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坐牢读经

  • 本章共 2.8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大将军霍光,推荐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说他有才有德,可以继承皇位,请大将军和大臣们商议。霍光先向大臣们个别地征求意见,有的说刘病已的确不错,有的不太知道他,可也不反对。太仆杜延年劝霍光把他接来。霍光是知道刘病已的历史的,可是还不像丙吉和张安世的哥哥张贺那么清楚。

原来刘病已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卫太子刘据生了个儿子叫刘进,因为刘进的母亲姓史,他又是汉武帝的孙子,所以称为史皇孙。史皇孙娶了王夫人,生个儿子,就是刘病已,又叫皇曾孙。卫太子刘据发兵把大胖子江充治死的时候,汉武帝正害着病,他听了黄门苏文和御史章戆的话,认为太子造反,就派丞相刘屈犛发兵围攻卫太子。卫太子和他两个儿子都受了害还不算,连史皇孙刘进和他的母亲,还有刘病已的母亲王夫人也都杀了。那时候,刘病已刚生下几个月,也关在长安监狱里。奉了诏书检查监狱的就是丙吉。他见了这个生下来没有多少日子的婴儿,心里有点不自在,就叫两个有奶的女犯轮流奶着他。丙吉还每天去检查监狱,不准虐待婴儿。后来汉武帝听了方士的话,派使者拿着诏书要把关在长安监狱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光。丙吉关着门,不准使者进去,对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皇上怎么可以乱杀人呢?再说监狱里面还有一个毫无过错的婴儿皇曾孙哪!”使者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就把监狱里的囚犯一概免了死罪。刘病已就这么保全了性命。

丙吉又替皇曾孙刘病已想办法,写信给京兆尹,请公家收养这个婴儿。偏偏当时那个京兆尹最怕事,不肯答应,弄得丙吉不知道把这个没爹没娘的婴儿放在哪儿好。他只好自己来照顾他了。他养了一两年,皇曾孙又是多病多痛的,老看医吃药。最后一次病好了的时候,丙吉给他起个名字叫“病已”,意思说“病已经过去了”。后来他打听到史皇孙的姥姥家史家,还有刘病已的舅祖父史恭和舅曾祖母住在乡下,他就把刘病已送到史家。史恭见到了这个外孙,史老太太见到了这个外曾孙,又是伤心又是高兴,他们把他养着。

刘病已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汉武帝临终下个命令,把他曾孙刘病已交给掖庭令(掖庭,宫中旁边的房子,供后宫妃子住的,有别于正宫;令,官儿 )张贺看管。张贺曾经伺候过卫太子,对他的孙子格外爱护,教他读书。刘病已着实用功,张贺就更喜欢他了。他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偏偏张贺的兄弟右将军张安世不同意,张贺就给刘病已娶了个平民许广汉的女儿做媳妇儿。刘病已喜欢读书,也喜欢斗鸡、跑马,游山玩水,观察风土人情。丙吉把他推荐给霍光的时候,他已经十八岁了。

霍光又和丞相杨敞商议了一下,请丞相领头向上官皇太后上书,先封皇曾孙为阳武侯,然后立阳武侯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了。刘病已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大臣们认为立了皇帝就得立皇后。这时候,霍光还有个小女儿没出阁。大家都琢磨着除了大将军的女儿以外谁还配做皇后呢?他们还没说话,可是汉宣帝已经猜透了他们的心思,就绕着弯子,下了一道命令,说他在微贱的时候原来有一把宝剑,请大臣们把那把旧的宝剑找来。大臣们这才知道了汉宣帝的心思,他们就立许氏为皇后。汉宣帝还想依照以前的老规矩,封皇后的父亲许广汉为侯,可是霍光不同意,说他在卫太子的案子中已经受了刑罚,不应当再封为侯,汉宣帝也就算了。

霍光可能还不太高兴,他向汉宣帝辞职,说他年老了,要退休。汉宣帝很诚恳地挽留他,还吩咐大臣们有公事先告诉大将军,然后再奏明皇上。这一来,霍光的权就更大了。不但如此,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还有霍光的女婿、外孙这些亲戚都在朝廷上做了大官。霍光每回上朝,汉宣帝总是对他虚心得不能再虚心,恭敬得不能再恭敬。

