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汉文帝即位

  • 本章共 3.4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吕太后虽然死了,吕产、吕禄统领着南军、北军,严密地保卫着宫廷和京城,连太后下葬的时候,他们都不出去。大臣们不免怀疑起来。吕家的将军们为什么带着兵马老占领着宫廷呢?朱虚侯刘章的媳妇儿是吕禄的女儿,她准知道她父亲的行动。刘章向她一盘问,才知道吕产、吕禄是受了太后的遗嘱保卫着宫廷的。刘章一想,这么下去,刘家的天下不是要变成吕家的天下了吗?他就派心腹去告诉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发兵从外面打进来,自己在里面接应。

齐王刘襄拿征伐吕家的名目号召诸侯,自己首先发兵往西边打过去。相国吕产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派颍阴侯灌婴带领兵马去对付刘襄。灌婴到了荥阳,对亲信的将士们说:“吕产、吕禄他们统领大军,占领关中,明明是要夺取刘家的天下。我们要是向齐王进攻,这不是帮助吕家造反吗?”他们都同意暂时把军队驻扎下来,还暗地里通知齐王刘襄约会诸侯共同去征伐吕家。这么着,灌婴和刘襄都把自己的军队驻扎下来,同时联络刘章、周勃、陈平他们,叫他们从里面发动起来,准备里外夹攻,消灭吕家。

刘章、周勃、陈平、郦寄他们想了个办法,居然把吕禄的兵权夺过来了。南军和北军的士兵们也都愿意帮助刘家,反对吕家。刘章杀了吕产,周勃杀了吕禄。两个头儿一死,事情就好办了。周勃带领着新归附过来的军队,把这两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杀了。他们还打死了吕须,杀了吕通,废了鲁王张偃。大臣们打发刘章到齐营里去请齐王刘襄退兵,一面再派人请灌婴撤兵回来。

到了这时候,刘家的大臣们胆儿就大了。他们说:“从前吕太后所立的少帝和现在的皇上都不是先帝的亲骨肉。她还把别人家的几个小孩儿冒充惠帝的儿子,都封了王,现在我们灭了吕氏,这些冒充的皇子将来长大了,还不是吕氏一党吗?我们不如斩草除根,再在刘氏诸王当中挑选一个最贤明的,立他为皇帝,这才是正经。”

可是立谁为皇帝呢?有人说:“齐王刘襄是高帝的长孙,可以即位。”大臣们大多不同意。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认为代王毫无势力,简直跟扔在边界上一样,手底下也没有得力的大臣,要是帮着他登基,自己的功劳可大了,将来的地位可靠。要是立齐王刘襄,齐国的大臣必然得势,一朝天子一朝臣,到那时候自己反倒给排挤出去。他们就冠冕堂皇地说:“吕氏差点夺去了刘氏的天下,齐王的丈母家挺强,要是立了齐王,不是去了一个吕氏又来了一个吕氏吗?代王是高帝的亲儿子,年龄最大,谁都知道他品格高、有能耐。他的母亲薄氏素来小心谨慎,从来不过问朝政。立代王为皇帝是最合适的了。”大臣们一见最拿事的陈平和周勃这么主张,都同意了,当时就打发使者去迎接代王刘恒。

使者到了代地,向代王刘恒报告了朝廷上大臣们公推他即位的事,请他马上动身。代王刘恒不敢轻易答应,他召集大臣们商议一下。郎中令张武说:“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手下的将军和谋士,只知道欺诈,不讲什么信义。他们大多不甘心老老实实地做臣下,因为害怕高帝和太后,才不敢为非作歹。现在太后也过去了,京城里闹得鸡犬不宁,谁都想做皇帝,偏偏要到咱们这个顶偏僻的边疆上来迎接大王,谁也不知道他们打什么主意。大王不如推说有病,探听探听京城里的动静再说。”

中尉宋昌说:“张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王可以放心回去,管保没有事。残暴的秦皇失了天下,诸侯豪杰一窝蜂似的起兵,谁都想做皇帝。末了,高帝统一了天下,以后谁再起兵都没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吕太后这么专制,吕氏诸王这么威风,可是刘章、周勃一号召,士兵们都愿意为刘氏效忠。这又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天下厌乱,老百姓要求过几年太平日子吗?就算是有的大臣再要作乱,老百姓不肯听从他们,他们也没法发动起来。现在,高帝的儿子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大王两个人了。大王居长,又是人心所向,所以大臣们不得不听从大伙儿的意见来迎接大王,大王不必多心。”

代王觉得宋昌的话很有道理,可是他素来谨慎,就向他母亲薄氏请示。薄氏曾经吃过许多苦头,老怕活不下去。幸亏汉高祖和吕太后不把她放在心里,才把她送到接近匈奴的边疆上来,因此没遭到吕氏的毒手,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她是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怎么也不肯轻易让她儿子去冒危险。娘儿俩商量了一会儿,先打发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长安去见太尉周勃。周勃老老实实地把大臣们所以要迎接代王的意思告诉了他。

