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汉故事新编』上朝的仪式

  • 本章共 3.1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汉高祖把秦朝苛刻的法令和麻烦的仪式全都废了,这原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没有一定的法令和仪式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单说各种仪式吧,这原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规矩。现在把旧规矩废了,新规矩还没订出来,的确不大好。汉高祖手下的一班大臣从前大多都是农民和干小手工艺的,本来不像读书人那样讲究礼貌。再说有些大臣还是汉高祖小时候的朋友,大家更没有什么拘束了。这班武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还有什么顾忌的?老是喝酒争功、吵架拌嘴。喝醉了酒,更加无法无天地闹着、嚷着,也不管什么爵位不爵位的,彼此直叫名字,一挂了火儿,就在朝堂上拔出剑来,劈这个,砍那个,简直什么都闹得出来。汉高祖实在看不过去。可是都是自己人,多年的朋友,真要拉下脸来,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

谋士叔孙通知道汉高祖讨厌他们这些举动,趁着机会对他说:“打天下用不着读书人,可是要治理天下,读书人是少不了的。我打算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求一些熟悉礼节的儒生,叫他们和我的门生共同拟定一套上朝的仪式,这是十分需要的。皇上能不能答应我这么办?”汉高祖说:“好是好,就怕学起来太难。”叔孙通说:“三皇、五帝、夏、商、周各有一套礼节、仪式。因为时代不同,情况不同,礼节仪式也都有一些改变。我打算参考古代的礼节,再采取一部分秦国的仪式,定出一套上朝的规矩来。大家练习练习,也就不难了。”汉高祖说:“那你就试试去吧,不过不要定得太难。要容易学,能让我也学得会的才好。”

叔孙通到了鲁地,聘请了三十个儒生。可是另外有些人不愿意替他做事。其中有两个儒生还当面把叔孙通骂了一顿。他们说:“你懂得什么礼节!你伺候过十个主人,连一点气节都没有,亏你还有脸去订上朝的仪式!今天奉承这个,明天奉承那个,谁给你官做,谁就是你的爷。走开,走开!别把这个地方站脏了!”

要说哪,叔孙通原来是秦国的儒生。当初二世听到使者报告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响应的消息,曾经召集了博士和儒生,问他们怎么办。有三十多个博士和儒生都说:“造反的就该镇压,请皇上赶快发兵去征伐。”二世听了,噘着嘴生气。叔孙通见了二世这副嘴脸,马上起来反对他们,说:“你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上头有英明的天子,下面有严厉的法令,各郡县都有称职的长官,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谁还敢造反?强人、小偷总是有的,那怕什么?叫郡守、县尉把他们拿了来办罪就是了,何必大惊小怪!”二世听了,非常高兴。他把那些说陈胜、吴广是造反的都关在监狱里,赏了叔孙通二十匹绢帛、一身衣服,还拜他为博士。叔孙通知道二世的天下靠不住,就逃到本乡薛城。赶到薛城投降了楚军,他就归附了项梁。项梁在定陶失败了,叔孙通就去亲近楚怀王。楚怀王被霸王尊为义帝,失了势,搬到长沙去,叔孙通就离开了义帝去归附霸王。赶到汉王打进了彭城,叔孙通就去投奔汉王。汉王见他戴着儒生的帽子,穿着儒生的衣服,挺讨厌他。叔孙通就把儒生的衣帽扔了,穿上短褂。他的短褂还是照汉王本乡的式样制成的。汉王这才喜欢他了。他还有一百多个门生跟着他。他们都没有职务,背后骂他们的老师,说他投降了汉王,已经这么多年了,只知道自己做官,不给他们推荐推荐。叔孙通听到了,对他们说:“现在汉王正在打天下,你们能冲锋陷阵吗?我只能推荐武夫,可不能推荐你们。别心急,将来准有官儿给你们做。”就因为叔孙通有这一套本领,汉王拜他为博士。这会儿汉王做了皇帝,讨厌这一班武夫太没有规矩,叔孙通就献计替他拟订上朝的仪式。鲁地的两位儒生知道叔孙通是这么一个人,当面骂了他一顿。

叔孙通挨了一顿骂,只好挺尴尬地笑着说:“真是书呆子,一点不识时务。”他就找了“识时务”的三十个儒生,带着他们回到京城。叔孙通原来是秦国的博士,秦国的礼节仪式他是知道的。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制定了一套。在六国的礼节仪式中凡是尊重君王压制臣下的地方他都采用。叔孙通所拟订的上朝的仪式基本上就是秦国的那一套。可是大家一提起秦国来,都有点头痛。叔孙通了解到这一层,就算他采用的完全是秦国的,死也不能说是秦国的。因此,他才这么装模作样地到鲁地去聘请三十个儒生来,让大家相信他订的那套上朝的仪式是礼仪之邦的儒生订的,而不是秦国的。

