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和亲

  • 本章共 3.7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汉高祖回来,路过曲逆县(在河北省顺平县东南 ),上了城门楼子,四面一望,城里有许多高大的房屋,就说:“这个县真不错。我走了多少地方,要数洛阳和这儿最好了。”他回头问当地的长官:“曲逆县有多少户口?”那长官回答说:“秦朝时候有三万多户,以后连年打仗,死的死,逃的逃,现在只剩下五千户了。”汉高祖因为陈平想出办法来,才解了围,就把这五千户的曲逆县封给他,改户牖侯为曲逆侯。

他们在曲逆县休息了一下,继续往回走,到了赵国。赵王张敖率领大臣到郊外去迎接。从前汉高祖在灞上营里托张良做媒把公主许配给项伯的儿子,那可只是临时救急的办法。这几年来他早已不把这门亲事搁在心里了。再说项伯赐姓刘氏,刘门刘氏也不像话。所以后来又把公主许配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就是现在的赵王,可还没过门。赵王张敖见了丈人皇帝,当然小心伺候。可也真怪,汉高祖就是一万个瞧不起他,无缘无故地发了脾气,把赵王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好像他在白登山上饿了七天肚子都是他捣的鬼。张敖究竟是臣下,又是晚辈,挨他一顿骂,有气也只能憋着,可是张敖的几个臣下挂了火儿。

到了晚上,赵相贯高、大夫赵午等几个赵国的大臣偷偷地去见赵王张敖,说有机密的事情报告。赵王张敖吩咐左右退出去。贯高说:“大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皇上,已经尽了做臣下的礼节,可是皇上还这么凭空辱骂大王。难道做了皇帝就不讲理了吗?这么下去,我们将来的日子怎么过?我们愿意替大王报仇雪恨,去了这个暴君。”

张敖一听,吓得什么似的,马上把手指头咬出血来,对天起誓,说:“这这这可不行。从前父王给陈馀逼得走投无路,全靠皇上的恩典给他做了赵王,又让我继承着父王的地位。这么大的恩德,我正愁没法报答,你们怎么叫我害他呢?”

贯高和赵午碰了一鼻子灰,耷拉着脑袋出去了。到了外边,他们咬着耳朵说:“咱们的大王太厚道了。咱们本来就不该先跟他说,可是大王受了这种侮辱,咱们总得替他打个抱不平。事情成功了,把功劳归给大王;不成功,咱们一身做事一身当。”他们商量停当,就候着机会要向汉高祖行刺。可是汉高祖旁边保护的人很多,他们没法下手。

汉高祖离开赵国,回到洛阳。住了没有多少日子,他的二哥代王刘喜从北边逃回来。他说:“匈奴王派了一队兵马打到代地来。我又不会打仗,请皇上想个办法。”汉高祖骂他,说:“你呀,你只配耕地、锄草。”刘喜还不明白,能耕地、锄草有什么不好,只听见汉高祖接着说:“见了敌人就逃,按理应当把你办罪,看在同胞手足的情面上,给你做个合阳侯吧。”他就封小儿子如意为代王。代王如意才八岁,是戚夫人生的,因为汉高祖宠爱戚夫人,就把她的孩子封为代王。这也就是一个名义罢了。八岁的小孩儿还离不开妈。再说汉高祖又挺疼他,怎么也不能让他出去。他就立阳夏侯陈豨为代相去镇守代国,嘱咐他小心防御匈奴。

匈奴老来侵犯北方,真叫汉高祖大伤脑筋。冒顿单于有了韩王信他们做帮手,更厉害了。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八年 ),匈奴派韩王信打到东垣(河北省正定县南 )。汉高祖又亲自出马一次。韩王信也够乖的。他学会了匈奴打游击的办法:大军一到,他就退去。汉高祖不能老等在那儿,只好回来。

他到了赵国的柏人县(在河北省隆尧县西 ),准备在那儿过夜。贯高、赵午他们已经派了刺客躲在厕所里。可是贯高的手下人贯三儿害怕了。他想要告诉汉高祖,又怕害了主人,就偷偷地对汉高祖说:“这儿来往的人很杂,皇上还是……”他话还没说完,瞧见有人过来,就一扭身溜了。汉高祖心里挺不安生。过了一会儿,他问左右:“这儿叫什么县?”他们说:“柏人县。”汉高祖好像吓了一跳似的说:“啊?迫人县?迫害人的县?我们到别处去吧。”说完话,上车就走。贯高、赵午的行刺计划又没成功。

汉高祖回到洛阳,听到商人们趁着中国和匈奴打仗的机会,兴风作浪地抬高物价,尤其是粮食和马匹的价钱。他非常生气,骂着说:“老子东奔西跑,没能够过好日子,他们什么正经事都不干,反倒现成地发了财。我们的大臣还有坐牛车的,他们倒舒舒坦坦地坐着马车。这打哪儿说起?”他忘不了六年前的事。那时候(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 ),他和项羽在荥阳一带相持不下,关中遭了大饥荒,发生了饿死人的惨事儿,可是宣曲任氏(宣曲,古地名,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南 )就因为囤积粮食发了大财。有钱的商人就是没有心肝。这会儿汉高祖下个决心要把商人压下去。他下了一道命令:商人不得穿丝织的衣服,不得带武器,不得坐马车,不得骑马,不得做官;商人买了穷人的儿女做奴隶和丫头的,一概释放,不得追还身价;商人的人头税比一般人加倍。这么一来,商人的地位大大降低,有的甚至于因此破了产,做了亡命徒。汉高祖认为这是他们应受的惩罚,活该。

