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博浪沙行刺
- 平定南北
- 沙邱遗恨
- 怨声载道
- 揭竿而起
- 天下响应
- 抢地盘
- 八千子弟
- 斩白蛇
- 立羊倌
- 骄兵必败
- 破釜沉舟
- 指鹿为马
- 坑秦兵
- 约法三章
- 鸿门宴
- 火烧阿房宫
- 分封诸侯
- 追韩信
- 暗度陈仓
- 陈平归汉
- 兴兵发丧
- 美人和儿女
- 木罂渡军
- 绑架老母
- 收英布
- 销毁王印
- 挑拨离间
- 假投降
- 外黄小儿
- 分我一杯羹
- 踢脚封王
- 鸿沟为界
- 钻入敌营
- 四面楚歌
- 难见江东父老
- 汉高祖登基
- 五百义士
- 恩将仇报
- 巡游云梦
- “功狗”和“功人”
- 上朝的仪式
- 白登被围
- 和亲
- 极极以为不可
- 一笔勾销
- 平定南方
- 大风歌
- 白马盟约
- 把人当作猪
- 萧规曹随
- 太后临朝
- 汉文帝即位
- 废除连坐法
- 两封信
- 耕种的榜样
- 往边疆移民
- 废除肉刑
- 方士的诡计
- 有生必有死
- 削地
- 平定七国
- 金屋藏娇
- 绝食
- 排斥百家
- 金屋变为冷宫
- 滑稽大王
- 帮闲文人
- 马前泼水
- 反攻匈奴
- 灌夫骂座
- 夜郎自大
- 长门宫
- 飞将军
- 加强边防
- 武功爵
- 通西域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再通西域
- 求神仙
- 天下十三州
- 强求“天马”
- 扣留使者
- 苏武牧羊
- 李陵投降
- 司马迁受累
- 尧母门
- 挖掘木头人
- 轮台悔过
- 托孤
- 苏武回国
- 聪明的少帝
- 立昏君
- 废昏君
- 坐牢读经
- 霍家的败亡
- 国内要紧
- 称职的官吏
- 杀害大臣
- 赵充国和西羌
- 功臣画像
- 女使者
- 外戚和宦官
- 昭君出塞
- 攀断栏杆
- 谦恭下士
- 七亡七死
- 面面俱到
- 改朝换代
- 复古改制
- 绿林和赤眉
- 起义军的混合
- 昆阳大战
- 新朝的灭亡
- 一个算卦的
- 争取民心
- 整顿队伍
- 攀龙附凤
- 绿林的破裂
- 赤眉的流亡
- 帝王满天下
- 三分天下
- 钓鱼台
- 得陇望蜀
- 硬脖子
- 马革裹尸
- 云台二十八将
- 取经求佛像
- 生死朋友
- 投笔从戎
- 威震西域
- 宦官灭外戚
- 但愿生入玉门关
- 天知地知
- 豺狼当道
- 太学生罢课
- 宦官五侯
- 林宗巾
- 逮捕党人
- 太平道
- 作者原序
『前后汉故事新编』称职的官吏
- 本章共 2.5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汉宣帝除了重用丞相魏相以外,还信任了卫将军张安世、大司农朱邑、水衡都尉龚遂、太傅疏广、少傅疏受、御史大夫丙吉等。这些大臣都是注重文教,不热心于用兵的。
卫将军张安世就是那个抚养汉宣帝的掖庭令张贺的兄弟。他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在朝廷上有势力,更不愿意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提拔的。他曾经推荐过一个人,那个人到他家里去谢他。他恨极了,不再跟那个人来往。另外有一个臣下向张安世发点牢骚,认为自己功劳大,才干好,应当升职,要求他帮帮忙。张安世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把他批评了一顿。他说:“谁应该升职,皇上自然知道,做臣下的怎么可以不安心呢?”过了一个时期,那个臣下升了职,好像跟张安世无关似的。
张安世老想起霍光一家子的下场,虽说“树大招风,官大招祸”,究竟由于自己得意忘形,自高自大,才遭了祸。所以他屡次三番地推辞爵位和俸禄。他夫人率领着家里七百个奴仆从事纺纱、织布。有这么多的奴仆替他们进行劳动生产,在当时他们还心安理得地认为是勤俭的大官哪。他们老两口子管束子弟比较严格,不准他们骄傲自大、荒淫奢侈。为这个,张安世算是汉朝善于保家的一个大臣。
大司农朱邑是庐江人。他曾经做过桐乡的长官,对待桐乡的老百姓相当宽和。他还老出去访问当地的父老和子弟。桐乡的老百姓都尊敬他,说他从来没骂过人,更没打过人。后来他做了北海太守,被评为第一个好太守。汉宣帝把他调到朝廷里拜他为大司农。大臣们见朱邑性情温和、衣食俭约,老把多余的俸禄救济有困难的亲友,说他是个老好人。他做了五年大司农,一直请汉宣帝注重农业,减轻百姓的负担。临死嘱咐他儿子说:“我喜欢桐乡的老百姓,桐乡的老百姓也不讨厌我。恐怕我自己的子孙还不如桐乡的老百姓那么想念我哪,你必须把我的灵柩运到桐乡去,葬在那边。”他死了以后,他儿子就把他葬在桐乡。果然,桐乡的老百姓跑来给他做坟,还给他立了个庙,每年祭祀他。
