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册府元龟》简介
- ●卷一◎帝王部·总序·帝系
- ●卷二◎帝王部·诞圣
- ●卷三◎帝王部·名讳
- ●卷四◎帝王部·运历
- ●卷五◎帝王部·创业
- ●卷六◎帝王部·创业第二
- ●卷七◎帝王部·创业第三
- ●卷八◎帝王部·创业第四
- ●卷九◎帝王部·继统第一
- ●卷十◎帝王部·继统第二
- ●卷十一◎帝王部·继统部三
- ●卷十二◎帝王部·中兴·告功
- ●卷十三◎帝王部·都邑
- ●卷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
- ●卷十五◎帝王部·年号
- ●卷十六◎帝王部·尊号一
- ●卷十七◎帝王部·尊号第二
- ●卷十八◎帝王部·帝德
- ●卷十九◎帝王部·功业
- ●卷二十◎帝王部·功业
- ●卷二十一◎帝王部·徵应
- ●卷二十二◎帝王部·符瑞
- ●卷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 ●卷二十四◎帝王部·符瑞第三
- ●卷二十五◎帝王部·符瑞第四
- ●卷二十六◎帝王部·感应·神助
- ●卷二十七◎帝王部·孝德
- ●卷二十八◎帝王部·奉先
- ●卷二十九◎帝王部·奉先第二
- ●卷三十◎帝王部·奉先第三
- ●卷三十一◎帝王部·奉先第四
- ●卷三十二◎帝王部·崇祭祀
- ●卷三十三◎帝王部·崇祭祀第二
- ●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祭祀第三
- ●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
- ●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第二
- ●卷三十七◎帝王部·颂德
- ●卷三十八◎帝王部·尊亲·尊师·尊乳保
- ●卷三十九◎帝王部·睦亲
- ●卷四十◎帝王部·文学·好文
- ●卷四十一◎帝王部·宽恕
- ●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
- ●卷四十三◎帝王部·度量·多能
- ●卷四十四◎帝王部·奇表·神武
- ●卷四十五◎帝王部·谋略·权略
- ●卷四十六◎帝王部·智识
- ●卷四十七◎帝王部·友爱·慈爱
- ●卷四十八◎帝王部·谦德·从人欲
- ●卷四十九◎帝王部·崇儒术
- ●卷五十◎帝王部·崇儒术第二
- ●卷五十一◎帝王部·崇释氏
- ●卷五十二◎帝王部·崇释氏第二
- ●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
- ●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黄老第二
- ●卷五十五◎帝王部·养老
- ●卷五十六◎帝王部·节俭
- ●卷五十七◎帝王部·英断·明察
- ●卷五十八◎帝王部·勤政·守法·致治
- ●卷五十九◎帝王部·兴教化
- ●卷六十◎帝王部·立制度
- ●卷六十一◎帝王部·立制度第二
- ●卷六十二◎帝王部·发号令第一
- ●卷六十三◎帝王部·发号令第二
- ●卷六十四◎帝王部·发号令第三
- ●卷六十五◎帝王部·发号令第四
- ●卷六十六◎帝王部·发号令第五
- ●卷六十七◎帝王部·求贤
- ●卷六十八◎帝王部·求贤第二
- ●卷六十九◎帝王部·审官
- ●卷七十◎帝王部·务农
- ●卷七十一◎帝王部·命相
- ●卷七十二◎帝王部·命相第二
- ●卷七十三◎帝王部·命相第三
- ●卷七十四◎帝王部·命相第四
- ●卷七十五◎帝王部·任贤
- ●卷七十六◎帝王部·礼大臣·褒贤
- ●卷七十七◎帝王部·委任
- ●卷七十八◎帝王部·委任第二
- ●卷七十九◎帝王部·庆赐
- ●卷八十◎帝王部·庆赐第二
- ●卷八十一◎帝王部·庆赐第三
- ●卷八十二◎帝王部·赦宥
- ●卷八十三◎帝王部·赦宥第二
- ●卷八十四◎帝王部·赦宥第三
- ●卷八十五◎帝王部·赦宥第四
- ●卷八十六◎帝王部·赦宥第五
- ●卷八十七◎帝王部·赦宥第六
- ●卷八十八◎帝王部·赦宥第七
- ●卷八十九◎帝王部·赦宥第八
- ●卷九十◎帝王部·赦宥第九
- ●卷九十一◎帝王部·赦宥第十
- ●卷九十二◎帝王部·赦宥第十一
- ●卷九十三◎帝王部·赦宥第十二
- ●卷九十四◎帝王部·赦宥第十三
- ●卷九十五◎帝王部·赦宥第十四
- ●卷九十六◎帝王部·赦宥第十五
- ●卷九十七◎帝王部·奖善·礼贤
- ●卷九十八◎帝王部·徵聘
- ●卷九十九◎帝王部·推诚·亲信
- ●卷一百 ◎帝王部·听纳
- ●卷一百一◎帝王部·纳谏
- ●卷一百二◎帝王部·招谏
- ●卷一百三◎帝王部·招谏第二
- ●卷一百四◎帝王部·访问
- ●卷一百五◎帝王部·惠民第二
- ●卷一百六◎帝王部·惠民第二
- ●卷一百七◎帝王部·朝会第一
- ●卷一百八◎帝王部·朝会第二
- ●卷一百九◎帝王部·宴享第一
- ●卷一百十◎帝王部·宴享第二
- ●卷一百十一◎帝王部·宴享第三
- ●卷一百十二◎帝王部·巡幸第一
- ●卷一百十三◎帝王部·巡幸第二
- ●卷一百十四◎帝王部·巡幸第三
- ●卷一百十五◎帝王部·藉田·狩
- ●卷一百十六◎帝王部·亲征
- ●卷一百十七◎帝王部·亲征第二
- ●卷一百十八◎帝王部·亲征第三
- ●卷一百十九◎帝王部·选将
- ●卷一百二十◎帝王部·选将第二
- ●卷一百二十一◎帝王部·征讨
- ●卷一百二十二◎帝王部·征讨第二
- ●卷一百二十三◎帝王部·征讨第三
- ●卷一百二十四◎帝王部·讲武·修武备
- ●卷一百二十五◎帝王部·料敌
- ●卷一百二十六◎帝王部·纳降
- ●卷一百二十七◎帝王部·明赏
- ●卷一百二十八◎帝王部·明赏第二
- ●卷一百二十九◎帝王部·封建
- ●卷一百三十◎帝王部·延赏
- ●卷一百三十一◎帝王部·延赏第二
- ●卷一百三十二◎帝王部·褒功
- ●卷一百三十三◎帝王部·褒功第二
- ●卷一百三十四◎帝王部·念功
- ●卷一百三十五◎帝王部·愍征役·好边功
- ●卷一百三十六◎帝王部·慰劳
- ●卷一百三十七◎帝王部·旌表
- ●卷一百三十八◎帝王部·旌表第二
- ●卷一百三十九◎帝王部·旌表第三
- ●卷一百四十◎帝王部·旌表第四
- ●卷一百四十一◎帝王部·念良臣·尊外戚
- ●卷一百四十二◎帝王部·弭兵
- ●卷一百四十三◎帝王部·弭灾
- ●卷一百四十四◎帝王部·弭灾第二
- ●卷一百四十五◎帝王部·弭灾第三
- ●卷一百四十六◎帝王部·恤下
- ●卷一百四十七◎帝王部·恤下第二
- ●卷一百四十八◎帝王部·知子·知臣
- ●卷一百四十九◎帝王部·辨谤·舍过
- ●卷一百五十◎帝王部·宽刑
- ●卷一百五十一◎帝王部·慎罚夫
- ●卷一百五十二◎帝王部·明罚
- ●卷一百五十三◎帝王部·明罚第二
- ●卷一百五十四◎帝王部·明罚第三
- ●卷一百五十五◎帝王部·督吏
- ●卷一百五十六◎帝王部·诫励第一
- ●卷一百五十七◎帝王部·诫励第二
- ●卷一百五十八◎帝王部·诫励第三
- ●卷一百五十九◎帝王部·革弊
- ●卷一百六十◎帝王部·革弊第二
- ●卷一百六十一◎帝王部·命使
- ●卷一百六十二◎帝王部·命使第二
- ●卷一百六十三◎帝王部·招怀
- ●卷一百六十四◎帝王部·招怀第二
- ●卷一百六十五◎帝王部·招怀第三
- ●卷一百六十六◎帝王部·招怀第四
- ●卷一百六十七◎帝王部·招怀第五
- ●卷一百六十八◎帝王部·却贡献
- ●卷一百六十九◎帝王部·纳贡献
- ●卷一百七十◎帝王部·来远
- ●卷一百七十一◎帝王部·求旧
- ●卷一百七十二◎帝王部·求旧第二
- ●卷一百七十三◎帝王部·继绝
- ●卷一百七十四◎帝王部·修废
- ●卷一百七十五◎帝王部·悔过·罪己
- ●卷一百七十六◎帝王部·姑息
- ●卷一百七十七◎帝王部·姑息第二
- ●卷一百七十八◎帝王部·姑息第三
- ●卷一百七十九◎帝王部·姑息第四
- ●卷一百八十◎帝王部·失政·滥赏
- ●卷一百八十一◎帝王部·恶直·疑忌·无断
- ●卷一百八十二◎闰位部·总序·氏号·诞生·名讳
- ●卷一百八十三◎闰位部·勋业
- ●卷一百八十四◎闰位部·勋业第二
- ●卷一百八十五◎闰位部·勋业第三
- ●卷一百八十六◎闰位部·勋业第四
- ●卷一百八十七◎闰位部·勋业第五
- ●卷一百八十八◎闰位部·绍位·年号
- ●卷一百八十九◎闰位部·孝德·奉先·尊亲
- ●卷一百九十◎闰位部·姿表·智识·聪察·器度·才艺
- ●卷一百九十一◎闰位部·法制·政令
- ●卷一百九十二◎闰位部·文学·好文·颂美
- ●卷一百九十三◎闰位部·崇祀·弭灾
- ●卷一百九十四◎闰位部·崇儒·崇释老
- ●卷一百九十五◎闰位部·惠民·仁爱·恤征役
- ●卷一百九十六◎闰位部·建都·封建·勤政·诫励
- ●卷一百九十七◎闰位部·朝会·宴会·庆赐·纳贡献
- ●卷一百九十八◎闰位部·耕籍·务农·节俭
- ●卷一百九十九◎闰位部·命相·选将
- ●卷二百◎闰位部·倚任
- ●卷二百一◎闰位部·祥瑞
- ●卷二百二◎闰位部·祥瑞第二
- ●卷二百三◎闰位部·徵应
- ●卷二百四◎闰位部·知子·知臣·念良臣
