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汉故事新编』宦官灭外戚

  • 本章共 4.0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皇太后的哥哥窦宪,身材不高,可是脸大脖子粗,长得十分威武,光是颧骨底下的那一条横肉就显得他能掌大权。那条横肉能够上下抖动,横肉一抖动,谁见了都害怕。他执掌大权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把禁止私人煮盐和冶铁的法令废了。汉武帝费了很大的力气把煮盐和冶铁的利益从豪强手里夺过来,加强了朝廷的集中统治。这会儿,窦太后临朝,为了要得到国内大族和财主们的支持,就把盐铁的利益让给他们。窦家的政权居然拿稳了。窦宪的几个兄弟都做了大官。窦家一门的威风谁都比不上,窦宪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他还怕谁呢?连皇室都乡侯刘畅也给他杀了。刘畅是汉和帝的伯父,刘 (汉光武的哥哥 )的孙子。他为了汉章帝的丧事,到京师来吊孝。窦太后好几次召他进宫。窦宪害怕窦太后重用刘畅,分了他的大权,就派刺客把他暗杀了。窦太后一听到大伯子被人杀害,就吩咐窦宪去捉拿凶手,追查主使的人。窦宪把杀人的大罪推在刘畅的兄弟刘刚身上,说他们弟兄不和,自相残杀。窦太后相信了。因为刘刚的封地是在青州,她就吩咐御史和青州刺史去查办刘刚。尚书韩稜上书给窦太后,说都乡侯在京师遇害,刘刚远在青州,应该先在京师捉拿凶手,才是正理。近在眼前的不追究,反倒跑到外地去查问,恐怕给奸臣暗笑。窦宪料到韩稜已经疑心到自己身上,就立刻请窦太后责备韩稜。韩稜虽然受到了责备,还是坚持他的意见。汉和帝这一朝的世族和外戚就这么成了冤家。

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名义上是朝廷上地位最高的大臣 )之中太尉何敞准备亲自出马,司徒、司空倒也同意,他们派人跟着何敞一块儿去调查这件案子。调查下来,水落石出,窦宪没法抵赖,他害怕保不住命。正好南单于上书,说是因为北匈奴遭到了饥荒又发生内乱,请汉朝发兵去平定。窦宪就借着这个机会,要求窦太后让他去打匈奴,算是赎他的死罪。虽然也有人出来反对,窦宪究竟是窦太后的亲哥哥,她居然同意了,还拜他为车骑将军,发兵北伐。这么一来,窦宪又抖起来了。他一面叫他兄弟替他在洛阳大兴土木,盖造将军府;一面派人拿着书信给尚书仆射郅寿(郅恽的儿子 ),嘱咐他照顾他的家属。郅寿倒是个硬汉,他不但不愿意包庇窦宪,而且还上书告发他的罪恶。冤家碰着对头,两个人在朝堂上争闹起来。郅寿批评窦宪不应该犯了罪还大兴土木给自己造大院。窦宪不服气,说郅寿自己私买公田,毁谤朝廷。郅寿气得高声大骂。恰巧窦太后出来,责备郅寿傲慢无礼,把他革了职,还把他交给廷尉去查办私买公田的案子。廷尉一味地奉承窦家,把郅寿定了死罪。幸亏何敞上书,竭力替郅寿辩护,才得免了死罪。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郅寿还得充军。郅寿气愤不过,手指拗不过大腿去,没法跟窦家评理,可也不愿意去充军,就自杀了。郅寿一死,三公九卿纷纷不平。他们联名上书,要求窦太后别让窦宪带兵。窦太后把他们的奏章搁在一边,压根儿没理他们,还是派她哥哥发兵去打匈奴。

