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凡例
- 职名
- 总目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 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 唐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一 唐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二 唐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十四 唐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十五 唐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十七 唐纪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十九 后梁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 后唐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二 后晋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四 后周纪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五 宋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二 宋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四 宋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五 宋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六 宋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 宋纪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三 辽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七 金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八 金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 金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一 金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二 金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四 金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五 金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九 元纪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 元纪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一 元纪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三 元纪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七 元纪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八 元纪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 元纪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 元纪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二 后妃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四 后妃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五 后妃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 后妃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二 氏族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四 氏族畧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 氏族畧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六 氏族畧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九 六书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 六书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一 六书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 地理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 地理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 地理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 礼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三 礼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九 谥略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 谥略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一 谥略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器服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乐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乐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九 乐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职官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职官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职官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职官略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选举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刑法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刑法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刑法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刑法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刑法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 刑法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食货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食货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艺文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艺文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艺文略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金石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金石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灾祥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昆虫草木略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昆虫草木略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 昆虫草木略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宗室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宗室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宗室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宗室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宗室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 宗室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宗室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宗室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宗室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宗室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宗室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宗室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一 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 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 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 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 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 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 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一 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二 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三 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五 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六 列传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八 列传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 列传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 列传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 列传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 列传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 列传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 列传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 列传一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一 列传一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 