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本章共 1.03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食货略 【四】
漕运
盐铁茶
榷酤
杂税
平准
平籴
○漕运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唐
唐懿宗咸通元年南蛮陷交趾征诸道兵赴岭南诏湖南水运自湘江至澪渠并江西水运以馈行营诸军泝运艰难军屯广州乏食润州
人陈磻石诣阙言海船至福建往来大船一只可致千石自福建不一月至广州得船数十艘便可得三五万石胜于江西湖南溯流运粮又引
刘裕海路进军破卢循故事乃以磻石为盐铁巡官往扬子县专督海运于是军不阙供宪宗元和十一年始置淮颍水运扬子等诸院其功比
汴运较省宝历二年盐铁使王播奏开扬州古七里港通旧官河以济运
△五代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吏部尚书李琪奏请敕下诸道合差百姓转般之数有能出力运官物到京者五百石以上白身授一资初任州县官
有官者依资次迁授欠选者便与放选千石以上至万石者不拘文武显加酬赏此亦转仓赡军之一术也敕租庸司下诸州有应募者闻奏施
行明宗长兴四年三司使奏洛河水运至洛口至京往来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今洛岸至仓门稍远牙官转运维艰欲于
洛河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从之周世宗显德二年上谓侍臣曰转输之物向来皆给斗耗自汉以来不与支破仓廪所纳新物尚
有破耗况水路所般岂无损失今后每石宜与耗一斗四年诏疏下汴水一派北至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檝皆至京师六年
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京东疏汴导汴水至蔡水以通陈颍之漕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河 【按通鉴作五丈渠今依宋
史及通考作五丈河】 以通青郓之漕
△宋
宋初东京之制受四方之运者谓之转般仓曰永丰通济万盈广衍延丰顺成济远富国皆受江淮所运谓之东河亦谓之里河曰永济永
富受怀孟等州所运谓之西河曰广济第一受颍寿等州所运谓之南河亦谓之外河曰广积广储受曹濮等州所运谓之北河受京畿之租者
谓之税仓曰广济受京东诸县广积第一左右骐骥天驷监凡三仓受京北诸县左天厩坊仓受京西诸县大盈右天厩二仓受京南诸县其漕
运所会则有转般仓太宗端拱元年徐休复上言京师内外凡大小二十五仓官吏四百二人计每岁所给不下四百万石望自今米麦菽各以
一百万石为一界每界命常参官供率官殿直各一人专知副知各二人凡七人共掌之诏可然四河所运之粟未有定制太平兴国六年汴河
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渠十二万石非水旱大蠲民租未
尝不及其数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自是京城积粟盈溢真宗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凡水运自淮南江南荆湖南北路所运粟
于扬真楚泗州四处置仓以受其输既而分调舟船泝流而至京师发运使领之陕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沿流由汴河而至亦置发运使领
之陈颍许蔡光寿等六州之粟帛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东十七州之粟帛由广济河而至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凡三水皆通漕运河北卫州
东北由御河达干寍军仁宗嘉佑中诏减漕船三百艘 【按苏轼文集轼知扬州时上言嘉佑以后漕运米数渐减纲运之船多揽载货物漕
运之弊愈多故米数远不及宋初云】 熙寍七年诏委官疏浚广济河增置漕舟依旧运京东米上供十年提举汴河堤岸司言京东地富谷粟
可以漕运但以河水浅涩不能通舟近修京东河岸开斗门通广济河为利甚大今请通津门里汴河岸东城里三十步内开河一道及置斗门
上安水磨下通广济河应接行运从之徽宗政和元年张根为江西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以给中都江南州郡僻远官吏难于督趣根常
存三十万石于本司为转输之本以宽诸郡时甚称之高宗建炎初诏诸路纲米以三分之一输行在所余赴京师二年诏二广湖南北江东西
路纲运赴江寍府福建两浙赴平江府京畿淮南京东西河北陕西及川纲并赴行在又诏二广湖南北纲运如经由两浙亦许赴平江送纳福