叔孙通就这么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规定了一套上朝的仪式,带领着三十个“识时务”的儒生和一百多个门生到野外去练习。他用茅草作为标记,用绵绳拴成各种等级的位置。他们天天练习怎么走、怎么站、怎么下跪、怎么磕头、怎么起来、怎么举杯、怎么上寿。排演了一个多月,全熟透了。他请汉高祖去看看将来准备怎么上朝、行礼。汉高祖看了,很满意。他说:“这我也能办到。”他就吩咐朝廷上的文武大臣都到野外去练习,叫他们听从叔孙通的指挥和一百多个助手的辅导。

到了第二年,就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 ),萧何已经在栎阳修好了宫殿,汉高祖把这座宫殿叫“长乐宫”,择了一个好日子正式在长乐宫临朝。到了那一天,天还没亮,诸侯、大臣都去朝贺,殿门外早有招待人员等在那儿,把诸侯、大臣挨着次序领到里面,分别站在东西两旁。功臣、列侯、将军、军吏按照等级面向东站在西边;丞相以下的文官也按照等级面向西站在东边。殿上早就布置好了仪仗队、卫兵等这些人,在一定的地方都有旗子。场面非常严肃、整齐。司仪高喊一声,乐队奏起乐来,汉高祖的车从里面出来。他慢慢地下了车,上了宝座,面向南坐下。司仪传令,叫诸侯王、丞相、列侯以下挨着次序拜见,按照位子坐下。然后恭恭敬敬地举杯上寿,各人喝了几杯。其中也有几个喝了酒,伸懒腰、打哈欠的,马上有执法的御史把他们领出去,不准再进来。为这个,朝廷上尽管喝着酒,可没有人敢失礼的,更不用说吵架了。

也许有人会想:这么死沉沉的祝贺,弄得每个人缩手缩脚的,有什么味儿呢?可是汉高祖就喜欢这一套,因为那要比拿着宝剑劈这个砍那个、大声嚷嚷的强得多了。汉高祖一看,皇帝是皇帝,臣下是臣下,有上有下、有尊有卑,那可有多好!每一个汗毛眼里都装满了快乐。他高兴得说出真心话来了。他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可贵!”他马上拜叔孙通为太常(管礼节、仪式和祭祀的大官 ),还赏给他五百斤黄金。叔孙通趁着这个机会向汉高祖推荐他的一百多个门生。他说:“我这班弟子已经跟了我多少年了。这次又跟我共同拟订上朝的仪式。请皇上提拔。”汉高祖正在兴头上,都叫他们做了官。

散朝以后,叔孙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的门生们,还把五百斤黄金分给他们,他们欢天喜地地说:“老师真是识时务的英雄。不,不是英雄,老师是圣人!”

汉高祖只怕将士们谋反,把重要的功臣都封了侯,又定出这些上朝的仪式来,想把这些拿兵器的武夫训练成知道上尊下卑的大臣,他可忽略了边境上的防备。他为了夺回韩王信的封地,把接近匈奴的太原郡改为韩国,让韩王信去镇守马邑。他这么布置,并不是像秦始皇那样真正为了抵御匈奴派自己的儿子(扶苏 )和重要的大将(蒙恬 )去镇守。汉高祖只是有意地把自己不太信任的人送到远处去就是了。韩王信当然也知道他的用意。因此,匈奴打进来,围住了马邑,他就准备跟匈奴讲和。

匈奴本来早就进了河南(黄河的南边,就是现在的河套 ),后来秦始皇派蒙恬带领着三十万大军把他们打败,又在那边修了长城。北边这才太平了几年。赶到二世完了,中原诸侯只顾到自己抢地盘,匈奴就一步一步地又往南打过来。这会儿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冒顿Mòdú,人名;单chán,单于,译音,是匈奴王的意思,相当于中原的天子 )带领着四十多万人马进攻中原,包围马邑的就有一二十万人。韩王信立刻派使者向汉高祖求救,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算立刻发兵一时也赶不到。韩王信还想用个缓兵之计,派人到冒顿单于营里去讲和。讲和还没成功,风声已经传出去。汉高祖立刻派人去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比害怕冒顿单于还厉害。他干脆把马邑献给匈奴,自己做了冒顿手下的大将。冒顿就带着匈奴兵直扑太原。这可把汉高祖气坏了,他亲自率领着三十多万大军去攻打韩王信和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