大小自中丞以下皆亲临鞫问不得专责所司李继隆受命河朔征讨不赴台辞
昌龄纠之遣吏追还罚奉又劾陕西转运使郑文宝生事边境筑城沙碛轻变禁法文宝坐贬湖外至道二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昌龄居位颇巽
愞无所建明真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坐交结王继恩贬忠武军节度行军司马咸平二年起为殿中少监会诏羣臣言边事昌龄求面陈事机不
报王均之乱命知梓州改河阳又改光州就改光禄卿疾不能治事转运使以闻命守本官分司西京寻请致仕帝曰昌龄素无清誉乃授秘书
监遂其请大中祥符元年卒年七十二录子虞卿试将作监主簿昌龄兄昌图弟昌言从子纮
李纮
李纮
纮字仲纲父克明仕至提点广东刑狱纮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地产黄金民输以代赋后金竭责其赋如故纮奏罢之厯知
于潜剡县治有惠爱御史知杂吕夷简荐之改著作佐郎知灵池县刘筠蔡齐举为御史台推直官拜监察御史时召成都府乐工许朝天等补
教坊纮言陛下即位尚未能显岩穴之士而首召伶人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朝天等遂罢归迁殿中侍御史合门使王遵度领皇城遣卒刺事
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命纮复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曹州兵马都监判三司开拆司辅郡旱流星坠西南有声僧
禳于文德殿纮奏曰文德殿布政会朝之正位每灾异辄聚缁黄赞呗其间何以示中外改盐铁判官厯梓州陕西河北路转运使迁侍御史建
言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举种世衡等数人及奏罢贡余物遗近臣积官进
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卒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子师中至天章阁待制
△赵安仁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父孚字大信周显德初举进士调补开封尉太祖干德中为浦江令父丧服阕摄永宁令会亲征太原部送本
邑粮馈民怀其惠列状以闻即真授其任擢宗正丞俄坐事连逮抵罪语见赵普传太宗即位起为国子监丞知袁州还知开封府司录参军事
受诏与殿中侍御史柴成务等行视黄河分南北岸按行复遥堤以纾湍决孚言治遥堤不如分水势于是建议于澶滑二州立分水之制时决
河未平重惜民力事遂寝朝廷议行封禅孚上封禅颂召拜秘书丞受诏鞫开封狱得其非辜者即日授推官迁监察御史出知舒州改殿中侍
御史雍熙中诏询文武御戎之策孚奏日者北边未宾全燕犹梗再兴军旅将复土疆臣窃计屯戍边陲故非获已暴露原野岂是愿为欲望朝
廷通达国信谕以祸福示以恩威议定边疆永息征战帝嘉之雍熙中廷策贡士而安仁预为考会赐金紫因顾安仁问孚年几安仁曰臣父年
六十二帝曰孚名士也亟召对亦赐金紫明年卒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
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授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
太常丞真宗即位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帝出师大名安仁疏言急务者三大要者五急务三者一激励戎臣举劝惩之典二振救边民行
优恤之惠三车驾还京重神武之威大要五者一选将略二持兵势三求军谋四修军政五爱民力咸平三年同知贡举未几知制诰继判尚书
刑部兼制置羣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初孚极陈和好之利至是安仁从幸澶
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契丹使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北使姚东之至又命安仁接伴东之颇
矜兵强战胜安仁曰老氏云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巳而用之胜而不美胜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
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契丹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它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
论翕然称其得体帝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二年又与晁迥等同知贡举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拜工部侍郎进秩刑部五年
以兵部侍郎仍兼修史八年知贡举三典春闱择士平允是故独无讥诮帝再赐诗嘉之国史成进尚书右丞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
一赠吏部尚书谥文定以其子温瑜为大理寺丞至国子博士良规为奉礼郎承裕为正字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节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
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善训诸子各授一经嗜读书所得禄赐多以购书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良规赐进士及第后仕至
尚书工部侍郎知濠州卒子君锡 【按宋史此下有安仁子良规附传无事迹足录今从删】
赵君锡
赵君锡
君锡字无愧性至孝母亡事父良规不违左右夜则寝于旁凡如内则所载者无不亲之及登进士第以亲故不愿仕良规每出必扶掖上
下至杂立仆御中尝从遏文彦博彦博异其容止问而知之语诸子令视以为法良规没调知武强县累迁宗正丞时增诸宗院讲书教授官而
逐院自备缗钱为月馈贫者或不能以时致君锡言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今教育宗室不宜令自行束修诏悉从官给厯开封府
推官元佑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邦费宽民力进刑部