建纲运经由江东西亦许赴江寍府送纳绍兴初因地之宜以两浙粟专供行在以江东之粟饷淮东以江西之粟饷淮西荆湖之粟饷鄂岳荆
南量所运之数责漕臣将输归其余于行在 【按吴曾能改斋漫录曰本朝岁漕米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分之一盖天下漕米多取于东南
而东南之米多取于江西也】 辽圣宗太平时燕大饥户部副使王嘉献计造船使民谙海事者漕粟以振燕民
△金
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凡诸路濒河之城则置仓以贮世宗之世言者请开卢
沟金口以通漕运役众数年竟无成功其后但以车挽其制春运以冰消行暑雨毕秋运以八月行冰凝毕时刘玑为同知漕运使事奏漕户顾
直太高虚糜官物宜裁损以省官钱上是其言章宗明昌三年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近海之地自
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置仓贮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以相济制曰可六年以北边粮运括羣牧駞因以金银杂彩备赏
劳宣宗元光元年造船运粮由大庆关以抵湖城
△元
元世祖中统四年诏北京运米五千石赴开平其车牛之用并从官给至元十三年遣泸州屯军转漕重庆然自丞相巴延献海运之言江
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至于京师盖巴延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至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至淮
由黄河逆水至平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后又开济州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利津河至海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
运至临清入御河至元十九年巴延请于朝廷命上海总管罗璧朱清张瑄等遣平底海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余石从海道至京师然创行
海洋沿山求屿风信失时明年始至直沽又立京畿江淮漕运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纲运又立万户府二分新河军士水手及船于扬州平滦
两处运粮命三省造船二千艘于济州河运粮犹未专于海道也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万户府二总为四府至二十五年内
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接运海道粮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张瑄之请并四府为都漕运万户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二
十九年用朱清等言复开海道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云
△明
明漕运之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太祖洪武元年北伐命浙江江西及抚州九府运粮三百万石
于汴梁已而大将军徐达令忻崞代坚台五州粮运大同其后海运饷北平辽东其西北边则浚开封漕河饷陕西自陕西转饷寍夏河州其西
南令川贵纳米中盐以省远运于时各路皆得就近转输成祖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用淮船导淮至黄河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
宣宗宣德四年平江伯陈瑄及尚书黄福建议用支运法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于淮安仓苏松寍池庐安广德民运粮于徐州仓应天常镇
淮扬徐凤太滁和徐民运粮于临清仓令官军接运至京通二仓六年瑄言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多误农业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
军运载至北军民两便是兑运之始也宪宗成化七年乃有改兑之议应天巡抚滕昭令运军赴江南水次交兑重其加耗后数年帝乃命淮徐