列传一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 列传一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 列传一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列传一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 列传一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二 列传一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一 列传二百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 列传二百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 列传二百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 列传二百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一 列传二百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二 列传二百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二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五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六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七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八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九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九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九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一 外戚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 外戚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 外戚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 外戚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 外戚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 外戚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 忠义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三 忠义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 忠义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六 忠义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九 忠义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 忠义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 忠义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三 孝友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五 孝友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七 独行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 循吏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一 循吏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二 循吏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三 循吏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四 循吏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七 孔氏后裔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 儒林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一 儒林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二 儒林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六 儒林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 儒林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一 儒林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二 儒林传十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九 文苑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文苑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五 文苑传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文苑传十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 隐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三 隐逸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六 宦者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七 宦者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八 宦者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九 宦者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一 艺术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二 艺术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三 艺术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五 艺术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六 佞幸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 列女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四 载记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五 载记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八 载记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 载记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 载记九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 载记十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五 载记十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七 贰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一 贰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二 奸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三 奸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五 奸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六 奸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七 奸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九 奸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五 叛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六 叛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七 逆臣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九 逆臣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三 逆臣传七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四 逆臣传八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七 四夷传三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 四夷传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
- 本章共 8.5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列传
辽 【六】
○辽六
耶律额特埒
哈里
窦景庸
耶律音济
杨绩
赵徽
王观
耶律吉逊
耶律阿苏
耶律俨
刘伸
耶律呼哩
杨遵勖
王棠
牛温舒
耶律达鲁
萧道
拉
耶律唐古
萧德勒岱
萧绰哈
萧扬阿
耶律珠展
萧托斯和
耶律阿息保
萧
伊苏
苏呼敦
李处温
张琳
萧乌纳
耶律实鲁
耶律伊都
耶律额特埒
哈里
窦景庸
耶律音济
杨绩
赵徽
王观
耶律吉逊
耶律阿苏
耶律俨
刘伸
耶律呼哩
杨遵勖
王棠
牛温舒
耶律达鲁
萧道拉
耶律唐古
萧德勒岱
萧绰哈
萧扬阿
耶律珠展
萧托斯和
耶律阿息保
萧伊苏
萧呼敦
李处温
张琳
萧乌纳
耶律实鲁
耶律伊都
△耶律额特埒
耶律额特埒字伊实音许国王伊德实六年孙初补本班郎君时耶律伊苏擅权残害忠良额特埒恐祸及深自抑畏太康中为宿直官厯
左右护卫太保大安初升燕王傅徙左伊勒希巴四年改北院枢密副使迁知北院枢密使事赐翼圣佐义功臣北准布酋长默古斯叛额特埒
进讨会天大雪败默古斯四别部斩首千余级寿隆初拜西北路招讨使封漆木郡王赐宣力守正功臣寻拜南府宰相讨扎古呼喇巴部破之
召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先是北南府有讼各州府得就按之比岁非奉枢密檄不得鞠问故讼者稽留额特埒请如旧从之五年复为西北路招
讨使禁军都统累奏尼都格尔捷六年擒默古斯加守太保赐奉国匡化功臣干统初乞致仕不许止罢招讨使仍为南院枢密使封混同郡王
迁北院枢密使加守太师赐推诚赞治功臣致仕薨谥曰敬肃
△哈里
哈里字呼纽回鹘人其先太祖时来贡愿留因任用之重熙间哈里厯近侍长清宁九年讨重元乱有功加金吾卫上将军赐平乱功臣累
迁殿前都点检以宿卫严肃称太康初加守太子太保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改同知南院宣徽使事会耶律伊苏出守中京哈里入
贺及议复召陈其不可伊苏再入枢府出哈里为广利军节度使皇太子被诬哈里当连坐诏勿问大安初厯丕勒达噜噶部节度使寿隆五年
卒年七十七
△窦景庸
窦景庸中京人中书令振之子聪敏好学清宁中第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少府少监咸雍六年授枢密直学士寻知汉人行宫副部
署事大安初迁南院枢密副使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赐同德功臣封陈国公有疾请致仕不从加太子太保授武定军节度使审决冤滞轻重
得宜以狱空闻七年拜中京留守九年薨谥曰肃宪子瑜三司副使
△耶律音济
耶律音济字阿古丕勒部人父双库镇西边二十余年治尚严肃不殖货利时多称之音济寅畏好义以荫补官累迁东京副留守北枢密
院侍御时萧格萧特古斯等以佞见任鬻爵纳贿意济以直道处其间无所阿唯改客省使时朝廷遗使括三京隐户不得以音济代之得数千
余户昭怀太子知北南院事选音济为转导枢密使伊苏将倾太子恶音济在侧奏出之为羣牧林牙太康元年伊苏请赐牧地音济奏曰今牧
地褊陿畜不蕃息岂可分赐臣下帝乃止伊苏由是益嫉之除怀德军节度使徙漠北猾水马羣太保卒