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上疏劝帝亲讲学广谘问为躬政之渐君锡素有志行后随人低昂无大建明初苏轼出知杭州君锡极论其贤
及贾易劾轼题诗怨谤即继言轼负恩怀逆无礼先帝愿亟正其罪宣仁后览之不悦曰君锡全无执守以吏部侍郎天章阁侍制知郑陈澶三
州河南府徙应天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
△陈彭年
陈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父省躬为鹿邑令彭年幼好学母惟一子爱之禁其夜读书彭年篝灯密室不令母知年十三着皇纲论万余
言为江左名辈所赏尝师事徐铉为文太平兴国中举进士在场屋间颇有隽名然佻薄好嘲咏频为宋白所黜雍熙二年调江陵府司理参军
换江陵主簿厯澧怀二州推官在怀深为知州乔惟岳倚任御史中丞王化基荐其才改卫尉寺丞迁秘书郎为大理寺详断官坐事出监湖州
盐税寻又停官彭年素贫窭居丧免职赖仆人佣贩以济真宗即位复为秘书郎乔惟岳刺史海州及知苏寿二州并表彭年通判州事咸平三
年屡上疏言事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知阆州未行改金州上疏言五事一曰置谏官二曰择法吏三曰简格令四曰省冗员五曰行公举会召
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朱昂以彭年闻召之辞以贫乏请终秩景德初代还直秘阁杜镐刁衍荐其该博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又代潘慎修
起居注献大宝箴顷之预修册府元龟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先是诏谏官御史举职言事惟彭年与侍御史贾翱数有章奏建白弹射帝令
中书置籍记之加刑部员外郎与晁迥同知贡举请令有司详定考试条式帝因命彭年与戚纶参定多革旧制专务防闲其所取者不复拣择
文行止较一日之艺虽杜绝请托然寘甲等者或非宿学之士大中祥符元年议建封禅彭年预详定仪注上言辨正包茅之用礼成进秩工部
郎中加集贤殿修撰厯迁龙图阁直学士进右谏议大夫兼秘书监诏就赐食厅编次太宗御集赐勋上柱国尝因奏对帝言儒术污隆实关国
家隆替太祖太宗丕变弊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实二后垂裕之所致也又言君之难由乎听受臣之不易在
乎忠直君以宽大接下臣以诚明奉上君臣之心皆归于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孰谓难哉彭年曰陛下圣言精诣足使天下知训伏愿躬演睿
思着之篇翰帝为制崇儒术为君难为臣不易二论彭年请示辅臣刻石国子监六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彭年尝谒王
旦旦辞不见翌日见向敏中敏中以彭年所上文字示旦旦瞑目不览曰是不过兴建符瑞图进取耳帝奉祀亳州太清宫丁谓为经度制置使
以彭年副之又与谓同知礼仪院礼成加给事中又为天书同刻玉副使国史成迁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判礼仪院充会灵观
使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又为参详仪制奉宝册使进兵部侍郎以疾表求罢奉不许卒年五十七赠右仆射谥曰文僖录子佺期大理寺
丞孙彦先太常寺奉礼郎彭年性敏给博闻强记贵至通显奉养无异贫约所得奉赐惟市书籍大中祥符间附王钦若丁谓朝廷典礼无不参
预其仪制沿革刑名之学皆所详练虽前世所未有必推引依据以成就之时政大小日有谘访应答该辩一无凝滞皆与帝意合故眷遇特厚
云
△任中正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官右拾遗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厯大理评事通判邵州改濮州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
著作佐郎判大名府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绯衣之长者赐之至部岁大稔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发
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擢监察御史两浙
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擢枢密直学士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知审刑院出知并州迁给事中权知开封
府大中祥符九年拜尚书工部侍郎枢密副使马知节知枢密院改同知院事明年曹利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再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
为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迁工部尚书及即位拜兵部尚书中正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中正
中师皆坐贬顷之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
任中师
任中师
中师字祖圣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平陆县以张知白荐遂为右正言中正贬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未几通判应天府
曹利用辟为羣牧判官徙知滑州入为开封府判官累迁尚书度支郎中直史馆知澶州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视事之明日吏白故事
当谒诸祠庙而廨有淫祠中师遽命撤去之兼市舶使市舶置使自此始代还为右谏议大夫判尚书刑部加集贤院学士再知澶州未行进龙
图阁直学士知并州许便宜从事厯改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先是转运使韩渎急于笼利自薪刍蔬果之属皆有算而中师尽奏蠲之康定中任
布守河阳数上书论事帝欲用之吕夷简荐中师才不在任布下遂并召为枢密副使 【按任布本传及宋史宰辅表俱作召为枢密副使后
罢知河阳此云任布守河阳数上书论事遂并召为枢密副使以守河阳在召为枢密前误】 明年建北京令中师领修建进给事中宣抚河东
不行求补郡以尚书礼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永兴军求内徙得知陈州踰年上书言臣老矣家本曹人愿得守曹遂又改知曹州改户部侍郎
