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汉故事新编』耕种的榜样
- 本章共 3.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汉文帝不用兵马就把南越收服过来,更觉得文教重要。可是就拿文教治理天下,也不能专靠他一个人哪。因此,他要多多搜罗人才,帮助他做事。他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理河南很有成绩,人们甚至夸奖他是天下第一个好郡守。汉文帝就把他调到京城里来,请他做了廷尉。吴公又推荐了洛阳人贾谊,说他熟读诗书,挺有才能。汉文帝封他为博士。
贾谊是个年轻小伙子,只有二十几岁,可是比朝廷上一班老大臣都强。汉文帝每次起草诏书的时候,叫大臣们来商议,那班老先生就知道点头哈腰地说好,可提不出什么意见来。贾谊没有这么深的人情世故,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的都很有道理。因此,汉文帝很看重他,才一年就把他升为大中大夫。
汉文帝重视贾谊,不但因为他有才能,而且因为他肯说话。多少年来,人们是不能谈论政治的,更不用说批评朝廷了。汉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让人们多提意见。他首先定出选举“贤良方正”的制度,只要品行端正、稍通文墨的人能够直爽地说实话、规劝皇上的,都有被选的资格。每一个郡选举一次老有一百多个。可是,“贤良方正”究竟还有一定的名额,一般的老百姓还是不敢批评朝廷的。
原来汉文帝刚即位的时候,还沿用着一条法令,叫“诽谤妖言法”(“诽谤”就是诬蔑朝廷或者批评皇帝的意思;“妖言”是指有意造谣,扰乱人心的意思;“法”就是法令 )。犯了诽谤妖言法的就有死罪,严重的还得灭门。汉文帝已经废除了“全家连坐法”。这会儿他又下了诏书废除“诽谤妖言法”。他说:“拿诽谤妖言法来定罪,谁还敢说话?朝廷上的大臣们不敢直直爽爽地说话,做皇帝的有了过失,怎么能听得到批评?远地方的人更不能来劝告皇帝了。这种法令应当立刻废除。如果有人咒骂皇帝,官吏就认为大逆不道,说话一不小心,又说他们有意诽谤,那简直是封了人民的嘴。我极不同意这种办法。从此以后,有犯所谓诽谤妖言的,一概无罪,不管老百姓说什么话,官吏不准干涉。”
这么一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皇帝的人就多起来了。别说在朝廷上,就是在道儿上有人上书的话,汉文帝也会停下车来把奏章接过去。他说:“可以采用的就采用,不能采用的搁在一边,这有什么不好呢?”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 ),贾谊上了一个奏章,请汉文帝提倡生产,厉行节约。大意说:
管子(就是管仲)曾经说过,“贮藏粮食的仓库满了,才能够讲究礼节;有吃的、有穿的了,才能够谈得到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要说能把天下治理得好,从古以来都没听说过。古人早就说过,一个男的不耕种,就有人挨饿;一个女的不纺织,就有人受冻。生产有一定的季节,要是消费没有限制,那么,财物一定不够用。古时候治理天下的,着重节俭和积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哪,奢侈的习气越来越厉害。生产的人少,消耗的人多,天下的财物自然就缺少了。要知道积蓄是天下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多了,财物富裕了,什么事情不好办呢?因此,朝廷应当劝老百姓好好儿地种庄稼,使天下的人都能自食其力,好吃懒做的游民都该转到农村里去。只要多生产、多节约、多积蓄,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天下自然太平了。
汉文帝完全同意贾谊的话。他在春耕以前就下了诏书,劝老百姓多生产粮食。他还亲自率领大臣们下地,做个耕种的榜样。另外还规定:农民缺少五谷种子或者没有口粮的,由各县借给他们。各地的长官也不得不下乡,进行农贷,劝告农民及时耕作。老百姓得到了帮助,又听到了汉文帝亲自耕种的消息,男男女女干活儿的劲头可就更大了。土地是不辜负人的,农民多用力气,它就多生产粮食。那年秋天,得到了普遍的丰收。汉文帝为了鼓励农民积蓄,就下了一道命令,说:
粮食是天下的根本,人民是靠着它养活的。如果人民不着重耕种,就不能过生活。所以我亲自率领臣下劝人民着重耕种。今年农民格外勤劳,可喜可嘉,准予免去天下农民今年田租一半。
汉高祖原来规定的田租是十五税一,现在只收半租,就是三十税一,这确实是最轻的租税了。