临德四仓悉改水次交兑由是悉变为改兑而官军长运遂为定制明初命武臣督海运尝建漕运使寻罢成祖以后用御史又用侍郎都御史
催督郎中员外郎分理主事督兑其制不一景帝景泰二年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与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
二营相准其制总漕巡扬州经理瓜淮过闸总兵驻徐邳督过洪入闸同理漕参政管押赴京趱运则有御史郎中押运则有参政监兑理刑管
洪管厂管闸管泉监仓则有主事清江卫河有提举兑毕过淮过洪巡抚漕司河道各以职掌奏报又有把总留守皆专督运故理漕之官明代
最多云
○盐铁茶
盐
铁
茶
△盐
唐
五代
辽
金
元
明
唐
唐自宣宗即位盐法益密粜盐少私盗多者谪观察判官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宏正以两池盐法敝遣巡院官司空舆更立新法其课加倍
后户部侍郎棐休为盐铁使上盐法八事其法皆施行两池榷课大增至后兵遍天下诸镇擅利两池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所有岁贡盐三千
车中官田令孜募新军五十四都餫转不足倡议两池复归盐铁使而重荣究不奉诏
五代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敕魏府每年所征随丝盐钱每两量与减放明宗天成元年敕诸州府百姓合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晋高祖天福元
年敕洛京管内食盐每斗量为减价周太祖广顺二年敕青白二盐池依前旧例置官抽税世宗显德三年敕漳河以北州府管界先是官场粜
盐今后除城郭草市内仍旧禁法其乡村并不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人民煎炼兴贩不得踰漳河亦不得通商界 五代时盐法
太峻宋太祖建隆二年始定官盐阑入禁法凡禁榷之地官立标识候望以晓民其颗盐末盐通商之地各随其利便雍熙后以用兵乏馈饷令
商人输刍粟塞下增其直令江淮荆湖给以颗末盐太宗端拱二年置折中仓听商人输粟京师优其直给江淮茶盐仁宗康定元年诏商人入
刍粟陕西并边愿受东南盐者加数予之而河北复出三税法亦以盐代京师所给缗钱然东西盐利特厚商旅不愿受金帛皆愿得盐江湖漕
盐既杂恶又官估高故百姓利食私盐而并海民以鱼盐为业用工省而得利厚无赖之徒盗贩者众捕之急则起为盗贼江淮间虽衣冠士人
狃于厚利或以私盐为事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建之汀州与虔接虔盐既不善汀故不产盐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盐法于是大坏神宗熙
寍时转运使沈希颜更为榷法请假常平钱自买解盐卖之本路然其制亦不能尽行南渡后官给本钱诸州置仓令商人置钞算孝宗干道六
年户部侍郎叶衡奏今日财赋之源煮海之利居其半然年来课入不增商旅不行者皆私贩之害也乞委官分路措置诏酌行之寍宗庆元初
以提举陈损之言改盐课剩钞为正支而课愈重盐法弊益多矣
辽
辽太祖时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汉城别为一部治之城有盐池之利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蓟还次于和拉泺命取盐给军自
后泺中盐益多上下足用太宗会同初晋献十六州地而瀛莫在焉始得河间煮盐之利置榷院于香河县于是燕云迤北暂食沧盐一时产盐
之地如渤海镇城海阳丰州阳洛城广济湖等处五京计司各以其地领之
金
金世宗大定三年定军煮私盐及盗官盐之法命明安穆昆巡捕二十五年置山东等七盐司章宗明昌二年省臣以山东盐课不足由盐
司官出巡不敢擅捕遂诏自今如有盗贩听盐司官辄甫民私煮及藏匿则约所属收捕太和六年右丞相内族宗浩参知政事贾铉言国用最
重盐课今山东亏课甚多盖以私煮盗贩者成党盐司既不能捕统军司按察司亦不为禁宜立制以各官在职时增亏之实令盐司达省部以
为升降遂诏请统军招讨司所部有犯者罚并令按察使有司察之
元
元自太宗时始行盐法世祖中统二年复申定之至元十九年议设盐使司卖盐引法择利民者行之仍令按察司磨刷运司文卷元初朝
廷之用盐利居十之八两淮盐当天下之半法日以坏 【按官卖盐之制宋熙寍中转运使沈希颜行之本路至元代遂为定制】 以郝彬行
户部尚书省经理之彬请度舟楫所通道里所均建六仓煮盐于场运积之听羣商于转运司探仓筹定乃买券文宗天历二年行省复请令商
贾入粟中盐 【按元中盐之法令商以粟易盐引即明制中盐之始也元则各行省施其法明则令商人输粟于边给照再赴盐场领引鬻盐
耳】 至顺帝元统二年京师置局鬻盐于南北城官自粜卖
明
明太祖洪武初诸产盐地次第设官两淮等都转运使六广东等盐课提举司七盐课司一然明代盐法开中最善于山西诸仓或入米一
