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册府元龟》简介
- ●卷一◎帝王部·总序·帝系
- ●卷二◎帝王部·诞圣
- ●卷三◎帝王部·名讳
- ●卷四◎帝王部·运历
- ●卷五◎帝王部·创业
- ●卷六◎帝王部·创业第二
- ●卷七◎帝王部·创业第三
- ●卷八◎帝王部·创业第四
- ●卷九◎帝王部·继统第一
- ●卷十◎帝王部·继统第二
- ●卷十一◎帝王部·继统部三
- ●卷十二◎帝王部·中兴·告功
- ●卷十三◎帝王部·都邑
- ●卷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
- ●卷十五◎帝王部·年号
- ●卷十六◎帝王部·尊号一
- ●卷十七◎帝王部·尊号第二
- ●卷十八◎帝王部·帝德
- ●卷十九◎帝王部·功业
- ●卷二十◎帝王部·功业
- ●卷二十一◎帝王部·徵应
- ●卷二十二◎帝王部·符瑞
- ●卷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 ●卷二十四◎帝王部·符瑞第三
- ●卷二十五◎帝王部·符瑞第四
- ●卷二十六◎帝王部·感应·神助
- ●卷二十七◎帝王部·孝德
- ●卷二十八◎帝王部·奉先
- ●卷二十九◎帝王部·奉先第二
- ●卷三十◎帝王部·奉先第三
- ●卷三十一◎帝王部·奉先第四
- ●卷三十二◎帝王部·崇祭祀
- ●卷三十三◎帝王部·崇祭祀第二
- ●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祭祀第三
- ●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
- ●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第二
- ●卷三十七◎帝王部·颂德
- ●卷三十八◎帝王部·尊亲·尊师·尊乳保
- ●卷三十九◎帝王部·睦亲
- ●卷四十◎帝王部·文学·好文
- ●卷四十一◎帝王部·宽恕
- ●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
- ●卷四十三◎帝王部·度量·多能
- ●卷四十四◎帝王部·奇表·神武
- ●卷四十五◎帝王部·谋略·权略
- ●卷四十六◎帝王部·智识
- ●卷四十七◎帝王部·友爱·慈爱
- ●卷四十八◎帝王部·谦德·从人欲
- ●卷四十九◎帝王部·崇儒术
- ●卷五十◎帝王部·崇儒术第二
- ●卷五十一◎帝王部·崇释氏
- ●卷五十二◎帝王部·崇释氏第二
- ●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
- ●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黄老第二
- ●卷五十五◎帝王部·养老
- ●卷五十六◎帝王部·节俭
- ●卷五十七◎帝王部·英断·明察
- ●卷五十八◎帝王部·勤政·守法·致治
- ●卷五十九◎帝王部·兴教化
- ●卷六十◎帝王部·立制度
- ●卷六十一◎帝王部·立制度第二
- ●卷六十二◎帝王部·发号令第一
- ●卷六十三◎帝王部·发号令第二
- ●卷六十四◎帝王部·发号令第三
- ●卷六十五◎帝王部·发号令第四
- ●卷六十六◎帝王部·发号令第五
- ●卷六十七◎帝王部·求贤
- ●卷六十八◎帝王部·求贤第二
- ●卷六十九◎帝王部·审官
- ●卷七十◎帝王部·务农
- ●卷七十一◎帝王部·命相
- ●卷七十二◎帝王部·命相第二
- ●卷七十三◎帝王部·命相第三
- ●卷七十四◎帝王部·命相第四
- ●卷七十五◎帝王部·任贤
- ●卷七十六◎帝王部·礼大臣·褒贤
- ●卷七十七◎帝王部·委任
- ●卷七十八◎帝王部·委任第二
- ●卷七十九◎帝王部·庆赐
- ●卷八十◎帝王部·庆赐第二
- ●卷八十一◎帝王部·庆赐第三
- ●卷八十二◎帝王部·赦宥
- ●卷八十三◎帝王部·赦宥第二
- ●卷八十四◎帝王部·赦宥第三
- ●卷八十五◎帝王部·赦宥第四
- ●卷八十六◎帝王部·赦宥第五
- ●卷八十七◎帝王部·赦宥第六
- ●卷八十八◎帝王部·赦宥第七
- ●卷八十九◎帝王部·赦宥第八
- ●卷九十◎帝王部·赦宥第九
- ●卷九十一◎帝王部·赦宥第十
- ●卷九十二◎帝王部·赦宥第十一
- ●卷九十三◎帝王部·赦宥第十二
- ●卷九十四◎帝王部·赦宥第十三
- ●卷九十五◎帝王部·赦宥第十四
- ●卷九十六◎帝王部·赦宥第十五
- ●卷九十七◎帝王部·奖善·礼贤
- ●卷九十八◎帝王部·徵聘
- ●卷九十九◎帝王部·推诚·亲信
- ●卷一百 ◎帝王部·听纳
- ●卷一百一◎帝王部·纳谏
- ●卷一百二◎帝王部·招谏
- ●卷一百三◎帝王部·招谏第二
- ●卷一百四◎帝王部·访问
- ●卷一百五◎帝王部·惠民第二
- ●卷一百六◎帝王部·惠民第二
- ●卷一百七◎帝王部·朝会第一
- ●卷一百八◎帝王部·朝会第二
- ●卷一百九◎帝王部·宴享第一
- ●卷一百十◎帝王部·宴享第二
- ●卷一百十一◎帝王部·宴享第三
- ●卷一百十二◎帝王部·巡幸第一
- ●卷一百十三◎帝王部·巡幸第二
- ●卷一百十四◎帝王部·巡幸第三
- ●卷一百十五◎帝王部·藉田·狩
- ●卷一百十六◎帝王部·亲征
- ●卷一百十七◎帝王部·亲征第二
- ●卷一百十八◎帝王部·亲征第三
- ●卷一百十九◎帝王部·选将
- ●卷一百二十◎帝王部·选将第二
- ●卷一百二十一◎帝王部·征讨
- ●卷一百二十二◎帝王部·征讨第二
- ●卷一百二十三◎帝王部·征讨第三
- ●卷一百二十四◎帝王部·讲武·修武备
- ●卷一百二十五◎帝王部·料敌
- ●卷一百二十六◎帝王部·纳降
- ●卷一百二十七◎帝王部·明赏
- ●卷一百二十八◎帝王部·明赏第二
- ●卷一百二十九◎帝王部·封建
- ●卷一百三十◎帝王部·延赏
- ●卷一百三十一◎帝王部·延赏第二
- ●卷一百三十二◎帝王部·褒功
- ●卷一百三十三◎帝王部·褒功第二
- ●卷一百三十四◎帝王部·念功
- ●卷一百三十五◎帝王部·愍征役·好边功
- ●卷一百三十六◎帝王部·慰劳
- ●卷一百三十七◎帝王部·旌表
- ●卷一百三十八◎帝王部·旌表第二
- ●卷一百三十九◎帝王部·旌表第三
- ●卷一百四十◎帝王部·旌表第四
- ●卷一百四十一◎帝王部·念良臣·尊外戚
- ●卷一百四十二◎帝王部·弭兵
- ●卷一百四十三◎帝王部·弭灾
- ●卷一百四十四◎帝王部·弭灾第二
- ●卷一百四十五◎帝王部·弭灾第三
- ●卷一百四十六◎帝王部·恤下
- ●卷一百四十七◎帝王部·恤下第二
- ●卷一百四十八◎帝王部·知子·知臣
- ●卷一百四十九◎帝王部·辨谤·舍过
- ●卷一百五十◎帝王部·宽刑
- ●卷一百五十一◎帝王部·慎罚夫
- ●卷一百五十二◎帝王部·明罚
- ●卷一百五十三◎帝王部·明罚第二
- ●卷一百五十四◎帝王部·明罚第三
- ●卷一百五十五◎帝王部·督吏
- ●卷一百五十六◎帝王部·诫励第一
- ●卷一百五十七◎帝王部·诫励第二
- ●卷一百五十八◎帝王部·诫励第三
- ●卷一百五十九◎帝王部·革弊
- ●卷一百六十◎帝王部·革弊第二
- ●卷一百六十一◎帝王部·命使
- ●卷一百六十二◎帝王部·命使第二
- ●卷一百六十三◎帝王部·招怀
- ●卷一百六十四◎帝王部·招怀第二
- ●卷一百六十五◎帝王部·招怀第三
- ●卷一百六十六◎帝王部·招怀第四
- ●卷一百六十七◎帝王部·招怀第五
- ●卷一百六十八◎帝王部·却贡献
- ●卷一百六十九◎帝王部·纳贡献
- ●卷一百七十◎帝王部·来远
- ●卷一百七十一◎帝王部·求旧
- ●卷一百七十二◎帝王部·求旧第二
- ●卷一百七十三◎帝王部·继绝
- ●卷一百七十四◎帝王部·修废
- ●卷一百七十五◎帝王部·悔过·罪己
- ●卷一百七十六◎帝王部·姑息
- ●卷一百七十七◎帝王部·姑息第二
- ●卷一百七十八◎帝王部·姑息第三
- ●卷一百七十九◎帝王部·姑息第四
- ●卷一百八十◎帝王部·失政·滥赏
- ●卷一百八十一◎帝王部·恶直·疑忌·无断
- ●卷一百八十二◎闰位部·总序·氏号·诞生·名讳
- ●卷一百八十三◎闰位部·勋业
- ●卷一百八十四◎闰位部·勋业第二
- ●卷一百八十五◎闰位部·勋业第三
- ●卷一百八十六◎闰位部·勋业第四
- ●卷一百八十七◎闰位部·勋业第五
- ●卷一百八十八◎闰位部·绍位·年号
- ●卷一百八十九◎闰位部·孝德·奉先·尊亲
- ●卷一百九十◎闰位部·姿表·智识·聪察·器度·才艺
- ●卷一百九十一◎闰位部·法制·政令
- ●卷一百九十二◎闰位部·文学·好文·颂美
- ●卷一百九十三◎闰位部·崇祀·弭灾
- ●卷一百九十四◎闰位部·崇儒·崇释老
- ●卷一百九十五◎闰位部·惠民·仁爱·恤征役
- ●卷一百九十六◎闰位部·建都·封建·勤政·诫励
- ●卷一百九十七◎闰位部·朝会·宴会·庆赐·纳贡献
- ●卷一百九十八◎闰位部·耕籍·务农·节俭
- ●卷一百九十九◎闰位部·命相·选将
- ●卷二百◎闰位部·倚任
- ●卷二百一◎闰位部·祥瑞
- ●卷二百二◎闰位部·祥瑞第二
- ●卷二百三◎闰位部·徵应
- ●卷二百四◎闰位部·知子·知臣·念良臣
- ●卷二百五◎闰位部·巡幸·畋游
- ●卷二百六◎闰位部·礼贤·好贤·奖善·养老
- ●卷二百七◎闰位部·恩宥
- ●卷二百八◎闰位部·恩宥二
- ●卷二百九◎闰位部·钦恤·念功·宽恕·宥过·悔过
- ●卷二百十◎闰位部·旌表·明赏·延赏
- ●卷二百十一◎闰位部·求旧·继绝
- ●卷二百十二◎闰位部·招谏·纳谏·听纳·推诚
- ●卷二百十三◎闰位部·求贤·命使
- ●卷二百十四◎闰位部·权略·训兵
- ●卷二百十五◎闰位部·招怀·和好·却贡献
- ●卷二百十六◎闰位部·征伐
- ●卷二百十七◎闰位部·交侵
- ●卷二百十八◎闰位部·失政·疑忌·恶直
- ●卷二百十九◎僭伪部·总序·姓系·年号
- ●卷二百二十◎僭伪部·形貌·聪识·令德·才艺
- ●卷二百二十一◎僭伪部·勋伐
- ●卷二百二十二◎僭伪部·勋伐第二
- ●卷二百二十三◎僭伪部·勋伐第三
- ●卷二百二十四◎僭伪部·奉先·孝友·宗族
- ●卷二百二十五◎僭伪部·世子
- ●卷二百二十六◎僭伪部·知人·宽恕·恩宿·戒惧
- ●卷二百二十七◎僭伪部·谋略·倚任
- ●卷二百二十八◎僭伪部·崇儒·务农·好文·礼士
- ●卷二百二十九◎僭伪部·政治·求谏·听纳
- ●卷二百三十◎僭伪部·褒赏·庆赐·饮宴·交好·和好·怀附
- ●卷二百三十一◎僭伪部·征伐
- ●卷二百三十二◎僭伪部·称藩
- ●卷二百三十三◎僭伪部·好土功·悔过·矜大·失策
- ●卷二百三十四◎僭伪部·兵败