汉宣帝即位以后,第一件的好事情是大赦天下。过了八个月,又免了天下的田租、赋税。接着,他要把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重新安葬,追加封号,表示不忘本的意思。大臣们都说应当这么做,皇上真是个孝子贤孙。汉宣帝一想,要做孝子、贤孙,干脆做个到家。他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商议增加宗庙音乐来歌颂汉武帝。皇帝下了诏书,还用商议吗?有的说:“赶紧增加宗庙音乐!”有的说:“赶快编写颂扬武帝恩德的歌词!”大伙儿都说:“马上联名上书,一致同意诏书。”

大臣当中有个专门研究《尚书》的学者叫夏侯胜。他一瞧这么多的大臣谁也没商议到诏书,只是乱哄哄地瞎奉承,直替他们害臊。他说:“孝武皇帝虽然征服了临近边疆的敌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连年用兵,死伤了无数的人马,耗费了全国的财力。再说孝武皇帝奢侈无度,弄得天下贫困;老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每回蝗虫起来,几千里的庄稼全成为荒地;有了军粮,没有民粮,害得老百姓不能过日子,甚至于饿死人的悲惨情形也常发生。直到今天,国家、百姓还没能够恢复元气。请问他对于百姓有什么恩德可说,既然没有恩德,就不应当歌颂他。”

啊?!这还了得!大伙儿听了夏侯胜的话,好像捅了窝儿的马蜂似的,都哄起来,嗡嗡嗡地乱了一下子。他们说:“这是诏书,你怎么敢违抗?”“你怎么敢毁谤孝武皇帝!”夏侯胜说:“皇上叫我们商议,我们就该认真地商议。如果不准我说不同的话,那还商议什么呢?诏书也不一定全都对的。全靠臣下直话直说,难道一味地奉承皇上,就算是尽了本分吗?”

他们觉得夏侯胜越说越不像话了。像他这么无法无天的傻瓜没法跟他评理,大家就联名上书,控告夏侯胜,说他毁谤孝武皇帝,藐视皇上,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写好了奏章,一个一个地签上了名,满朝大臣谁敢逆风行船?没想到有个叫黄霸的大臣,他不肯签名。他说:“一个有骨气的人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利害,不问是非!”他们认为黄霸又是一个硬头子,硬头子就该让他去碰钉子,就把他也控告在内。

汉宣帝下了命令,把夏侯胜和黄霸两个大臣下了监狱。满朝百官都称颂汉宣帝是个有道明君,一致地同意了诏书,制定了仪式,用歌唱和舞蹈来颂扬汉武帝。

单单依照诏书办去还显不出大臣们的聪明和忠心来。他们就更进一步,建议给汉武帝多立庙宇。当年汉武帝曾经巡游过四十九个地方。他们建议在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建立一座庙宇。汉宣帝自己倒没想得这么周到。他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吩咐他们一一照办。他对于关在监狱里的夏侯胜和黄霸一时里也想不出处理的办法,就让他们关下去吧。

夏侯胜和黄霸两个人关在一起,可以谈谈天,总算不太冷清。

黄霸从小学习法令,他可痛恨酷吏。这会儿碰到了夏侯胜,正好向他请教,学点经书。他就请夏侯胜讲解经学。夏侯胜哈哈大笑,对他说:“关在监狱里,快定死罪了,还想读经干吗?”黄霸正经八百地说:“老师,您也太小看人了。‘早晨听到了道理,晚上死了也行。’我今天晚上还不一定死,为什么不能坐牢读经呢?”夏侯胜已经快九十了,见了这么一个“门生”,高兴得捋着雪白的胡子直乐。他就天天给黄霸讲解《尚书》,谈论着古代帝王和将相得失、成败的道理。

他们关了两年,才释放出来。以后他们还是继续研究《尚书》,有时候也喜欢谈论谈论历史上的人物。聊着,聊着,黄霸一不留神又聊到霍光头上去了。他说:“大将军的权太大,他越来越专制了。”夏侯胜拦住他,说:“谈谈古代的人吧。我们都年老了,犯不着再去坐牢。你要读经,还是在家里读吧。”

大臣们都知道霍光专制,哪儿知道霍光家里还有个专制的老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