明年请老拜太子少傅致仕进太子少师卒赠太子太傅谥安惠中师性乐易平居自奉甚俭约晚号大块翁
△周起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年十二诣京师讼父冤父
乃得复故官起举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齐州擢著作佐郎直史馆累迁户部度支判官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
官真宗东封还近臣多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进金部员外郎判集贤院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
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厯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礼部侍
郎为枢密副使起素善寇准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 【安宋史宰辅表天禧四年九月乙未周起自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以户部侍郎知
青州王安石撰起神道碑亦作户部侍郎】 知青州又降太常少卿厯知应天府丁谓既贬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汝州卒赠礼
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子延荷以孝友闻官殿中丞延隽颇雅厚官太常少卿
△程琳
程琳字天球永寍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寍军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天禧中召试直集贤院仁宗即位改太常博士权三
司户部判官契丹使至琳为馆伴使契丹使言先皇帝尝通使承天太后独无使何也琳曰南北兄弟也先皇帝视承天犹从母故无嫌今皇太
后乃嫂也礼不通问使者语屈时修真宗实录而大中祥符以来起居注阙琳追述上之遂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权三司使范雍
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契丹遣萧蕴杜防来蕴出
坐位图示琳曰中国使者坐殿上高位今我位乃下请升之琳曰此真宗所定不可易也防曰大国之卿可当小国之君琳曰南北虽两朝安有
大小卿尝坐我殿上我顾小国也防无以对宰相将许芝琳曰许其小必启其大乃止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岁饥上疏请罢诸土木营
造蠲被灾郡县租赋改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货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巳犯同太后嘿然卒论如法外戚吴氏离其夫
而挈其女归夫诉于府琳命还女吴氏言已纳宫中琳请于帝曰臣恐天下人有窃议陛下夺人妻女者帝亟命出之笞而归其妻迁工部侍郎
龙图阁学士复为御史中丞不拜寻以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复为开封府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
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并其名合为一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句校可也后有
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夺 【按欧阳修撰琳神道碑载此事较为明晰今据参辑】 再迁吏部侍郎景佑四年遂参
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
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议者欲重贿嘉勒斯赉使讨贼因以其地与之琳曰使嘉勒斯赉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
不相合中国利也故枢密副使张逊曾孙偕才七岁宗室女生也贫不自给乳媪擅出券鬻其第琳欲得使开封府吏密谕媪偕幼得御宝许鬻
乃售乳媪以宗室女故入宫见章惠太后既得御宝琳乃市取之又令吏市材水买妇女巳而吏以赃败御史按劾得状降光禄卿知颍州顷之
为户部侍郎寻复吏部知天雄军又以左丞为资政殿学士及建天雄军为北京内侍皇甫继明方用事主营宫室欲侈大以要赏琳以为方事
边陲又事土木以困民不可既而继明数有论奏帝遣御史鱼周询按视遂罢继明命琳独主之迁工部尚书加大学士河北安抚使改武昌军
节度使知永兴军陕西安抚使以宣徽北院使判延州仍为陕西安抚使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
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机尝获戎首不杀戒遣之夏人亦相告勿捕汉民久
之夏人以五百户驱牛羊叩边请降且言契丹兵至衙头国中乱愿自归琳曰彼诈也契丹至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间闻夏人方捕
叛者此其是耶不然诱我耶拒不受巳而贼果以骑三万临境上以捕降者为辞琳谍知之闭壁倒旗戒诸将勿动贼疑有备遂引去拜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值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德之厯镇武胜
镇安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琳敏厉深严长于政事辨议一出不肯下人然性啬于财而厚自奉养章献
太后时尝上太后临朝图人以此薄之 【按宋史此下有姜遵传无事迹足录今从删】
△范雍
范雍字伯纯其先太原人后家河南中进士第为浴阳县主簿累迁尚书工部郎中为龙图阁待制 【按范镇撰雍神道碑作天章阁待
制】 陕西都转运使还提举诸司库务句当三班院环原州属羌扰边以雍为安抚使建言属羌因罪罚羊者旧输钱而比年责使出羊羌人颇
以为患请输钱如旧罪轻者以汉法赎金从之迁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雍在京东时平滑州水患以劳加龙图阁直学士天圣六年拜枢密副