石或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即以原引赴所在官司缴之故转运省而边储充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
而行后定中盐例输米临濠开封陈桥襄阳安陆荆州归州大同太原孟津北平河南府陈州北通州诸仓计道里远近自五石至一石先后增
减则例不一率视时缓急米直高一中纳者利否道远地险则减而轻之成祖即位以北京诸卫粮储缺乏悉停天下中盐专于京卫开中后以
安南新附饷益难继于是诸所复召商中盐他边复以次及英宗正统三年寍夏总兵官史昭以边军缺马乃奏请纳马中盐然中马之始验马
掣盐既而纳银于官以市马银入布政司宗禄屯粮修边振济悉由于此银尽而马不至边储亦将告匮于是召商中淮浙长芦盐以纳之旧例
中盐户部出榜召商无径奏者富人吕铭等托势要奏中两淮存积盐中旨允之户部尚书马昂不能执正由是势豪多为搀中商人既以失利
盐法于是遂坏后给事中管怀理虽极言其弊亦不能行虽督理盐法者必遣重臣然终不如明初之法充边储而清积弊矣
△铁
铁冶之课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敕今后不计农器烧器动使诸物并许百姓逐便自铸上纳农器钱随夏秋二税送纳晋高祖天福六年敕
诸道铁冶三司今后许百姓所便铸造 宋徽宗政和间臣僚言诸路产铁多民资以为用请仿茶盐法榷而鬻之于是户部言详度官置炉冶
收铁给引召人通市 辽太祖时哈准部多铁置冶及得东平县地产铁乃置采炼者随赋供纳又铁利州亦多铁置冶 金海陵正隆三年遣
使检视随路铁冶章宗泰和时李复亨奏民间销毁农具以给军器臣窃以为未便汝州鲁山保丰邓州南皆产铁募工置冶可以获利且不厉
民从之 元铁冶置于世祖中统三年后遣重臣督之鼓铸农器为局卖之后又立铁冶总管府及提举司专司其事 明太祖洪武六年置江
西等铁冶一十三所后成祖永乐时设于四川诸处至英宗正统十四年广州置铁厂以盐课提举司领之禁私贩如盐法云
△茶
榷茶之法唐宣宗大中初盐铁转运使裴休请正茶商之税委强干官吏于出茶山口布置把捉量加半税昭宗天佑末卢龙节度使刘仁
恭禁南方茶自撷山为茶号其山曰大恩以邀利 宋太祖干德五年诏民茶折税外悉官员收藏 【安宋时茶巳盛行有产茶之场十三蕲
州曰王祺石桥洗马黄州曰麻城庐州曰王同舒州曰太湖罗源寿州曰霍山麻步开顺口光州曰商城于安其各场之外建茶亦别置务所制
龙凤各式以佳者充贡南渡以后各场特置官者则有洪州江州兴国军潭州建州诸处焉】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乃诏禁伪茶端拱二年置折
中仓听商人输粟京师给江淮茶与盐法相同其收茶之法凡百姓所输税愿折茶者亦折为茶谓之折税其鬻茶之法凡民鬻茶者皆售于官
其以给日用者谓之食茶出境则给券商贾之愿贸易者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务以射六务十三场茶 【按射茶之法即以货物易茶引取
茶鬻焉】 给券随所射予之谓之文引然其后或官置场或置捕私茶赏罚榷法愈密矣南宋绍兴后遂置榷场货茶于金 【建炎二年诏成
都诸州更茶法令茶商即在茶园市茶不复官买惟严禁私商而已】 金初茶多贸易于宋界之榷场至章宗承安四年淄密寍海蔡州各置
坊造新茶付各司县鬻之买引者纳钱及折物各从其便 元世祖至元六年始立榷茶场使司十七年又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
湖福建之税十九年于江南官为置局令客买引然其法屡变成宗元贞元年罢其税元统元年江浙湖南江西湖广皆复立榷茶转运使焉
明制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官茶间征课钞商茶输课略如盐制初太祖令商人于产茶地置茶纳钱请引 【按明代产茶之地南直隶
常庐池徽浙江湖严衢绍江西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吉安湖广武昌荆州长沙宝庆四川成都重庆嘉定夔泸】 置茶局批验所称较茶引不相
当即为私茶后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其禁私茶之法自三月至九月月遣行人四员巡视河州临洮碉门黎雅往来旁午至宣宗宣德十
年乃定三月一遣又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主以茶易马之政又于成都诸处罝茶仓令商人纳米中茶后至专遣御史巡察竟与盐法同
云世宗嘉靖三年御史陈讲以商茶低为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乃第茶为上中二品神宗万历以后湖南产茶其值甚贱商人多越境私贩御史
李楠请禁湖茶言湖茶行茶法马政两弊 【按明制以茶与诸番人易马特设官专其政其职颇重云】 宜令巡茶御史召商给引愿报汉兴