- ●卷二百三十五◎列国君部·序·建国·锡命·奉先
- ●卷二百三十六◎列国君·部嗣袭
- ●卷二百三十七◎列国君·部嗣袭第二
- ●卷二百三十八◎列国君部·智识·谋略·任谋
- ●卷二百三十九◎列国君部·政令·任贤·有礼
- ●卷二百四十◎列国君部·勤王·献捷·救患
- ●卷二百四十一◎列国君部·崇祀·旌表·礼士
- ●卷二百四十二◎列国君部·听谏·明赏
- ●卷二百四十三◎列国君部·务德·宴享
- ●卷二百四十四◎列国君部·休徵·戒惧·悔过
- ●卷二百四十五◎列国君部·朝聘·姻好
- ●卷二百四十六◎列国君部·盟会
- ●卷二百四十七◎列国君部·盟会第二
- ●卷二百四十八◎列国君部·攻伐
- ●卷二百四十九◎列国君部·攻伐第二
- ●卷二百五十◎列国君部·攻伐第三
- ●卷二百五十一◎列国君部·攻伐第四
- ●卷二百五十二列◎国君部·复邦·训练·御备·交质·行罚
- ●卷二百五十三◎列国君部·识暗·奢僭·信谗
- ●卷二百五十四◎列国君部·失政·失礼
- ●卷二百五十五◎列国君部·失贤·拒谏·害贤
- ●卷二百五十六◎储宫部·总序·建立
- ●卷二百五十七◎储宫部·建立第二
- ●卷二百五十八◎储宫部·诞庆·仪貌·令德·孝友·文学·失德
- ●卷二百五十九◎储宫部·监国·将兵
- ●卷二百六十◎储宫部·尊师傅·礼士·齿胄·讲学
- ●卷二百六十一◎储宫部·忠谏·褒宠·追谥
- ●卷二百六十二◎宗室部·总序·封建
- ●卷二百六十三◎宗室部·封建第二
- ●卷二百六十四◎宗室部·封建第三
- ●卷二百六十五◎宗室部·封建第四
- ●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仪貌·材艺
- ●卷二百六十七◎宗室部·孝行
- ●卷二百六十八◎宗室部·来朝·辅政·就国
- ●卷二百六十九◎宗室部·委任·将兵
- ●卷二百七十◎宗室部·文学
- ●卷二百七十一◎宗室部·武勇·刚正
- ●卷二百七十二◎宗室部·令德
- ●卷二百七十三◎宗室部·智识
- ●卷二百七十四◎宗室部·友爱·辨惠·畏慎·悔过
- ●卷二百七十五◎宗室部·褒宠
- ●卷二百七十六◎宗室部·褒宠二
- ●卷二百七十七◎宗室部·褒宠第三
- ●卷二百七十八◎宗室部·领镇第一
- ●卷二百七十九◎宗室部·领镇第二
- ●卷二百八十◎宗室部·领镇第三
- ●卷二百八十一◎宗室部·领镇第四
- ●卷二百八十二◎宗室部·承袭
- ●卷二百八十三◎宗室部·承袭第二
- ●卷二百八十四◎宗室部·承袭第三
- ●卷二百八十五◎宗室部·忠一
- ●卷二百八十六◎宗室部·忠第二
- ●卷二百八十七◎宗室部·忠谏
- ●卷二百八十八◎宗室部·忠谏
- ●卷二百八十九◎宗室部·图兴
- ●卷二百九十◎宗室部·立功
- ●卷二百九十一◎宗室部·立功第二
- ●卷二百九十二
- ●卷二百九十三◎宗室部·荐贤俭约抑损好尚
- ●卷二百九十四◎宗室部·退让专政
- ●卷二百九十五◎宗室部·复爵
- ●卷二百九十六◎宗室部·追封
- ●卷二百九十七◎宗室部·谴让
- ●卷二百九十八◎宗室部·不悌邪佞奢僭溺
- ●卷二百九十九◎宗室部·专恣害贤祸败
- ●卷三百◎外戚部·总序选尚
- ●卷三百一◎外戚部·封拜
- ●卷三百二◎外戚部·委任辅政将兵立功
- ●卷三百三◎外戚部·褒宠
- ●卷三百四◎外戚部·忠直规谏贤行礼士论荐
- ●卷三百五◎外戚部·儒学退让畏慎廉俭
- ●卷三百六◎外戚部·奢纵专恣骄慢
- ●卷三百七◎外戚部·奸邪贪黩害贤谴让
- ●卷三百八◎宰辅部·总序佐命
- ●卷三百九◎宰辅部·佐命
- ●卷三百十◎宰辅部·德行闻望清俭威重德行
- ●卷三百十一◎宰辅部·谋猷
- ●卷三百十二◎宰辅部·谋猷第二
- ●卷三百十三◎宰辅部·谋猷第三
- ●卷三百十四◎宰辅部·谋猷第四
- ●卷三百十五◎宰辅部·公忠
- ●卷三百十六◎宰辅部·正直
- ●卷三百十七◎宰辅部·正直第二
- ●卷三百十八◎宰辅部·褒宠
- ●卷三百十九◎宰辅部·褒宠第二
- ●卷三百二十◎宰辅部·识量
- ●卷三百二十一◎宰辅部·器度畏慎慎密知人礼士
- ●卷三百二十二◎宰辅部·出镇
- ●卷三百二十三◎宰辅部·总兵机略
- ●卷三百二十四◎宰辅部·荐贤
- ●卷三百二十五◎宰辅部·谏争
- ●卷三百二十六◎宰辅部·谏诤第二
- ●卷三百二十七◎宰辅部·谏诤第三
- ●卷三百二十八◎宰辅部·谏诤第四
- ●卷三百二十九◎宰辅部·任职·兼领·奉使
- ●卷三百三十◎宰辅部·退让
- ●卷三百三十一◎宰辅部·退让第二
- ●卷三百三十二◎宰辅部·罢免
- ●卷三百三十三◎宰辅部·罢免第二
- ●卷三百三十四◎宰辅部·谴让
- ●卷三百三十五◎宰辅部·窃位自全不称
- ●卷三百三十六◎宰辅部·识暗依违强狠
- ●卷三百三十七◎宰辅部·不协狥 私树党
- ●卷三百三十八◎宰辅部·奢侈贪黩专恣
- ●卷三百三十九◎宰辅部·邪佞忌害不忠
- ●卷三百四十◎将帅部·扌序·佐命第一
- ●卷三百四十一◎将帅部·佐命第二
- ●卷三百四十二◎将帅部·佐命第三
- ●卷三百四十三◎将帅部·佐命第四
- ●卷三百四十四◎将帅部·佐命第五
- ●卷三百四十五◎将帅部·佐命第六
- ●卷三百四十六◎将帅部·佐命第七
- ●卷三百四十七◎将帅部·佐命第八
- ●卷三百四十八◎将帅部·立功
- ●卷三百四十九◎将帅部·立功第二
- ●卷三百五十◎将帅部·立功第三
- ●卷三百五十一◎将帅部·立功第四
- ●卷三百五十二◎将帅部·立功第五
- ●卷三百五十三◎将帅部·立功第六
- ●卷三百五十四◎将帅部·立功第七
- ●卷三百五十五◎将帅部·立功第八
- ●卷三百五十六◎将帅部·立功第九
- ●卷三百五十七◎将帅部·立功第十
- ●卷三百五十八◎将帅部·立功第十一
- ●卷三百五十九◎将帅部·立功第十二
- ●卷三百六十◎将帅部·立功第十三
- ●卷三百六十一◎将帅部·机略第一
- ●卷三百六十二◎将帅部·机略第二
- ●卷三百六十三◎将帅部·机略第三
- ●卷三百六十四◎将帅部·机略第四
- ●卷三百六十五◎将帅部·机略第五
- ●卷三百六十六◎将帅部·机略第六
- ●卷三百六十七◎将帅部·机略第七
- ●卷三百六十八◎将帅部·攻取
- ●卷三百六十九◎将帅部·攻取第二
- ●卷三百七十◎将帅部·忠
- ●卷三百七十一◎将帅部·忠第二
- ●卷三百七十二◎将帅部·忠第三
- ●卷三百七十三◎将帅部·忠第四
- ●卷三百七十四◎将帅部·忠第五
- ●卷三百七十五◎将帅部·褒异
- ●卷三百七十六◎将帅部·褒异第二
- ●卷三百七十七◎将帅部·褒异第三
- ●卷三百七十八◎将帅部·褒异第四
- ●卷三百七十九◎将帅部·褒异第五
- ●卷三百八十◎将帅部·褒异第六
- ●卷三百八十一◎将帅部·褒异第七
- ●卷三百八十二◎将帅部·褒异第八
- ●卷三百八十三◎将帅部·褒异第九
- ●卷三百八十四◎将帅部·褒异第十
- ●卷三百八十五◎将帅部·褒异第十一
- ●卷三百八十六◎将帅部·褒异第十二
- ●卷三百八十七◎将帅部·褒异第十三
- ●卷三百八十八◎将帅部·儒学有礼儒学
- ●卷三百八十九◎将帅部·请行
- ●卷三百九十◎将帅部·誓师警备誓师
- ●卷三百九十一◎将帅部·习兵法申令示信示暇习兵法
- ●卷三百九十二◎将帅部·威名
- ●卷三百九十三◎将帅部·威名第二
- ●卷三百九十四◎将帅部·勇敢
- ●卷三百九十五◎将帅部·勇敢第二
- ●卷三百九十六◎将帅部·勇敢第三
- ●卷三百九十七◎将帅部·怀抚
- ●卷三百九十八◎将帅部·明天时择地利抚士卒助
- ●卷三百九十九◎将帅部·固守第一
- ●卷四百◎将帅部·固守第二
- ●卷四百一◎将帅部·行军法
- ●卷四百二◎将帅部·识略
- ●卷四百三◎将帅部·识略第二
- ●卷四百四◎将帅部·识略第三
- ●卷四百五◎将帅部·识略第四
- ●卷四百六◎将帅部·清俭·正直
- ●卷四百七◎将帅部·谏诤
- ●卷四百八◎将帅部·退让
- ●卷四百九◎将帅部·退让第二
- ●卷四百十◎将帅部·壁垒
- ●卷四百十一◎将帅部·间谍
- ●卷四百十二◎将帅部·仁爱·得士心
- ●卷四百十三◎将帅部·礼贤荐贤召募训练
- ●卷四百十四◎将帅部·赴援
- ●卷四百十五◎将帅部·傅檄
- ●卷四百十六◎将帅部·传檄第二
- ●卷四百十七◎将帅部·强明德义引咎不顾亲受命忘家
- ●卷四百十八◎将帅部·严整
- ●卷四百十九◎将帅部·持重
- ●卷四百二十◎将帅部·掩袭
- ●卷四百二十一◎将帅部·任谋
- ●卷四百二十二◎将帅部·推诚·任能
- ●卷四百二十三◎将帅部·讨逆
- ●卷四百二十四◎将帅部·死事
- ●卷四百二十五◎将帅部·死事第二
- ●卷四百二十六◎将帅部·招降
- ●卷四百二十七◎将帅部·受降
- ●卷四百二十八◎将帅部·料敌
- ●卷四百二十九◎将帅部·守边拓土
- ●卷四百三十◎将帅部·乞师致师
- ●卷四百三十一◎将帅部·器度让功不伐勤戎事
- ●卷四百三十二◎将帅部·矫命而胜立後效
- ●卷四百三十三◎将帅部·轻财示弱
- ●卷四百三十四◎将帅部·献捷
- ●卷四百三十五◎将帅部·献捷第二
- ●卷四百三十六◎将帅部·继袭
- ●卷四百三十七◎将帅部·强愎
- ●卷四百三十八◎将帅部·无功奔亡
- ●卷四百三十九◎将帅部·要君违命擅命
- ●卷四百四十◎将帅部·交结忌害
- ●卷四百四十一◎将帅部·败衄
- ●卷四百四十二◎将帅部·败衄第二
- ●卷四百四十三◎将帅部·败衄第三
- ●卷四百四十四◎将帅部·陷没
- ●卷四百四十五◎将帅部·无谋逗挠军不整
- ●卷四百四十六◎将帅部·观望生事
- ●卷四百四十七◎将帅部·违约狥私纵敌较敌
- ●卷四百四十八◎将帅部·残酷报私怨
- ●卷四百四十九◎将帅部·杀降专杀
- ●卷四百五十◎将帅部·失守谴让
- ●卷四百五十一◎将帅部·争功矜伐
- ●卷四百五十二◎将帅部·识暗
- ●卷四百五十三◎将帅部·翻覆怯懦
- ●卷四百五十四◎将帅部·豪横奢侈专恣
- ●卷四百五十五◎将帅部·贪黩
- ●卷四百五十六◎将帅部·不和
- ●卷四百五十七◎台省部·总序选任
- ●卷四百五十八◎台省部·德望才智
- ●卷四百五十九◎台省部·公正
- ●卷四百六十◎台省部·正直
- ●卷四百六十一◎台省部·宠异
- ●卷四百六十二◎台省部·清俭恭慎练习
- ●卷四百六十三◎台省部·谦退
- ●卷四百六十四◎台省部·谦退第二
- ●卷四百六十五◎台省部·识量
- ●卷四百六十六◎台省部·忠节
- ●卷四百六十七◎台省部·举职宣赞
- ●卷四百六十八◎台省部·荐举
- ●卷四百六十九◎台省部·封驳
- ●卷四百七十◎台省部·奏议
- ●卷四百七十一◎台省部·奏议第二
- ●卷四百七十二◎台省部·奏议第三
- ●卷四百七十三◎台省部·奏议第四
- ●卷四百七十四◎台省部·奏议第五
