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博浪沙行刺
- 平定南北
- 沙邱遗恨
- 怨声载道
- 揭竿而起
- 天下响应
- 抢地盘
- 八千子弟
- 斩白蛇
- 立羊倌
- 骄兵必败
- 破釜沉舟
- 指鹿为马
- 坑秦兵
- 约法三章
- 鸿门宴
- 火烧阿房宫
- 分封诸侯
- 追韩信
- 暗度陈仓
- 陈平归汉
- 兴兵发丧
- 美人和儿女
- 木罂渡军
- 绑架老母
- 收英布
- 销毁王印
- 挑拨离间
- 假投降
- 外黄小儿
- 分我一杯羹
- 踢脚封王
- 鸿沟为界
- 钻入敌营
- 四面楚歌
- 难见江东父老
- 汉高祖登基
- 五百义士
- 恩将仇报
- 巡游云梦
- “功狗”和“功人”
- 上朝的仪式
- 白登被围
- 和亲
- 极极以为不可
- 一笔勾销
- 平定南方
- 大风歌
- 白马盟约
- 把人当作猪
- 萧规曹随
- 太后临朝
- 汉文帝即位
- 废除连坐法
- 两封信
- 耕种的榜样
- 往边疆移民
- 废除肉刑
- 方士的诡计
- 有生必有死
- 削地
- 平定七国
- 金屋藏娇
- 绝食
- 排斥百家
- 金屋变为冷宫
- 滑稽大王
- 帮闲文人
- 马前泼水
- 反攻匈奴
- 灌夫骂座
- 夜郎自大
- 长门宫
- 飞将军
- 加强边防
- 武功爵
- 通西域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再通西域
- 求神仙
- 天下十三州
- 强求“天马”
- 扣留使者
- 苏武牧羊
- 李陵投降
- 司马迁受累
- 尧母门
- 挖掘木头人
- 轮台悔过
- 托孤
- 苏武回国
- 聪明的少帝
- 立昏君
- 废昏君
- 坐牢读经
- 霍家的败亡
- 国内要紧
- 称职的官吏
- 杀害大臣
- 赵充国和西羌
- 功臣画像
- 女使者
- 外戚和宦官
- 昭君出塞
- 攀断栏杆
- 谦恭下士
- 七亡七死
- 面面俱到
- 改朝换代
- 复古改制
- 绿林和赤眉
- 起义军的混合
- 昆阳大战
- 新朝的灭亡
- 一个算卦的
- 争取民心
- 整顿队伍
- 攀龙附凤
- 绿林的破裂
- 赤眉的流亡
- 帝王满天下
- 三分天下
- 钓鱼台
- 得陇望蜀
- 硬脖子
- 马革裹尸
- 云台二十八将
- 取经求佛像
- 生死朋友
- 投笔从戎
- 威震西域
- 宦官灭外戚
- 但愿生入玉门关
- 天知地知
- 豺狼当道
- 太学生罢课
- 宦官五侯
- 林宗巾
- 逮捕党人
- 太平道
- 作者原序
『前后汉故事新编』加强边防
- 本章共 3.6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卫青带着三万兵马从雁门出发。他打了胜仗,杀了好几千匈奴兵,又立了一个大功。汉武帝更加信任他。他有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没有不听的,可是在用人方面,汉武帝有他自己的主张。卫青好几次推荐过齐人主父偃(主父,姓;偃,名 ),汉武帝就是不听他。
主父偃原来是苏秦、张仪那一派的政客,可是好久好久没有做官的份儿。后来由于朝廷重视儒家,他就改行研究《易经》《春秋》,有时候也读读诸子百家的书。他借了些盘缠,到燕、赵、中山这些地方想找个出身。人家都不用他。末了,他到了长安,想尽办法,托将军卫青在汉武帝面前给他说几句好话。可是汉武帝一直没召他进去。主父偃没法再等下去,只好上书给汉武帝撞撞运气。
主父偃那篇文章里引用了司马穰苴(战国齐威王的大司马 )兵法上的话,说:“国家尽管怎么大,喜欢打仗的,必定灭亡;天下尽管怎么太平,不做打仗的准备的,必定有危险。”接着,他说明进攻匈奴只有害处,没有好处的道理。汉武帝并不同意他这一项的主张,可是别的许多议论,他很欣赏,就让主父偃做个郎中。