保夔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
○榷酤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文宗太和八年罢京师榷酤至武宗会昌六年敕扬州等八道州府置榷曲并置官店酤酒代百姓纳榷酒钱并充资助军用其扬州陈
许汴州襄州河东五处榷曲浙西浙东鄂岳三处置官店酤酒
△五代
梁太祖开平三年敕听诸道州府百姓自造曲官中不禁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敕三京邺诸道州府乡村人户于夏秋田苗上每亩纳曲钱
任百姓造曲酝酒周世宗显德四年敕停罢先置卖曲都务乡村人户并许自造米醋及买糟造醋其酒曲条法依旧施行 【按晋汉以来诸
道州府皆权置曲额置都务以酤酒民间酒醋遂多漓薄上知其弊故命改法】
△宋
宋制三京官造曲听民纳直诸州城内皆置务酿之县镇乡闾或有许民酿而定其岁课若有遣利则所在皆请官酤真宗景德时承平日
久掌财赋者法禁愈密诏曰榷酤之法素有定规宜令计司立为永式中外不得复议增课至道中各路皆置务立课唯夔黔达开施涪云安梁
山福汀泉漳兴化广南东西两路诸州军不置榷焉仁宗时河北酒税务有监临官有转运司复遣官比视岁课至高宗建炎三年张浚用赵开
总领四川财赋开言蜀民巳困唯榷酤尚有嬴余遂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即旧扑卖坊场设官主之民以米赴官自酿计斛输钱明年徧下其法
于四路于是东南酒额日增
△辽
辽自神册以来未有榷酤之法自冯延休韩绍勋建议乃兴酒税东辽之地与南京诸路一例然诸税皆纳于头下军州唯酒税课纳上京
盐铁司
△金
金世宗大定三年省臣奏中都酒户多逃以故课额愈亏上曰此官不严禁私酿所致也命设军百人隶兵马司同酒使副合千人巡察虽
权要家亦许搜索奴婢犯禁杖其主百且令大兴少尹招复酒户十八年命戍边女真人遇祭祀婚嫁节辰许自造酒二十七年议以天下院务
依中都例改收曲课而听民酤
△元
元太宗始置酒课其法立酒务坊场官榷酤办课仍以各州府司县长官充提点官隶征收课税所世祖至元十六年大都河间山东酒税
课并归盐运司二十二年右丞卢世荣等言酒课改榷酤之制令酒户自具工本官司拘买英宗至治元年以营田提举司征酒税扰民命有司
兼榷之文宗天历二年中书省臣言在京酒坊五十四所每岁输课比者闲以赐诸王公主及诸宫寺诸王公主自有封邑岁赐宫寺亦各有常
产其酒课悉令仍旧输官为宜从之
△明
明不置榷酤法
○杂税
(臣)等谨案通志原书榷酤之后别立算缗一门所载自汉至陈而止不及隋唐以隋以后无是制也今考唐宋辽金元明诸史及各代
会典会要并各朝诏疏奏议俱无所载知唐以后各朝无算缗之制云
唐
五代
辽
金
元
明
△唐
唐德宗时军用不给乃税间架算除陌其间架法屋二架为间上间钱二千中间一千下间五百吏执笔握算入人家计其数除陌法者公
私给与及买卖每缗官留五十钱给他物及相贸易者约钱为率算之
△五代
五代时有津渡之算至宋太祖建隆元年诏除沧德棣淄等三十九处所算钱或水涨听民置渡而收其算二年诏自今宰相枢密使带平
章事兼侍中中书令节度使依故事纳礼钱宰相枢密使三百千蕃镇五百千充中书门下公用 【按五代时天成元年门下中书省奏纳礼
钱以充公用至宋建隆时复举行之】 太宗淳化元年诏诸处鱼池旧皆省司所管系与民争利自今池塘河湖鱼鸭之类任民所取如经市货
卖乃收税神宗元丰二年有司言纲船有商人附载有留阻之弊请置堆垛场于泗州贾物至者先入官场官以船运至京稍输船算从之新法
行鬻坊场河渡至哲宗元佑五年以户部郎中高镈言稍为止损至牙契之税则始于太祖开宝二年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
税契限两月 【按文献通考税封始于东晋厯代相承史文简略不能尽考】 神宗元丰时又令民有交易官为之据因收其息
△辽
辽太祖神册三年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圣宗统和元年南京留守奏请秋霖害稼请权停关征以通山西粜易七年诏以南北府
市场人少宜率当部车百乘赴集开奇峯路通易州市后耶律隆运为大丞相以南京岁不登请免百姓农器钱又请平诸郡商贾价从之十五
年弛东京鱼泺之禁十九年减关市税圣宗开泰二年诏贵德龙化仪坤双辽同祖七州一例征商
△金
金制租税之外算其田园屋舍车马牛羊树艺之数及其藏镪多寡征钱曰物力又有铺马军需输庸司吏河夫桑皮故纸等钱又有牛具
税诏内地诸路每牛一具赋粟三斗后又限民口二十五算牛一具世宗大定三年以尚书工部令史刘行义言定城郭出赁诸税至醋课则始
于大定初以国用不足权时榷醋以助经用后旋罢之章宗明昌元年敕尚书省定院务课商税额
△元
元成宗元贞二年诏江南道士贸易田者输商田税又诏民间马牛羊百取其一九年以冀寍岁不登弛山泽之禁听民采捕然元时额外
之课甚多如历日课契本课河泊课山场课窑冶课房地租课门摊课池塘课蒲苇课食羊课荻苇课煤炭课撞岸课各省各路之数多寡不一
△明
明初关市之征犹为简约后增置渐多有都税有宣课有司有局有分司有抽分场局有河泊所所收税课有本色有折色又令军卫自设
