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太宗文皇帝实录序
- 进实录表
- 修纂官
- 修纂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上
- 卷四下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上
- 卷九下
- 卷十上
- 卷十下
- 卷十一
- 卷十二上
- 卷十二下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上
- 卷二十下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卷二百一
- 卷二百二
- 卷二百三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
- 卷二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七
- 卷二百三十八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上
- 卷二百五十四下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本章共 2.5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永乐十五年三月丁亥朔 上将巡狩北京命礼部定东宫留守事一常朝于文华殿视事其左右侍卫及在京各衙门官员人等启事皆如常仪其在外文武衙门合奏事具奏待报而行一近侍官内使传令旨处分事者所司行之仍具实奏闻一凡摄祭 天地及享 太庙祭 社稷风云雷雨山川之神如期斋戒敬谨严肃其祀典神祇太常寺预期具启遣官祭之一内外文武大小官员俱从行在吏部兵部奏请铨选一皇亲及军职王府护卫指挥长史等官并各处土官有犯俱奏请收问其在京文职官有犯堂上官奏闻待报五品以下具启收问在外文职官员有犯方面及四品以上官所司奏闻收问五品以下者具启问之余悉从永乐七年巡狩所定事宜 南海边地女直野人散成哈等来朝命散成哈为指挥佥事保孛路等为千户等官隶喜刺乌卫赐诰命冠带袭衣有差 交阯北江等府州县选贡生员邓得等至京命送国子监进学赐赍如云南生例初 上既平交阯即命郡县建学教养生徒至是始选贡焉
○己丑兴平王尚火舟永寿王尚灴来朝
○辛卯湖广沅江县民王辰二妻陈氏一产三男事闻命如例优给
○甲午 命胡荣为光禄寺卿
○乙未行 皇太孙妃纳微礼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为正使隆平侯张信为副使其仪物视亲王妃有加 颁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书于六部并与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学 上谓礼部臣曰此书学者之根本而圣贤精义悉具矣自书成朕旦夕宫中披阅不倦所益多矣古人有志于学者苦难得书籍如今之学者得此书而不勉力是自弃也尔礼部其以朕意晓谕天下学者令尽心讲明毋徒视为具文也 别失八里王纳黑失赤罕遣使哈即哈刺罕等贡方物且致王言将嫁其妹撒马儿罕请以马市装奁遣中官李信指挥丁全等赍文绮帛各五百疋助之
○丙申命刑部都察院移文诸司除十恶强盗监候审决其襍犯死罪及徒流以下悉从还家营路费赴京轮役赎罪 杭州府钱塘县知县叶宗行卒宗行华亭人以求贤举上疏言苏松水患宜疏浚近海河道禁民毋松作埧堰以遏其流则水患可息 上善其言命从尚书夏原吉往理之事竟擢钱塘县知县钱塘赋役繁重宗行为定役法令民自占甲乙第其高下书之于册循序而役之由是赋役均平民用无扰词讼亦简宗行居官廉勤有为太子少师姚广孝尝言宗行可不愧古循吏及是卒民皆思之
○丁酉升北京刑部员外郎郭溥为四川布政司左参议交阯按察司佥事陆广平为贵州布政司左参政山东道监察御史李原暹为云南按察司佥事改山西按察司佥事郭继宗于狭西按察司 中军都督同知蔡福有罪谪交阯先总舟师捕倭调度失律溺死官军法司论寘重典特宥而谪之
○己亥册光禄寺卿胡荣女为 皇太孙妃行发册礼制曰帝王主宰天下必重嫡长以隆万世之本必谨婚姻以正王化之原此天地之常 国家之大典也朕嫡长孙皇太孙 天姿英明孝敬仁厚年长已冠宜谐室家尔胡氏光禄寺卿胡荣之女天作之合兹特授金册立尔为皇太孙妃尔其恪遵妇道恭顺以事上勤俭以持身惇柔嘉之令仪崇雍睦之懿德宽惠逮下益弘麟趾之仁嗣续维蕃用衍螽斯之盛永隆内助光显万年尔其敬之 祥符王有爝新安王有熺永宁王有光汝阳王有煽来朝