- ●卷二百五◎闰位部·巡幸·畋游
- ●卷二百六◎闰位部·礼贤·好贤·奖善·养老
- ●卷二百七◎闰位部·恩宥
- ●卷二百八◎闰位部·恩宥二
- ●卷二百九◎闰位部·钦恤·念功·宽恕·宥过·悔过
- ●卷二百十◎闰位部·旌表·明赏·延赏
- ●卷二百十一◎闰位部·求旧·继绝
- ●卷二百十二◎闰位部·招谏·纳谏·听纳·推诚
- ●卷二百十三◎闰位部·求贤·命使
- ●卷二百十四◎闰位部·权略·训兵
- ●卷二百十五◎闰位部·招怀·和好·却贡献
- ●卷二百十六◎闰位部·征伐
- ●卷二百十七◎闰位部·交侵
- ●卷二百十八◎闰位部·失政·疑忌·恶直
- ●卷二百十九◎僭伪部·总序·姓系·年号
- ●卷二百二十◎僭伪部·形貌·聪识·令德·才艺
- ●卷二百二十一◎僭伪部·勋伐
- ●卷二百二十二◎僭伪部·勋伐第二
- ●卷二百二十三◎僭伪部·勋伐第三
- ●卷二百二十四◎僭伪部·奉先·孝友·宗族
- ●卷二百二十五◎僭伪部·世子
- ●卷二百二十六◎僭伪部·知人·宽恕·恩宿·戒惧
- ●卷二百二十七◎僭伪部·谋略·倚任
- ●卷二百二十八◎僭伪部·崇儒·务农·好文·礼士
- ●卷二百二十九◎僭伪部·政治·求谏·听纳
- ●卷二百三十◎僭伪部·褒赏·庆赐·饮宴·交好·和好·怀附
- ●卷二百三十一◎僭伪部·征伐
- ●卷二百三十二◎僭伪部·称藩
- ●卷二百三十三◎僭伪部·好土功·悔过·矜大·失策
- ●卷二百三十四◎僭伪部·兵败
- ●卷二百三十五◎列国君部·序·建国·锡命·奉先
- ●卷二百三十六◎列国君·部嗣袭
- ●卷二百三十七◎列国君·部嗣袭第二
- ●卷二百三十八◎列国君部·智识·谋略·任谋
- ●卷二百三十九◎列国君部·政令·任贤·有礼
- ●卷二百四十◎列国君部·勤王·献捷·救患
- ●卷二百四十一◎列国君部·崇祀·旌表·礼士
- ●卷二百四十二◎列国君部·听谏·明赏
- ●卷二百四十三◎列国君部·务德·宴享
- ●卷二百四十四◎列国君部·休徵·戒惧·悔过
- ●卷二百四十五◎列国君部·朝聘·姻好
- ●卷二百四十六◎列国君部·盟会
- ●卷二百四十七◎列国君部·盟会第二
- ●卷二百四十八◎列国君部·攻伐
- ●卷二百四十九◎列国君部·攻伐第二
- ●卷二百五十◎列国君部·攻伐第三
- ●卷二百五十一◎列国君部·攻伐第四
- ●卷二百五十二列◎国君部·复邦·训练·御备·交质·行罚
- ●卷二百五十三◎列国君部·识暗·奢僭·信谗
- ●卷二百五十四◎列国君部·失政·失礼
- ●卷二百五十五◎列国君部·失贤·拒谏·害贤
- ●卷二百五十六◎储宫部·总序·建立
- ●卷二百五十七◎储宫部·建立第二
- ●卷二百五十八◎储宫部·诞庆·仪貌·令德·孝友·文学·失德
- ●卷二百五十九◎储宫部·监国·将兵
- ●卷二百六十◎储宫部·尊师傅·礼士·齿胄·讲学
- ●卷二百六十一◎储宫部·忠谏·褒宠·追谥
- ●卷二百六十二◎宗室部·总序·封建
- ●卷二百六十三◎宗室部·封建第二
- ●卷二百六十四◎宗室部·封建第三
- ●卷二百六十五◎宗室部·封建第四
- ●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仪貌·材艺
- ●卷二百六十七◎宗室部·孝行
- ●卷二百六十八◎宗室部·来朝·辅政·就国
- ●卷二百六十九◎宗室部·委任·将兵
- ●卷二百七十◎宗室部·文学
- ●卷二百七十一◎宗室部·武勇·刚正
- ●卷二百七十二◎宗室部·令德
- ●卷二百七十三◎宗室部·智识
- ●卷二百七十四◎宗室部·友爱·辨惠·畏慎·悔过
- ●卷二百七十五◎宗室部·褒宠
- ●卷二百七十六◎宗室部·褒宠二
- ●卷二百七十七◎宗室部·褒宠第三
- ●卷二百七十八◎宗室部·领镇第一
- ●卷二百七十九◎宗室部·领镇第二
- ●卷二百八十◎宗室部·领镇第三
- ●卷二百八十一◎宗室部·领镇第四
- ●卷二百八十二◎宗室部·承袭
- ●卷二百八十三◎宗室部·承袭第二
- ●卷二百八十四◎宗室部·承袭第三
- ●卷二百八十五◎宗室部·忠一
- ●卷二百八十六◎宗室部·忠第二
- ●卷二百八十七◎宗室部·忠谏
- ●卷二百八十八◎宗室部·忠谏
- ●卷二百八十九◎宗室部·图兴
- ●卷二百九十◎宗室部·立功
- ●卷二百九十一◎宗室部·立功第二
- ●卷二百九十二
- ●卷二百九十三◎宗室部·荐贤俭约抑损好尚
- ●卷二百九十四◎宗室部·退让专政
- ●卷二百九十五◎宗室部·复爵
- ●卷二百九十六◎宗室部·追封
- ●卷二百九十七◎宗室部·谴让
- ●卷二百九十八◎宗室部·不悌邪佞奢僭溺
- ●卷二百九十九◎宗室部·专恣害贤祸败
- ●卷三百◎外戚部·总序选尚
- ●卷三百一◎外戚部·封拜
- ●卷三百二◎外戚部·委任辅政将兵立功
- ●卷三百三◎外戚部·褒宠
- ●卷三百四◎外戚部·忠直规谏贤行礼士论荐
- ●卷三百五◎外戚部·儒学退让畏慎廉俭
- ●卷三百六◎外戚部·奢纵专恣骄慢
- ●卷三百七◎外戚部·奸邪贪黩害贤谴让
- ●卷三百八◎宰辅部·总序佐命
- ●卷三百九◎宰辅部·佐命
- ●卷三百十◎宰辅部·德行闻望清俭威重德行
- ●卷三百十一◎宰辅部·谋猷
- ●卷三百十二◎宰辅部·谋猷第二
- ●卷三百十三◎宰辅部·谋猷第三
- ●卷三百十四◎宰辅部·谋猷第四
- ●卷三百十五◎宰辅部·公忠
- ●卷三百十六◎宰辅部·正直
- ●卷三百十七◎宰辅部·正直第二
- ●卷三百十八◎宰辅部·褒宠
- ●卷三百十九◎宰辅部·褒宠第二
- ●卷三百二十◎宰辅部·识量
- ●卷三百二十一◎宰辅部·器度畏慎慎密知人礼士
- ●卷三百二十二◎宰辅部·出镇
- ●卷三百二十三◎宰辅部·总兵机略
- ●卷三百二十四◎宰辅部·荐贤
- ●卷三百二十五◎宰辅部·谏争
- ●卷三百二十六◎宰辅部·谏诤第二
- ●卷三百二十七◎宰辅部·谏诤第三
- ●卷三百二十八◎宰辅部·谏诤第四
- ●卷三百二十九◎宰辅部·任职·兼领·奉使
- ●卷三百三十◎宰辅部·退让
- ●卷三百三十一◎宰辅部·退让第二
- ●卷三百三十二◎宰辅部·罢免
- ●卷三百三十三◎宰辅部·罢免第二
- ●卷三百三十四◎宰辅部·谴让
- ●卷三百三十五◎宰辅部·窃位自全不称
- ●卷三百三十六◎宰辅部·识暗依违强狠
- ●卷三百三十七◎宰辅部·不协狥 私树党
- ●卷三百三十八◎宰辅部·奢侈贪黩专恣
- ●卷三百三十九◎宰辅部·邪佞忌害不忠
- ●卷三百四十◎将帅部·扌序·佐命第一
- ●卷三百四十一◎将帅部·佐命第二
- ●卷三百四十二◎将帅部·佐命第三
- ●卷三百四十三◎将帅部·佐命第四
- ●卷三百四十四◎将帅部·佐命第五
- ●卷三百四十五◎将帅部·佐命第六
- ●卷三百四十六◎将帅部·佐命第七
- ●卷三百四十七◎将帅部·佐命第八
- ●卷三百四十八◎将帅部·立功
- ●卷三百四十九◎将帅部·立功第二
- ●卷三百五十◎将帅部·立功第三
- ●卷三百五十一◎将帅部·立功第四
- ●卷三百五十二◎将帅部·立功第五
- ●卷三百五十三◎将帅部·立功第六
- ●卷三百五十四◎将帅部·立功第七
- ●卷三百五十五◎将帅部·立功第八
- ●卷三百五十六◎将帅部·立功第九
- ●卷三百五十七◎将帅部·立功第十
- ●卷三百五十八◎将帅部·立功第十一
- ●卷三百五十九◎将帅部·立功第十二
- ●卷三百六十◎将帅部·立功第十三
- ●卷三百六十一◎将帅部·机略第一
- ●卷三百六十二◎将帅部·机略第二
- ●卷三百六十三◎将帅部·机略第三
- ●卷三百六十四◎将帅部·机略第四
- ●卷三百六十五◎将帅部·机略第五
- ●卷三百六十六◎将帅部·机略第六
- ●卷三百六十七◎将帅部·机略第七
- ●卷三百六十八◎将帅部·攻取
- ●卷三百六十九◎将帅部·攻取第二
- ●卷三百七十◎将帅部·忠
- ●卷三百七十一◎将帅部·忠第二
- ●卷三百七十二◎将帅部·忠第三
- ●卷三百七十三◎将帅部·忠第四
- ●卷三百七十四◎将帅部·忠第五
- ●卷三百七十五◎将帅部·褒异
- ●卷三百七十六◎将帅部·褒异第二
- ●卷三百七十七◎将帅部·褒异第三
- ●卷三百七十八◎将帅部·褒异第四
- ●卷三百七十九◎将帅部·褒异第五
- ●卷三百八十◎将帅部·褒异第六
- ●卷三百八十一◎将帅部·褒异第七
- ●卷三百八十二◎将帅部·褒异第八
- ●卷三百八十三◎将帅部·褒异第九
- ●卷三百八十四◎将帅部·褒异第十
- ●卷三百八十五◎将帅部·褒异第十一
- ●卷三百八十六◎将帅部·褒异第十二
- ●卷三百八十七◎将帅部·褒异第十三
- ●卷三百八十八◎将帅部·儒学有礼儒学
- ●卷三百八十九◎将帅部·请行
- ●卷三百九十◎将帅部·誓师警备誓师
- ●卷三百九十一◎将帅部·习兵法申令示信示暇习兵法
- ●卷三百九十二◎将帅部·威名
- ●卷三百九十三◎将帅部·威名第二
- ●卷三百九十四◎将帅部·勇敢
- ●卷三百九十五◎将帅部·勇敢第二
- ●卷三百九十六◎将帅部·勇敢第三
- ●卷三百九十七◎将帅部·怀抚
- ●卷三百九十八◎将帅部·明天时择地利抚士卒助
- ●卷三百九十九◎将帅部·固守第一
- ●卷四百◎将帅部·固守第二
- ●卷四百一◎将帅部·行军法
- ●卷四百二◎将帅部·识略
- ●卷四百三◎将帅部·识略第二
- ●卷四百四◎将帅部·识略第三
- ●卷四百五◎将帅部·识略第四
- ●卷四百六◎将帅部·清俭·正直