- ●卷四百七十五◎台省部·奏议第六
- ●卷四百七十六◎台省部·奏议第七
- ●卷四百七十七◎台省部·谋画
- ●卷四百七十八◎台省部·简傲废职父恶漏泄
- ●卷四百七十九◎台省部·奸邪
- ●卷四百八十◎台省部·奸邪第二
- ●卷四百八十一◎台省部·轻躁谴责
- ●卷四百八十二◎台省部·朋附·害贤·謟佞·贪黩
- ●卷四百八十三◎邦计部·总序选任
- ●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
- ●卷四百八十五◎邦计部·济军输财
- ●卷四百八十六◎邦计部·户籍迁徙
- ●卷四百八十七◎邦计部·赋税
- ●卷四百八十八◎邦计部·赋税第二
- ●卷四百八十九◎邦计部·蠲复
- ●卷四百九十◎邦计部·蠲复第二
- ●卷四百九十一◎邦计部·蠲复第三
- ●卷四百九十二◎邦计部·蠲复第四
- ●卷四百九十三◎邦计部·山泽
- ●卷四百九十四◎邦计部·山泽
- ●卷四百九十五◎邦计部·田制
- ●卷四百九十六◎邦计部·河渠
- ●卷四百九十七◎邦计部·河渠
- ●卷四百九十八◎邦计部·漕运
- ●卷四百九十九◎邦计部·钱币
- ●卷五百◎邦计部·钱币第二
- ●卷五百一◎邦计部·钱币第三
- ●卷五百二◎邦计部·平籴·常平
- ●卷五百三◎邦计部·屯田
- ●卷五百四◎邦计部·酤
- ●卷五百五◎邦计部·俸禄
- ●卷五百六◎邦计部·俸禄第二
- ●卷五百七◎邦计部·俸禄第三
- ●卷五百八◎邦计部·俸禄第四
- ●卷五百九◎邦计部·鬻爵赎罪
- ●卷五百十◎邦计部·重敛·希旨·交结
- ●卷五百十一◎邦计部·旷败·诬誷·贪污
- ●卷五百十二◎宪官部·总序选任称职威望
- ●卷五百十三◎宪官部·公忠引荐褒赏
- ●卷五百十四◎宪官部·刚正
- ●卷五百十五◎宪官部·刚正第二
- ●卷五百十六◎宪官部·振举
- ●卷五百十七◎宪官部·振举第二
- ●卷五百十八◎宪官部·弹劾
- ●卷五百十九◎宪官部·弹劾第二
- ●卷五百二十◎宪官部·弹劾第三第四
- ●卷五百二十一◎宪官部·不称希旨残酷
- ●卷五百二十二◎宪官部·私曲谴让诬誷
- ●卷五百二十三◎谏诤部·总序讽谏
- ●卷五百二十四◎谏诤部·规谏
- ●卷五百二十五◎谏诤部·规谏第二
- ●卷五百二十六◎谏诤部·规谏第三
- ●卷五百二十七◎谏诤部·规谏第四
- ●卷五百二十八◎谏诤部·规谏第五
- ●卷五百二十九◎谏诤部·规谏第六
- ●卷五百三十◎谏诤部·规谏第七
- ●卷五百三十一◎谏诤部·规谏第八
- ●卷五百三十二◎谏诤部·规谏第九
- ●卷五百三十三◎谏诤部·规谏第十
- ●卷五百三十四◎谏诤部·直谏
- ●卷五百三十五◎谏诤部·直谏第二
- ●卷五百三十六◎谏诤部·直谏第三
- ●卷五百三十七◎谏诤部·直谏第四
- ●卷五百三十八◎谏诤部·直谏第五
- ●卷五百三十九◎谏诤部·直谏第六
- ●卷五百四十◎谏诤部·直谏第七
- ●卷五百四十一◎谏诤部·直谏第八
- ●卷五百四十二◎谏诤部·直谏第九
- ●卷五百四十三◎谏诤部·直谏第十
- ●卷五百四十四◎谏诤部·直谏第十一
- ●卷五百四十五◎谏诤部·直谏第十二
- ●卷五百四十六◎谏诤部·直谏第十三
- ●卷五百四十七◎谏诤部·直谏第十四
- ●卷五百四十八◎谏诤部·强谏·遗谏
- ●卷五百四十九◎谏诤部·褒赏
- ●卷五百五十◎词臣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五十一◎词臣部·词学才敏器识
- ●卷五百五十二◎词臣部·献替
- ●卷五百五十三◎词臣部·献替谬误稽缓
- ●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五十五◎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七◎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八◎国史部·论议
- ●卷五百五十九◎国史部·论议
- ●卷五百六十◎国史部·记注谱谍地理
- ●卷五百六十一◎国史部·世官·自序
- ●卷五百六十二◎国史部·疏缪不实非才
- ●卷五百六十三◎掌礼部·总序制礼
- ●卷五百六十四◎掌礼部·制礼仪注
- ●卷五百六十五◎掌礼部·作乐
- ●卷五百六十六◎掌礼部·作乐第二
- ●卷五百六十七◎掌礼部·作乐第三
- ●卷五百六十八◎掌礼部·作乐第四
- ●卷五百六十九◎掌礼部·作乐第五
- ●卷五百七十◎掌礼部·作乐·夷乐
- ●卷五百七十一◎掌礼部·讨论
- ●卷五百七十二◎掌礼部·讨论第二
- ●卷五百七十三◎掌礼部·奏议
- ●卷五百七十四◎掌礼部·奏议第二
- ●卷五百七十五◎掌礼部·奏议第三
- ●卷五百七十六◎掌礼部·奏议第四
- ●卷五百七十七◎掌礼部·奏议第五
- ●卷五百七十八◎掌礼部·奏议第六
- ●卷五百七十九◎掌礼部·奏议第七
- ●卷五百八十◎掌礼部·奏议第八
- ●卷五百八十一◎掌礼部·奏议第九
- ●卷五百八十二◎掌礼部·奏议第十
- ●卷五百八十三◎掌礼部·奏议第十一
- ●卷五百八十四◎掌礼部·奏议第十二
- ●卷五百八十五掌礼部·奏议第十三
- ●卷五百八十六◎掌礼部·奏议第十四
- ●卷五百八十七◎掌礼部·奏议第十五
- ●卷五百八十八◎掌礼部·奏议第十六
- ●卷五百八十九◎掌礼部·奏议第十七
- ●卷五百九十◎掌礼部·奏议第十八
- ●卷五百九十一◎掌礼部·奏议第十九
- ●卷五百九十二◎掌礼部·奏议第二十
- ●卷五百九十三◎掌礼部·奏议第二十一
- ●卷五百九十四◎掌礼部·奏议第二十二
- ●卷五百九十五◎掌礼部·谥法第一
- ●卷五百九十六◎掌礼部·谥法希旨缪妄
- ●卷五百九十七◎学校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九十八◎学校部·教授
- ●卷五百九十九◎学校部·侍讲讲论
- ●卷六百◎学校部·师道
- ●卷六百一◎学校部·辩博恩奖
- ●卷六百二◎学校部·奏议第一
- ●卷六百三◎学校部·奏议第二
- ●卷六百四◎学校部·奏议第三
- ●卷六百五◎学校部·注释第一
- ●卷六百六◎学校部·注释第二
- ●卷六百七◎学校部·譔集
- ●卷六百八◎学校部·小学目录刊校雠嫉
- ●卷六百九◎刑法部·总序定律令
- ●卷六百十◎刑法部·定律令
- ●卷六百十一◎刑法部·定律令第三
- ●卷六百十二◎刑法部·定律令第四
- ●卷六百十三◎刑法部·定律令第五
- ●卷六百十四◎刑法部·议谳
- ●卷六百十五◎刑法部·议谳第二
- ●卷六百十六◎刑法部·议谳第三
- ●卷六百十七◎刑法部·守法正直
- ●卷六百十八◎刑法部·平允平反
- ●卷六百十九◎刑法部·案鞫深文枉滥
- ●卷六百二十◎卿监部·总序选任
- ●卷六百二十一◎卿监部·司宗司宾监牧
- ●卷六百二十二◎卿监部·德望忠节清俭
- ●卷六百二十三◎卿监部·公正论荐
- ●卷六百二十四◎卿监部·智识
- ●卷六百二十五◎卿监部·邪佞贪冒废黜
- ●卷六百二十六◎环卫部·总序选任举职宠异
- ●卷六百二十七◎环卫部·忠节刚正谨慎
- ●卷六百二十八◎环卫部·奸佞迁黜虐害
- ●卷六百二十九◎铨选部·总序条制
- ●卷六百三十◎铨选部·条制第二
- ●卷六百三十一◎铨选部·条制第三
- ●卷六百三十二◎铨选部·条制第四
- ●卷六百三十三◎铨选部·条制第五
- ●卷六百三十四◎铨选部·条制第六
- ●卷六百三十五◎铨选部·考课
- ●卷六百三十六◎铨选部·考课第二
- ●卷六百三十七◎铨选部·公望平直振举
- ●卷六百三十八◎铨选部·不称谬滥贪贿
- ●卷六百三十九◎贡举部·总序条制
- ●卷六百四十◎贡举部·条制第二
- ●卷六百四十一◎贡举部·条制第三
- ●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第四
- ●卷六百四十三◎贡举部·考试
- ●卷六百四十四◎贡举部·考试第二
- ●卷六百四十五◎贡举部·科目
- ●卷六百四十六◎贡举部·对策
- ●卷六百四十七◎贡举部·对策第二
- ●卷六百四十八◎贡举部·对策第三
- ●卷六百四十九◎贡举部·对策第四
- ●卷六百五十◎贡举部·应举
- ●卷六百五十一◎贡举部·清正谬滥
- ●卷六百五十二◎奉使部·总序达王命宣国威
- ●卷六百五十三◎奉使部·称旨
- ●卷六百五十四◎奉使部·奖恩名望廉慎知礼
- ●卷六百五十五◎奉使部·智识
- ●卷六百五十六◎奉使部·立功招抚
- ●卷六百五十七◎奉使部·机变
- ●卷六百五十八◎奉使部·才学论荐举劾
- ●卷六百五十九◎奉使部·敏辩
- ●卷六百六十◎奉使部·敏辩第二
- ●卷六百六十一◎奉使部·守节
- ●卷六百六十二◎奉使部·便宜请行绝域
- ●卷六百六十三◎奉使部·羁留死事
- ●卷六百六十四◎奉使部·失指辱命挫辱专恣受赂
- ●卷六百六十五◎内臣部·总序恩宠
- ●卷六百六十六◎内臣部·贤行荐贤忠直才识
- ●卷六百六十七◎内臣部·将兵监军立功事
- ●卷六百六十八◎内臣部·翊佐规谏
- ●卷六百六十九◎内臣部·朋党恣横谴责贪货
- ●卷六百七十◎内臣部·诬构
- ●卷六百七十一◎牧守部·总序选任
- ●卷六百七十二◎牧守部·褒宠
- ●卷六百七十三◎牧守部·褒宠第二
- ●卷六百七十四◎牧守部·公正
- ●卷六百七十五◎牧守部·仁惠
- ●卷六百七十六◎牧守部·教化
- ●卷六百七十七◎牧守部·能政
- ●卷六百七十八◎牧守部·兴利劝课
- ●卷六百七十九◎牧守部·廉俭
- ●卷六百八十◎牧守部·静理推诚
- ●卷六百八十一◎牧守部·谣颂感瑞
- ●卷六百八十二◎牧守部·遗爱
- ●卷六百八十三◎牧守部·遗爱第二
- ●卷六百八十四◎牧守部·条教课最
- ●卷六百八十五◎牧守部·忠第一
- ●卷六百八十六◎牧守部·忠第二
- ●卷六百八十七◎牧守部·礼士旌表
- ●卷六百八十八◎牧守部·荐贤爱民
- ●卷六百八十九◎牧守部·威严革弊
- ●卷六百九十◎牧守部·强明
- ●卷六百九十一◎牧守部·智略
- ●卷六百九十二◎牧守部·招辑
- ●卷六百九十三◎牧守部·武功
- ●卷六百九十四◎牧守部·武功第二
- ●卷六百九十五◎牧守部·刺举
- ●卷六百九十六◎牧守部·修武备
- ●卷六百九十七◎牧守部·酷虐
- ●卷六百九十八◎牧守部·懦劣失政专恣
- ●卷六百九十九◎牧守部·枉滥谴让
- ●卷七百◎牧守部·贪黩
- ●卷七百一◎令长部·总序选任褒异公正
- ●卷七百二◎令长部·能政遗爱课最
- ●卷七百三◎令长部·教化感化劝课
- ●卷七百四◎令长部·仁惠静治廉俭
- ●卷七百五◎令长部·明察折狱武功屏盗屈才
- ●卷七百六◎令长部·强毅
- ●卷七百七◎令长部·酷暴黜责贪黩