北匈奴已经衰落了,不能抵抗汉兵。窦宪在稽落山打败了匈奴,杀了很多的匈奴兵,俘虏和投降的有二十多万人。汉兵离开边塞三千多里,一直追到燕然山。他吩咐中护军班固写了一篇颂扬功德的文章,刻在山石上。窦宪得胜还朝,比以前更加威风了。窦太后拜他为大将军,赏给他两万户的封地,叫他带着副将邓叠驻扎在凉州。窦宪的兄弟窦笃、窦景、窦瓌(guī)也都封了侯。窦家四弟兄加上他们的子弟、女婿、伯伯、叔叔、娘舅、外甥和他们的爪牙、心腹,威风得了不得。他们的势力顶破了天。只有当年的霍家才比得上这一家。各地的刺史、郡守、县令大多都是窦家门里出来的。他们只要巴结窦家弟兄,什么都不必怕。贪污勒索、贿赂公行,谁要是反对他们,谁准倒霉。只有司徒袁安和司空任隗有时候还敢说几句公道话。他们揭发了靠着贿赂得官的四十多人,把他们革了职。窦家弟兄虽然觉得这两个人碍事,可是因为他们的名望大,还不敢得罪他们。

尚书仆射乐恢也揭发了几个向窦家行贿而得官的人,上书批评窦宪。窦太后还算客气,把他的奏章搁在一边。乐恢就借个因头请求退休。这个请求马上批准了。窦宪还不放心,暗地里派人去威胁他,逼得他只好喝毒药自杀。

窦宪逼死了郅寿和乐恢以后,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再在老虎头上拍苍蝇。窦家弟兄的蛮横劲儿,那就不用提了。哥儿四个当中,只有窦瓌不敢放肆,比较不错。窦笃和窦景简直闹得无法无天,尤其是窦景。他做了执金吾,手下有两百个骑兵做他的卫队。这些卫兵和家里的奴仆都骑在老百姓的脖子上,要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老成群结队地在街上溜达,瞧见铺子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拿手一指,就是他们的了,压根儿用不着付钱。妇女当中有几分姿色的,给他们一遭眼,就算是他们的了,还得乖乖地送去。要不然的话,就加个罪名,把他们当作囚犯来办。因此,洛阳城里的商人和居民一瞧见窦景的卫兵出来,或者瞧见窦家的奴仆出来,就都逃的逃、关门的关门,好像见了老虎一样。当地的官府睁着眼睛当作没瞧见,谁也不敢告发。谁要是多嘴,郅寿、乐恢就是榜样。

司徒袁安瞧着外戚专权、天子年轻,国家弄得这么乱糟糟的,自己又没有力量,心里非常难受。他见了和帝和少数正直的大臣,只会流眼泪。公元92年(汉和帝四年 ),他憋出病来了。没有多少日子,他死了。朝廷上的大臣和许多在京师的人们都伤心得好像死了父亲似的。只有窦家一门去了眼中钉,非常高兴。那时候汉和帝才十四岁。别看他岁数小,他倒是个聪明伶俐的小皇帝。他知道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大官 )丁鸿是个忠臣,就叫他接着袁安做了司徒,还叫他兼任卫尉,统领南北宫的卫兵。朝廷上的大臣除了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稜以外,别的人大多都是窦宪一党的。窦宪的女婿郭举和他父亲郭璜,还有窦宪的副手邓叠和他兄弟邓磊,都很有势力。郭璜、郭举、邓叠、邓磊都得到窦太后的信任。郭、邓两家把窦家作为靠山,互相勾结,拥护窦宪,准备造反。

十四岁的汉和帝看出了郭璜父子和邓叠弟兄谋反的苗头,心里想召集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稜他们商议对付的办法。可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窦宪的耳朵和眼睛,万一泄露了消息,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在他的左右只有宦官。他觉得还是中常侍郑众忠实可靠,而且天天在宫里伺候着他,就是跟他说几句话,别人也不会起疑。他这么一合计,趁着郑众进来伺候他的时候,挺秘密地跟他商量怎么样才能够消灭坏党。郑众出了主意,先调窦宪回来,趁他们不防备的时候,才可以把窦家、郭家、邓家一网打尽。汉和帝听了郑众的话,下了一道诏书到凉州,说南北匈奴已经归顺,西域也平定了,大将军应当回到朝廷里来辅助皇帝。汉和帝借着讲解经书的名目,召清河王刘庆进宫。