- ●卷四百七◎将帅部·谏诤
- ●卷四百八◎将帅部·退让
- ●卷四百九◎将帅部·退让第二
- ●卷四百十◎将帅部·壁垒
- ●卷四百十一◎将帅部·间谍
- ●卷四百十二◎将帅部·仁爱·得士心
- ●卷四百十三◎将帅部·礼贤荐贤召募训练
- ●卷四百十四◎将帅部·赴援
- ●卷四百十五◎将帅部·傅檄
- ●卷四百十六◎将帅部·传檄第二
- ●卷四百十七◎将帅部·强明德义引咎不顾亲受命忘家
- ●卷四百十八◎将帅部·严整
- ●卷四百十九◎将帅部·持重
- ●卷四百二十◎将帅部·掩袭
- ●卷四百二十一◎将帅部·任谋
- ●卷四百二十二◎将帅部·推诚·任能
- ●卷四百二十三◎将帅部·讨逆
- ●卷四百二十四◎将帅部·死事
- ●卷四百二十五◎将帅部·死事第二
- ●卷四百二十六◎将帅部·招降
- ●卷四百二十七◎将帅部·受降
- ●卷四百二十八◎将帅部·料敌
- ●卷四百二十九◎将帅部·守边拓土
- ●卷四百三十◎将帅部·乞师致师
- ●卷四百三十一◎将帅部·器度让功不伐勤戎事
- ●卷四百三十二◎将帅部·矫命而胜立後效
- ●卷四百三十三◎将帅部·轻财示弱
- ●卷四百三十四◎将帅部·献捷
- ●卷四百三十五◎将帅部·献捷第二
- ●卷四百三十六◎将帅部·继袭
- ●卷四百三十七◎将帅部·强愎
- ●卷四百三十八◎将帅部·无功奔亡
- ●卷四百三十九◎将帅部·要君违命擅命
- ●卷四百四十◎将帅部·交结忌害
- ●卷四百四十一◎将帅部·败衄
- ●卷四百四十二◎将帅部·败衄第二
- ●卷四百四十三◎将帅部·败衄第三
- ●卷四百四十四◎将帅部·陷没
- ●卷四百四十五◎将帅部·无谋逗挠军不整
- ●卷四百四十六◎将帅部·观望生事
- ●卷四百四十七◎将帅部·违约狥私纵敌较敌
- ●卷四百四十八◎将帅部·残酷报私怨
- ●卷四百四十九◎将帅部·杀降专杀
- ●卷四百五十◎将帅部·失守谴让
- ●卷四百五十一◎将帅部·争功矜伐
- ●卷四百五十二◎将帅部·识暗
- ●卷四百五十三◎将帅部·翻覆怯懦
- ●卷四百五十四◎将帅部·豪横奢侈专恣
- ●卷四百五十五◎将帅部·贪黩
- ●卷四百五十六◎将帅部·不和
- ●卷四百五十七◎台省部·总序选任
- ●卷四百五十八◎台省部·德望才智
- ●卷四百五十九◎台省部·公正
- ●卷四百六十◎台省部·正直
- ●卷四百六十一◎台省部·宠异
- ●卷四百六十二◎台省部·清俭恭慎练习
- ●卷四百六十三◎台省部·谦退
- ●卷四百六十四◎台省部·谦退第二
- ●卷四百六十五◎台省部·识量
- ●卷四百六十六◎台省部·忠节
- ●卷四百六十七◎台省部·举职宣赞
- ●卷四百六十八◎台省部·荐举
- ●卷四百六十九◎台省部·封驳
- ●卷四百七十◎台省部·奏议
- ●卷四百七十一◎台省部·奏议第二
- ●卷四百七十二◎台省部·奏议第三
- ●卷四百七十三◎台省部·奏议第四
- ●卷四百七十四◎台省部·奏议第五
- ●卷四百七十五◎台省部·奏议第六
- ●卷四百七十六◎台省部·奏议第七
- ●卷四百七十七◎台省部·谋画
- ●卷四百七十八◎台省部·简傲废职父恶漏泄
- ●卷四百七十九◎台省部·奸邪
- ●卷四百八十◎台省部·奸邪第二
- ●卷四百八十一◎台省部·轻躁谴责
- ●卷四百八十二◎台省部·朋附·害贤·謟佞·贪黩
- ●卷四百八十三◎邦计部·总序选任
- ●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
- ●卷四百八十五◎邦计部·济军输财
- ●卷四百八十六◎邦计部·户籍迁徙
- ●卷四百八十七◎邦计部·赋税
- ●卷四百八十八◎邦计部·赋税第二
- ●卷四百八十九◎邦计部·蠲复
- ●卷四百九十◎邦计部·蠲复第二
- ●卷四百九十一◎邦计部·蠲复第三
- ●卷四百九十二◎邦计部·蠲复第四
- ●卷四百九十三◎邦计部·山泽
- ●卷四百九十四◎邦计部·山泽
- ●卷四百九十五◎邦计部·田制
- ●卷四百九十六◎邦计部·河渠
- ●卷四百九十七◎邦计部·河渠
- ●卷四百九十八◎邦计部·漕运
- ●卷四百九十九◎邦计部·钱币
- ●卷五百◎邦计部·钱币第二
- ●卷五百一◎邦计部·钱币第三
- ●卷五百二◎邦计部·平籴·常平
- ●卷五百三◎邦计部·屯田
- ●卷五百四◎邦计部·酤
- ●卷五百五◎邦计部·俸禄
- ●卷五百六◎邦计部·俸禄第二
- ●卷五百七◎邦计部·俸禄第三
- ●卷五百八◎邦计部·俸禄第四
- ●卷五百九◎邦计部·鬻爵赎罪
- ●卷五百十◎邦计部·重敛·希旨·交结
- ●卷五百十一◎邦计部·旷败·诬誷·贪污
- ●卷五百十二◎宪官部·总序选任称职威望
- ●卷五百十三◎宪官部·公忠引荐褒赏
- ●卷五百十四◎宪官部·刚正
- ●卷五百十五◎宪官部·刚正第二
- ●卷五百十六◎宪官部·振举
- ●卷五百十七◎宪官部·振举第二
- ●卷五百十八◎宪官部·弹劾
- ●卷五百十九◎宪官部·弹劾第二
- ●卷五百二十◎宪官部·弹劾第三第四
- ●卷五百二十一◎宪官部·不称希旨残酷
- ●卷五百二十二◎宪官部·私曲谴让诬誷
- ●卷五百二十三◎谏诤部·总序讽谏
- ●卷五百二十四◎谏诤部·规谏
- ●卷五百二十五◎谏诤部·规谏第二
- ●卷五百二十六◎谏诤部·规谏第三
- ●卷五百二十七◎谏诤部·规谏第四
- ●卷五百二十八◎谏诤部·规谏第五
- ●卷五百二十九◎谏诤部·规谏第六
- ●卷五百三十◎谏诤部·规谏第七
- ●卷五百三十一◎谏诤部·规谏第八
- ●卷五百三十二◎谏诤部·规谏第九
- ●卷五百三十三◎谏诤部·规谏第十
- ●卷五百三十四◎谏诤部·直谏
- ●卷五百三十五◎谏诤部·直谏第二
- ●卷五百三十六◎谏诤部·直谏第三
- ●卷五百三十七◎谏诤部·直谏第四
- ●卷五百三十八◎谏诤部·直谏第五
- ●卷五百三十九◎谏诤部·直谏第六
- ●卷五百四十◎谏诤部·直谏第七
- ●卷五百四十一◎谏诤部·直谏第八
- ●卷五百四十二◎谏诤部·直谏第九
- ●卷五百四十三◎谏诤部·直谏第十
- ●卷五百四十四◎谏诤部·直谏第十一
- ●卷五百四十五◎谏诤部·直谏第十二
- ●卷五百四十六◎谏诤部·直谏第十三
- ●卷五百四十七◎谏诤部·直谏第十四
- ●卷五百四十八◎谏诤部·强谏·遗谏
- ●卷五百四十九◎谏诤部·褒赏
- ●卷五百五十◎词臣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五十一◎词臣部·词学才敏器识
- ●卷五百五十二◎词臣部·献替
- ●卷五百五十三◎词臣部·献替谬误稽缓
- ●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五十五◎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七◎国史部·采撰
- ●卷五百五十八◎国史部·论议
- ●卷五百五十九◎国史部·论议
- ●卷五百六十◎国史部·记注谱谍地理
- ●卷五百六十一◎国史部·世官·自序
- ●卷五百六十二◎国史部·疏缪不实非才
- ●卷五百六十三◎掌礼部·总序制礼
- ●卷五百六十四◎掌礼部·制礼仪注
- ●卷五百六十五◎掌礼部·作乐
- ●卷五百六十六◎掌礼部·作乐第二
- ●卷五百六十七◎掌礼部·作乐第三
- ●卷五百六十八◎掌礼部·作乐第四
- ●卷五百六十九◎掌礼部·作乐第五
- ●卷五百七十◎掌礼部·作乐·夷乐
- ●卷五百七十一◎掌礼部·讨论
- ●卷五百七十二◎掌礼部·讨论第二
- ●卷五百七十三◎掌礼部·奏议
- ●卷五百七十四◎掌礼部·奏议第二
- ●卷五百七十五◎掌礼部·奏议第三
- ●卷五百七十六◎掌礼部·奏议第四
- ●卷五百七十七◎掌礼部·奏议第五
- ●卷五百七十八◎掌礼部·奏议第六
- ●卷五百七十九◎掌礼部·奏议第七
- ●卷五百八十◎掌礼部·奏议第八
- ●卷五百八十一◎掌礼部·奏议第九
- ●卷五百八十二◎掌礼部·奏议第十
- ●卷五百八十三◎掌礼部·奏议第十一
- ●卷五百八十四◎掌礼部·奏议第十二
- ●卷五百八十五掌礼部·奏议第十三
- ●卷五百八十六◎掌礼部·奏议第十四
- ●卷五百八十七◎掌礼部·奏议第十五
- ●卷五百八十八◎掌礼部·奏议第十六
- ●卷五百八十九◎掌礼部·奏议第十七
- ●卷五百九十◎掌礼部·奏议第十八
- ●卷五百九十一◎掌礼部·奏议第十九
- ●卷五百九十二◎掌礼部·奏议第二十
- ●卷五百九十三◎掌礼部·奏议第二十一
- ●卷五百九十四◎掌礼部·奏议第二十二
- ●卷五百九十五◎掌礼部·谥法第一
- ●卷五百九十六◎掌礼部·谥法希旨缪妄
- ●卷五百九十七◎学校部·总序选任
- ●卷五百九十八◎学校部·教授
- ●卷五百九十九◎学校部·侍讲讲论
- ●卷六百◎学校部·师道
- ●卷六百一◎学校部·辩博恩奖
- ●卷六百二◎学校部·奏议第一
- ●卷六百三◎学校部·奏议第二
- ●卷六百四◎学校部·奏议第三
- ●卷六百五◎学校部·注释第一
- ●卷六百六◎学校部·注释第二
- ●卷六百七◎学校部·譔集
- ●卷六百八◎学校部·小学目录刊校雠嫉
- ●卷六百九◎刑法部·总序定律令
- ●卷六百十◎刑法部·定律令
- ●卷六百十一◎刑法部·定律令第三
- ●卷六百十二◎刑法部·定律令第四
- ●卷六百十三◎刑法部·定律令第五
- ●卷六百十四◎刑法部·议谳
