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汉故事新编』太平道

  • 本章共 4.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那个姓孔的叫孔褒(bāo),是鲁郡人,跟张俭一向挺要好。张俭逃到鲁郡去投奔孔褒。刚巧孔褒不在家。他的小兄弟孔融,才十六岁,把他接了进去。张俭知道了孔褒不在,很为难,打算逃到别的地方去。孔融问他的姓名、来历,愿意招待他。张俭看他太年轻,只是吞吞吐吐地说了几句。孔融自作主张,把他留下了。过了几天,不免走漏了风声。赶到官府派人来抓张俭,他已经走了。鲁郡的官吏就把孔褒、孔融哥儿俩都逮了去,可不知道哪一个应当定罪。孔融说:“是我招待了他,应当办我的罪。”孔褒说:“他是来投奔我的,应当办我的罪。这件事跟我兄弟无关。”官吏问他们的母亲。孔老太太说:“我是一家之主,应当办我的罪。”娘儿三个这么争着,弄得郡县没法判决,只好上书请示。诏书下来,把孔褒定了罪。孔融因此出了名。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的子孙。他是弟兄当中的老六。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在四岁的时候,跟他哥哥们吃梨,他挑了个最小的。大人问他:“你怎么不挑大的,反倒挑个小的?”他说:“我最小,所以挑个最小的。”全家人都说这孩子真乖。他十岁那一年,跟着他父亲到过京师。那时候,李膺正做着河南尹,因为来往的人太多,他吩咐管门的除了当代名士和通家世交以外,别的人一概不见。孔融也要去见见李膺,他对管门的说:“我是李公通家子弟,特来拜见。”管门的通报李膺,李膺只好让他进去。

李膺并不认识他,就问:“令祖、令尊是哪一位?跟我是亲戚还是朋友?”孔融说:“先祖孔子跟您老人家的先祖老子(李耳 )向来有交情,可见我们是世交了。”李膺听了,笑了。他着实喜爱这个孩子。在座的还有不少贵宾,也都称赞孔融。过了一会儿,大中大夫陈炜(wěi)到了。大伙儿告诉他这个小孩子孔融怎么聪明。陈炜撇了撇嘴,说:“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对他说:“那您小时候一定是挺聪明的了。”大伙儿不由得都笑了,陈炜也挺尴尬,只好干笑了两声。

孔融在十六岁那年,因为情愿替哥哥孔褒受罪,大家都称赞他。正因为人们称赞孔融一家,对张俭连累别人就表示不满。有个陈留人夏馥(fù),也是党人中的一个名士。他说:“自己作孽,说话不小心,还要东躲西藏,连累别人,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就把头发和胡子全都铰了,逃到林虑山(在河南省林州市 ),更名改姓,给人家做用人。天天干活,脸和手变成又黑又粗,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读书人。他的兄弟夏静暗地里打听了两三年,一心想送几件衣服给他。有一天,哥儿俩在市上碰到了,夏静不认识,听到夏馥说话的声音,才知道是他哥哥,就向他拜下去。夏馥不理他,故意跑开了,夏静追上去。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夏馥责备他,说:“我为了遵循正理,痛恨恶行,才为宦官所害,孤单单地躲在这儿。兄弟你这么送东西来,不是来害我吗?东西拿回去,千万别再来。”夏静只好含着眼泪走了。像夏馥那样隐姓埋名、给人家做用人或者从此不露面的名士着实还有不少。

这几年当中,各地不断地发生水灾、旱灾、地震、瘟疫、蝗虫、螟虫等等。吴郡一带的农民拼死起义,攻打县城,杀了官吏。会稽人许生在句章(在浙江省慈溪市 )起兵,没有几天工夫,参加的人就有一万多。诏书下来,吩咐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发兵围剿。官兵反倒打了败仗。许生的声势越来越大,就自称为阳明皇帝。公元174年(熹平三年,汉灵帝即位第七年 ),吴郡司马孙坚趁着机会,招募壮丁,联合州郡的官兵,打败许生,把他杀了。吴郡的起义军暂时给压下去。可是水灾、旱灾、螟虫、蝗虫没法压下去。