使丁母忧起复迁给事中玉清昭应宫灾惟一二小殿存章献太后有再葺之意雍抗言曰不若悉燔之也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为灰烬非
出人意如又将葺之则民不堪命非所以畏天戒也时王曾亦谏阻乃止迁尚书礼部侍郎太后崩罢为户部侍郎知陕州改永兴军是岁饥疫
关中为甚雍为振恤以疾请近郡遂厯知河阳进吏部侍郎徙应天府又改河南府加资政殿学士陈安边六事 【按范仲淹撰雍墓志铭河
阳暇日念国家御戎之备率多弛废西羌狡很必有窥边之心恩不克威岂久安之势乃感激上言而得入觐陈安边六策据此则雍之陈安边
策在知河阳时非改知河南府后事也与宋史本传互异】 又请于天雄军聚甲兵以备河北于永兴军河中府益募土兵以备陕西即泾原环
庆有警河中得以援之既而元昊反拜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元昊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一日引兵数万破金明砦乘胜至城下会
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守城者纔数百人雍召刘平于庆州帅师来援合元孙兵与贼战三川口大败皆为贼所执雍闭门坚守会夜大雪贼解
去城得不陷左迁户部侍郎知安州寻复吏部侍郎知河中府改知永兴军迁尚书左丞加资政殿大学士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
雍匿诏而趣成之明年贼犯定州邠岐之闲皆恐惟永兴人心帖然复徙河南府迁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师谥忠献雍为治尚恕好谋而少成
颇知人喜荐士位多至公卿者狄青为小校时坐法当斩雍贷之后果以功名显云子宗杰厯陕西转运使先雍卒宗杰子子奇
范子奇
范坦
范子奇
子奇字中济以祖雍荫签书并州判官厯迁湖南转运副使建言梅山蛮恃险为边患宜拓取之后章惇开五溪议由此起入判将作监使
于辽导者改路回远子奇谓曰此去云中有直道旬日可至何为出此导者又欲沮子奇下马馆门外子奇曰异时于中门下马今何以辄易导
者计屈厯河东陕西河北京东四路转运使工部左司二郎中加直龙图阁使河北诸郡犹榷盐奏罢之元佑初为司农卿厯知河阳召权户部
侍郎删酒户苛禁及奴婢告主给赏法未几出知庆州广储蓄缮城栅严守备羁黠羌推诚待下人乐为用入为吏部侍郎以待制致仕卒年六
十三子坦
范坦
坦字伯履以父任为开封府推官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改左司员外郎押伴夏国使应对合旨赐进士第权起居舍人使辽复命具语录
以献徽宗览而善之付鸿胪令后奉使者视为式迁殿中监知开封府再命使辽时兴边议非时遣使以观衅坦以不宜始祸辞其行帝怒责舒
州团练副使稍复集贤殿修撰知江宁府洪扬二州召为户部侍郎论当十及夹锡钱之弊以便亲请外知河阳入辞帝曰夹锡钱之害甚于当
十宜速正之为一道率坦至即奏罢之政和初复为户部遂改当十钱为当三罢淮盐入东北鬻诸州公田以实常平又疏言户部岁入有限用
则无穷今节度使八十员留后至刺史数千员自非军功得之宜减其半奉及他工技末作一切裁损时以为当时张商英为相坦多与之合及
商英去位言者论坦助为匮竭之说以摇众听又言坦建议鬻田改常平法废元符令及罢夹锡钱之罪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韶州以赦复徽
猷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赵祯
赵祯字表微其先单父人后徙宣城为人诚实宽厚少好学擢进士第厯平定军判官累迁殿中侍御史益州路转运使数言部中事以平
允称迁工部郎中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三司盐铁副使擢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益州坐市锦不如数降知同州徙凤翔京兆府三迁工
部侍郎复纠察在京刑狱司枢密直学士知并州代还迁刑部侍郎天圣八年迁枢密副使迁吏部侍郎时权出宫掖祯厚给刘美人家婢以故
致位政府命未出人驰告祯祯问曰东头西头葢意在中书也闻者皆以为笑章献太后崩罢为尚书左丞知河中府迁礼部尚书以太子少傅
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僖质
△任布
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后唐宰相圜四世孙也力学家贫尝从人借书以读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辄刺问契丹中事上疏请饬边备仍奏
河北利害后契丹至澶州真宗识其名特改大理寺丞知安阳县通判嘉州厯判大名府领湖南路提点刑狱入权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句院
京城东南有泉涌出为筑祥源观男女徒跣奔走瞻拜布论之曰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遂忤宰相意又与徐奭麻温共试开封府进士而奭
潜发封卷视之降监邓州税徙知宿州时越州守阙寇准曰越州有职分田岁入且厚今争者颇重非廉士莫可予乃徙越州及准贬布亦徙建
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丁谓既逐稍用为白波发运使岁余判三司开拆司出为梓州路转运使富顺监盐井岁久卤薄而课存主者至破产
或鬻子孙不能偿布奏除之迁祠部郎中擢江淮制置发运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召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
丹还累拜右谏议大夫知真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契丹西夏方窥伺中国备未可弛也又筑甬道属滹沱河跨绝泥潦徙知滑州改天雄军
迁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知许州进龙图阁直学士厯知河南府未至召为枢密副使布纯约自守及秉政无所建明子逊尝上书诋大臣及布皆
为不才御史鱼周询因疏奏布不才其子能知之乃以尚书工部侍郎罢知河阳议者以周询引逊语逐其父为不知体复改蔡州授太子少保
致仕进少傅皇佑间赐一子进士出身迁少师卒赠太子太傅谥恭惠子达性亦恬达厯官为司封郎中
△高若讷
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县有职分田而牛与
种皆假于民若讷独废不耕人以为清入为监察御史里行厯迁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