- ●卷六百十五◎刑法部·议谳第二
- ●卷六百十六◎刑法部·议谳第三
- ●卷六百十七◎刑法部·守法正直
- ●卷六百十八◎刑法部·平允平反
- ●卷六百十九◎刑法部·案鞫深文枉滥
- ●卷六百二十◎卿监部·总序选任
- ●卷六百二十一◎卿监部·司宗司宾监牧
- ●卷六百二十二◎卿监部·德望忠节清俭
- ●卷六百二十三◎卿监部·公正论荐
- ●卷六百二十四◎卿监部·智识
- ●卷六百二十五◎卿监部·邪佞贪冒废黜
- ●卷六百二十六◎环卫部·总序选任举职宠异
- ●卷六百二十七◎环卫部·忠节刚正谨慎
- ●卷六百二十八◎环卫部·奸佞迁黜虐害
- ●卷六百二十九◎铨选部·总序条制
- ●卷六百三十◎铨选部·条制第二
- ●卷六百三十一◎铨选部·条制第三
- ●卷六百三十二◎铨选部·条制第四
- ●卷六百三十三◎铨选部·条制第五
- ●卷六百三十四◎铨选部·条制第六
- ●卷六百三十五◎铨选部·考课
- ●卷六百三十六◎铨选部·考课第二
- ●卷六百三十七◎铨选部·公望平直振举
- ●卷六百三十八◎铨选部·不称谬滥贪贿
- ●卷六百三十九◎贡举部·总序条制
- ●卷六百四十◎贡举部·条制第二
- ●卷六百四十一◎贡举部·条制第三
- ●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第四
- ●卷六百四十三◎贡举部·考试
- ●卷六百四十四◎贡举部·考试第二
- ●卷六百四十五◎贡举部·科目
- ●卷六百四十六◎贡举部·对策
- ●卷六百四十七◎贡举部·对策第二
- ●卷六百四十八◎贡举部·对策第三
- ●卷六百四十九◎贡举部·对策第四
- ●卷六百五十◎贡举部·应举
- ●卷六百五十一◎贡举部·清正谬滥
- ●卷六百五十二◎奉使部·总序达王命宣国威
- ●卷六百五十三◎奉使部·称旨
- ●卷六百五十四◎奉使部·奖恩名望廉慎知礼
- ●卷六百五十五◎奉使部·智识
- ●卷六百五十六◎奉使部·立功招抚
- ●卷六百五十七◎奉使部·机变
- ●卷六百五十八◎奉使部·才学论荐举劾
- ●卷六百五十九◎奉使部·敏辩
- ●卷六百六十◎奉使部·敏辩第二
- ●卷六百六十一◎奉使部·守节
- ●卷六百六十二◎奉使部·便宜请行绝域
- ●卷六百六十三◎奉使部·羁留死事
- ●卷六百六十四◎奉使部·失指辱命挫辱专恣受赂
- ●卷六百六十五◎内臣部·总序恩宠
- ●卷六百六十六◎内臣部·贤行荐贤忠直才识
- ●卷六百六十七◎内臣部·将兵监军立功事
- ●卷六百六十八◎内臣部·翊佐规谏
- ●卷六百六十九◎内臣部·朋党恣横谴责贪货
- ●卷六百七十◎内臣部·诬构
- ●卷六百七十一◎牧守部·总序选任
- ●卷六百七十二◎牧守部·褒宠
- ●卷六百七十三◎牧守部·褒宠第二
- ●卷六百七十四◎牧守部·公正
- ●卷六百七十五◎牧守部·仁惠
- ●卷六百七十六◎牧守部·教化
- ●卷六百七十七◎牧守部·能政
- ●卷六百七十八◎牧守部·兴利劝课
- ●卷六百七十九◎牧守部·廉俭
- ●卷六百八十◎牧守部·静理推诚
- ●卷六百八十一◎牧守部·谣颂感瑞
- ●卷六百八十二◎牧守部·遗爱
- ●卷六百八十三◎牧守部·遗爱第二
- ●卷六百八十四◎牧守部·条教课最
- ●卷六百八十五◎牧守部·忠第一
- ●卷六百八十六◎牧守部·忠第二
- ●卷六百八十七◎牧守部·礼士旌表
- ●卷六百八十八◎牧守部·荐贤爱民
- ●卷六百八十九◎牧守部·威严革弊
- ●卷六百九十◎牧守部·强明
- ●卷六百九十一◎牧守部·智略
- ●卷六百九十二◎牧守部·招辑
- ●卷六百九十三◎牧守部·武功
- ●卷六百九十四◎牧守部·武功第二
- ●卷六百九十五◎牧守部·刺举
- ●卷六百九十六◎牧守部·修武备
- ●卷六百九十七◎牧守部·酷虐
- ●卷六百九十八◎牧守部·懦劣失政专恣
- ●卷六百九十九◎牧守部·枉滥谴让
- ●卷七百◎牧守部·贪黩
- ●卷七百一◎令长部·总序选任褒异公正
- ●卷七百二◎令长部·能政遗爱课最
- ●卷七百三◎令长部·教化感化劝课
- ●卷七百四◎令长部·仁惠静治廉俭
- ●卷七百五◎令长部·明察折狱武功屏盗屈才
- ●卷七百六◎令长部·强毅
- ●卷七百七◎令长部·酷暴黜责贪黩
- ●卷七百八◎宫臣部·总序选任
- ●卷七百九◎宫臣部·正直
- ●卷七百十◎宫臣部·辅导
- ●卷七百十一◎宫臣部·文学
- ●卷七百十二◎宫臣部·规讽
- ●卷七百十三◎宫臣部·规讽第二
- ●卷七百十四◎宫臣部·规讽第三
- ●卷七百十五◎宫臣部·忠於所事
- ●卷七百十六◎幕府部·縂序
- ●卷七百十七◎幕府部·知识
- ●卷七百十八◎幕府部·才学
- ●卷七百十九◎幕府部·公正
- ●卷七百二十◎幕府部·谋画
- ●卷七百二十一◎幕府部·谋画第二
- ●卷七百二十二◎幕府部·礻卑赞二
- ●卷七百二十三◎幕府部·规讽
- ●卷七百二十四◎幕府部·武功
- ●卷七百二十五◎幕府部·尽忠
- ●卷七百二十六◎幕府部·辟署
- ●卷七百二十七◎幕府部·辟署第二
- ●卷七百二十八◎幕府部·辟署第三
- ●卷七百二十九◎幕府部·辟署第四
- ●卷七百三十◎幕府部·连累
- ●卷七百三十一◎陪臣部·总序封邑
- ●卷七百三十二◎陪臣部·智识
- ●卷七百三十三◎陪臣部·智识第二
- ●卷七百三十四◎陪臣部·智识第三
- ●卷七百三十五◎陪臣部·智识第四
- ●卷七百三十六◎陪臣部·智谋
- ●卷七百三十七◎陪臣部·荐贤
- ●卷七百三十八◎陪臣部·为政知礼
- ●卷七百三十九◎陪臣部·忠义
- ●卷七百四十◎陪臣部·规讽
- ●卷七百四十一◎陪臣部·规谏第二
- ●卷七百四十二◎陪臣部·规讽第三
- ●卷七百四十三◎陪臣部·规讽第四
- ●卷七百四十四◎陪臣部·有词
- ●卷七百四十五◎陪臣部·有词
- ●卷七百四十六◎陪臣部·公正死节
- ●卷七百四十七◎陪臣部·失礼奢僭专恣
- ●卷七百四十八◎陪臣部·交争变诈贼害
- ●卷七百四十九◎陪臣部·构患
- ●卷七百五十◎陪臣部·奔亡
- ●卷七百五十一◎总录部·总序孝
- ●卷七百五十二◎总录部·孝第二
- ●卷七百五十三◎总录部·孝第三
- ●卷七百五十四◎总录部·孝第四
- ●卷七百五十五◎总录部·孝第五
- ●卷七百五十六◎总录部·孝第六
- ●卷七百五十七◎总录部·孝感
- ●卷七百五十八◎总录部·忠
- ●卷七百五十九◎总录部·忠第二
- ●卷七百六十◎总录部·忠义
- ●卷七百六十一◎总录部·忠义第二
- ●卷七百六十二◎总录部·忠义第三
- ●卷七百六十三◎总录部·忠烈死节
- ●卷七百六十四◎总录部·义烈
- ●卷七百六十五◎总录部·攀附
- ●卷七百六十六◎总录部·攀附第二
- ●卷七百六十七◎总录部·儒学
- ●卷七百六十八◎总录部·儒学第二
- ●卷七百六十九◎总录部·自述
- ●卷七百七十◎总录部·自述第二
- ●卷七百七十一◎总录部·世官
- ●卷七百七十二◎总录部·志节
- ●卷七百七十三◎总录部·幼敏
- ●卷七百七十四◎总录部·幼敏第二
- ●卷七百七十五◎总录部·幼敏第三
- ●卷七百七十六◎总录部·名望
- ●卷七百七十七◎总录部·名望第二
- ●卷七百七十八◎总录部·高尚
- ●卷七百七十九◎总录部·高尚第二
- ●卷七百八十◎总录部·博识
- ●卷七百八十一◎总录部·节操
- ●卷七百八十二◎总录部·荣遇
- ●卷七百八十三◎总录部·世德兄弟齐名
- ●卷七百八十四◎总录部·寿考
- ●卷七百八十五◎总录部·守道
- ●卷七百八十六◎总录部·博学
- ●卷七百八十七◎总录部·德行
- ●卷七百八十八◎总录部·智智识
- ●卷七百八十九◎总录部·知几
- ●卷七百九十◎总录部·知几第二
- ●卷七百九十一◎总录部·知贤
- ●卷七百九十二◎总录部·慕贤思贤
- ●卷七百九十三◎总录部·长者
- ●卷七百九十四◎总录部·知礼
- ●卷七百九十五◎总录部·先见
- ●卷七百九十六◎总录部·先见第二
- ●卷七百九十七◎总录部·博物
- ●卷七百九十八◎总录部·勤学
- ●卷七百九十九◎总录部·强记
- ●卷八百◎总录部·敏捷
- ●卷八百一◎总录部·义
- ●卷八百二◎总录部·义第二
- ●卷八百三◎总录部·义第三
- ●卷八百四◎总录部·义第四
- ●卷八百五◎总录部·高洁弃官
- ●卷八百六◎总录部·贤德
- ●卷八百七◎总录部·知言清廉辞赏
- ●卷八百八◎总录部·远名避嫌嫉恶
- ●卷八百九◎总录部·隐逸
- ●卷八百十◎总录部·隐逸第二
- ●卷八百十一◎总录部·游学
- ●卷八百十二◎总录部·富好
- ●卷八百十三◎总录部·退迹
- ●卷八百十四◎总录部·让
- ●卷八百十五◎总录部·诚感
- ●卷八百十六◎总录部·训子
- ●卷八百十七◎总录部·训子第二
- ●卷八百十八◎总录部·知子
- ●卷八百十九◎总录部·知子第二
- ●卷八百二十◎总录部·立祠
- ●卷八百二十一◎总录部·崇释教
- ●卷八百二十二◎总录部·尚黄老
- ●卷八百二十三◎总录部·清谈蕴藉
- ●卷八百二十四◎总录部·名字
- ●卷八百二十五◎总录部·名字第二
- ●卷八百二十六◎总录部·品藻
- ●卷八百二十七◎总录部·品藻第二
- ●卷八百二十八◎总录部·论荐
- ●卷八百二十九◎总录部·论议
- ●卷八百三十◎总录部·论议第二
- ●卷八百三十一◎总录部·规讽
- ●卷八百三十二◎总录部·规讽第二