○辛丑庆王木旃还国厚赐赉之其从官赐钞有差 兴平王尚火舟永寿王尚灴祥符王有爝新安王有熺永宁王有光汝阳王有煽辞归各赐之钞币 以胡安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赐冠带衣服随侍 皇太孙不视卫事安光禄卿荣之子也 建洪恩灵济宫于北京祀徐知证及其弟知谔初其父温事吴杨行密及温养子徐知诰代杨氏有国封知证为江王知谔为饶王尝师兵入闽靖群盗闽人德之为立生祠于闽县之鳌峰累著灵应宋高宗敕赐祠额灵济宫入国朝灵应尤着 上闻之遣人以事祷之輙应间有疾或医药未效祷于神輙奇效至是命立庙北京皇城之西赐名洪恩灵济宫加封知证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普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君知谔为九天玉阙宣化扶教大仙昭明普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辅国佑民洪恩真君王爵如故仍命礼部新鳌峰之庙春秋致祭给洒埽五户
○壬寅 命皇太孙行亲迎礼其醮戒庙见合卺等仪俱同亲王
○甲辰永兴王尚烈来朝
○丙午册中兵马指挥韩彬女为韩王冲火或妃东城兵马指挥俞盛女为宁世子磐烒妃 命汉王高煦居山东乐安州初高煦受册封命居国云南切切以不欲远去为辞后改命青州亦坚意不行尝侍 上在北京时其世子瞻睿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屡辞还南京 上留之不从 上欲留瞻睿亦不从 上觉其有异志前此高煦所为多不法 上以其长史程石琮纪善周巽等不能迷正皆黜为吏交阯其后府中有从征军士三千余人不隶籍兵部又侵占各公主府牧地及民田为草场长史蔡瑛纪善周岐凤数谏高煦积不能平遂假他事送岐凤锦衣卫狱时 皇太子监国谓锦衣卫非王府狱恐 上闻之重高煦之过欲出之又重违高煦意乃降凤岐为长洲县教谕自是高煦益恣肆无忌已而 上闻其纵卫士于京城劫掠为兵部指挥徐野驴所执高煦遣人捽野驴至以铁爪挝杀之又闻其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及僭用乘舆器物 上犹隐忍未发及车驾南还尽得其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及漆皮为舟教习水战等事 上怒甚召至面诘之又录示其不法数十事禠其衣冠囚絷之西华门内命中官黄俨等昼夜守之将免为庶人 皇太子恳为救解 上厉声曰吾为尔去蟊贼尔反欲养患自及耶 皇太子跪曰彼诚无状宜未必有害臣之心 上曰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他日 皇太子复屡言之 上曰汝若不从吾意久当悔之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时 皇太孙亦在侧 上语太孙曰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尔但毋忘吾言有危 宗社者当为 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宁王权还国赐之钞币及赐其从官钞有差
○丁未太监海童等使瓦刺还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遣使贡名马及方物谢罪 夜有星如盏大流丈余发光如碗大赤色光烛地出东方云中东南行至云中
○戊申封宪王长女为荣河郡主命水军左卫百户王政之子荣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以主配之 升锦衣卫千户王节为本卫指挥佥事 永兴王尚烈辞归赐之钞币 设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
○庚戌 敕交阯总兵官丰城侯李彬曰朕命尔镇守一方有罪者诛有功者赏必务公当乃可服众 降贵州布政司左参议江英为浙江按察司佥事
○辛亥以巡狩北京告 天地 宗庙 社稷辞 孝陵遣官祭承天门旗纛京都诸庙祀典及大江之神凡经陵寝祠庙祭祀悉如旧 封懿文皇太子第二女为宜伦郡主命锦衣卫百户于礼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以主配之
○壬子 车驾发京师