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前后汉故事新编』往边疆移民

  • 本章共 3.7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1

汉文帝一向看重贾谊,可是朝廷上一般大臣见他比自己强,不断地给他说坏话。汉文帝就把他送到长沙去做长沙王的太傅(皇子的师傅 )。贾谊听说长沙地区潮湿,长住在那边,怕活不长,心里很不得劲儿。渡过湘水的时候,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写了一篇赋吊他。到了长沙,还是闷闷不乐。有一天,他瞧见一只小鸟飞到他屋子里。这种小鸟楚人叫“服鸟”(鹪鹩的一种 ),据说是种不吉之鸟。贾谊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服鸟赋》,大意是一个人应该把生和死看得很轻,个人的宠辱得失都不必放在心上。他的心情不用说是有些悲观失望的。可是他到底年轻,总希望做一番事业,就向汉文帝上了一个奏章。汉文帝接到了贾谊的奏章,又把他招来。贾谊劝汉文帝不要封刘长的儿子们。汉文帝对这件事虽然没依他,可是挺喜欢跟他谈论别的事情。因为小儿子梁王刘揖用功读书,汉文帝挺疼他,就叫贾谊去辅助刘揖,做他的太傅。

贾谊一心想跟汉文帝在一块儿。上次叫他到长沙去已经很不乐意了。这次回来,满想留在朝廷里,谁知道又叫他到梁国去,一肚子的牢骚简直没有地方可以发泄。他就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提醒汉文帝。主要的是说:“分封的列王各人占据各人的地盘,培养自己的势力,将来一定不容易控制;匈奴屡次侵犯北方,总得想个抵御的办法。”汉文帝知道贾谊的才能,可是也看出了他的缺点。他认为贾谊年纪太轻,火气太大,尽管说的话很有道理,可是事情得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太急。性子太急,要求太高,不但事情办不好,而且容易得罪人。因此,汉文帝叫贾谊先去做梁王的太傅,一来免得他老受大臣们的排挤,二来希望贾谊积累一些经验,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将来好做更大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六年 ),冒顿单于死了,他儿子做了匈奴王,称为“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屡次侵犯边疆,加上汉朝的一个臣下,名叫中行说(yuè;中行,姓 )的,他做了汉奸,帮助匈奴跟汉朝为难,贾谊又上了一个奏章。他说:“匈奴有多少人呢?只不过汉朝的一个大县罢了。汉朝这么大的天下反倒受着一个县那么大的匈奴的欺负、压迫,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是干什么的?皇上怎么不派我去对付匈奴呢?用我的计策,我准能把单于和中行说拴着脖子牵到长安来。”汉文帝更觉得这小伙子太狂妄了,又是喜欢他,又是替他担心,只好把他的奏章搁在一边。

贾谊虽然没有机会去攻打匈奴,可是梁王刘揖很尊敬他。他们俩不但是君臣和师生,而且还做了好朋友。想不到后来梁王跑马摔死了,贾谊哭得死去活来。他自己责备自己没好好地看着梁王,失了师傅的本分。打这儿起,他更加心灰意懒,不顾自己的身子。这位很有才能的青年过了一年也死了,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汉文帝立第二个儿子淮阳王刘武为梁王,代替刘揖;又重用了另一个有才能的人,叫晁错(晁Cháo )的,代替贾谊,叫他去帮助太子刘启。

晁错是颍川(郡名,包括河南省中部和南部 )人。他喜欢文学和法学。那时候,汉文帝征求经书,单单短了一部《尚书》。听说济南伏生正拿《尚书》教授齐、鲁的儒生,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上长安来,汉文帝就派晁错到济南去向伏生学习。伏生原来是秦朝的博士,因为秦始皇禁止民间私藏诗书,伏生只好把书都烧了,只有这部《尚书》是他的专门研究,怎么也不肯烧毁。他就偷偷地把这部书砌在墙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接着,楚汉相争,伏生到别的地方去避乱。直到汉惠帝时代才把秦朝不准私藏诗书的法令废除(公元前191年 )。伏生回到家里,把砌在墙里的那部书拿出来,大部分已经霉烂,只剩了二十九篇大体不错,可还有些破碎不全,只能凭伏生的记忆补上去。

晁错拜伏生为老师,可没法听懂他的话,不但济南跟颍川方音不同,而且伏生牙齿全掉了,发音也不清楚。幸亏伏生有个女儿叫义娥,她也精通《尚书》,替她父亲一句句地传话,晁错总算了解了大意。为这个,伏义娥实际上做了晁错的老师。

晁错也像贾谊一样,对内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对外主张抵抗匈奴的侵犯。

当初汉文帝不愿意跟匈奴打仗,依了老上单于的要求,把宗室的公主嫁给他,派宦官中行说作为陪嫁的大臣。中行说不愿意到匈奴去,汉朝的大臣们因为他是北方人,知道匈奴的风俗,一定要他去。他吓唬大臣们,说:“你们一定要我去,将来我要帮着匈奴,你们可别怪我啊。”大臣们还是劝他服从命令,不相信他真会帮助匈奴来害他父母之邦的。

中行说到了匈奴,得到了老上单于的信任。他瞧见匈奴的贵族都喜欢穿绸缎的衣服,就对老上单于说:“匈奴的人口没有像汉朝那么多,可是挺强,这是因为匈奴能够自给自足,不必依赖汉朝。要是匈奴人都喜欢穿中原的衣服,吃中原的粮食,而这些东西匈奴没有,那么,只能依赖汉朝了。其实,中原的绸缎哪儿抵得上匈奴的皮衣服,中原的粮食又哪儿抵得上匈奴的牛、羊肉和酥油呢?”