- ●卷八百三十三◎总录部·词辩
- ●卷八百三十四◎总录部·词辩第二
- ●卷八百三十五◎总录部·性质质朴讷鬼陋
- ●卷八百三十六◎总录部·养生
- ●卷八百三十七◎总录部·文章
- ●卷八百三十八◎总录部·文章第二
- ●卷八百三十九◎总录部·文章第三
- ●卷八百四十◎总录部·文章第四
- ●卷八百四十一◎总录部·文章第五
- ●卷八百四十二◎总录部·知人
- ●卷八百四十三◎总录部·知人第二
- ●卷八百四十四◎总录部·守官
- ●卷八百四十五◎总录部·膂力
- ●卷八百四十六◎总录部·善射
- ●卷八百四十七◎总录部·勇
- ●卷八百四十八◎总录部·任侠
- ●卷八百四十九◎总录部·谏诤谋画
- ●卷八百五十◎总录部·器量
- ●卷八百五十一◎总录部·友悌
- ●卷八百五十二◎总录部·友悌第二
- ●卷八百五十三◎总录部·姻好
- ●卷八百五十四◎总录部·立言
- ●卷八百五十五◎总录部·旷达
- ●卷八百五十六◎总录部·知音
- ●卷一百五十七 ◎总录部·知音第二
- ●卷八百五十八◎总录部·医术
- ●卷八百五十九◎总录部·医术第二
- ●卷八百六十◎总录部·相术
- ●卷八百六十一◎总录部·笔札
- ●卷八百六十二◎总录部·起复
- ●卷八百六十三◎总录部·生日名讳为人後
- ●卷八百六十四◎总录部·仁
- ●卷八百六十五◎总录部·报恩
- ●卷八百六十六◎总录部·贵盛
- ●卷八百六十七◎总录部·内举自知
- ●卷八百六十八◎总录部·游宴
- ●卷八百六十九◎总录部·明
- ●卷八百七十◎总录部·救患
- ●卷八百七十一◎总录部·救患第二
- ●卷八百七十二◎总录部·讼冤
- ●卷八百七十三◎总录部·讼冤第二
- ●卷八百七十四◎总录部·讼冤第三
- ●卷八百七十五◎总录部·讼冤第四
- ●卷八百七十六◎总录部·方术
- ●卷八百七十七◎总录部·方正刚
- ●卷八百七十八◎总录部·计策
- ●卷八百七十九◎总录部·计策第二
- ●卷八百八十◎总录部·独行
- ●卷八百八十一◎总录部·交友
- ●卷八百八十二◎总录部·交友第二
- ●卷八百八十三◎总录部·形貌
- ●卷八百八十四◎总录部·荐举
- ●卷八百八十五◎总录部·以德报怨和解
- ●卷八百八十六◎总录部·游说
- ●卷八百八十七◎总录部·游说第二
- ●卷八百八十八◎总录部·游说第三
- ●卷八百八十九◎总录部·游说第四
- ●卷八百九十◎总录部·游说第五
- ●卷八百九十一◎总录部·游说第六
- ●卷八百九十二◎总录部·梦徵
- ●卷八百九十三◎总录部·梦徵第二
- ●卷八百九十四◎总录部·谣言
- ●卷八百九十五◎总录部·达命运命知亡日
- ●卷八百九十六◎总录部·复雠
- ●卷八百九十七◎总录部·改过悔过
- ●卷八百九十八◎总录部·治命
- ●卷八百九十九◎总录部·致政
- ●卷九百◎总录部·自荐干谒
- ●卷九百一◎总录部·公直直服义
- ●卷九百二◎总录部·贫安安贫
- ●卷九百三◎总录部·书信
- ●卷九百四◎总录部·书信第二
- ●卷九百五◎总录部·书信第三
- ●卷九百六◎总录部·疾疹禳厌假告
- ●卷九百七◎总录部·薄葬
- ●卷九百八◎总录部·工巧杂伎
- ●卷九百九◎总录部·穷愁忧惧
- ●卷九百十◎总录部·伪政
- ●卷九百十一◎总录部·伪政第二
- ●卷九百十二◎总录部·伪政第三
- ●卷九百十三◎总录部·伪政第四
- ●卷九百十四◎总录部·嗜酒酒失
- ●卷九百十五◎总录部·废滞
- ●卷九百十六◎总录部·偏执介僻褊急
- ●卷九百十七◎总录部·矜改节
- ●卷九百十八◎总录部·忿争诋讦
- ●卷九百十九◎总录部·雠怨
- ●卷九百二十◎总录部·雠怨第二
- ●卷九百二十一◎总录部·妖妄
- ●卷九百二十二◎总录部·妖妄第二
- ●卷九百二十三◎总录部·不忠不孝不睦
- ●卷九百二十四◎总录部·倾险诈伪餙非
- ●卷九百二十五◎总录部·谴累
- ●卷九百二十六◎总录部·愧恨忍耻
- ●卷九百二十七◎总录部·畏懦佞佛谗佞
- ●卷九百二十八◎总录部·好尚嗜好好丹术
- ●卷九百二十九◎总录部·不知谬举
- ●卷九百三十◎总录部·傲慢
- ●卷九百三十一◎总录部·枉横·短命
- ●卷九百三十二◎总录部·诬构
- ●卷九百三十三◎总录部·诬构第二
- ●卷九百三十四◎总录部·告讦
- ●卷九百三十五◎总录部·构患
- ●卷九百三十六◎总录部·吝啬躁竞
- ●卷九百三十七◎总录部·奸佞
- ●卷九百三十八◎总录部·奸佞怨刺
- ●卷九百三十九◎总录部·讥诮
- ●卷九百四十◎总录部·不嗣患难
- ●卷九百四十一◎总录部·残虐酷暴殃报
- ●卷九百四十二◎总录部·黩货祸败
- ●卷九百四十三◎总录部·不谊
- ●卷九百四十四◎总录部·佻薄
- ●卷九百四十五◎总录部·巧宦附势朋党
- ●卷九百四十六◎总录部·失礼奢侈厚葬
- ●卷九百四十七◎总录部·诙谐庾词
- ●卷九百四十八◎总录部·逃难
- ●卷九百四十九◎总录部·逃难亡命
- ●卷九百五十◎总录部·咎徵
- ●卷九百五十一◎总录部·咎徵第二
- ●卷九百五十二◎总录部·忌害交构交恶
- ●卷九百五十三◎总录部·伤感不遇困辱
- ●卷九百五十四◎总录部·寡学虚名妄作愚暗
- ●卷九百五十五◎总录部·知旧赠遗孤
- ●卷九百五十六◎外臣部·总序种族
- ●卷九百五十七◎外臣部·国邑
- ●卷九百五十八◎外臣部·国邑第二
- ●卷九百五十九◎外臣部·土风
- ●卷九百六十◎外臣部·土风第二
- ●卷九百六十一◎外臣部·土风第三
- ●卷九百六十二◎外臣部·官号才智贤行
- ●卷九百六十三◎外臣部·封册
- ●卷九百六十四◎外臣部·封册第二
- ●卷九百六十五◎外臣部·封册第三
- ●卷九百六十六◎外臣部·继袭
- ●卷九百六十七◎外臣部·继袭第二
- ●卷九百六十八◎外臣部·朝贡第一
- ●卷九百六十九◎外臣部·朝贡第三
- ●卷九百七十◎外臣部·朝贡第三
- ●卷九百七十一◎外臣部·朝贡第四
- ●卷九百七十二◎外臣部·朝贡第五
- ●卷九百七十三◎外臣部·助国讨伐
- ●卷九百七十四◎外臣部·异
- ●卷九百七十五◎外臣部·褒异第三
- ●卷九百七十六◎外臣部·褒异第三
- ●卷九百七十七◎外臣部·降附
- ●卷九百七十八◎外臣部·和亲
- ●卷九百七十九◎外臣部·和亲
- ●卷九百八十◎外臣部·通好
- ●卷九百八十一◎外臣部·盟誓
- ●卷九百八十二 ◎外臣部·征讨
- ●卷九百八十三◎外臣部·征讨第二
- ●卷九百八十四◎外臣部·征讨第三
- ●卷九百八十五◎外臣部·征讨第四
- ●卷九百八十六◎外臣部·征讨第五
- ●卷九百八十七◎外臣部·征讨第六
- ●卷九百八十八◎外臣部·备御
- ●卷九百八十九◎外臣部·备御第二
- ●卷九百九十◎外臣部·备御第三
- ●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第四
- ●卷九百九十二◎外臣部·备御第五
- ●卷九百九十三◎外臣部·备御第六
- ●卷九百九十四◎外臣部·备御第七
- ●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
- ●卷九百九十六◎外臣部·译纳质责让
- ●卷九百九十七◎外臣部·状貌技术勇鸷悖慢怨怼残忍
- ●卷九百九十八◎外臣部·奸诈
- ●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入觐
- ●卷一千◎外臣部·强盛
『册府元龟』●卷五百一◎邦计部·钱币第三
- 本章共 1.11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邦计部·钱币第三
唐玄宗先天元年九月谏议大夫杨虚受以京中用钱恶货物踊贵上疏曰:伏见市井用钱不胜滥恶有加铁锡即非公铸亏损正道夷乱平人城外此钱并不任用中京。且犹。若是远郡夫何以堪。《易》曰:何以聚人曰:财故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诗》曰:京邑翼翼四方是则国家优尚宽典吏人慢法铜锡乱杂伪钱转多政刑渐失於科条明罚未加於守长有殊禁人为非矣。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而钱无准的物价腾踊乾没相乘盈虚失度。又非各得其所矣。帝京三市人杂五方氵巧竞驰侈伪成俗至於商贾积滞富豪藏钅强兼并之家岁增储蓄贫素之士日有空虚公钱未益於时须禁法不当於代要四方无所取则矣。夫作法於凉其弊犹贪容奸於非弊将。若之何其恶钱臣望官为博取纳铸钱州京城并以好钱为用书奏付中书门下详议以为扰政不行。
开元四年十一月诏曰:如闻东都用钱渐有变动留守及河南尹作何简校宜敕刘知柔单思远稍自勖励严加捉搦。
六年正月禁断恶钱行二铢四已上旧钱更收人间恶钱破复铸准样式钱敕出之後百姓喧然物价摇动商人不敢交易宰相宋苏奏请出太府钱五万贯分於南北两市平价买百姓间所卖之物堪贮掌官须者庶得好钱散行人间从之。又敕近断恶钱恐人间少钱行用其两京文武官夏季防问庶仆宜即先给钱待後季任取所配物货卖准数还官二月敕曰:古者聚万方之货设九州之法以通天下以便生人。若轻重得中则利和善。若真伪相杂则官失其守顷者用钱不论此道深恐贫窭日困奸豪岁滋所以申明旧章悬设诸样欲其人安俗阜禁止令行。