场分太祖洪武十年遣中官国子生及部委官各一人核实税课立为定额仁宗洪熙元年增市肆门摊课钞宣宗宣德四年始设钞关凡舟船
受雇装载者计所载料多寡及路之远近纳钞 【按其时有漷县济寍泰州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临清北新诸钞关量舟
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 宪宗成化以后凡抽分竹木止取钞者皆易以银世宗嘉靖八年诏直省关税向收钱钞者以后俱易以银四
十二年令各关税额定数之外余饶悉归公帑穆宗隆庆二年始给钞关主事关防敕书寻令钞关去府近者知府收解去府远者令佐贰官收
贮府库季解部万历以后量为差减至熹宗天启五年户部尚书李起元请复诸路冲要之地依万历时例诏允行之庄烈帝崇祯时又于各关
屡加增益然明代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已而收钱钞半后乃折收银而折色本色递年输收本色归内库折色归太仓
○平准 【均输】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德宗时赵赞请置常平官兼储布帛于两都江陵成都扬汴苏洪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缗下至十万积米粟布帛丝麻贵则下价
而出之贱则加估而收之并榷商贾钱以赡常平本钱帝从之
△宋
宋制均输市易之法自神宗熙寍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言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诸路上供每
岁有常数年丰则便道可以多致而或不能赢年歉则物贵难以供亿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
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实总六路之赋而其职以制置茶盐矾酒税为事军储国用多所仰给宜假以钱货资其用度周知六路财赋
之有无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预知中都帑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易蓄买以
待上令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则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令本司具条例以闻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事赐
内帑钱五百万缗上供米三百万石时议虑其为扰多以为非向既董其事乃请置官设属帝曰兹事鼎新脱有纷纭须朝廷坚主之使得自择
其属向于是辟置卫琪孙珪张穆之陈倩为属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言均输立法之初其说尚浅徒言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然而广置官属多出
缗钱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以为虽不明言贩买然既已许之变易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
期而予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用巳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以官买之价比民
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商贾之利何缘而得纵使其闲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谏官李常亦论均输不便时帝用王安石之说不用
其言元丰二年诏市易旧法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高宗建炎三年车驾初至杭州朱胜非为相两浙运
副王琮言本路上供和买紬绢每匹俱折纳钱以助国用许之制曰朕累下宽恤之诏而迫于经用未能悉如所怀今闻江南预和买绢其弊尤
甚可下江浙减四分之一以宽民力
△辽
辽太祖神册三年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圣宗统和中耶律隆运为大丞相以南京岁不登请免百姓农器钱又请平诸郡商贾价
从之
△金