薄昭回来向代王报告,说:“大臣们真心迎接大王,大王可以不必再怀疑了。”代王对宋昌说:“你说得对,咱们走吧。”当时就准备车马。代王只带着宋昌、张武等六个随从人员上长安来了。他们到了高陵,离长安只有几十里地,就停下来。代王派宋昌先到长安去看看情况。宋昌到了渭桥(在长安北三里 ),就瞧见丞相以下的大臣们都在那儿等着迎接代王。宋昌下了车,对他们说:“特来通报诸君,代王快到了。”大臣们都说:“我们恭候着就是了。”宋昌又上了车,急急地回到高陵,请代王放心前去。

代王仍旧叫宋昌驾车,带着张武他们一块儿来了。他们到了渭桥,大臣们都跪着拜见代王。代王下了车,向他们回拜。

太尉周勃想格外献个殷勤,向前抢了一步,他单独对代王说:“请左右暂退,我有话奉告。”宋昌在旁边一本正经地说:“要是太尉说的是公事,公事公办,请公开说吧;要是太尉说的是私事,做王的大公无私!”太尉周勃给宋昌这么一说,不由得脸上直发烧,慌里慌张地跪在代王跟前,拿出皇帝的大印来,双手奉给代王。他心里美美地一笑,代王还能不感激他,给他记个头功吗?想不到代王推辞,说:“到了公馆(诸王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公馆,这是汉朝的制度;代王的公馆叫代邸;邸dǐ )再商议吧。”周勃只好臊模搭眼地把大印收起来,请代王上车,自己领道,一直到了代王公馆。大臣们都跟着进了公馆。

代王朝西坐下(正位是朝南的,代王在自己的公馆里以主人的地位把大臣们当作贵宾,所以不坐正位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还有别的主要的大臣一齐趴在地下。陈平带头说:“太后所立的少帝都不是惠帝的儿子,本来就不该祀奉宗庙。宗室侯王和大臣们都说大王是高帝的长子,应当祀奉宗庙,请大王即位!”

代王接连推让了三次。他说:“祀奉高帝宗庙是多么重大的事,我不敢当。还是请楚王(指汉高祖的兄弟刘交,代王的叔父)到来商议商议,挑选一位贤明的君王吧。”大臣们坚持要请代王即位。他们七手八脚地把代王扶上了正位,请他朝南坐下。代王又推让了两次。陈平、周勃他们不让他再推让。他们说:“我们已经很郑重地商议了几次了。大家都认为祀奉高帝宗庙的,只有大王最适宜。请大王以天下为重,不要再推辞了。”

周勃就捧着皇帝的大印,一定要代王接受。代王说:“既然宗室、将相决意推定了我,我也不好过于固执,希望各位同心协力,共保汉室。”大臣们就尊代王为天子,就是汉文帝。

当天晚上,汉文帝就拜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管理宫殿。汉文帝除了宋昌、张武以外,还有舅舅薄昭算是自己人。他手下就是这么几个人。他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势力,君位并不巩固。论辈分,楚王刘交是他叔父;论地位,齐王刘襄是高祖的嫡长孙;就是兄弟刘长当初所封的淮南也比代地重要得多。他这么前思后想地一合计,要保持君位,治理天下,只能虚心地尊重先帝的大臣,再就是减少老百姓的痛苦,对他们多多让步来换取他们的拥护。他连夜下了诏书,大赦天下。

汉文帝尊他母亲薄氏为皇太后,拜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等也都论功行赏,加了俸禄。右丞相是朝廷上最高的官衔。周勃自己也认为功劳最大,地位最高,他的那股子得意劲儿就不用提了。他仰着脑袋,个儿也好像高了一截。汉文帝对他很恭敬,每回散朝,老是拿眼睛送他,直到他出去了,才随便坐下。

郎中袁盎(àng )见了这种情形,挺担心。他问汉文帝:“皇上看周丞相是怎么样的臣下呢?”汉文帝说:“是一位忠臣。”袁盎说:“我看他只能算是一个功臣,算不上忠臣。不顾自己的性命,一心一意地跟君王同生死的,才是忠臣。当吕太后专权的时候,刘氏危急万分,周丞相身为太尉,掌握着兵权,不敢挺身出来,挽回当时的局面,反倒违背了高帝的盟约,附和吕太后封吕氏为王。赶到吕太后死了,大臣们起来征讨吕氏,周丞相碰上了运气,成功了,本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现在皇上即位,拜他为右丞相,他正应该小心谨慎、虚心待人才是。可是他反倒在皇上面前得意忘形、目中无人。难道忠臣是这个样儿的吗?我怕皇上对他越恭敬,他就越骄傲。这么下去,太不妥当了。”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以后他对周勃还是挺恭敬的,可是恭敬之中带着严肃。周勃才开始有点怕汉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