闰七月诏曰:禁断恶钱改铸新者务於精好行之久长如闻诸道置铸御史专掌未称所委仍有滥恶。且更提振不即加罪有先铸不如法总重毁钅东并已纳太府者并令更拣以不合样送所由重铸已後倍须在意不得更然两京少府并准此时宋为侍中禁断恶钱发使分道捡括以销毁之颇招士庶所怨七年二月诏天下恶钱并令禁断钱令初下或恐艰辛宜量出米十万石令府县及太府寺选交易稳便处所分贮依时价籴与百姓收取恶钱便送少府监扌追碎。
八年六月诏曰:比来所市恶钱略计数应未尽本欲防其私铸务在总纳於官。若博换尚多则须抬帖估价百姓情愿出恶钱一千文计秤满六斤即官以好钱三百文博取无好钱处依时估折布绢杂物每季终各令随近送纳铸钱仍申主者勘会。
十七年八月诏曰:古者作钱以通有无之乡以平大小之价以全服用之物以济单贫之资钱之所利人之所急然丝布财四者为本。若本贱末贵则人弃本而务末故有盗铸者冒严刑而不悔藏钅强者非倍息而不出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且铜者馁不可食寒不可衣既不堪於器用。又不同於宝物唯以铸钱使其流布宜令所在知铸委按察使申明格文禁断私买铜锡仍令造铜器所有采铜锡铅官为市取勿抑其价务利於人。
二十年九月制曰: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後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二十二年三月诏曰:布帛不可以尺寸为交易菽粟不可以抄勺贸有无故古之为钱以通货币盖人所作非天实生顷者耕织为资乃稍贱而伤本磨铸之物却以少而致用顷虽官铸所入无几约工计本劳费。又多公私之间给用不赡永言其弊岂无变通往者汉文之时已有放铸之令虽见非於贾谊亦无废於贤君况古往今来时异事反经费之义安有定耶终然自拘必无足用。且欲不禁私铸其理如何公卿百寮详议可否朕将亲览择善而从(因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奏也。)秘书监崔沔议曰:夫国之钱时所通用。若许私铸人必竞为各狥
所求小如有利渐忘本业大计斯贫是以贾生之陈七福颀於更汉令太公之创九府将以殷贫人况依法则不成违法乃有利谨按。《汉书》文帝虽除盗铸钱令而不得杂以铅铁为他巧者。然则虽许私铸不容奸钱钱不容奸则铸者无利铸者无利则私铸自息斯则除令之与不除为法正等能谨於法而节其用令行而诈不起事变而奸不生斯所以称贤君也。今。若听其私铸严断恶钱官必得人人皆知禁诫则汉政可侔犹恐未。若皇唐之旧也。今。若税铜折役则官冶可成计估度庸则私钱无利易而可久简而难诬谨守旧章无越制度。且夫钱之为物贵於通货利不在多何待私铸然後足用也。左监门录事参军刘秩议曰:古者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管子》曰:夫三币握之则非有补於暖也。舍之则非有损於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是以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常故与之在君夺之在君是以人戴君如日月亲君如父母用此术也。是谓人主之权今之钱即古之下币也。陛下。若舍之任人则上无以御下下无以事上其不可一也。夫物贱则伤农钱轻则伤贾故善为国者观物之贵贱钱之轻重夫物重则钱轻钱轻由乎!物多多则作法收之使少少则重重则作法布之使轻轻重之本必由乎!是奈何而假於人其不可二也。夫铸钱不杂以铅铁则无利杂以铅铁则恶不重禁不足以惩息方今塞其私铸之路人犹冒死以犯之况启其源而欲人之从令乎!是设舀而诱之入其不可三也。夫许人铸钱无利则人不铸有利则人去南亩者众去南亩者众则草莱不垦草莱不垦。又邻於寒馁其不可四也。夫人富溢则不可以赏劝贫馁则不可以威禁故法令不行人之不理皆由贫富之不齐也。若许其铸钱则贫者必不能为臣恐贫者弥贫而服役於富室富室乘之则益恣昔汉文之时吴濞诸侯也。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财侔王者。此皆铸钱所致也。必欲许其私铸是与人利权而舍其柄其不可五也。陛下必以钱重而伤本工费而利寡则臣愿言其失以效愚计夫钱重者犹人铸日滋於前而炉不加於旧。又公钱重与铜之价颇等故盗铸者破重钱以为轻钱禁宽则行禁严则止止则弃矣。此钱之所以少也。夫铸钱用不赡者在乎!铜贵铜贵之由在於采用者众矣。夫铜以为兵则不如铁以为器则不如锡禁之无害陛下何不禁於人禁於人则铜无所用铜无所用则铜益贱铜贱则钱之用给矣。夫铜不布下则盗铸者无因而铸无因而铸则公钱不破公钱不破则人不犯死刑钱。又日增末复利矣。是一举而四美兼也。伏惟陛下熟察之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黄门侍郎李林甫河南少尹萧等皆曰:钱者通货有国之权是以历代禁之以绝奸滥今。若一启此门但恐小人弃农逐利而滥恶更甚於事不便时公卿群官皆建议以为不便事既不行但敕郡县严禁恶钱而已。
十月诏货币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已後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馀市买到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二十六年於宣润等州置钱监。
天宝初两京用钱稍好米粟丰贱数载之後渐。又滥恶府县不许好钱加价回博令好恶通富商奸人渐收好钱潜将往淮南每一钱货得私铸恶钱五文假官钱将入京私用京城钱日加碎恶鹅眼铁锡古文纟延环之类每一陌重不过三斤。
十一年正月敕曰:泉货之用所以通有无轻重之权所以禁逾越故立九府之法汉备三官之制求言便必在从宜如闻京城行用之钱颇多滥恶所资惩革绝其讹谬然安人在於存养化俗期於变通法。若从宽事堪持久宜令所司即出钱三数十万贯分於两市百姓间应交易所用钱不堪久行用者官为换取仍限一月日内使尽庶单贫无患商旅必通其有过限辄敢违犯者一事以上并依条件处分是时京城百姓久用恶钱制下之後颇相惊扰时。又令於龙兴观南街开场出左藏库内排年钱许市人博换贫弱者。又争次不得俄。又宣敕除铁锡铜炒穿穴古文馀并许依旧行用久之乃定(天宝之制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纟州三十炉杨润宣鄂尉各十炉益柳各五炉洋州三炉每炉役丁匠三千人每年除六月七月停作馀十月作十番每炉各用铜二万一千二百九十斤白金三千七百九十斤黑锡四百四十斤纳每贯钱用铜蜡锡价约七百五十文工匠在外每炉计铸钱三千三百贯约一岁计钱二十二万七千馀贯)。
肃宗乾元元年七月诏曰:钱货之兴其来已久盖代有沿革时为重轻周兴九府实启流泉之利汉造五铢亦弘改铸之法必令大小兼母子相权事有益於公私理宜循於通变但以兵戈未息帑藏犹虚卜式献助军之诚弘羊兴富国之算静言立法谅在便人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无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一倍之利所谓於人不扰从古有经宜听於诸监别铸一当十钱其文曰:乾元重宝其开通元宝者亦依旧行用所有私铸捉搦处置即条件奏闻。
二年八月。又铸大钱其文依乾元重宝而重其轮以别之一当五十诏曰:九府陈矩百王不易,或以轻为重盖取时以重为轻用为救弊则以形分龙马势写刀龟子母相沿变通斯在今国步犹阻帑藏未充重敛乃人日不堪薄征则军赋未足是以须令改铸务於济时自闻行用已来颇亦公私弘益今可於绛州诸炉加样起铸更增新廓不变旧文每以一钱用当五十利丰费约实允事宜其钱以二十斤成贯自馀钱监并听依旧享滋厚利足以富国人安俗阜朕复何忧仍令铸钱使即勾当起铸新钱或有奸滥所由奏法勿至宽容各仰州县明示钱样切须捉搦勿使违犯在京官寮比无俸料桂玉之费将何以堪宜取绛州新钱给冬季俸料即仰所由申请计会支给。且多难之际家国当同顷者急於军戎所以久亏禄俸眷言忧恤尝愧於怀今甫及授衣略为给庶资时要宜悉朕怀,於是新铸与乾元开通元宝钱三品并行焉而价腾贵米斗至七十饿死者相枕於道乃抬旧钱以一当十减乾元钱以一当三十缘人厌钱价不定人间抬加价钱为虚钱长安城中竞为盗铸寺观钟及铜像多坏为钱奸人豪族犯禁者不绝京兆尹郑淑请擒捕之少不容纵数月间榜死八百馀人人益无聊中外皆以为变法之弊封奏日闻贬第五琦为忠州长史。
三年二月诏曰:泉府之设其来尚矣。或时改作则制有轻重往以金革是殷邦储稍阙属权臣掌赋变法非良遂使货物相沿帛腾踊求之舆颂弊实由斯夫易柱调弦政之要者今欲仍从旧贯渐罢新钱。又虑权行转资艰急如或犹循所务未塞其源实恐物价虚腾黎元失业静言体要用藉良图。且两汉旧规典章沿革必朝廷会议共体至公盖明君不独专法当从众议庶遵行古之道俾广无私之论宜令文武百官九品以上并於尚书省集议讫委中书门下详择奏闻(臣钦。若等曰:史不载尚书省集议之文)。
上元元年六月诏曰:因时立则须议新钱。且欲从权知非经久如闻官炉之外私铸颇多吞并小钱逾滥成弊抵罪虽众禁奸未绝况物价日起人心不安事藉变通期於折衷其重棱五十价钱宜减作三十文行用其开元旧钱宜十文行用乾元当十钱宜依前行用仍令京中及畿县内依此处分诸州待後进止七月诏重棱五十价钱先令畿内减至三十价行用其天下诸州并准此。
十二月诏应典贴庄宅店铺田地碾等先为实钱典贴者令还以实钱赎先以虚钱典贴者令虚钱赎其馀交关并依前用给赏价钱由是钱有虚实之称代宗宝应元年五月甲午改行乾元钱以一当二乾元重棱大钱以一当十丙申改行乾元大小钱并以一当一其私铸重棱钱不在行用之限初度支使第五琦奏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以赡国用。又以乾元重宝钱奏加重棱以一当五十行之仅半岁犯私铸者日有数百府县不能禁朝廷以钱货大弊仍奏悉依开元钱以一当一人甚便之。
