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排斥百家

  • 本章共 2.7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汉武帝喜欢文学,尤其喜欢看看文理通顺、辞藻丰富的文章。他的诏书一下去,各地推举了不少读书人。被选上送到朝廷里来的就有一百多人。汉武帝叫他们各人都写一篇文章,内容不外乎怎么样治理天下。大约费了半天工夫这批人陆续交了卷,都退出去了。汉武帝一篇一篇地看,觉得都很平常。其中有一篇,他认为写得最好,就仔细读了几遍。那篇文章是广川人(广川,在河北省)董仲舒写的。董仲舒研究《春秋》(《春秋》,书名,孔子写的 ),很有心得。学生们都尊敬他。汉武帝看了他的文章,觉着写得好,又单独地问了他两次。他就又写了两篇。那三篇文章里主要是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不是靠着刑罚,而是靠着文教。用仁义礼乐教化老百姓,能够使正气升上来,邪气压下去,老百姓就不会犯法、作乱。一块玉石不经过琢磨,是不会变成玉器的。朝廷要搜罗人才,就得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就得兴办学校。天下已经统一了,就应当好好地去教化人民、培养人才。要教化人民、培养人才,就应当有一套统一的理论。一个老师有一个说法,一百家有一百家的道理,那是不行的。如果这么一来,叫人们到底听从哪一家好呢?董仲舒建议:除了孔子的学说以外,别的学说一律禁止。他说,这么着,天下的思想就可以一致,法度就能够明确,老百姓也就知道什么是应当遵守的了。

董仲舒的排斥百家、着重一统的议论正合乎汉武帝独霸天下的心思。汉武帝在朝堂上把董仲舒大大地称赞了一番,当时就派他去做江都的相国,帮助江都王刘非(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异母哥哥 )。大臣们听到汉武帝称赞董仲舒,又看到派他做了江都的相国,都认为这一来,孔子这一派学说的儒家该吃香了。丞相卫绾上了一个奏章,大意是说:各地送来的那些贤良方正,有的是法家这一派的(指商鞅和韩非的一个学派 ),有的是纵横家这一派的(指苏秦、张仪那一派 ),有的是别的什么什么派的,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国家,而且各人说各人那一套,反倒会扰乱朝廷,应当一律不用。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只把公孙弘、庄助等几个儒家这一派的人留下,别的人一律不要。

汉武帝知道窦婴和田蚡也算是儒家这一派的大臣,就把他们重用起来。他把年老的卫绾免了职,拜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窦婴和田蚡做了朝廷上数一数二的大官,他们又推荐了几个儒生给汉武帝。汉武帝任用代人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为郎中令。赵绾和王臧请汉武帝设立“明堂”。汉武帝就吩咐他们依照古代的制度去起草设立明堂的计划。他们又推荐他们的老师申公。汉武帝早就听到申公是当时数得起来的儒家的学者,就打发使者用最隆重的礼节去聘请申公。

申公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汉高祖,后来做了楚国的大臣。为了反对楚王刘戊谋反,曾经受过刑罚。他就回到鲁国本地,专门讲学,教授了一千多个弟子。这时候,他已经八十多了,本来不愿意出门,可是见到汉武帝这么隆重地派使者来请他,只好跟着使者到了长安。

汉武帝挺尊敬地问他怎么样治理天下。申公恐怕这位年轻的皇帝好高骛远,能说不能做,就回答说:“治理天下不在乎多说话,主要是看行动上怎么样。”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汉武帝等了半天,还是听不到下文,也就算了。申公哪,等了半天,还是听不到汉武帝再问下去,也就拉倒。

申公就这么说了一句话出来了。他的门生赵绾和王臧向他请教古代的明堂制度是怎么样的,他只是笑了笑,可没说什么。赵绾和王臧还认为老师脾气古怪,过几天再说吧。哪儿知道过了几天,大祸临头了。