- ●卷七百八◎宫臣部·总序选任
- ●卷七百九◎宫臣部·正直
- ●卷七百十◎宫臣部·辅导
- ●卷七百十一◎宫臣部·文学
- ●卷七百十二◎宫臣部·规讽
- ●卷七百十三◎宫臣部·规讽第二
- ●卷七百十四◎宫臣部·规讽第三
- ●卷七百十五◎宫臣部·忠於所事
- ●卷七百十六◎幕府部·縂序
- ●卷七百十七◎幕府部·知识
- ●卷七百十八◎幕府部·才学
- ●卷七百十九◎幕府部·公正
- ●卷七百二十◎幕府部·谋画
- ●卷七百二十一◎幕府部·谋画第二
- ●卷七百二十二◎幕府部·礻卑赞二
- ●卷七百二十三◎幕府部·规讽
- ●卷七百二十四◎幕府部·武功
- ●卷七百二十五◎幕府部·尽忠
- ●卷七百二十六◎幕府部·辟署
- ●卷七百二十七◎幕府部·辟署第二
- ●卷七百二十八◎幕府部·辟署第三
- ●卷七百二十九◎幕府部·辟署第四
- ●卷七百三十◎幕府部·连累
- ●卷七百三十一◎陪臣部·总序封邑
- ●卷七百三十二◎陪臣部·智识
- ●卷七百三十三◎陪臣部·智识第二
- ●卷七百三十四◎陪臣部·智识第三
- ●卷七百三十五◎陪臣部·智识第四
- ●卷七百三十六◎陪臣部·智谋
- ●卷七百三十七◎陪臣部·荐贤
- ●卷七百三十八◎陪臣部·为政知礼
- ●卷七百三十九◎陪臣部·忠义
- ●卷七百四十◎陪臣部·规讽
- ●卷七百四十一◎陪臣部·规谏第二
- ●卷七百四十二◎陪臣部·规讽第三
- ●卷七百四十三◎陪臣部·规讽第四
- ●卷七百四十四◎陪臣部·有词
- ●卷七百四十五◎陪臣部·有词
- ●卷七百四十六◎陪臣部·公正死节
- ●卷七百四十七◎陪臣部·失礼奢僭专恣
- ●卷七百四十八◎陪臣部·交争变诈贼害
- ●卷七百四十九◎陪臣部·构患
- ●卷七百五十◎陪臣部·奔亡
- ●卷七百五十一◎总录部·总序孝
- ●卷七百五十二◎总录部·孝第二
- ●卷七百五十三◎总录部·孝第三
- ●卷七百五十四◎总录部·孝第四
- ●卷七百五十五◎总录部·孝第五
- ●卷七百五十六◎总录部·孝第六
- ●卷七百五十七◎总录部·孝感
- ●卷七百五十八◎总录部·忠
- ●卷七百五十九◎总录部·忠第二
- ●卷七百六十◎总录部·忠义
- ●卷七百六十一◎总录部·忠义第二
- ●卷七百六十二◎总录部·忠义第三
- ●卷七百六十三◎总录部·忠烈死节
- ●卷七百六十四◎总录部·义烈
- ●卷七百六十五◎总录部·攀附
- ●卷七百六十六◎总录部·攀附第二
- ●卷七百六十七◎总录部·儒学
- ●卷七百六十八◎总录部·儒学第二
- ●卷七百六十九◎总录部·自述
- ●卷七百七十◎总录部·自述第二
- ●卷七百七十一◎总录部·世官
- ●卷七百七十二◎总录部·志节
- ●卷七百七十三◎总录部·幼敏
- ●卷七百七十四◎总录部·幼敏第二
- ●卷七百七十五◎总录部·幼敏第三
- ●卷七百七十六◎总录部·名望
- ●卷七百七十七◎总录部·名望第二
- ●卷七百七十八◎总录部·高尚
- ●卷七百七十九◎总录部·高尚第二
- ●卷七百八十◎总录部·博识
- ●卷七百八十一◎总录部·节操
- ●卷七百八十二◎总录部·荣遇
- ●卷七百八十三◎总录部·世德兄弟齐名
- ●卷七百八十四◎总录部·寿考
- ●卷七百八十五◎总录部·守道
- ●卷七百八十六◎总录部·博学
- ●卷七百八十七◎总录部·德行
- ●卷七百八十八◎总录部·智智识
- ●卷七百八十九◎总录部·知几
- ●卷七百九十◎总录部·知几第二
- ●卷七百九十一◎总录部·知贤
- ●卷七百九十二◎总录部·慕贤思贤
- ●卷七百九十三◎总录部·长者
- ●卷七百九十四◎总录部·知礼
- ●卷七百九十五◎总录部·先见
- ●卷七百九十六◎总录部·先见第二
- ●卷七百九十七◎总录部·博物
- ●卷七百九十八◎总录部·勤学
- ●卷七百九十九◎总录部·强记
- ●卷八百◎总录部·敏捷
- ●卷八百一◎总录部·义
- ●卷八百二◎总录部·义第二
- ●卷八百三◎总录部·义第三
- ●卷八百四◎总录部·义第四
- ●卷八百五◎总录部·高洁弃官
- ●卷八百六◎总录部·贤德
- ●卷八百七◎总录部·知言清廉辞赏
- ●卷八百八◎总录部·远名避嫌嫉恶
- ●卷八百九◎总录部·隐逸
- ●卷八百十◎总录部·隐逸第二
- ●卷八百十一◎总录部·游学
- ●卷八百十二◎总录部·富好
- ●卷八百十三◎总录部·退迹
- ●卷八百十四◎总录部·让
- ●卷八百十五◎总录部·诚感
- ●卷八百十六◎总录部·训子
- ●卷八百十七◎总录部·训子第二
- ●卷八百十八◎总录部·知子
- ●卷八百十九◎总录部·知子第二
- ●卷八百二十◎总录部·立祠
- ●卷八百二十一◎总录部·崇释教
- ●卷八百二十二◎总录部·尚黄老
- ●卷八百二十三◎总录部·清谈蕴藉
- ●卷八百二十四◎总录部·名字
- ●卷八百二十五◎总录部·名字第二
- ●卷八百二十六◎总录部·品藻
- ●卷八百二十七◎总录部·品藻第二
- ●卷八百二十八◎总录部·论荐
- ●卷八百二十九◎总录部·论议
- ●卷八百三十◎总录部·论议第二
- ●卷八百三十一◎总录部·规讽
- ●卷八百三十二◎总录部·规讽第二
- ●卷八百三十三◎总录部·词辩
- ●卷八百三十四◎总录部·词辩第二
- ●卷八百三十五◎总录部·性质质朴讷鬼陋
- ●卷八百三十六◎总录部·养生
- ●卷八百三十七◎总录部·文章
- ●卷八百三十八◎总录部·文章第二
- ●卷八百三十九◎总录部·文章第三
- ●卷八百四十◎总录部·文章第四
- ●卷八百四十一◎总录部·文章第五
- ●卷八百四十二◎总录部·知人
- ●卷八百四十三◎总录部·知人第二
- ●卷八百四十四◎总录部·守官
- ●卷八百四十五◎总录部·膂力
- ●卷八百四十六◎总录部·善射
- ●卷八百四十七◎总录部·勇
- ●卷八百四十八◎总录部·任侠
- ●卷八百四十九◎总录部·谏诤谋画
- ●卷八百五十◎总录部·器量
- ●卷八百五十一◎总录部·友悌
- ●卷八百五十二◎总录部·友悌第二
- ●卷八百五十三◎总录部·姻好
- ●卷八百五十四◎总录部·立言
- ●卷八百五十五◎总录部·旷达
- ●卷八百五十六◎总录部·知音
- ●卷一百五十七 ◎总录部·知音第二
- ●卷八百五十八◎总录部·医术
- ●卷八百五十九◎总录部·医术第二
- ●卷八百六十◎总录部·相术
- ●卷八百六十一◎总录部·笔札
- ●卷八百六十二◎总录部·起复
- ●卷八百六十三◎总录部·生日名讳为人後
- ●卷八百六十四◎总录部·仁
- ●卷八百六十五◎总录部·报恩
- ●卷八百六十六◎总录部·贵盛
- ●卷八百六十七◎总录部·内举自知
- ●卷八百六十八◎总录部·游宴
- ●卷八百六十九◎总录部·明
- ●卷八百七十◎总录部·救患
- ●卷八百七十一◎总录部·救患第二
- ●卷八百七十二◎总录部·讼冤
- ●卷八百七十三◎总录部·讼冤第二
- ●卷八百七十四◎总录部·讼冤第三
- ●卷八百七十五◎总录部·讼冤第四
- ●卷八百七十六◎总录部·方术
- ●卷八百七十七◎总录部·方正刚
- ●卷八百七十八◎总录部·计策
- ●卷八百七十九◎总录部·计策第二
- ●卷八百八十◎总录部·独行
- ●卷八百八十一◎总录部·交友
- ●卷八百八十二◎总录部·交友第二
- ●卷八百八十三◎总录部·形貌
- ●卷八百八十四◎总录部·荐举
- ●卷八百八十五◎总录部·以德报怨和解
- ●卷八百八十六◎总录部·游说
- ●卷八百八十七◎总录部·游说第二
- ●卷八百八十八◎总录部·游说第三
- ●卷八百八十九◎总录部·游说第四
- ●卷八百九十◎总录部·游说第五
- ●卷八百九十一◎总录部·游说第六
- ●卷八百九十二◎总录部·梦徵
- ●卷八百九十三◎总录部·梦徵第二
- ●卷八百九十四◎总录部·谣言
- ●卷八百九十五◎总录部·达命运命知亡日
- ●卷八百九十六◎总录部·复雠
- ●卷八百九十七◎总录部·改过悔过
- ●卷八百九十八◎总录部·治命
- ●卷八百九十九◎总录部·致政
- ●卷九百◎总录部·自荐干谒
- ●卷九百一◎总录部·公直直服义
- ●卷九百二◎总录部·贫安安贫
- ●卷九百三◎总录部·书信
- ●卷九百四◎总录部·书信第二
- ●卷九百五◎总录部·书信第三
- ●卷九百六◎总录部·疾疹禳厌假告
- ●卷九百七◎总录部·薄葬
- ●卷九百八◎总录部·工巧杂伎
- ●卷九百九◎总录部·穷愁忧惧
- ●卷九百十◎总录部·伪政
- ●卷九百十一◎总录部·伪政第二
- ●卷九百十二◎总录部·伪政第三
- ●卷九百十三◎总录部·伪政第四
- ●卷九百十四◎总录部·嗜酒酒失
- ●卷九百十五◎总录部·废滞
- ●卷九百十六◎总录部·偏执介僻褊急
- ●卷九百十七◎总录部·矜改节
- ●卷九百十八◎总录部·忿争诋讦
- ●卷九百十九◎总录部·雠怨
- ●卷九百二十◎总录部·雠怨第二
- ●卷九百二十一◎总录部·妖妄
- ●卷九百二十二◎总录部·妖妄第二
- ●卷九百二十三◎总录部·不忠不孝不睦
- ●卷九百二十四◎总录部·倾险诈伪餙非
- ●卷九百二十五◎总录部·谴累
- ●卷九百二十六◎总录部·愧恨忍耻
- ●卷九百二十七◎总录部·畏懦佞佛谗佞
- ●卷九百二十八◎总录部·好尚嗜好好丹术
- ●卷九百二十九◎总录部·不知谬举
- ●卷九百三十◎总录部·傲慢
- ●卷九百三十一◎总录部·枉横·短命
- ●卷九百三十二◎总录部·诬构
- ●卷九百三十三◎总录部·诬构第二
- ●卷九百三十四◎总录部·告讦
- ●卷九百三十五◎总录部·构患
- ●卷九百三十六◎总录部·吝啬躁竞
- ●卷九百三十七◎总录部·奸佞
- ●卷九百三十八◎总录部·奸佞怨刺
- ●卷九百三十九◎总录部·讥诮
- ●卷九百四十◎总录部·不嗣患难
- ●卷九百四十一◎总录部·残虐酷暴殃报
- ●卷九百四十二◎总录部·黩货祸败
- ●卷九百四十三◎总录部·不谊
- ●卷九百四十四◎总录部·佻薄
- ●卷九百四十五◎总录部·巧宦附势朋党
- ●卷九百四十六◎总录部·失礼奢侈厚葬
- ●卷九百四十七◎总录部·诙谐庾词
- ●卷九百四十八◎总录部·逃难
- ●卷九百四十九◎总录部·逃难亡命
- ●卷九百五十◎总录部·咎徵
- ●卷九百五十一◎总录部·咎徵第二
- ●卷九百五十二◎总录部·忌害交构交恶
- ●卷九百五十三◎总录部·伤感不遇困辱
- ●卷九百五十四◎总录部·寡学虚名妄作愚暗
- ●卷九百五十五◎总录部·知旧赠遗孤
- ●卷九百五十六◎外臣部·总序种族
- ●卷九百五十七◎外臣部·国邑
- ●卷九百五十八◎外臣部·国邑第二
- ●卷九百五十九◎外臣部·土风
- ●卷九百六十◎外臣部·土风第二
- ●卷九百六十一◎外臣部·土风第三
- ●卷九百六十二◎外臣部·官号才智贤行
- ●卷九百六十三◎外臣部·封册
- ●卷九百六十四◎外臣部·封册第二
- ●卷九百六十五◎外臣部·封册第三
- ●卷九百六十六◎外臣部·继袭
