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再通西域

  • 本章共 3.5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伊穉斜单于收集了散兵败将,索性回到漠北去。打这儿起,漠南不再有匈奴的军营了。赵信劝单于不要再跟汉朝作对,还是讲和好。单于只好派使者到长安来要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了一下。有的说和亲好,有的说和亲不好。

有个大臣叫任敞(chǎng)的,他说:“匈奴打了败仗,应当叫他们归顺,作为外臣。怎么还提和亲的事呢?”这句话正说到汉武帝的心坎上,他当然不肯把公主去嫁给刚打败了的单于。可是不做亲戚也不一定就得变成冤家。因此,汉武帝打发任敞为使者跟着匈奴的使者去访问单于。单于虽然打了败仗,还是很傲慢的,他因为汉朝不答应把公主嫁给他,就把任敞扣留下,一直不放他回去。

单于得不到汉朝的公主倒也罢了,没想到西域一带的属国也都动摇了。他们见匈奴失了势,有的准备不再向匈奴进贡。汉武帝趁着这个机会,打算再叫张骞去通西域。张骞献计,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新疆温宿县以北、伊宁市以南的地区 ),是受匈奴压制的。最好能多送点礼物给乌孙王,先跟他结交起来。要是他愿意归向朝廷,皇上不妨把以前浑邪王的地盘封给他,然后再跟乌孙和亲,多给他们好处。这等于砍断匈奴的右胳膊。这么一来,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等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一听到这许多国家都能联合起来对付匈奴,就是多花些钱也值得干一下子。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即汉武帝即位第二十七年 ),他派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到乌孙去。

张骞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接见。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向着汉朝,搬到东边来,汉朝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为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是最好的办法。”

乌孙王一时不能决定。他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大臣们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天下到底有多大,汉朝的兵力到底有多强。他们归附匈奴已经很久了,离匈奴又近,大伙儿都害怕匈奴,不敢搬到东边去。可是他们又想得到汉朝的财物。因此,商议了好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tián;于阗,在葱岭以北,就是新疆和田县 )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这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倒先要打发张骞回去了,他借着送回张骞、报谢汉朝的因头,派了几十个人到汉朝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和几十个随从的人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汉武帝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喜欢司马相如他们的文章,他可更喜爱西域的好马。他一高兴就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病死了。汉武帝失去了这么一个能人,愁眉苦脸地闷了好几天。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觉得张骞的副手们都很不错,各国的使者又都送来了各色各样的礼物,他非常高兴,把张骞的副手们当作贵宾那样招待着。

汉武帝要知道:这些国家都在哪儿?到底有多远?怎么走的?使者们也说不上西域到底有多少国家。大伙儿把到过的地方一算,就有三十六国。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东边跟汉朝的玉门、阳关相接,西边一直到葱岭为界。从玉门、阳关到西域有两条道儿。从阳关出发,经过楼兰(后来改为鄯善,在新疆鄯善县东南 )沿南祁连山往西到莎车(就是新疆莎车县 ),叫作天山南路。从天山南路翻过葱岭,可以通到大月氏和安息。从玉门关出发,经过车师前王国(车师分前王国和后王国,前王国在新疆吐鲁番市,后王国在乌鲁木齐 ),沿北祁连山往西到疏勒(就是新疆疏勒县 ),叫作天山北路。从天山北路翻过葱岭,可以通到大宛、康居、奄蔡(在康居西北 )。

这些国家一向受着匈奴的压迫,不但年年得向匈奴进贡,而且匈奴还派官员到那边去收税,要牛羊,要奴仆。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打败了匈奴,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能够得到好处,当然都很高兴。他们希望汉朝不断地派使者带着礼物到那边去。

乌孙王也只希望得到汉朝的礼物,可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把原来浑邪王的地盘改为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一个叫武威郡(就是甘肃省酒泉市和武威市 ),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士兵守卫着。这么着,匈奴通羌中(在甘肃省临潭、岷县和四川省松潘、茂县等地区;羌qiāng )的道儿也给堵死了。