他惩罚了商人以后,一想起柏人县的事直照影子,难道真有人向他行刺吗?果然,贯高的那个手下人贯三儿又来了。原来贯高他们行刺没成功,很生气。有人告诉贯高泄露消息的情况,他就要杀贯三儿,贯三儿逃到洛阳,事情就这么给汉高祖知道了。他立刻下了一道诏书,派卫士把赵王张敖、赵相贯高、大夫赵午等一概拿来办罪。贯高承认行刺,可是尽力替赵王张敖分辩,说这件事跟他不相干。他受尽各种残酷的刑罚,咬着牙,忍着疼,死也不改口。汉高祖又派人仔细调查了一下以后,把赵王张敖从宽处分,废了他的王号,改为宣平侯。贯高、赵午救了赵王,都自杀了。汉高祖又把代地并入赵国,改封代王如意为赵王。

如意做了赵王并不能抵御匈奴。正相反,匈奴老向代地进攻,弄得汉高祖直摇头。发兵去打吧,一去,匈奴就走了,不去打吧,他们又过来。汉高祖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他叫刘敬进来,要他出个主意。刘敬说:“天下刚安定下来,将士们已经够累的了。再说匈奴离这儿又远,我们也不能老发大军去攻打。就说皇上能下个决心,把所有的兵马都用上,把所有的将军都带去,可是匈奴走了,难道我们追上去吗?就说追上去吧,一片荒地,见不到一个人,没有地方住,哪儿去找吃的?将士们水土不服,天气又冷,见不到敌人,打谁去呢?依我说,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去征服的。”

汉高祖说:“不用武力,还有别的办法吗?”刘敬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怕皇上不同意。”汉高祖说:“只要是个好办法,我怎么会不同意呢?你说吧。”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就是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太太平平地过日子。如果皇上能够把大公主嫁给单于,再送他一批很阔气的嫁妆,他一定感激皇上,把大公主立为阏氏。她生了儿子就是太子,将来就是单于。皇上能够把咱们这儿多余的东西送给他们一些,经常跟他们来往,帮助他们,匈奴还能不感激皇上吗?这还不够,为了真正帮助他们,皇上还得派人去教导他们,让他们也懂得礼节。这么着,冒顿单于活着,他是皇上的女婿;死了,外孙子做了单于。哪儿有外孙子敢跟外祖父对抗的?不用武力,不打仗,慢慢儿地把匈奴感化过来,这不是个好办法吗?”

汉高祖连连点头,可是他又皱起眉头子来了。他说:“把大公主嫁给单于吗?别的女子行不行?”刘敬说:“如果皇上舍不得大公主,拿一个宗室或者后宫的女儿去冒充大公主,将来人家也会知道的。不是大公主,不尊贵,不尊贵没有好处。”汉高祖说:“好!你说得对。”他就准备把大公主嫁给单于。

汉高祖同吕后一说,吕后连眉毛都竖起来了。要了她的命也不答应。她说:“我就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她是我的命根子,怎么能嫁给匈奴呢?再说她已经许给张敖了,也不好反悔。”说着就哭起来。白天哭,晚上哭,哭得汉高祖净晃脑袋。吕后还真有一手,她见汉高祖不言语了,马上把大公主和张敖成了亲,生米煮成了熟饭,汉高祖只好封大公主为鲁元公主,让小两口儿上婆家去了。

可是北方不安宁,中原也太平不了。汉高祖就挑了个后宫所生的女儿,把她当作大公主,派刘敬为使者去跟冒顿单于说亲,订约,冒顿同意了。刘敬回来报告,汉高祖就再派他带着一批随从人员和不少的嫁妆、礼品,把“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单于见了这么漂亮的公主和这么多值钱的东西,非常满意,还真把新媳妇儿立为阏氏。

刘敬从匈奴回来对汉高祖说:“河南、白羊、楼烦离长安不远,最近的只有七百里地,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赶到秦中。我们虽然同匈奴订了和约,可是大公主究竟是冒充的,边界上还得注意防守。秦中土地肥沃,又是个重要的地区,连年遭到了战争的破坏,人口少,防御力量不够。皇上最好把秦中整顿一下。当初诸侯起兵的时候,不是齐国的田家就是楚国的景家、项家。其他各地起来的大多都是六国的后代。现在皇上在关中建都,可是关中人口太少,北边接近匈奴,东边有六国的贵族,万一发生叛变,皇上就不能安心了。皇上不如把原来六国贵族的后代、豪强和各处的大族搬到关中来,平时可以开垦肥沃的土地,还可以防备匈奴,要是东边发生叛变,就可以率领他们去征伐。这是加强都城,削弱地方的计策,皇上看怎么样?”

汉高祖完全同意。他说:“好!还得给他们方便,让他们有土地和住宅。”当时就发出诏书,又派刘敬去办这件事。前前后后从齐、楚、燕、赵、韩、魏各地搬到关中来的大族和豪强就有十几万人。一下子关中变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先不必说,而且这些大族和豪强都搬到关中,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当地对农民作威作福。

同匈奴讲了和,把六国的大族搬到关中来,这些都是安定国家的好办法,可是汉高祖忘不了刘敬的话,“大公主究竟是冒充的”。就因为吕后不答应,马上把大公主嫁给了张敖,他觉得吕后的主意太大了。再说太子盈又是这么老实巴交的,怕他将来继承不了自己的事业,就打算废了太子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