主父偃做了郎中,净想法子讨汉武帝的好,有些计策也着实不错,说话又挺有本领,汉武帝格外优待他,一年当中把他连着升级,叫他做了中大夫。那时候,有两个诸侯王先后上书向汉武帝请示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主父偃抓住这个机会,献了个计策,说:“古时候的诸侯,封地不过一百里,力量不大,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有几十个城,地方一千多里。强横的一不称心,就可以联合起来反抗朝廷。要是打算把他们的土地削去点儿,他们就造起反来。从前晁错就是这么下场的。再看,有的诸侯有十几个子弟,除了嫡子继承封地以外,别的亲骨肉连一尺土地也分不到。要是皇上下令,让诸侯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不但大家都高兴,感激皇上的恩德,而且封地一分散,势力也就分散了。这要比削地好得多。”
汉武帝就下诏书,允许各国诸侯分封自己的子弟。这么一来,化整为零地把大国分成了小国,朝廷就容易管束他们了。虽说诸侯叛变的事不能完全避免,可是到底比以前容易控制。汉武帝因此更加信任主父偃。
主父偃是最能抓住机会说话的。他一听到卫青、李息两个将军在河套一带又打了胜仗,这岂不又是一个说话的好机会吗?他立刻跑进宫去,向汉武帝献计,对他说:“河南(黄河南岸,指河套一带 )土地肥沃,外边有大河阻止匈奴的进攻,秦朝的时候,蒙恬曾经在那边造过城墙,抵御匈奴。现在应该在这些地方重新造城,设立郡县。这是保卫边疆,抵抗匈奴的根本办法。”
汉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筑城大事。他们都反对,说:“这跟秦始皇造长城有什么不一样?不但劳民伤财,而且造了城,谁愿意搬到那边去住呢?”
汉武帝并不讨厌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多花些人力物力他也干。他赞成主父偃的意见,派将军苏建征调十多万人马去建筑朔方城(在内蒙古黄河以南鄂尔多斯 ),又征发民夫把黄河以南蒙恬所造的要塞都修理了一下。这几处工程都非常浩大,山东(崤山以东,从前的六国都叫山东,不是限于现在的山东省 )的老百姓都得轮流去干活儿,金钱费了几万万,汉朝的府库也用空了。为了防守的方便,汉朝把上谷郡里面伸到匈奴疆界里去的一块土地放弃给匈奴。北方一带这么整顿一下,的确加强了边防,就是人口太少了些。汉武帝就移民十万到朔方去。这大量的移民不但加强了边防,而且也部分地解决了没有土地的农民的生活。
到北方去的移民都是穷人。主父偃又向汉武帝建议把列国的豪强大族移一部分到茂陵来。汉武帝的寿坟建造在茂陵(做皇帝的预先做寿坟的规矩是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开始的 ),那里地方大,人口少。把天下豪强大族搬到这儿来,不但茂陵可以繁荣起来,而且还能防止这些人在各地乱活动,欺压农民。汉武帝就下了道诏书,叫各郡调查户口,财产在三百万以上的人家都搬到茂陵来,不得有误。这道诏书一下去,大户人家不管愿意不愿意,只好服从。越是有财有势的人家越催得紧。
有个河内轵县人(轵县,在河南省济源市南 )郭解(xiè),人们都管他叫“关东大侠”,他是应该搬家的。可是他不愿意搬,就托人请大将军卫青帮个忙。卫青对汉武帝说:“郭解家里穷,是不是可以不搬?”汉武帝笑着说:“郭解是个平民,居然能够叫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家里绝不穷。”卫青碰了个钉子,回复了郭解。郭解拗不过汉武帝,只好搬家,有钱的亲戚、朋友都去送行,大家送的路费一下子就是上千上万的。
郭解到了茂陵,他的手下人留在轵县,还是跟以前一样,谁跟他们作对,就暗杀谁。汉武帝下令逮捕郭解。那时候,人们都谈论着郭解的行动,有的说他横行霸道,有的说他是个好汉。其中有个儒生批评郭解不守法令,动不动就杀人,算不得好汉。那个儒生回家的时候,半道上给人害了,连他的舌头也割去了。
这件案子当然又上在郭解的账上。审判的时候,郭解不承认。有人认为割舌头的案子发生在轵县,郭解已经到了茂陵,他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办他的罪呢?公孙弘说:“郭解结聚私党,随意杀人。他的党徒杀了人,他是个头子,那要比他自己动手更厉害。这种大逆不道的人应当灭门。”要说哪,这些所谓“大侠”,实际上只是地主富商的爪牙,上干官府,下凌百姓。汉武帝同意公孙弘的话,把郭解全家都杀了。
主父偃为了献计移民,加强边防,得到了汉武帝的夸奖。他又揭发了燕王刘定国荒淫的罪恶,汉武帝下了道诏书让燕王自杀,把燕国改为一个郡。主父偃就这么又立了一个功。大臣们见他这么厉害,一句话就杀了燕王,灭了燕国,都有点害怕。大伙儿向他行贿,他就老实不客气地一一照收。