△杨绩
杨绩 【按续通考作马续误】 良乡人太平十一年进士及第累迁南院枢密副使与杜防韩知白等擅给进士堂帖降长宁军节度使
徙知涿州清宁初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为南府宰相九年闻重元乱与姚景行勤王十年知兴中府咸雍初入知枢密院事二年乞致
仕不许拜南枢密院使帝以续旧臣特诏燕见论古今治乱人臣邪正续拜贺曰何代无贤世乱则独善其身主圣则兼济天下陛下铢分邪正
升黜分明天下幸甚纟表告归不许封赵王太康中以例改王辽西致仕加守太保薨子贵忠知兴中府
△赵徽
赵徽南京人重熙五年擢甲科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 【据兴宗纪增】 累迁大理正清宁二年铜州人妄毁三教徽按鞫之以状闻
称旨厯烦剧有能名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咸雍初为度支使三年拜参知政事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及代军民请留后同知枢密院事兼南府宰
相门下侍郎平章事致仕卒追赠中书令谥文宪
△王观
王观南京人博学有才辩重熙七年中进士乙科兴宗崩充夏国报哀使还除给事中咸雍初迁翰林学士寻兼干文阁学士七年改南院
枢密副使赐国姓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事坐矫制修私第削爵为民卒
△耶律吉逊
耶律吉逊字盈隐永兴宫分人兴宗在青宫尝居左右辅导召宗大渐吉逊与丰嘉努告仁德皇后同宰相萧珠卜等谋逆及钦哀为皇太
后称制吉逊尤见宠任重熙中其子尼格为近侍坐事伏诛帝以吉逊有翼戴功且悼其子罪死欲世其官吉逊无所出之部因见马印文有丕
勒部号使隶其部拜南府宰相寻出为东北路详衮卒
△耶律阿苏
耶律阿苏字萨巴北院枢密使伊苏之弟 【据道宗纪增辑伊苏具奸臣传】 清宁初补祗候郎君以善射掌猎事进渤海近侍详衮重
元之乱与护卫苏射杀尼噜古赐号靖乱功臣徙契丹行宫都部署大安初兼知北院大王事封漆水郡王寿隆元年 【原传作十一年据本
纪改】 为北院枢密使监修国史道宗崩受顾命加裕悦录伊苏党人阿苏受贿多所宽贳萧赫噜尝言当修边备阿苏力沮其事后以风疾失
音致仕加尚父封赵王薨年八十追封齐国王
△耶律俨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悞
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七年 【原文作六年据道宗纪改】 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时枢臣伊苏等诬
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伊苏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伊苏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俨仪观秀整好学有诗名
登咸雍进士第守著作佐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称太康初厯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两府奏事论羣臣优劣唯称俨才俊改少府少监知
大理正赐紫六年迁大理少卿奏谳详平明年升大理卿丁父忧夺服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为景州刺史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
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二年改御史中丞诏按上京滞狱多所平反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刮剔垢弊奏定课
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 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 【按道宗纪俨在大安时巳授此职】 以母忧去官寻召复旧职宋攻夏李干顺求和解帝
命俨如宋平之拜参知政事帝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俨尝得胜采帝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
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 【按天祚纪干统三年召俨纂太祖帝实录与本传异】 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苏同受顾命干统三年
徙封秦国六年封漆水郡王天庆中薨赠尚父谥曰忠懿俨素廉洁一介不取于人经籍一览成诵又善伺人主意其妻尝出入禁中由是权宠
益固三子处贞太常少卿处廉同知中京留守事处能少府少监
△刘伸
刘伸字济时宛平人少颖悟长以辞翰间重熙五年登进士第厯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正因奏狱帝适与近臣语不顾伸进曰臣闻
自古帝王必重民命愿陛下省臣奏帝大惊异擢枢密都承旨权中京副留守诏徙富民以实春泰二州伸以为不可奏罢之迁大理少卿人以
不冤升大理卿改西京副留守以父忧终制为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提点大理寺伸明法而恕案冤狱全活者众徙南京副留守俄改崇义军
节度使政务简静民用不援改户部使岁入羡余钱三十万缗拜南院枢密副使道宗尝谓大臣曰今之忠直耶律玦刘伸而巳拜参知政事谕
之曰卿弗惮宰相时北院枢密使伊苏势焰方炽伸奏曰臣于伊苏尚不畏何宰相之畏伊苏衔之相与排诋出为保静军节度使帝终欲大用
加守太子太保迁上京留守伊苏以事徙镇雄武复以崇义军节度使致仕适燕蓟民饥伸与致仕赵徽韩造日济以麋粥所活不胜算大安二
年卒
△耶律呼哩
耶律呼哩字苏色弘义宫分人其先允佐太祖有功父扬鄂特左监门卫大将军呼哩性谦谨于事无适莫重熙末补寝殿实达尔以善职
屡更华要迁千年卫大将军大安中北准布酋默古斯叛为招讨都监与耶律纳延讨平之以功为汉人行宫副部署兼知太和宫事致仕加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卒
△杨遵勖
杨遵勖字益诫涿州范阳人重熙十九年登进士第调儒州军事判官累迁枢密院副承旨咸雍三年为宋国贺正使还迁都承旨四方之
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日五行俱下剖决如流敷奏详敏帝嘉之奉诏征户部逋钱得四十余万缗拜枢密直学士改枢密副使太康初
参知政事徙知枢密院事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拜南府宰相耶律伊苏诬皇太子诏遵勖与雅克按其事遵勖不敢正言时议短之寻拜北府宰
相大安中暴卒年五十六赠守司空谥康懿子晦终昭文馆直学士
△王棠