大历四年正月关内道铸钱等使户部侍郎第五琦上言请於绛州汾阳铜源两监增置五炉铸钱许之七年十二月禁天下新铸造铜器唯镜得铸其器旧者听用之不得货鬻将广钱货资国用也。
德宗建中元年九月户部侍郎韩洄上言江淮钱监岁共铸钱四万五千贯输於京师度工用转送之费每贯计钱二千是本倍利也。今商州有红崖冶出铜益多。又有雒源监久废不理请增工凿山以取铜兴雒源故监置十炉铸之岁计出钱七万二千贯度工用转送之费贯计钱九百则利浮本矣。其江淮七监请皆罢之。又天下铜铁之冶是曰:山泽之利当归於王者非诸侯方岳所宜有今诸道节度都团练使皆占之非宜也。诸总隶盐铁使皆从之。
二年八月诸道盐铁使包佶奏江淮百姓近日市肆交易钱交下粗恶拣择纳官者三分才有二分馀并铅锡铜荡不敷斤两致使绢价腾贵恶钱渐多访闻诸州山野地窖皆有私钱转相贸易奸滥渐深今後委本道观察使明立赏罚切加禁断。
四年六月判度支侍郎赵赞以常赋不足用及请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以一当十权其轻重诏从其说赞熟计之自以为非便皆寝不复请。
贞元九年正月诸道盐铁使张滂奏诸州府公私诸色铸造铜器杂物等伏以国家钱少损失多门兴贩之徒潜将销铸每销钱一千为铜六斤造为器物则斤直六百馀其利既厚销铸遂多江淮之间钱实减耗伏准建中元年六月二十六日敕令准。
大历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敕文一切禁断年月深远违犯尚多臣请自今已後应有铜山任百姓开采一依时价官为收市除铸镜外一切不得铸造及私相买卖其旧器物先在人家不可收集破损者仍许卖入官所贵铜价渐轻钱免销毁伏请委所在观察使与臣属吏会计处置诏曰:可。
三月敕陌内欠钱法当禁断虑因捉搦或亦生奸使人易从期於不扰自今以後有人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捡察送官如有容隐兼许卖物领钱人纟告其行头主人牙人重加科罪府县所由祗承人等并不须干扰。若非因买卖自将钱於街衢行一切勿问。
七月张滂奏所在钱货伏请不许壅塞以通商贾从之。
十年六月敕今後天下铸造买卖铜器并不须禁止其器物每斤价值不得过一百六十文委所在长史及巡院同勾当访察如有销钱为铜者以盗铸钱罪论。
十四年十二月盐铁使李。若初奏诸道州府多以近日泉货数少缯帛价轻禁止见钱不令出界致使课利有阙商贾不通请指挥见钱任其往来勿使禁止从之。
宪宗元和元年二月以钱少禁用铜器。
八月灵武节度使李栾奏黄河堤岸摧得古文钱三千三百其形甚小方孔三足。
二年二月诏曰:钱贵物贱伤农害工权其轻重须有通变比者铅铜无禁鼓铸有妨其江淮诸州府收市铅铜等先已令诸道知院官勾当缘令初下未尽颁行宜委诸道观察等使与知院官专切勾当事毕日仍委盐铁使据所得数类会奏闻。
四月禁铅锡钱。
三年五月盐铁使李巽上言得湖南院申郴州平阳高亭两县界有平阳治及马迹曲木等古铜坑约二百八十馀井差官捡覆实有铜锡今请於郴州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每日约二十贯计一年铸成七千贯有益於人从之。
六月诏曰:泉货之法义在通流。若钱有所壅货当益贱故藏钱者得乘人之急居货者必损己之资今欲著钱令以出滞藏加鼓铸以资流布使商旅知禁农桑获安义切救时情非欲利。若革之无渐恐人或相惊应天下商贾先蓄见钱者委所在长吏令收市货物官中不得辄立程限逼迫商人任其货易以求便利计周岁之後此法遍行朕当别立新规设蓄钱之禁所以先有告示许其方圆意在他时行法不贷。又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钅广铜者可资於鼓铸银者无益於生人权其轻重使务专一其天下自五岭以北见采银坑并宜禁断恐所在坑户不免失业各委本州府长吏劝课令其采铜助官中铸作仍委盐铁使作法条流闻奏。
六年二月制曰:夏贡有差先乎!任土周币殊等实在便人近日所徵布帛并先定物样一例作中估受纳精粗不等退换者多转将货卖皆致折损其诸道留使留州钱数内绢帛等但有可用处随其高下约中估物价优饶与纳则私无弃物官靡逋财其所纳见钱仍许五分之中量徵二分馀三分兼纳实估疋钱以准货本约其轻重制之不均遂权百物由是竞为蓄聚渐变流通粟帛转贱农桑益废。若无革其弊难堪公私交易十贯钱已上即须兼用疋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流闻奏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
三月河东节度使王锷奏请於当管蔚州界加置炉铸铜钱渐废锡钱诏河东道自用锡钱已来百姓不堪其弊。若蔚州鼓铸渐致铜钱则公私之间皆得充用宜委所司子细计料量借钱今积渐加至五炉。
七年二月诏蔚州铸钱令度支量支钱三万贯充本是月诏曰:钱重物轻为弊颇甚详求变将以便人所贵缗货通行里闾宽息宜令百寮各随所见作利害状以闻。
五月诏自今已後诸州府有请以破钟再铸宜令所在差人监领不得令销钱毁器别有加添。
是月兵部尚书判户部王绍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盐铁使王播等奏伏以京都时用多重见钱官中支计近日殊少盖缘比来不许商人便换因兹家有滞藏所以物价转轻钱多不出臣等今商量伏请许令商人於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任便换见钱一切依旧禁约伏以比来诸司诸使等或有便商人钱多留城中逐时收贮积藏私室无复通流伏请自今已後严加禁约诏从之。
七月度支户部盐铁等使奏先令差所由招召商人每贯加饶官中一百文换钱今并无人情愿伏请依元和五年例敌贯与商人对换从之。
八年四月敕以钱重货轻出内库钱五十万贯令两常平收市布帛每端疋佐加十之一。
十二年四月诏曰:泉货之设古有常规将使重轻得宜是资敛散有节必通其变以利於人今缯帛转贱公私俱弊宜出见钱五十万贯令京兆府拣择要便处开场依市价交易选择清官吏切勾当仍各委本司先作处置条件闻奏必使事堪经久法可通行。又诏曰:近日布帛转轻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不得通流宜令京城内文武官僚不问品秩高下并公郡县主中使等已下至士庶商旅等寺观坊市所有私贮见钱并不得过五十贯如有过此许从敕出後限一月内任将别物收贮如钱数扌交多处置未了任於限内於地界内州县陈状更请限纵有此色不得更过两月。若一家内别有宅舍店铺等所贮钱并须计同此数其兄弟本来异居曾经分析者不在此限如限满後有违犯者白身人等宜令所司痛杖一顿处死其文武官僚及公主等并委有司闻奏当重科贬戚属中使亦具名衔闻奏其贮钱不限多少并勒纳官数内五分取一分充赏钱数其赏钱止於五千贯此外察获及人论告亦重科处并量赏告者时京师市里区肆所积聚方镇钱如王锷韩弘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於是竟置第宅以变其钱多者竟里巷佣僦以归其直而高赀大贾多依倚左右军官钱为名府县不得穷验法竟不行。
十四年六月敕应属诸军诸使有犯时用钱每贯除二十文足陌内欠钱有铅锡者宜令京兆府枷项收禁牒报本军本使府司差人就军看决二十如情状难容复有违拒者仍令府司闻奏。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闰正月诏曰:当今百姓之困众情所知欲减税则国用不充依旧则人困转甚货轻钱重征税暗加宜令百寮各陈意见以革其弊。
八月中书门下奏伏惟今年闰正月十七日敕令百寮议钱货轻重者今据群官杨於陵等伏请天下两税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丝绵任土所产物充税并不徵见钱则物渐重钱渐轻农人。且免贱卖疋帛者伏以群官所议事皆至当深利公私请商量付度支据诸州府应徵两税供上都及留州留使旧额起元和十六年以後并改配端疋斤两之物为税额如大历以前庸课调不计钱令其折纳使人知定制供办有常约仍元和十五年徵纳布帛等估价其旧纳虚估物与依虚估物回计如旧纳实估物并见钱即於端疋斤两上量加估价回计变法在长其物价价长则永利公私初虽微有加饶法行即当就实此旧给用故利而不害仍作条件处置编入旨符其盐利酒利本以率计钱有铢两两税之名不可除去钱额但旧额中有令纳见钱者亦请令折纳时估疋段上既不专以钱为税人得以所产用输官钱则货币必其重轻陇亩自广於织便时惠下庶皆得其宜其土乏丝麻或地边塞风俗既异赋入不同亦请商量委所司裁酌随便宜处置。又群官所议铸钱或请收市人间铜器令州郡铸钱者昔汉朝亦令郡国铸钱当开元以前未置盐铁使亦令州郡勾当铸造今。若两税尽纳疋段或虑兼要通用见钱欲令诸道公私铜器各纳所在节度团练防御经略使便据元敕给与价直并两税仍令本处军人铸本请以留州留使年支用钱物充所铸钱使充军府州县公用当处军人自有粮赐亦较省本所资众力并收众铜天下并功速济时用待一年後铸器尽停其诸州府有出铜钱可以开炉铸处具申有司便出令同诸州监治例每年与本充铸如此则见钱稍广物价渐增天下百姓日有所利军国用度亦冀无亏其收市铜器期限并禁铸造买卖铜物等待议定令有司条流闻奏其上都铸钱及收铜器请续处分将欲颁行尚资周虑请令门下中书两省尚书省御史台并诸官商量重议闻奏从之。
长庆元年六月诏公私便换钱物先已禁断宜委京兆府切加觉察。