清河王刘庆是汉章帝的儿子。他是宋贵人生的,本来已经立为太子了。因为窦皇后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她出了个鬼主意,陷害了宋贵人,叫汉章帝废了太子刘庆,立自己的养子刘肇为太子。废太子刘庆很懂事,一点没有不高兴的样子,而且跟他兄弟刘肇也挺要好。汉章帝就封废太子刘庆为清河王,留他在京师里。接着窦皇后又害死了太子刘肇的母亲梁贵人。太子刘肇即位,就是汉和帝。汉和帝跟他哥哥清河王刘庆一直相亲相爱。哥儿俩因为窦太后杀害了他们的母亲(宋贵人和梁贵人),心坎里都恨着她和窦家弟兄。因此,汉和帝跟清河王刘庆一商量,刘庆拼着命也干。郑众有了刘庆做帮手,才很方便地跟司徒丁鸿、司空任隗联系上了。

窦宪和邓叠到了京师,汉和帝派大臣拿着节杖到城外去迎接他们,还犒劳了他们的将士。这么犒劳下来,费了不少工夫。窦宪他们把军队驻扎在城外,自己进了城。那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们决定在家里休息一夜,准备第二天一早去朝见皇上。那些奉承窦宪的大官儿都在晚上跑到将军府里去拜见窦宪。就在这个时候,汉和帝和郑众到了北宫,吩咐司徒兼卫尉丁鸿派一部分卫兵关上城门。丁鸿把所有的卫兵都用上,人不知、鬼不觉地分头布置停当。郭璜父子和邓叠弟兄从将军府出来,回到家里,就像小鸡碰到鹞鹰似的一只一只地都给抓了去,当夜下了监狱。

窦宪送出了客人,打了几个哈欠,消消停停地睡了一觉,什么都没听见。赶到天一亮,门外全是士兵。汉和帝的使者敲门进去,说有诏书到。窦宪慌忙起来,揉着眼睛,趴在地下,领受诏书。使者宣读了诏书,免去窦宪将军的职司,改封为冠军侯。窦宪只好交出大将军的印,送出使者。他派人去探听他几个兄弟的动静,才知道他们也都交还了官印。没过了多少工夫,他又听到郭璜父子、邓叠弟兄都给绑到街上砍了头。接二连三的凶信急得窦宪晃晃悠悠,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脑子里嗡嗡地直响。他不希望别的,单希望他是在梦中。可是皇上的使者又到了,催他立刻离开将军府,回到自己的封邑去。他的兄弟窦笃、窦景、窦瓌也都分别动身走了。

窦宪哥儿四个和他们的家小回到自己的封邑以后,除了窦瓌免罪以外,其余三个人都不能再活下去。汉和帝为了报答窦太后养育之恩,总算没把这三个人处死,可是他派官员去嘱咐他们自己动手。他们都只好自杀。窦太后孤零零的一个人,过了几年,她害病死了。

跟窦宪勾结在一起的大官当中,也有定死罪的,也有自杀的,中护军班固也是窦宪的一党,汉和帝只把他革了职,可是他的冤家洛阳令假公济私,把他下了监狱,还叫监狱官不断地用鞭子打他。班固已经六十多了,受不了这种折磨,就在监狱里自杀了。洛阳令知道自己闯了祸,只好奏明汉和帝,还把班固的罪状说了一大套。汉和帝下了一道诏书,革去洛阳令的官职,把那个倒霉的监狱官定了死罪。

中护军班固曾经做过兰台令史,当初奉了汉明帝的命令编写《前汉书》。这时候《前汉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可是还有一小部分没写,别人很难替他接下去。汉和帝听说只有班固的妹妹班昭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他就召班昭进宫,叫她继续她哥哥写《前汉书》。班昭是扶风人曹寿的媳妇儿,早年守寡。她进宫以后,除了写作以外,还教导后宫念书。后宫把她当作女老师,都叫她曹大家(“大家”,女子的尊称;家gū )。

曹大家另一个哥哥就是远在西域的班超。他一向没跟窦宪来往,当然牵累不着,而且这会儿他已经做了西域都护,正忙着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