永昌(郡名,在云南省保山市北 )的太守曹鸾上书,说:“党人之中有的德高望重,有的是济世英才,他们都可以做王室的助手。老把他们禁锢,上天也不会原谅。现在水灾、旱灾连年不断,这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应当大发洪恩,免了党人的罪,才能应天顺民。”汉灵帝连话都没说,干脆下了一道诏书,把曹鸾定了死罪。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汉灵帝即位第十一年 ),宫里有一只母鸡,鸡冠越长越高。有一天,忽然打起鸣儿来了。母鸡变成公鸡原是动物生理上的一种变态发展,在古人看来可是个不吉之兆。汉灵帝也着慌了。他问大臣们怎么样可以消灾,大臣们大多隔靴搔痒地回答了几句。议郎蔡邕(yōng)比较说得详细,可是到底怎么办还是个不明不白。汉灵帝特地召他进宫。

议郎蔡邕精通经学,又是书法家。汉灵帝曾经叫他书写五经文字的标准字。这是因为太学生为了争考试的名次,常在文字上争论不休,老师也因为当时没有标准字体,很难断定谁是谁非。蔡邕和别的几个大夫向汉灵帝建议制定五经文字的标准字体。汉灵帝同意了,叫蔡邕负责办这件事。蔡邕用古文体、篆体、隶书三种字体把五经文字写出来,刻了四十六块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这一来,每天在石碑前校对文字和临摹的人很多,车马就有一千多辆,连街道都堵住了。这些研究经学的太学生和别的士人就算不反对宦官,他们也不能在经学里找到重用宦官的理论根据。因此,宦官就请汉灵帝另立一个新的太学,叫“鸿都门学”,去跟专门研究经学的太学对抗。“鸿都门学”注重诗词歌赋、小说、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凡是到“鸿都门学”来的读书人,因为走的是宦官的门路,都可以做官,考试及格的做大官,不及格的做小官。太学生做官的出路就这么被这些由宦官培养出来的人占了。这么着,太学生和一般名士都瞧不起这些出身于“鸿都门学”的读书人,把他们和宦官一起称为小人。这两派人就成了冤家。

这会儿,汉灵帝召蔡邕进宫,对他说:“有什么说什么,不必顾虑。”蔡邕见汉灵帝这么诚恳地问他,就上了一个秘密的奏章,把朝廷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都写在上面。汉灵帝看了,叹息了一番。他上更衣室去的时候,中常侍曹节把奏章偷看了一下。这一来,蔡邕的奏章全给宦官集团知道了。中常侍程璜立刻派人告发蔡邕,说他毁谤朝廷,谋害大臣。程璜他们又在汉灵帝跟前加枝添叶地说蔡邕大逆不道,应当处死。汉灵帝原来昏庸,就把蔡邕下了监狱。宦官又用些贿赂,蔡邕还真定了死罪。想不到宦官当中也有个打抱不平的人叫吕强。他知道蔡邕的冤屈,尽力在汉灵帝面前替蔡邕说情作保。汉灵帝就叫吕强传出命令把蔡邕免了死罪,罚他和他全家充军到朔方去。

蔡邕反对宦官,差点送了命。相反的,谁能够巴结宦官,就可以做官。扶风有个大财主叫孟佗(tuó),他结交了中常侍张让的一个管家奴,不断地送礼物给他。那个管家奴很感激,问他有什么需要他帮忙的地方。孟佗说:“只要你们在宾客们面前拜我一拜,我就感激不尽了。”有一天,孟佗去拜见张让。张让门前的车马至少有几百辆,孟佗的车没法挤过去。那个管家奴率领着一群奴仆出来迎接孟佗,向他跪拜。接着就把孟佗连人带车抬到大门里去。宾客们见了,都伸出舌头来。他们认为原来孟佗是张让的好朋友,大伙儿争前恐后地把值钱的东西送给孟佗。孟佗分一部分给张让,张让很高兴,让孟佗做了凉州刺史。