九月敕泉货之义所贵通流如闻比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与其禁人之必犯未。若从俗之所宜交易往来务令可守其外内公私给用官钱从今以後宜每贯一例除垫八千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欠少。
敬宗宝历元年十月河南尹王起奏准八月二十一日敕不许销铸见钱为佛像仍令京兆河南尹重立科条奏闻令请犯者以盗铸钱论制可。
文宗太和三年六月中书门下奏元和四年闰三月四日敕应有铅锡钱并合纳官如有人纟得一钱赏百钱当时敕条贵在峻切今详事实必不可行则有人告一百贯锡钱须赏一万贯铜钱执此而行是无畔际昨因任清等犯罪施行不得遂酌事理量情科赏或恐已後民间更有犯者宜立节文令可遵守臣等商量自今已後有用铅锡钱交易者一贯已下州府常行杖决脊杖二十十贯以下决六十徒三年过十贯已上集众决杀其受铅锡钱交易者亦准此处分其所用铅锡钱并纳官其能纟告者每一贯赏钱五十不满一贯者准此计赏累至三百千仍。且取当处官钱给付其所犯人罪不至死者徵纳家资充填赏钱其元和四年闰三月四日敕便望删去可之。
四年十一月敕应私贮见钱家除合贮数外一万贯至十万贯限一周年内处置毕十万贯至二十万贯已下者限二周年处置毕如有不守期限安然蓄积过本限即任人纟告及所由觉察其所犯家钱并准元和十二年敕纳官据数五分取一分充赏纟告人赏钱数止於五千贯应犯钱法人色目决断科贬并准元和十二年敕处分其所由觉察亦量赏一半事竟不行。
五年二月盐铁使奏湖南管内诸州百姓私铸告到钱伏缘衡道数州连接岭南山洞深远百姓依模监司钱样竞铸造到脆恶奸钱转将贱价博易与好钱相和行用其江西鄂岳桂管岭南等道应有出铜锡处亦虑私铸滥钱并请委本道观察使条流禁绝敕旨宜依。
八年三月盐铁使王涯奏请於蔚州置飞狐县铸钱以变河东管内锡铁之弊从之。
开成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裴度奏管内蔚州飞狐县铸钱侵害百姓请废院令道自铸便充每年甲价诏曰:鼓铸之利合归有司制置已成难亟更改其飞狐依前令度支收管其甲价便以新铸钱充其所由工匠令院司与观察使计会具挟名申不得广占人户侵扰州县。
六月帝御紫宸殿问宰臣曰:币轻钱重如何宰臣杨嗣复曰:此已多年但。且禁铜不可广变法广变法即必扰人李珏曰:今请加炉铸钱他法不可先有格令州府禁铜为器当今以铜为器而不知禁所病者制敕不曾下经年而州县因循所以制令相次而见之为常今自淮而南至於江岭鼓铸铜器列而为肆州县不禁市井之人逐锥刀之利以一缗范为他器鬻之集利不啻数倍是则禁铜之令必在严峻斯其要也。
武宗会昌六年二月敕缘诸道鼓铸佛像钟磬等新钱已有次第须令旧钱流布绢价稍增文武百寮俸料宜起三月一日并给见钱其半先给虚估疋对估时价支给敕比缘钱重币轻生人转困今加鼓铸必在流行通变救时莫切於此宜申先甲之令以诫居货之徒京城及诸道起今年十月以後公私行用并取新钱其旧钱权停三数年如有违犯同用铅锡恶钱例科断其旧钱并纳官事竟不行。
哀帝天二年四月敕准向来事例每贯抽除外以八百五十文为贯每陌八十五文如闻坊市之中多以八十为陌更有除折今後委河南府指挥市肆交易并须以八十五文为陌不得更有改移。
後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诏曰:钱者古之泉布盖取其流行天下布散人间无积滞则交易通多贮藏则士农困故西汉兴改币之制立告缗之条所以权蓄贾而防大奸也。宜令所司散下州府常须检察不得令富室分外收贮见钱。又工人销铸为铜器兼氵公边州镇设法钤辖勿令商人搬载出境。
三月知唐州骈晏平奏市肆间点检钱帛内有锡蜡小钱拣得不少皆是江南纲商挟带而来诏曰:帛布之币杂以铅锡就中江湖之外盗铸尤多市肆之间公行无畏因是纲商挟带舟戢往来换易好钱藏贮富室实为蠹弊须有条流宜令京城诸道於坊市行使钱内点检杂恶铅锡钱并宜禁断氵公江州县每有舟公到岸严加觉察。若私载往来并宜收纳。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中书奏访闻三京诸州府所卖铜器价贵多是销见钱为器以邀厚利敕旨宜令遍行晓谕严加禁制如元旧破损铜器及碎铜即许铸造器物仍生铜器物每斤价定二百文熟铜器物每斤二百文如违省价买卖之人依盗铸钱律科断十一月敕诸道州府纳勒见钱素有条制。若全禁断交非通规宜令遍指挥三京及诸道州府及诸城门所出见钱如五百已上不得放出如稍有违犯即准元条指挥其氵公淮州县镇即准先条敕命处分。
十二月敕行使铜钱之内如闻挟带蜡钱。若不严设条流转恐私加铸造须行止绝以息奸欺应中外所使铜钱内蜡钱即宜毁弃不得辄更行使如违其所使钱不限多少并纳入官仍科深罪。
二年七月度支奏三京邺都并诸道州府市肆买卖所使见钱旧有条流每陌八十文近访闻在京及诸道街坊市肆人户不顾条章皆将短陌转换长钱但恣罔欺殊无畏忌。若不条约转启倖门请更各降指挥凡有买卖并须使八十陌钱从之。
十月右司员外郎杨薰奏先以铜器贵市人多销钱以为器下令禁之令不行。又降之乃再行前敕亦不能禁。
三年十二月青州上言北海掘得铁钱二百万。
四年四月禁铁蜡钱时湖南纯使蜡钱青铜一钱折当一百商估易换法不能止。
八月工部员外郎孙洽奏准律冯钱作铜最为大罪望加禁绝。
九月敕先条流三京诸道州府不得於市使钱内夹带铁锡钱虽自约束仍闻公然行使自此有人於钱陌中捉到一文至两文所使钱不计多少纳官所犯人准条流科罪。
长兴元年正月鸿胪少卿郭在徽奏请铸造新钱或一当十或一当三十或一当五十兼进钱谱一卷仍於表内徵引故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为铁钱泥钱事敕旨刘仁恭顷为燕帅不守藩条辄造泥钱号为山库殊非济物一向害人鬼状寻除恶名犹在郭在徽既居班列合识规章,岂可显对明庭遽陈弊事仍缘旧谱更撰新文加之以一当十真谓将虚作实据兹见解宜加惩责可降授卫尉少卿同正仍勒依旧篆字其所进钱谱纳在史馆其擅造到官数钱图并令焚毁。
二年三月敕诸道州府累降敕令不得使铁蜡钱如有违敕行使者所使钱不计多少并没纳入官所犯人具姓名以闻近日依前有无良之辈所使钱内夹带铁蜡钱须议再行止绝宜令诸道州府严切条理密差人常於街坊察访如有众私铸泻及将铜钱销铸别造物色捉获勘究不虚并准前敕处分。
三年三月河府奏重开废铜冶。
末帝清泰二年十二月诏御史台晓告中外禁用铅钱如违犯准条流处分。
晋高祖天福三年二月敕朕以历代铸钱济时为宝久无监务已绝增添迩来趋利之人违法甚众销不已毁蠹日滋禁制未严奸弊莫止既无添而有损耗国以困民将致丰财须行峻法宜令盐铁使禁止私下打造铸泻铜器速具条流事件闻奏。
十一月敕国家所资泉货为重减耗渐亏於日用增加自致於时康近代已来中原多事销蠹则甚添铸无闻朝廷合议於条章寰海必臻於富庶宜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晓示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司铸样颁下诸道令每一钱重二铢四参十钱重一两或虑诸人接便将铅铁铸造杂乱铜钱仍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依旧禁断尚虑逐处铜数不多宜令诸道应有久废铜冶处许百姓取便开炼永远为主官中不取课利其有生熟铜仍许所在中卖入官或任自铸钱行用其陈许铸钱外则不得接便别铸造铜器如有违犯者并准三年三月三十日敕条处分。
十二月敕先许铸钱仍每一钱重二铢四参十钱重一两切虑逐处铜阙难依先定铢两宜令天下无问公私应有铜欲铸钱者一任取便酌量轻重铸造因兹不得入锡并铁及令缺漏不堪久远用使仍委盐铁司明晓示准元敕指挥。
四年七月敕先令天下州郡公私铸钱近闻以铅锡相参缺薄小弱有违条制不可久行今後官私铸造使下禁依旧法。
十一月建钱炉於栾川为石豹之冶。
汉隐帝乾佑初始使七十七陌钱是时膳部郎中罗周胤上言曰:钱刀之货今古通行从古自来铸造不息长无积聚益被销。若不峻设是防何以绝其奸宄臣请敕三京邺都诸道州府凡器物服玩鞍辔门户民间百物旧用铜者今後禁断不得用铜诸郡邑州府市已成铜器及腰带幞头线及门户餙许敕出後一月并令纳官官中约定铜价支给候诸处纳毕请在京置铸钱尽俾铜尽为钱以济军用除钱外只令铸镜镜亦官铸量尺寸定价其馀并不得用铜如敢固违请行条法以杜奸源疏奏不报。
周太祖广顺元年三月敕铜法今後官中更不禁断一任兴贩所有一色即不得泻破为铜器货卖如有犯者有人纟告捉获所犯人不计多少斤两并处死其地方所由节级决脊杖十七放邻保人臀杖十七放其告事人给与赏钱一百贯文。
世宗显德二年九月敕国家之利泉货为先近朝已来久绝铸造至於私下不禁销岁月渐深奸弊尤甚今采铜兴冶立监铸钱冀便公私宜行条制起今後除朝廷法物军器及镜并寺观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其馀铜器一切禁断应两京诸道州府铜像器物及诸色装铰所用铜限敕到五十日内立须毁折送官其私下所约到铜据斤两给付价钱如出限辄有隐藏及埋窖使用者一两至一斤所犯人并加等第刑责至五斤已上不计多少所犯人处死其铜镜今後官中铸造於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於诸处兴贩(初世宗谓侍臣曰:今以钱货之弊将立监铸钱佛像之属凡是铜者并从销铸卿等勿以毁佛兴利而有难色夫佛圣人也。广其善道以化人心心能奉道佛则不远存其像也。非重佛之至也。行其道乃奉佛之深也。今兴利所以济人也。济人即佛道也。况闻大圣舍头目之喻。若朕身可济民亦将不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