王棠涿州新城人博古善属文重熙十五年擢进士乡贡礼部廷试对皆第一累迁上京盐铁使或诬以贿无状释之迁东京户部使太康
二年辽东饥民多死请振恤从之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大安末卒棠练达朝政临事不怠在政府修明法度有声
△牛温舒
牛温舒范阳人刚正尚节义有远器咸雍中擢进士第滞小官大安初累迁户部使转给事中知三司使事国民兼足帝以为能加户部侍
郎改三司使寿隆中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摄中京留守部民诣阙请真拜从之召为三司使干统初复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事五
年夏为宋所攻来请和解温舒与萧德勒岱使宋方大宴优人为道士装索木泥药炉优曰土少不能和温舒遽起以手籍土怀之宋主问其故
温舒对曰臣奉天子威命来和若不从则当卷土收去宋人大惊遂伐夏和还加中书令卒
△耶律达鲁
耶律达鲁字萨兰清宁初为本班郎中稍迁宿直官干统中从伐准布有功加奉宸厯护卫太保改弘义宫副使时上京枭贼赵锺哥跋扈
达鲁擒之加泰州观察使为达噜噶部节度使天庆中知兴中府加金吾卫上将军为贼所杀
△萧道拉
萧道拉字绥兰约尼温汗宫人祖尼噜古北院枢密副使父萨满字和尔沁重熙初补祗候郎君累迁北面林牙十九年从耶律伊苏萧博
诺伐夏至萧惠败绩之地人烟聚落多国人陷没而不能还耆尽俘以归拜大父详衮知山北道边境事清宁初厯西南面西北路招讨使加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卒道拉体貌丰伟骑射绝人由祗候郎君升汉人行宫副部署后为乌尔固德哷统军使克敌有功加龙虎卫上将军授西北
路招讨使因陈北边利害请以本路诸部与倒塌岭统军司连兵屯戍再表不纳改东北路统军使干统元年复为西北路招讨使北准布额都
格尔率邻部来侵道拉逆击追奔数十里二年乘其无备以轻骑袭之获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先是有诏方面无事招讨副统军都监内一员
入觐是时同僚皆阙道拉以军事付幕吏而朝坐是免官改西京留守复为东北路统军卒于官
△耶律唐古
耶律唐古字富僧额六院郎君噶拉之后太康中补本班郎君累迁至大将军性坦率好别白黑人有不善必尽言无隐时号强唐古在朝
数论宰相得失由是久不得调后出为西北戍长干统三年萧德勒岱为西北路招讨使以后族慢侮僚吏唐古不屈乃罢之唐古讼之朝不省
天庆初乌尔固德哷叛召拜乌尔固部节度使部谕降之 【天祚纪作保大三年】 遂出私财及发富民积以振其困乏部民大悦加镇国上
将军会萧德勒岱以都统率兵与金人战败绩唐古请以军法论且曰臣虽老愿为国破敌不纳保大元年乞致仕明年天祚出奔唐古谒于倒
塌岭见帝流涕帝慰止之复拜乌尔固部节度使及至部德哷以五千人来攻唐古率家奴击破之加太子太傅年七十二卒
△萧德勒岱
萧德勒岱字糺邻晋王孝先之孙父萨布厯官使相德勒岱短而偻外谨内倨太康中补祗候郎君策迁兴圣宫副使兼同知中丞司事大
安中燕王妃生子德勒岱以妃叔故厯宁远军节度使长宁宫使寿隆二年监讨达勒达博索摩二部多俘而还改同知南京留守事干统元年
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苏治伊苏余党阿苏纳贿多出其罪德勒岱不能制亦附会之四年知北院枢密事
夏主李干顺为宋所攻遣使请和解诏德勒岱与牛温舒使宋平之宋既许德勒岱受书之日乃曰奉命取要约归不见书辞岂敢徒还遂对宋
主发函而读既还朝议为是天庆三年加守司徒封兰陵郡王金兵初起廷臣多欲乘其未备举兵往讨德勒岱独阻之以至败衄天祚以德勒
岱不合人望出为西南面招讨使八年召为北院枢密使宠任弥笃是时诸路大乱飞章告急者络绎而至德勒岱不即上闻有功者亦无甄别
由是将校怨怒人无鬬志保大二年金兵至岭东耶律萨巴等谋立晋王事泄帝召德勒岱议曰反者必以此见为名若不除去何以获安德勒
岱唯唯竟无一言申理王既死人心益离金兵踰岭天祚率卫兵西遁元妃萧氏德勒岱之侄谓德勒岱曰尔任国政致君至此何以生为德勒
岱但谢罪不能对天祚怒逐之及其子穆尔萨德勒岱既去为耶律高善努执送金兵脱身亡归复为耶律纠坚所得送之耶律淳时淳已僭号
德勒岱自知不免诡曰吾不能事僭窃之君不食数日卒子穆尔萨为金兵所杀
△萧绰哈
萧绰哈字额勒本国舅少又房之后祖阿拉终采访使父必埒哩以后父封赵王绰哈貌雄伟性和易年十四尚越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为
祗候郎君班详衮 【按道宗纪绰哈封郡王时官殿前副点检】 年十八封兰陵郡王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兼知枢密院事 【据道宗纪增
】 时帝欲立皇孙为嗣恐无以解天下疑出绰哈为国舅详衮降皇后为惠妃迁于干州初绰哈母入朝擅取驿马至是觉夺其封号复与妹鲁
姐为巫蛊伏诛诏绰哈与公主离婚籍兴圣宫流乌尔固德哷部天庆中以妹复尊为太皇太妃召绰哈为南女直详衮迁征东副统军时广州
渤海作乱乃与驸马都尉萧罕嘉努 【按此与前卷及后文苑传之萧罕嘉努均非一人】 袭其不备平之复败敌将侯槩于川州是岁东京
陷绰哈率麾下力战没于阵追赠龙虎卫上将军 【按萧绰哈与公主离婚不入外戚传】
△萧扬阿
萧扬阿字稍隐端毅简严识辽汉字通天文相法父卒自五蕃部亲挽丧车至奚王岭人称其孝年十九为本班郎君厯铁林铁鹞大鹰三
军详衮干统元年由乌尔固德哷部屯田太保为易州刺史幸臣刘彦良尝以事至州怙宠恣横为扬阿所沮彦良归妄加毁訾寻遣人代扬阿
州民千余诣阙请留授武安州观察使厯乌尔固聂呼顺义彰信等军节度使权知东北路统军使事耶律朗布都勒斡等叛独引麾下三十余
人追捕之身被二创生擒十余人送之行在坐不获首恶免官未几权南京留守卒
△耶律珠展
耶律珠展字能登裕悦博果济之后魁伟雄辨干统初补祗候郎君六年加观察使天庆五年受诏监都统耶律鄂尔多战及败左迁银州
刺史徙咸州糺将尝与耶律章努谋立魏国王淳及闻章努自鸭子河亡去引麾下数人往会之 【按天祚纪天庆五年绵州刺史耶律木者
叛应张家努官职叛党均异本传】 道为游兵所执送行在杀之
△萧托斯和
萧托斯和字伊实音图鲁卜部人祖哩巴阿尔威部节度使托斯和谨愿不妄交幼如成人补笔砚实达尔累迁祗候郎君转枢密院侍御
咸雍五年迁崇德宫使会有诉北南院听讼不直者事下托斯和悉改正之为耶律阿苏所忌帝欲召用辄为所沮厯马羣太保久不调干统九
年徙天齐殿宿卫明年谷价翔踊宿卫士多不给托斯和出私廪赒之召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天庆四年为汉人行宫副部署时金兵初起攻陷
宁江州天祚召羣臣议托斯和曰金国虽小其人勇而善射我兵久不练若遇强敌稍有不利诸部离心不可制矣为今之计莫若大发诸道兵
以威压之庶可服也北院枢密使萧德勒岱曰如是徒示弱耳不用其计数月间边兵屡北人益不安饶州渤海结构投下城以叛有步骑三万
余招之不下托斯和帅兵往讨擒其渠魁斩首数千级耶律章努叛托斯和兴留守耶律大悲努为守御章努既平托斯和请曰今边兵懈弛若
清暑岭西则汉人啸聚民心益摇臣愚以为宜罢此行不纳乃命控扼东路招集散卒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
△耶律阿息保
耶律阿息保字达尔丹五院部人祖呼喇太祖时徙居西北部世为招讨司使阿息保慷慨有大志年十六以才干补内史□庆初转枢密
院侍御金人起兵城境上遣往诘之金人曰若归阿苏敢不听命还具以闻金兵陷宁江州边兵屡败遣与耶律章努等赍书而东阿息保曰臣
前使依诏开谕略无所屈将还谓臣日若所请不遂无相见今臣请独往不听将行别萧德勒岱曰不肖适异国必无生还愿公善辅国家既至