金宣宗兴定三年议行均输又敕和市边城均输毋得折配贫民
△元
元世祖中统四年诏立燕京平准库以均平物价至元二年立诸路平准库十三年立四易库于诸路凡十有一掌市场币帛诸物成宗元
贞元年诏大都路和顾和买及徭役以诸色户与民均当
△明
明太祖洪武二年令内外军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顾和买扰害于民如果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时值对物两平收买或客商中买物货并
即给价如或减驳价直及不即给价从监察御史按察使体察究治之以后亦不置平准均输之制云
○平籴 【常平义仓】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宪宗元和六年制京畿旧谷已尽粟麦未登宜以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粮处依例借贷十三年户部侍郎
孟简奏天下州府常平义仓等斗斛请准旧例减估出粜但以石数申奏有司更不收管州县得专以利百姓从之敬宗宝历元年以两京河西
大稔委度支和籴二百万斛以备灾沴文宗开成元年户部奏诸州府所置常平义仓伏请今后通公私田亩别纳粟一升逐年添贮义仓敛之
至轻事必通济岁月稍久自致盈充从之
△五代
周太祖广顺元年敕天灾流行分野代有苟或闭粜岂是爱人宜令沿淮渡口镇浦不得闭粜
△宋
宋太祖干德元年诏曰多事之后义仓废寝岁或小歉失于豫备宜令诸州于所属县各置义仓自今官所收二税石别税一斗贮之三年
诏民有欲借义仓粟充种食者令州县即计口给计以闻勿俟报义仓不足当发公廪者奏待报太宗淳化三年京畿大穰物价甚贱分遣使臣
于京城四门置场僧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以贮之俟岁饥即减价粜与贫民不过一斛真宗景德三年诏于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
南两浙各置常平仓量留上供钱付司农司系帐委转运使并本州岛委幕职一员专其事每岁夏秋加钱收籴遇贵减价出粜或三年以上不经
粜即回充粮廪别以新粟充数至天禧四年诏荆湖川陕广南并置常平仓高宗建炎二年臣僚言常平和籴州县视为具文以新易旧法也闲
有损失而未尝问不许借贷法也闲有悉充他用而实无所储乃诏委官徧行按视
△辽
辽圣宗统和十三年令郡县置义仓岁秋熟社民随所获户出粟储仓遇岁歉发以振民后东京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
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圣宗法出旧易新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石虽累兵兴未尝乏用后至道宗太康时耶律孟简以中京饥减价粜粟以振
民
△金
金太宗皇统二年十月燕西东京河东河北山东汴京等秋熟命有司增价和籴世宗大定十二年诏在都和籴以实仓廪且使钱币通流
又诏凡秋熟之郡广籴以备水旱十四年诏定常平仓制中外行之其法寻废章宗明昌元年御史请复设常平仓敕省臣详议以闻省臣言大
定旧制丰年则增市价十之二以籴俭岁则减市价十之一以粜夫所以丰则增价以收者恐物贱伤农俭则减价以出者恐物贵伤民增之减
之以平粟价故谓常平非谓使天下之民专仰给于此也立法之始贵在必行其令提刑司各路计司兼领之郡县沮格者纠能推行者加擢用
若中都路年谷不熟之所则依常平仓法减其价三之一以粜诏从之三年敕州府粜籴可各县置仓命州府县官兼提控管勾又敕置常平仓
之地令州府官提举之县官兼董其事以所籴多寡约量升降为永制又谕上京路州县未有常平仓如亦可置定其当备粟数以闻五年尚书
省奏明昌三年始设常平仓定其永制天下常平仓总五百一十九处见积粟数可备官兵五年之食米可备四年之用而见在钱数仅支二年
且比年稍丰而米价犹贵若复预籴恐米价腾涌于民未便遂诏权罢中外常平仓和籴俟官钱羡余日举行
△元
元初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于路府使歉不损民丰不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其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八年以和籴粮及
诸路仓所拨粮贮焉二十三年定铁法又以铁课籴粮充贮义仓其和籴之法各路府悉申行之至仁宗延佑四年敕郡县各社复置义仓
△明
明英宗正统四年因大学士杨士奇言命户部平籴储荒至五年令六部都察院推选属官领敕分诣两畿各省府州县立预备仓发所在
库银籴粮贮之军民中有能出粟以佐官者授以散官旌其门宪宗成化十八年命南京粜常平仓粮时岁饥米贵南京户部议减价粜以济民
候秋成平籴还仓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