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不叫西域各国变心,又为了要得到西域的好马和别的特产,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发使者分别到这些国家去送礼物。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博望侯张骞,说他不但力气大,而且心眼好,真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派到那边去的使者都不说张骞已经死了。他们每次出去的派头大体上都跟当初张骞出去的时候差不多。出使一次,多则几百人,少则一百多人。西域的道儿上年年都有使者来往。路近的两三年来回一次,路远的八九年来回一次。汉朝和西方的交通就这么建立起来。这对于汉朝和西域各地在经济文化交流上都有好处。比方说,从汉朝运去的货物经过天山南路的主要是丝织品,大伙儿就把那条道儿称为“丝路”;从天山北路运到东方来的主要是毛皮,所以那条道儿也叫作“毛皮路”。大宛以西,人们还不知道炼铁和制造铁器,别说是教他们炼铁,就是运点儿铁器去,那边的人就够高兴了。同样,汉朝也从他们那边得到不少东西,尤其是一些水果和蔬菜的新品种。

每次使者从西域回来,或者西域的使者到来,汉武帝总是喜气洋洋的。他不但喜欢从西域带来的东西,像葡萄酒、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还有珊瑚、琥珀、玳瑁、琉璃、象牙等等,而且更喜欢听使者的报告。

有一回,他把几十个到过西域的使者都召了来,对他们说:“你们都到过外国,每个人一定见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现在把你们所见到的或者听到的都说一说。要照实说,只要说得有意思,都有赏。”

他还叫他们不必拘束,像聊家常一样地聊聊就可以了。他们这才海阔天空地各人说开了。其中有个使者知道汉武帝喜爱大宛的千里马,就说:“大宛有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匹天马。大宛王想尽办法也没能够把天马弄到手。他就挑选了几匹各种颜色的、最最好的母马放在山下,引天马下来跟它们玩儿。果然,母马生了小马。这些小马长大了,都是千里马。这种马跑急了,流出来的汗像血一样,因此,叫汗血马。大宛的汗血马最名贵,就因为它们都是天马的种啊。”汉武帝听得出神,连着说好。

第二个使者说:“大月氏往西几千里有个安息国。那边做买卖的人很多。他们用的是银钱。咱们的钱上面有龙、有马;他们的钱可真特别,上面有国王的脸。国王一死,就换上新国王的脸。”

汉武帝瞧了瞧第三个使者。

那个使者说:“安息人很能做买卖,他们坐船由海道到海西(又叫大秦,就是罗马国 )。据说顺风顺水,三个月可以到了,风向不顺,得一两年工夫。海西也叫大秦,那边宝贝很多。外国人说‘天下有三多:中国人多,大秦宝多,月氏马多’。海西的宫室挺别致,大多是‘重屋’的,就是屋子上面再盖屋子。乌孙以西的人大多是蓝眼睛、红眉毛、高鼻子,满脸胡子,挺怕人的。他们的风俗也特别,对于妇女挺尊敬,男的要听女的吩咐。”

汉武帝对于别人的长相和风俗倒不大感觉到兴趣。他说:“外国有什么好玩儿的没有?”

第四个使者抢着说:“有!安息以西几千里有个条枝国(包括现在的叙利亚和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地区 )。那边的人最喜欢玩儿。有些人专门靠着玩儿过日子。他们的法术真巧妙!能够把一把刀吞到肚子里去再吐出来;嘴里能够吐出火来;把种子放在盆里,一下子就长叶子、开花,结个大香瓜;把一个人砍死了,还能叫他活过来。”

这种变戏法的情形吸引住了汉武帝,他听得乐起来了。

第五个使者猜透了汉武帝的心思,连忙接着说:“西方有种大鸟,生下来的蛋大极了。他们说,大的有酒坛子那么大。这还不算稀奇。据安息的老人家说,西方有条弱水,他可没见过,只知道弱水很轻,鸟毛掉在水里也沉下去。弱水上有一座玉山,西方最尊贵的女神‘西王母’就住在那儿。那边是太阳下去的地方,不骑着龙是不能到的。西王母吃的东西是神鸟给她送去的,那神鸟据说有三条腿,所以叫‘三足神鸟’。”

汉武帝听得出神。他赏了这些使者不少金子,决定以后不断地派使者到西域去。

汉朝和西域这么来往着,匈奴当然很不服气。他们休养了一个时期以后,就派骑兵去阻碍交通,抢劫使者带着的礼物。汉武帝除了加紧酒泉郡和武威郡的防御以外,又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张掖郡,一个叫敦煌郡。这四个郡都驻扎着军队,随时随地可以打击匈奴,保护着西域的交通。

张骞他们通西域,能够跟几千、几万里以外的人来往,大家都说了不起,想不到还有人自以为比张骞的本领更大,他们能够通天,能够跟神仙来往。不用说汉武帝也要重用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