- ●卷九百六十七◎外臣部·继袭第二
- ●卷九百六十八◎外臣部·朝贡第一
- ●卷九百六十九◎外臣部·朝贡第三
- ●卷九百七十◎外臣部·朝贡第三
- ●卷九百七十一◎外臣部·朝贡第四
- ●卷九百七十二◎外臣部·朝贡第五
- ●卷九百七十三◎外臣部·助国讨伐
- ●卷九百七十四◎外臣部·异
- ●卷九百七十五◎外臣部·褒异第三
- ●卷九百七十六◎外臣部·褒异第三
- ●卷九百七十七◎外臣部·降附
- ●卷九百七十八◎外臣部·和亲
- ●卷九百七十九◎外臣部·和亲
- ●卷九百八十◎外臣部·通好
- ●卷九百八十一◎外臣部·盟誓
- ●卷九百八十二 ◎外臣部·征讨
- ●卷九百八十三◎外臣部·征讨第二
- ●卷九百八十四◎外臣部·征讨第三
- ●卷九百八十五◎外臣部·征讨第四
- ●卷九百八十六◎外臣部·征讨第五
- ●卷九百八十七◎外臣部·征讨第六
- ●卷九百八十八◎外臣部·备御
- ●卷九百八十九◎外臣部·备御第二
- ●卷九百九十◎外臣部·备御第三
- ●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第四
- ●卷九百九十二◎外臣部·备御第五
- ●卷九百九十三◎外臣部·备御第六
- ●卷九百九十四◎外臣部·备御第七
- ●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
- ●卷九百九十六◎外臣部·译纳质责让
- ●卷九百九十七◎外臣部·状貌技术勇鸷悖慢怨怼残忍
- ●卷九百九十八◎外臣部·奸诈
- ●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入觐
- ●卷一千◎外臣部·强盛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国史部·记注谱谍地理
- 本章共 1.29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国史部·记注
古者有左右史之职以记人君之言动盖君举必书善恶无隐所以申儆戒防逸豫斯注记之所繇作也。非独临法坐按卿士而独有载言书策之典至於归宴寝对{执目}御亦著夫简牍之记焉周汉而下篇籍可举第其岁祀多所阙如或但纪编帙而遂忘姓氏随时隆废与运休息至或慎简方正之士典司笔削之任参侍轩戚备预应对故其流风嘉话在於前听乃有蕴良直之志膺记述之选克谨官守聿遵典训俾职业之修举而国书之信实兹可谓匪懈而无谄者矣。
周穆王时内史作穆天子传(体制与今起居注正同盖周时内史所记王命之副也。得於汲蒙书)。
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至後汉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矣。)。
後汉刘毅为平望侯时和熹邓太后临朝元初五年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上书安帝曰:臣闻易载羲农而皇德著书述唐虞而帝道崇故虽明圣必书功於竹帛流音於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踪虞纪比迹任姒孝弟慈仁允恭节约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及元兴延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乾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天下主永安汉室绥静四海。又遭水潦东州饥荒垂恩元元冠盖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损膳解骖以赡黎苗恻隐之恩犹视赤子克己引愆显扬仄陋崇晏安之政敷在宽之教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追还从蠲除禁锢政非惠和不图於心制非旧典不访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泽丰沛漫衍八方华夏乐化戎狄混并丕功著於大汉硕惠加於生人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汉之旧典世有注记夫道有夷崇治有进退。若善政不述细异辄书是为尧汤负洪水大旱之责而无咸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上考诗书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国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宽纟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勒勋金石悬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蒸蒸之孝帝从之。
献帝起居注五卷(史失所撰人名氏後皆同)。
晋李轨撰泰始起居注二十卷(咸宁起居注十卷一云:二十卷秦康起居注二十一卷元康起居注三十一卷咸和起居注十六卷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宁起居注六卷。又有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兴起居注十三卷已下本志失所撰人姓氏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九卷咸康起居注五卷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咸安起居注三卷泰和起居注六卷宁康起居注六卷泰元起居注二十五卷隆安起居注十卷元兴起居注九卷义熙起居注十七卷元熙起居注二卷)。
赵石勒时传彪为大中大夫与贾满江轨撰大将军起居注南燕起居注一卷(隋志失所撰人姓氏)宋刘道会撰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又永初起居注十卷已下本志失所撰姓氏景平起居注五十五卷孝建起居注十二卷大明起居注十五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藩注三卷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永元起居注二十卷明起居注六卷)南齐苏亻品初自太祖为太尉亻品以谘议领录事除黄门郎後为上太尉谘议亻品事上既久备悉起居乃与邱巨源撰萧太尉记载上征伐之功。
王逡之为国子博士兼著作撰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梁。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兴建武起居注四卷中兴起居注四卷)。
周为太子仆射兼著作撰起居注迁中书郎兼著作如故。
梁王僧孺为中书郎领著作撰起居注迁尚书左丞领著作如故(又有大同起居注十卷隋书志失所撰人姓氏)。
周兴嗣撰起居注职仪等百馀卷。
徐勉为侍中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为别起居注六百卷。
陈刘师知为中书舍人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一云: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本志失所撰人姓氏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
後魏李伯尚高祖时为通直散骑侍郎敕撰太和起居注。
房景先撰世宗起居注。
阴道方李庄为尚书左士郎中修起居注。
崔鸿为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敕撰起居注。
裴伯茂文藻富赡为散骑常侍典起居注。
邢昕好学为太尉记室参军吏部尚书李神隽奏昕修起居注。
封肃博涉经史位太学博士修起居注。
韦讠赞为侍御中散高祖每与德沙门谘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转散骑侍郎。
温子孝庄时为主客郎中修起居注。
北齐魏收後魏节闵时为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陈元康为威烈将军天保元年修起居注。
後周薛仕後魏为中书侍郎修起居注。
李彦魏孝武入关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柳虬西魏大统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
卢柔迁中书侍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王罴孙述袭封扶风郡公除中书舍人修起居注改封龙门郡公。
隋开皇起居注六十卷(本志不书撰人姓氏)。
王邵为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唐温大雅贞观初为礼部尚书著创业起居注三卷杜正伦为给事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於道理则千载累於圣德非直当今有损於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采绢二百。