果见执久乃遁归迁都巡捕使六年从阿苏讨耶律章努加领军卫大将军阿苏将兵而东阿息保送至军乃还天祚怒其专鞭之三百寻为奚
六部图哩太尉阿苏反阿息保以偏师进击临阵坠马被擒因阿苏有旧得免时阿苏好杀屡劝止之全活者众阿苏败乃还囚中京数岁保大
二年金兵至中京始出狱寻为德哷勒皮室详衮是时魏王淳僭号屡招之阿息保封其书以献因谏曰东兵甚锐未可轻敌及实讷图 【按
实讷图原文作石辇绎通鉴纲目同天祚本纪作石辇驿盖传写之讹而辽史此传又讹石为右今并改】 之败天祚奔窜召阿息保不时至疑
有贰心并怒为淳所招杀之初阿息保知国将亡前后谏甚切及死之非罪人尤惜之
△萧伊苏
萧伊苏字特默国舅少父房之后性谨愿寿隆间累任剧官天庆初知国舅详衮事迁殿前副点检金兵起为行军副都统往援宾州 【
据天祚纪增】 以战失利罢职六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迁西京留守明年讨剧贼董庞儿战易水西大破之以功为北府宰相加左仆射兼东
北路都统十年金兵陷上京诏为上京留守知盐铁内省两司东北路统军司事 【据天祚纪增】 为政宽猛得宜众咸爱之保大二年金兵
大至伊苏军溃左迁西南面招讨使以部民流散不赴及天祚播迁给侍从不阙拜殿前都点检凡金兵所过诸营败卒复聚上京遣伊苏为上
京留守以安抚之 【按天祚纪保大四年伊苏知北院枢密使事】 明年庐彦伦以城叛伊苏被执数月以居官无过得释后为耶律达实所
杀
△萧呼敦
萧呼敦字哈准其先苏克济太祖时愿隶宫分遂为太和宫分人曾祖达噜明医世预太医选子孙因之入官者众呼敦为人便佞与物无
忤清宁初补近侍大安元年为彰愍宫太师寿隆二年转永兴宫太师天庆初累迁至殿前副点检五年从天祚东征为先锋都统临事犹豫进
至拉林水与金兵战败绩及讨耶律章努以籍禾奴为军迁知北院枢密使事卒呼敦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天祚
悦而从之国政隳废自此始云
△李处温
李处温析津人伯父俨赐姓耶律雅与北枢密使萧奉先友善俨卒奉先荐处温为相处温心阿附以固权位而贪污尤甚凡所接引类多
小人保大初金兵陷忠京天祚奔夹山兵势日迫处温与族弟处能子奭外假怨军声援结都统萧干立魏国王淳称天锡皇帝以处温守太尉
处能直枢密院奭为少府少监左企弓以下赐官有差会魏国王病自知不起密授处温番汉马步军都元帅意将属以后事及魏国王卒萧干
攘兵立王妃萧氏为太后权主军国事以后命召处温至追毁元帅剳子处能惧及祸落发为僧处温尝遗易州富民赵履仁书达宋将童贯欲
挟萧后纳土归宋事觉后执处温问之处温曰臣父子于宣宗有定策功宜世蒙宥后曰向使魏国王如周公则终享亲贤之名于后世误王者
皆汝父子何功之有并数其前罪恶处温无以对乃赐死奭亦伏诛
△张琳
张琳渖州人幼有大志寿隆末为秘书中允天祚即位累迁户部使顷之擢为南府宰相天庆六年渤海叛遣琳讨之以败免官 【据天
祚纪增】 初天祚之败于金也意谓萧奉先不知兵乃召琳付以东征事琳奏曰前日之败失于轻举若用汉兵二十万分道进讨无不克者乃
许其半仍诏中京上京长春辽西四路计户产出军时有起至二百军者生业荡散民甚苦之四路军甫集寻复遁去及中京陷天祚幸云中留
琳与李处温佐魏国王淳守南京处温父子召琳欲立淳为帝琳曰王虽帝冑初无上命摄政则可即真则不可处温曰今日之事天人所与岂
可易也琳虽有难色亦免从之淳既称帝诸将咸居权要琳独守太师十日一朝平章军国大事阳以元老尊之实则不使与政琳由是郁悒而
卒
△萧乌纳
萧乌纳一名托卜嘉字达敏六院部人其先尝为西南面伊喇乌纳魁伟简重善骑射清宁初兄托多以事入见帝问族人可用者托多以
乌纳对补祗候郎君迁近侍敞史护卫太保太康初为北院宣徽使时伊逊巳害太子因言宋魏国王和啰噶之子淳可为储嗣羣臣莫敢言唯
乌纳及伊勒希巴萧托辉谏曰舍嫡不立是以国与人也帝犹豫不决五年帝出猎伊逊请留皇孙帝欲从之乌纳奏曰窃闻车驾出游将留皇
孙苟保护非人恐有他变果留臣请侍左右帝乃悟命皇孙从行由此始疑伊逊顷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出伊逊淳等帝嘉其忠封兰陵郡王
授殿前都点检帝谓王师儒耶律固等曰乌纳忠纯虽狄仁杰辅唐乌哲立穆宗无以过也卿等宜达燕王知之自是令乌纳辅导燕王益见优
宠大安初诏尚越国公主乌纳固辞改南院枢密使奏请掾史宜以岁月迁叙从之寿隆元年拜北府宰相初天祚在潜邸乌纳数以直言忤旨
及嗣位出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佛殿实达尔王华诬乌纳借内府犀角诏鞫之乌纳奏曰臣在先朝诏许日取帑钱十万为私费臣未尝妄
取一钱肯借犀角乎天祚愈怒夺太傅官降宁边州刺史寻改临海军节度使乌纳上书曰自萧哈里亡入女真波有轻朝廷心宜益兵以备不
虞不报天庆元年知黄龙府事改东北路统军使复上书曰臣治与女真接境观其所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发举兵图之章数上皆不听及金
兵来侵战于宁江州其孙伊德济死之乌纳退走入城留官属守御自以三百骑渡混石江而西城遂陷复与萧迪里拒金兵于长泺军败免官
五年天祚亲征乌纳殿复败绩后数日乃与百官入见授上京留守六年耶律章努叛攻京城乌纳发府库赉士卒谕以顺逆完城池以死拒战
章努无所得而去以功授副元帅寻为契丹都宫使天祚以乌纳先朝重臣有定策勋每延问以政乌纳对甚切上虽优容终不能用以疾卒
△耶律实鲁
耶律实鲁字楚音六院部人祖都丹南院大王父爱实仕至统军副使实鲁秉性刚直有经世志始为牌印郎君太康初为伊勒希巴郎君
时枢密使耶律伊逊诬杀皇后谋废太子斥忠贤进奸党实鲁恶其所为伊逊觉之太子既废以实鲁附太子流镇州天祚即位召为御史中丞
时方治伊逊党有司不以为意实鲁上书曰伊逊身出寒微位居枢要窃权肆恶不胜名状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谠败国罔上自古所
无赖庙社之休陛下获纂成业积年之冤一旦洗雪正陛下英断克成孝道之秋如萧德勒岱实伊逊之党耶律赫鲁亦不为早辨赖陛下之明
遂正其事臣下见陛下多疑故有司顾望不切推问伊逊在先帝朝权宠无比先帝若以顺考事为实则伊逊为功臣陛下岂得立耶先帝黜逐
嬖后诏陛下在左右是亦悔前非也陛下讵可忘父雠不报宽逆党不诛今灵骨未获而求之不切逆党未除大冤不报上无以慰顺考之灵下
无以释天下之愤怨气上结水旱为沴臣愿陛下明诏求顺考之瘗所尽收逆党以正邦宪快四方忠义之心昭国家赏罚之用然后致治之道
可得而举矣谨别录顺圣升遐及伊逊等事具疏以闻书奏不报闻者莫不叹惋干统中遥授静海军节度使卒子玛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耶律伊都
耶律伊都一名伊楞古国族之近者也慷慨尚义气保大初厯官副都统其妻天祚文妃之妹文妃生晋王最贤国人皆属望时萧奉先之
妹亦为天祚元妃生秦王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深忌伊都将潜图之适耶律达哈拉之妻会伊都之妻于军中奉先讽人诬伊都结驸马萧昱达
哈拉谋立晋王尊天祚为太上皇天祚杀昱及达哈拉妻赐文妃死伊都在军中闻之惧即引兵千余并骨丹军帐叛归金会大霖雨道途留阻
天祚遣知奚王府萧锡默北宰相萧德恭等追捕甚急至闾山及之诸将议曰萧奉先恃宠蔑害官兵伊都宗室雄才素不肯下若擒之则他日
吾辈皆伊都矣不如纵之还绐云追袭不及伊都既降金为其国前锋引罗索贝勒兵攻陷州邵天祚大惊知不能敌率卫兵入夹山伊都在金
为监军久不调息不自安乃假游猎遁西夏夏人不纳卒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