主父偃又说齐王刘次昌行为不正。汉武帝就派他去做齐相国。主父偃做了齐相以后,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齐王不答应,婚事没成功。主父偃就告发齐王跟他姐姐通奸的事。齐王知道主父偃的厉害,只好自杀。为了这件事,有人告发主父偃。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话,说主父偃不该迫死齐王。他把主父偃定了死罪。
公孙弘把主父偃挤下去,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做了丞相。他和张汤两个人算是汉武帝的红人儿了。这两个人在汲黯看来都不是东西。公孙弘做了丞相,可是他穿的是布衣裳,吃的是糙米饭。有人知道底细的,说他布衣裳里面穿的是细毛皮袄,糙米饭是当着别人的面吃的,他自己在内房里吃的就全是山珍海味。
汲黯对汉武帝说:“公孙弘在朝廷上做了数一数二的大官,俸禄很厚,他可故意穿着布衣裳,这全是做作。”汉武帝问公孙弘,说:“汲黯说你做作,对不对?”公孙弘说:“对,要是没有像汲黯那么耿直的大臣,皇上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汉武帝听了这个回答,认为公孙弘是个君子。
汲黯老听到公孙弘说张汤有学问,张汤又说公孙弘有学问。两个人互相标榜,说得汲黯直恶心。公孙弘和张汤尽管虚伪,他们都能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叫他喜欢。汲黯越是耿直,越叫汉武帝尊敬,甚至于有点怕他。
有一回,河内失火,烧毁了一千多户人家。汉武帝派汲黯拿着节杖去安抚受火灾的老百姓。汲黯不但安抚了这一千多家,而且利用节杖,吩咐当地长官开仓放粮,救济了一万多户。他回来,自己绑着去见汉武帝,向他报告,说:“老百姓失火,烧毁了一些房子,没什么了不起的,用不着皇上担心。可是我到了河内一看,贫民遭受水灾、旱灾的,就有一万多家。老百姓没有吃的,真的人吃人了。我就拿着节杖,便宜行事,开发粮仓,救济了灾民。现在我把节杖归还给皇上,请皇上办我假传命令的大罪。”汉武帝沉着脸合计了一会儿,称赞他几句,把他放了。
又有一回,汉武帝搜罗人才,招纳文人。他老说,“我要怎么怎么”,意思是说他要怎么怎么施行仁政。汲黯批评他,说:“皇上内心充满着欲望,外面要施行仁义,难道皇上也想学学唐虞的样儿吗?”他是批评汉武帝嘴上说怎么怎么,事实上并不怎么怎么,他这几句话戳痛了汉武帝的肺管子。他真挂了火儿,散了朝,他对左右说:“真是,汲黯真憨得厉害!”大臣当中有人数落汲黯不该对皇上说这种话。汲黯对他们说:“哦,你们说我不该这么说,是不是?可是天子设置公卿大臣干什么?难道要他们说说好话,拍拍马屁,让皇上去犯错误吗?我们占了高位,即使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朝廷遭到了耻辱,怎么办呢?”
说真的,汉武帝对汲黯有点讨厌,可是他在一定限度内还是能够听听刺耳的话,能够容忍像汲黯那样的人。
汉武帝对待大臣是有分寸的:卫青做了大将军,汉武帝对他挺随便,蹲在床边上也会跟他聊天。公孙弘做了丞相,汉武帝对他也不怎么拘束,不戴帽子也会跟他说话。汲黯的地位比他们两个人低得多,可是汉武帝不戴帽子就不敢跟他相见。有一回,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刚巧没戴帽子,连忙躲在帐幕后面,叫别人传话去接受汲黯的意见。汲黯就是因为耿直,那些好拍马屁的大臣们怕他当面批评,都巴不得不跟他见面。
汲黯对待卫青也跟别的人不一样。卫青做了大将军,大臣们见了他,都跪着拜见,只有汲黯从来不下跪,见了他也就是拱拱手。有人对汲黯说:“大将军功劳大,爵位高,咱们应该尊敬他。”汲黯说:“大将军底下还有只肯作揖的人,这不是更显出大将军的长处吗?”这也正是卫青的长处。他不但不怪汲黯,而且对他格外尊敬。
卫青几次出兵去打匈奴,都立了功劳回来,汉武帝不但拜他为大将军,封他为侯,而且还要封他的小孩儿为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