朱子奢为谏议大夫贞观九年十月子奢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圣旨发德音以起居纪录书帝王臧否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见今欲亲自观览用知得失愚以为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於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有未喻大唐虽七百之祚天命无改至於曾玄之後或非上智但中主庸君餙非护短见时史直辞极陈善恶必不省躬罪已唯当致怨史官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贱有一於此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庭折董狐无隐排霜触电无顾死亡唯应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闻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褚遂良为谏议大夫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谓遂良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太宗谓房玄龄曰: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今欲自看国史。若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玄龄遂删略国史表上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知所以安社稷利万代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之虽有顺时冬狩不逾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方求珍羞比日已来食无兼馔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克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等辅翊各宜勉之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太宗以铁勒诸蕃归国谓群臣曰:吾知劳逸不同者有二铁勒解辫归国去危就安边夷无事,岂不逸乐而穷之地尽为齐人古昔已来书史不载今日起居记朕功业亦为勤劳(苏冕曰:贞观中每日朝退後太宗与宰臣参议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繇是贞观注记政事称为毕备及高宗朝会端拱无言有司唯奏辞见二事其後许敬宗李义府用权多妄论奏恐史官直书其短遂奏令随文便出不得备闻机务因为故事)。
姚则天长寿初为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旧制左右史唯得对仗承旨仗下已後谋议皆不预闻以为帝王谟训不可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遂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即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赵退翁与贾卢迈为相贞元十二年正月迈皆假故退翁独对於延英德宗问曰:近日起居注所记何事退翁奏曰:古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人君动止有事言随即记录今起居之职也。国朝自永徽已後起居唯得对仗承旨仗下後谋议皆不得闻其事注记但出於已制敕内采录更无他事所以长寿中姚知政事以为亲承德音谋训。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繇得书遂请仗下後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送史馆无何此事。又废帝曰:君举必书义存劝诫既有时政记宰臣宜依故事为之。
庾敬休元和十二年为起居舍人上疏求复故事敕记事记言史官是职昭其法诫著在典常如闻近者难得详实思有改用存旧章举而必书朕所深望自今以後每坐日宰臣及诸司对後如有事可备劝诫合纪述者委其日承旨宰相宣示左右起居令其缀录仍准旧例每季送史馆以为常例自隋氏因前代史官起居注故置起居舍人以纪君举国朝因之贞观初置郎而省舍人显庆中始两立分侍左右仗下秉笔随宰相入禁殿命令谟猷皆得详录。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翰皆即螭首之坳处繇是谚传谓螭头有水官既密侍号为清美永徽之後始与百官仗下俱退长寿年中姚为相以史官不闻献替表请宰臣一人撰录军国政要号为时政记随月移之史官馆及起居既录自宰臣事同铭述,於是推美让善之义行而信史直书之义阙既而岁月稍久枢务复繁注记渐简未几皆废其後执事者时或修缀百无一二而左史所守犹因於制敕时存笔削至於右史以职在记言但编集诏书缮写而已至是敬休上疏累请於时宰臣皆乐复焉既陈奏而制行故事渐复公议称美。
周墀开成二年二月为考功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兼权知起居舍人事文宗每御紫宸殿与宰臣决事多召左右史问所宜施行墀屡承顾问既改尚书郎复兼左史其後左右史故有当转官必令兼领自墀始也。
裴素为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张次宗阁内召对时文宗复故事每入阁左右执笔立於螭头下宰臣奏事得以备录或宰臣奏事罢召左右史顾问以决所疑故开成中帝与宰臣之言详於史氏。
杨嗣复开成三年为宰相上言陛下躬勤庶政超迈百王每对宰臣日旰忘倦正衙决事二史在前便殿坐日全无纪录长寿初宰臣姚奏置时政记旋即不行贞元中宰臣赵退翁请行故事无何。又废恭惟圣政必在发明今请每致延英坐日对宰臣往复之词关德化刑政之事委中书门下直日纪录月终送付史馆所冀帝猷不坠国史有伦时同列多不便之事竟不行。
魏为起居舍人开成四年十月乙卯文宗於紫宸殿对百寮遣合门使就取注记奏曰: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诫陛下但为善事勿谓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乞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帝曰:我向前亦曾取看曰:自是向前起居不详故事臣今岂得舀陛下为非。若陛下一览之後自此文字须有回避如此则善恶不直如何遗後取信帝遂止。
郑朗开成中为起居郎初太和末风俗稍奢文宗恭勤节约冀革其风宰臣等言曰:陛下躬俭节用风俗已移长裾大袂渐以减损。若更令戚属绝其侈靡不虑下不从教帝曰:此事亦难户晓但去其泰甚自以俭德化之朕闻前时内库唯二锦袍餙以金乌一袍玄宗幸温汤时御之一与贵妃当时贵重如此今奢靡岂复贵之料今富家往往皆有左街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李训已诛之矣。时朗执笔螭头下宰臣退帝谓朗曰:所议论卿记录未吾试观之朗对曰:臣执笔所记便为名史伏准故事帝王不可取观昔太宗欲览国史谏议大夫朱子奢云:史官所述不隐善恶或主非上智餙非护失见则致怨所以义不可观。又褚遂良曰:今之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帝曰:来所记无下否臧见亦何爽乃宣谓宰臣曰:郑朗引故事不欲朕见起居注夫人君之言善恶必书朕恐有平常闲说不关理体垂诸将来窃以为耻异日临朝,庶几稍改何妨一见以诫鬼言朗遂进之。
後唐赵熙为起居郎明宗天成二年八月熙奏今後凡内中公事及诏书奏对应不到中书者伏乞委内臣一人旋具抄录月终关送史馆敕宜令枢密院学士阎至录送(长兴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史馆奏当馆应诸处及诸司关送到合编录公事外伏准旧制国朝有时政记并起居注并合送馆以备纂修近代已来阙行此事只以每遇入合兼内殿起居朝臣待制转对公事逐人抄送当馆如有显有颁行逐司关报到者旋据逐件一一於日历收记其有直下所司并行之事当馆无繇得知。若只凭本官供到所奏状本未免简编不备本末难穷已後待制转对公事等除显具颁行关送到馆外应有直下所司及不行未行之事伏乞宣付当馆旋依次第编录其时政记起居注井内庭逐日合书日历亦乞相次逐旋奉敕朝臣起居入阁奏对公事奏覆後宣付史馆宜依其时政记起居注续候敕处分)。
李崧为端明殿学士清泰二年史馆上言自明宗朝每见宰臣节度使为军民政事有所敷陈或宸旨宣扬此关道理唯近臣闻听外面不知先朝时诏枢密直学士阎至於奏对时记录逐季下史馆以备纂修自今年四月後诏李专美记录今以改官其记录望别差官乃诏崧记录。
晋赵莹为相监修国史莹奏请循近例依唐明宗朝凡有内庭公事及言动之间委端明殿学士或枢密院学士侍立冕旒系日编录逐季送当馆其百司公事亦望逐季送馆旋要编修日历从之(天福四年十一月史馆奏案唐长寿二年右丞姚奏帝王谟训不可阙文然仗下所言军国政事请令宰臣一人撰录号时政记至唐明宗朝。又委端明殿学士撰录逐季付史馆伏乞遵行者敕宜令宰臣一员撰述)。
周李毂为宰臣监修国史显德元年十月奏曰:窃以自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献替之谋皆须备载家国安危之道得以直书历代已来其名不一人君言动则起居注创自累朝辅相经纶时政记兴於前代然後采其事实编作史书盖缘闻见之间须有来处记录之际得以审详今之左右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唐文宗朝命其官执笔立於殿阶螭头之下以纪政事後则明宗朝命端明殿及枢密直学士皆轮修日历旋送史馆以备纂修降及近朝此事皆废今後欲望以谘询之事裁制之规别命近臣旋具抄录每当修撰日历即令封送史臣从之因命枢密院直学士起今後於枢密使处逐月抄录事件送付史馆(先是太祖黜王峻为商州司马既出之後虑其史笔不直因宣取开国已来日历读之史臣以不知禁密机事恐成漏略相与为忧及世宗嗣位亦留意於史传因共起请为编修之备)。
◎国史部·谱谍
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而後之命氏其义有九盖号谥爵国官字君事职之谓也。以至姓系蕃衍谱谍散逸繇是博雅君子图而籍之纪其阀阅辨其流品使宗泒之不紊而人物之惟叙参於部录垂之轨范自世本起於汉氏昭穆著於晋家宋齐以还迄於唐室作者相继实繁有徒皆能氵公波而讨源因枝而振叶别生分类,於是乎!在。若夫锡土之制著於夏书司商所掌表於周典斯乃稽古之大训非可以忽焉。
汉刘向撰世本二卷。
晋挚虞为尚书郎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贾弼为员外散骑常侍好簿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二十卷士庶略无遗缺其子孙代传业(又云:宋王宏刘湛并好其书宏日对千客不犯一人讳)。
郭须为襄阳令撰魏晋世谱十卷。
宋刘湛为选曹撰百家谱(隋书有刘湛百家谱二卷)。
何承天撰姓苑一卷。
南齐王俭撰百家谱十卷(又云:刘湛撰百家谱以助铨序伤於寡略俭复加之得繁简之衷)。