乃移书责若讷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差耻事若讷忿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遂为时论所薄未几加
直史馆以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不可予以大州诏寝其命
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大庆殿非行礼不御非法服不坐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阎文应为入内都知若讷言其肆横不法请出
之乃出文应为相州兵马钤辖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纔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擢天章阁待制累迁右谏议大
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帝前明年春旱帝询所以然若讷曰阴阳不和责在宰相遂引洪范以为大臣不肃则
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踰月未下或议招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且启乱阶议
乃定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拜枢密使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以为不可皇佑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
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丞同羣牧制置使判尚书都省止命舍人草词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尤喜申韩管子之书皇佑中诏累
黍定尺以制锺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见施用
△孙沔
孙沔字符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后以秘书丞为监察御史里行景佑元年礼院奏用
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同安县尉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言若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就
道后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移通判潭州知处州迁监察御史又知楚州所在皆着能迹召为左正言论事益有直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
提举两浙刑狱遂以起居舍人厯陕西转运使时宰相吕夷简求罢帝优诏弗许沔上书言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召还
秉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默默而去无一言启沃帝心别白贤不肖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
者喜其謇切未几以天章阁待制为都转运使又迁礼部郎中厯环庆路都总管安抚经略使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言乘
危伐丧非中国体厯知陕州河东都转运又移知庆州聚战亡遗骸葬祭之军中感泣凡三知庆州边人服其能厯迁龙图阁直学士又迁枢密
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求知明州会京东多盗乃知徐州沔明购赏严诛罚盗遂止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
见帝以秦州事勉之对曰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臣闻智高掠邕广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岭南以败闻帝谕执政
曰诚如沔所料宰相庞籍奏遣沔行遂以为湖南江西路安抚使以便宜从事加广南东西路安抚使沔请益发骑兵 【按宋史仁宗本纪皇
佑四年八月命孙沔为湖南江西路安抚使沔请益发骑兵行至鼎州始有加广南安抚之命与本传载广南安抚在益发骑兵之前互异】 且
增选偏裨二十八人求武库精甲五千以备贼参知政事梁适诋其张皇沔曰前日惟亡备故至此今指期灭贼非可以徼幸胜乃欲示镇静耶
夫实备不至而貌为镇静危亡之道也居二日促行才与兵七百沔忧贼渡岭而北乃檄湖南北曰大兵且至其缮治营垒多具宴犒贼疑不敢
北寇寻加广南东西路安抚使会遣狄青为宣抚使沔副青宣抚贼平沔留治后事迁给事中及还知杭州至南京召为枢密副使张贵妃薨追
册为皇后命沔读册故事正后翰林学士读册沔既陈不可用宰相护葬且陛下若以臣沔读册则可以枢密副使读册则不可遂求罢职以资
政殿学士知杭州迁大学士徙知青州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按验得
实责寍国军节度副使后复光禄卿分司南京会恩除知濠州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迁户部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参知政事
欧阳修奏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着今虽七十精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使过遂起为资政殿学士知河中府又为
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厯徙延州道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威敏 【按宋史本传不载沔赠谥据东都事略补】 沔居官有材力性强直少所惮然
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初陕西用兵朝廷多假边帅倚以集事近臣出帅或骄恣越法及沔废后真定路安抚使吕溱相继得罪自此守帅之
权微矣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