他就穿上绸缎的大褂,骑着马,在长着荆棘的草原上跑了一会儿,回来说:“你们瞧,绸缎的大褂全都给荆棘撕破了,匈奴自个儿的牛皮、羊皮不是比汉朝的绸缎更结实吗?”

中行说劝匈奴不要学汉人的样,本来也不能说他不好,可是他并不是真心为了帮助匈奴。他是有意跟汉朝作对。每回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中行说总是作威作福地把使者辱骂一顿。使者离开的时候,他老指着使者的鼻子,说:“回去叫朝廷多来进贡。放明白点,挑上等的东西来;要不然,给你们尝尝骑兵的滋味!”

他还叫老上单于不要把汉朝的皇帝放在眼里,连来往书信的格式和称呼都要比汉朝高一等。汉文帝给单于的信通常是长一尺一寸,头一句写着:“皇帝恭敬地向匈奴大单于问好。”接着就写着礼物的名称和件数。中行说叫老上单于的回信要比汉朝神气,有一尺二寸长,印和信都是又阔又大,头一句写着:“天地所生、日月所立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向汉皇帝问好。”接着就写着礼物的名称和件数。

公元前169年(汉文帝十一年 ),匈奴进攻狄道(就是甘肃省兰州市 )。汉文帝派兵遣将地去对敌。每次出兵,他总嘱咐将士们,说:“只要把匈奴打回去就算了,千万不可打进匈奴的地界去。”可是汉兵一退,匈奴又打进来。这种捉迷藏似的战争弄得汉朝横难竖难。和亲也好,订约也好,说匈奴没有信义、不遵守盟约也好,反正匈奴总是千方百计地到中原来掠夺青年男女和财物。

晁错研究了这种情况,又上了一个奏章,大意说:匈奴是个游牧部族,时常到长城跟前来打猎,侦察我们的边防。防守的士兵少了,他们就打进来。要是朝廷不发兵去救,边界上的老百姓就遭了难;要是发兵去救,救兵刚赶到,匈奴早已走了。把军队驻扎在边疆上吧,费用实在太大;不驻扎吧,匈奴又进来了。这么一年年地下去,真太劳民伤财了。皇上注意边疆,发兵去防守,固然是好的,可是遥远地防守着边疆,人数有限,而且每年换防一次,军队来往又得花去多少费用。因此,不如下个决心,在边疆上建筑一些城,多盖些房屋,招募内地的老百姓,大批地搬到边疆上去。边疆上每一个城邑必须移民一千户以上。由官家发给他们牲口、农具、粮食和春秋四季的衣服,直到他们能够自给为止。如果他们能够抵抗匈奴,把匈奴抢掠去的牛、羊、财物夺回来,这些东西归还给原来的主人,再由县官照一半的价钱赏给夺回来的人。这么一来,驻扎边疆的士兵就可以大大减少。城邑里的移民平时耕种,匈奴进来的时候,拿起兵器来就都成了士兵。只要对这些人有好处,他们准能够相帮相助地抵抗匈奴。

汉文帝觉得往边疆移民是一个办法,他就采用晁错的计策,招募内地的老百姓搬到边疆上去住,还大赦罪犯,让他们也作为移民一块儿去建立新的城邑。

晁错又建议提高粮食的价钱,压低商人的利益。当初汉高祖下过命令,成心压制商人。到了吕太后临朝的时候,她把对商人的限制大大放宽,除了商人和他的子孙不得做官这条以外,别的都不大注意了。晁错主张重视农业,压制商人。他上了一个奏章,说:

开明的君王看重五谷,看轻金玉。现在农民整年勤劳,不得休息,就算没有水灾、旱灾,也会因为粮价太低,弄得没法过日子。有粮食的低价出卖,没有粮食的就不得不拿出加倍的利息向商人借贷。这么着,农民只好出卖田地、房屋和妻子来还债。大商人放债、囤积货物,小商人坐在市上贩卖。趁着人家有需要、货物又不足的时候,这些商人就抬高物价,加倍取利。他们男的不耕种,女的不纺织,可是穿的是绣花的衣服,吃的是大鱼、大肉,没有农民的苦头,倒有千儿八百的利益。有了财富,就去结交王侯,势力越来越大。商人就这么兼并农民,农民就这么流离失所。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鼓励百姓注重耕种。要鼓励百姓注重耕种,必须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最好拿粮食作为赏罚。比如说,拿出粮食来的,可以得到爵位,可以免罪。富人想得到爵位,就得向农民买粮食,把粮食交给县官。这么着,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郡县有了粮食。如果天下人拿出粮食来,可以得到爵位,可以免罪的话,不到三年,粮食一定多了。把这些粮食送到边疆上去,只要边疆上聚藏的粮食可以供五年吃的,郡县里聚藏的粮食可以供一年以上吃的,经常能够保持这么多的粮食,农民的田租可以全免了。

汉文帝采用了晁错往边疆移民和聚藏粮食的计策。重视粮食、聚藏粮食,把粮食送到边疆上去,这些都是好事情。可是晁错只知道收藏粮食,没看到“卖官鬻爵”(鬻yù,就是卖的意思 )的毛病,给后世开了一个很坏的例子。这也是汉文帝所没想到的。

接着,汉文帝下了一道诏书,把那一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 )的田租免去一半。第二年又下了诏书,完全废除田地的租税。汉文帝不收田租,不说别的,朝廷的费用哪儿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