贾渊撰氏族要状及人名并行於世。
王逡之续王俭百家谱四卷南族谱二卷百家谱拾遗一卷。
贾希镜明中高帝嘉希镜世学取为骠骑将军武陵王国郎中令历大司马司徒府参军竟陵王子良使希镜撰见容谱出为句容令先是谱学未有名家希镜祖弼之广百氏谱记专心习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史书史撰定谱写藏秘阁及左户曹希镜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馀卷该究精悉皆如贯珠当时莫比永明中卫将军王俭抄次百家谱与希镜恭怀撰定建元初希镜迁长水校尉伧人王秦宝买袭琅琊谱尚书令王晏以启明帝希镜被收当极法子楼长谢罪稽颡流血朝廷哀之免希镜罪後为北中郎参军卒撰氏族要状及人名书并行於时。
梁顾协撰异姓苑五卷。
王僧孺为北中郎南康王谘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晋咸和初苏峻作乱文籍无遗後起咸和二年以至於宋所书并皆详定并在省下左户曹前厢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定可宝惜位官高卑皆可依案宋元嘉一十七年始以七条徵发既立此科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於齐患其不实,於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竞行奸货以新换故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凡此奸巧并出愚下不辩年号不识官阶或注隆安在元兴之後,或以义熙在宁康之前此时无此府此时无此国元兴唯有三年而猥称四五诏书甲子不与长历相应校籍诸郎亦所不觉不才令史固自忘言臣谓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役减阙职繇於此窃以晋籍所馀宜加宝爱武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罹其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谱始晋太元中员外散骑常侍郎平阳贾弼笃好簿状乃广集众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凡诸大品略无遗阙藏在秘阁副在左右(又云:僧孺为谱八十卷东南一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
傅昭为散骑常侍博洽古今尤善人物魏晋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隋书有傅昭撰百家谱十五卷)。
陈顾野王撰顾氏谱传十卷。
後魏高谅为骁骑将军造亲表谱录四十许卷自五世已下内外曲尽览者服其博记。
封伟伯撰封氏本录六卷。
宋会撰姓系谱录五十篇。
卢怀仁撰中表录二十卷。
元晖业撰後魏辩宗录二卷。
後周明帝集公卿已下捃采众书目自羲农以来讫於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
隋刘善修撰诸刘谱三十卷。
宋嘉撰世本四卷(已下隋志不书朝代)。
贾执撰百家谱二十卷。又撰姓氏英贤谱一百卷(按梁有王宣新集诸州谱十二卷。又别有诸姓谱一百一十六卷益谱四十卷关东关北谱三卷梁武帝纟管境内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
汉氏帝王谱三卷(已下本志不书撰人姓氏)。
齐帝谱十卷。
百家世谱十卷。
百家谱钞五卷。
後魏皇帝宗族谱四卷。
魏孝文刘姓族牒一卷。
後齐宗谱一卷。
益州谱三十卷。
冀州姓族谱二卷。
洪州诸姓谱十一卷。
吉州诸姓谱八卷。
江州诸姓谱十一卷。
诸州杂谱八卷。
袁州诸姓谱八卷。
杨州谱钞五卷。
京兆韦氏谱二卷。
谢氏谱一十卷。
杨氏血脉谱一卷。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
杨氏枝分谱一卷。
杨氏谱一卷。
北地傅氏谱一卷。
苏氏谱一卷。
氏族要状十五卷。
复姓苑一卷。
齐永元中表簿五卷。
唐高士廉为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正月士廉与行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百卷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以甄士庶太宗称善颁赏进级各有差(时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业陵迟犹恃其旧地女佗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等刊正姓氏,於是谱牒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既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贾依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只缘齐家唯据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天下四海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寒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谱者欲重崇今朝冠冕何因崔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尊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敷土已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遂以崔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於天下赐士廉物千段)。
李守素为天策府仓曹尤善谱学妙识人物自宋晋以降四海士流及周魏已来诸勋贵等华戎阀阅靡不详究人有问者应。若撞钟繇是当时号为肉谱尝与虞世南等六人同直学馆其夜七夕内出珍馔有教赋诗因共谈人物初言江左东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台诸姓次第如流显其历叶皆有据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既而言曰:肉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以善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目君既言成准的宜当有以改之答曰:卿言是也。昔任彦善谈经籍前代称为五经笥今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杜如晦等咸以为佳焉。
吕才为太常丞高宗永徽初修姓氏录。
许敬宗撰姓氏谱二百卷。
路敬淳为太子司议郎兼知弘文馆直学士自魏晋已来官品姓氏敬淳无不究其始末撰著姓略二卷传於代。又撰衣冠系录六十卷。
柳冲为左散骑常侍中宗神龙三年五月冲上。表曰:臣闻乾元资始而庶物形焉人伦既肇而族类详焉姓氏之初代本著其义昭穆之序周谱列其风汉晋之年应挚明宗系之说齐梁之际王贾述衣冠之源使夫士庶区分惩劝攸寄昭之後代实为盛典自魏太和已降作者弥繁,或以八族品人伦,或以九等量地胄爰洎今日年祀以淹冠冕之家兴衰不一胥原栾有降夷品许史袁杨一时各盛,岂可以曩时之褒贬为当今之轨模原始要终有所未允伏惟应天皇帝陛下诞膺灵命大庇苍生道冠羲轩风逾韶夏损益前载垂范後昆帝绪皇源与天冲而比大良才人物掩姬汉而飞声理当自我作古牢笼古昔,岂可阙於著纪无示将来臣愿得叙大唐之隆修氏族之谱使九围仰止百代承风,岂不大哉!,岂不盛哉!帝从之遂命尚书左仆射魏元忠及修史官工部尚书张锡礼部侍郎萧志忠岑羲兵部侍郎崔刑部侍郎徐坚工部侍郎刘宪左补阙吴兢等与柳冲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仍令取其高名盛德素业门风国籍相传士林标准次复勋庸克懋荣绝当朝中外相辉誉兼时望者各为等列其诸蕃酋长晓袭冠带者亦别为一品目为唐姓族系录二百卷。
窦怀贞玄宗先天中为左仆射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令萧志忠崔中书侍郎陆象先左散骑常侍柳冲太子詹事徐坚左庶子刘子玄等奏上所修姓族系录二百卷。
刘知几为太子中允修国史自负史才尝慨时无知己乃委国史於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推汉氏为陆终苗裔非尧之後彭城丛城里诸刘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之後不承楚元王交皆案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学者服其该博。
贾至为著作郎肃宗乾元元年撰百家类例十卷柳芳为右金吾卫骑曹参军史馆修撰代宗命芳撰皇室系图谱(又云:永泰二年太常博士柳芳撰皇室永泰谱二十卷上之)。
王涯为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宪宗元和七年七月撰姓纂十卷成上之。
李衢为屯田郎中文宗开成三年四月与沔王府长史林赞进所撰皇唐玉一百五十卷四年为大理少卿。又奉敕撰皇后谱谍。
柳为翰林学士开成四年闰正月奏今月十二日面奉进止以臣先祖所撰皇室永泰新谱事颇精详令臣自德宗皇帝至陛下御极已来依旧样修续伏请宣付宰臣诏宜令宗正寺与柳计会修撰仍令户部量供纸笔。
◎国史部·地理周官大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图以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辩其五土之名物邦国都鄙畿疆之制。又有土训诵训之职以诏地事以道方志备夹车之问焉自黄轩之世疆理方国唐虞所记颇为简略三代之後方策斯著迁固以来载籍弥广盖夫史氏之所职司典之攸记或承制以论譔或守官而采缀或继世善述乃至名家或驱传经涂乐於稽古形之油素参於部录制作之美灿然可观昔萧相入秦独守图书以知天下厄塞户口强弱而成大业信有旨哉!