原来太皇太后窦氏是信黄老的,一听到汉武帝重用儒生,她已经不高兴了。别的事情可以听凭汉武帝去办,只要是冒犯黄老的,她可怎么也不能依。她把儒家的道理批评得不值一个子儿,把赵绾和王臧看成是只会说空话不会干活儿的帮闲的。这一来可把赵绾和王臧都气坏了。他们上了一个奏章,说:“按照古时候的规矩,妇女不得干预朝政。现在皇上亲自治理天下,什么事情都应当自己做主,怎么还要去向东宫(太皇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在长安东边,所以也叫东宫 )请示呢?”汉武帝一时不好回答他们。

太皇太后知道了,就马上责备汉武帝,说:“你用人用得好哇!赵绾、王臧是什么样的儒生啊?他们只懂得挑拨离间,自己目无长辈还不够,还要诱惑你藐视孝道。你这个不孝的子孙,还要包庇他们吗?”汉武帝说:“这我哪儿敢。因为窦丞相和田太尉都说他们有才能,我才用了他们。”太皇太后说:“窦婴、田蚡都不是东西!告诉你:你要是还算是我的子孙,就该把赵绾、王臧下监狱,把窦婴、田蚡马上免职!”

汉武帝到底还太年轻,他祖母的势力又挺大,他只好革去赵绾、王臧的官职,把他们下了监狱。他还想等到他祖母火儿下去,再把那两个人放出来。偏偏窦太后抓住政权不肯放松。她把这两个人当作方士新垣平看待,非要汉武帝把这两个宣传邪道的“新垣平”砍了不可。她说不把赵绾、王臧办死罪,不把窦婴、田蚡免职,不能防止将来。赵绾和王臧也挺懂事,就在监狱里自杀了。汉武帝把窦婴和田蚡免了职。那个老头儿申公倒挺有造化,趁着机会告老还乡。什么明堂,什么学校,也就吹了。

太皇太后窦氏可有她自己的主张。她讨厌夸夸其谈的儒生,可是挺看得起少说话、多做事的人。她对汉武帝说:“儒生专注重外表,写的文章读起来倒是好听,可是不如万石君这一家子能够老老实实地做事。”

“万石君”是河内人石奋这一家的外号。石奋从十五岁的时候就伺候着汉高祖,以后经过汉惠帝、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这么多的年代,一直做着官。他没有学问,可是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小心谨慎。他有四个儿子,也都很朴实。在汉景帝的时候,爷儿五个都做了官,每人俸禄两千石粮食,全家一共一万石,所以称为“万石君”。

太皇太后反对儒家,喜欢像万石君那样专做事、不说话的老实人,所以在汉武帝面前称赞他们这一家子。这时候,石奋已经告老了,他的大儿子石建也老得头发全都白了,小儿子石庆可正在壮年,老二、老三可能已经去世。汉武帝就命令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治理京城的官,就是后来称为京兆君的 )。郎中令石建每五天回家一次去看看他父亲。他父亲换下来的衬衣,他老是偷偷地洗干净了,再交给底下人,从来不让他父亲知道是他洗的。他在汉武帝跟前做事非常小心。没有别的人在场的时候,他也能和汉武帝说几句话;一到朝堂上,好像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他看公文,仔细得不能再仔细,连“马”字短了一点,他也一定补上去。

内史石庆的那股子细心劲儿也跟他哥哥一样。有一次,他替汉武帝驾车,汉武帝问他:“拉车的有几匹马?”石庆当然知道皇帝的车总是用六匹马拉的。他恐怕忙中有错,就用马鞭子一匹一匹地数了一遍,说:“六匹。”像石家哥儿们这样的人才是信黄老的太皇太后要汉武帝重用的。董仲舒希望汉武帝专尊孔子,排斥百家;太皇太后要汉武帝排斥儒家,专尊黄老。这叫汉武帝怎么办?他可有主意。太皇太后不是很老了吗?干吗那么心急呢?还不如在这几年当中先玩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