水衡都尉龚遂曾经为了昌邑王刘贺的事受了委屈。汉宣帝即位的时候,渤海遭受了饥荒,抢劫很多,郡守以下都没法治。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请他去做渤海太守。汉宣帝召他上朝,一瞧,原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长得貌不惊人,又瘦又小。汉宣帝怕他不能称职,就问他:“老先生上任以后,准备怎么去处理盗贼?”龚遂说:“海边的人民离京师远,还没受到皇上的教化。他们遭受了饥荒,受冻挨饿,又没有称职的官吏去安抚他们,才不得已做了盗贼,好像皇上的小孩子在水汪子里玩弄皇上的兵器,哪儿能把他们看作真叛逆呢?现在皇上问到我怎么去处理他们,我正想请示:皇上是叫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叫我去安抚他们呢?”汉宣帝说:“能够安抚当然安抚好。”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法的人正像解开纫了死扣子的绳子一样,不能太心急。有耐心,才能够成功。希望丞相和御史不要拿老一套的章程把我拘束住了。如果皇上能够信任我,让我有个便利,我相信坏人是可以变成好人的。”汉宣帝答应了,还给了他不少黄金。
龚遂到了渤海地界,渤海郡派兵来迎接他。他不愿意惊动老百姓,连忙吩咐他们回去。他刚一上任,马上下了一道命令,吩咐各县停止剿匪,开发粮仓救济贫民。命令上还说:“凡是手拿农具的都是安分的老百姓,官吏不得难为他们;凡是拿凶器杀人的才是强人。”这么一来,贪污的和残酷的县官撤了职,贫民得到了一些粮食,渤海就安定下来了。龚遂还劝导农民耕地、种桑树、养鸡、养猪。他瞧见有人带着刀剑,就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为什么不带耕牛带刀剑呢?”他耐心地劝导他们卖刀买牛。龚遂在渤海做了三四年太守,老百姓都有点积蓄,据说没有人打官司,监狱变成了谷仓。汉宣帝知道了龚遂把渤海管理得这么好,就拜他为水衡都尉。
太傅疏广、少傅疏受是叔侄,都是许太子的老师。他们两个人一直教许太子读《论语》和《孝经》。许太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这两本书才读熟了。也许因为许太子天资差些,也许因为疏广年老了,他们两个人都辞了职。疏广是老于世故的,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他对疏受说:“我听说:一个人能够知足,就不至于受到侮辱;能够及时退让,才不至于摔下来。现在咱们做了官、有了名望,要是老待下去,恐怕后悔不及了。咱们还是回老家去吧。”疏受同意他叔父的话,要求汉宣帝让他们告老还乡。汉宣帝留不住他们,只好答应了,还送给他们二十斤黄金,许太子自己又加了五十斤。他们人缘好,送他们到城外的大臣和朋友的车马就有好几百辆。
疏广和疏受回到东海兰陵本乡,差不多天天招待着亲戚、朋友和老乡们,请他们吃饭、喝酒。看见老乡们有困难,就挺慷慨地帮助他们。钱用完了,就把七十斤黄金陆续卖去。族中的父老劝疏广他们节省些,也好给子孙留点财产。疏广说:“你们以为我们真老糊涂了?我们这么帮助别人,准备把家产花完,正是为了照顾子孙。我们家里还有一点田地,只要子孙能够安心耕种,可以勤勤俭俭地过日子。子孙如果有出息,财产多了,就会消磨他们上进的志向;子孙如果没有出息,财产多了,反倒叫他们骄傲、奢侈。我们何苦留着这么多财产去害子孙呢?再说,这些金钱全是皇上赏给我们的,乐得跟亲戚、朋友、老乡们大家享受享受皇恩。”
御史大夫丙吉在监狱里救了汉宣帝。论起功劳来,张贺还比不上他。只是丙吉从来没向人家说过自己的功劳,连张贺也不知道详细的情形。汉宣帝出监狱的时候,还是个吃奶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以后长大了,他只知道张贺教养他,可不知道丙吉救了他的性命。刚巧有个抱过汉宣帝的老妈子上书,说明自己以前的功劳,要求皇上照顾照顾她。汉宣帝就问张贺。张贺说:“详细的情形只有御史大夫丙吉知道。”汉宣帝叫丙吉去认辨真假。丙吉见了那个女人,还能认识。他说:“你抱过皇上,也算不了什么。在监狱里轮流喂奶的赵大妈和胡大妈才有功哪。”汉宣帝马上下令叫丙吉去请两位大妈来。丙吉调查下来,才知道她们都过世了,可是都有子孙。汉宣帝赏了他们十万钱。然后他再细细地盘问那个抱过他的女人。他这才知道原来丙吉是他的救命恩人,当时就封丙吉为博阳侯。
除了魏相、张安世、朱邑、龚遂、疏广、疏受、丙吉等人以外,当时还有不少称职的官吏,像张敞、王吉、盖宽饶、韩延年等等。汉宣帝信任这么多称职的臣下,还屡次下诏免去田租,减轻官差,提倡节俭,反对修建宫殿,对于四周围的部族也不像汉武帝那样专用武力。为了这个缘故,他被称为汉朝的一个开明君主。
尽管这样,文武百官的互相排挤,皇亲国戚的参与朝政,汉宣帝的得意自满,都给汉朝这个兴盛的局面带来了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