汉灵帝昏昏庸庸地信任宦官,只知道吃、喝、玩、乐。可是就有一样,库房里的钱老不够用。他在西园开了一个挺特别的铺子,让有钱的人很方便地到这儿来买官职和爵位。四百石的官职定价四百万;两千石的官职定价两千万;就是凭才德选上的官员也得付半价或三分之一的价钱;县令的缺随县的好坏决定价钱;没有钱的也可以买官,准他上任之后加倍付款。这么公开地允许官吏去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卖官鬻爵”(鬻yù,就是“卖”的意思 )越来越不像话。连三公九卿也定了价钱:“公”一级要价一千万,“卿”一级要价五百万。可是由朝廷出面叫人来买公卿的爵位,在面子上太说不过去,他就暗地里嘱咐宦官去做这桩买卖。

护羌校尉段颎花了一笔极大的款子,做上了太尉。他一味地奉承中常侍曹节、王甫他们。这些宦官有了太尉做帮手,还怕什么呢?他们的父兄、子弟都做了官,布满天下,在各地无法无天地虐待老百姓。光是王甫的养子王吉一个人儿,仗着王甫做靠山,仅仅做了五年沛相,就杀害了一万多人!司隶校尉阳球抓住了王甫和段颎贪污勒索的证据,冷不防地把他们定了死罪。司徒刘郃(hé)和别的三四个大臣也想排斥宦官,可是他们的计划给曹节知道了。他在汉灵帝跟前反咬一口,说刘郃他们谋反。汉灵帝听了曹节的话,把这几个大臣全都杀了。

朝廷上敢说话的大臣死的死了,免职的免职了,剩下几个比较正派的人,自己还不知道早上起来,能不能活到晚上。全国的老百姓受着贪官污吏、大族豪强的压迫,再加上连年的灾荒。这样的日子叫老百姓怎么过得下去?那时候,巨鹿郡张家有弟兄三个,张角、张宝、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领,还乐意帮助老百姓,大伙儿把他们当作首领,起来反抗朝廷。

张角曾经读过书,相信黄老(信仰黄帝和老子的道教 )。他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很快地出了名。他看到绝大多数的农民只盼望能够安心生产、过着太平的日子,在受不了痛苦的时候,又只能央告老天爷。他考虑了好久,才决定宣扬一个教门,叫“太平道”,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块儿传教、治病。每回发生瘟疫的时候,张角把药预先煎好,配成现成的药水,盛在瓶子里,随时给人治病。他还利用宗教的精神治疗,叫病人跪在坛前,自己念着符咒,然后给他喝药水。他就这样救活了不少人。远远近近到他家来求医的,每天总有一百多人。张角自己称为“太平道人”,人们可都尊他为“太平真人”。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张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游四方,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过了十年光景,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这八个州的老百姓不论信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各地教徒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张宝、张梁的势力和影响传播到全中国。郡县的官吏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谁也不去真正过问。朝廷上有一两个大臣曾经上书,请朝廷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起造林园,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没想到太平道一起来反抗朝廷,全国几十万农民同时起义,不到十天工夫,天下响应。所有跟着张角、张宝、张梁起义的农民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起义军就称为“黄巾军”。

各地的起义军好像大河决了口子一样,人数越来越多,官兵哪儿抵抗得了?汉灵帝只好让各州郡自己招募将士,用心抵抗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宗室贵族、外戚将军、太守、刺史、地主豪强以及所谓英雄好汉、流氓地痞等等,都借着征讨黄巾的名义,趁着机会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把个东汉的天下闹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然后大鱼吃小鱼,把中国分成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到了公元220年(汉灵帝的儿子汉献帝三十一年 ),东汉亡于魏。魏、蜀、吴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国。

当时汉灵帝为了抵抗黄巾军,拜何进为大将军,尚书卢植为北中郎将,北地太守皇甫嵩(皇甫规的侄儿 )为左中郎将,谏议大夫朱儁( jùn )为右中郎将,分头出发。黄巾军也真厉害,对抗官兵坚持了二十多年,才被压下去,可是接着汉朝也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