老百姓因为得到了丰收,又免了一半的田租,一个个眉开眼笑。想不到朝廷上平时不大关心老百姓痛痒的大臣们也因为另一件事情在高兴得眉开眼笑。原来那个一向叫大臣们厌恶的审食其给淮南王刘长杀了。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当初汉高祖从平城(就是给匈奴围困了七天的那个城 )回来,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派宫女赵姬去伺候他。后来赵国的大臣贯高、赵午谋反,他们都受到了惩罚,连赵姬也下了监狱。赵姬跟监狱官说明她曾经伺候过皇上,已经有了身孕。监狱官一级一级地奏报上去,赵姬才免了死罪,可是还得关在监狱里,等她生了孩子再说。赵姬的兄弟赵兼千辛万苦地到了长安,央告审食其转求吕后向汉高祖求情。吕后不愿意帮忙,审食其也就不敢多嘴了。赶到赵姬在监狱里生了儿子,还不能免罪。她哭了三天三夜,就自杀了。赵国的官吏把赵姬的婴儿抱给汉高祖,汉高祖倒也喜欢,给他起了个名儿叫“长”,嘱咐吕后收养。后来汉高祖消灭了淮南王英布,就封刘长为淮南王。刘长做了淮南王,把他的舅舅赵兼接来。舅舅、外甥一谈到赵姬,就抱怨审食其不肯从中出力。
赶到汉文帝即位,审食其失了势力。刘长就在汉文帝第三年(公元前177年 )到长安来朝见他的皇帝哥哥。刘长是汉文帝唯一活着的兄弟,汉文帝像亲兄弟一样地待他。刘长很有力气,平日骄横惯了的,对汉文帝也不太恭敬,老管他叫大哥。汉文帝只有这么一个兄弟,也不计较。刘长说要去见审食其,汉文帝答应了。
审食其听说淮南王来访问他,大摇大摆地出来迎接。刘长下了车,从袖口里拿出一个铁锤,一下子把审食其砸了个脑浆迸裂。他马上回来,求见汉文帝。汉文帝出来,瞧见兄弟刘长光着上半身,跪在台阶底下直哭。汉文帝问他是怎么回事。
刘长说:“辟阳侯是吕后最信任的人,他明明知道贯高谋反的事跟我母亲丝毫关系也没有,可是他不肯在吕后面前分辩,这是一项大罪;赵王如意母子二人没有罪遭了毒害,辟阳侯也不说话,这是两项大罪;吕后把吕家的人封了王,要夺刘氏的天下,辟阳侯又不说话,这是三项大罪。我今天杀了他,一则为天下除去奸臣,二则为母亲报仇。可是我自作主张,得罪了皇上,请皇上惩办吧。”
汉文帝也同情他为母亲报仇,觉得情有可原,就免了他的罪,让他回到淮南去。哪儿知道汉文帝越是偏护着刘长,刘长越发无法无天地胡闹。他不遵守朝廷的法令,自己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杀害平民、乱送爵位的事也越来越多。他把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汉文帝派使者去劝告他,他也不接见。末了,他派人到南方去约会闽越,到北方去勾结匈奴,竟准备造反了。
帮着刘长谋反的人给逮住了,刘长也给带到长安来。大臣们一定要汉文帝把刘长办死罪。刘长也认为这会儿再也保不住命了。可是汉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他的王号,把他送到蜀地去,还让他带着全家的人一块儿搬去。刘长想不到汉文帝对他这么宽大,心里头好像刀子扎着似的那么难受,就在路上绝食自杀。
汉文帝得到了这个消息,哭着说:“我不过暂时叫他去吃点苦,希望他能悔过,哪儿想得到他会死呢?”大臣们劝汉文帝,说:“淮南王自作自受,请皇上不要过于伤心。”汉文帝说:“我只有一个兄弟,还不能保全他,总觉得于心不安。”他为了死了的兄弟显着这么伤心,可是人们说他杀了兄弟,还编了一首歌谣讽刺他,说:
一尺布,还可缝,
一斗粟,还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汉文帝听到了这首歌谣,心里十分难过。他就把淮南王的四个儿子都封为侯。大夫贾谊得到了这个消息,上了一个奏章,说淮南王大逆不道,死在路上也是活该,朝廷不应该把罪人的儿子封为侯。
淮南王谋反自杀,还有人批评汉文帝,说:“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没想到过了四年(公元前170年,汉文帝即位第十年 ),他的舅舅,薄太后唯一的亲兄弟,车骑将军薄昭,杀了天子的使者,犯了大逆不道的死罪,这真把汉文帝难住了。他直后悔,不该拜自己的舅舅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的地位多么高哇,姐姐是皇太后,外甥是皇上,这就使薄昭骄横起来,连天子的使者也不搁在眼里。汉文帝要是不把他办罪,给将来横行不法的外戚专权开个先例,这个他不干;要是把他抓来办罪,从外甥和娘舅的关系上说,又怕妨碍了孝道。要是薄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自己处理自己,那可多么好哇,汉文帝就打发公卿大臣上薄昭家里去跟他喝酒。在酒席上大伙儿劝薄昭自杀,他不依。大臣们只好回来。没多久,他们再一次上薄家去,说是去吊孝的。薄昭一见公卿大臣们个个都穿上丧服,戴着孝,向他号丧,他只好硬着头皮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