尧以伯禹为司空作禹贡一篇。
周孔子为鲁大司寇述职方以除九邱。
汉东方朔为大中大夫撰。《十洲记》一卷。
张骞为郎使月氐撰出关志一卷。
司马迁为太史令作河渠书其序曰: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
後汉班固为郎典校秘书撰。《汉书》述地理志两卷其序曰:坤作[A123]势高下九则([A123]古地字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自黄唐经略方国燮定东西强理南北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五等制立郡县(音初限切)略表山川彰其剖判。又述沟洫志一卷其叙曰:夏乘四载百川是导唯河为<喜>灾为後代商竭州移秦决南涯(河竭而商亡秦始皇决河移灌大梁遂灭之)自兹巨汉北亡八支(本有九河今塞馀有一也。)文枣野武作瓠歌(音因文帝塞河於酸枣也。河决瓠子武帝亲临埠功不成而作歌)成有平年後遂滂沱(成帝治河已平改元曰:河平)爰及沟渠利我国家。
赵岐为卫尉多所述作著三辅史录传於时序曰:三辅者本雍州之地世世从公卿大夫吏二千石及高赀皆以陪诸陵五方之俗杂会非一国风不但系於诗之秦豳也。其为士好高尚义贵於名行其俗失则趋势进权唯利是视余以不才生於西土耳能听而闻故老之言目能视而见衣冠之畴心能识而观其贤愚尝以玄冬梦黄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与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间无所依违命操笔者书之近从建武已来暨於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繇此定矣。故谓之史录岐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同郡严象。
蜀谯周为光禄大夫撰三巴记一卷。
吴顾启期撰娄地记一卷。
晋裴秀为司空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後。《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於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於秘府其序曰:图书繇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名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於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於庸蜀深入其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近远山川险易征路迂直较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面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繇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较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则虽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之於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较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於分率彼此之实定於道里度数之实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秀。又撰春秋土地名三卷(一云:裴秀容撰)。
周处义兴阳羡人著。《风土记》三卷。
陆机为著作郎撰雒阳记一卷。
贺循为吴国内史撰会稽记一卷。
戴祚撰。《西征记》一卷。
张渤撰吴地记一卷。
顾席撰吴郡记一卷。
盖泓撰朱崖传一卷。
宋盛弘之为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
沈怀远为武康令撰南越志。
谢灵运为御史中丞免官东还永嘉撰游名山志一卷居名山志一卷。
雷次宗豫章南昌人撰豫章记一卷。
范晦为宣城太守撰。《後汉书》、《。《郡国志》》五卷其序曰:。《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至矣。今但录中兴已来郡县改易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後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南齐宗测不就徵辟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庐山记》乳逭为卫军掾著三吴史录。
刘澄之为郎官尚书撰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
梁沈约为尚书令撰。《宋书》一百卷内郡州志四卷。
任为秘书监著地记二百五十二卷。
萧子显为太尉录事著。《齐书》州郡志一卷。
裴子野为著作郎掌国史撰方国使图一卷广述怀来之盛自要服至於海表凡二十国。
吴均为奉朝请撰庙记一十二州记十六卷。
庾仲容为尚书左丞抄众家地理书一十卷。
陶弘景丹阳秣陵人除奏朝请尤明山川地理方图产物撰古今州郡记。
陈顾野王为大著作掌国史撰分野枢要一卷舆地志三十卷。
江德藻为散骑常侍为中书郎刘师知使北齐德藻撰聘北道里记三卷师知撰聘游记三卷。
姚察为吏部尚书使隋著西聘道里一卷。
後魏阚駰撰十三州志。
刘芳为通直散骑常侍撰徐地录一卷。
杨之撰雒阳伽蓝记五卷庙记一卷。
北齐魏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撰。《後魏书》地形志三卷。
後周薛为御正大夫撰西京记三卷引据该洽世称其博闻焉。
姚最案十会撰孝行记十卷。
隋庾季才高祖开皇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诏季才与其子贤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崔熙为起居舍人炀帝大业五年受诏与诸儒撰区宇图志二百五十卷奏之帝不之善更令虞世基许善心衍为六百卷。
裴矩大业中为吏部侍郎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裔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又撰高丽风俗一卷。
郎茂大业中为尚书左丞撰隋州郡图经一百卷。
许善心大业中为给事郎撰方物志二十卷。
诸葛[A13C]大业中为著作郎撰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道里记一卷雒阳古今记一卷。
唐姚思廉初仕隋为河间郡司法书佐炀帝令与崔祖修区宇图志。
房玄龄太宗贞观中为司空与中书令褚遂良等撰。《晋书》地理志两卷。
濮王泰初封魏王太宗时令泰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颜师古高宗时为礼部侍郎监修国史永徽元年撰隋书地理志三卷。
许敬宗为中书令显庆三年五月帝以西域尽平遣使分往康国及吐火罗等国访其风俗物产及古今废置画图以进因命史官撰西域图志六十卷敬宗监领之书成学者称其该博焉。
贾耽德宗时为左仆射平章事贞元十四年十月进九州图并。《别录》六卷通录四卷共十卷。表曰:臣闻楚左史倚相能读九丘晋司空裴秀创制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臣虽愚昧夙所师范累蒙拔擢遂忝台司虽历践职任诚多旷阙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图外薄四海内别九州必藉精详乃可摹写见更缵集续异毕功然而陇右一隅久沦蕃寇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私课虚微采掇舆议画关中陇右及山南九等图一轴伏以洮湟旧墟连接监牧甘凉右地控带朔陲峡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守备冲要莫不近意就实依稀像真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灵庆之设险在目原会之封略可知其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谨撰。《别录》六卷。又黄河为四渎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帅臣并研寻史课剪弃浮词罄所闻知编为四卷通录都成十卷文义鄙朴伏增惭悚谨随表奉进答诏褒之十七年上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表曰: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母邱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枝奄菜乃大泽无涯宾则悬度作险或道里迥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穷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舶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语风谣之小说亦皆收其是而芟其伪然商周以降封略益明承历数者八家浑区宇者五姓声教所及惟唐为大秦皇罢侯置守长城起於临洮孝武却地开边障塞限於鸡鹿东汉则哀牢诸吏西晋则俾离结辙隋室列四郡於卑和海西创三州於扶南江北辽阳失律因而弃之高祖神尧皇帝诞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继明重熙柔远能迩逾大迹通道北至仙娥於骨利置玄阙州高宗嗣守丕绩克广前烈遣单车赍诏西域惹山於波剌斯丘置疾陵府中宗复配天之业不失旧物睿宗含光大之量惟新永图玄宗以大孝清内以无为理外大宛骥岁充内厩与贰师之穷兵黩武岂同年哉!肃宗扫平氛泽润生人代宗除残孽彝伦攸叙伏惟陛下以上圣之姿当太平之运敦信明义履德包元惠养黎蒸怀柔遐裔故泸南贡丽水之金汉北献余吾之马玄化洋溢率土霑濡臣幼切磋於师友长趋侍於轩墀自揣孱愚叨荣非据鸿私莫答夙夜兢惶自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川汴州幽镇东雒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久亏忧愧弥切近乃力衰朽竭思虑殚所闻见丛於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从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於纤缟分百郡於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之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发源郡县纪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前地理书以黔州属酉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凡诸舛谬悉从正陇西北地流播於永初之中辽东乐浪舀屈於建安之际曹公弃陉北晋氏迁江南缘边累经侵盗故墟日致堙毁旧史撰录十得二三今书搜捕所获大半。《周礼》职方以淄青为幽州之浸以华山为荆河之镇既有乖於禹贡。又不出於淹中多闻阙疑讵敢编次其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执玩简易臣学谢小成才非博物伏波之聚米开示众军ガ侯之图书方知厄塞企慕前哲尝所寄心辄罄陋庸多惭纰略无任战惕之至帝览而善之(好地理学四方之使及自蕃虏来者必与之坐问其土地山川之所终始凡三十年所闻既备因撰海内华夷图人有披图以问其都邑者皆得其实事无虚词)。
袁滋贞元中为祠部郎中持节入南诏慰抚因使行著€南记五卷。
李吉甫宪宗时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分天下诸镇纪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於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
孔述睿宗元和中为史馆修撰精於地理之学重修国史地理志时称详究。
田牟文宗时为入吐蕃使太和八年四月进宣索入蕃行记图一轴并图经八卷。
许康佐宣宗时为集贤学士撰九鼎记四卷。
周张昭仕晋为户部侍郎与起居郎贾纟专等撰唐史地理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